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2024-07-10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精选13篇)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1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一、政策解释:

(一)“两免一补”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二)免费教科书是指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必修科目的教科书,不包括地方课程教材及各种辅助性教材。

(三)免除杂费是指免除原“一费制”规定的向学生收取的杂费。

(四)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二、实施办法:

(一)免费教科书由教育局统计数据,由新华书店每学期免费提供学生使用。所用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结算。

(二)免除杂费后的补助资金为学校公用经费资金使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

1、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 1

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根据临财教【2011】173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40元,初中每生每年740元。

2、公用经费预算管理:教育局依据在校学生人数,根据经费标准,核定各学校公用经费。按照“校财局管、专款专用”的要求,教育局支付中心将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学校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支出,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支出。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

3、公用经费支出与标准:公用经费支出中培训费不得少于总额的5%;学校交通和租车费根据各校的交通状况,统筹兼顾,但总的标准控制在总额的3%以内;学校招待费控制在总额的2%以内;学校校舍修缮、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等学校发展所需经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控制在总额的30%左右;教学业务费主要用于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取暖费、教育教学、教研、文体活动、实验实习、会议宣传等一切用于学校日常运转的经费,总量在公用经费资金总额的60%左右。

4、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固定资产等管理制度和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学校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教育局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大宗商品采购的核查力度,坚决杜绝套取、挤占、挪用和截留公用经费行为。对违反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要严肃处理。如构成违纪违法的,则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为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根据临财教【2011】174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75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

1、申请条件:享受农村或城镇低保户的子女、独生子女及双女绝育户子女、特困救助范围家庭的子女;农村优抚家庭或农村因受灾、疾病等原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烈士子女、残疾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家庭子女。

2、发放时间: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根据上级发放名额每年秋季开学后评定发放一次。

3、发放原则及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评定。原来

享受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在校学生原则上继续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各单位必须按分配的金额全部落实到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手中,不得平均分配、滞拨、截留、挪用。

4、评定程序:首先个人申请。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出具家庭所在村或民政部门提供的有关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二是班级评议。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对申请人在校期间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议,符合条件者上报学校;三是张榜公示。通过公示栏或公示墙张榜公布合议小组初审确定的学生名单,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监督。公示为时七天。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合议小组应重新审定。无异议后,拍公示照片;四是上报审批:以乡镇中心校、初中学校为单位,将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学生学生有关材料报教育局基教股。上报材料包括:家庭经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花名册的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学生申请表一份、公示照片。纸质文档要由各单位负责人签名,学生签名,并加盖公章。

5、资金管理与监督:各学校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补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办法和程序,组织发放寄宿生生活费,严禁代签、代领和冒领现象发生,建立健全受助寄宿生档案管理资料;基教股对享受补助资金的学生是否按时收到补助资金,及时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补助资金的行为,将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

任;各学校要大力宣传国家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2

一、“两免一补”出台的背景分析

“两免一补”是国务院出台的一项具体的教育政策, 它的出台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背景以及国际背景都有一定的联系。袁振国教授认为, “教育中的问题, 能为政府认定为教育政策问题, 努力去加以解决, 那么这一问题必然是对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有威胁的。”可见这项教育政策的政治性非同一般。在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贫困家庭占了不少比例, 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成为他们比较沉重的负担, 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 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政府而言,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 仍然存在着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务院于2003年9月和2005年12月, 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分析就是对公共政策活动的价值关系和价值问题进行确认和研究的一种政策研究方法。价值分析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公共政策活动的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等问题。

1.价值选择分析

价值选择表达着政策追求的目的和价值。 “两免一补”政策是政府对待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价值选择倾向, 保证农村学童都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选择。《决定》指出“中央财政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 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逐步帮助学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两免一补”可以视作政府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 这种再分配就是专门指向弱势群体、贫困家庭, 所以能体现出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公道原则。从政策成本的分担来看, 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地方承担免费教科书的费用, 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 西部地区为8∶2, 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 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的费用, 这种成本分担比例的划分是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财政状况紧密相连的。因此, “两免一补”政策的成本分担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积极差别原则, 也是公平的。因此, 从政策追求的目的来看, “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表明我国正在逐步缩小二元社会下形成的城乡教育的两极分化, 推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少年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合法性分析

