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

2024-09-19

国家政策(精选12篇)

国家政策 篇1

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得益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经济建设和城乡居民住房对水泥市场需求拉动外, 还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国家政策对遏制水泥行业无序扩张、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水泥政策分类

经粗略统计, 2009年以来,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国家层面共出台主要水泥政策28项, 涉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 以下数据以此为基数进行分析。

在这28项政策中, 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标准类, 另一大类是常规类。

其中标准类政策:共4个, 包含2010年11月发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 (2010) 第127号]、2012年11月发布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16780-2012) 、2013年12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30485—2013) [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80号]。标准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14.3%。

常规类政策:共24个, 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85.7%。又可分为三小类, 分别是:

(1) 发展类:共17个, 如2009年9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 38号]、2013年5月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 (2013) 892号]、201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3) 41号]等等。发展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60.7%;

(2) 环保类:共6个, 如2012年10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 (2012) 130号]、2013年8月发布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 (2013) 31号]、2013年9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4年3月《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 (2014) 30号]、2014年4月《关于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过程中加强环保管理的通知》[环发 (2014) 55号]。环保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

(3) 安全类:共1个, 如2013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 (2013) 112号]。安全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3.6%。

2 水泥政策特征分析

2.1 政策的分进性

水泥政策是分步推进的, 决定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十二五”前和初期的2009~2011年, 处于两个五年规划制定的交接时区。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淘汰落后水泥、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展开。

到了“十二五”中期的2012~2014年, “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保护、提高大气质量展开。

2.2 政策的趋严性

近年来,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水泥政策在三个方面明显收紧:一是从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的角度趋严;二是从环保角度趋严;三是从安全监管角度趋严。

从38号文、到892号文、再到41号文, 越来越严格。

2009年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出台了38号文, 意在将过剩的苗头及时扼杀住。但是, 各地圈地扩张、盲目建设之风仍然盛行, 38号文并没有得以落实, 全国水泥产能仍然急速扩张, 轻易突破了30亿吨大关;

2013年5月892号文出台, 明令“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国土、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 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的, 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项目, 要停止建设”;

2013年10月41号文出台, 明令“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 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 要按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违规项目, 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 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 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 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 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未予认定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不得续建, 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处理;对隐瞒不报在建违规项目, 一经查实, 立即停建, 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 国土、环保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对涉及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予以严肃查处, 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3一年内, 上、下半年各发布两道严令 (892号文和41号文) , 可见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环保政策:2014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异常严格。政策提出“严格落实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凡未开展或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规划所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申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据”;“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编制的以建材等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区规划, 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进行区域内省际会商”。

安监政策:2013年11月, 国家安监总局出台《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危害治理, 从安全的角度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准入等政策, 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且粉尘危害严重的水泥制造企业。这也是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少有的、涉及水泥行业的政策。

2.3 政策的深耕性

加入了对重点区域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 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41号文)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各项政策中都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特殊对待;二是标准方面, 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 针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限额, 分别比一般地区严格33.3~50%、20%和50%。

以上政策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要求和指标更为严格。

粗略统计,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有6个, 全部都是2013年以来出台的, 占2009年至今五年以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2013年以来共出台水泥政策16个,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占37.5%。这是从2013年以来才有的现象, 在之前鲜有出现。可见, 2013年是个分水岭。进入2013年以来, 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思路上有所调整, 侧重于对重点区域的特殊关注。这些政策全部体现了国家“十八大”的精神和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要旨。

2.4 政策的重点突出性

这两年, 政策的重点是控制产能严重过剩和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体现在892号文和41号文的发布;环境保护体现在2013~2014年密集性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 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3 政策走势预估

通过分析以上政策可以看出, 今后水泥企业若想再以新建方式来进行产能扩张, 将不会得到政策支持, 违规在建项目也有望得到遏止。水泥工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将是长期的主题。

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关于淘汰落后的水泥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仍将持续, 甚至更加严厉。

环境保护关乎民生, 也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因此, “十三五”期间, 环保政策仍是重点。新制定的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氮氧化物限额有了明确规定, 预计水泥环保政策将在脱硝方面有所动作。

为应对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重点更多地将转向可替代原燃料的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污泥, 融入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中, 今后国家对水泥企业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将管理得越来越严, 政策也将围绕这几方面制定和展开。

国家政策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当信息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时,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和教育/学习理念也争相迸发、层出不穷,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令第七号(1999年9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此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教师、在职教师,还是骨干教师等都必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时。继续教育工作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组织审定统编教材、建立评估体系,并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教育经费方面,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详细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培训经费均有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国培计划的实施,通常由各大全国性教师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承办。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 五十九条指出: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

