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2024-06-14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精选8篇)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篇1

湖北省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汉、十堰领军汽车产业带

汽车产业一直是湖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领军行业,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就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以十堰、武汉为代表的相关各市也根据自身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制订了“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

就湖北全省而言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2012年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根据湖北“十二五”规划,湖北将投资101个重大项目,投资金额达到1205亿元,依托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预计,到2012年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将达到130万辆以上,其中新能源比例达到10%左右,主要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100万辆以上,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将形成180万至200万 辆整车生产能力。其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能达20万辆,特种车、专用车和客车等商用车生产能力超过8万辆。未来5年,武汉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三千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此外,该市还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范围和比例,并制定相关优惠政 策鼓励市民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

据了解,2010年“武汉造”汽车已突破66万辆,汽车产业成为武汉有史以来首个千亿产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十堰市规划的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包括:1.东风公司“863”计划。到2015年,东风商用车公司总投资100亿元,实现整车产品的升级和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核心总成的研发与生产。形成中重型商用车20万辆、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20万台的生产能力;2.东风实业公司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商用车、专用车和客车,形成专用车3.5万辆、农用车5万辆、客车1.5万辆、微型车50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新建微型轿车生产基地,产销量达到5万辆。3.地方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项目。地方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坚持依托东风,力争到2015年地方整车(除东风品牌以外)达到35万辆。

汽车产业是十堰市“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产业,“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将着力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通过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专用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在东风“十二五”规划中,为了实现500万辆的产销目标,东风提出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发展步伐的两项重点任务,以及包括自主品牌、合资事业、国外事业、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总成、自主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在内的七大重点战略领域。依靠湖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十二五目标将更有保障。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篇2

关键词:出租车管理,客运市场,服务质量

1 湖北省出租汽车客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培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市场运行状况来看,整体上依然存在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运力分布不均衡,车辆结构不合理,组织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等问题。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管理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如下四个问题。

1.1 市场秩序欠规范

一是公司的运作不规范,经营出租汽车客运的公司绝大部分为代理公司,公司内部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并非真正意义上按《公司法》要求运作的实体公司。经营权、车辆产权所有者不统一,公司和员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公司承担经营风险小,基本上转嫁给司机。

二是非法营运车辆普遍存在。非法营运车辆又称为“黑车”、“灰车”。武汉市的“黑面的”大约有3000多台,青山区较为严重。其他市州也普遍反映存在“黑车”经营现象,冲击了正常的出租汽车客运经营,严重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简易机动车、摩托车载客现象的存在也给出租汽车客运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三是经营行为欠规范。有的变相从事长途班车客运,形成道路客运市场新的矛盾。拒载、绕道多收费用、争抢客源、利用计价器作弊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更有甚者,个别驾驶员利欲熏心,拒绝交还乘客遗失物品,参与犯罪活动。

四是转让倒卖经营权比较普遍。有的企业利用经营权采取租赁、挂靠方式转嫁或变相转嫁经营风险,签订霸王合同,驾驶员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个人利用获得的经营权,仅投资不经营,由此还派生出一些转包“中间层”、“二老板”;有的企业和个人为活动高额利润,私下高价转让经营权,转让价格高达10多万元,增加了驾驶员的负担,导致了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1.2 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出租汽车客运行业创造价值的特殊性,出租汽车客运行业一直是税费负担严重的行业之一。出租汽车除了要交纳正常的税费外,还要承担有偿使用费、政府不合理摊派以及公司所谓的管理费。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多收费用,巧立名目,多则每月上千元,少则每月上百元。据抽样调查,企业收费多则1000多元,少则百余元,有的地方不合理收费达11项。由于出租汽车具有流动作业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还要受到种种部门管制,比如禁行路段不能停车、站点少、罚款多等。由于部分地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部门之间划区而治,出租汽车驶出城区后,更容易受到处罚。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出租汽车司机营运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难”现象,即停车难、就餐难、如厕难。

1.3 企业和驾驶员矛盾相对突出

一是签订合同不规范。绝大部分企业没有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经营合同的内容和样式五花八门,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合同的重点只注重收费和企业的利益。二是产权、利益关系不明确。经营权、产权主体不明晰,有的没有明确“三金”的缴纳,有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具有随意性,很少考虑到驾驶员的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三是企业管理不到位。企业不能有效履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收费、不管理,只包不管、以收代管。近期发生的几起群体性事件均与企业和驾驶员的矛盾相对突出有关。

1.4 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主副班司机交接的时间,部分司机没有显示停运标志,遇有乘客拦车后停车不载客;部分地方,特别是武汉市存在下午6时难“打的”现象;由于部分城市的出租汽车客运起步价格下调,在营运高峰期,有的出租汽车司机拒载短途乘客;有的出租汽车司机不顾行业形象,发现乘客遗失物品拒不返还;有的对乘客态度粗暴,口中脏话不断;还有的不注重车容车貌,车厢内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不能给乘客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等等。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体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探究原因,就行业管理本身而言,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原因。

2.1 法制不健全

由于在交通部、建设部的职能中均没有出租汽车客运的管理职能,因此在国家这个层面上不仅缺乏法律和行政法规,而且不能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得经营权管理缺乏全国统一的法规。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政机构在行政执法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不能依法对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进行管理,对经营权转让缺乏规定。

