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

2024-06-22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带领六三班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知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我为课改以来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

就在这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王勇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随即他的旨意令我惊讶、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师,读完众鸟纷飞这段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的后面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省略号?一般情况我们多是使用省略号的。”我随着他得质疑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的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并在脑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教了七年六年级,也就是这篇课文就教了七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无奈之下,我又把这个问题有抛给了学生:“王勇生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听到我的问话,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我多么希望有人帮我解这个围,并且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收场。课堂静默了数分钟后,一只小手意意思思地举起来,又放下,又举了起来。

我想赶紧抓住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这不是吴帅吗?顿时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语文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及过格,作业经常不完成,是令我头疼的学困生,难道他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示意他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数了出来。而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紧接着第三只出现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眼中,这些鸟不是一只一只出现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我的眼睛随着他的回答而睁大,我的神情由怀疑转为惊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

下课了,我的心中相吃了冰凉薄荷一样清爽,那股痛快劲无与伦比。这精美的课堂尾声足足使我兴奋了一整天,并且逢人便讲。这节课成为本学期我最难忘的时刻。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期待的眼神,我首先告诉大家一件新鲜事: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有一座约500年历史,占地面积20多亩的自然“绿色天堂”,它比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还要大将近10倍。

师:你们听明白了什么?告诉大家。

生:“天堂”在广东省的一座小岛上。

生: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

生:“天堂”很大,有20多亩,有我们的10个学校大。

生:这座“天堂”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这段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听后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天堂具体有多大。

师:同学们用心倾听了,从不同角度捕捉到了老师介绍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读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欣赏那座“绿色的天堂”吧。(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反思:结合本课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开课导入,借相关资料,以倾听、表达为手段,以感悟榕树之大为出发点,以平时被弱化的口语交际训练为平台,适当渗透写法领悟。这不但使“绿色天堂”在学生眼前活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产生阅读冲动,为后面的“悟读”带来动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力所能及的学生在学文后将说明和描写的两种方法对照,悟其特点,在日后的作文中有效运用。

片断二:读、想、看结合,感悟榕树之大

师:大家读通了课文,巴金爷爷是怎样描写榕树之大的?

生(朗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了榕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大家再琢磨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榕树之大呢?

生:“不可计数”这个词应该读得稍缓、稍重些,就能让人感受到枝干确实多,多得数也数不清。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大家根据他们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生感情朗读)

师:你们还有哪些方法能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榕树之大?

生:我觉得边读文边用想象放大插图,能很好地感受到榕树的大。

师:想象能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形的、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枝上生根,根又伸到泥土里变成若干枝干的奇特景象绵延20多亩,你将会情不自禁地为榕树之大拍手叫绝的。

反思:插图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毕竟是静止的,是受空间限制的。要达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要启发学生想象,让插图动起来,内容丰富起来。文中的第7自然段,文中有画,画有文释,作者通过文字要给读者呈现的不仅是榕树独特的生长特点,更重要的是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只有潜心会文,放飞想象,学生才会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

片断三:发挥语言优势,导悟榕树的茂盛

师:同学们用心、用情读了第8自然段,感受到了榕树的茂盛,倾听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你们还读出了哪些疑问?

生:为什么说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读一读这段话,然后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大家。

生:因为榕树的叶子又密、又绿、又亮,太阳一照,晃人的眼睛。

师:是啊,因为榕树的叶子又密、又绿、又亮。一片片,你挤我,我挤你,争先恐后地向人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像眼睛,像星星;轻风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这些榕树的小宝宝们多可爱、多精神呀!

师:同学们,现在感受到颤动着的小生命了吗?

生(快活地):感受到了,看到了,一片树叶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很调皮。

生: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榕树的茂盛。

反思:从释疑的方法看,问题来自学生,还要让问题回归到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解疑中构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从释疑的结果看,他们抓住了榕树叶子又绿又亮的特点。但大多数同学的眼神告诉我,把树叶理解成颤动的生命还有些迷茫。此时,在学生混沌的感受和顿悟之间,教师巧妙地运用过渡性语言,把作者笔下的树叶诠释为能说会道、天真活泼、精神抖擞、招人喜爱的宝宝,促使学生进一步将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可见,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有时并不是那样顺利,必须经过有效强化才得以开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发挥具有语文味的引导,强化策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语文素养。

片断四:挑战文本,让“天堂”在想象中热闹非凡

师:读了第12自然段,看了刚才播放的众鸟纷飞的场景,你们对这段话结尾的“句号”满意吗?

