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2024-05-28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共12篇)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1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微粒半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卤素和碱金属元素。意识到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就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探究这种联系的本质。我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显然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教师提出要求: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从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寻找是否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若有规律是什么?学生活动: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讨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填写表格表1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 223~1021 8811~1831 8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周期性 变化。表2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10逐渐减小11~17逐渐减小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周期性 变化。表3原子序数化合价的变化1~2+1 03~10+1 +511~18-4 -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教师评价并播放元素周期律的动画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Na、Ca、H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2.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板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 3.化合价的周期性小结:微粒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列出具有10电子和18电子的微粒。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2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 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教材对氯气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检验等介绍较为全面。这对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全面认识物质、辩证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验”“学与问”等栏目, 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设计了“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识、化学史, 体会科学研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已经学习了氧元素、氢元素以及碳元素的性质, 而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系统地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 在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已经对非金属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 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氯离子的检验和氯气的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学习, 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

(2) 通过氯气与水、碱反应的探究,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阅读、图片展示和介绍, 让学生了解氯元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让他们能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2) 通过氯气泄漏事件及其处理, 树立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物质, 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氯离子的检验。

2. 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学习方法:探究实验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六、课时安排

本节主要分析第二课时的知识,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氯气与水、碱的反应和归纳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再通过视频展示氯气在战争、泄漏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克服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和辩证看待化学物质的态度。本课时在实验室进行教学。

七、教学流程

播放广告片:30秒。

展示:1分钟。

教师展示84消毒液等物品, 让学生也展示自己带来的含氯的物品。

学生讨论:3分钟。

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氯水是氯气溶于水还是氯气与水反应了?请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相互交换意见, 根据每组实验台上的药品和仪器, 每个小组整合出一个实验方案, 组长列出需要的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教师巡视, 并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

学生实验:2分钟。

每个组按照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记录好实验现象, 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做好汇报的准备。

讲解分析:10分钟。

教师利用某一组的方案, 与学生一道分析讨论, 做实验,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呈现问题:氯气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2) 有白色沉淀生成。

设计实验: (1) 证明H+:加蓝色石蕊试液;

(2) 证明Cl-:滴加AgNO3, 再加稀HNO3。

实验验证: (1) 溶液先变红, 再褪色。

分析结论: (1) 有H+, 说明发生了反应, 也否定了我们的假设。 (2) 小褪色, 说明有物质使有色物质褪色。

(2) 有白色沉淀, 证明有Cl-, 进一步证明发生了反应。

呈现问题:是什么物质使有色物质褪色?

猜想假设:上述 (1) (3) 反应中, HCl、O2是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 猜想可能是Cl2或者是HClO使有色物质褪色。

设计实验: (1) 在干燥的Cl2中加干燥的红色布条或鲜花;

(2) 在干燥的Cl2中加湿润的红色布条或鲜花。

实验验证: (1) 红色布条或鲜花没有褪色。

(2) 红色布条或鲜花褪色。

分析结论:说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使有色物质褪色的是HClO。

总结归纳:2分钟

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能消毒、漂白。

科学探究的步骤:呈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结论。

展示总结:2分钟

展示上节课的氯水, 观察一天以后, 烧瓶上方是否有气泡, 并总结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实验引入:1分钟

教师演示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再加氯水。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先变红, 红色褪去。

讨论实验:4分钟

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 并用实验进行证明。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会有两种观点: (1) NaOH与氯水中的酸反应, 溶液为酸性, 红色消失。 (2) 氯水中的次氯酸漂白了红色。

演示并讲解实验:再向上述溶液中加NaOH, 如果溶液变红, 则证明是观点 (1) ;如果没有变红, 则证明是观点 (2) 。

再次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练习:2分钟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巡视、辅导、纠正。

自主学习:2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84~85页, 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不用氯气直接消毒和漂白, 而要选用漂白液、漂白粉或漂白精?

2. 用上述物质消毒、漂白, 有没有坏处?

3. 氯气的用途。教师总结:1分钟

因为氯气能有一些有机物反应而得到一些有毒物质, 而对人的健康有危害。

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两面性, 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

展示:2分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第一次将氯气用于战争。出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播放视频《镇雄氯气泄漏》。

学生讨论:2分钟

某地发生氯气泄漏, 如果你是居民, 如何逃生?如果你是消防队员,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抢险?

