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4-10-06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做一位素养高,能力强的语文老师 ——记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晚上好!2016年9月27日,我参加了益阳市举办的“部编本”教材培训的学习活动。特别感谢学校给我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也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倾听。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在吴亚西、刘亚雄等专家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让我对一年级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育观念也进一步得到更新,这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下面我将跟大家分享我的培训心得: 第一,“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四个编写理念

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是立德树人。

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第二,和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比较,“部编本”的框架体例不同

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第三,“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现代性的文章)。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很多经典课文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第四、这套教材注意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部编本教材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哪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第五、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第六、“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

这次培训之后我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钻研教材,教学方法,磨课,评课,这所有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名师,而是让我们自己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率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能力,为他们健康成才的道路垫好基石。我想真正做到了这点,也会离名师的道路不远。

这次学习的所有培训资料我会共享在群里。再次谢谢大家的聆听,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艹”:“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莲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篇3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把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注重了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因此本套教材更具科学性。

(四)课文选编更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注重适用性与实效性。

二、课文选编注重传统又与时俱进,特点鲜明

(一)课文选编四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二)课文选编与内容较以前版本和其他版本的变化:1.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课文数量的减少并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2.降低了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体现了识字的目的性,拼音的工具性特点。3.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相对少了,教师的教学就更有了适从感,更容易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人文气息更加浓厚。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大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便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也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文本内涵挖掘空间。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表面看起来这些“点”有点细碎,但实际上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堆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注重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部编教材的鲜明特色和全新的体系构建,对一线教师在备课、上课、教材研究、教法选用及学生辅导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新的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更容易准确把握住教材,有效使用教材为教学服务。

2.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力求充实。教学过程力求简化,落到实处。

3.研究这些“要点”,包括知识点、训练点等,也就是讲课的重点,是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每一课的,注意传授的时机,合理安排时间。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一盘散沙,以致毫无重点,要形成体系。

4.目前的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学习和指导。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又体现不够。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这些方面,落实到方案中并分阶段性有效地实施。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培训 篇4

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那么有哪些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就交给读者去评判,就要看“读者接受反应”情况如何。教材到底编的怎么样,不是我们这些参与编写的人所能评定的,更不是我这个总主编说了算的,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总体效果来评判。

这套教材从2012年3月启动编写,到现在5年多了,还有几个年级尚待最后通过中央思想宣传工作小组的批准,时间实在拖得太长,编得也很辛苦。主要是上上下下都这套教材的期望值太高,中央和教育部直接关注和领导,不断下达各种要求和指示,社会各方面也纷纷提出批评建议,目光都聚焦这套教材,不容许出任何差错,教材编者的压力大,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一些平衡和解释上。这大概也就是带官方色彩的“部编本”的命运。

不过,因为中央重视,教育部直接领导,这套教材的编写资源也是空前雄厚的。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学者、作家、教研员、老师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在其中起到组织和编写的中坚作用。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先后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如果不是“部编本”,很难动员和运用这么庞大的编写资源。这也保证了这套教材政治上是符合要求的,基本质量也可以说是上乘的,起码是多数人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我在向中央汇报时说过,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已经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水平。我想这也大致符合实际,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的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所以“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它们的功劳。我还想说的是,要重视“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要比较新教材和原来教材的不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但我提醒大家更要关注这些“不同”、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当然,这些新的观念、意图与方法不一定就是对的,也不一定非得在教学中落实的,但总要去思考、鉴识和评判,甚至能引发某些问题意识,某些新的研究课题。那么这套新教材就会激发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 质量。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但也用不着把新教材看做是不容置疑的教学标准与蓝图。教材教材,编的再好,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和文本,是应当服务于一线教学实践,满足教学需要的,也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所以这次培训会上我和我的团队提出的意见有什么不妥的,大家完全可以批评更正,我们更期待通过千百万一线教学的实践,来检验这套新教材,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套新教材。