六十条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 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普及创造了先决条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的公平化。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离不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开发团队,而资源应用过程中,同样对老师的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尤其是以信息化为主的继续教育,为老师提升信息化教育手段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此外,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更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要受众对象。

2012年3月,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其中,在第十章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中,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规划中,将信息化继续教育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将受众对象群体进行了明确和细分,不仅要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而且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均要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2012年9月,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

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2013年11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求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目前,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学校信息化基本环境建设尚未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等。

2014年5月,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及考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2014年1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任务,设立分级目标,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构建有效机制入手,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保障教 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5年1月,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讲话。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在谈到2015年主要的工作任务中,袁部长再次强调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加快发展并全面覆盖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201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要点的第六个方面,着重强调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500人的骨干培训和5万人的远程培训。研制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规范并扩大试点,建立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制网络研修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培训质量标准和培训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

2014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检查内容 主要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组织措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

2015年3月,《督导报告》发布,综合报道了各省市信息化工作的进展状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督导的意见。

(摘自教育信息化公众号)广东、安徽等地快速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辽宁、浙江等省的数据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北、重庆、四川等多地结合本地实际,举办省级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2015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验收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有序推进。辽宁印发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贵州、陕西等省和兵团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河南、四川等省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山东、湖北等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黑龙江、湖南、海南等多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5月,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等活动;召开了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启动实施会议,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湖北举办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观摩培训,浙江、四川等地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甘肃、辽宁等地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内蒙古、湖南等多地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2015年6月,教育部举办了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研讨会,同期举办了全国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工作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三通两平台”工作有序推进。上海、新疆等地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湖北、宁夏、兵团等地积极筹措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吉林、福建等地深入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河北、湖南等地举行首届省“微课”大赛,重庆、甘肃、陕西等地组织开展各类人员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

今年港股投资关键看国家政策 篇3

新年伊始,我就先谈谈对2008年香港股票市场的看法吧。

两股资金左右市场

港股现在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内地宏观调控,另一个是美国次级按揭问题。因为香港市场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外资金和内地资金。

香港本地资金相对较少。2007年3月到5月,港股每天的成交额也就是在600亿到700亿港元水平,5月底QDⅡ政策出台,成交额有时上升到了1000亿港元,8月份港股直通车政策宣布后,成交额飙升到1400亿到2000亿港元。

今年的日成交额应该可以到1000亿港元,因为相信QDⅡ资金会不断来港投资。

而对本地资金来说,每年新增的强积金会吸收一些股票。它们主要买的是大蓝筹股和优质内资股,买完后会放好多年。这些公司一般不会发新股,所以股票供应量有限,买一批少一批。因此,香港市场上往往是大公司股票涨得快,小公司股票涨得少或不涨。即使恒指成份股也是这样。比如电讯盈科(0008)、长江基建(1038)、裕元工业(0551)去年涨得就不多。再如中电控股(0002),因为利润受到政府管制,所以去年股价一直在48港元到55港元左右波动。至于新股,往往是散户买得多,对指数影响不大。

煤炭股电力股有戏

2007年,市场上主要炒的是资源股,石油股、煤炭股、钢铁股轮番上涨,银行股因为宏观调控,涨得不多。笔者认为,这个趋势在2008年会有所改变,资源股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涨幅。

今年上半年笔者看好煤炭股,下半年则看好电力股。

国内目前主要是在控制通胀。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因素。去年8月政府出台了促进生猪供应的政策,到今年六七月份,生猪估计会大批上市,届时猪肉价格可能大幅下降。趁着肉价、粮价下降之际,政府可能会提一下电价,毕竟电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动过了。

鉴于煤炭价格每年都会涨一涨,而6至8月电价可能会上调,所以上半年看好煤炭股,下半年看好电力股。

对很多人看好的航空股,笔者并不看好。因为油价肯定要涨,虽然国内航空公司会好一点,收的人民币会升值,但油价今年可能涨20%,人民币即使升10%,也无法抵消成本压力。

钢铁股上半年会受压,因为澳大利亚铁矿石又在酝酿涨价,等到五六月份价格定下来了,股价也就见底了。

看好中交建中移动

笔者最中意的股票要数中国交通建设(1800)。

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走过从北京到珠海的京珠高速?前些日子,笔者有个朋友从湖南到湖北,在这条路上足足堵了10个小时。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路的设计问题,车多是个不容质疑的原因。路上的车挂的是各地车牌,黑龙江、贵州、云南等都有。这说明中国需要修大量的路。而中国交通建设这家公司既能做公路,又能做铁路,还能造码头,经营范围比前期热炒的中国中铁(0390)宽泛多了。新年开市,这只股票就逆势上涨,后市还是可以长期看好。