教师总结:2分钟

展示逃生图片, 并讲解一些逃生的注意事项和知识。

展示救援图片, 并运用氯气与水、碱反应的知识解释救援措施。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并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 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分组实验:2分钟

让学生检测自来水中是否存在氯元素。

总结:氯离子的检验:先加少量稀硝酸, 没有现象, 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 证明有氯离子。

小结

八、板书设计 (略)

九、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采用了以《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朋友———氯》为主线, 让学生体会到氯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氯原子结构分析来推测物质的性质, 同时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氯气是否与水反应进行科学的探究, 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通过氯气与碱反应, 让学生实践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氯气的泄露、在战争中的使用等对人类的危害,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化学物质的观点和运用化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从具体的实施来看, 教学效果很好。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3

本节课属于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起始课,在初中,学生已经对一些常见金属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因此,通过本节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高中化学的学科魅力,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教学中通过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与冲突、假设与预设、设计与展示、实验与探究中自主建构了钠的物理性质以及钠与水的反应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三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大部分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反应。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

(2)初步尝试用实验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钠与氧气、钠与水的反应

(二)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

六、教学过程

见右表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原因:密度小 熔点低,放热 产生气体 反应剧烈 生成碱

2Na+2H2O == 2NaOH+ 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白色固体)

加热下:2Na+O2==2Na2O2 (淡黄色粉末)

二、钠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4

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复习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5

金属的冶炼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部分。教材以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存在形式、储量以及金属资源的回收和保护作为本节的引言.引出第一部分关于金属的冶炼知识。在金属冶炼的三个步骤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把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步骤,也是化学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于金属的化学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原子的能力也就不同,冶炼方法自然不同。教材以金属活动顺序为线索,以举例的方式,简单介绍了三种冶炼金属的方法,即热分解法、热还原法和电解法。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观念.这也正是教材中插图4-2l的目的所在。

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总结出金属冶炼的实质是使处于高价态的金属从矿石中还原出来.成为单质(Mn++ne-→M)。

因此.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很大关系.活泼金属往往采用电解法使金属从矿石中还原出来.活泼性居中或不太活泼的用热还原法(加热),极不活泼的金属用热分解法。

在本节的化学方程式中,只有电解Al2O3。和电解NaCl是学生没见过的。这里可强化从电子得失方面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关于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教材从两个问题引入.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

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地球上有限的矿产资源日趋减少,而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却日渐严重,回收利用是把这两个问题同时解决的一条最好出路。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 学生的思考、讨论、活动,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2.常识性介绍金属回收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观念。●教学重点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一般方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 ●教学难点

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冶炼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录像带、VCD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无论是矿物,还是动植物体内,都或多或少地含

有金属元素。但由于不同金属的化学动性相差较大,因此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也各不相同,那么元素在自然界中有几种存在形式呢?

[生]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问]什么是游离态和化合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元素以单质形态存在则为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态存在则为化合态。

[师]不同金属的化学活动性不同,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也各不相同。少数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存在,如金、铂、铜、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化合态存在的,如铝以铝土矿形式存在,铁以铁矿石形式存在。人们日常应用的金属材料,多为合金或纯金属,这就要求人闪必须把金属从从矿物中提炼出来,也就是金属的冶炼,我们这节课介绍几种金属的冶炼方法。

[板书]第三节

金属的冶炼

[师]从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来看,金属冶炼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

[生]金属在化合物中显正价,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是金属元素被还原的过程。

[师]由此可见,金属冶炼的过程,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矿石的金属元素还原为金属单质的过程。

[板书]

一、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合态的金属得电子,还原为游离态的金属。[师]由于金属的化学活动性不同,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不同,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冶炼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几中冶炼方法。

[板书]

二、金属的冶炼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内容。[投影]1。金属的提炼要经过哪几步?

2.目前工业上冶炼金属有哪几种方法?各适用于哪些金属? [学生阅读后小结并板书]1.金属提炼步骤:(1)矿石的富集、除杂;(2)冶炼;(3)精炼。

[板书]冶炼金属常用的方法。

1.热分解法:适用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如Hg、Ag。2.热还原法:适用于大多数多属的冶炼。

[师]:请大家写出工业上用此法冶炼Cu、Fe、W、Cr的方程式,说出用这种方法冶炼金属常用的还原剂有哪些?

高温[生]MgO+CMg+CO↑

高温Fe2O3+3CO2Fe+3CO2

WO3+3H2W+3H2O 高温Cr2O3+2Al2Cr+Al2O3 高温常用的还原剂有:焦炭、CO、H2、活泼金属等。

[问题探究]炼铁中,为什么不用焦碳直接还原氧化铁?

