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阅读心得(通用11篇)
诗经阅读心得 篇1
《诗经》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公元前8——4世纪).这个时代奴隶制正在形成,古老的中国那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此开元.人们的生活是开放、自然的,雏形的阶级压迫和斗争也逐渐出现.因此,在开始文明化的同时,文明古国——中国也正开始着压迫、斗争和竞争的历史.而淳朴的民风又岂是一时半会儿能被消磨得了的?《诗经》那优美的词句加以哲学的思想,给这最古老的歌声输灌上了永恒的、伟大的血液.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经无以立.”诗歌的意义便不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
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因此在美的意蕴上它更胜一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平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阅读心得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 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积累相关字词, 理清诗文大意。
2.以诵读为主线, 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采薇》中主人公情感的领悟,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经》中独有的人文关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选自《诗经》, 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 本首诗以追忆的方式, 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即可。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如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在备课初期, 设计将课堂分割为以下六步: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教师简单介绍图中伯夷、叔齐采薇充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经》, 穿越时空, 一起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走进《诗经 采薇》 (板书课题) 。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
在前一节《卫风 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语言生动朴素, 自然而又富有韵律。古人读诗谓之“吟”, 谓之“咏”,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 (板书) 的方法来品读《采薇》。
三、学生“音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节奏。
1.学生尝试自己“音读”《采薇》。
2.小组成员互读互听, 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作诵读提示:注意生字;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通假字。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对生僻字的识记。 (教师通过课件对生僻字作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意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准确理解文意, 概括全诗的梗概。
1.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圈点重点字词和疑难字词。
2.小组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师生共同总结重点字词范围: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动词;词类活用;课文注释中强调的字词。
学生疑难字词情况预测:止 莫 启 孔 尔 路 腓 弭 思
3.小组合作进行文白对译。
4.学生设计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抽1~2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五、学生“情读”
多媒体出示对《诗经》的评论:《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 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 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讨论: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呢?请结合本诗或者《诗经》中其他诗歌谈谈你的感悟。
(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前三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最后一章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通过一个戍卒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越过几千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思念家乡的痛苦, 也有征战胜利的自豪。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的心灵写照。
(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采薇》)
六、小结
这就是《诗经》, 富有魅力的《诗经》, 真实的《诗经》。
教学反思:1.课堂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诗歌教学步骤, 从学生的认知顺序, 逐步深入,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对诗歌进行把握。
2.导入部分较为生硬, 有些“为导入而导入”。
3.在“意读”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 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 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 无法体现学生的开拓思维和理解的多样性。
4.在教学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没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第二稿设计】
根据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修改:
1.导入改为由《诗经》中的常见植物导入, 更贴近教学目标中体会《诗经》独有的人文关怀这一点。
2.“意读”部分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采薇》, 然后学生从内容、形式和韵律进行模仿, 更侧重于对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探究进行引导。
3. “音读”“意读”“情读”三个部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目标, 使得课堂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篇3
鲍鹏山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速狻J嬗鞘苜猓劳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练习题: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
B、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答案:
1、C(肯定了《诗经》的艺术价值,并不能说有关研究《诗经》的学术成果是推测而来,不能作为依据)
2、D(A“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作者并没有比较之意,个人喜好而已;C“无关紧要”之说过于绝对)
诗经邶风静女阅读答案 篇4
[注释]①静:贞静娴雅。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菱”,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笔管,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 yì):喜悦。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俟我于城隅
