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2024-10-12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通用13篇)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1

有人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数学教研中我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也收获了不少,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一、成功之处: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借助表象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摸数学课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体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

3、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个小笑话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也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不足之处

1、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

2、重点的知识点没有讲细、讲透,让学生带着很多疑问。只教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内容太过单薄,应加强联系,多估一估。

3、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

4、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评价的语言,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2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0~7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概念

1.涂色比赛, 感知面积。

师: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 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上面涂色比赛, 你会选哪张?为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选面积小的那张)

2.揭示课题, 确立目标。

师:老师听到了一个关键词“面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看到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面积?

生2:我想知道面积有哪些单位?

生3:我想知道怎样测量文具盒的面积?

生4:我想知道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探究吧!

3.充分感知, 理解概念。 (1) 认识物体的表面。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表面?具体摸一摸你认识的物体表面给大家看看。 (学生摸手掌的表面、文具盒的表面、钢笔的表面、数学书的表面、书包的表面……)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摸得真棒!能找出这么多物体的表面。老师告诉你,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 叫作物体的表面积, 比如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这一些 (出示课件, 演示数学课本封面并慢慢地抽象出长方形) , 现在你能摸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那就在空中摸一摸吧! (学生们兴趣高涨地在空中比画, 教师纠正:要用手掌比画, 而不能用一个手指指着比画。)

师:你能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课件出示后, 再涂色显示各图形面积。)

师:那么, 这些图形的面积又在哪呢?为什么?

生:这些图形没有面积, 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3) 概括面积含义。师:对, 线段或者曲线必须围成封闭图形才会有面积。那什么是面积呢?小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二、自主测量, 寻求统一

1.逐一比较, 感知方法。

师:请打开学具袋, 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 (5) 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兴奋地喊出来)

师:你们为什么马上就能说出来?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对, 一眼就能看出的方法我们就叫“目测法”!

师:请你用目测法比一比, 剩下的图形几号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我觉得 (1) 号和 (4) 号明显比 (3) 号和 (2) 号大, 但我不能确定 (1) 号和 (4) 号的面积谁大?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按照你的思路, 比一比 (1) 号和 (4) 号谁大? (学生纷纷动手比较 (1) 号和 (4) 号图形)

师:谁来汇报比后的结论?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生:我把 (1) 号和 (4) 号的一条边对齐比, (4) 号的面积比 (1) 号的面积大一点点。

师:把图形重叠在一起比, 真方便!我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叫“重叠法”。那 (2) 号和 (3) 号又是谁的面积大呢?请用重叠法比比看。 (学生自主比较后着急了)

生1:老师, 比较不出谁大谁小, 你看, 怎么办?

生2:可以把多余的面积剪下来比一比看。

师:按你的想法试试。 (学生们动手操作后发现, 运用重叠法还是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实践操作, 深度体验。

师:除了重叠法, 可不可以借助某些测量工具得出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呢?

生1:可用尺子测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 除了用尺子测量工具, 能不能用很多个小长方形作为测量工具铺一铺来测量呢?

生:能。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说出橡皮、纽扣、正方形、圆形、五角星、手掌、文具盒等测量工具。)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 在这些测量工具中,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好?

生1:文具盒, 因为我们每人都有一个文具盒。 (学生现场测试发现纸面没有文具盒面大)

生2:我觉得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这些比较小的图形测比较合适。

生3:我觉得三角形不合适, 因为三角形形状很多, 究竟用哪种三角形测量合适呢?

生4:以等边三角形为标准。

师: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 各组的信封里只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请你用信封里的测量工具测一测 (2) 号和 (3) 号图形里有几个这样的测量面积?判断它们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动手测量后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如下图:)

生1:我们组用的是长方形测量, 都铺了6个长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测量, 我们发现 (2) 号和 (3) 号都摆了12个正方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生3:我们组用圆形测量, 都各放了12个圆形, 所以 (2) 号和 (3) 号的面积一样大。

3.对比思考, 揭示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 同学们都知道 (2) 号和 (3) 号图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相等就好。唉, 老师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4个大组 (2) 号和 (3) 号的面积都测量了相等, 但是, 有的是铺6个长方形, 有的是铺12个正方形或者圆形, 而有的才铺4个三角形就知道相等了。是不是各个大组铺的图形的数量越多, 面积就越大呢?