所谓合法性, 是指政策的价值选择符合某些普遍性的规则、规范。“两免一补”政策的相关规定, 如2003年, 《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2005年《通知》规定:2006年起西部全部免除学杂费, 中央同时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007年中部和东部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低于基准定额的不足部分当年安排50%, 资金来源由中央和地方按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分担;2010年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这些政策的价值选择符合《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平等原则以及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尽管“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在新《义务教育法》出台前就已经实行了, 但仍然可以把此法视为该项政策的直接的法律依据。 但是, 在“两免一补”政策的相关文件中, 还存在一些相互抵触的地方。例如, 《通知》规定,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可见这里的政策适用范围是“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 即只要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都应该享受免除学杂费的优惠政策, 而且应该是包括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财教[2006]4号文件《关于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的实施管理办法》第二条却指出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对象包括:“在农村地区 (含镇)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 在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 在县城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 即其实施范围已被相关部委更改为只适用于在西部农村地区 (镇) 的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见, 民办院校的贫困中小学生并未纳入“两免一补”政策。但是, 中央免学杂费补助资金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学生数为准计算, 即财政部在拨款时, 是以2004年度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中的学生数为基准, 即包括了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 但实际上民办中小学校学生应该享受的免除学杂费的中央补助资金却给了公办学校。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政府承担全部义务教育经费, 也就是说,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的学生, 都享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 我们应该把民办学校也纳入两免一补的政策范围内。否则, 就会导致“两免一补”政策的合法性的失真。

3.有效性分析

一项政策的有效程度如何, 主要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的价值问题是否得到合理的处置与解决。 从全国范围看, “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效果较好。2005年, 实施“两免一补”后, 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年分别可平均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320元, 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费200~300元, 使中西部农村地区35万名因贫辍学学生得以重返校园。五年来,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了全部免除学杂费, 先后有1.78亿名中小学生受益于“两免一补”政策。“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子女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免除学杂费, 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 这一政策被誉为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应该说, 这项政策达到了政策主体追求的价值选择。

“两免一补”本是让贫困农村的孩子免费接收教育, 但实施免费的前提必须是需要有足够的经费, 否则, 免、补都将是一句空话。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两免一补”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分担。国家承担的是课本费, 省、市、县按比例分摊的是学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免杂费所需经费国家扶贫重点县由省、自治区负担40%左右、市县负责60%左右, 非国家扶贫重点县由省、自治区负责35%左右, 市县负责65%左右。因此, “两免一补”的实施可以说是以县为主的, 而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县的经济通常是比较落后的, 能为义务教育所作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因此,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减轻负担的同时, 却加重了贫困地区的财政负担, 使他们承担的义务教育的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因此, 从政策的有效性来说, “两免一补”政策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三、结语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从政策的价值分析的角度上来说, 它大致上是科学、合理的, 促进了教育公平地发展。但在深入领会“两免一补”政策的深远意义并为这一政策欢呼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正如温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今后, 在继续坚持这项政策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切实改善与农村义务教育有关的各项政策。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军阳, 李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8 (4) .

[3]赵永辉.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评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4]赵永辉.对“两免一补”教育政策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6) .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3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主要内容

“两免一补”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二、基于Thomas 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政策执行

Thomas B.Smith在1973年发表的《政策执行过程》(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文中提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至关重要,即(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2)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3)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整个过程中,强调对于外在紧张关系的处理及反馈(张芳全,1999,页273)。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理想化政策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理想化的政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相关变量:首先,政策的形式,即政府正努力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形式(法律或命令);第二,政策的类型;第三,政策规划;第四、政策的社会形象。

“两免一补“政策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06年,“两免一补”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两免一补”由一项政策上升为法律,为“两免一补“的政策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该政策的执行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方面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尹力,2009)。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目标群体分析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Thomas B.Smith(1973)认为包括他们组织化或制度化的程度、接受领导的传统、先前的政策经验。“两免一补”政策所涉及的群体主要包括農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和农村广大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诉求。

(三)“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机构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需主要考虑执行机构的结构和人员,领导者的方式与技巧,执行者能力与信心等。有的经济实力强的省份能在规定的时间前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按国务院的执行目标群体进行,可调配的资金充裕,能够保证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都受益。