以上是一个情况介绍,下来我说说这套教材的总体特色,或者从编者角度说,哪些方面是希望有所创新和突破的。

“部编本”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这是第一点。

2,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材还是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3,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是“守正创新”,避免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

4、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新的面貌。接下来,要说一些比较具体的。我想分9个方面来说。

一、课文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有较大变化。

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古诗文132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这次“部编本”的编写,对某些课文同样也是做了改动的。凡是改动过的,都在注解中说明。对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另外,对原作某些显然不规范的词句(不是指文学性的表达),也会改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会反复斟酌,并不存在乱改的“习惯”。凡是原作者还健在的,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

社会上有很多对教材的批评,有些可能是不了解编写的情形。教材不只是美文的汇集,选文需要考量教学点的设置、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要在众多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为何要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做些灵活调整。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注意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那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三、新教材为何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主要靠5个“渠道”。

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备课要现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四、为何阅读教学要重视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五、怎样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六、为何阅读教学要提倡“1加X”?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也往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量还是不够。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我的这些理念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新教材中。

但教学中大家可以尝试。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注意,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教材,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教材实际上是把“延伸”部分纳入体制,并尝试进行一些检测评价。不是可有可无部分。

有些老师反映说,“1加X”是好办法,但阅读材料怎么去找?现今很多流行的读本,都可以当作“1加X”的阅读材料。我特别要介绍一下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比较好,还注意配合新教材各个年级、学段的教学目标,从小学到高中24册,每学年2册,大家可以参考选用。

七、如何上好 “名著导读”课?

这个栏目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拓展阅读。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改以前那种介绍作家作品的“赏析体”写法,改为“一课一得”,以示范读书方法为主,每次重点学习一种读书方法。

老师们设计“快乐读书吧”和“名著导读”的教案,一定要注意“激发兴趣”和“拓展阅读”,只要能让这八个字有效果就好。

比如“名著导读”中《西游记》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引导运用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关于“跳读”,以前语文课是很少正面去讲的,这次专门作为一种读书方法让学生去尝试。没有跳读,像《西游记》这样大部头的名著孩子们是很难读完的。关于“名著导读”每学期2部是必读的,另外还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三四部,属于自主选择阅读的。根据学生的普遍阅读能力,这个量可以灵活安排,处理成“2加2”,或者“2加4”。为了推进“名著导读”的落实,必须要和课堂教学有所关联,特别是某些综合性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名著导读”资源,彼此结合进行。

八、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九、如何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

部编本新教材虽然在教学理念方法上努力做了一些改进,但这毕竟还是纸上功夫,还得靠老师们一线教学中去落实。现今语文课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繁琐。备课繁琐,上课也繁琐。有些老师把注意力放在了设计组织各种其实无关紧要的活动上,语文课的活动,什么课前三分钟演讲,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反思、总结、拓展,还有苦心设计的多媒体,声光电并用,好像课堂很活跃,其实教学效果不见得好,一堂课下来,没有留下什么“干货”。

除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琐”,还有另一种“繁琐”,就是所有课全都有一套几乎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备课陈陈相因。诸如背景介绍、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等等,通常都是把课文“大卸八块”,进行僵化的“满堂灌”,然后就是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应对考试。这种陈陈相因、繁复琐碎的语文课实在是折磨人,把鲜活的语文弄得面目可憎,学生也就被败坏胃口,毫无兴趣。

我这里特别要多讲讲滥用多媒体现象,这也是一种流行的“繁琐病”,甚至是一种灾难。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现在的老师很多不会板书了,甚至常常提笔忘字。不是要开设写字书法课吗?找个会写字能书法的老师变得如此之难。

我说多媒体的滥用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恐怕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必须面对的事实。我建议老师们的语文课不用或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少用多媒体,祛除繁琐病,这也是新教材使用应当给大家的建议。

