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标研修心得
戴家河小学
潘声国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霍山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标培训,为了进一步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以来,我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培训和自学,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改变仍是主角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数学概念的界定更加科学;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得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由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特别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课标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课标,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样的激励办法,开展各项数学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总之,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大胆的创新,才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2012、10、15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以校外学习为拓展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大项目, 因为对于组织者来说, 必须要确定好培训主题, 组织人员, 更要邀请培训专家。高层次的教师培训难以让所有教师受惠, 因此建议以校内学习为基础, 组织大量的校内学习讨论会议, 通过校内教师的自我提升来完成。每周可以由一名教师来制定研讨主题, 然后作为主讲人, 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阐述之后, 再邀请其他教师对其进行点评,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讨论, 得出此次研讨的具体精神。由主讲教师写成报告, 交给教研室, 并发给参与研讨的教师, 作为学习材料, 也作为下次研讨会的一个基础。
学校还要组织一些校外学习拓展, 让本校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中去, 并在学习当中做好记录和引申。在回到本校之后, 积极组织学习。由参与校外学习的教师作为主讲人, 将学习的教学精神与校内教师做更加细致的交流, 并且根据本校的情况, 融入本校教学的特色。
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的结合, 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接收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开拓教学能力, 发展教学水平。在和其他教师的相互讨论当中, 也能够提升自我, 获得更多的教学启发, 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落实也延伸培训结果
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机会比较多, 但是整体效果并不好, 除了在培训内容上本身缺乏创新性或是实践性之外, 还与教师的落实有关。所以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 更要重视对培训结果的落实和拓展。
落实培训结果, 要求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学校或是教研组积极组织人员考察, 在课后探讨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教学方法上的讨论。再次对学习结果进行修缮,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 融入教学中去。再者, 在学习校外的教学精神时, 要积极转化成本校特色的教学。很多教师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 就会放弃创新教学的想法,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这样就无法发挥教师培训的效果, 是非常可惜的。所以需要对这些比较“高大上”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目前的教学现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 要积极响应教师这方面的要求, 举办实践效果研讨会, 更好地促进培训结果的落实。
三、做好培训记录工作
培训记录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做好培训内容的记录, 另一方面是做好培训人员的记录。首先从培训内容方面来看, 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好笔记, 并记录自己的培训心得。将其作为日后重要的学习材料, 相关培训部分可以将其作为知识材料并做好积累。学校相关宣传部门可以将此次学习成果做成报纸, 分发给学校内的教师, 其他学科也能从中获得教学启发, 延伸培训效果。另一方面, 要做好培训人员的安排, 争取让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积极学习。
四、对培训做好质量监督和激励措施
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应从监督和激励两方面入手。监督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当中, 积极学习, 认真听讲, 记录心得, 反思结果。而激励政策, 则更好地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培训当中来, 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价也将培训与评职称相关联, 扩大教师培训的影响力。还可以将学生的评价列为培训的要求之一, 通过学生的视角来选出更希望教师培训的项目,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作为教师培训的有效参考, 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在学生的教学实践当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一方面发展了教师本身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而在有效培训方面要做好效果扩散和落实工作, 完善培训细节, 让培训真正有所用, 有价值。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是基础教学的支柱, 且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具有创新力的教学思路, 所以语文教师培训非常有必要。语文培训能开放语文教师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教学层面, 丰富教学方法, 延伸教学理念, 最大化教学效果, 做到教学相长。总结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心得, 提出如何更进一步地做好语文教师培训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J].新课程 (小学) , 2015 (1) .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取得取得进步。
根据现代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驱者、探索者和创新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不顾学生基本的学习感受和个体差异。在机械训练下,学生会感觉严重疲劳。老师只是单纯的复制知识,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心理是否正确,也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但很多老师往往不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地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不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相应下滑。如果老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没有充分把握数学教材的意图,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精神,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教师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上,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活动。我们往往把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以成绩来评判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将部分巩固任务转移到课堂学习上,这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初中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不同的。通过对数学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积极的表现,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表现出浮躁。因此,中学数学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渐进、完善的过程。
为了达到高效课堂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是非常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话语中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处理。例如,学习乘除法的内容,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相应的内容并标注重点,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另外,通过展示教学的相应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清学习的层次,把一些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找出自己不熟悉不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向题让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背景,让学生对知识的整体部分有更全面的了解。
2、开展数学课前
预设问题
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动力,让学生通过这种动力更加热情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课前预设问题让学生有挑战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一章新的知识前,老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学生快速反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进行小组加分给与奖励,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时,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加分,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
3、拓展教学
我们应打破传统思维,丰富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后,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注重角色的转变,不再把自己当作课堂的控制者,而是把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合作式教学
