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2024-07-08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共8篇)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1

20xx年来,我县民宗局在市民宗局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全县工作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工作简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此项工作,县局年初就成立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民宗干部、部分重点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班子,负责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各有关重点镇也成立了相应班子,负责本镇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为该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人员保障。

二、制定方案,早作安排

年初,我局在安排20xx年民宗工作要点时就重点安排布置了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并以民宗【20xx】3号文件下发到各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使大家明确培育对象和任务。

三、摸清家底,针对培育

今年4月,我局在全县开展了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大普查工作,弄清了全县少数民族的分布、性别、族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否、职业、健康状况、房屋结构、家庭人口、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是否享受低保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制定了开展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具体方案。从而保证了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开展培训,建立档案

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我局采取一是开眼界;二是技术培训;三是送信息;四是指导技术;五是帮助资金。今年3月我局组织致富带头人重点户到遂宁、阆中等地参观学习少数民族致富经验。全县共举办少数民族致富科技培训班二期,参训人员110余人。建立了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档案库,致富带头人30余人。为全县少数民族致富提供致富信息17条,送技术下乡26次,提供致富帮扶资金30万元。全县共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用基地2个(食用菌、柑桔基地),为当地和少数民族解决就业人员400余人。

五、领导关怀,成效显著

全县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委统战部领导非常重视、关心,亲临培训班,多次过问,并到致富带头人家中了解生产、致富情况,帮助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今年,县领导走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勤劳致富人家、贫困户32家,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6000余元。

通过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了,致富实用技术更加熟练了,致富信心更加坚定了,致富步伐和实效更加提升了。建档的30余人致富带头人年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并带领周围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群众迅速增收,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省、市主管委、局领导来县检查指导工作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0xx年12月8日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的历史特殊性和民族心理特殊性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 少数民族的历史特殊性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存在于远离汉族的偏远地区, 有的少数民族长期从事渔猎经济, 有的长期从事封闭的畜牧经济, 有的虽然从事农业经济, 但生产技术十分落后, 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法, 因而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 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封建农奴制或是奴隶制, 有的地区甚至还保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3]正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性, 使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受大汉族主义影响, 轻视并剥削这些所谓的“蛮夷之地”, 即使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少数民族仍然遭受到巨大的剥削和压迫, 因此, 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对外来民族具有排斥性, 特别是对汉族统治者或政党更是保持敌对和怀疑的态度, 这就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战线设下了巨大的障碍,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就必须以消除该障碍作为突破点。

2. 民族心理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群众长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 必然会产生其固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极其显著相关, 在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 其观念保守、求稳怕变, 不易接受新事物, 缺乏冒险、创新意识, 需要层次低且狭窄, 心理承受力低等心理特征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更明显。[1]3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封闭落后的环境特点, 因此, 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具有以上固有的复杂心理特征, 与这些心理特点相伴而生的往往还存在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神学祭祀观念。所以要想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护, 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特点。同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思想观念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求稳怕变、宗教神学意识浓厚等民族心理特点。

二、民族心理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分析

1.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意识到了转变群众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以过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形成的, 一经形成便会使人们对态度对象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模式, 使人们趋向或回避某一对象, 影响人们对人、事、物的选择。[1]24当对某个群体持认同、肯定、喜欢的态度, 人们则乐意接近或加人这个群体, 为其效力。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 但态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压迫, 少民族群众对外来人群持有怀疑和防备的态度, 对汉族统治者更是怀有怨恨之心。在这样的态度指引之下, 少数民族群众也不会轻易的信任和接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认清改变少数民族态度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点, 于是, 在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时一方面强调民族平等,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贯彻了这一政策, 不仅教育官兵尊重少数民族, 而且用少数民族的语言与之进行沟通,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注重协调关系, 不仅与少数民族上层结为同盟兄弟, 而且与少数民族普通群众建立同胞之谊。如1935年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进入中甸藏族地区, 贺龙、任弼时等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通过对藏民家访、开茶话会, 使得一些藏民消除了防备心理, 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和藏民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而且促使藏族同胞们自愿为红军指引行军道路, 还帮助红军购买粮食, 从而保证了红军北上的顺利进行。[4]通过协调关系,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觉到在与中国共产党接触时没有受到压迫和蔑视, 充分感受到周围民族平等的氛围, 从而逐渐的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原有的敌视和排斥心理, 甚至出现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现象。少数民族的态度改变了, 这样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更加容易把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和革命救国理念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开来, 为全民族共同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意识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同时也意识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态度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秉持着循序渐进, 慎重温和的方式向前推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