[生]焦炭是固体,与氧化铁的表面接触很有限,很难反应完合,而一氧化碳是气体,能与氧化铁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所以,炼铁中必须通过一氧化碳去还原氧化铁。

[师]对于本身就具有很强还原性的金属用什么方法来冶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电解法:适用于治炼K、Ca、Na、Mg、Al等强还原性的金属。

[师]由于这些金属本身还原性很强,很难找到比它们还原性更强的还原剂将它们还原,因此要用电解它们的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将它们还原。这种方法得到的金属一般纯度较高。但要消耗大量电能,价格较贵。

[投影练习]1.用H2作还原剂和用金属作还原剂相比,所得金属纯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H2的高

B.用金属的高 C.二者相同

D.无法比较 答案:A 2.用铝热反应冶炼出的金属是()A.固态的B.气态的 C.液态的D.三态都有可能 答案:C 3.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生产铝的过程,可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如下(图中字母代表有关物质的分子式)

写出①~④反应的方程式。

答案:①Al2O3+2NaOH====2NaAlO2+H2O ②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④2Al(OH)3Al2O3+3H2O [过渡]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人们的开发利用,将会日渐减少,因此要中强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节约矿产资源。

[板书]

三、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放录像]废旧金属的循环利用。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国家。我国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拥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居世界第3位,因此,3我们更应注意金属的回收和资源的保护。

[布置作业]1.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矿产资源?

2.P96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金属的冶炼

一、原理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化合态的金属得电子。还原为游离态的金属。

二、金属的冶炼

1.金属提炼步骤:(1)矿石的富集、除杂;(2)冶炼;(3)精炼。

2.冶炼金属常用的方法

(1)热分解法:适用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

(2)热还原法:适用于大多数金属的冶炼。

(3)电解法;适用于冶炼K、Ca、Na、Mg、Al等强还原性金属。

三、金一的回收和资源保护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归纳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属于B或A层次,学生在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是可以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金属均需用H2、CO把它们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的是()

A.Ca、Mg

B.Al、Fe

C.Sn、Cu

D.Hg、Ag

答案:C

2.不能用铝热法冶炼的金属是()

①Fe

②w

③Cr

④Mg

⑤Mn

A.④

B.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⑤

答案:A

3.用H2还原某+n价金属的氧化物时,l g H2能还原m g氧化物,则该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m一8)n

B.(8一m)n C.mn+8n

D.(m一16)n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篇6

一、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2、递变规律:熔点、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

二、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一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为8电子(Li除外)。

2、不同点: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3、递变规律:按Li、Na、K、Rb、Cs、顺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的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增强,无素的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它们都能跟卤素、氧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

2R+2H20=2ROH+H2↑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与水反应不熔化;钠与水反应时熔化;钾与水反应熔化,且使产生的H2燃烧;铷、铯都与水猛烈反应。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若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生成的氢氧化物继续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金属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另外的金属单质。

1、跟非金属反应

卤素:

氧气:

(K、Rb、Cs与氧气反应,都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氢气:Na、K、Rb、Cs与氢气反应,都生成 RH。

与硫等大多多数的非金属起反应。

2、跟水的反应

碱金属都能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钠与水反应比锂与水反应激烈,钾跟水的反应比钠更剧烈,常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据此可得出结论:金属单质置换出水中氢越容易说明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因此随着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的增大,碱金属的活动性增强。

与常见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表示碱金属元素)

四、焰色反应

定义: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鉴别盐类的步骤:

①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②蘸取溶液(沾取固体)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观察钾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③盐酸洗铂丝④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如不能灼烧至原火焰色,则需再酸洗,再灼烧)。⑤再蘸取(沾取)另外化学药品进行实验。

钾、钠焰色反应颜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钠——黄色

五、钾肥

通常使用的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由于均易溶于水,在施用时要防止雨水淋失。草木灰中含碳酸钾。

钾肥肥效通常以氧化钾的质量分数表示:

六、常见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俗称:

名称

氢氧化钠

氯化钠

硫酸钠晶体

钠晶体

化学式

NaOH

NaCl

Na2SO4·10H2O

Na2CO3·10H2O

俗称

苛性钠、火碱、烧碱

食盐

芒硝

苏打、纯碱

名称

碳酸氢钠

硫代硫酸钠

硅酸钠

硝酸钠

化学式

NaHCO3

Na2S2O3 ·5H2O

Na2SiO3

NaNO3

俗称

小苏打

大苏打、海波

泡花碱、水溶液叫水玻璃

智利硝石

重点、难点点拨

1.钠氧化物制取

当钠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产物是过氧化钠。这是因为氧化钠不稳定,会跟氧气继续起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所以工业常用钠在氧气中燃烧制过氧化钠:2Na+O2=Na2O2

氧化钠一般用间接方法来制取,如:

2NaN02+6Na=4Na20+N2↑

2.碱金属中的一般和特殊之处

(1)Na、K需保存于煤油中,但Li的密度比煤油小,所以Li必须保存在密度更小的石蜡油中或密封于石蜡

(2)碱金属中,从LiàCs,密度呈增大的趋势,但ρ(K)=0.862g/cm3

(3)酸式盐的溶解度一般大于正盐,但溶解度NaHC03

(4)氧在化合物中一般显-2价,氢显+1价,但Na2O2 、H202中的氧显-1价,NaH、CaH2中的氢显[-1]价。

(5)试剂瓶中的药品取出后,一般不能放回原瓶,但IA金属Na、K等除外。

(6)一般活泼金属能从盐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但对IA非常活泼的金属Na、K等除外。如:2Na+CuS04+2H20=Cu(OH)2↓=H2↑+Na2S04。

