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2024-06-30

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篇1

1、大多数学生对圆环的认识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但是对于它的形成过程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节课的训练,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其应用。所以很容易接受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欠佳,对于已知内圆直径和环宽求外圆直径及已知外圆直径和环宽求内圆直径,概念模糊,学得很吃力,我想,对于这样的实际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多画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来理解,避免解题错误。

3、对于题意深奥的题目,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得到或者做得好,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学生分层对待,分层测试,让后进的学生也同样有胜利感和成就感。

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篇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06~107页例10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其他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圆环的图形之美,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巧妙,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上海世博会的一枚纪念币, 说出其形状。

2.已知这枚圆形纪念币的直径是6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上海世博会纪念币导入, 既激发兴趣, 又直奔主题, 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探索方法, 体会数学思想

1. 认识圆环, 感受图形美。

(1) 由纪念币的反面抽象出圆环。

(2) 研究圆环的特征:外圆与内圆同圆心, 不同半径。

(3) 例举生活中的圆环形物体。

(4) 欣赏圆环形物体的精美图片。

小结:有人说, 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而圆环把圆的美丽演绎得更加精彩缤纷。

研究圆环的特征, 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圆的特征;欣赏圆形物体, 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2. 动手操作, 探索算法。

(1) 学生动手剪圆环。

(2) 根据剪圆环的过程, 理解圆环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

(3)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概括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S=S1-S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自然悟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尝试解答, 优化解法。

例10下图是王师傅加工的一个圆环形铁片。它的外圆半径是10厘米, 内圆半径是6厘米。你会求这个铁片的面积吗?

(1) 学生尝试解答后交流。

外圆面积:3.14×102=314 (平方厘米)

内圆面积:3.14×62=113.04 (平方厘米)

铁片面积:314-113.04=200.96 (平方厘米)

(2) 优化算法。

(1) 列出综合算式:3.14×102-3.14×62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 比较3.14×102-3.14×62与3.14× (102-62) 两种方法, 后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没有要求学生直接概括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πr2和S=π (R2-r2) , 而是把公式化的过程渗透到计算过程中, 其优点:一是不加重学生负担, 二是防止学生机械套用公式, 且用S1-S2概括对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更具有普遍意义。

4. 巩固练习, 理解实质。

(1) 一个半径是8米的圆形水池, 周围有一条2米宽的小路 (如下图) 。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重点分析外圆半径与内圆半径各是多少米。

(2) 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计算后讨论:这个图形不是圆环, 为什么计算方法与圆环一样?

巩固练习的第 (2) 题的图形不是圆环, 引导学生将之与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从而理解其实质是一致的, 都是求两个圆的面积之差。

5. 举一反三, 尝试解答。

(1) 学生尝试解答

(2) 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概括计算方法:S=S1+S2

用S=S1+S2概括计算方法, 与前面概括圆环面积计算方法S=S1-S2相呼应。

6. 比较算法, 提升认识。

(1) 比较圆环面积、窗户面积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先要分别求出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

不同点:环形面积是求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差, 窗户面积是求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通过比较, 使学生从实质上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2) 练一练。

求图形中涂色部分的面积。 (单位:cm)

7. 猜想验证, 渗透思想。

(1) 观察后猜一猜:

下面几个图形中的正方形边长都是6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吗?

(2)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验证:

方法一: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再比较。

6×6-3.14×32=7.74 (平方厘米)

6×6-3.14×32÷2×2=7.74 (平方厘米)

6×6-3.14×32÷4×4=7.74 (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可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二:将图形进行变形, 第二图形中两个半圆可拼成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第三个图形中4个扇形可拼成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因此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三:比较算式, 求三个图形面积的算式。

算式6×6-3.14×32÷2×2中的“÷2×2”、算式6×6-3.14×32÷4×4中的“÷4×4”相互抵消后, 都变成算式6×6-3.14×32, 因此三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转化成简单图形再解答。

运用猜想、验证进行探索, 既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 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 计算阴暗部分的面积, 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拓展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思路,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自主总结, 设计开放作业