2.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把握了群众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它是在不足之感 (缺乏什么) 和求足之感 (希望得到什么) 这两种体验下形成的心理状态。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的产生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的生理状态, 二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1]人更多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是由外部环境引发的。外部环境对人的需要产生起着巨大的诱发作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越开放, 人们接受的信息刺激越多, 外界的刺激越强烈, 人们的需要内容就越广泛、越深刻, 需要的层次就越高。根据需要产生的这种特点, 可以通过了解人的个性特点和调控外部环境来调控人的需要的具体定向或给予合理的引导, 以增强刺激来扩充人们需要的内容, 提高需要的层次。需要是产生动机的直接诱因, 在动机的推动下, 产生目标行为, 从而实现需要的满足。

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充分体会到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受剥削压迫的状态,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少数民族群众最大的需要就是摆脱压迫和剥削,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心理需要, 尊重少数民族, 不剥削不压迫少数民族群众, 与少数民族群众和平共处。同时, 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时也不断的开阔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 减少原有由于少数民族环境封闭而产生的信息闭塞的弊端, 通过艺术表演、演讲宣传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教育形式, 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当时中国的局势和状态, 同时采用“挖苦根”的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受剥削受压迫的真正原因, 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是解放民族的唯一政党, 号召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来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与欺骗政策, 同时使群众知道, 人民群众仅仅免受剥削和压迫是不够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要自己当家作主的, 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坚定不移的走共产主义道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 扩大少数民族的需求范围和层次, 使少数民族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活着, 还要有尊严的活着。通过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下,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潜藏在民族心理中的自治意识被激发出来, 在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下, 产生了巨大的为实现民族自治而努力的行为动机, 怀着这样的动机, 少数民族群众在加入全民族统一战线时就更加具有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就是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协商之下,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 该联合会是代表内蒙古各民族、各阶层利益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5]33成立该组织是实现内蒙古自治的必由之路, 也为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从而提高了内蒙古人民的革命热情, 最终使内蒙古自治运动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重视了群众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部分, 是一种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的属性、交往和发展特点的民族社会群体意识。民族意识的实质是对自身民族生存、交往、发展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享有等的认识和评价。[1]民族意识能产生把民族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巨大精神凝聚力, 使民族成员产生亲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因而不管民族成员走到哪里, 处于何处都能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民族身份, 抵御环境的同化压力。但民族意识同样具有的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 因此也具有带来的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发展和正常交往的社会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遇到的最大的阻碍莫过于少数民族的排外意识, 使得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无法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样的困难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民族意识的巨大作用, 它既可以凝聚本民族的力量也可以使其他外来文化排除在本民族之外。基于此, 为了和少数民族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选取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先进革命精神的教育, 然后派回少数民族群众中去, 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对内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性, 这种本民族教育本民族的形式更能够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使得少数民族群众逐渐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 逐渐的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少数民族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视民族意识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数不胜数, 其中在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在蒙藏学校的蒙古族青年和藏族青年中发展党员, 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干部, 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荣耀先、云泽、多松年、奎璧、李裕智等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5]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在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志清.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特征嬗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崔运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3.

[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1:2-4.

[4]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76-77.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10--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们新时期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到沿海地区就业,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改变了沿海发达地区原有民族结构比较单一的情况,如何加强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工作,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为了加强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本文以宁波市少数民族工作研究为重点,设计了57个问答题的问卷调查表,通过宁波各县(市)区民族联(或小组)将600份问卷调查分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填写,有效回收305份问卷调查,在这些基础上,还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有关部门等,结合深圳、上海、大连、厦门沿海相关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很少,有的几乎没有少数民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基本没有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解放初期,宁波几乎没有少数民族。1956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市少数民族人口仅为160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少数民族为548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宁波少数民族为1175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少数民族人口为3964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少数民族人口为33714人。到2007年,全市已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总数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6.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4%。其中,常住人口约4万人,暂住人口12.7万人。深圳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少数民族成分仅12个,人数仅372人,到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民族成分已增加到54个,目前更是聚齐了全国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飙升至22.6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4.13万人,增长了3.11倍;而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9.98万人,增长了16.84倍。大连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36.5万,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满族人口增长6.3%,朝鲜族和蒙古族的人口都增长了1.6倍。