生:不是, 一样大。

师: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 (2) 号和 (3) 号两个图形的面积放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中去测量, 可能有的学生会用同样大的“小石子”“小树叶”“各种种子如:玉米、蚕豆”等来测量, 那测得的数值情况就更多了。但是, 同样的面积, 要使数值也相等, 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生1:我认为要统一成同一种东西来测量才对。

生2:我觉得要统一成小正方形测量最合适。

师:对, 要想使各个国家和你们各个大组 (2) 号和 (3) 号图形面积数值测量的大小相等, 就必须要规定、统一成同一种图形来测量才能实现。那么, 统一成哪一种图形来测量更好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用小正方形测量刚好铺满, 圆形和三角形测量时出现中间有空隙的地方。中间有空隙, 测量的面积就不准确。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说得太好了!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是啊!正因为在测量某一面积时各取所需, 大小不一,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国际上是怎样统一“面积单位”的?国际上通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正方形来统一测量标准, 你们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吗? (不知道)

三、猜想验证, 建立模型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国际上是怎样规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 (学生基本上说不出来)

2.自学验证。

师:请自读课本, 找一找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并且用红笔勾画出重点字词。

生:我知道: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板书:边长:1厘米, 面积:1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 能找到国际上统一规定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 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食指指甲的面积、1个小楷格的面积、蚕豆的面积、小纽扣的面积、学具盒里骰子的一个面…… (建立面积1平方厘米的数学模型阶段)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哪些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手里的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就是国际上统一测量的另外一种工具:它把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平方分米。 (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分米, 面积:1平方分米。) 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讲桌上粉笔盒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2:1袋牛奶一面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3:教室里的开关盒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

师:从课本里你还找到什么面积单位的规定?

生:我还找到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的规定。 (出示1平方米的大卡纸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边长:1米, 面积:1平方米。)

师:猜一猜, 1平方米可以站下多少个同学? (老师用米尺画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当场站一站, 可以站16个小同学, 学生们发出惊讶声。)

师:闭眼想一想1平方米, 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我们教室地板的一大格 (水磨石) 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餐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我家的茶几桌布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四、学以致用, 运用模型

1.填空。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小红的衣服纽扣面积大约是1 ( ) 。

(2) 一所学校的操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 ( ) 。

(3) 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 ( ) 。

2.估测。

师:刚才的填空,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并且知道了国际上是怎样规定常用的面积单位,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 你能估测一下, 下列物体的表面需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来测量?需要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才能铺满?

(1) 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 ( ) 。

(2) 橡皮的一个面大约 ( ) 。

(3) 课桌的桌面大约 ( ) 。

五、回顾反思, 拓展实践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小马虎也有收获。请看 (播放视频和文字) :

一天, 三年级 (1) 班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放学后, 小马虎高高兴兴地回家, 小马虎说:“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 一不小心, 一粒石子把我弟弟的那颗约1平方分米大的挡门牙磕掉了。顿时, 我弟弟号啕大哭, 妈妈立即掏出4平方米的手帕, 捂住弟弟的嘴巴, 拉着弟弟就冲向1000平方厘米的大道, 往医院跑去……”

师:小马虎写的这段话有错误吗?如果有, 请在答题卡上把错误的面积单位画上横线, 并在横线下面改正过来。 (学生做得很开心, 汇报交流后小结。)

师:我们在选面积单位时, 一定要运用我们学过的物品面积的模型为参照作比对。否则, 就会闹出像小马虎一样的笑话。那么, 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物品作参照标准呢?