贻我彤管
(2)“搔“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说怿女美”,这里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4)这首诗与课文中的两首诗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等待;赠给
(2)“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3)“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诗经读书心得 篇5
我骄傲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四字,区区几行便能引人畅想或发人深省。若不是在这片华夏大地上长大,若不是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或许很难领悟到中国诗词的魅力,更别说是《诗三百》这种于国人而言亦有些晦涩的古籍了。中国的古代诗歌由《诗经》起源,近而发展成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华文化在华夏大地扎根,继而成长成参天大树,并在国人的施肥和风雨的洗礼中越发枝繁叶茂。
反映不同阶层的人文风俗是她的思想,所以她目光深邃;找寻民族认同感是她的价值,所以她高贵亲切。因为读懂了她,我才更为生为华人而自豪庆幸,庆幸能和《诗经》相识,相知,相爱。
然而,这份自豪中夹杂的苦涩却令人遗憾。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即使有这样的人,能选择《诗经》的人也很少。
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不是担心《诗经》像其他典籍那样失散在社会的动荡和时间的长流中,毕竟她已被我们妥善保存。可是我却害怕她像博物馆里的古册般,被“玻璃”格挡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佳人静立,是等待爱人,而非永远沉睡。她仍期待在时光中与我们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
学习诗经心得体会 篇6
老师在一开始就跟我们讲了《诗经》的几种形式。“风,雅,颂,赋,比,兴。”赋指的是直接把想说的表达出来。比是借着事情表达。兴是触景生情而发。
在当时是通过收集百姓诗歌,来看当地的百姓生活状态,以及诸侯对国家的治理,所以都是发自内心而出的,没有半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老师上课并不是只讲《诗经》,而是结合着其他经典一起来配合着讲。也让我体验到经典的内容精神是贯通的。
诗经阅读心得 篇7
这首诗有三个特点,一是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行露 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从表面上看,这位女子不愿早起,原因是怕早上露水大,会打湿自己的衣服,暗指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绝不会嫁给那个品行恶劣的男子 。
二是二、三章的开头均采用比兴的方法,麻雀、老鼠虽有尖牙利齿,但它们凭什么啄穿我的房,打通我的墙?诗人以此引出对那个男子的斥责:你本有妻室,却对我生起邪念,以吃官司、坐牢房来威胁和逼迫,世上哪有这样逼婚的道理?诗人把兴句中的麻雀、老鼠的形象与下文中那个男子的形象的类似之处揭示出来,以前者譬喻后者,突出那个男人的强暴和邪恶,专好破坏别人安宁的.特性,使读者很自然地生出憎恶之心,容易和诗人的感情发生共鸣。文似看山不以平。从这一点来说,这就比直接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是诗中多次运用反问、质问、排比、感叹等句式,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中学生读诗经心得体会 篇8
詩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多少专家学者苦读诗经,将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碾烂了的去细细品味,字斟句酌之下流露出的是他们对于先秦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当时百姓生活的不懈研究,而仅作为一个普通的文科学生,我醉心于诗经的原因很简单又很纯粹,那就是因为美。
没有人可以否认诗经很美,可如果说将诗经必须成一位描眉画眼的大家闺秀反倒是不合适了,诗经的美并非是精雕细琢刻意设计而成的美,它是一种粗糙的不羁和炽热的真挚相互交织融合,字句的排列组合与重复好似是不经意,可是就是这样的字句却美的让人心驰神往,就好像一位眉眼极其耐看的姑娘,说对诗经百读不厌真的也不过分了。
以前虽然十分倾心于诗经,可是阅读却是寥寥草草的阅读,更多的是不知从哪里看到一两句说到心坎儿里的诗句,便去找了原诗来读,咂咂嘴品味来品味去就是觉得自己最初看到的两句最有味道,别的诗句只是普通叙事,于是就这样虽然不解其意,但是在作文中时常拿出那两句炫耀,实在是牛嚼牡丹,失了原本该有的味道了。
西游记阅读心得初中心得 篇9
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一心想取得真经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好吃懒做,马马虎虎的猪八戒。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嫉恶如仇,一双火眼金睛,能看出妖魔鬼怪丑恶的嘴脸;一根能变大变小的神奇金箍棒,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我还佩服他足智多谋。想尽各种办法救师傅于危难之中,虽被师傅误解,但仍然忠心耿耿,一心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
《西游记》不但故事精彩,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就拿这次期考数学来说吧,考试前,经过复习,模拟,再复习,再模拟考。然而几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看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心里象刀扎一样疼,没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悄悄掉下了“金豆豆”。难道我的成绩就上不去了吗?几次复习还是这样,莫非女孩子真的就学不好数学?我有点气馁了。这时,我想起了《西游记》,悟空护送师傅取经,一路遇到各种困难却从不低头,而我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怎么行?想到这,我拿起课本,把不懂的和经常做错的题目抄在本子上,耐心地重新再做,一次次练习,直到弄懂为止。终于在期考的时候,考出了96分的好成绩。捧着试卷,看着那红彤彤的分数,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流传至今的名著《西游记》,竟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和启示。我学到了要像沙僧那样老实,踏踏实实地做人;像孙悟空那样对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像唐僧那样做事不气馁,而不能像猪八戒那样马马虎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别人误解或者受到委屈,但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我们必须学会忍耐,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就是经典给予我们的财富,它已超出了作为“书”的价值。它传递着正能量,引领着我们前进。
诗经阅读心得 篇10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诗经·小雅·车舝》译文
车轮转动车辖响,妩媚少女要出阁。不再饥渴慰我心,有德淑女来会合。虽然没有好朋友,宴饮相庆自快乐。
丛林茂密满平野,长尾锦鸡栖树上。那位女娃健又美,德行良好有教养。宴饮相庆真愉悦,爱意不绝情绵长。
虽然没有那好酒,但愿你能喝一盏。虽然没有那好菜,但愿你能吃一点。虽然德行难配你,且来欢歌舞翩跹。
登上高高那山冈,柞枝劈来当柴烧。柞枝劈来当柴烧,柞叶茂盛满树梢。此时我能接到你,心中烦恼全消掉。
诗经阅读心得 篇1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郑风·子衿》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郑风·子衿》简介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诗经阅读心得】推荐阅读:
《诗经》代表作阅读11-19
《扶桑花里的<诗经>》阅读答案11-05
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12-07
诗经植物08-12
《诗经》影响11-20
《诗经》教学11-26
《诗经·木瓜》12-03
诗经:狡童05-11
诗经——《北风》05-28
诗经第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