前面提到许多行业,现在说说电信股。电信股受到《劳动合同法》、环保税等方面的冲击应该比较小,因为企业比较大,运作一直较规范。其中,笔者比较看好中国移动(0941)。虽说中国移动的收费可能会下降,但它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卓有成效。笔者去年4月在云南买茶叶的时候,不管是在什么深山老林,只要到山顶,就会有中国移动的信号,而且只有中国移动的信号。另外,农民可以打到中国移动服务中心,询问如何养鸭子。这意味着中国移动不仅在做电信商,还在做信息服务商,未来的潜力非常巨大。

光学膜行业获国家政策扶持发展 篇4

中国塑料协会发布的《中国聚酯薄膜行业三年发展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将配套应用在液晶显示器材行业的光学聚酯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聚酯薄膜、电子材料用聚酯薄膜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重点发展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实现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生产、提高自给率。《规划》提出: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主要产品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现时许多上游材料都只能从海外采购,最近几年京东方、盛波光电、三利谱扥等本土企业一直在力推上游产业链国产化,在同等品质下,会优先使用本土生产的产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高性能膜材料更加扶持国内上游供应商。

治疗肺结核国家政策 篇5

一、病人检查费用支付

1、初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病人免费摄胸片检查。

2、胸片检查异常者,免费痰涂片检查。

3、病人在免费治疗期间,免费痰涂片复查。

除上述免费检查项目以外的其它检查费用,由病人自付。

二、免费化疗对象

1、肺结核初治涂阳病人

从未因结核病应用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或应用抗结核药物化疗不足一个月;以及登记治疗<1个月的涂阴病人转为涂阳的病人。因结核病应用抗结核药物化疗不足一个月的病人。

2、肺结核复治涂阳病人

因结核病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个月的病人。

对复治涂阳病人只能提供一次免费化疗机会,经规定的复治涂阳化疗方案化疗后,痰菌仍然阳性者(复治失败病人),不再提供免费化疗。

3、活动性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

三、自费化疗对象

1、复治涂阳化疗失败的排菌病人(指结防机构采用复治方案规范治疗后仍涂片阳性的病人)。

2、活动性复治涂阴病人。

四、免费范围

教育服务属性和国家政策走向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坚持一个导向,即立德树人;坚持一条主线,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握一组重点,即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也就是说,要加快转变政府行政职能,要尽快改进教育管理方式,要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必须重视社会参与积极性,因为无论是全民学习还是终身学习,都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因此,在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办学体制方面,全会文件对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用了“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五大制度加以鼓励。当然,还有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包括对内对外开放。我认为,这是中央文件首次确认中国教育服务业属性的正式提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三中、四中全会强调的总目标高度契合,就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也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既是改革深化年,也是法治建设年;今年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年、十二五规划收官年、十三五规划编制年。站在关键年的基点上,我认为,教育服务属性分化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

首先,我们看一下冷战之后,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之下,寻求能够在全球共同推动的各项行动,全民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全民教育迄今已历经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0年,第二个阶是2001-2015年。在25年当中,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不错,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公共教育的长足进步,我国教育水平普及程度已经迅速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5年后怎么走?许多国际组织专家组和各国教育部长对后全民教育作出了种种论证,每种方案所需要的公共财力和社会支付能力是很不相同的,很难设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能够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当公共财力(包括公民支付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即使提出更高的政策期许,恐怕也会很难落实。其实,我国的教育有两点让国外同行非常羡慕。第一,我国在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政府和社会付出了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第二,我国的老百姓在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方面有很高的积极性,这点非常难得,其他国家未见得如此。有些发展中国家民间支付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和社会经济结构有关系,而不仅仅是政策发挥效力的问题。合适的土壤才能长出合适的教育形态,还需要合适的教育政策予以扶持、支持和鼓励。

民办教育在今后全民教育行动进程中需要发挥什么作用?完全由公立教育运作的模式,适用于部分能源资源非常丰裕的以及拥有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政府可以拍胸脯向公民承诺,包揽下来所有工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在琢磨如何将社会资本引入教育领域,这是大势所趋。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想学高福利国家并不容易。尽管我国目前的GDP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我们会慢慢习惯GDP年均6%左右的增长。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公共财力增幅放缓,我们将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既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对教育形成新的压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研制2030年前第三期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可能会重点关注教育自身是否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问题,民办教育也要反思自身发展方式与路径。

习总书记应潘基文秘书长邀请,在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三个努力”的庄严承诺,即“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根据中央总体部署,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或学习,我认为,可以用四个“更”来概括:“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要想达到这一组预期,若没有民办教育全方位参与和相应制度创新,是很难实现的。