2.2 宏观调控乏力,经营权管理不力

对出租汽车的投放数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制定发展规划。有的地方在投放出租汽车运力时没有考虑现有市场的经营状况、群众的出行需求、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甚至只考虑尽量多收取有偿使用费。有的地方经营权有偿使用不规范,操作不透明,有偿使用费标准过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各级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管理部门没有对经营权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经营权作为理顺管理部门与企业、企业与驾驶员关系的重要手段。部分地方只重视收取有偿使用费,不重视经营权的监管;有的地方只重视经营权的配置,没有对经营权的后续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对擅自租赁、转让打击不力;有的地方经营权的配置方式方法简单,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资质和服务质量,一拍了之、一卖了之。

2.3 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关系不顺

虽然各地的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模式不同,但管理部门、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却基本相似。出租汽车客运管理部门和出租汽车客运企业之间仅仅是一种经营权的买卖或划拨关系,而企业一旦取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便成为产权的实际拥有者,管理部门对其基本没有约束、监督和控制的手段。尽管国家的有关政策从资质管理、营运服务与管理的角度作出了一些规定,但对企业是否有健全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间幕后交易、违规、高价转让经营权,对企业任意转移经营风险、增加司机负担等并没有明细具体的管理依据来约束、监督和处理。管理部门在驾驭市场、规范市场、应急处置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一种长效管理,综合治理机制。特别是在经营权的倒卖过程中,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多数表现出缺位状态。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往往只能听之任之,管不住企业。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地把好市场准入关、运行监管关、市场退出关。

2.4 企业和驾驶员的关系不顺

虽然目前有不少企业为比较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但多数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存在着主体不明、责任缺位、关系不清、管理不力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着车辆挂靠、企业挂靠现象,有的仅为代理性质,经营权、生产工具产权不明晰,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安全风险转嫁或变相转嫁给驾驶员。不少从业人员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经营权变相转让、租赁给个人,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履行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管不了企业、企业管不了驾驶员。

2.5 管理体制不顺

从全省看,目前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是以块块为主,行业管理政策有利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政令不畅。与出租汽车客运相关的重要职责都由政府在行使,比如经营权有偿使用的出让、有偿使用费的收取、有偿使用费的使用、出租汽车的投放规模、投放车型等。出租汽车客运管理部门仅在规范市场方面做工作。有的地方,交通部门管理出租汽车客运,建设部门管理简易机动车,导致简易机动车数量盲目增长。交通部门内部也存在职责不清、管理范围不明的问题。机构重设、重复管理,有的单设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机构与运管机构相对独立,有的为运管处的二级单位,也有的为内部科室。特别是省、市、县的管理职责没有理顺。

3 结论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确立,依法治国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出租汽车客运行业正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家还没有关于出租汽车客运的统一的法规出台,距离依法管理出租汽车客运还有一定距离,出租汽车客运行业法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朱晓海,李娅莉.出租车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7,(02).

新能源汽车在湖北 篇3

尽管国家一再鼓励新能源汽车,并且持续推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但市场反应平淡,消费市场和购买力缺乏应有的动力,市民反映“雷声大、雨点小”。作为地处中国中部有着“汽车之都”美称的武汉,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公交车使用率较少(更不用说新能源私家车)这是为什么?是技术层面上的不足还是政策层面难实施,或是市场上的“叫好不叫座”?为此,新楚商记者对湖北新能源汽车市场做了进一步探访。

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武汉一直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在2012年武汉市政府表示,在武汉投资生产新能源整车的重点企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辆、5000辆和1万辆时,分别可获政府一次性奖励200万元、1000万元和2000万元。

2013年2月,总投资30亿元、占地500亩的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将主要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领域原创性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的研发,孵化一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核心企业,共建3-5个国际一流水平的研发中心,汇聚10名世界级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将在3-5年内,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人才及培训基地、产品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10年内,发展成为具有数百亿元产值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

记者从武汉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截至2011年底,全市营运公交车辆7465台,被称为新能源混合动力车480辆,占车辆总数的6.4%。

据武汉市交委相关人员介绍,2012年以来,武汉市共投入5.8亿元更新节能环保车,并计划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达到700辆左右,据统计武汉公交汽车现有9818台,这表明目前武汉市区每10辆运营公交汽车中新能源汽车还不到1辆。可见武汉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缓慢。

比亚迪汽车在纯电动新能源方面处于国内公认领先水平,记者走访了武汉多家比亚迪4S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湖北市场还没有比亚迪纯电动车销售。” 销售人员让记者联系深圳比亚迪汽车总部询问。

记者致电比亚迪深圳客户服务总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比亚迪纯电动车有E6两种车型上市销售,分别是E6豪华型市面售价32万9千8;E6珍贵型市面售价36万9千8,这种同款而不同型号的两种车型搭载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目前只在中国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长春这五个城市销售。虽然距上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颁布已有几年时间,至于客户购买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补贴细节还没有出台,至于享受多少补贴还没有得到相关的明确通知。

相关客服人员表示,虽然国家有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但客户怎样申请相应的补贴,以及享受多少补贴,什么时候享受补贴?还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接到相关的通知。至于像武汉这种还没有授权销售比亚迪纯电动车的城市,一是受新能源乘用车充电设施的限制,另一个原因也处于担心在当地交管部门上牌照难的考虑。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推广,但对于该轮政策是否有助于实现科技部此前制定的2015年完成新能源汽车50万辆销量目标仍持消极态度。