经典解析

1、(2001·上海)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 )

①高沸点 ②能溶于水 ③水溶液能导电 ④低熔点 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是离子化合物,因此具有高沸点、能溶于水、熔融态或水溶液都能导电的性质。

[答案] A

2、(竞赛题)碱金属(如锂、钠、钾、铷等)溶于汞中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取7g某种碱金属的汞齐与水作用得到0.2g氢气,并得到几密度为ρ g/cm3的溶液,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是 ( )

A. B. C. D.

[解析] 汞不能与水反应,碱金属(M)能与水发生反应。

设碱金属的质量为x(x<7g),相对原子质量为a。

2M+2H20=2MOH+H2↑x=0.2ag。

因为0.2ag<7g,故a<35,相对原子质量小于35的碱金属只有Li和Na,分别计算可知答案为A、B。

[答案] AB

3、(上海)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内分别放人 0.1mol的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 100mL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的质量分数大小的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甲=丁<乙:丙 D.丁<甲<乙<丙

[解析] 由Na+守恒比较四种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由溶液净增重(△m)比较溶液质量。每摩尔Na、Na20、Na202溶于水,分别使溶液净增重(23-1)g、(62-0)g、(78-16)g,即Na20、Na202使溶液净增重相等。

[答案] B

4、A为单质,B、C、D是A元素的三种不同的化合物,用铂丝蘸取B、C、D的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都呈紫色,按各图变化,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B、C、D中都含钾元素,则A为单质钾,B为钾的氢氧化物,C为钾的碳酸盐,D为钾的氯化物。

答:① ②

③ ④

5、8.1g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解]:假设该混合物为单一成分组成的纯净物。

Ⅰ:若全为金属,则

Ⅱ:若全为氧化物,则

因为应满足:,在此区间的金属只能钠,钠原子量为23。

说明:按常规法解题非常麻烦,亦可得。

6、KHCO3和CaCO3的混合物和与之等质量的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时,消耗酸的量相等,求混合物中KHCO3、CaCO3的质量比。

[解]:设混合物的质量为m

解得:

因为,所以

7、现有A、B、C三种白色固体及一种无色气体D。A、B、C均可溶于水,其中C的溶液为碱溶液,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且四种物质中间存在如下反应关系:

① ②

③ ④

试推断:A是 ________ B是 ________ C是 _________ D是 ________。

答案: A:Na2CO3 B:NaHCO3 C:NaOH D:CO2

或 A:Na2SO3 B:NaHSO3 C:NaOH D:SO2

8、、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100g和20gNaOH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108g,求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20gNaOH与足量NaHCO3反应减少质量为x,消耗NaHCO3质量为y

因为,所以肯定有过量的NaHCO3分解。

设:分解的NaHCO3为m

答:(略)。

9、现有和的混合物,为了测定x的值,某同学采用如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1) A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的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试管A中装入和的混合物3.7g,用酒精灯加热到反应完全,此时B管增重1.89g,C管增重0.22g,则x值为 ______ 。

[解]:(1)加热使失去结晶水,使分解。

(2)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

(3)吸收CO2。

(4)

答:(略)。

10、向5.68gCaCO3和MgCO3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500mL 0.2mol/L NaOH 溶液中,CO2完全被吸收,NaOH无剩余,把吸收CO2后的溶液在减压低温条件下蒸干,得无水固体5.92g。求混合物质MgCO3的质量分数。

[解]:0.1mol NaOH全部转变成Na2CO3,则

0.1mol NaOH全部转变成NaHCO3, 则

因为,所以5.92g固体为和的混合物。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篇7

一、据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难易) 判断

相同条件下, 表面积相同的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 (容易) , 则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反之金属性越弱。如:室温下, 把表面积相同的少量钠、镁、铝分别加入到滴有1~2滴酚酞的水中。结果钠与水剧烈反应, 溶液很快变红;镁与水反应缓慢, 溶液慢慢变为红色;铝与水几乎不反应, 溶液颜色没有变化。所以它们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是:Na>Mg>Al。

二、据金属单质与同浓度的同种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难易) 判断

一般情况下, 表面积相同的金属单质与同浓度的同种酸反应越剧烈 (容易) , 则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反之金属性越弱。如:室温下, 把表面积相同的少量钠、铁、铜分别加入到同浓度的盐酸中, 钠表面有大量气泡, 铁表面有气泡但比钠少, 而铜表面无气泡, 则金属性:Na>Fe>Cu。特殊情况:铁、铝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不能用金属与冷的浓硫酸、浓硝酸反应来判断铁、铝与其他金属的金属性强弱。