我在不同场合都曾介绍过世界银行的一种服务模型,即公民用户把服务需求反映给政府,由政府传递给服务供给方,再由服务供给方为公民用户提供服务。这一类似三角的链环,被称为长线需求供给。此外,还有短线需求供给,就是公民用户不经过政府,直接与服务供给方协商寻求点对点服务,类似一个扁扁的长方形。长线需求领域促进公平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短线需求领域主要靠市场和准市场机制运作。所谓教育服务业,主要体现在短线供需方面,不同国家私立(民办)教育在满足长短线服务需求方面差异很大。

世界银行通常采取公共与非公共服务“两分法”。全球范围内,政府对公共服务干预分为付费、直接提供、监管,对非公共服务的干预就是监管。中国则对公共服务再切分,形成“三分法”: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长线),由财政全额负担,免费或基本免费提供,如义务教育;二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长短线兼有),由财政资助、补贴或选择重点购买,保持低收费水平,居民分担适当成本,如非义务教育(公办、非营利民办);三是非公共服务(短线),财政不介入,市场机制运作,由民间资本进入和经营,按成本或超成本收费,营利(微利)性多样化选择,如营利性教育和培训。

立足基本国情,我国民办教育已在长短线两个领域都有所作为。今后,政府将继续在非排他性的长线服务需求供给方面尽力而为,在排他性的短线教育服务需求供给方面量力而行,给予适当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明确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在制度建设上逐渐推进和完善“两个清单”。其中,“权力清单”(正面清单)规定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履职的基本事项,“负面清单”则规定非政府机构有限制条件的行为。在“两个清单”之外,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还有些法定的自由裁量权等职责必须作为),而非政府机构“法无禁止”可选择作为,但要形成自律和他律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自主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这样的制度创新,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供给方式,重构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温州市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5-2020)》基本上是用足用好当前带有模糊性的公共政策,来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相信今后的政府行为边界会越来越清晰。例如,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权力清单有18项,原有几百项到哪里去了?一部分划给省级政府了,一部分废止撤销了,一部分委托给事业单位及学会、协会了,还有一部分将来作为责任清单或权力清单。

接下来,公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民办教育分类管理,都要不断深化。我设想,如果将来不再细分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政府针对服务类型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拨款资助、补贴、奖励,是否可以迈上新的台阶?当然,这也是从政府购买服务中得到的启发。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确定的五大制度至今还没有完全落地,今后的贯彻落实也与各地区、各部门对五大制度意图的正确理解密切相关。我认为,有一点很关键,就是看政策实效。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是根本,如果政策出台后作用不佳,就好像在园地里栽种的许多花草树木都枯萎了,那能说水肥或农药的配方是合理的吗?

最后,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将覆盖终身教育,21世纪的学习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的民办教育整体态势不错,2014年,全国民办学校在校生和民办幼儿园儿童加起来,超过4300万人,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达到17%,创历史新高。刚才,我听说浙江的这一比例是25%,温州高达32%。大家都觉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组合拳”政策,应该使民办教育事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因此,我国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在服务供给方式、投资、融资方面,都将呈现互补共赢的新格局。中国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战国时代”。我觉得,民办教育不仅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定位问题,关键还在于精准锁定、适应、引导、激发用户的需求。民办教育也存在提供慈善性教育服务、基本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公共教育服务的多条路径,相应地,公共财政应当实行差异化政策,有区别地予以购买、资助、补贴和奖励。实际上,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更适于长短线服务的混业经营。即使是营利性教育培训,也要注意形成适应用户需求的质量信用体系,逐渐减弱直至摆脱“道德凹地”的社会成见。

国家政策 篇7

2013年上半年, 好些水稻收获机企业悲催了。除了久保田的全喂入, 其他的企业在经过去年的市场透支之后, 好几个月都销不动。这充分说明, 在市场达到一定饱和度之后, 即使有补贴之手在推动, 对于整体市场规律仍在起作用, 即市场将呈现波动式特征。

水稻收获机如是, 其他领域又何尝不是?近年来玉米收获机呈现井喷之势, 不少企业取得了100%以上的增长, 这无疑与国家补贴政策关联较甚。但是, 我们想象着三五年之后, 市场容量增加, 竞争更加激烈, 生产集中度提高, 还有几家企业能继续享受这种政策的外部性效应?恐怕很难。届时, 一些企业恐怕被淘汰, 剩下的将是巨头和实力派企业之间的竞争。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10年了。自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国内农机工业产值保持连年增长的态势。补贴实施的头年即2004年农机工业总产值为854亿元, 2012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3382亿元, 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 相比于其他纯市场化竞争的行业, 农机更多地依赖于产业政策和主管部门意志的支持。在补贴政策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 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进入深水区。当 (有些产品) 市场进入低位运行时, 此前被市场繁荣所掩盖的弊端将不断暴露出来, 而这些问题解决与否, 也将决定企业在未来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埋下了透支消费、产能过剩的隐患。近年来农机工业的高速发展, 让业内习惯了农机市场“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的状态, 滋长了“只能高增长, 不能低增长”的思维定势。其实, 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上来看, 政策不过是行业发展的外部推手, 真正的发展动力、方向和目标还是应来源于行业自身。政策推手力道过重、时间过长, 会将产能过剩、方向偏离等矛盾掩盖在繁荣景象之下, 部分企业甚至全行业也必将要承担政策风险和代价, 为之前的规模“大跃进”埋单。