(1)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反思 篇3

一、正视教学教育效果,对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评价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学完多边形的考查结果要有乐观的态度。学生认识图形面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长方形、正方形、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学生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思维过程在不断的深入,解决问题的情境在复杂化。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关键的过渡期,特别是处理学生计算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更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从具体到本质,循序渐进、做好个别辅导,突破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做好具体教学的同时,更多的做好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特别要注意各层次学生的分层提高,重视反复性。教师应予一种发展积极的态度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对他们客观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从具体、大家熟悉的经验材料上下手

首先,老师应不惜花时间,搜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图形,倾听他们的诉说,感受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在教学组合图形,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告诉大家,即使他们想法具有幼稚性、错误性的存在,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中数学。老师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把那些陌生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手段加以展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在教学中应以一种朋友式谈论让他们活跃在课堂中,不要对学生的错误加以过多的批评

指责。

其次,老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工作,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掌握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搜集的有关信息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给每一个学生,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应用、说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

最后,老师通过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交流高度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根据教学过程的出现积极因素,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从与学生交流中,老师更能了解每个学生思维的特点,解决问题的采用的方式等,老师更能对准确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真实水平。为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在个性发展过程更尊重他们的特殊性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做到教学相长。

三、老师在知识深广度上,控制其度

首先,老师要稳步推进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各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促进全体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全方位的反馈,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老师应采取灵活的策略,坚持面向全体抓好后进生的前提下,对有余力的学生,向纵深拓展。

最后,老师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组合图形中应用割补法是解决图形面积的基础,老师教学时,保证充足的思维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展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理解每一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老师要放下威严,倾听学生的交流发言,哪怕是错误的陈述,不离开学习主题,只有这样真正才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宽容才能博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听你教育,才能积极把精力集中课堂。赞许目光、鼓励的语言、融洽的环境,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老师必须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学过程更应体现这一要求。老师在搜集材料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重视他们的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结果的多样性、发展性。

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体系多方面的协调进步,老师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还要注意情感、世界观的发展。只有后者得到了发展,才能更加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这样又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全面、健康、活泼发展。老师发现基礎差,先补一补基础,再进行新课教学,事半功倍;学生积极性高,老师教学进行顺利。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师生互动就增强,老师的教学效果更好。

六、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在班级开设了“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相信他们,发展他们,使他们快乐成长。

《圆环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篇4

其次,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于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练习时都是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肯定和赞赏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新知,体会数学的魅力。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孜孜不倦地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1、列举生活中的圆环放在哪里更合适?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部分的面积,也是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圆环面积教学设计 篇5

圆环的面积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以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根据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

2、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迁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计算圆的面积

r=5厘米d=6米C=15.7分米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实物,认识圆环

出示光盘。提问:谁能用语言描述这个光盘?

2、实践操作,感知圆环

(1)刚才我们简单认识了圆环,现在你们能用手上的工具剪出一个圆环吗?

学生用一张白纸剪一个圆环。

(2)学生操作,动手剪环形。(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3)说出剪圆环的过程。

让学生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3、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

(2)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时,边说边演示从一个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变成环形的动态过程:先求出外圆和内圆的面积,再求出环形的面积。

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通过师生交流后,明确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外圆(大圆)的半径或直径和内圆(小圆)的半径或直径。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尝试解答。

(5)反馈解答情况。

方法1: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方法2:大圆半径的平方与小圆半径的平方差乘以3.14。

观察比较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乘法分配律,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它们是一致的。

小结: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圆环的面积。

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篇6

2.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圆环的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5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5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手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而运用转化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增强探索数学的自觉性与创新意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图形来求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咱们5年5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此时我的心情很愉快,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也很高兴。)上课之前,咱们相互认识一下怎么样?(好!)我姓杜,叫杜良胤,你们可以叫我——(杜老师)。来时都说我们5年5班的同学非常聪明,掌握知识非常扎实,那么杜老师上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生:底乘高除以2。

师:梯形的面积等于——

生:(上底+下底)乘高除以2。

师: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真是很佩服你们。屏幕上说数学课即将开始!那我们可以开始吗?真的可以吗?好,上课!