国内一家乘用车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新一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仍缺少一些新能源汽车推广所必备的条件。“对于消除消费者对电池的后顾之忧及车电分离模式并没有提及,同时对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补贴政策并不明确,而基础设施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碍之一。”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篇4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迎来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社会实践。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参加了又寝室小组经过讨论决定出的假期中学生返校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为期半个多月,在这半个多月中,我过的十分充实。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

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

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

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中学生毕业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

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既于同龄人有了学习上的交流,也对社会,对工作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真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了解到,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

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

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

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

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

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

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

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和组员们去各个学校了解到了中学生的毕业返校情况,并且也向自己的同学进行调查,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

调查以外的事情,比如和路人进行沟通,和学校门卫进行磋商,和不认识的老师进行交流。

有时还和别的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这样我们可以按照很好的方法去完成预先就规定好的事情。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

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自觉去领会实践中的真正该要领,并且划定出详细的计划,做好的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

力。而这里是实践调查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和见识而努力着,无论

是学习还是实践,其实我们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

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

份。而走进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老师、路人、学生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

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

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

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

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

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选择了法学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社会进行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社会学校中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作业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实践中,报告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真实性是实践报告的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报告的优越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实践活动主题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实践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所有同学之间的实践报告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我们的实践小组会对每一个组员都进行了严格要求,也同时制定除了详细的计划,分配好了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实践中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实践小组的大家的成功与否。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我们组确定下来了主题为中学生毕业回校感谢恩师的主题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报告后的一些材料进行分析,我们也得出了很多的数据和一些中学生都共同关注的情况。比如:

同学们回校后对自己的寒假都有了一个评价。从调查结果看,在被调查的同学中认为寒假过得很充实占总体的8%,比较充实的占35%,感觉寒假空虚比例为11%,认为寒假过得有些无聊达46%接近一半同学。通过对部分同学的采访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在寒假时没有充分恰当的安排和利用寒假时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拜访亲友,看电视小说,上网玩游戏等娱乐上,而忽略了学习看书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假期充实自己,所以导致寒假生活不够丰富。为此,我觉得鼓励同学们可以在假期开始前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寒假作出计划,而且自身要切实按照计划进行。

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很多同学对于自己的假期安排,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调查数据,我们了解到73.6%的同学在开学以后有粗略地考虑了计划,16.7%的同学没有考虑制定计划,而只有7.6%的同学有制定详细的计划。上述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新学期有粗略的计划,有自己大致的方向。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有详细的计划。通过进一步采访得知,有同学认为过于详细的计划实行起来叫较有难度,而粗略的计划实行起来灵活度较大。经过很多的实践调查后,我们也对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了一些采访,结果得知:

大一学生情况:45%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寒假结束,开学后状态为开始转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而33%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转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另外,有18%的同学反映自己尚未转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仅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完全转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状

态。

大二学生情况:横向与大一学生相比,大二学生开学状态与大一学生开学状态较为相似,处于开始转入和基本转入状态的比例最高,比例总和达70%,状态为尚未转入的比例为24%,完全转入的比例也是最低,只有1%。

大三学生状况:大三学生开学与大

一、大二学生的开学状态相比略有差异,其中学生状态为开始转入和尚未转入之和占了73%,反映出大三学生开学进入学习状态速度比较慢,可能与数据容量和大三学生需要实习等有关。

所以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觉得可以在假前提醒学生,在临近开学的一段时间,让家长应该监督学生,逐渐转变寒假的生活习惯,调整睡眠生物钟,并对其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这样即可以做好社会实践,也可以适应新学期心得要求。

对此次回校学生关心学校情况的多少,我们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调查。我们通过回收上来问卷了解到被采访到的同学中有5%的同学会向学校公开的邮箱地址里发送邮件;7%的同学会在网络贴吧发表自己的意见;56%的同学没留意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他们即使有问题,也没有与学校及时地沟通反映。

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对待学校发展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是通过向老师反映来解决问题的,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老师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下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同学们采用网络技术向学校或老师反映问题的占很小的一部分,这说明虽然网络技术非常方便快捷,但是这种反映问题的方式在我院学生中还没有取得很好的利用。

所以,我觉得老师和学校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调查来了解学生的一些动向和假期社会实践的安排,从而可以确定好给学生的各项任务做到更好的去的教学成果。

总的来说从整个的调查中,我发现实践活动的准备非常重要,通过寝室大家小组的激烈讨论,我们确定了很好的主题,这样兼顾了大家身处不同地域的一些麻烦,做到了实践活动可以同时不同地的创举。并且通过网络的交流中,大家制定了良好的分工,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与负责,保证了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且在规划出了实践调查表之后,通过调查表,我们可以快捷对比得出实践结果,这样同时也利于我们的分析。我也相信小组的每一个人都从表格中看出了我们所想了解到的实践结果,所以我认为这一次的实践活动是很出色,每个人都得到成长和锻炼,这就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篇5