生1:选择平方厘米时, 我会想到用“指甲的面积”或“挡门牙”去估测。

生2:选择平方分米时, 我会想到用“我的面部”或“双手手掌”去估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赏析 篇3

片段一:

师:(举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请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本第74页“做一做”中的长方形的面积。

生测量后得出书中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有人在拼摆,有人在犹豫,若有所思)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1平方厘米太小,课桌面太大。

师:怎么办呢?

生:用较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是……

生:(迫不及待)平方分米,刚才我们自学了课本。

(进入“认识平方分米”的教学环节)

片段二:

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小纸片)请大家用1平方分米去量课本封面的面积。

生:测量后得出课本封面大约为3平方分米。

师:如果让大家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们觉得怎样?

生:1平方分米太小,而教室地面很大。

师:你们一定在想……

生: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

生:平方米。

(进入认识“平方米”的教学环节)

片段三:(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对比练习)

白天,我们坐在高约4()的椅子上,每节课都能认真听讲,并不时举起面积约1()的小手积极要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时,还不时露出可爱甜美的笑容和几颗面积约为1()的门牙。到了晚上,睡在面积约为3()的床上,做着各种离奇古怪的梦。

【赏析】

1.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获取知识时,总是基于原有的认识水平而发生、延伸和发展的,当原有知识无法或者不能有效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个矛盾,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新的认知水平。在片段一中,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去量书上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接着教师再杀个回马枪,不露痕迹地要求学生再利用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时学生心里疑云密布,矛盾丛生,平方厘米与课桌面的面积相差太大,操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准确度不高。此时,学生真是欲说还休。而教师可能正在暗自窃喜,喜的是舞台已搭建好,就等“平方分米”登台亮相了。这个舞台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平方米”也正是在这样的舞台上闪亮登场的。

2.在联想中拓展知识的新领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当学生把知识间的联系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时,也就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学片段一和教学片段二中,有个共同点:教师善于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在制造矛盾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紧密联系着的面积单位,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教师让学生用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面积,认识平方分米后,用平方分米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问题虽然简单,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眼前任务之间形成一系列的矛盾。当学生亲身体验到用平方厘米测量桌面面积和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面积的不便时,他们的大脑中已经是浮想联翩,这时教师的适当点拨给学生的浮想插上了理性的翅膀,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3.在快乐中体现教学的和谐性。教学片段三中的练习题是在教学片段一和教学片段二的基础上,用一篇很优美的散文形式,记录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瞬间,而又恰到好处地把本课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这种融入并不是花架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把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生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充满诗意与情趣的情境把课堂又一次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欢笑中思辨,在思辨中提升。具体地说,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了对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准确认识,切身感悟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区别,从而领悟了准确运用各种单位的意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细品这三个教学片段,字里行间透出款款师生情谊;字里行间荡漾着学习的乐趣与生活的美好。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中,学生怎能不“学并快乐着”呢?(作者单位:吉安市青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4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答案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强化感知。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5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6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通过摸书本、课桌封面,感受表面大小,从而引出面积及封闭图形的面积。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习近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习近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习近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习近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四、不足之处

教案准备不足,在讲封闭图形的面积时,只是强调了一些常见封闭图形,没有举例哪些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学生未能很好对比理解。

时间把握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前面时间相对要松些,后面时间比较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过短,未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7

“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 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 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 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在此期间, 学生已经经历、体验了“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探究过程;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 学生已探究掌握了“面积”的含义, 会用观察、重叠、数方格等多种策略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从知识系统层面而言, “面积单位”的学习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 走向三维空间的重要一环。学生已有的长度概念、长度度量单位的表象, 现在学习的面积概念、面积单位, 以及到高年级学习的体积概念、体积度量单位, 这些知识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年级, 但它们是一类纵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 体现的是线、面、体三维空间概念和度量单位的一类课。如果教师把这一类课进行关联思考和整体设计, 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 对于学生有意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达到“四基”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