(四)“两免一补”政策的环境因素分析

政策的执行受财力资源制约,财力资源是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的物质前提。财力资源充足,则政策执行就会相对顺利一些,相反,财力资源过于匮乏与不足,会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代维维,2009)。国家规定“两免一补”政策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分担。对于部分财政困难、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地方财政负担沉重,无力承担所需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两免一补”资金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可是对于大多数市、县来说,特别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能够投入“两免一补”政策执行中去的是十分有限。

第二,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处罚措施不清晰,监管薄弱。国务院文件指出:“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规定通过相关财政手段处理。”但是对于相关处理手段并没有详细提及,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辍学学生返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学生数额的增加,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师数量和校舍更加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就学的需求。在师资力量短缺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匮

乏,普九欠下的债等这些情况下,辍学学生返校必将冲击到农村本来并不高的教育质量。

四、对提高“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水平的建议与展望

第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筹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资本应该成为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的新渠道。地方各级政府应广泛发动单位,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助学当中来,确保资金充足,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第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督和资金管理,应加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落实“两免一补”的检查及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强化责任意识,层层明确责任,确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第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扩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村教师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对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建所需经费由中央,省级政府,县(区)政府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Smith, T.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 4(2), 197-2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2004).《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

[5]代维维(2009年).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在乡镇政府中的应用研究.未发表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6]尹力(2009).社会弱势儿童受教育权利研究总报告.未发表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

[7]张芳全(1999).《教育政策》,台北:师大书苑.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解读专题 篇4

1、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

2、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教科书,(3)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4)建立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3、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补助标准是城市“一费制”杂费标准,即小学每生每期205元,初中每生每期295元。

4、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可否纳入城市义务教育保障? 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按照当地公办学校免除学杂费标准,享受补助。即按城市“一费制”杂费标准,小学每生每期205元,初中每生每期295元给予补助。

5、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教科书的标准是什么?

答: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教科书的补助标准是:国家课程小学45元/生.期、初中90元/生.期和地方课程小学12元/生.期、初中15元/生.期。

6、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对象是哪些?

答: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对象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的所有学生。

7、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地方课程教科书的内容是哪些?

答: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内容包括:小学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小学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三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

地方课程教科书内容包括:公民素养、巴渝风情、环境资源、特色艺术、探索创新、时事政策、公共安全、民族团结等。

8、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经费由谁承担?

答: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

9、免费提供教科书后学校是否还征订其他教辅材料? 答: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后,严禁学校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预收教科书费用,严禁向学生统一收费征订各种教辅材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再以任何名目向学生收取涉及教材的一切费用。

10、学生需要购买教辅资料怎么办?

答:学生需要购买与学习有关的教辅资料,可以自行到书店(商店)购买,学校和教师不得指定购买教辅资料的地点。

11、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对象是哪些?

答: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对象是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寄宿生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

12、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补助标准是小学250元/生.期、初中375元/生.期(即:小学生每天2元,初中生每天3元,每学期按125天计算)。

13、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如何发放?

答: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由学校按月发放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

14、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怎么办? 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

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受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免除学杂费,不收借读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受人数,对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

15、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后,城市义务教育学校还能收取哪些费用?

答: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后,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只能按照规定收取借读费、作业本费、住宿费和服务性收费。借读费标准为:小学750元/生.期,初中1250元/生.期,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不收取借读费.作业本费标准为:小学20元/生.期,初中30元/生.期.住宿费标准为:普通宿舍40元/生.期;以社会化方式所建学生公寓,一类每生每期不超过450元,二类每生每期不超过350元,三类每生每期不超过200元.学校其他各项代收费,包括教辅材料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体检费等一律取消。严禁任何部门、学校、教师,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服务性收费按原规定执行。

16、服务性收费收取原则是什么?

两免一补宣传资料 篇5

义城完小

五年级

农村义务教育实行新制度后,对农村初中小学的具体资助政策是“两免一补”:即全部免除学杂费,我省为88个县、市、区的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原则上生活费每学期500元。交通费,我班的情况,每生40元。

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

用于老、弱、病、残子女救助,用于特困户子女救助。享受资助资金的学生的基本条件:

1、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生资助:(1)烈士子女、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程序

1、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两免一补承诺书 篇6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把“两免一补”工作办成“阳光工程”。我做出如下承诺:

1.认真宣传“两免一补”政策,达到四知——领导知、教师知、学生知、家长知。2.如实上报班级人数,不虚报、不冒领、不套取国家资金。

3.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按照民主、公平、公开原则确定“两免一补”对象。4.按规定正确使用公用经费。

以上承诺,如有违反,愿受一切处分!