(二)沿海发达地区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来源广泛的特点

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来自全国各地,不像少数民族积聚地区那样集中,在少数民族不断增加过程中,逐步形成大散居、小聚居的趋势、“大散居”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居住分散,很少有大量集居的少数民族乡镇、社区,以村级为单位的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仅几十人;而城市个别社区最多的少数民族也只有近百人。

“小散居”是指随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多,民族意识的增强,自发形成了不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落,在大散居的同时也出现了小聚居的特点。例如上海闵行区龙柏街道、长宁区程家桥街道朝鲜族相对集中、嘉定区长桥街道藏族相对集中、虹口区新港街道维吾尔族相对集中。深圳由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聚落,大连市少数民族聚居现象比较明显。满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金州区和庄河市;回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内四区、瓦房店市和普兰店市;锡伯族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厦门目前有湖里区钟宅畲族社区、翔安区陈塘回民村两个民族聚居社区。

(三)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来源途径多。并以青壮年为主

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是以外来输入为主,从少数民族来源的途径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渠道:一是因部队转业、招聘、工作调动、毕业分配等形式来城市定居,尤其随着近几年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每年通过招聘来工作的各类少数民族人才逐渐增多;二是因经济拉动来沿海城市务工或经商,这其中以深圳最为典型,深圳早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批劳务工到深圳务工,形成了“打工一族”;三是因“招工扶贫”而来,沿海城市以“招工扶贫”的形式,先后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脱离了贫困;四是婚嫁而来,这部分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以落后地区的妇女为主。如宁波的少数民族人口大市——慈溪,其少数民族人口的75%是经婚嫁来宁波的妇女。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大多数处于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人生辉煌阶段。据我们统计分析,居住宁波的少数民族年龄大多集中在20-50岁之间,占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0.63%。其中,21-30歲的少数民族占25.58%,31-40的占34.57%,41-50的占20.33%。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为27.5岁。少数民族人口也以年轻人为主体,20-24岁年龄组人口高达8.4万人,占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7.2%。15-19岁年龄组人口4.7万人,占20.70%。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未成年人口所占比重非常低,仅为3%。60岁以上人口为1249人,占0.55%。形成了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例少,年轻人比重高,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年龄结构。这种年轻的比例结构,为深圳市少数民族发展带来了活力。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主要部分,就业行业分散、面较广

沿海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通过自由流动进入发达地区,由于多数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不高,难以在沿海发达地区安家落户,所以大多数少数民族只能成为流动人口。深圳是一座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为主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也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2007年,宁波市总数少数民族人口共计16.7万人,常住人口只有约4万人,而暂住人口达12.7万人。2006年底,厦门少数民族人口共2.7万人,其中外来暂住的就约有万余人。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民族人口从业范围很广,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少数民族同胞。早期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以务工为主,文化素质较低,他们从事的职业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大部分为商业服务人员、生产人员、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多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扩招,不少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少数民族同胞通过招聘、工作调动、毕业分配等形式来到沿海发达城市,他们主要集中在在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研究和服务、党政机关等领域,从业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在逐步提高。例如上海2000年“五普”结果显示,除了在传统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外,教育文化及廣播电影电视业少数民族人口为315人,占总在业人口比例为6.37%,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少数民族人口为83人,占总在业人口比例为1.68%,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少数民族人口为147人,占总在业人口比例为2.97%。在深圳、大连和厦门,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基本上与汉族相似。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工作,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妥善处理民族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城市,妥善处理民族纠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增多,民族纠纷问题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有增无减,给民族和谐带来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几个省市从2000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治安的大小事件,80%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为妥善处理民族纠纷问题,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宁波市确定了“常住少数民族以服务管理为主、流动少数民族以教育维权为重点”的城市民族工作思路,并融合各种资源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建立基层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实行基层民族工作责任制。如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江东区白鹤街道、海曙区汪弄社区、北仑区芝兰社区均成立了民族工作协调小组,街道(社区)主任挂帅,并指派专人负责民族工作。同时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此外,在社区成立少数民族联谊小组,不定期组织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联谊活动。为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活就业、法律援助、健康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实行齐抓共管、妥善处理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市民宗局加强与信访、公安、城管、工商、民政、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互通信息、齐抓共管。公安、城管局在执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教育、规劝等方面的力度,疏管结合。