生:我认为把句号改为省略号更能突出鸟多、鸟美。

师:你们能把刘佳同学说的省略号变成文字吗?

生:它们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呼朋引伴,有的载歌载舞……

生:我们继续拍掌,它们根本不怕我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引吭高歌,好像为美丽的大自然唱赞歌;时而认真啄理羽毛,想让我们看到它们的美丽;时而离开树枝,快活地扑打水面……

师:你们的想象使“鸟的天堂”更热闹了,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更进一步地欣赏到了迷人的鸟姿、美丽的鸟形、动听的鸟声。巴金爷爷听后,一定会为你们大胆的想象竖起大拇指的。

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求主线简明,而且要求细节饱满。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我们可通过某种情境来设计一些细节,通过“教学细节”来深入理解文本,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这一细节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的意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与交流丰富了文本,使“鸟的天堂”更迷人。此时,学生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大榕树的确是鸟的天堂。

片断五:角色体验,升华感悟

师:如果你现在是树上的鸟儿,你为什么要把大榕树称为自己的天堂?

生:因为大榕树能为我遮风挡雨,大榕树里有好多伙伴陪伴着我。

生:因为我在大榕树里不愁吃,不愁喝,从不担心人们来伤害我。

师:如果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把自己称为鸟的天堂?

生:我枝繁叶茂,为鸟儿撑起了一把绿绒大伞。

生:我傍水而生,鸟儿们洗澡、吃喝、玩乐都不用愁。

师:如果你是当地人,为什么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

生: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从不伤害它们,也不允许游人去捕捉它们。

生:这棵树四面环水,枝繁叶茂,是鸟儿们的乐园。

……

师:如果你是巴金爷爷,为什么会把大榕树称为“鸟的天堂”?

生:观看了众鸟纷飞的场面,我觉得鸟儿们在榕树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

教学反思成就优秀教师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优秀教师;途径方法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1]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逐步完善自己,完善教学,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个成熟型教师,应该从培养“反思”习惯开始。在此,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反省,思考其得失,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调整、改革与完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撰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案,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但它重在课前预设,所以难以准确捕捉、判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及时思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促使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各种新信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种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思考和研究,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从例行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视的态度判断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方式科学、教学手段高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教学能力大大地得到锻炼和提升。

3、教学反思是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途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及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能得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也能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当做法,这样便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调整,教学效果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使自身教学质量得到总体的提高。[2]

二、培养教学反思习惯的方法

许多一线教师都能自觉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不少教师还存在困惑,导致有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因此,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其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和培养好的反思习惯呢?

1、记课后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在撰写课后反思时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反思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②反思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的课堂教学前,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记录这些好方法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③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这样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督促教师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2、记考后反思。考试之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于得分率低的试题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暴露思维的过程,整理正确的解题思路、答题规律,并思考“如何避免同类错误反复出现?今后要注意什么?……”教师设计变式训练并写出考后记。

3、记观摩教学心得。实践证明,观摩课的次数越多,类型越多,教师的反思越深入。观摩课后的教师交流讨论,彼此交换所得信息,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内容时,男女性染色体组成、基因组成、性状,基因的显隐性等知识相互联系,容易混淆,学生无从下手回答。有的教师采取让学生背诵和组织默写的方法以强化记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的文字表达,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又无法辨析和运用。而有的教师则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再精选一些习题来做,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通过观摩教学活动把各个教师好的做法综合归纳,改进教学行为,使自己快速成长。

4、倾听学生的声音。现代教育理论呼唤“倾听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和教学内容讲完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发言,真诚地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倾听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教学中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消除知识的盲点,积累经验教训,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通过统一课程的教师在一起交流心得,分析教学进度,教学实施的办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等,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共商解决的对策。通过合作反思,将自己对某一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展现给同事或专家,通过这种教学交流,可以使教师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思考自己的教学,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集体备课不但有助于教师的课后反思,而且有助于教师的课前反思。

6、反思再设计教学反思是教师的必修课。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甚至一节课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反思,教学方法上是否取得突破,教学设计上是否更加创新,教学组织上有何特点和启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教学反馈上是否有普遍性问题等等,教师根据这些反思和总结进行再教设计。这样的再教设计,能够使教学的优点得到发挥,使教学的不足得到弥补,从而能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有没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发展的程度和专业发展的层次,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课堂教学质量的层次和课堂教学的品位。

参考文献

[1]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比较教育研究,2002(1)48-52.