1.欣赏图案。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我们班同学就利用这些图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大家欣赏一下。看来,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拼组而成的。

(学生随机说出图案的名字。)

2.考眼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猜一猜下面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

师:我们看,这个小帆船是由……

生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

师:这个扳子是由…………

生2: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的确,它们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组合图形的概念,即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组成的。】

师: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呢?

生1:窗户上有组合图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还有谁想说?

生2:飞机模型上有组合图形。

师:你是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初步尝试分解组合图形

师:同学们找得不错,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大家看(自然地让学生说名称),现在这些实物的表面变成了我们刚刚认识过的(组合图形),你想研究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我想研究面积。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面积。)

师:要想求出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直接计算,怎么办呢?

生:可以分成学过的图形。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是想把这些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进而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是这样吗?看,第一个图形你想怎么转化计算呢?(指示牌。)

生: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

师:老师就借助辅助线的方式,呈现给大家,通常辅助线用虚线的方式来表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图形(火箭)。

生: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明确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即转化成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很快找到了计算这些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转化时,用到辅助线帮助我们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几个简单的图形。那么,现在老师有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请同学们先借助辅助线分一分,在利用数据算一算。你愿意尝试吗?

方法一

方法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能够把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并能计算出他们的面积,谁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

生:分割法。

师:真了不起!你和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板书:分割法)我们花园小学正在举行长跑活动,每班都有一面象征自己班级的班旗,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做这面班旗需要多少布吗?请看,这是设计草图。请同学们借助学习导航,独立算一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谁能读一读学习导航中的内容?

学习导航:①画一画:这个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拼成的?

②找一找:寻找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条件。

③算一算:独立尝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指名板演,反馈3种方法

师:第一种方法,你来说说。

生1:我把这个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我发现这两个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我的算式是……

生2:我是把这个队旗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我的算式是……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借助分割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两种方法不一样,如果是你,你选择哪种分割的方法,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第一种方法分割图形的部分少,好算。

师小结:是的,分割的图形越少计算起来越简便。看来在分割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到哪种方法是最优化的。好,请下一名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把这个队旗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我的算式……

师:你的想法真有新意,没有进行分割,反而添补上了一部分,你愿意给你的想法起个名字吗?

生:添补法。(板书:添补法。)

师:大家同意吗?好,我们来看,这是刚才一位同学的想法,可他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谁能帮助他分析分析原因?

生:条件不够,不能求出梯形的上底是多少。

师:是呀,同学们。就我们目前的知识,还不能用分割法解决这道题。任意的分割或添补都可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不是?)所以还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同学们真的是很出色,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图形来求面积,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学得这么出色,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数学王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发现不是任意分割组合图形都能够求出面积的,而是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三、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新丰小学有一块菜地,形状如下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组选择题,请同学们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的选项。

(1)一个指示牌的形状是一个组合图形,如图,指示牌的面积是( )

(2)右图是一块正方形空心地砖,它实际占地面积是( )

师:看来刚才的选择题没有难倒大家,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挑战性的题目,有信心完成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多种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四、回顾与拓展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探究出了这么多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奖励大家看一看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应用什么原理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好吗?(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课后引出刘徽出入相补原理解决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性。】

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体现以下3点:

1.借助经验,理解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展示课前学生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以突出组合图形。这样做不但学生们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气氛也很浓厚。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2.回顾旧知,渗透转化。

在课前交流时,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巩固旧知识。而后,出示了两个组合图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组而成的,充分地让学生感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平面图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数学文化,拓展思维。

数学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课后出示了数学小史,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运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8

今天我上了已经在网上研讨了数日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回顾旧知,分析问题的环节,我用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再一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接着问学生,那么要想求梯形的面积我们该怎么做呢?因为刚刚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了条件。

2、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课的开始,我从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这一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其次,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学生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求水渠横截面的面积,求机翼平面图的面积等。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3、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让学生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有的学生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等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思想。

4、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一道题,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算出结果。第二道题,求机翼平面图,需要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然后乘以2,才能得到整个机翼平面图的面积。第三道题,则需要先根据各种图形的特点,求出梯形的上底或下底,再去代入公式,求面积。第四题,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发现,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相等„„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先复习旧知,再情境导入会更好。