(二)注重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建立民族工作网络机制

法律制度是少数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是沿海地区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依据,因此,沿海各地党委政府重视在加强工作过程中,把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1995年就出台了《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使上海市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随着近年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多,上海目前正抓紧修订、补充、完善《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深圳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目前也在加紧制定中,草案已基本成熟,深圳民促会还建议组建一个面向少数民族自然人和法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致力保障少数民族人士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完善少数民族工作机制,通过健全的民族工作目前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成熟民族工作机制。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拥有50个团体会员单位,以及260多个联络组和3000余名联络员,形成了一个涵盖市、区县、局、集团(公司)、大专院校、科技系统及街道、乡镇直至居委会的民族工作网络,在中心城区下属的所有街道、镇做到了民族工作服务全覆盖。深圳积极建立社区民族工作组织体系,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范围,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层层抓落实,并把民族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的情况,深圳加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联系制度建设,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信息网络,确保动态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积极探索民族工作的服务平台。大连建立了大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兼职委员制度,从全市各个职能部门中选出相关领导干部担任民族事务委员会兼职委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实现民族工作的社会化。

(三)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沿海发达地区各地都把解决少数民族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主要方面。一是解决少数民族生活困难问题,例如上海广开渠道做好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扶贫助困工作,2003-2006年,共累计帮困8476人次,总计269.5万元;2008年上海民族系统帮困少数民族资金已突破百万元。深圳近年大力开展对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先后在西部地区投入帮扶合作资金达40多亿人民币。宁波市财政从1999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每年25万元,从2004年起每年递增5万元,2008年增加到45万元。各县(市)区分别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或配套资金,部分乡镇、街道也安排了5到7万元不等的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提供免费的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发放小项目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等办法,帮助困难少数民族家庭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同时还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管齐下,共同帮助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几年来,宁波市积极鼓励、引导、推动社会各界、企业家及个人同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慈溪市连续多年开展“一助一”或“多助一”的结对帮扶。目前,该市社会各界已同少数民族群众结对388户。同时还开展了“情系少数民族群众献爱心”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共筹措少数民族群众困难帮扶爱心款82万元,并在全省率先扶持少数民族脱贫小项目48个。切实解决少数民族上学难的问题。2003年设立市民族教育专项助学资金的基础上,市本级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少数民族教育专项助学资金10万元,凡是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均补助2000元。几年来已有近40名贫困大学生申领了助学资金。2007年,在宁波市全面减免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情况下,部分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对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新的优惠政策。深圳制定完善了转学来深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优惠政策,小学、初中阶段在民族地区读书,高中阶段随父母工作调动迁入深圳,具有深圳市户籍,并在深圳市中学读书的,按规定可以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录取照顾政策。

注意解决少数民族就业问题。四个城市均采取推荐就业、对少数民族人口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少数民族创业等多种措施扩大少数民族的就业渠道。例如上海市多次举办少数民族女性创业培训班,启动少数民族女性创业方案竞赛活动,增强在沪少数民族女性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激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女性走自主创业之路。厦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民营

企业到民族乡召开招聘会。

关注少数民族就医问题。上海闵行区为少数民族孕产妇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深圳在南山区普济门诊部设立了民族优诊中心,推出了少数民族居民优先就诊、免费挂号、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深圳民促会理事中的医疗专家深入少数民族较集中的部门和社区,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大连为低保少数民族人口提供一定程度的社区免费医疗。

(四)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体生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與了解

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展示少数民族的风采,是增进各民族的沟通交流,促进民族和睦的重要途径。为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宁波市各级政府组织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搭建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平台。先后组织女子珍珠球队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组织少数民族体育骨干参加了全省举办的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利用全市民族工作会议的机会,宁波市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为与会代表专场演出了民族风情歌舞“飘来的彩云”,反响热烈。慈溪市与浙江省唯一的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两地联合举办了“心连心、民族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余姚组织该市的24个少数民族文艺骨干共同表演了少数民族歌舞。北仑区组建了“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积极参加区、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持续开展以“展民族风情,识民族风俗,创民族和谐”为主题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增进各民族同胞之间的相互了解,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宁波社会的和谐,增强社会的活力,增进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其乐共融。