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和互动。通过讨论,教师只需了解整体情况,针对难点问题给出具体的指导,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不同的火花,甚至以教师没有考虑的方式思考。
5、分层次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效率。
6、结合生活解决
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部分,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例如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分配问题、利润问题等。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4
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大幅度提升,并且鼓励探索与发现,用数学的语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现实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识
在20xx年的新课标里,非常强调的一点是“理解”和“感悟”,这个和传统课堂教育的“记套路”、“题海战术”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例子里讲解了教授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是如何通过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对应为直观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例8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学校图书馆为学生购买图书,其中数学绘本毎本14元。如果买12本,需要付多少元?
[说明]在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重点是理解从一位数乘法到两位数乘法算理和算法的迁移。学生已知14X10的计算方法和14X2的计算方法,探索14X12的计算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将12分解成(10+2),然后利用横式体现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乘法运算竖式,从算理过渡到算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表述运算的道理,培养几何直观。
同样的结果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推理路径得到的。我们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号后展开获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长、宽分别是14和12的长方形面积被分割为14x10的长方形和14x2的长方形。把代数抽象和几何表示相结合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原理。这个过程就是感悟探索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加强了学生理解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9感悟分数单位
比较1/2和1/3的大小。
[说明]把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和3份,通过比较各自1份面积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大小。然后,进一步把这两个圆都平均分成6份,通过“1/2=3/6,1/3=2/6,3/6>2/6,所以1/2>1/3”,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只有在相同单位下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法则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法则是一致的。
这里面有一个基础的法则:同单位的数量才能相加,否则不能相加。而理解为了找到1/2与1/3同单位的量,才进行“通分”。将单位都统一到1/6这个相同单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加法运算。展示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把圆分成6个等分的扇形来帮助理解。这些法则的理解能帮助孩子在今后的实际运用中知道一些分析问题的基础。
二、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能力
新课标更注重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估算和测量。长度单位不再是作业里做单位互化题才能遇到的,而是可以在身边意识到的。
例51身体上的尺子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单位,经历用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过程,直观理解度量的意义。
附录
还应了解非标准测量单位,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或创造合适的单位,能进行合理估测,应从长度测量的学习开始,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在具体测量活动中加深对度量思想的体会。
此主题活动可作如下设计。
(1)发现身体上的“长度”
带领学生,探索发现藏在自己身体上的“长度”,如拳头一周的长度、手腕一周的长度、手掌长、脚掌长、头长、一作长、一步长、一废长、身高等。
指导小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身体上这些“长度”有多长,然后选择米、厘米等合适的单位,动手测量并记录数据。通过比较估计与测量得到的数据,加深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感受,丰富测量的经验;通过比较自己身体上这些“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身体上“长度”的奥秘,如自己的一度长大约等于身高。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用身体上的尺子作为测量工具,开展实际的测量活动。如用自己的步长作单位,测量教室、走廊的长度,甚至可以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杭州采荷三小的黄校在一次讲座中曾与我们分享采三垃圾分类中的数学——“杭州市每天大约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学生在课前通过小调研明确了研究方案,清楚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量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班级家庭垃圾统计图、年级垃圾统计图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接着通过小区-行政区-杭州市一步步推理计算得出杭州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约13000吨。
还有一题比较有意思的开放性题目,要求测量或估算一幢大楼的高度。这个时候不同的方案就体现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你可以测量一层楼的高度,再做乘法乘以楼层数。也可以用气压计测量楼顶的气压,根据楼顶楼底的气压差来估算楼顶的高度。或者可以利用太阳光照射大楼留下的影子长,同时测量自己的高度和自己的影子的长度,根据相似比算出大楼的高度。或者借助水平仪和角度测量器,在两个距离大楼不同距离的位置测量楼顶的仰角,再借助三角几何去计算。在设计和操作这些测量和估算的同时,我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在这些过程中,我们感性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会衍生出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问题,这时候又可以挑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一、刘丽老师对一年级下册的教材进行详细的解读,主要是新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内容的更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内容的教学,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的意识和方法,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复习。
2、增加了“数学背景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时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展示,从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3、新教材着重强调了数学要注重情境的设置,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认识图形二”主要是认识平面图形,把以前老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划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主要是平面图形更加抽象。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能只关注学生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表述。
5、“20以内的加减法”的主题图进行了更改,更有层次性,也更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性。在教学时要经历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去表述计算的过程,在表述中理解算法。对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允许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进行择优。
6、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练习的形式要多样。
7、“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问题的过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
8、“100以内”数的认识,要从分利用好100以内数表,让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9、教学用书后面的光盘和以前相比质量和内容有了的升级。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好光盘进行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刘教授对新的课程标准里面的关键词进行了解读。
刘教授对于十个核心概念的里面的“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的分析,使我对新课标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王永春和卢江对网络培训中的问题进行答疑。
在一天的网络培训中,全国各地的老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王永春和卢江对这些有价值的、关注的`比较多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解除了老师的疑惑,为老师更好的使用教材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
一、努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努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品质。