承诺人: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7

(一) 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在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的基础上, 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起草了《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 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民办中小学的存在, 弥补了甘肃省公办中小学不能完全解决儿童入学的缺口, 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5年3月1日起, 甘肃省实行《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 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学生达到150多万, 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在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中, 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享受国家这一政策。根据我们对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 流动儿童在民办中小学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以上, 而这些民办中小学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占不到5%。由于流动儿童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的政策, 使得一部分儿童由于家庭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辍学, 学校也陷入了困境。

1.流动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困难。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规定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因此, 离开家乡的孩子很难有与当地孩子同等的上学机会, 这就造成了流动儿童上不了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 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

2.“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不能快捷地解决学费的转换。比如会宁学生在兰州上学, 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理由是享受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在会宁。

3.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地位的认识不全面。在和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中, 他们都发出同样的心声——政府不关注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很多人认为, 民办学校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 存在与否意义不大。而事实上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孩子、打工人员子弟和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

(二) 对策研究

1.“两免一补”应把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也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首先, 甘肃省的这些民办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的应该是所有儿童, 而不应因学校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很多家长和校长反映的“给不给‘两免一补’是一个问题, 平不平等对待民办学校的农村学生又是一个问题。”其次, 把民办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纳入“两免一补”避免了这部分学生为接受义务教育而双重付费, 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再次, 民办学校帮助解决了下列人群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的子女, 难管、没人管或父母及爷爷奶奶管不了的孩子, 以及单亲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双职工的子女。最后, 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政府长期重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并积极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努力消除因为经济、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 对于城市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关注较少。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 流动儿童少年作为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中的特殊群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社会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 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创新教育体制, 推行“教育券”制度, 使“两免一补”政策因“人”制宜而不因地制宜。“教育券”制度也称“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方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 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展开竞争,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国在对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上, 可推行“教育券”制度, 应当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农村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上学, 充抵学杂费;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只有这样, 义务教育法才会落到实处, 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和教育资源配制的最优化。

在政策上,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管理,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 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破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在配套改革到位前, 可先开辟打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使其享受与打工者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 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国家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集中管理与推广“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 避免政出多门的现状。

(1) 建立“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 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困难, 建议中央与地方增拨资金, 尽快将民办中小学纳入“两免一补”范围, 与地方学校享受同一待遇, 以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另一方面, 强化资金管理, 建立“直通”拨款机制。目前, 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统一纳入财政国库管理, 实行分账核算, 集中支付, 封闭运行。地方“两免一补”资金也相应实行了专户或专账管理。但到基层, 上级部门下拨的“两免一补”资金, 往往不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拨入学校, 而是先进人乡镇财政账户再转发。这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二次截留, 延缓发放。建议在大力推行“乡财县管”的同时, 将“两免一补”专项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的“直通车”方式一拨到位, 直拨学校, 以免产生越是贫困地区, 补助资金被政府部门截留、缓拨越严重的现象。

(2) 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加强监督机制。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人的同时, 地方配套资金能否足额到位, 严重影响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完整性。因此, 应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检查督促。要求地方想尽一切办法, 调整支出结构, 统筹安排地方财力与中央转移性支付, 满足政策兑现的需要。建议中央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约束, 如可每年度安排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联合教育、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批小组”组织专项检查, 对资金配套到位、管理措施得当、财务制度健全的地区, 再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资金配套不到位、管理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地区, 在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酌情扣减, 以示惩罚;对于经费使用不当, 弄虚作假, 截留、挪用资助资金的,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决不姑息, 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采取相应措施, 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 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当然, 甘肃省目前也不能马上做出相应的举措, 但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看到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来确保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

5.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尽快设立具有权威性、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 并司其责;切实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招生的平等权以及民办学校招生的自主权, 取消限制民办学校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为民办教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