三、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党的领导,把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少数民族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是搞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前提,要把加强民族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正如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干部对少数民族工作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性认识不足。加强党的领导,一是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宣传。二是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工作的工作体系。虽然宁波已经形成了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但大部分地区的民族工作还停留在会议上,基本上没有少数民族专职干部,民族小组工作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有部分民族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以联谊会、座谈会为主;民族工作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大,只局限于少数团体和典型社区,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对本市民族工作机构、民族社团不太了解。要把少数民族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中来,把少数民族工作同领导干部的升迁、奖金挂起钩来。完善民族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和行政村工作范围,逐级分解,层层抓落实,并把民族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少数民族知识培训制度,以提高各级公务员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将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等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代表的知识培训。

第三,要建立民族工作的服务网络。一是建立少数民族基层服务的政务平台,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或“社区工作站(党建工作站)”中设立民族服务窗口。二是民族权益热线平台。主要是利用社区电话咨询平台,在社区中设立24小时的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真正做到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三是管理和联络平台。在少数民族较多的社区设立少数民族联络站或联谊会,搭建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平台,为社区内外少数民族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二)把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法规的工作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基础

我们必须加紧规划制定《宁波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使宁波市少数民族工作有章可循。新制定的《宁波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一要明确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权益保障。随着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多,该条例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二要明确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企业优惠政策,如以少数民族投资主体的企业、以少数民族就业主体的企业,财政、税收、工商、国土等给予帮扶。三要明确组建一个面向少数民族自然人和法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致力保障少数民族人士及企业的合法权益。

要完善《宁波市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促进宁波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重要的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少数民族专项发展基金,否则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宁波各个市(县、区)、各职能部门虽然出台了很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支撑,部分政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宁波市自1999年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以来,专项资金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已增加至45万元,专项资金在扶贫帮困、加快少数民族同胞经济发展已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三)把关注民生问题作为少数民族工作的重点

据调查,90%以上的少数民族暂住人口月均收入为1500元以下,大大低于宁波市职工平均每月2300元的收入水平。几乎所有的暂住人口在宁波没有自己的住房,而住房面积仅达宁波人均住房面积的少数民族同胞也仅占受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部分婚嫁到宁波的常住少数民族妇女由于与当地人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自身处于无业或收入较低状态,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表示不满意。当前,少数民族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子女教育问题、就业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等方面。解决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问题,要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要区别对待,对于学历较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们要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共同发展。要通过各种途径,广开渠道做好宁波市内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扶贫助困工作,充分利用各县(市)区相对宽裕的财政资金,以及区域内红十字会、妇联、民族宗教团体和在甬经商、工作的少数民族等资源,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形成帮困合力,大幅增加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受益人数。要注重少数民族的医疗保障问题,对贫困少数民族同胞的医疗保险,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出了贫困少数民族居民免费挂号、社区免费医疗等服务,鼓励医疗专家深入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社区为他们提供健康咨询等。

(四)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作为促进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篇4

少数民族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散杂居地区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少数民族帮扶工作尤为重要。一直以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帮扶工作,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措并举,力求使本镇所有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一、**县**镇少数民族家庭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镇共有少数民族家庭218户,少数民族人口243人,其中侗族121人,占49.79%,苗族79人,占32.51%,其他还有回族、土家族、彝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人口中,女性占93.42%,大部分是通过婚嫁来到本镇的,分布在本镇18个村、社区,分布较散,村(社区)少数民族家庭多则30余户,少则3户。本镇少数民族家庭,大部分是贫困家庭,其中家庭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有15户,纳入低保的有5户。本计划帮扶脱贫5户。

由于少数民族家庭分布较散,因此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原则上以各村(居)少数民族服务之家为主阵地。其中,**村对少数民族家庭给予生活补助、争取上级帮扶等,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本镇少数家庭参保率达90%以上;对少数民族人口自主创业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目前自主创业的家庭相对较少;结对帮扶也仅是局限于本镇少数企业和各村委会,帮扶的面和力度较小;进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由于大部分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主要从事于包装、纺织等行业,收入相对不高。因此,下一阶段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帮扶还需要花大力气,发挥各方面力量,统筹兼顾,抓好落实。

二、开展少数民族帮扶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完善工作网络,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

一是成立少数民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村居帮扶工作负责人,成立各村居少数民族服务之家,维护少数民族家庭权益。

二是建立信息员队伍。在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村居明确信息员,一旦苗头性情况发生,及时通报镇党委,以便妥善解决。

三是完善信息库。对少数民族家庭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完善信息,以便全面掌握情况。