[2]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12)17-21.

[4] 鲁兴树.反思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与教学,2003(2)1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4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索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畅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习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风轻轻,云淡淡,榕树底下月色朗朗。叶青青,岸长长,榕树旁边渔歌晚唱,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

五、预设与教学实践的遗憾。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5

1、“鸟的天堂”在哪?是怎样的?

2、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

在出示第一个主题后,学生直接就抓住了这棵大榕树的特点,于是,我就和学生展开来讨论这一主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榕树的大,绿,茂盛的特点。抓住“卧”这个字体会榕树的大等等。在研讨第二个主题时,我紧紧抓住两个“到处”和“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词语,来让学生体会鸟多,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真的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6

这节课为了训练学生,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作者第一次来鸟的天堂看到榕树时,学生边默读边动笔画描写榕树的句子,从所画的句子中体会榕树有什么特点?大家进行批注,我进行巡视指导,我发现部分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已经能抓住句子写体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只知道画句子没有体会。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在体会榕树特点时,我就在学生已经画完句子后,指导学生怎样读句子写体会,大家一起动笔写,他们在书上写,我在黑板上写,这样学生知道今后学习应该怎样进行批注。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会会读书进行批注,学生在体会完榕树特点后,立刻跟随作者走进第二次鸟的天堂,运用刚刚老师教的方法学习,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我流动检查,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能进行批注,而且体会的内容很具体。相信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慢慢都能会学习。

雀神怪鸟的天堂 篇7

现在,大理被称为“东方的瑞士”和“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在这许多簇拥来到这里的人群中。文化人、艺术家、诗人、导演等特别多,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接触得不多,在民间进行着自己的文化体验或者艺术创作。包括作家野夫、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电影导演张扬、画家叶永青、诗人赵野、李亚伟等都乐此不疲地开心生活、盘桓在这里。不少人还在大理建了房子,已经融入到大理的生活中。这批人对大理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而大理作为西南的文化重镇,自古就有一种包容、开放性的人文特质。大理的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走到今天,靠的不仅仅是本地人的发展,它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南来北往、东出西进,这么多人与大理的文化交汇融合以后,发展成今天比较独特的文化。很多人来到大理感觉很舒服,因为他会很快发现:与大理没有隔阂,大理人不排斥他,大理人不把来的外地人当作客人;外来人于当地人经过短暂时间的接触后也会把自己当成大理人,以主人的姿态在这里居住或者休闲。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向大理汇集,这种接纳背后的支撑,就是文化的自信。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吸收和借鉴。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心理使大理成了很多文化人愿意来居住或者生活的首选,他们在这里享受生活的天赐氛围,从事自己心仪的艺术创作。

早年从事艺术创作的尼玛就是这人群中特别的一员。多年来他在经营着一个客栈的时光里,文化、艺术始终是他最为向往的事情,在他的客栈里活佛、导演、艺术家、诗人等各色等人经常欢聚一堂。探讨艺术和人生。最近,他倡导的0-art画展在大理、丽江顺利巡回展览成功,他试图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把大理、丽江打造成西南文化艺术的枫丹白露,即艺术家叶永青调侃的“雀神怪鸟的天堂”。

本刊发表本次活动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 篇8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齐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就应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潜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那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部编版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9

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开始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孩子在表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把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说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飞速的思考之后,马上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我再次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场景说出来好吗?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边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边播放《高山流水》这首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有的孩子还说: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

……

通过孩子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在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虽然说孩子们还不能够用语言明确地表述或者说从理性上表达那份宁静之美,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有这就足够了。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教学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再次想引导孩子们想象鸟的天堂里,百鸟起飞的热闹场面,但是在开始有序的活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觉得这些鸟儿是想飞出来拉屎。”这句话无疑给课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课堂瞬间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就让本来很完美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 篇10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与传统的指定阅读内容相比,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学生表现异常积极。大家去认真的阅读你喜欢的内容吧,然后我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吧!”同学们立刻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先是轻声地边读过勾划;然后又自由地朗读起来,时不时地停下来写下自己的想法。我巡视课堂,去发现学生们都学什么内容,勾划什么内容,写些什么内容。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喜欢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的约占三分之二。这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喜欢第二次的学生多一些毫不奇怪,因为小孩子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小鸟。更何况作者还与鸟们进行了某种愉快地交流,这更符合儿童们的心里。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喜欢对大榕树的描写就出乎我意料,但这却是我的一大收获:这表明了学生已经有较高的阅读和欣赏水平了。他们在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更表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