6.社会应该正确认识民办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 2300多万留守儿童。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 到203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达到1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3年调查表明, 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 全国有近100万流动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流动儿童上学超龄现象严重, 9周岁还在上一年级的占19.7%。农民工子女只占未成年人口的10%, 而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 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一些地区高达50%以上。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 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 2000年为6:4, 2005年猛变为3:7。这7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可见, 流动儿童犯罪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民办中小学的出现, 大大缓解了流动儿童入学难的状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 儿童入学没有过多的限制。于是, 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和由于各种原因公办学校不予接收的儿童乐意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性更大, 能灵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定, 适合儿童的不同的发展需求。

民办中小学多为投资者本人就任董事长或校长, 自主权很大。在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主权的校长占89.7%, 没有自主权的占10.3%。所以, 与公办学校相比, 在管理和用人方面都很灵活。这也显示出民办学校的优势。定西市某民办小学校长就谈到:“我们学校管理很灵活,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此外, 家长能够在民办学校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民办学校的存在对于补充公办学校办学不足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意义、对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我们呼吁政府, 呼吁全社会, 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12-28.

[2]社会力量办学条例[Z].1997-07-31.

[3]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Z].2008-05-13.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蔡.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甘肃省教育厅.2005年工作总结报告[R], 甘肃:甘肃省教育厅, 2006. 

“两免一补”出新规等 篇8

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592个国贫县的约1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学期每人小学27.5元、初中50元、特教30元,提高到小学35元、初中70元、特教35元。

“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到位后,每年将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每个学生,平均减免书本费、杂费,小学生200元、初中生340元,加上逐步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小学生将达到400元、初中生达到540元。(北京 李伟)

我国加大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力度

商务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前不久启动“双促工程”。首先在批发环节,由中央财政投入6000万元配套资金,拉动地方和民间投资,用3年时间完成全国20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达到国家标准,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在零售环节,由中央财政投入6000万元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用3年时间完善城镇和农村零售市场的连锁经营,增强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配送能力,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使通过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占到农产品销售总额的25%,比现在的全国平均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以连锁化促进标准化。

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年内启动“万村千乡”工程,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国每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村地区分别建成超过1万家便利店,全国建成40多万家农村便利店,方便农民购物消费。(北京 厉光明)

新模式助推贵州农村远程教育

为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挥最大效益,贵州省采取地方与学校负责人相互兼职方式,即农村中小学校长兼任乡镇党委委员或村党支部副书记(乡镇长或村长助理),协助乡村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培训;乡镇党委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例会,为远程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证。普遍采取“5+2”学习方式,即周一至周五为师生教学时间,周六、周日及寒暑假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培训时间。(贵州 肖克)

“村情发言人”现身祁阳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前不久在全县所有行政村推行“村情发言人”制度,保证广大村民享有知情权和决策权。

两免一补使用制度及办法 篇9

“两免一补”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截留挪用。不得用于抵顶学生以前的欠费。学校要将上级部门所拨免教科书款,足额退还给学生本人。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由学校后勤集体保存:

一、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对象的确定程序

1、学校组织符合资助条件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填写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申请书,申请书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申请资助项目及申请理由。

2、学校成立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班主任等参加的评审小组,按照政策规定和相关办法进行评审,初步确定资助名单。

3、学校通过有效途径公布资助信息,包括资助政策、资助名单、资助程序等。

4、学校将评审结果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

初三两免一补申请书 篇10

初三两免一补申请书一:初三两免一补申请书

敬的xxx校领导同志:

我是来自贫困山区的一名农村学生,父母亲均是农民。由父亲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终年劳动,但是收入微薄;母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因为常年看病买药,使得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再也无力支付我的学杂费等开支。谨在此恳请学校领导体谅我的困难,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给以我“两免一补”的救济,以解我的心中忧虑。我一定会更加倍努力地学习,早日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为中华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切。谢谢您们了!

申请人:

申请日期:

>初三两免一补申请书二:两免一补申请书>>(211字)

尊敬的学校领导:

本人系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我来自市级贫困县,家里共有六口人,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依靠父亲一人负担,家庭十分贫穷困苦。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家庭贫困困苦,但是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奋斗意志。我努力学习,考入这所重点中学,平时我努力勤奋学习。

然而,尽管我如何努力,我目前依旧还是一名学生,我没有经济来源能够供给我学习生活。特此我向学校递交我的两免一补申请。

希望学校领导审核我的情况与条件,予以批准我的申请!

此致!