(二)打造工作载体,建设统一战线创业基地

为贫困少数民族家庭、自主创业的少数民族人员等统战成员提供介绍工作、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方面的帮助,打造统一战线创业基地,鼓励统战成员自主创业,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中心,为少数民族、侨台眷属等统战成员提供技能培训。

二是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各村、社区建立联络点,配备相关人员做好统战成员就业需求的咨询、联系、统计工作。

三是设立创业扶持互助小组,为产品相关联的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以上措施,为全镇统战成员就业、创业、再就业创造机遇、提供帮助,旨在使其家庭逐渐脱贫致富。

(三)汇聚各方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本镇致力于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儿童开展了系列活动,募集善款5500元,分别捐助5名少数民族学生;联系**中学、**小学的教师从精神上和生活上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联系企业老板为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三、推动少数民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家庭分布较散。我镇少数民族家庭分布在全镇18个村(社区),其中最少的长路村仅有少数民族家庭3户,其他各村少数民族家庭也分布在全村各组,没有相对集中的集居点。因此,为开展少数民族家庭成员技能培训、创业辅导等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是少数民族人员水平不高。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实中的少数民族工人综合素质和用工单位的招聘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作为企业,愿意把工作岗位提供给有经验、有能力,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人员。因此,少数民族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是社会对少数民族人员认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上对于少数民族人员的关注度仍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在用工时仍然会考虑人员是否尽快上手,优先录用本地熟练工人多,对少数民族员工的倾斜力度不够大。

四、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新时期对民族工作特别是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时期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建立新时期要求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努力推进新时期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更好的发展。一是促使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家庭,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团体等协助帮扶的局面,凝聚更多的力量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

二是鼓励少数民族家庭自主创业,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的技能培训。研究出台鼓励少数民族家庭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并组织专人进行指导;定期开班劳动技能培训班,发挥少数民族人口自身的特点,从事农业的提供技术支持,从事工业的为其介绍进厂务工。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 篇5

摘要: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执政能力等方面与汉族干部队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问题、干部培训、思想认识、多元化、科学化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执政能力等方面与汉族干部队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应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发达地区的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相比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少数民族干部思想的进步,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和生产的发展。虽然很多少数民族干部通过成人教育、党校教育等渠道获得了大专乃至硕士文凭,多数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首先,由于受文化水平限制,少数民族干部在正确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存在局限性。其次,他们知识更新的速度慢,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尚未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他们的法律意识、发展意识、宏观意识、人文意识、工作作风、执政能力等都难以达到时代的要求。

二、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思想认识要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各级干部的素质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胜任本岗位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并不断地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对广大干部尤其是充实到新岗位的干部,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教育。

(二)是培训手段要硬化。

硬化培训手段是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保证。干部走向新的岗位,其工作对象、任务、性质、范围及责任均发生了变化,必须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并将干部接受培训的经历、成绩一同作为其使用和提拔的重要依据。严把受训素质关。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开训有计划、学中有检查、结业有考核,严格防止办培训走过场。保证学习时间。要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对其学习时间、内容等提出明确要求。

三、培训内容要“多元化”

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当前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注意提高干部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使他们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干扰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培训管理要科学化

(一)要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统筹辖区内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二)要根据社会总需求,制订并具体实施培训总体规划,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时间进行教育培训。

(三)要把各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使“条条”和“块块”在干部培训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有机整体。

(四)要明确划分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使有关部门真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参与和支持干部培训工作。

五、培训效果要强化

强化培训效果必须摒弃传统的干训模式。解决安排与需要不对路、学习与使用相脱节的问题,要调整内容、拓宽渠道、改进方法,做到“四个结合”。在指导思想上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针对干部思想保守、知识老化、外向型经济人才匾乏等现状,在加强干部理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致力于干部解放思想、更

新观念。在培训内容上做到“单元”与“多元”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干训工作更贴近经济建设实践和干部工作实际。在培训形式上做到灌输与研讨相结合,以启发式教学进行理论灌输,以研讨式交流促进学员思考,以考察式调研增长学员才干。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培训目的上,做到“充电”与使用相结合。要以培训为基础,以使用为目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这样才能激发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动力,并促使选拨、培训、考察、使用干部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六、适合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主要方式

首先送校深造。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少数民族干部送到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校长期学习,提高其政治、法律、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