二、加强对学生口算的练习。课程标准对与一学生的要求是一分钟能正确计算8至10题,对于大对数学生来说,应该能达到这一标准,但让全体学生都达到这一标准应该还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多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在算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己分析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 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 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 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 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 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 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 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 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 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 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 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 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 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 是学生借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 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 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教师不再是教教材, 而是灵活地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 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 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 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 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 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 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又要因材施教, 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 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 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 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 探究性既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 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 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 大部分教师, 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 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 教师既要抓好“双基”, 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编排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使抽象的数学密切联系实际,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我对教材整体编排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编者对例题的编排意图,对每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篇8
XX年8月4日,教体局教研室组织全县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验双语学校培训一、二年级数学教材,通过这一天的培训活动使得我受益匪浅,这次教材培训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方向,以前的我对新课程理念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通过培训使得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全面的理解,下面我具体的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1.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也就是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青岛版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好课本中的教学情景,将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的课堂情境,这样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和生活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当看到团队成员中那些年轻的教师,从回答疑问到做报告,每个环节都做得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对整册教材理解得那么深刻,再看看年前的我,却感到非常惭愧,从中感悟到作为老实现教好学生必须具备扎实教学基本功。
3.要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低年级的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合作意识差,他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一块玩,使得教师很难调控组织教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合作。优等生抢着说,差生从不发表意见,成了旁听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低年级的孩子若没有明确的分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比较混乱;若有分工,也不会听从组长的布置,在小组争抢着分担每个角色。
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小组的集体观念淡薄。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更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有些学习差的学生,[课~件]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置之不理。
4.我的几点对策:
在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要合理,每个组员都要有事情做。一开始,我尝试着给他们分工,这样他们比较满意服从。小组长要引领每个组员轮流发表意见。
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大胆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这一点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好的。
在小组间引入竞争意识,看哪个小组合作学习得好,及时搞好对小组的评价。
小学数学新课标与卓越课堂的探究 篇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 》强调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立足于 “开放创新”,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卓越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数学的主体, 引导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数学的角色中。 借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与力量, 体会数学精神和文化, 突出个性化教学。 我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作用, 因此, 情境的创设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操作、讲故事、谜语、生活经念、实践、动画、设疑等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 4+4+4+4, 7+7+7+7+7, 8+8+8+8…+8 (50个8) 。看了题目以后, 孩子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 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加, 而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觉得很奇怪。
二、营造氛围, 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因此, 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中心环节。
首先,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因势利导, 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 自主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其次,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 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 给予鼓励与引导, 少一些批评与指责, 多一些称赞与鼓励,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 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这一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 彼此感染的过程, 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念、感悟思想的过程。 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 全面放手, 采用“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 分享发现和成果, 帮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 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
《数学课程标准 》 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 所以, 关注个体差异, 展示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必然环节。 因此, 教师要在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不同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念和经过的数学学习过程探究新知, 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发散思维, 展开想象, 以不同途径, 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 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注重教学反思, 完善数学卓越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 这体现在学生能用多少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 反思教学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重要环节。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教师不是圣人,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 所以每上一节课, 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 对每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我们可以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完美构建数学卓越课堂。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完美数学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构建实施课堂创新教育的立交桥[J].华人时刊 (校长) , 2012, (04) .
