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阅读学案(精选9篇)
高二语文阅读学案 篇1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 现代散文阅读《家里的灶头》
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3、赏析文章的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分析其表达效果。【相关链接】
金曾豪,男,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散文、戏剧诸领域均有建树,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其中《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和《苍狼》连续获得中国作协第2、第3、第4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集《蓝调江南》曾获全国儿童文学奖。是一本记叙江南一带农村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作品。【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堆垛(duǒ)
柴爿(pán)
饭镬(huò)
饭粢(zī)B、逊色(xùn)
落难(luò)
漏屉(tì)
螃蜞(qí)C、盥洗(huàn)
砧板(zhēng)
壁龛(kān)
粘住(zhān)D、砻糠(lóng)
脂肪(zhǐ)
砖砌(qiè)
轮廓(guò)
2、解释词语 疏密有致: 莫名其妙 : 下车伊始:
【自主学习】
1、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
2、灶台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围绕灶头作者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4、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5、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形象)?
4、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对母亲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出疑惑】
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新发现或疑惑,请把它列出来。
高二语文阅读学案 篇2
课题提出了“一课达成一项目标、一课得到一项发展”的响亮口号, 并通过学案的编写和教学将口号付诸行动, 变成学生每节课均有实质性发展的真正可能。有效的落核心目标的传输与核定, 是实现这个追寻的重要途径。
一、核心目标的传输
核心目标的传输分两个渠道:
1、核心目标陈述。
“核心目标陈述”是指对学案中的“阅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的界定和阐释。
在每篇课文的“阅读目标”中, 一般有二到三个目标, 其中第三个就是“核心目标”。第一、二个目标每课基本相同, 旨在解决最基础的字词问题, 第三个目标即核心目标, 是五环节始终围绕的主线, 是每节课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核心目标陈述基本流程是: (1) 明确核心目标.让学生明确所学课文的核心目标 (学案中“阅读目标”的第二个或第三个目标) 。 (2) 解读核心目标.让学生明确的基本含义, 如八年级下 (鄂教版, 下同) 第二单元第十课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追寻行文线索, 明了文章立意的阅读方法”, 对这个核心目标, 应该作如下解读: (1) 通过理解和把握关键词“行文线索”, 从而明确“文章立意”; (2) 为什么找到了“行文线索”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立意, 这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每篇课文的核心目标大多都是不同的 (如遇相同的目标, 则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对目标的巩固和深化) , 因此对目标的解读内容不尽相同, 但不论对什么目标, 其解读的结果必须让学生知道两点: (1) 理解把握核心目标的关键词; (2) 核心目标到底需要学生做什么。
2、目标链接陈述。
目标链接陈述就是对引导学生自主的对学案中的“目标链接”部分作细致透辟的理解与把握。目标链接是学案方法体系的核心部分, 是学案的灵魂, 是实现“一课达成一项目标、一课得到一项发展”的重要凭借, 因此, 对目标链接陈述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目标链接陈述要求是: (1) 明析目标链接的方法要点。作为方法体系, 掌握目标链接的方法要点是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链接中究竟教给了我们那几种方法。如八年级 (下) 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的目标链接介绍了抒情散文景物描写的四种方法, 教师应在学生自读表述的基础上, 让其真正明析方法要点, 准备在各环节中实践运用。 (2) 在合作交流中明析目标链接的方法要点。目标链接陈述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学生是第一主体, 自主合作学习前提下的目标链接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学生学习后的目标链接陈述是教师陈述的依据, 教师务必在自己完全吃透材料的前提下, 有效矫正学生陈述中的问题。 (3) 课前对目标链接的梳理与完善。作者对目标链接的编写总有着一定的局限, 有的并未能很好的呈现其方法体系、有的方法介绍未见详尽, 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梳理与完善。梳理, 是指教师对目标链接材料的熟悉、占有与陈述思路和点拨要点的准备。完善, 是指教师对目标链接材料中的不足与局限给于修正和补充。 (4) 对学生陈述的矫正。学生对目标链接的陈述应做到要点明确、方法介绍清楚, 能找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语言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对学生陈述中问题的矫正, 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构建所学知识点方法体系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核心目标的核定
“核心目标的核定”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核心目标达成情况的审核与评定。核心目标的核定也分两个渠道:
1、学生第二、五环节试题的实践。
学案中第二、五环节试题大多都是围绕核心目标设置的实践训练题, 教师应组织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这些练习, 这是教师进行“核心目标的核定”的重要依据。此刻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就是目标链接方法体系运用的过程, 要随时提醒学生高度关注前面学过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并让学生通过“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的“小组合作的五步法”对目标链接方法体系的实践运用结果开展组内评价, 在组内进行第一次矫正, 再将其结果在班上展示。
小组间的碰撞是对目标链接方法体系的实践运用结果的第二次矫正, 此时矫正的武器仍然是目标链接中的方法体系, 必须要求学生在矫正的时候“言之有据” (目标链接中的方法体系) 、“言之有理” (目标链接中的方法体系的具体运用) , “言之有序” (陈述语言清晰的条例性) 、“言之有声” (洪亮而自信的语言表达) 。
2、教师的过程和终结矫正及评价。
教师的审核与评定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有关核心目标达成情况的矫正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问题的矫正与评价贯穿始终, 从核心目标陈述开始, 到第五环节实践训练题的评价, 教师都存在于对核心目标达成情况的审核与评定之中。教师在学生陈述时务必细心聆听, 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迅速对其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 结合核心目标陈中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体系, 找到其中的问题, 并想出矫正的对策。