目前, 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机企业, 已经陷入了“补贴的诅咒”:即过度关注补贴政策及其关联效应, 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品牌价值的塑造与自身核心竞争力 (比如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 的培养。只有极少数置身其外。

我们并不反对企业重视农机补贴政策。可当下, 不少企业一心只想着围绕补贴去下棋, 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服务加强、渠道优化、人力资源的培养甚至企业接班人的遴选, 却并没有引起像对补贴工作一样的重视。

补贴政策给每家企业的影响当然都是巨大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外部的力量, 只有把外部的力量与内部的张力很好地结合, 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健康发展。

形势不好时往往会倒逼企业转型, 促进行业洗牌。面对市场变化, 企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按照市场规律选择发展的路径和定位, 玩转市场竞争的法则。发展方式也要由此前的规模不断扩张转为通过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收入, 从要素驱动走向效率驱动, 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

国家政策共扶持蛋鸡行业迎春天 篇8

为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 《关于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强化监管手段, 加快种畜禽产业由鼓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转变, 全面推进种畜禽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培育, 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优越、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 逐步改变主要畜禽良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在财政扶持上, 《201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十二大类45个小类的补贴机具中, 送料机、清粪机、水帘降温设备、孵化机等畜牧养殖机械名列其中。另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列为补贴对象的首要优选对象。

国家政策 篇9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完成, “十二五”计划的开启, 国家在宏观上对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正在作逐步的调整, 更强调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向来被外界称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三高”的陶瓷行业, 跟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格格不入, 对此,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原秘书长表示, 陶瓷行业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非常快, 但是却存在着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还是以消耗资源为经济的增长点。对于这样一种现象,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原秘书长也认为这样的情况不是很乐观, 这种经济结构很脆弱, 而且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增长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陶瓷行业作为资源消耗性的行业, 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 而陶瓷原料作为非可再生资源, 终究会有枯竭的时候, 加强“两型”企业的建设, 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仅是陶瓷行业,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环境的污染, 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关键点, 并且可以持续的保持经济的增长效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原秘书长说, “从宏观的方面来讲, 是国家为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微观上讲, 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据了解, 根据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两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 经过3年试点, 在重点行业要建立一批示范企业。蒙娜丽莎作为陶瓷行业中入选企业代表之一, 将肩负起为陶瓷行业树立“两型”建设标杆旗帜的重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原秘书长认为, 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 可以带动其他企业向“两型”建设看齐, 尽快实现陶瓷行业经济增长的结构转变。同时, 他还透露, 接下来, 国家将会对“两型”建设达标的企业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肯定这些企业对行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国家政策 篇10

国家治理就是针对政府、市场和自愿提供公共产品存在负外部性时,由政府对这些公共产品进行引导、加强和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治理主要采用行政方式对经济领域进行调配,经济生活中会出现粗放式经营及政府行政效率不高等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现象。因此国家治理就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及其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统治职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其他的立法、司法等组织结构,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治理的本源在于国家在社会中享有人民赋予的主权,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及政治领域的复杂性,公共领域治理范围在不断扩大延伸,不同利益主体对公共事务不断进行冲突和协调,需要不同层次的主体自行采取联合行动,对权力进行制度安排的持续治理活动。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治理系统。

为了切实贯彻国家治理目标,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健全、完善、增强对各治理主体的权利制约系统,增强专门用于预防、揭示和抵御的权利侵害病毒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国家治理就是由众多、功能各异的免疫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当然,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监督评价个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方式,约束公正财政的使用情况。随着国家治理目标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国家审计的目标层次由低到高,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方法也在进行科学改革,同国家治理机体中其他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整个国家治理结构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整个机体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权力和公共财政制衡的工具—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监督、评价、鉴证工具。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产生于国家治理对它的需求,国家治理整体目标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未来走向。以国家治理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国家治理审计,是新时期国家审计理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对审计定位的重新审视和高度凝练。

二、基于国家发展视角的国家审计目标演变

关于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随受托责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当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导致财产所有者不能独立管理经营好自己的财产时,才会出现委托第三人对财产代理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情况进行鉴证、监督和评价,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对财产所有权人造成利益损害。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职能的正确履行,首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对财产的委托人负责。根据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的区别,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其中外部审计又包括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的本质在于委托受托责任前提,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历史条件,遵循审计本身的规律,审计的目标、重点、方法、任务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的一切权利和财产都属于人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参与国家治理,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权利滥用的损害,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需求,对各级受托人国家职能的履行和受托责任的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制约和权力制衡,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国家的发展脉络阐述国家审计目标的演变沿革。