一、项目背景

由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小池镇位于是鄂、赣两省交界处,京

九、合九铁路在此交汇,长江黄金水道过境13.1公里,九江长江大桥与已经动工的九江二桥连接南北,沪蓉、福银高速公路与105国道纵横交错,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华东经济圈和华中经济圈的结合部、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交汇点,区位优势独特,周边5公里范围内有2个5000吨码头和1个铁路货运站,水陆交通便捷。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450亩,建设350万平方米各种业态的专业市场,列入“湖北省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

二、项目建设内容

按城市格局把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建设成集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商务办公及酒店、总部基地、商业娱乐及生活居住于一体现代化特色都市。园区城市生活公共中心(CBD区)位于物流园中心位置,占地255亩,以Park way 和市场单元并行推进,通过配套星级酒店、商业娱乐、休闲、居住、公园、会所等功能,打造二十四小时生活圈。

CBD区可满足商务人士短期居住需求,同时也可承担企业商贸洽谈及会所功能。商业娱乐,包含超市、品牌购物街、酒吧街、餐饮美食街、KTV、休闲会所等娱乐功能,为市场和周边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三、市场及经济效益指标分析: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为5亿元,利税2亿元,投资回收期为10年。

四、项目总投资:总投资20亿元

五、合作方式

1、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共建。

2、与酒店、餐饮、休闲、超市、会展、商业等知名品牌合作

六、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捷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一)黄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黄石通过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千亿元大产业、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发展千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建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食品饮料等八大支柱产业集群。4个重点县域经济开发区现有企业400家,培育形成了10多个特色民营工业区,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快速发展的新平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黄石提出了“三园一带”的发展概念,即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区工业园、沿江经济带。据统计,“三园一带”动工的项目投资达253亿元,一大批项目已经入驻或正计划落户。截至2009年11月底,黄石施工项目数1321个,同比增长24.86%,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8个,同比增长52.11%。

随着宝钢酸洗冷轧系列改扩建,福星铝业家用电器铝材,新兴管业铸管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达效,到2009年12月末,黄石完成工业投资152.89亿元,同比增长35%。

(二)襄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襄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7个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县域经济综合考评激励机制,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襄樊市县域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7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6个重要指标再次超过市区,成为襄樊县域经济亮点之一。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达到56.6%,比2008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79亿元,同比增长16.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56.67亿元,同比增长6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9.54亿元,实现利润21.31亿元,上缴税金1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13%、77.44%和30.41%,工业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和消费增势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7亿元,同比增长71.73%,高于全市增幅17.93个百分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的比重达60.84%,7个县(市)区2009年实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10亿元,同比增长128.26%,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13%。

(三)荆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荆州市把“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立足比较优势,加强园区建设,精心策划项目,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都有一个以上重点产业进入全省60个产业集群。

集群发展为荆州市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产业保证。荆州区石油机械产业聚集了35家规模企业和100多家区内外协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监利县新沟镇被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将成为打造食品深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的新起点。石首市提出着力培育医药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固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和轻工建材六大产业集群的目标,改变过去依靠1至2个产业支撑的局面。洪湖市石化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聚集了160家企业23类275个产品。

项目建设为荆州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争取中央拉动内需投资15.1亿元,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5亿元,增长23.8%,美的电器、三安弘晟光电、雨润食品、草本工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建设,交通完成投资28亿元,水利完成投资12.8亿元。

2009年,荆州市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77.0亿元,县域一般预算收入提高到13.7亿元;县域GDP平均发展速度达到13.9%。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14家,其中县域达到768家。

(四)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的重大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举措,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房县近两年来共引进钻石水泥、润田矿泉水、湖北华尔靓硅铁矿等亿元项目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

6县市以产业对接、环境建设、项目服务为抓手,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使农夫山泉、雨润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堰市政府从土地出让、财政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制定了20项优惠政策。

(五)孝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孝感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613.42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总量的90%

孝感将坚持创新发展县域经济不动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全力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全面实施重点工业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汽车机械、电子信息、能源、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医药、建筑材料等11个工业产业,同时,扎实推进7个县管省级开发区和14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县域产业集中带。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优先考虑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总部经济招商,做好“回归工程”招商,并注重引进绿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六)荆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本土企业的长足发展,荆门的潜在优势逐步焕发出物流、生产、市场经济优势。资料显示:2009年,荆门GDP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八成。

通过延伸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链式聚集。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6条首尾相联、共生耦合的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了荆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确立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休闲文化旅游特色理念。形成了京山山水休闲、钟祥文化休闲、中心城区运动休闲等三大旅游板块。200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63.5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0.28亿元。

(七)随州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州抢抓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湖北“两圈”建设和“襄十随”城市群建设的机遇,大力实施“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工业强市”三大行动,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区经济发展。各县市区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90.3亿元,占全市的83%,县域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全州各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80.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8%,创造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县域经济在州域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98.2%。

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

在产业兴州的征程上,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去年,全州接待中外旅游者663.6万人次,增长4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增长20.9%。

依托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资源,恩施州开发了一大批资源型加工项目。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腾龙水泥公司、华新水泥(鹤峰)公司等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投产运行,全州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56.6亿元,同比增长26.9%。

(九)天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9年,天门市实现生产总值208.99亿元,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5亿元,增长55.2%。

工业向园区集中,新型工业化引领经济腾飞。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2亿元,增长45.5%,占全市比重57.3%。集聚效应催生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水泵阀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