>初三两免一补申请书三:两免一补申请书>>(230字)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是来自三里河乡贯山村刘庄的一名农村学生,父母亲均是农民。由母亲独自支撑着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终年劳动,但是收入微薄;父亲患有严重的脑瘤,无法劳作。因为常年看病买药,使得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再也无力支付我的学杂费等开支。谨在此恳请学校领导体谅我的困难,依照国家的有关政策,给以我“两免一补”的救济,以解我的心中忧虑。我一定会更加倍努力地学习,早日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为中华腾飞,贡献自己的一切。谢谢您们了!

申请人:王景坤

秋季学校两免一补工作总结 篇11

为了做好工作我校首先成立了“两免一补”评审领导小组,由杜先荣(村支书)任组长,校长付文志为副组长,孙天君、靳义欣、魏彦峰为成员。校长亲自抓全面工作,总务孙天君抓具体落实。

二、搞好政策宣传。

学校先召开了全体教师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两免一补”政策,做好宣传动员,然后召开全体学生会议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发放“两免一补”政策宣传材料,让学生理解“两免一补”政策;制作悬挂“两免一补”横幅,刷写“两免一补”固定标语和张贴红纸书写的标语;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宣传学校“两免一补”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两免一补”政策透明。

三、成立评审小组,公示到校、到村组,接受社会监督。

学校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先由学生自己申报。申报的同学首先在班级评审。在班级评出申报对象之后,由评审小组进一步审查核实情况,确定初步的受助对象,然后统一在学校和学生所在的村组进行公示,公布县、乡、校的举报电话,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受助对象准确。由于学校宣传到位、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从10月19日到10月27日,公示时间内,我校没有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家长无异议、群众满意。

四、按照发放“一补”资金,完善手续。

10月29日下午,“一补”资金到位后,学校首先邀请义务监督员魏平献等到现场,即规定把“一补”资金发放到寄宿生家长手中,让受助寄宿生家长在花名册上签章,完善好各种手续。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12

“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央、河南省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免除杂费、课本费以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优惠政策,减免农村学生家长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制定以下“两免一补”实施方案:

1、成立“两免一补”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村干部组成,负责受助学生的评审,保证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

2、受助对象为以下四个方面:(1)孤儿家庭;(2)单亲家庭;

(3)烈军属家庭、革命伤残军人家庭。(4)因病致贫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庭。

3、“两免一补”实施程序:

(1)个人申请,大力宣传中央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学生个人根据本人的家庭实际情况对照受助条件书写个人申请。

(2)各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调查核实情况,并将情况汇总上报。(3)学校“两免一补”领导小组将各班情况进行分类筛选确定“两免一补”受助学生名单。

(4)各班将受助学生名单交所在村委会审核签署意见并盖公章。(5)经各方讨论审核的“两免一补”名单在学校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6)在学校进行公示七天后将“两免一补”收助学生名单上交学区。

4、“两免一补”资金到位后及时发放,由本人签名、班主任签名,家长签名,家长领取资金。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文件 篇13

【发布文号】陕政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6-10 【生效日期】2005-06-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的通知

(陕政发〔2005〕1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农村贫困家庭负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省政府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省农村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以下简称“农村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及职责。

各市、区、县人民政府要尽快成立实施“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实施“两免一补”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负责收集“两免一补”政策的有关基础数据,确定资助对象,确定免费教科书种类、版本,组织实施教科书的政府采购工作,并会同民政等部门制定农村贫困学生界定标准和办法。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管理“两免一补”经费,会同教育部门确定“两免一补”标准和范围,并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教科书的政府采购工作。

二、经费筹集及保障。

我省“两免一补”经费筹集主要有三条渠道:中央财政负担“一免”,即免教科书费;另“一免”即免杂费主要由省级财政负担,各市县视财力状况负担一定的比例,具体标准由财政厅会同教育厅等有关部门核定;“一补”即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各市、县人民政府筹集解决。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自所承担的“一免”部分资金和“一补”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三、监督和管理。

我省“两免一补”资金将纳入“基础教育专项资金财政专户”进行管理,实行分账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省政府将落实“两免一补”经费情况及使用情况纳入省政府督察督办范围。各级监察、教育、财政等部门,要严格检查和纠正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平均化和扩大补助范围等问题。省内各新闻媒体要对“两免一补”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十日

上一篇:HW公司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优化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脑血管搭桥技术十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