最后说说新教材备课的问题。很多老师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帮助老师备课,提供教学资源,同时能通过平台来讨论新教材使用的一些问题。为了满足老师们的需要,这里推荐一个网站——叫“云集备课网”,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支持的网站,大家可以进去看看。以上说的是就“部编本”新教材的使用谈了9个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的建议。“教无定法”,我的建议不是通用的,还得根据各自的“学情”来教。老师们也比我有经验。作为教材编写者,我希望“部编本”语文能在一线教学中得到检验,以后再不断完善。

最后,专门要再说说读书问题。这和教材的使用显然关系密切。

这几天网上又有我的一个关于读书的言论,题目叫《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我愿意在这里念一下,作为这次讲座的结束。谁都知道,要教好语文,首先语文教师就要多读书。可是很多教师会说,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这是事实,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办法挤时间读书?若真的想提升自己素质与业务能力,还是要“充电”,把读书看作“充电”,再忙也不能不读书,那么时间也就会有了。不能等待,别指望等到有一个很悠闲无压力的时段再来读书。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来的,每天少看点微信、电视,用这部分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就会很可观。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压力越大,越烦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如果读书成为习惯,成了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质,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幸福感,这也可以帮助你对抗压力、减少“职业性倦怠”。

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教师来说很要紧。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因为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教师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化育自己、导向博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其实现在很多教师也在读书,可惜往往拘泥于“职业性阅读”,是目标很实际、很功利的阅读。我们已经很少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不是说“职业性阅读”不重要,而是说光有这种阅读,很不够。过于功利性的或者娱乐化的阅读,可能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教师所需要的“博雅”相悖。所以还是要恢复和增加自由阅读的空间。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口味才纯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长所爱,让自己重新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境地。

当前社会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文化快餐”的阅读,特别是微信等新媒体信息轰炸式阅读,已经占去我们本来就很少的阅读时间。读书还是要有毅力的。年轻的教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未能好好读书,那么现在可以自己来“回炉”,我看这比许多培训更管事。怎么“回炉”?订个三年或五年读书计划,把大学期间应当读却未能读的书重新读一遍。这时你已经有了工作经历,读起来的感觉和收获会不一样的。

部编本口语交际培训体会 篇5

一、称谓的变化:由遮遮掩掩转而旗帜鲜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是1—2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但现行各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却极少以之冠名。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为例,口语交际内容都直接以活动名称来命名,如“有趣的游戏”“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等。这种呈现方式,仿佛流露出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的陌生和种种争议及担忧。在操作层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多多少少让一线教师有些迷惑:究竟是口语交际还是看图说话,抑或是实践活动?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大大方方、脆脆生生地提出了“口语交际”概念,以“口语交际:×××××”的形式指称其内容。“正名”的背后,体现出编者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看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公民素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理论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正日趋深化,变得更加自信、扎实和稳健。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上学之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口语交际”概念,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中把它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同等的高度,着力加以培养。

二、合理吸纳学界研究成果:考虑交际的语境、目的对行为的影响

表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和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内容及要求的对照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虽然注意到了交际的互动性,但依然有着过去“说话”的印痕。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交际主体言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制约、解释功能。本文所说的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以笔者之陋见,在设计《口语交际》时,只有关照到了语境层面,才意味着真正地迈进了口语交际的门槛。

让我们细读教材。在本册第一次《口语交际》 “我说你做”中,教材以便签条的形式明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示呢?因为这是游戏中、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如果不大声就没法进行下去。那么是不是平时说话就一定要大声呢?在第三次口语交际时,教材专门安排了“用多大的声音”的内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孩子们明白,声音的大小随说话的环境、场合、时间、对象、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又如“我们做朋友”,强调“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既是交际的礼仪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策略,通过看对方的眼睛,形成特定的气场,给对方施以影响;或是根据对方的感受、反应,随时调整言说方式和内容。在“小兔运南瓜”中,只有结合上下图的内容,才能合理地填补空白。由此可见,对交际语境的重视是本册《口语交际》编制的特色之一,它预示着交际学的研究成果正被教育界所接受,并将其转化为适宜的课程资源,给口语交际教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有明确、稳定的学习指向