三、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则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反之金属性越弱。如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NaOH为强碱, 镁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Mg (OH) 2为中强碱, 铝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Al (OH) 3为两性氢氧化物, 所以金属性:Na>Mg>Al。

四、据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判断

一般情况下, 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够将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Fe+CuSO4=FeSO4+Cu, 则金属性:Fe>Cu。特殊情况:金属性很强的钾、钙、钠以及金属性比它们更强的金属不能将盐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不能通过它们能否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判断金属性的强弱, 因这些金属首先会和水发生反应。如:把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如下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 (OH) 2↓+Na2SO4

钠没有置换出铜, 但钠的金属性比铜的强。

五、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

一般情况下,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 (H) 、Cu、Hg、Ag、Pt、Au]中, 越靠前的金属, 金属性越强, 越靠后的金属, 金属性越弱。特殊情况:Pb>Sn, 这是由于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条件不同造成的。金属性是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 而金属活动性是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 两者偶有不一致的情况存在。

六、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从左到右的元素依次为:Na、Mg、Al等, 所以金属性:Na>Mg>Al。

同主族金属元素从上到下, 金属性逐渐增强。如第ⅠA族从上到下的元素依次为:H、Li、Na、K、Rb、Cs等, 所以金属性:Li<Na<K<Rb<Cs。

七、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判断

在原电池中, 电子是从原电池的负极金属流出, 从正极金属流入, 所以, 一般情况下, 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强于正极金属的金属性。如铜、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时, 锌是负极, 铜是正极, 所以金属性:负极金属 (Zn) >正极金属 (Cu) 。特殊情况:如果较活泼金属不与电解质溶液反应或发生钝化, 而较不活泼金属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 则较不活泼金属做负极, 较活泼金属做正极, 这时反而是正极金属的金属性强于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如镁、铝及氢氧化钠溶液构成原电池时, 由于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而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所以铝是负极, 镁是正极, 而金属性:正极金属 (Mg) > 负极金属 (Al) 。

八、据电解时阳离子的放电顺序表判断

一般情况下, 在阳离子放电顺序表[Ag+、Fe3+、Cu2+、H+ (酸) 、Fe2+、Zn2+、H+ (水) 、Al3+、Mg2+、Na+、Ca2+、K+]中, 越靠后的金属离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越靠前的金属离子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特殊情况:其他金属与铁比较金属性强弱时应根据Fe2+的位置, 不是根据Fe3+的位置。

九、据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稳定离子时吸收能量的大小判断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离子时要吸收能量, 失电子越容易, 吸收能量越少, 金属性越强, 失电子越难, 吸收能量越多, 金属性越弱。如:1mol Na→1mol Na+时吸收496kJ热量, 1mol Mg→1mol Mg2+时吸收1451kJ热量, 1mol Al→1mol Al3+时吸收2745kJ热量, 所以金属性:Na>Mg>Al。

摘要: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但在教材中的介绍非常有限。归纳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明确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元素属性强弱的判断。

第18课时 非金属综合 篇8

A. 浓HNO3 B. AgNO3溶液 C. 氯水 D. 浓H2SO4

2. 把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

A. SO2 B. NO3- C. Fe3+ D. Fe2+

3.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产生了红棕色气体——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B. 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氢气——硝酸有强氧化性

C. 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硝酸的不稳定性

D.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除去H2中含有的水蒸气——浓硫酸有吸水性

4. 下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E][F][D][C][B][A] [X][Cl2][O2][O2][H2O]

A. 当X是强酸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可能是H2SO4

B. 当X是强碱时,A、B、C、D、E、F中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HNO3

C. 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5. 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A. 硅、氯B. 硫、氮、钠

C. 铜、铁、铝D. 碳、镁

6.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 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它不可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C. 氯气有毒,不能用氯气来给自来水消毒

D.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所以SO2也能使溴水出现同样现象

7. 下列三个反应式中的X与Y分别为两种金属元素的代号,但Cl为氯的元素符号。X+YCl2→XCl2+Y;Cl2+2XCl2→2XCl3;Y+2XCl3→YCl2+2XCl2。试依据以上三个反应式,推测下列物质中哪一个是最强的氧化剂( )

A. XCl3 B. XCl2 C. Cl2 D. YCl2

8. 过氧化氢和臭氧都是重要的强氧化剂。

Ⅰ. 为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某同学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条件设计了两个实验,均达到实验目的。(实验条件:试剂只有过氧化氢溶液、氯水、碘化钾淀粉溶液、饱和硫化氢溶液,实验仪器及用品可自选。)请将他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实 验 内 容\&实 验 方 法\&实 验 现 象\&验证氧化性\&\&\&验证不稳定性\&\&\&]