其次岗位培训。即定期或不定期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突出现代管理、法律、市场经济、政治学、现代科技、国际形势、金融外贸、外语、时事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文化、宗教理论等方面的培训,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适应岗位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6

在新学期中,为提高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的思想,少数民族工作部除了积极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工作,而且会尽力发挥本部门的职能,积极开展有益同学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以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针对实际情况,现将本学期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日常工作

1.领导少数民族工作部工作。

2.认真做好检查工作,力争准确无误。

3.积极配合学生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协助各部门做好活

动的前期准备及后期保障工作。

4.配合主席团做好纳新工作。

5.纳新工作结束后,到各系各班宣传校少数民族工作部,介

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特点等。

二.举办民族部迎新文艺晚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为增加同学们对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艺术进一步的重视和了解和迎接新生到校,少数民族工作部在这学期将举办民族部迎新文艺晚会。

学院少数民族工作部负责,排练至少两个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文艺节目,以舞蹈、乐器演奏、舞台情景剧、模特秀、民族歌曲演唱等等,其中民族歌曲演唱可为独唱或合唱(若能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更好)。在请老师进行筛选,优秀者登台表演。同时积极动员新年级各班少数民族和汉族同学中有才艺的同学参加。晚会不仅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还有丰富多彩的游戏环节,让各民族同学体会到外国语学院对新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学的关怀。具体时间由情况而定。

三.举办普通话培训

大三上学期要举行普通话考试,但是少数民族同学的普通话一般不太标准,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普通话水平,本部在下大三上学期将举办普通话培训讲座,届时会邀请学院普通话标准的同学给大家辅导,有条件的话配合校民族部一起举办针对全校少数民族同学普通话培训讲座。

四.汲取经验,弥补不足,为下学期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我们需要对这一学期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从中汲取保贵的经验,为下学期少数民族工作部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准备。

以上是少数民族工作部针对下学期的工作计划,相信少数民族工作部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7

(1) 人际交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其中少部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 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等。比如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新疆籍维吾尔族学生中的多数学生和本民族学生在一起, 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由于饮食习惯、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加之高中以前这类学校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 因此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与汉族学生沟通时存在较大困难, 由此导致他们大多不愿意和内地学生交流;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不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 很多时候也不愿意和维吾尔族学生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新疆出现一些暴力恐怖活动之后, 由于少数同学不能正确理性看待, 因此对整个新疆籍学生都有一种恐惧心理, 更谈不上和他们交往。

(2)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触动民族情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如果不触及敏感问题, 他们不会特别在意少数民族的身份;但对于宗教问题则表现得更为敏感。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宗教信仰目的而拒绝与其他民族的学生相处。一部分中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不了解, 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容易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冲突。

(3) 学生心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封闭、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高山草原、峡谷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每个民族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与传统汉族文化不同。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内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但是进入大学学习之后, 这类学生却再也找不到那种优越感, 而所在的大学和想象中又有所差距, 于是在开学的前几个星期心理失衡, 心理波动大, 出现厌学、旷课、违纪等现象。

2. 少数民族预科生德育工作途径的探索

(1) 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我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活动, 如班级的民族知识竞赛、民族风采月、少数民族十大歌手比赛等。除了开展大量的课外活动外, 我院还开设有政治课, 第一学期的政治课主要内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学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以化解民族矛盾。

(2) 以寝室集体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为了打破区域限制, 我院根据预科生的民族情况分配寝室。混合编制寝室, 对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是一个锻炼和提高汉语水平的绝好机会, 能为将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混合编班分寝室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 促进民族团结。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发展。预科不同于高中, 因为不像高中学习压力太大;预科又不同于本科, 不会对专业课进行深入的学习, 预科阶段的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 学习相对轻松。在这种状况下, 有些预科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以至于有的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 要帮助这类学生合理规划将要面对的大学生活, 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 以引导他们全方位发展。

(4) 加强感恩教育。民族预科本来就是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优惠政策, 因此, 让学生领会国家福利政策, 从而开展感恩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 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等有关职能部门为了新疆籍学生可以去中东部地区的大学上学做了不懈的努力, 对新疆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优惠, 这对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更加努力学习以及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和回报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与德育工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5, (4) :1-5.