通过表一可以看到,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设计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以“便签条”的形式告知师生本次交际活动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学什么”一目了然,教学导向功能十分显著。具体编排如下图所示。

笔者曾多次聆听口语交际课,与教师们交流观点。对于现行教材,多数教师只关注活动的过程、步骤、要求,却不关注也看不透活动到底培养学生哪些交际能力,往往不知道教什么,从哪里入手,教到什么程度。因为要上课,所以又非得教点什么。于是,同一交际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各异,训练的重点也就千差万别。更有甚者,课堂上什么都不教,只简单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自由说说罢了。

在教师对教材知识、技能目标非常模糊情况下,教学就会无所依凭,课堂毫无“安全感”可言。

王荣生教授在其专著《语文课程论基础》和《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简论欧美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从知识状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等一系列文章中,将语文知识体系的完善提到了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高度:无论是研究、设计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还是考察、借鉴国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体系的完善状况的关注和审视,都应该紧急地提到议事日程。

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材应该建立独立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虽然课程标准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强调的是“不宜刻意”,并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说,语文学科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语文知识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进程,语文知识的明确、系统和完整,意味着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有了深入体认,语文学科建设得以深化。从这个层面讲,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设计,在口语交际知识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2016年10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培训。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我的启发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聆听了张沛等各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自己部编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我耳目一新。专家老师主要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详细讲解。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3)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不过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2.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6

2016年10月17日,我参加了部编本新教材培训,通过培训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回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翻阅教材,认真思考了如何利用好教材有效的教学。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滨海实验小学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明天要远足》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篇课文,是一篇新选课文。这是台湾作家方素珍创作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小朋友远足前那晚激动、期盼的心情。

【教学构想】

一、整体感知,以“睡不着”统领全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睡不着”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诗歌中出现三次的“翻过来”“翻过去”的动作以及在“唉——”的轻叹声中,体会“睡不着”的心情;然后品读三个小节的后半段,探寻“睡不着”的原因。这样紧紧围绕“睡不着”这根主线,通过朗读、想象、品悟,慢慢地去感受诗中因第二天要远足而激动得睡不着的小朋友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整体、连贯。

二、关注童趣,以儿童的角度品悟诗歌

1.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如教学“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三组语句时,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远足前激动、兴奋、期盼的心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唉一”这一轻叹声的朗读中去。

2.让学生进行表演读。在读通读顺这三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脑中的生活画面,边演边读,引导他们投入到朗读中去,真切感受诗句的意思。

3.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话时,让学生想象海里会有哪些颜色,把自己的想象注入这一句的情感朗读中。

三、注重实践,突出识字写字朗读教学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如教学“睡”这个生字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星星月亮都困得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从而理解“睡”与眼睛有关,重点学习新偏旁“目字旁”。

2。采用多種形式提高朗读水平。除了用整体读、自己尝试读、指名读、学生带读、男女生轮流读、齐读、边想象画面边读外,还可以挖掘本课独特的朗读训练点,如轻声词较多等,加强针对性朗读指导。

3。采用辅助线指导学生写好合体字“明”。通过横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字才能写得平稳;通过竖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让学生明白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这样才能把字写美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睡不着、那么、地方、什么”等词语,注意读好轻声;认识新偏旁“目字旁”,学写合体字“明”,并能用其他会写的字与其进行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翻过来、翻过去、唉、睡不着”等词语,读出小朋友远足前兴奋、激动的心情。

3.重点学习第一小节,指导读好带有“吗”字的问句,通过仿说句式进行巩固迁移。

【教学过程】

一、照片引入,揭示课题

1.理解“远足”的意思。教师出示学生秋游时的照片,了解“远足”的意思: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春游、秋游。指名读“远足”这个词语,关注“足”的平舌音是否读正确。

2。揭题、读题。请学生朗读课题,并指导朗读:读题目时,可以在“明天”后面稍稍停顿一下,这样就会显得更有节奏。

二、整体感知,读准词语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诗歌,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数一数这首小诗有几个小节。