从流程上看, 教师对核心目标的核定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
核心目标陈述阶段;
目标链接陈述阶段;
第二、五环节试题练习结果展示阶段;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审核与评定是伴学生的展示而生的, 教师每时每刻无一不是“矫正评价的主体”, 只要有学生的“陈述主体”, 就有教师的“矫正主体”, 对核心目标的核定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任务。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对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学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1.学案习题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深入的了解与全面的认识,只是将学案教学理解为强化习题训练,在设计学案的时候,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是将学案变成翻版的教案,将阅读内容简单的设计成练习题,运用题海战术,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教师习惯于将课文肢解成几段,然后针对每段设计出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去做,而忽略了对于学生阅读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不能理解邓稼先先生那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2.学案教材化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带语文阅读课本,将学案作为教材,只是对学案进行讲解,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依然是以教材作为主要载体,学案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针对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阅读的,教师如果只是针对学案进行机械性的讲解,与教材缺乏有效的联系,那么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部分教师只是针对这篇课文进行简单的学案设计,忽视了原文的作用。
3.学案问题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只是针对阅读原文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阅读来进行回答。这不仅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降低了学案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诚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该结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学案教学的特点,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给与学生提问的机会,并让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诸多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学生在阅读后,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鲁智深的性格特征?打死镇关西后的结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法的研究,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从旁进行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大量的习题,不仅降低了语文阅读的魅力,使得阅读索然无味,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出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样就是的语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在其余时间也可以进行作品阅读,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在之后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对济南这座城市有一个初步的介绍,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背景,然后在文本阅读后,学生应该提出各自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阅读写几百字的读后感。
2.细读文本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材也就是文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特点,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学案为依托,将教材作为凭借、范例和素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教材。语文阅读,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了多次的阅读后,自然而然会对文本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的魅力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依托学案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设计阅读学案设计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提醒学生思考这一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对课文要有自己的感悟。再如阅读《社戏》,其中写月夜行船和归航偷豆部分有很多优美的景物描写,教师不能只针对考试给出问题,而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物在那时那地的心情,以及在写作上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方法。然后教师积极指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硬性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应该适当地组织课堂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组织阅读比赛与读后感习作,这样能够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通过阅读活动来感受阅读的魅力。另外,读后感写作,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后的感悟写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写作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教学改进,在语文阅读中,充分发挥出学案教学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并且综合提升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使得阅读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林,李香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变“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J].科技信息,2009(01).
[2]李多.“学案教学”的生命力——必修化学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9).