一、实际测量, 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 问: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一个长方形长7分米、宽3分米;另一个长方形长5分米、宽4分米)

(2) 启发:通过观察、重叠均无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那怎么办? (引导学生寻找标准量进行比较)

(3) 追问:现在你能确定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2. 追问:那是不是含有21个方格的图形面积一定比含有20个方格的图形面积大?出示下图:

3. 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图略)

4. 问:面对大小不同的图形, 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启发:用相同大小的图形去测量。

5. 问:用来测量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面积单位。联系长度单位, 猜一猜, 会有哪些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需要一把“长度尺”。测量面积同样需要一把统一标准的“面积尺”, 那就是“面积单位”。教师提供给学生大小不同的两种长方形, 在学生无法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时, 自然会产生寻找测量图形面积的标准量的心理需求。上述教学环节, 通过两次追问,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必须要统一格子大小才好比较图形面积, 从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同时, 学生还知道了思考问题要全面细致, 不能墨守成规。)

二、多方探究, 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1. 师生合作认识1平方分米。

(1) 看一看。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模型, 并板书:平方分米。

(2) 量一量。

用直尺量正方形的边长, 用数学语言描述1平方分米的大小。

说明:平方分米还可以用符号dm2表示 (板书) 。

(3) 记一记。

看清楚1平方分米的大小, 闭上眼睛记一记。

(4) 画一画。

不用直尺动手画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再用直尺量一量来验证。

(5) 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身上哪个地方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6) 比一比。

用平方分米分别测量之前提供的两个长方形面积,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启发:如果只摆一行一列, 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一个图形的面积与所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平方分米是常用的面积单位, 从平方分米入手进行教学, 易于操作、展示。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六个环节的活动, 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学生对图形面积大小表象的建立要经历浅表到深刻、粗放到精准的过程, 只有在活动中, 表象才会得到不断调整与明晰。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再次测量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价值所在, 加深对平方分米的表象建构,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指该图形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同时通过启发学生减少铺设的面积单位, 孕育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可谓一石三鸟。)

问:谁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一下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大小? (引发冲突, 促使学生创造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2. 同桌合作认识1平方厘米。

(1) 合作学习1平方厘米。

(1) 想一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 记一记:找出1个1平方厘米, 闭上眼睛记一记它的大小。

(3)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谈话:自己的哪个指甲盖最接近1平方厘米?

(2) 拼图游戏。

谈话:用8个1平方厘米拼出有趣的图形。提醒学生每粘贴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图形, 就记一记1平方厘米的大小。

启发:观察这几位学生拼出的图形, 你发现了什么? (形状不同、周长不等、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认识平方厘米是在师生合作探究1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生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有了一定的探究基础, 因此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同桌合作学习, 通过想一想、记一记、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 丰富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 特别是拼图环节, 让学生边拼边记, “固化”1平方厘米的表象, 启发学生观察所拼出的不同图形, 厘清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深化对面积意义的认知。)

3. 自主认识1平方米。

自学要求:

(1) 想一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 辨一辨:测量哪些物体的面需要用平方米作计量单位?

(3) 估一估:教室墙壁几块瓷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几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黑板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

(4) 摆一摆:分组体验1平方米的地板上能平铺着放多少本数学书?能放多少张数学试卷?能放多少个文具盒?能放多少张1平方分米大的纸片?

(5) 站一站:1平方米最多能站多少个人?

(设计意图:有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基础, 认识平方米这一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主探究, 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固化”学生头脑中1平方米的表象, 让学生估一估教室里几块瓷砖、几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再用熟悉的物体去摆一摆, 小朋友来站一站, 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 帮助学生的表象建构不断走向深层。)

三、深化思维,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我当猜谜师。

(1) 问:根据所给数据, 猜猜谁的大小最接近这个数据?