农民居住向集聚区集中,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荷沙线小城镇带为纽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到30平方公里、30万人;规划撤并40%的自然湾,并选择10个村开展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实施农民居住、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项目资源布局“四个集中”。

二、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企业集聚群趋势明显

黄石等五个市(州)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相应的经济园、经济带或是具有较强联系的产业链,将众多相关企业、工业集聚,增强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经济园区的发展辐射周边地区,推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市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各个经济园区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园区内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投资增长水平绝大多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其它地区的发展,拉动了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主要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在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支撑或是拉动。通过新建或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对已有的优势工业,企业加大投入,改造一批缺乏活力的工业企业项目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数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不断上涨,工业产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加重,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当地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各经济园区的工业企业能有效的吸引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的增长显著,工业项目投资占了主要部分。

(三)对矿产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

湖北县域发展中,一些工业企业对能源的需求较大。各个州(市)都发展建设或引进了重型工业,如十堰的二汽、黄石的宝钢酸洗冷轧系列,孝感的能源、金属制品,荆门的水泥行业都需要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撑;或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冶金,电力的产业。这批工业或矿业企业都耗能较大,对能源或相应的矿产资源有很高的要求。

三、低碳环境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紧跟国家政策,贴近市场需求

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强调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必然性。湖北发展县域经济要紧跟潮流,准确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政府方针,估计国家可能出台的有关限制碳排放的政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整改将来可能违反国家政策方针的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低碳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将发生变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注意各种产品的需求变化。找准市场发展方向,尽量实现供需平衡,既要避免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产品积压,出现无效供给,既浪费

能源资源,又降低了经济效益,又要避免严重的供小于求的发生,白白失去机会,使该赚的钱没有赚到。

(二)迎接变革挑战,抓住变革机遇

随着产业结构向低碳产业发展,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可能会被淘汰或是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当地政府要积极面对出现的变化,认真寻求解决的办法改变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同时,低碳产业的出现也给经济的发展带了机遇。由于低碳产业刚刚起步,前景十分乐观,一批新兴的低碳产业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产业,低碳经济的到来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视一批能为低碳产业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潜力,建立前向型的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要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耗能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耗油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但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针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较大的特点,积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碳排放量。

(四)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调整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构就对低碳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其它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因此在现在的能源格局下,化石能源方面应该加速发展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在条件允许下加大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的利用或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工业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五)扶植低碳产业,鼓励新兴技术

湖北汽车市场调研 篇7

湖北是个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极度贫乏的省份, 人均占有储量分别为全国的9.4%、3.4%、1.5%。省内煤炭资质低、储量少, 人均仅10吨多, 总储量居全国第25位, 耗煤80%以上要从外省调入 (见图1)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 我省煤炭消费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从省外调入。由于远距离运输, 不仅给交通运力增加负荷, 而且漏损容易给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这是我省能源发展中诸多难题之一。石油剩余可开采量仅占全国的0.8%, 2005年至2008年自产石油分别为78、80、86、84万吨, 85%以上的石油都需进口 (见图1) 。天然气地质储量只占全国的1.2%, 每年的天然气产量不到1亿立方米。2008年,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2603吨标煤, 预计到2010年, 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3500万吨标煤。届时, 能源供应形势将更为严峻, 保持能源总量平衡和优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将更为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 湖北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贡献率还是产业驱动力看, 主要还是以工业的贡献和推动为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过去以资源型工业及原材料型工业为主, 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低成本劳动力的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的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工业能耗占能耗总量的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07年则上升到70.2%, 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高达3.02吨标准煤, 湖北万元GDP能耗不仅高于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 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湖北除水电资源较丰富外, 是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省份, 煤、油产量谈不上自给自足, 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 2005—2008年从外部购入能源量分别为7885、8882、10137、9650万吨标煤, 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0%、82%、85%、77% (见图2) 。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加快推进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 能源供应日趋紧张, 煤荒、油荒和拉闸限电等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能源消费成本不断攀升, 煤炭价格2007年比2005年上涨32.7%, 汽油与柴油上涨68.6%, 电为0.68元/千瓦时, 湖北吨煤实现增加值仅203元, 比周边的山西、河南低100—200元。仅煤、汽油、柴油、电4项, 湖北工业的生产成本就比上年增加近百亿元。事实证明, 依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外部负效应明显的经济增长, 付出的代价太大。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经济增长也将是不合理和难以持续的。

二、汽车行业耗能状况

汽车是工业能耗大户, 我国每年新增石油需求的2/3用于交通运输业。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石油战略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加。在过去15年里, 我国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而汽车的能耗占总能耗的前列。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在未来将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时, 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在2008年7月11日攻上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尽管后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油价连续下跌,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 油价也将会逐渐回升。在工业体系中, 汽车工业总产值接近我国工业总产值的5%,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单位GDP能耗的数值。因此, 研究汽车行业的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对于全社会的节能影响较大。

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 汽车产业是湖北的支柱和优势产业, 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 创我省汽车产量历史纪录, 预计2010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然而在能耗方面汽车产业对湖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汽车产业的转型意义深远。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就是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大。以电动汽车为例:据发电公司推算, 电厂的CO2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 汽油CO2排放系数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 电动汽车行驶100公里需要14.1度电, 故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300×14.1×0.38=1607.4千克。而汽油车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 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000÷15.8×2.32=4405.1千克。由此可以看出, 湖北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减排的意义非同一般。