[2]董培银.小学课堂创新学生乐中学习[J].新课程 (小学) , 2012, (08) .
[3]朱丽娟.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五大原则[J].小学生 (教学实践) , 2012 (09) .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谈谈数感
北坡移民小学
胡丹丹 我参加了中阳县在中阳二中组织的暑期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活动。
在这短短的培训中,先后有幸听到三位优秀教师上的两节精彩的示范课,深受启发。培训中,优秀教师对小学数学的意义和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做了一个深入浅出的描述;并通过举一些不同年级的教学例子来说明教学策略及探究的具体方法,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在这次培训中,组长教师有关“数感”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下面是自己对优秀教师的讲座理解结合日常教学的一些体会:
虽然每次都是讲解教材,但收获都是不同的,因为陈老师能根据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我们讲解,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我们,在这次讲座中,我感觉最深的是陈老师讲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我也一直认为培养数感十分重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我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如果像传统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
例如,在《认识100万》中进行大数目估算时,我请学生们试着估算一下一本语文书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学生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二、创设情景,体验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计的策略,养成对数值做判断的习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如在《认识100万》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查找几个大数,创设一个现实情景,引起学生对大数的神秘感受,体会大数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比如,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全国13亿人口每天就可以节约1300万元,以一个失学儿童每年600元的学费计算,它可以解决22500名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对大数有了具体的体会,还对节约用钱有了感受。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情景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教室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进修学校的李金鹏老师给我们做了《读懂教材,厚重数学课堂》的讲座。当我们为了教学的问题而困惑,为了学生的问题而不解时,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合作、讨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给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随后,李老师从研读课标和研读教材两个方面做了深入详细的介绍,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申治国主任的《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的报告,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阶段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个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2001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颁布, 是我国体育教育迈向新世纪的里程碑, 是一次在教育总体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 是一次系统性的整体改革, 是一次在教育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因此改革的力度及影响力极其深远。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构建新课程的关键。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执行。
二、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一)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不但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进度、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 而且连辅助练习之类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教师只要稍微安排一下课时进度就可以组织教学。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以一个课程设计者的身份参加到课程实践中去, 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还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尽管有些体育教师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对新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但仍然会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存在着惰性, 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改时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一些原则, 不积极参与改革。
(二)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一是不知如何设计上课的内容。过去教学大纲规定什么就教什么, 而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 有些教师对此而感到茫然, 不知该用什么内容教学才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目标, 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知道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应该安排什么内容来实现?二是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过去教师主要针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进行量性评价, 而《新课标》既要重视量性评价, 也要重视质性评价, 还要进行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档案评价等评价方法, 不少教师对这些都还不熟悉, 不知如何进行。三是把握不好学生主体性的度。《新课标》中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学习等, 于是就出现:第一, 放开了, 收不回来;第二, 完全按照学生兴趣教学,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岂不又成了“放羊式”教学;第三, 强调学生自主探索, 这给聪明的、技能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我发展的舞台, 而那些一般的、中等以下的学生感到无所适应, 从而导致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因此, 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度”的把握感到困难。
(三) 缺乏课程实施指导。
教师手中缺少《新课标》读本, 学校几乎没有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书籍,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认识肤浅。虽然有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开展的培训, 但经了解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时间一般很短, 而且机会甚少, 有的甚至没机会参加。再说, 短短的几天培训也只是在理论上对新课标进行讲授, 因此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课程实施指导作用。进行课改之后, 打破以往单一教材版本的局面, 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教材。这种选择的自由性为课程的整个体系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在编制过程中渗透着教材编制者自身对课程标准的诠释和理解, 渗透着编制者自身理念和期望。因而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其编制者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诠释不同, 由于其理念与期望的差异, 势必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 从而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不同影响。