第一组:6平方厘米:橡皮上面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甲盖的面积。

第二组:15平方米:文具盒上面面积、厨房面积、小闹钟钟面的面积。

第三组:4平方米:邮票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多媒体幕布的面积。

(2) 启发:邮票的面积更接近4平方厘米、多媒体幕布的面积接近4平方米。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 即一旦需要提取这一观念就应该是鲜明的形象, 而且是以总体的、简约的形式出现。猜谜游戏, 学生可能根据数据构建出一个长方形模型, 也可能先在脑海里再现三个选项的简约表象, 如第三组填写三个不同物体面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学会用头脑中固有的面积单位去拼出4个面积单位, 再与生活中物体表面实际大小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比较, 这样的练习使得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面积单位表象的感受和认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2. 我当估量师。

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50 () ,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 () 平方厘米。

3. 我当计量师。 (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1) 问:这些图形的形状分别是什么?面积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2) 启发: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 (一定) 是1平方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 (不一定) 是正方形”。

(3) 问: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我当计量师”活动, 澄清学生头脑中可能存有的错误认识——1平方厘米的图形只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同时为计量非长方形的面积作铺垫, 为将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作埋伏, 可谓“走一步, 看两步, 想到第三步”,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4. 课堂总结。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立足儿童经验, 降低体验难度

充分把握、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才利于学生建构清晰而稳定的表象, 有利于知识的“生长”。通过设计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在“逼迫”中自然产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长度单位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方法以及积累的经验, 都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可资借鉴和运用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

二、建立清晰表象, 厚实体验基础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师通过预设多个层次的活动, 让学生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等主动参与活动中,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在参与实践中, 较为充分地感知、理解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设计画一画活动的目的是, 让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修正、固化;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 让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明晰深刻。

三、精心选择素材, 引发体验共鸣

指甲盖、手掌面、瓷砖、地砖等是学生身边经常看到的并都切身感受过的事物, 体验熟悉的事物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就更深刻些。因此, 体验活动中选择的参照物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必须是学生在其他情境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经验, 以这种已有经验为支撑的数学感觉才能触及其心智, 引起其共鸣。

四、创设变式情境, 提升体验感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 篇8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至74页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春天到了,小兔和小猫来到郊外看到了美丽的花田和青草地

他们可高兴啦,小兔沿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沿着花田走了一周。课件演示春游情境图小兔和小猫所走的路程,谁的比较长呢——小猫走的比较长。他们走的一样长。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他们都走了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段弧线。(师演示课件)

小兔绕着青草地走了一周,小猫绕着花田走了一周,比较谁走的路程长实际上是比较这两块地周长。我們已经学习了周长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块地的大小。这两块地的大小是一样的吗?哪块地大——不一样,花田的大。师用课件标出两块地的面积。青草地和花田的表面大小叫做这两块地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面积有关的知识。(板书“面积”)【学生通过具体情景深化了“周长”的意义,并体会到面积与周长的区别,为构建“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操作表面感知面积

(1)摸一摸。刚才我们知道了花田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像这样,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请你们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演示和提醒摸的方法。)

你所摸的书的封面的大小叫做什么?接着摸一摸文具盒上表面的大小、桌面的大小……引导学生概括的说:说说你刚才摸到了什么?通过摸一摸,我们感觉到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你还能说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凃一涂。刚才通过摸一摸,我们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还有些图形也有大小呢!请你们拿出手中的作业纸,用涂色的方法把它们的面积涂出来。请生上台展示结果,为什么你有的图形没有涂色——因为它没有封口……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大小,只有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才有大小,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3)学生小结面积的定义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凃一涂体会了面积,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总结完后,全班齐读。)【在摸一摸、涂一涂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知道了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图形也有大小。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并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面积”的构建是全面的、系统的,清晰的,有助于学生对今后知识的 学习。】

2、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用观察法比较一组面积大小明显的图形面积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来比一比这2个图形面积的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 你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啊,当两个图形的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谁大谁小。(板书:观察。)