三、湖北发展电动汽车现状与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湖北省的电动汽车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均实现了较大进展, 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也正式推进到商业化运营阶段, 初步形成了集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示范运营三位一体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并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湖北基本形成了以武汉、襄樊为主的两大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及武汉电动汽车运营示范区。2004年,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集研发、试制、生产于一体的电动汽车产业园。2005年, 省政府设立了“湖北省电动汽车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支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专项资金年投入1000万元。同时, 省科技部门积极开发区依托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集研发、试制、生产于一体的电动汽车产业园。2005年, 省政府设立了“湖北省电动汽车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支持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专项资金年投入1000万元。同时, 省科技部门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申报科技部“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 先后承担了“电动汽车规模化考核试验研究”、“EQ6110HEV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开发”、“EQ7200HEV混合动力轿车开发”等从整车开发、产业化到示范运营的多个项目, 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研究开发了多项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 并在核心部件———燃料电池研发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湖北发展电动汽车的不足之处依然很多, 比如电动汽车产业中只有镍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混合动力乘用车与铅酸蓄电池纯电动汽车发展相对成熟, 其他均处于发展初期, 许多核心技术还未实现完全突破, 如在纯电动汽车蓄电池的性能方面仍未能根本解决电池使用寿命短、成本高、适应性差、能量回收困难等技术瓶颈, 另外政府扶持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还有待加强。

四、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加快湖北汽车产业转型

湖北汽车行业占石油消费量的1/3以上, 面对石油供应紧张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 发展电动汽车迫在眉睫。湖北又是缺油大省, 每年都要从外大量购入石油, 随着汽车需求的不断增大, 石油供给缺口将更加突出。而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差将逐渐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严重制约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可见, 发展电动汽车将成为湖北省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战略重要支撑。

湖北省应抓住国家政策的导向, 以发展电动汽车为契机, 加快汽车产业的转型步伐, 为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榜样。

1、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消费市场的财税扶持

只要新能源汽车有市场需求、有利润, 生产厂家的资源就会向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集聚,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基本成熟的情况下, 财税扶持的重心应该向消费市场转移。一直以来, 新能源汽车因售价高而未能普及。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快速启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在国家已出台的政策外, 湖北应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契机,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一般而言,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与普通汽车的价格相差近10万元。即便以一辆家庭用车每年行驶约2万公里计算, 电动车每年可节省5000元油费, 10年时间才可节省费用5万元, 如果没有购置补贴, 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补贴政策要扩大到个人消费者身上。如果财政拿出资金用于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 每购买一辆车平均补助5万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有可能跨过盈亏平衡点, 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全面降低成本, 即使不再补贴, 与传统汽车相比也同样会具有竞争优势了。

其次, 通过购置税减免, 引导消费者选择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免征或减征购置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养路费等税费奖励, 以迅速启动消费市场, 体现省政府向环保节能车型倾斜的政策。同时还可以对传统汽车征收环境税, 并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 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起步阶段的发展。

2、加大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科研力度

湖北省在电动汽车的相关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 例如拥有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电动汽车试验室”、东风汽车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专业从事电动汽车产业研发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研究中心, 仅仅如此还是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由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分工较细, 单打独斗很难完成完整车辆的研发, 企业之间建立同盟关系非常重要。国外很多汽车企业都是通过整车厂与零部件厂合作共同开发关键零部件来推进产业化进程的, 如日产和NEC, 丰田与松下能源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对外项目招标, 与先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合作。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一汽集团, 一汽集团已经掌握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集成技术, 但具体产品研发优势尚未形成, 而新能源零部件企业将借助一汽集团丰富的资源优势得以产业化, 进而实现合作共赢。湖北省要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的脉搏,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关键性应用技术为科技研发课题立项的主轴, 加大资助力度。支持以企业为主导, 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提升课题研究效率、效果和效益, 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成果的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重奖,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3、借助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

让电动汽车被市场接受, 不仅要让消费者购买时感觉不贵, 还要让其在使用时感到便利。目前充电技术越来越成熟, 充电网络的建设技术已经不成问题, 只要有相应的政策, 构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建设与运营的商业化平台, 就会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电动汽车配套充电服务这个新兴产业领域。充电网络的建设不差钱、不差技术, 差的就是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与运营等领域特许经营模式, 并尽快完善相关政府规制, 加快向社会资本开放充电网络的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进程。只要政府开放充电网络的建设与运营, 并给予特殊的电价政策和财税扶持政策, 就会搭建起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的商业平台, 促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领域的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柯晓阳:略论湖北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9) .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1) .

[4]国联证券:新能源汽车深度研究报告[R].2009-05-22.