[3]严建彪.关乎宏旨 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4]张素梅.书海泛舟撷精英——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高二语文作文第二次作文导学案 篇4
2012年4月7日
【高考真题】 1、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试题: 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2、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3、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4、2004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5、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然而海水的灵动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山虽然是沉稳的却有它的敦厚。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话题包含两个方面,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2、字数800字左右。6、2002年全国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篇5
使用班级:1---1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每句2分)
17.文中第三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6分)
18.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闭了?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那是烙印。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那是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村庄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是的,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为什么村庄要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观点藏着。
在村庄里,你看到的都是真相。这是除了村庄以外的地方所欠缺的秉性。
城里很好。生活在城里的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忘记了村庄。很久都不想回去,仿佛村庄是牢笼,是地狱,是陷阱,回去就失了城里人的身份,满身满脑子都再也挣脱不了村庄难闻的气息。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OK!”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了一个电话。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着,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我都想笑了。十几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了扶手上,看样子她是晕车的。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村庄只会给你快乐。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陷阱。
(选自2010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简述“村庄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8、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作者却认为“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城市”和“村庄”的感受和认识。(6分)
高二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江南雨巷
16.(1)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2)人在现实中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学会在历史中寻找出路(或:历史可以成为人心灵的圣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1分)
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1分)
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②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内心暂得宁静与慰藉。(景与情)(2分)
18.(1)对比关系;(1分)(2)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作者别样的思绪:感现实之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4分。具体的对比关系2分,思绪情感2分)
村庄的语言
16.【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能力层级C。】
【参考答案】内容:女孩用方言通电话。
作用:①与上文所说的“半土半洋”情况形成对比,写出了女孩使用方言土语时的可爱和开心,突出了村庄的力量。②插入生活故事,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真实。
【评分标准】内容概括1分。作用①2分,作用②1分。
17、【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内涵及价值判断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①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②决然抹杀不去的方言土语所留下的烙印。③伴随成长,雕刻思想,使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④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⑤在村庄里,看到的都是真相。⑥村庄只会给你快乐、开心,让烦恼远离你。
【评分标准】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四点以上给满分。
18、【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刨作意图、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参考答案】我同意作者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浊,食物有毒,而且人情淡薄,关系紧张,诸如此类的“城市病”日益突出,而村庄则避免了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居住在村庄,生活比较休闲,感情比较融洽,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我认为国家要警惕过度城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高二语文四步阅读法 篇6
高二语文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阅读认知,提高语言自学认读能力。
首先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要会用工具书,扫除认知上的障碍。具有准确地将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主体语言(意义)信息的能力。这是阅读中最基本最起码的一种能力。调查数据表明,认识1-500个字,达到扫盲标准;认识4500个字,可阅读一般文章;认识5000个字以上,用工具书可阅读一般文言文。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子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子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训义,也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测读的重要困难,往往是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的思维有很大好处。”
培养认读能力,目的在于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知识。要提高阅读能力,关键是认字、识词、析句,通过大量阅读多掌握一些倒汇,而勤翻字典、词典,则是土要的途径。
其次,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甚至困难重重。现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第二步,阅读理解,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的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就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第三步,阅读鉴赏,提高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鉴别,也就是判断、辨析;欣赏,也就是感受、体验。阅读鉴赏的内容,包括文章或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而。前者指把握其题旨,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评定文章内容的优劣高低;后者指考察其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及风格等。阅读鉴赏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善于鉴赏,才能善于吸收,领悟精妙,获得美的亨受。
第四步,阅读表达,提高语言吸收能力。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裔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就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忆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表现或传达出来的能力,即用独特的方式加工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进行记忆和存储编码转换的能力,是阅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阅读表达可分为口头表达和书而表达两种。口头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进行口头复述、解释或表达。书而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用文字复述解释或评述。广义的书而阅读表达还包括编写提纲、表解、图示、读书笔记等。阅读表达与写作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有助于直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特点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高二语文的听课技巧
1听视并用法。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什么,听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听老师的提问,听老师的总结等;看什么,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挂图,看老师的演示等。老师的板书是整堂课的要点,它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句将知识要点写在板书上,这些能帮助你整理归纳知识,也便于你日后复习。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这种方法,以听为主,以看促听,效果很好。