(2)用重叠法比较两个面积接近的三角形。现在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那谁能想一个好办法——把它们重叠在一起当2个图形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时,还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板书:重叠)

(3)选用测量标准比较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图形。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一组图形,通过观察和重叠你能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吗——不能

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一下吗?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学具(介绍工具),来帮助我们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巡视,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3、汇报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9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人教版三下《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0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知面积

1、出示一张图片

(1)师:甲乙二图哪个周长长一些?说说理由。

生1:一样长

生2:甲大。

师:为什么一样长,请指给大家看?为什么又有同学说甲大呢?他说的大指的是什么?

生:面积是甲大。(课件展示甲乙两部分的面积)

(2)借助实物,举例说明什么叫面积。

师:老师在写的黑板,它有面积吗? 在哪里?

生:就是黑板面的大小

师:你能找一个面积比黑板面小一些的例子吗?

……

(3)课件展示这些面

师:说一说,这么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桌面是长方形的、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的大小都叫面积呢?

学生的回答有是和不是两种答案。

出示一个角,它有面积吗?

加一条线,成三角形现在有面积吗?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

(4)出示一个球,它有面积吗?粉笔盒有面积吗?…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屏幕上有两个图形躲起来了,1号图形是由8个正方形组成的,2号图形是由15个正方形组成的。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生:2号图形大,它有15格。

(课件出示):

师:现在谁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分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也就是每块小正方形的面积不一样。

师:那怎样就能比较出来了?

生:分的每块的大小一样,不就可以了。

……

三、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找一找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一划。

2、反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他们各有多大呢?

(1)认识1平方厘米

师:请你在学具袋里找到1平方厘米的纸片,把它举起来。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那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边长是1厘米。

师:它的面积就是1厘米,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纽扣、门牙……

(2)认识1平方分米

……

(3)认识1平方米

……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三个面积单位大小各不同,我们把它们贴在一起比比看有什么感觉?(通过对比,感官的刺激,通过提问“1平方厘米有多大”,感受它们的大小,形成思维表象,清晰掌握概念。)

四、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选一选,选合适的面积单位。

2.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3.想一想,纠正下面的错误单位。

五、课堂总结回顾

04

教学反思

1、找准生长点,是概念教学的灵魂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题能动作用,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显得非常重要,起点就是学生的生长点,找到了这个点,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的生长点在哪里呢?如何进行有效切入?面积的概念是计算图形面积的起始课,是学生一维向二维的一次飞跃和突破,在此之前,学生学过了线段、长度单位等相关知识,对于面积是一个新的认识,为了使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区分开来,所以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周长的比较和面的大小比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生长。

在教学中问学生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周长一样的两个图形,它们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而来引出教学内容“面积”。

2、注重联系链,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这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指指”、“摸摸”、“辨辨”、“说说”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指一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课桌、课本、钟面的表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一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学生又产生矛盾,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这时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明确面积就是封闭图形的大小,为了让面积这个概念学得更加宽泛一些,又想到了一些立体图形的面积,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铺垫,老师出示了一个球,问学生它有面积吗?学生的认识从平面向曲面的发展,明白立体图形的表面也是物体的面积。

(4)说一说——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4的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能准确熟练地运用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一)认真看课本71页的内容,看图,思考黄色云彩里的问题。想一想:什么是面积?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看一看:

(1)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2)过渡: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1)指一指课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并说出谁大谁小。

(2)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说出谁大谁小。(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五、自学指导

(二)1、认真看课本72页的内容,看图、看黄色云彩里的对话,思考:为什么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2、重点看课本73---74页的内容,看一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用小精灵的方法记一记他们的大小。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最准确

六、先学

(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比划一下,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比较2个图形的面积那种方法正确,为什么?