少数民族工作职责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德育工作 家庭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26-02

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市,地处广西西部,全市包括12个县(市),183个乡镇,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居住地。有壮、苗、瑶、彝、仡佬、回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而瑶族、回族、苗族、仡佬族、彝族约占总人口的6%。我校是市里的中职学校,吸引着各县(市)的初中毕业生来校就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渴望成长,关心集体,注重思想品德修养。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特征,是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主流。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的大石山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信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汉语水平较差,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集体存在一些障碍,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一定的困难。

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民族学生家庭教育未能很好地结合

学校的德育一向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来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交了学费,教育就交给学校来完成,成龙成虫都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是教育的机构,但学校更偏重于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即智商培养。而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即情商培养。有部分家长却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做什么?是扫大街还是放牛?”认为高学历就是成才,只关心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学生情商较低。其实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特有的影响力是其他教育不可能替代的,它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学校与家庭如果配合得好,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反之会抵销甚至摧毁学校的教育效力。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未能很好地与民族家庭教育相结合,未能与家庭教育建立起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从而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发挥。

(二)教师自身德育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教育手段比较匮乏

首先,学校的德育课程存在专门化知识化的倾向。如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上,内容单一,课堂上出现单纯的说教模式。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分开,显然这种模式的德育课是无效的甚至是起负作用的。德育内容和素材选择上还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然而有部分老师却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个例子一讲就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今天的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广泛,一般的德育内容很难打动他们。其次,在德育的形式上,语言苍白,缺乏美感,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参与度低。再次,除了德育老师和班主任,其他老师未能在课堂上、课后针对学生的民族特点展开德育工作。

(三)网络影响学校的德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影响非常巨大。网络是一把双韧剑,可以传播社会的正能量,但同时有的人利用网络传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中的暴力游戏、网络中的黄色网页等,这些网络信息随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学生对网络垃圾缺乏免疫力,容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俘虏,严重影响着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地处广西西部的百色市是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少数民族,由于民族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利用好他们的特点,坚持公平公正及照顾的原则,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谐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德育工作的特点隐性化

在德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看视频的特点,下载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播放一些促进民族团结的视频、红色电影、红色电视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在校园的论坛中,教师把一些德育问题摆出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吐为快。在论坛中留下的学生“足迹”,可以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思想动向,并把发现的问题借助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又得到了教育。学校还可在网上开设网上咨询室,让学生隐姓埋名进行咨询,说出心中的困惑,满足了自尊的需求。教师要认真倾听,从而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收集各方面信息,进行诊断,以师长加朋友的身份提出参考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思想迷茫期。

(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以抓大石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向为工作重点之一

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抓好细节,学校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系统平台,形成一套规范、科学的工作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服务的质量,使学校的管理精益求精。在管理模式上,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培训,加深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重视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校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管理部门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研和座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深入细致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总结探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与家长联手合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开办网上家长Q群,一方面方便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最新思想动向,指导孩子在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进行交流,达成教育共识。班主任可以把自己管理班级的方法、措施、考核标准制成幻灯片展示给家长,使家长掌握孩子的成长资料,同时也能让家长对班级管理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四)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开设学生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第二课堂,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育人环境。中职学校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独自一人远离家乡来到学校,过多的课余时间令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事可做,所以就会出现小团体、喝酒、引发事端等事件的发生。针对课余时间多的特点,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比如摄影协会、武术协会、民族文化协会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少数民族学生活跃在知识和娱乐的殿堂之中。这样不仅能发挥多元民族学生各方面的天赋,还丰富了其学习生活,更有利于学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校的生活中来。

2.学生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集体教育、一对一的服务等方式,深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3.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与学生群体同吃同住同学习,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学校的管理人员反映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表现,反映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要求,以及民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能使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来。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政治方向

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把准人生的政治方向。全体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要经常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革命历史教育场所。百色就是红色历史根据地,每年新生入学,管理人员都带着新生参观“百色纪念馆”,在清明节到纪念碑扫墓。学校正常开设德育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学习,让他们树立热爱祖国、拥护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从而形成全体学生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最终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学校中来,不断提高在政治、思想、道德上的认识和水平。

(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

现在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更加不好,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学习,在快乐中得到提高,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树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竞争的能力,让他们能与其他学生进行融合交流,从而达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目的,减少在语言能力上的差距,共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尽量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饮食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并让非少数民族学生和社会消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片面观点,接纳他们,认可他们,才能让中职德育工作之花在校园中纵情绽放。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1995

[2]卡耐基.卡耐基成功之道[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3]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12(1)

上一篇:海拔3000米是什么意思会有高原反应吗下一篇:门购销合同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