3.分小节指名读整首诗。教师准备好较难读的词卡,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马上拿出来正音。重点指导:先读准“地方”这个带有轻声的词语,再展开词卡,读好“那地方”,再展开词卡出示“那地方的海”,“方、的”连续两处轻声,读的时候要又轻又快,迅速滑过去。

三、品读诗歌,感受“睡不着”的心情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话:远足前的那个晚上,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看课文插图,感受“睡不着”,教学“睡”字。

(1)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插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睡不着?

(2)教学“睡”字,认识“目字旁”:课件出示“睡”,教师手指插图中的星星月亮:是呀,夜深了,月亮星星也困了,它们都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原来“睡”和眼睛有关,怪不得这个字是“目字旁”。请学生给“睡”字组词。

3.品读诗歌,情感朗读。

我们不仅能从图上看出小姑娘睡不着,从诗中也能感受到她睡不着。

(1)让学生尝试朗读(课件出示三组语句,即第1—3节的前三行)。

(2)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好第一小节的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唉”,轻轻地叹气,从“唉”字听出期盼、激动、高兴的心情,再请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二节第一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三节前三行。

(3)加动作表演读这三组语句,体会“翻来翻去睡不着”的心情。

四、品读诗歌。探寻“睡不着”的原因

1.梳理文中小姑娘“睡不着”的原因。小姑娘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她在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快速看看全文,找一找。

2.重点品读第一小节,感悟“睡不着”的原因。

(1)出示第一小节第二句,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2)指导情感朗读,读好问句:这个语气词“吗”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和问号在一起做朋友,表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读出问的语气。

(3)想象海的颜色:大海里还会有哪些颜色?(如果学生答案很奇特,要追问这么说的原因)

(4)配乐看大海美景图:哇,大海真的会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情感朗读,读出大海的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刚才看到过的大海美景图。

(6)仿说句式,巩固问句。

①海不仅有很多种颜色,海还是怎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做做小诗人,仿造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指名学生说。

②齐读第一小节:明天将要看到那么美的海,多么让人期盼啊,怪不得小姑娘怎么也睡不着。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吧。

五、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出示“明”字,指导学生观察:“明”字由哪两个字组成?比起单独写“日”“月”,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一些,窄一些)

2.课件出示横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这个字才能写得平稳。课件出示竖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才能把字写得更美观。口诀“左右结构,笔画穿插”。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写“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本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每组包括3-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29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4个栏目:趣味识字,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书写提示-积累识字,学会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日积月累-积累各类词语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

书后生字表

(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2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4.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巩固认识的400字,会写的200字。

难点:如何正确的阅读。

(五)教学措施

1.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4)学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听写大赛”“生字找茬游戏”,巩固孩子拼音的读写和生字的认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3.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时间 课本教学内容

第一周 2.13--2.17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第二周 2.20--2.24 3、小青蛙 4、猜字谜 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2.27--3.3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第四周 3.6--3.10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3.13--3.17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

第六周 3.20--3.24 语文园地三 8、静夜思

第七周 3.27--3.31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

第八周 4.5--4.7(清明) 语文园地四 5、动物儿歌

第九周 4.10--4.14 6、古对今 7、操场上

第十周 4.17--4.21 8、人之初 语文园地五 12、古诗两首

第十一周 4.24--4.28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

第十二周 5.2--5.5 语文园地六 15、文具的家

第十三周 5.8--5.12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第十四周 5.15--5.19 18、小猴子下山 语文园地七

第十五周 5.22--5.27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第十六周 5.31--6.2(端午) 21小壁虎借尾巴 语文园地八

第十七周 6.5--6.9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十八周 6.12--6.16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十九周 6.19--6.23 分类复习与检测

第二十周 6.26--6.30 综合复习与检测

上一篇:新生开学个性化自我介绍下一篇:金融系学生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