2、填适当的面积单位。

橡皮的面积是4()邮票的面积是6()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电视机屏幕的面积20()操场的面积是400()教室的面积是50()(1)指名生口答,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要求:声音响亮,小老师要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举手纠错)(2)指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练习本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

(3)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七、后教

1、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2、议一议:

(1)第一行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口述:形容很小的面积用平方厘米来表示。

(2)第二行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口述:形容比较小的面积用平方分米来表示。

(3)第三行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口述:形容比较大的面积用平方米来表示。

八、全课小结

谁能说一说什么时候用平方厘米,什么时候用平方分米,什么时候用平方米作单位? 口述:形容很小的面积用平方厘米来表示。如:橡皮。

形容比较小的面积用平方分米来表示。如:报纸。形容比较大的面积用平方米来表示。如:教室。

九、练一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练习:第76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11

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 一只小手举了起来。奇怪, 圆的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已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怎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于是我问道:“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只听该生说:“老师, 我刚才就剪了一小份……”

“一份怎么能拼呢?动作也真是太慢了。”还没等他把话说完, 学生已纷纷议论起来。

是啊, 一小份怎么可以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 我心里不免有些气愤。准备让他坐下, 但看到他欲言又止, 满脸失望的样子, 又不忍就这样让他坐下。

我引导着问他:“你是怎么想的, 能给大家说说吗?”

只听该生说:“我刚才剪的这一小份近似等腰三角形, 是整个圆面积的1/16, 而这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圆周长的1/16, 高就是圆的半径, 所以这个近似等腰三角形的面积S=116πr2, 而圆的面积又是它的16倍, 所以圆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乘16, 即S=πr2, 这样我就不用繁琐地去剪去拼了。”

我的心为之一颤, 多么简洁独到的思维啊!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结果吗?在场的都被他的这种独到见解所征服, 一双双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 我在惊喜之余, 也暗自感到庆幸。

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化圆为方, 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方法, 促进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灵感和独特思维就好似天上的流星, 稍纵即逝, 教师如不去发现, 不去挖掘, 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随之泯灭的还有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冲动。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12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报告 篇13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教学内容】:2015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m*9cm,红色13.5cm*13.5cm),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m*4.5cm)、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m)、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m*高4.5cm)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m*1cm,紫色10cm*10cm;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课件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学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m*9cm,红色13.5cm*13.5cm),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m*4.5cm)、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m)、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m*高4.5cm)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m*1cm,紫色10cm*10cm;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课件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今天的学习就从大家鼓掌的小手开始。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学们,这是邬老师的手掌面,请你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愿意举起你的手掌面和邬老师的比一比?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同学们看仔细,请问邬老师的手掌面和刚才几位同学的手掌面相比,哪个手掌面大,哪个手掌面小?(师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老师这收集了几个平面图形,你能看出这里的长方形和心形相比,谁大谁小吗?(学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原来这些周围封闭的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里可以说,长方形的面积比心形的面积小,心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三角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呢?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课件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图形(课件出示红色和黄色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觉得哪个面积大?点名学生回答。大家意见不一致,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确定不出来的。到底哪个面积大,谁想到了好办法?(点名回答,课件演示重叠法。)师引出:这位同学很勤于动脑,想到了用这样的重叠方法来比较面积相差不大的图形,是不是所有图形面积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呢?

师:(师举起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这两个图形谁能一眼能看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那邬老师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师演示重叠法),能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个,红色卡纸上摆了()个,所以()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问:哪组同学愿意根据大屏幕上第四条要求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摆的,结果是谁的面积大?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师问:有哪组同学选用两种学具摆的?像这样,红色卡纸上可以摆18个三角形,绿色卡纸上摆10个正方形,得出结果是可以摆18个三角形的红色卡纸面积大,你们同意吗?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课件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师再次追问:像这样都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拼摆的,不能得出正确结果,那在选用学具比较测量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件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课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刚才我们认识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紫色学具:对!这就是1平方分米,谁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课件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课件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上一篇:高二十六班成功属于拼搏的人下一篇:基于智能体服务的云计算架构研究与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