Ⅱ. 实验室可将氧气通过高压放电管来制取臭氧:3O2[放电]2O3。

(1)若上述反应中有30%的O2转化为O3,所得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g·mol-1(保留一位小数);

(2)将8 L氧气通过放电管后,恢复到原状况,得到6.5 L气体,其中臭氧为 L;

(3)实验室将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0.896 L(标准状况)通入盛有20.0 g铜粉的反应器中,充分加热后,粉末的质量变为21.6 g。则原混合气中臭氧的体积分数为 。

9. 本题是一道综合实验题,请根据要求依次完成下列各小题。(a、b为弹簧夹,加热及固定装置已略去)

[NaHCO3

饱和溶液][Na2SiO3

溶液][A][BaCl2溶液][H2S溶液][铜片][浓硫酸][a][b][NaOH溶液]

(1)实验1:验证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已知酸性:亚硫酸>碳酸)

①连接仪器、 、加药品后,打开a,关闭b,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A中试剂是 ;

③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验证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在(1)①操作后打开b,关闭a;

②H2S溶液中有浅黄色沉淀出现,化学方程式是 ;

③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的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

[滴加的溶液\&氯水\&氨水\&沉淀的化学式\&\&\&]

SO2显还原性并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10. X、Y、Z为常见的三种单质,Z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A、B为常见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反应(均是在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A][Y][X] [+Z][+Z][+][+] [B]

(1)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当X为金属,Y为非金属时,A可能的化学式是 或 ,任写其中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当X为非金属,Y为金属时,X可能的化学式为 或 。

(4)当X与Y均为金属时,写出X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 当X与Y均为非金属时,若X与Y同主族,写出X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X与Y不在同一主族,写出X与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1.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I. 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水,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家利用此原理,设计成氨气-氧气燃料电池,则通入氨气的电极是 (填“正极”或“负极”);碱性条件下,该电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

Ⅱ. 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

[碱石灰][CuO][无水CuSO4]

(1)实验现象为:黑色CuO变为红色;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无污染。请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装置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

(3)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2O。已知: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Cu+的稳定性比Cu2+差(Cu+[H+]Cu+Cu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u2O? ;

12. X、Y、Z、M、R、Q是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X\&Y\&Z\&M\&R\&Q\&原子半径/nm\&\&\&0.186\&0.074\&0.099\&0.143\&主要化合价\&\&-4,+4\&\&-2\&-1,+7\&+3\&其它\&阳离子核

外无电子\&无机非金属

材料的主角\&焰色反应

呈黄色\&\&\&\&]

(1)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R在自然界中有质量数为35和37的两种核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互为 。

(2)Z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Y与R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事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 常温下Y的单质呈固态,R的单质呈气态

b. 稳定性XR >YX4

c. Y与R形成的化合物中Y呈正价

d. 酸性XR >X2YM3

(4)根据表中数据推测,Y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 。

(5)甲、乙是上述部分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且甲+乙→丙+水。若丙的水溶液呈碱性,则丙的化学式是 和 。

13. 工业生产中含硫废水的排放会污染环境,需要对含硫废水进行处理与利用。

(1)某制革厂含硫废水中主要含有物是Na2S。

①测得该废水溶液pH=12,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

②含硫废水的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纯氧将Na2S转化为Na2SO4,则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含硫燃料中间体废水中主要含有物为Na2SO3,可以用原电池原理进行回收。

①工业上中和含酸废水常用的试剂通常是 ;

②写出H2S气体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铁屑与石墨能形成微型原电池,SO32-在酸性条件下放电生成H2S进入气相从而达到从废水中除去Na2SO3的目的,写出SO32-在酸性条件下放电生成H2S的电极反应式 。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吗 篇9

盐类是指含有铁、钙、锌、钾、钠、碘等成分的营养物质,我们吃的食盐只是盐类的一种,是含有钠的盐。盐类也是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例如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钙是骨的主要成分。盐类还有调节人体活动的作用,例如人体缺了钠就会头晕,缺少了锌就长不高,还会影响脑的发育。

化学上的盐类是指酸和碱中和后的产物,常见的盐类分为正盐(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酸式盐(如CuH(CO))和碱式盐。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盐有食盐(NaCl)、纯碱(NaCO)、小苏打(NaHCO)等大苏打(硫代硫酸钠),农业上用的化肥如硝酸铵(NHNO)、碳酸氢铵(NHHCO)、K2SO4等都属于盐类。

通常的盐类是亲水性的(hydrophilic),盐类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被水分子包围而溶解于水。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10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通过学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培养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二、学习重点

1、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2、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三、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

1.海水资源的广阔性: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仅以海水

资源为例,海水和海水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海水中水的储量约为1.3×10亿吨,约占地球总淡淡量的97%。海水中除了水以外,还含有多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

素。

2.海水资源的多样性: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水资源;另外,海水中溶解和悬浮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和,H O Cl Na K Ca S C F B Br

Sr等种元素超过总量的;微量元素计多种.虽然海水中的元素种

类,总储量,但富集程度却.