(一)古代国家审计:对账目进行详细审查

中国古代审计起源,审计史研究者基本达到共识,原始社会没有审计,萌芽应该在奴隶社会,具体在哪个朝代,并没有详实的资料予以记载,有学者认为是大禹时期产生审计,主要为诸侯治水、政绩考绩及娇女贡赋进行检验。有学者认为是在西周,主要标志是对宰夫执行的就地稽查审计,宰夫职掌的审计,不仅是中国审计的起源,而且对以后审计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政府审计起源于哪个朝代无法考证,但是古代的国家审计,主要是为奴隶主和君王负责,如在西周时期的天子之下,设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卿之职,大宰为天官之掌,大宰下有司会,小宰的属官宰夫具有审计职能。监官和部门史官也有一定的审计职能;秦汉设立的御史监察机构,审计除了具有政治监察外,还发挥管理的职能,开启了中央财计组织部门经济监察权力独立之先河。唐朝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比部从司法系统独立地对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勾覆,进一步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开创了中国审计与监察相结合的历史新时期。

由于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和局限性,国家的存在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而统治者具有独裁的性质,把国家看成是自己的,没有意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运用暴力来维护政权。所以产生的具有国家审计职能的部门也直接向统治者负责,通过手工的详细审计经济账目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参与国家的治理,成为以“统治者中心主义”为治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大部分通过与统治者有相当血缘、地缘关系的精英人物来完成。参与国家治理的目标是维护奴隶主、封建专权,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保证与统治者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权力运行的畅通。我国古代国家审计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与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的兴衰和治理的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国家审计的产生发展与国家的体制是休戚相关的。

(二)近现代国家审计:借鉴西方审计思想,强调体制上的独立性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先进的西方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对中国政府审计产生深刻的影响,进步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政治博弈逐渐意识到建立符合国情的审计模式的重要性,这种先进的思想同时受到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成熟审计模式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受托责任理论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日臻完善,各国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环境形成和完善了立法、司法、行政、独立四种较为成熟的审计模式。其中立法型审计模式中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具有一定的惩罚权和审判权,独立性相对其他三种审计模式较高。司法型审计模式的国家审计机关位于行政和立法之间的独立机构,隶属于审计法院,审计具有一定的裁判权,能够合理保证审计的高质量和判决的合法有效性,审计建议的权威性。我国就属于行政性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受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领导和调配,行政上有利于统一领导,但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独立型审计模式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外,独自发挥监督评价职能,审计结果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影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独立状态。

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民主政治的崛起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权力和所有权结构日益多元化,形成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受托责任关系,并产生了公共资源和公共财产以及公共利益等概念,这些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使得政府必须对公众承担一定的受托责任,公众通过代表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委托审计对政府部门履行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将审计信息提交给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人民大众、政府机构、以及管理和经营各类资源和机构的企事业机构等等。不同的国家审计体制的选择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期望国家审计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取得哪些整治效果和审计期望价值。立法、司法型国家体制中,国家审计强调对权力的制衡;行政型国家体制,国家审计更多注重行政政府的操作职能。但是由于在近代,封建传统仍有残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现实国情导致很多监督都是治民不治官,治上不治下,近代政府审计终于未能彻底完成审计组织、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现代化,形式上完善和严密的审计机构和制度并不能发挥国家治理初衷。因此国家审计的作用发挥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

(三)当代国家审计:强调体制机制完善,拓展治理领域和职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沿袭革命根据地的作法,审计曾经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发挥作用,但不久就被财政监察及监察取代,从1949年到1978年,弱化了国家审计职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滋生了很多违法犯罪、以公肥私、盲目投资等危害经济健康运行的不正常现象,内设的财政、税务监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坚强法制建设,依法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于是从1980年开始,各级行政组织对国家审计重新进行认识与互动,结合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化建设,就修改《宪法》的时机,将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列入宪法: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3年9月,成立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2006年对《审计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依法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发挥国家审计的重要性,逐步深化财务审计和金融审计,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审计,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积极贯彻公共财政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必须跟进的理念。国家审计工作逐渐融入到经济运行的每阶段,审计机关不断加强“人、法、技”的锤炼。国家审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多是对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国家审计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当代中国社会,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受托责任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推动人民大众、政府及工作人员和公共资源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良性循环发展,这些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变化,推动现代审计的确立和变迁,同时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领域中,审计领域逐级扩大,职能不断拓展,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针对经济转型期各种矛盾纷呈现象,要求国家审计要严肃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经济变革方向,国家审计服务宏观调控,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深层次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审计机关要和司法机关、行政监察等为一体,明确国家审计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国家审计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进一步强调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监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三、构建国家治理审计,发挥多类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作为权力制衡工具服务于国家治理系统健康平稳运行,从国家治理的发展脉络看,构建国家治理审计,丰富多层次国家审计内容,实现国家治理良性审计,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围绕构建和谐国家治理的目标导向和重点领域实施。