(四) 缺乏支持。
一是学校的支持。第一, 学校领导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也就是多数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没有给予像其它课程那样足够的重视。第二, 体育教师认为实施中最大困难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这主要是与大多数学校的场地、器材缺乏有关。第三, 如果没有经济和时间上的支持, 人们通常也会抵制改革。体育课程计划的制定、实践和必要的在职培训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证, 没有资金预算的计划不太有实施的可能。二是学生的支持。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以及改革的范围和复杂性。为了使新的体育新课程计划取得成功, 除了体育教师的参与之外学生们也必须参与, 也就是说作为学生也要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学生们要进行的这些体育课程活动与己无关的话, 他们将不愿意参与, 这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三是其他支持。体育研究组的管理者、家长、同事的赞同程度, 在整个改革实施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并且一起共同奋斗, 没有人希望唱独角戏。
(五) 负担增加、缺乏利益。
有些体育教师跟不上知识爆炸的时代, 因而没有感到体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势在必行;有些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变革意味着更多的工作, 而且额外的工作通常有没有额外的奖金或鼓励。事实上, 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工作感到倦怠。如果体育教师们不能肯定新体育课程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以及自身的劳动和付出能够被认可、被尊重和奖励的话, 他们就可能会拒绝改革。
(六) 缺乏安全感。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试的过程。因而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可能带来的后果不确定, 尤其是对本身的职业前景没有安全感的改革行动, 自然就会抵制它。这种生存本能是非常强烈的, 极少有人会冒险做明显存在危险的事。
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课程实施的情景因素及实施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他们认为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他们学习新的体育教学技能和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如果教师对体育课程实施缺乏兴趣, 担心体育课程实施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教学优势, 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 不可能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不可能积极有效地调试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案。体育教师常常对他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犹豫。他们宁愿保留有欠缺的现实状态, 也不冒险探索不定的未来世界。
三、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第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习惯性的做法难以改变。虽然, 有的教师为了创新而创新, 在内容、教法等方面较以前有所改观, 但是, 既没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又抛弃了以前教学的优良传统。第二, 一些教师思想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 对于新的事物了解途径和接受程度有所抵触。第三,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其编制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诠释不同, 由于其理念与期望的差异, 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不同影响。第四, 有些教师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的付出得不到认同、尊重和支持, 而中途放弃。第五, 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 而相当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六, 担心体育课程的改革实施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教学优势, 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前程。
(二) 建议。
一是不断完善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体系。对于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发现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要及时地加以说明。二是开展交流。成功的体育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计划。三是加快师资培训。一方面, 需要转变在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观念与认识, 进行继续再教育。另一方面, 应该从教师的源头———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入手。四是提供支持。包括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程研发者需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体育经费支持等。
摘要: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作为教学大纲的执行者, 而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成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只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 才能取得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效果。因此, 本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为以后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师,新课标,体育课程,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育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我在学校已经工作两年了,第一年是刚刚从大学毕业来学校实习教学,之后一年正式步入工作,足足两年的经验,让我个人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成熟了一些,和学生们之间也没有那么尴尬了。这是我进步的一些方面,但还是有一些方面是可以进行加强和改正的。比如说平时和学生们的互动还不是太多,互动起来学生们仿佛也有所顾虑,不太愿意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其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其次才是做学生的老师。只有先和他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关系之后,我们才能把这一份知识成功的传递给他们。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差生”越来越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得到老师的关注度不够,对自己也没有太大的信心,所以成绩一直提升不上来。
就比如之前我们班的xx同学,数学成绩一直处于全班倒数,当时我也关注到了他,其实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但是他平时比较调皮,上课总喜欢讲话,下课就喜欢和同学打架闹事。所以我对他也总会给予一些批评教育,可能就导致他认为我不喜欢他,所以对数学也没有太大的热情了。后来通过一次谈话,我才认识到这个问题,原来每次我批评他,他以为是我不满意他的数学成绩,所以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他。
后来我跟他说,批评他是因为他这一件事情没有做对,而不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好,所以老师才选择去批评你,而不是批评别人。老师也希望他的成绩可以提升上来,但是其他的行为习惯也要好好改正过来,这时候老师一定会鼓励他,奖励他。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上课开始认真听课了,数学成绩也慢慢的往上爬了,直到最后,成绩一直稳定在了中上。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体会 篇14