3.海水资源的利用 9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海水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和等。海水淡化的途经:从海水中提取或从海水中把都可以达到淡化海

水的目的.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等.其中的历史悠久,技术和工艺也比较完善,但。因此,海水淡化同结合、同结合,成为海水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向。

(2)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科学探究】1、海水提溴

实验方案:

⑴用法将海水浓缩,用硫酸将浓缩的海水酸化。

⑵向酸化的海水中通入适量的,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

⑶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入盛有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

⑷向吸收塔内中溶液内通入适量的氯气。

⑸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中溶液里的单质。

化学方程式:2NaBr+Cl2=;

Br2+SO2+2H2O=;

2HBr+Cl2=;

【科学探究】2、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海带提碘

:反应原理: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

(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

(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实验现象及原因

-+-

如用H2O2做氧化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实验注意事项:

海带不要用水洗,以免洗去海带中的碘;用干海带从而易于燃烧;灼烧海带的地方要注意通风。

【讨论】:很多氧化剂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么好处?

练习:

1、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历史最久、技术和工艺较完善,是海水淡化主要方法的是()

A.蒸馏法B.电渗析法C.离子交换法D.冷冻法

2.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物质,可以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镁B.氯化钠C.溴D.钾

3.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方法是首先使海水中的Mg转化为Mg(OH)2沉淀。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和2+-

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可在海水中加入的物质是()

A.NaOHB.KOHC.CaOD.Na2O

4.海带中含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有如下步骤:①通入足量Cl2;②将海带焙烧成灰后加水搅拌;③加CCl4振荡;④用分液漏斗分液;⑤过滤。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①③⑤②④D.②①③⑤④

5、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

2D.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从下列仪器中选出所需仪器,用标号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A.烧杯B.坩埚C.表面皿D.泥三角E.酒精灯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 ;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全球海水中溴的储藏量丰富,约占地球溴总储藏量的99%,故溴有“海洋元素”之称,海水中溴含量为65 mg/L。其工业提取方法有:

(1)空气吹出纯碱吸收法。方法是将氯气通入到富含溴离子的海水中,把溴置换出来,再用空气将溴吹出,用纯碱溶液吸收,最后用硫酸酸化,即可得到溴单质。该方法涉及到的反应有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离子方程式);②3Br2+3CO3===BrO3+5Br+3CO2↑;③BrO3+5Br+6H===3Br2+3H2O。其中反应②中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2-----+

(2)空气吹出SO2吸收法。该方法基本同(1),只是将溴吹出后是用SO2来吸收的,使溴转化为氢溴酸,然后再用氯气氧化氢溴酸即得单质溴。写出溴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剂萃取法。该法是利用单质溴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的原理来进行的。实验室中萃取用到的实验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下列可以用于海水中溴的萃取的溶剂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乙醇 ②四氯化碳 ③硝酸

海水中的溴元素是以Br-形式存在的,海水提溴的关键反应是用Cl2将Br-氧化为Br2,然后将Br2利用空气吹出法分离出来。

8.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洋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

晶态碘 ⑴指出提取的过程中有关实验操作名称:①;③;

⑵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

(A)水、酒精(B)四氯化碳、苯(C)汽油、乙酸(D)汽油、酒精

⑶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剂,还需经过蒸馏。指出下图所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之

处;①;②;

③。

⑷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的原因

双城市重金属元素异常查证 篇11

双城, 位于哈尔滨市西南30公里处的松嫩平原上。拉林河、松花江环绕着双城市, 全市幅员面积3112平方公里, 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 总人口80万。

双城, 交通发达, 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公路穿境而过, 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

双城现已形成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雨润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以哈博、鑫岳为代表的纺织产业;以三环、华威、中强为代表的机电电子产业;以临江油田、承旭化工为代表的石化产业:以隆泰利、沛奇隆为代表的药品保健品产业;以鼎鑫、多多、建恒物流为代表的包装运输服务产业;以吉田、荣耀、四季春为代表的饲料产业等工业产业群体, 即形成了以食品、纺织、机电、饲料为重点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

土壤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 由于各种人为污染物的持续加入, 使得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城镇周边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异常, 不同规模城镇周边地区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异常, 已经成为人民关心的环境问题。