在我设计的教案中是先情境导入,引出求梯形面积公式,问学生,应该怎样求?引导学生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然后知识迁移,进而小组合作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先思考怎样求梯形面积,再回顾旧知,这样容易打断学生思考怎样求梯形面积的思路。因此,教学环节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先回顾旧知,然后再情境导入,求梯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推导的方法后,可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

2、关于推导方法的汇报、学习,可以更有条理

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汇报成果。在课上我是这样做的,先找3个同学汇报了这3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因为第一种方法(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重点掌握的,而其他2种方法,因为较难,可视学生接受程度,不做统一要求。所以,我又指名再次找人,汇报第一种推导的方法,最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的过程,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感觉,有些混乱,学生对第一种方法掌握得也不是很扎实。因此,做如下调整。在学生汇报第一种方法的同时,板书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请其他也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再次说推导过程,接着,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再指名回答。这样,对于第一种方法的研究就比较透彻了。学生汇报第二种方法(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2个三角形),因为只需理解“转化”思想即可,推导过程不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找一名学生汇报即可。学生汇报第三种方法(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种方法更难了,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种方法说清楚。

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再充足些

面积的定义教学反思 篇9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前,我就让他们剪下了课本附页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准备了一些5角钱的硬币和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验证两个图形的大小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实践。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这几种方法都呈现了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完成课本41页练一练第3题时,数第二副图中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大部分同学还在先数整格,再数半格时,就有同学喊出了答案是4格。问其方法,说是整个大正方形是16格,用对角线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课堂上,有学生不按照定势去思维,会让我感觉很惊喜。

但是,由于初次接触面积,还有同学不能很快的接受这一概念,在后面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还看到有同学拿着尺子去量周长。也说明本节课,对面积的感知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这一概念时,我是先从生活入手的。因为刚进行过上一单元的测试,我让100分的孩子站起来与老师击掌,孩子们看到这一幕都有些兴奋。接着让他们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发现,老师的手掌比学生的大。我又进一步询问,同学们说的大,是手掌的什么大?这时有同学说出了“面积”这个词。我又继续问,那什么是面积呢?有孩子说出了“表面”。接下来,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表面,用手去摸一摸,再把不同物体的面进行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再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前,我就让他们剪下了课本附页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准备了一些5角钱的硬币和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验证两个图形的大小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并动手实践。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用小正方形去摆,这几种方法都呈现了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完成课本41页练一练第3题时,数第二副图中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大部分同学还在先数整格,再数半格时,就有同学喊出了答案是4格。问其方法,说是整个大正方形是16格,用对角线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课堂上,有学生不按照定势去思维,会让我感觉很惊喜。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摸一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积与周长含义的不同,为下面几节课做好了铺垫。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重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在教学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是应在把握、分析、钻研课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时,我没有简单地出示书上的两幅画让学生观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学生在系统的摸、说、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描画身边的橡皮、尺子、硬币等物品,再涂一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渗透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学生在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积极性很高。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12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并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设计了“复习铺垫、激趣引入”的欣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二是设计了“实践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图片)动手“画、剪、拼”把组合图形拼成已学过求面积的图形,在“比一比、说一说”活动中与同学交流,把学生手、口、脑都用起来,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三是设计了“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巩固环节,学生自己探索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完成教材76页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在汇报交流中明确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既要讲究方法,又要灵活处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四是设计了“交流小结、深化知识”的知识提升环节,安排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让学生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的意义,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比过多要求学生更实际

上汇报展示课总想学生活跃起来,配合老师按课前设计的思路学习,课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在课的开始图片欣赏中,学生就情绪低落,尽管是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根本就不能按课前要求的去做,这么有趣的环节,学生怎么没兴趣呢?于是,我借助学生拼图,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象什么。学生的兴趣来了,有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了,教师借势引入后面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用手操作解决问题比单凭思维解决问题更实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安排学生动手剪、拼图形,在学习小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说思路,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探索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而且还领悟了多种解题思路,既让优生在探索中发展了思维,又让学困生学到了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法指导比面面俱到讲解更实惠。

《比较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在巩固环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求知欲望高,课堂气氛活跃。

上一篇:庙岭镇营销服务部2014年农网工作汇报下一篇:教研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