十多天的培训生活结束,但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听杭师大老师风趣幽默的讲座,对我触动都很大。他们都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使我在这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
培训第一天听了xx老师讲的话,就使我的思想意识有了不少地提高。众所周知,做一个普通教师容易,但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就很难。尽管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以教育事业为生,就得竭尽心力搞好本职工作,并尽可能地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才能是一个真正的教师。
后面听了xx老师的话,使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科学、恰当地处理好一些问题,才能教学有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研的关系。努力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15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新课标背景下, 大部分的教师就在努力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想要让教学方式效果能够提升, 但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仍然没有效果, 最后, 还是选择使用原本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进行教学, 学生在下面进行学习, 长此以往, 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兴趣, 学生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 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
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法以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 可以将数学教育的特点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结合, 主要可以以下面几点作为教学目标:数学思考; 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可以体现进行数学教学,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 而且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加深对数学的印象, 感受实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方向, 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目标, 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 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变为具有引导性的具体课程目标。
(二) 设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进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不论教师在课后花费多长时间进行备课, 但是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 不能够站在学生的位置进行考虑, 备课即使再认真, 也是向学生传授死板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记住的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到这一点, 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 那么就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这样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才会愿意听、喜欢学。如果教师刚走进教室, 就给学生带来一种恐惧, 那么学生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身上, 而不是放在学习上, 这种情况是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的。所以, 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三) 创设良好的情景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就是将引入知识、提出问题、解决办法与情境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好, 不能正确的理解抽象的事与物, 所以, 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当中, 呈现在小学生面前, 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 同时, 通过某些情境的再次展现, 还能够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来创设情境内容, 情境的选择要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发挥出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找到数学知识。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一节课中的情境问题不能太多, 虽然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但是教师如果创设过多的情境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多余的遐想, 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一堂课中情境设置不能超过2个, 太多情境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
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依靠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 动手进行实践、主动的进行探索以及进行交流合作, 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时留给学生不分实践, 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体会、感受,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提问、动手、思想等多种能力开始进行培养。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与动手的机会, 例如, 在学习《小学数学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加法》的时候, 老师给出算式2+3的时候, 同学就是主动的进行计算, 我们可以问学生是怎么得到的结果, 学生就会主动的进行回答, 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活动, 将铅笔、橡皮作为道具让学生进行活动, 这样课堂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知识, 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结语:
以上几点是我对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要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还是需要教师自己进行把握, 这样才能在新课标背景下确实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在当代新课标的背景下, 素质教育进行的不断深入, 课堂上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课堂教学是开展小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理解以及教学质量。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 想要将小学数学课堂转化为有效教学, 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孟翠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0 (10) .
[2]居士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4) .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09-15
暑期新课标培训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8-23
小学的数学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7-22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心得体会07-30
李宗华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06-01
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案10-16
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暑期培训总结06-21
小学数学学科教师业务培训总结09-29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培训工作总结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