湖北花卉苗木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8

摘要:随着绿化工程对花卉苗木要求的提升,苗木市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北省是花木资源大省,地理气候条件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又拥有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但由于错过了第一次全国城乡绿化高潮的机遇,湖北花卉苗木的市场优势正逐渐被浙江等地取代。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将湖北花卉苗木产业做大做强,本文从花卉苗木行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湖北;花卉苗木;市场;现状;对策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转型的重要时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活小区现代园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注重色彩、艺术和节能;乡、村二级绿化模式的建立,使绿化苗木需求在非城市地带也蓬勃起来;乡土树种、基质产品的热销,密切反应了现代绿化观念的转变与升级;特殊立地绿化能力的建立,包括荒山、屋顶、立体绿化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化进程中,苗木市场的刚性需求明显存在,产品质量日趋重要,资本化运作中的资源整合成为要素。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但花卉苗木产业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周边的河南、湖南等省相比,也较为落后。

1湖北省自然状况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

湖北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 d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

省内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 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2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现状

目前,湖北林木种苗生产面积约5.33万hm2,初步形成两条沿107和207国道的百公里花卉苗木长廊,以及鄂南、鄂中、鄂北三大片特色苗木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苗木花卉专业乡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科技产业园区。

但纵观湖北苗木市场,省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本地苗木企业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现状存在巨大的反差,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市场销售的鲜切花和耐荫植物90%来自云南、广东、福建,园林绿化植物45%来自湖南、浙江、河南、江苏、安徽等省[1],观赏植物60%以上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每年有上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花卉苗木采购资金流向外省,而且花木采购外流资金规模随着湖北各项事业发展的加快而有扩大的趋势,湖北本土的花卉苗木企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笔的资金外流而只分得这个巨大市场中的一小部分。

3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苗木生产缺乏统一标准,苗木市场未不规范

省内大大小小的苗木企业各自为政,苗木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没有一定的行业标准,或者是各自按各自的标准来。市场供需情报网络不健全,一旦出现媒体炒作,企业就会集体跟风,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单一化。

3.2 花卉苗木生产规模小

我省花卉苗木企业基本上是从农户和集体苗圃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分散经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格局未根本改变,小而全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生产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很少有以苗木生产为主业的大型企业。

3.3 花卉苗木规格不齐

市场所需的苗木规格很难在一个地区采购齐全。苗木品质差,没有特色。企业大多数重数量、轻质量,不愿在提高苗木品质上花费人力和财力。

3.4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省内苗木市场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与云南、江浙等苗木产业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服务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信息现代化,还是在产品市场化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4 湖北省花卉苗木市场发展对策

4.1 做好苗木产业结构调整

(1)培育非常规品种的苗木。我省现有的苗木市场结构基本上是以常规品种为主,其市场需求量虽大,但就周边省市区域苗圃来看目前已处于饱和甚至过剩状态,苗木销售上也存在相互压价、恶性低价处理的现象,对我省花卉苗木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转变行业发展方式,抓手是利用自身优势,打造能够带头“突出重围”的优势品种、特色品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化产业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壮大品种优势,重点发展几种能够形成品牌,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非常规品种,如:观赏果树中的木瓜、柑橘、杨梅、板栗、核桃、海棠、山楂、石榴、柿等;观赏竹类的淡竹、紫竹、金镶玉竹、刚竹、罗汉竹等;藤本攀援植物中多花蔷薇、紫藤、葡萄、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常春藤、爬行卫矛、红花忍冬、络石等;地被植物中的紫叶矮樱、绣线菊、红王子锦带、矮牵牛、三色堇、景天、紫露草、石竹、福禄考、萱草、金叶莸、醉鱼草等;水生植物中千屈菜、荷花、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和屋顶绿化常用的佛甲草等。这些花木品种目前在苗圃中培育的比较少,将来需求会逐渐增加。

nlc202309051459

(2)培育胸径20~50cm全冠或半冠大规格移栽苗木。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工程竣工后能够马上投入运行,园林景观能立刻见到效果才行,因此全冠或半冠大规格苗木在工程中比较受欢迎,如:香樟、桂花、红果冬青、朴树、银杏、悬铃木、栾树等。

(3)适当培育一部分胸径8~15cm容器大苗。当前的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接着进行绿化施工,而建筑项目不可能都赶到春季竣工,因此绿化工程反季节施工较多,采用容器苗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快速体现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并可以为苗木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可以利用控根快速育苗容器、美植袋、防腐木箱等育苗容器适当培育一部分绿化需求量较大的大苗,如:桂花、栾树、香樟、樱花、红(绿)梅、碧桃、紫(白、黄、红)玉兰、广玉兰、茶花、红枫、紫薇、红叶李、垂丝海棠等。

(4)适当培育一部分绿化施工中常用的容器色块小苗及球类。几乎每个园林绿化工程都会涉及到色块小苗及球类,色块苗及球类生长周期短、收益快,且不占地方,可以在截杆大树林底下套种。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色块苗如:双面红红继木、金叶女贞、小龙柏、杜鹃、南天竹、茶梅、法国冬青、栀子花、海桐、大叶黄杨、豆瓣黄杨、红瑞木等;球类如:红继木球、金叶女贞球、海桐球、杜鹃球、无刺枸骨球、大叶黄杨球、茶梅球、栀子花球等。

(5)合理利用空闲地势低洼地及河滩发展草坪及水生植物。有些苗圃闲置大量地势低洼地及河滩不用,浪费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地势低洼地翻耕后播撒天堂328、狗牙根、马蹄金等草种或铺种马尼拉草坪。河滩可仿照水生植物园种植一些挺水、浮水、漂浮、沉水的水生植物,如:观赏芦苇、香蒲、荷花、半边莲、野慈姑、千屈菜、睡莲、水葱、花叶芦竹、水芹、再力花、梭鱼草等。这样做不仅能弥补企业销售品种的空缺,也会极大地提升苗圃的形象与档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4.2 加强苗木生产新技术的应用