二、疑读突破 深入体会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习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读―思―悟―通”这种学习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学习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习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如: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习,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习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变“问

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人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但是她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他接着说:“这儿的‘堆’和‘簇’,表现了榕树的茂盛,更表现出了榕树的绿。”喜欢第二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有的说:“我喜欢第二次,因为第二次鸟儿们进进出出的,有的还在唱歌,显得格外热闹。”有个同学说:“我喜欢鸟儿,这儿有这么多的鸟儿,我更喜欢了。”他朗读了第十三自然段,特别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两个“到处”读得很重,他说:“这两个到处最能说明这儿的鸟儿多了”。看,他说得多好呀!有两个同学说,因为鸟儿那么多,飞进飞出,我喜欢闹热,而且这表现出了鸟的天堂多么具有生气呀!所以我喜欢第二次看到的鸟的天堂。通过交流,同学们谈出了自己的见解、感悟看法。使每位同学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通过写赞美大榕树的句子,更好地达到了阅读效果。

四、抓住共同关注点,顺学而导。

讨论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互相帮助,互启思维,相互促进的好方法,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的交流,给老师很大启发。请大家对其他同学交流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我的话刚说完,有个同学就迫不急待的举起手说:“我觉得我比刚才读7自然段的那个同学读得好些”。于是我就叫他读了,他读得也算不上好。特别是如何读出榕树的大和读出他心里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榕树时的心情来,他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我就问同学们怎么读这段好呢?同学们就三言两语的发言了。有的说要读出作者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榕树时的激动;有的同学说这时是很惊讶的;有的同学说是很高兴的;有的同学说“真是一株大树”要读得重而缓慢一些;有的说“不可计数”要读重一点;有的说“卧”字要读得稍重一些??,这样,我反复抽学生起来朗读,效果渐渐变好。而刚才说最能够表现出鸟的天堂有生机的同学这时不服气地站起来说:“我觉得榕树比鸟儿更有生机。因为这么大一棵生机勃勃的榕树才招来了这么多的鸟儿,要是这棵榕树没有生机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鸟儿来此做巢呢?”说完瘪了一下嘴就坐下了,很不服气。但是,赞成因为有鸟儿的同学明显多许多。教室立刻炸开了锅,都说有鸟儿,才使鸟的天堂生机勃勃。我看说榕树有生机勃勃的一方力量单薄,就唯恐天下不乱的插话说:“我觉得榕树更有生机,不然鸟儿为什么来。”我是“少数派”的。

树叶鸟的教学反思 篇11

那天,宝贝们带着自己的那一份树叶,兴致勃勃地来到幼儿园。上午开始了一个艺术教学活动《树叶鸟》,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大胆想象,尝试把树叶添画成小鸟。难点部分是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树叶鸟的简单对话。在活动过程中,我刚开始出示了一些树叶,分别让幼儿说一说,教师手中的树叶像什么,有的说长长的像蝴蝶的翅膀,有的说像一支针,还有的说像一把扇子等等,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我们的树叶像小鸟,我们看看小鸟的嘴巴在哪里呢?”让幼儿自由想象,可说一说,“那我们怎么把树叶变成小鸟呢?”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看一看如何添画眼睛、添画翅膀、添画小脚,最后来变成一只完整的小鸟。最后,再让幼儿粘一粘、画一画,在快乐中自由发挥,来完成快乐鸟的作品。

教学中,孩子们对于操作步骤时很感兴趣,但有些幼儿动手能力会弱点,老师也会来回指导帮助这些幼儿,由于在黏贴树叶时,我用了双面胶把树叶固定在美术本上,因此,我们班有些幼儿都未能独立贴,还有贴好的就是把双面胶的两边胶都撕掉了,导致时间上的浪费。还有在难点中,让幼儿用语言表达树叶鸟的简单对话时,幼儿的想象力比较窄,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让幼儿说的更多,这样,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周主题为《落叶飘飘》,孩子们接触了很多关于树叶的知识。做过关于树叶的游戏,学过关于树叶的诗歌。而我则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关于树叶的故事——树叶鸟。