双城市区为重金属元素异常区, 通过异常查证, 旨在复查异常是否存在以及判断异常来源。

2 元素的含量特征

从表1可知, 重金属元素Hg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富集系数高达1.75, 其它重金属元素与区域背景值相当, 没有出现异常。

3 异常元素分布特征

重金属元素异常主要分布于双城市区内, 向外异常的强度逐渐降低。Hg元素异常面积最大, 重金属元素异常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染所致。

As异常主要分布在双城市区, 制酒厂、水泥厂、洗涤剂厂、垃圾堆附近, 异常强度大。

Hg异常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区, 异常面积较大, 异常强度较高, 局部地区富集系数高达9倍。

Cd异常主要分布在幸福砖厂、村庄里、制酒厂、水泥厂、垃圾堆附近;洗涤剂厂、城镇居民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附近, 异常含量高。

Cr、Ni在工作区内未见异常。

Cu异常主要分布在铁路附近。

Pb异常分布在双城市区及周边地区, 锅炉房、铁路、公路附近异常含量高。

Zn异常分布在双城洗涤剂厂、城镇居民地附近。

4 重金属元素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双城市重金属元素总体的变化特征是, 除了Hg外的七种元素从地表至地下两米的垂直剖面中, 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大。Hg从地表至地下0.4米深度, 元素含量较高, 0.4~2米深度元素的含量较低。但是深层样中所有元素的含量均比异常下限低, 即没有出现重金属元素异常。而工作区中除Cr、Ni外的六种重金属元素出现异常, 因此可以推断表层样的异常是由地表的人为因素引起的, 深层土壤和母质的背景因素影响不大。

5 异常来源分析

As、Cd、Cu、Pb、Zn、Hg六种元素在表层样品中出现异常, 而深层样品中未见异常, 大量土壤剖面分析研究表明, 通常情况下150cm以下的土壤层基本不受污染的影响。这是由于土壤对重金属类元素有着较强的吸附保持能力, 由各种污染作用带入土壤的元素首先并且大部分聚积于近地表土壤中, 所以可以推断此异常是由地表的人为污染引起的。

工业污染是出现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最主要原因, 异常区内有制酒厂, 水泥厂, 砖厂, 洗涤剂厂、锅炉房, 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尤其是异常的形成与水泥厂, 砖厂, 锅炉房等燃煤释放的球粒状磁性、非晶质物质和磁铁矿、黄铁矿等矿物有直接的成因联系[1]。工厂里排放的废水携带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流入拉林河, 松花江等, 这些水会用于农田的灌溉, 直接造成了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异常。

居民生活垃圾是引起污染的原因之一, 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重金属大量增加, 同时大量电子产品废弃物未经处理与生活垃圾一起堆放, 造成生活垃圾中重金属逐渐增多。尤其是废旧电池等携带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例如钮扣电池含有汞, 充电电池含有镉。所以垃圾堆附近重金属元素异常强度较大。

汽车尾气、工业废气, 粉尘等也是引起重金属元素异常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汽车尾气中Pb。

双城市土壤Ph值为7.6, 在偏碱性的环境中有利于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积累, 所以在表层土壤中容易出现异常。

摘要:土壤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各种人为污染物的持续加入, 使得城镇周边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异常, 通过双城市重金属元素异常查证, 旨在复查异常是否存在以及判断异常来源。

关键词:土壤生态系统,重金属元素异常,异常来源

参考文献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 篇12

河北武安市康城煤矿子弟学校 王沛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B.学习总结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B.学习通过对化学计算问题类型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总结激情。B.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金属和酸以及金属和盐反应时,物质之间质量量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和总结规律。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讨论、总结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总结,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完成制订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计算问题比较不擅长于独立完成,缺乏信心。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师生总结讨论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研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讨论交流为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黑板上。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问题激疑

1.在上面的排列中,那些可以置换出酸当中的氢?枚举出来。2.在上面的排列中枚举出可以在水溶液中置换出银和铁的金属。

3.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你能计算出来吗? 师生互动 教学片断:

师: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写出已知数、标出未知数,对齐列比例式,计算。

师:在上述的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们根据何种酸来计算,请男同学计算硫酸和这些金属的反应结果;女生使用盐酸来计算,计算完毕交流一下。男生女生:顺序为Al>Mg>Fe>Zn。概括提升、得出结论

通过所有同学的计算,可知: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无论跟跟足量常见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都一样为Al>Mg>Fe>Zn。

拓展自我

请你动脑筋,设计问题情景,证明如下的规律: 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中:

a.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b.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c.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在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生成新金属和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小结

学习化学,同学们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总结意识,学会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规律,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学会对比的方法。

八、教后反思

上一篇:表示感谢老师的话语下一篇:雅兰尼斯推广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