(1)倡导容器育苗技术应用。除了传统的地栽、穴盘育苗,近年来育苗容器越来越多样,例如无纺布容器袋、美植袋、控根器、防腐木箱等。这些容器各具特点,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养护、移栽、绿化效果的需要,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场所,如:当前湖北大力发展的油茶繁育,广泛采用了无纺布容器袋;最早兴起于西安、大连等地的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器)现在也开始在湖北应用,对解决苗木主根缠绕,促进须根发展,提高反季节移栽的成活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

(2)加强专项配方栽培基质的应用。由于我省油茶产业的兴起,育苗基质特别是轻基质得到大量应用。轻基质,就是针对不同的苗木和生产要求,采用园土、草炭土、珍珠岩、蛭石等原料,通过科学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比的拌合物。由于它比一般园土具有更加充足的养分、更加疏松透气,通常被用于快速化、标准化大规模育苗,可大大提高苗木的经济效益。当前流行的控根容器快速育苗技术主要包含控根器、基质、滴灌系统等几个方面,其中基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3]。

(3)大力推动苗木生产的标准化。我省多数苗圃都存在同一个地块上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规格参差不齐的问题,不仅给苗木销售带来不便,也成为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阻碍。标准化旨在形成从小苗到大苗,从温室到田间,从苗圃到市场的规范化生产与销售,这就要求我们的苗木企业:一是要在生产前对苗圃用地做好规划,在同一个地块里统一苗木品种、规格与形态;二是对容器苗来说,生产的过程中同一个品种应使用统一的容器、统一的基质配比;三是在养护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季节的养护要求,对苗木进行标准化的修剪、施肥、除草等,对未达企业标准的苗木进行筛选、淘汰或及时补救;四是出圃整个过程包括打点、起苗、包扎、修剪、运输等,要特别注重这些细节的标准化操作。要使企业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转变成流水线式的精细生产,只有大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只有这样我省的苗木产业才有追赶外省的希望。

(4)加强苗木生产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开发。近年来由于各地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花卉苗木市场需求旺盛,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苗圃不时涌现。然而,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产业工人数量减少,使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苗木行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其中,种植生产实行机械化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措施。一些苗圃购置了旋耕机、挖坑机、破碎机,还有为数不多的大型苗圃配备了挖树机。因为大型机械价格昂贵,一些小型机械更受中小型苗木企业和个人欢迎,如嫁接机、小型挖树油锯等[4]。

(5)强调苗木生产及环境生态的一体化.大中型苗木企业可参照外省优秀企业的做法,充分利用苗圃内丰富的农业资源,建立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因地制宜实施林渔、林农、林牧等综合生态工程,提高土地的附加值[5]。例如一些有水塘、河湖的苗圃,可以充分利用其境内的水体景观优势,发展苗木、观光与水生态一体的特色产业,沿河湖的景观廊道可开辟适量的餐饮、休闲场所。总之,现代苗圃应该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科学地进行功能区划,设计符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产业建设战略,不仅提升苗圃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也能增进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重视花卉苗木营销

(1)充分利用网络及刊物,加大湖北花卉苗木销售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在全国知名苗木销售网如:中国花木网、青青花木网、中国园林网、中国苗圃网、中国花木商情网等以及各地方创办的花木网站,积极发布时令苗木信息价格,并及时更新苗木价格情况。二是要利用好苗木销售刊物。在全国知名刊物如《中国花木商情》、《上海花木商情》、《花木商情》、《花木信息》等及各地方花木杂志发布时令苗木信息价格,并及时更新苗木价格情况。三是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出现,任何人和企业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微网站等自媒体工具进行自我宣传和营销,将产品、理念、服务都融入进去,把信息传递做到位,比如二维码树牌,苗木的实景图片、价格、胸径、高度、冠幅、种植状态等只要一次录入到后台,扫描树牌就可以查看全部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销售,信息传播成本的降低将为苗木营销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2) 加强与地方同行业及新老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是企业要加强与周边苗圃的信息交流,可互留联系方式和产品信息,以资源互补的模式提高收益。二是各地区苗木企业应以当地的花卉苗木市场为依托,规范市场价格,避免漫天要价和低价打压,以武汉地区为例,就是要加强企业与武汉铁机、光谷、南湖三大花木市场各门面摊位业主的信息交流,摸准苗木市场价格,与市场同步。三是要建立苗木销售客户信息库。逢年过节或特别活动(交易会、博览会等)时给新老客户寄上贺卡,其上可以印有当下的苗木时令价格,也可经常以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红,胡春姿,陈英歌,等.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形势、问题与对策[J].林业经济,2002,(6):23-25.

[2] 林国祚,彭彦,谢耀坚.国内外容器苗控根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2,29(2):47-52.

[3] 移动的森林-中科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控根快速育苗技术[J].中国防伪报道,2011,(5):18-19.

[4] 张孟仁,杨铁良.我国苗木产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8):51-53.

[5] 刘毅,朱晓东,李杨帆,等.武进区花卉苗木基地产业生态化建设方案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5):84-88.

上一篇:办酒席申请书下一篇:看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