(一)重视环境审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循环发展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国家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大有作为。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要求为出发点,资源环境审计应充分发挥揭示、威慑、预防和抵御机制的作用,应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探索并实施包括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和能源资源在内的资源管理审计,开展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废物管理、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治理审计,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目标,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等等,坚持以促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及时发现、揭示和抵御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推进民主法治的深入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为了加强对干部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治理腐败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和理念,经济责任审计的展开方式、体制构建、审计实施内容蕴含在国家审计本质的范畴内,同时其独特直接的审计理念、审计对象又使其成为国家审计验证各级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善治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树立广大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强调公民对广大政治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保证公民直接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工作决策和执行环节。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有助于更好的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解释国家审计的本质,具有中国审计特色的蕴含人、资金于一体的审计方式。挖掘经济责任审计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国家治理审计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良性作用,结合对责任人的审计,和相关的资金、政策、项目融合在一起。通过这些渠道和途径实现公民的参政议政,充分体现了社会公众的意愿,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基础上削减矛盾,提高了国家审计机关的水平和效率。

(三)国家审计体制与国家治理结构顶层优化控制

新时期的国家审计已经明确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但是,我国国家审计行政体制的设置使之缺乏独立性,欲达到国家治理审计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必须对国家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和国家治理结进行顶层优化控制,解决国家审计为谁负责,归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从权利制衡和监督视角发挥国家治理审计的独立性作用,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制度、规范和机构也需做出相应变动,当然,现阶段我国的行政型国家模式在设立之初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只在部分国家审计职能发挥的领域出现有损独立性问题,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完全改革国家审计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考虑分两部走进行改革:第一步,维持国家审计署部门现状,更名为审计部,垂直领导;第二步,在人大下组建审计监督委员会,全面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国家审计的独立监督作用。国家治理审计必须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创新审计体制、转变审计思路,在高层次、多领域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不断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廉政审计等多种国家审计领域开拓进取,体现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与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审计监督氛围,预防、揭示、抵御经济社会的违法违规问题。

(四)以公共财政审计为主线,全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政策不能在执行力前止步 篇11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信部起草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征求意见稿)》,并于4月10日通过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信部要求将实名制延伸至固话用户和上网卡用户,用户必须提供相匹配的真实身份,拒绝出示有效证件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一律不得为其办理入网手续。

对于实名制,人们并不陌生。在各界尚未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工信部从2010年9月1日起,在国内强行推行手机实名制。

工信部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近年来,发生在手机上的虚假欺骗案件不断发生,如果能彻底推行实名制,可在很大程度上防范短信欺诈、手机诈骗等行为。然而,由于实名制影响了运营商的业务拓展,这一制度并未被严格执行,尤其是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之外的渠道(报刊亭代办店、手机维修点、淘宝等网上商店等),根本没有理睬工信部的规定,用户无需登记身份信息,便可轻松获得手机号。手机实名制名存实亡,工信部的权威则如鸡毛般散落一地。

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民间笑谈中,我们的诸多政府部门日益徒具虚名,难见其实,政策落空者日渐增多。

除了手机实名制难产,三网融合也是沦为空谈的典型案例。2010年1月,国务院强力推进三网融合。当年6月底,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被誉为三网融合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然而,由于广电与电信“剪不断理还乱”的部门利益之争,两年多过去了,三网融合仍无实质性进展,在业务开展及创新方面步伐缓慢,试点进度大大落后于预期。有专家甚至喊出三网融合“已夭折”的感喟。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迟迟得不到执行,到底是三网融合推进不力,是实施条件不成熟,还是决策部门不敢动用权威?这些都值得相关部门反思。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携号转网上。如果该政策得到稳妥实施,可以促进我国电信市场形成良性竞争,进而优化市场结构。然而,由于3大运营商从中作梗,携号转网实验快两年了,今已无声无息。试验结果也迟迟没有公布。

无论是手机实名制,还是三网融合,抑或是携号转网,它们都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偏差。一项政策能否被推行,主管部委不仅要有拿出决策的能力,更要有敢于推动和问责的决心。尤其是面对强势的垄断国企,国家部委缺乏铁腕的治理手段和智慧的解决办法,再好的决策也会半途而废。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规定,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泄露、篡改、毁损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将面临1万—3万元的罚款。有分析人士认为,仅从罚款数目而言,其权威性已大打折扣——这个数字对日进斗金的运营商而言,实在没有半点威慑力。只有出台更严格的惩处措施,对顶风作案的部门与企业毫不手软,不仅要在经济上施以重罚,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如此才能打击以身抗法者的气焰。