这是一个简单的又有点知识性的故事。我把目标为1.安静倾听故事,知道春天,秋天,树叶的变化。2.能够感受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因为我事先准备好了教学的PPT。所以我在出示图片的时候,并没有讲故事,而是抛给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几乎每一张图片,我最先问的就是这一个问题。在第一张有很多树叶的图片中,孩子们一下子就说出来了:“我看到了树叶。”然后,我就讲了故事的每一段:“夏天的时候,树妈妈有很多的树叶宝宝,都是很亮,很绿的”重点让幼儿感知“夏天”这个词。第2张图片是很多树叶变成了树叶鸟。我说孩子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答案也大多正解,如:“小鸟”“叶子”等等。然后我就说:“我给这些小鸟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树叶鸟”继续讲述故事。然后提问:秋天到了,天气有什么变化?树叶怎么样了?在和幼儿的互动中让幼儿感知“秋天”这个词。

我再出示树叶鸟洗澡的图片,让幼儿自由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说完之后,我继续讲述故事。提问:这里的湖水是怎么样的?(学习绿绿的、暖暖的)树叶鸟在绿绿的、暖暖的湖水边干嘛呀?树叶鸟最后洗成什么颜色的鸟了?再按前面的思路,出示最后一张图片,让幼儿先自由说,说好了我再讲故事提问:小绿鸟到哪里去了?最后进行小结:原来树叶鸟会在秋天落下来,它是什么颜色的?到了春天,天气变暖的时候,叶子又会长出来,这个时候,它是什么颜色的呢?。

小黄鹂鸟的教学反思 篇12

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学生在唱稳了第一声部节奏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二声部就轻松多了,很快就掌握的第二声部。合唱讲究的是和谐,每个声部的队员们应该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大声唱自己的声部。

本节课总体富有条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只是从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赏和思考习惯。和音乐能够产生共鸣的学生数量稀少。这也是自己今后备课上课要引起注意和加强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真实是音乐新课程期待的核心,只有真实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价值,使教师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真实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 篇13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美妙音乐,乐意用语言、动作表达、表现。

2、尝试在音乐伴奏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表演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活动准备】

FLASH;拉琴画面以及梁祝音乐。

【活动过程】

看看听听阿姨拉琴

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1、看阿姨在干什么?(出现画面)

2、让我们来静静地欣赏阿姨拉琴:好听吗?你听了小提琴唱歌有什么感觉?

幼儿可能A:很好听

教师可回应:音乐是很美妙的。

幼儿可能B:想睡觉

教师可回应:听音乐让我们很舒服。

幼儿可能C:想唱歌跳舞

教师可回应:我也有这种感觉呢,你一定想跳一个最美丽的动作。(教师可边说边展示一个动作)

3、再次欣赏:听了这么温柔、这么美妙的音乐你想干什么?

【幼儿可能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比较激烈的动作,因此这里的策略是先让幼儿有一个感受和体验:先让幼儿说一说,个别幼儿做一做,然后再一起来试一试】

(1)听音乐用动作自由表现

【此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在音乐中的表现,是否投入到音乐中,可观察幼儿的动作表现,用语言轻轻鼓励个别幼儿】

(2)老师可找找看看大家在干什么呢?

小结:小提琴唱歌是很温柔,很优美动人的。

过渡:听听小动物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样?

感受理解散文诗

【此环节是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倾听、观看来理解散文诗。】

1、听音乐倾听老师朗诵:

谁在听美妙的音乐呢?

2、观看FLASH: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1)小动物们听到音乐都怎么了?

【此时幼儿可能是说不全的,教师可提示幼儿如:那么小兔听到音乐怎么了?】

(2)再次观看FLASH:可一起跟着动画说说念念

3、为什么它们听到音乐都停下来了呢?

小结:原来阿姨拉琴真好听,小动物听到音乐都被吸引住了,都停下来欣赏了。

扮演角色表演

【以表演的形式进一步巩固散文诗,让幼儿体验表演的乐趣。】

1、听优美的琴声,师生共同表演

现在我们也来扮演小动物们,看看你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会怎么样呢?

2、分角色表演

表演前可问问幼儿你是谁

关注幼儿表演前是否大胆自信

四、拓展

美妙的音乐真好听,想一想:还有哪些乐器宝宝会发出好听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上一篇:李泉新心得体会下一篇:好可惜,我们爱过又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