一些看上去很好的政策,总是在执行上出现问题,最后无人担当,这也反映出政府部门对自身形象的不重视,对法律赋予的行业威信的极度浪费。因此,国家相关部委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也要出台体现执行力的监督和惩戒政策,以法律或行业法规赋予的权力,果敢地督促或惩处公然无视政令的企业,只有这样的决心及办事态度,好政策才不会落空。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发言也应该谨慎,不然就会在老百姓心目中失去威信。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刚辟谣“天然气不涨价”,然而,话音未落,4月1日长春市将民用天然气价格由2元每立方米,涨到2.8元,涨幅高达40%。紧接着,邯郸、天津等城市纷纷上调天然气价格,全国各地刮起涨价风。一边是国家发改委的“辟谣”,一边是地方发改委批准天然气涨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无比郁闷。人们不禁要问:国家部委还有没有权威?

责编:徐上峰 E-mail:xushangfeng@ittime.com.cn 美编:陈汉燕 校对:苏焕文

国家政策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影响 篇12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激励下, 我国房地产投资开发潜能逐渐释放, 房地产业呈现持续繁荣的状态, 成为我国新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热点。对于我国来说, 房地产市场无疑是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与人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资产市场。但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如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价格水平偏高、供需结构矛盾等。一方面, 这些问题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关系到广大居民家庭的切身利益, 严重影响着其生活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常被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汇率、信贷和资产价格途径传导到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短期内会引起房地产投资的上升, 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果甚至比利率更显著;而在长期内, 利率调整对房地产投资的作用比货币供应量更为显著。

而接下来几年, 受全球经济以及国情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都将坚守稳中求进, 通货膨胀的恶化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 政府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也将使得利率的变化逐步完全由市场掌握。在这样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不得不说, 房地产投资项目势必也将步入一段时间的冷却期。

房地产市场是资金高度密集的运作体, 可以说, 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血脉。开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房地产价值昂贵等特点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需要的资金量巨大, 再加上急于扩大再生产, 因此资金筹措就成了房地产开发商最关心的问题。当前房地产融资市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二是其他融资渠道虽然总量不大, 但却代表了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发展方向;三是房地产融资市场体系不健全。因此不难看出, 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主要依靠债权融资, 形成高负债经营;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存在较高金融风险;融资方式有限, 存在结构不合理, 融资成本高。

二、我国房地产融资政策仍旧不够完善

首先, 要完善房地产融资模式, 通过分析国外几种典型模式的利弊可以得出我国的模式选择应该是发展市场型金融为主, 政策性金融为辅;其次, 要积极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我们可以从住房抵押贷款一、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制度环境建设三方面来完善金融基础环境;再次, 要大力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 在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政策法规、监管体制和资金运作三方面进行改进;然后, 是加快组建专业化房地产融资机构, 可以对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相应改制, 也可以继续推广住房储蓄银行;最后, 要加强政府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法律制度环境建设、健全风险监控体系和成立政府担保机构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三、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自从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 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致力于逐渐完善并且实行房地产市场化。由于房地产行业牵涉到有色金属行业、水泥行业等相关行业, 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故而房地产市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支柱性产业。

然而在经历14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行业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房价相对于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上涨过快, 另外房屋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 造成了一定的房地产市场房屋供给的相对过剩。

中国经济自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只依赖房地产市场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发展模式已不再具备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 近期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以及针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组合。

一方面, 限贷和增税政策使得首付成本上升。长短期贷款利率的差距越大, 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短期贷款, 反之, 则倾向于选择长期贷款。而从首付比例的实际影响效果来看, 从任何一个模型的回归中, 首付比例的系数都显著为负, 说明在我国现阶段, 首付比例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调控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 由于伴随着房屋由消费居住属性逐渐向投资属性转化和整个社会对房地产投机炒作风气的兴起, 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恶化, 国家推出了限购政策。限购政策使得有能力购买房地产的消费者无力购买, 而所谓的“炒房团”也需要适应政策改变方略。再者, 限价政策稳定房价市场的价格波动同时, 也使得许多消费者从“火速下手, 担心涨价”的情况变为了“观望”, 期待房价的进一步下调。所以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需求变化了, 消费者也更加理智了。

参考文献

[1]杨继华.我国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金学惠.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融资市场的影响[J].上海房地, 2006 (12) :42-44.

[3]蔡俊.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4]王刚.货币政策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0.

[5]张晓娟.发达国家房地产融资模式比较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 2011.

上一篇:多维元素下一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