2听思并用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在听课中,边听边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听课方法。边听边思,可以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何异同……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五到听课法。“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4符号助记法。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5要点记取法。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6主动参与法。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7目标听课法。上新课前预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8质疑听课法。“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高中英语阅读课学案的应用 篇7
一、学案教学的内涵,知内知义
学案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理念,即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案式教学以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方法,最终完成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学案不同于传统式的学案,其内容主要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案式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其最别具一格的是它能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式教学还能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时结合起来,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陶行知先生有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而学案式教学恰好满足这一点,它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师生在课程中的关系,即一个指导,一个学习。学案是一个教师所有教学经验的结合,所以,以学案辅助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学案教学的应用,实践见证
既然学案式教学作用极大,那么接下来笔者将谈谈其具体在课堂上的应用。现如今,许多教师都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因为无法参与进去,每节课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于是学案式教学应情而生。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鉴定学案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学案需要教师设计情境。首先,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设计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高中生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学案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
例如,在讲《Earthquake》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震的情形,然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地震现场,该如何保护自己。还可以从地震这个话题延伸出新的话题,如自然灾害,教师可提问:“Have you experienced any natural disasters?”或者是“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最后可以让学生做一篇有关于地震的阅读,让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几篇文章专门拿出来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每篇文章的内容不同及结构的不同,教授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教授完方法后,应该及时让学生进行配套练习,让学生将阅读技巧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学案教学的作用,师生共益
学案式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相互影响。它并不是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新的学习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学案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案中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长期下来,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其次,学案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案式教学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合,它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系统的教学理论,在此教学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一举多得。
传统的阅读课堂只是学生一味地做题,教师一味地讲解,二者的工作完全分开,且互动也很少。然而高考阅读要求学生对英语文章有深入的了解,这在平时的训练中很难达成。而且,没有了教师的教授,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并不会使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全文意识”这样的阅读方法,效率会降低很多。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方案教学的优点。它以学案为基础,教师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共同完成阅读任务。这种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二语文阅读学案 篇8
一、学案的内容和编制
学案主体一般由教师编制,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完善并改进,使学案更适合学生实际。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不仅有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学案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馈练习等。
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好教师的“导”。 学案决不能成为单纯的另一份额外家庭作业,要防止成为练习册。
二、学案应用的基本程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上课流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反思总结。教师应提前一至两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找出本次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教师在课前收集学案进行批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分组探究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在课堂上,简洁的导入之后教师即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主要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导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经小组交流后,一般问题都基本解决了,但有个别难度大、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点拨和探究的方式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让学生当堂训练,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每节课上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收获。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一方面迁移形成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学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案的编制既要体现集体智慧又要适合个体。老师要独立编制完成所有的学案很难,这就需要集体备课,注重教师的合作但又要适合本班学生、符合教师自己的导学风格和习惯。所以,对于集体编制的学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身加以调整,做到“量身定做”,不能图省事,拿来就用。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做到教与学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3.在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既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还要及时进行跟踪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所有学生,为所有学生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可加强个别辅导,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5.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四、学案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由于学案经过了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另一种情况就是追求学案编写的完美,加重了师生负担。在学案导学中,如果学生过分依赖学案,教师就会担心学案有所遗漏,进而过于追求学案形式和内容的完美,使得学案越编越厚,内容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精力和时间的困境,学生也增加了负担。
即使是由教师经过精心的二次备课,学案仍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学习能力很突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别是学案所强调的自主性使得个别学习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掉队现象严重。这就要求学案分层、分类,模式多样,对展开学习、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短时间内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总之,学案的应用,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促使教师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
高二语文阅读学案 篇9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乃至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
方法点拨:
(一)分点解说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克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四、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高二语文阅读学案】推荐阅读:
高二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08-14
高二语文09-11
高二语文试题06-14
高二语文期中09-06
高二语文练习11-06
高二语文-2015-2016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析01-08
高二语文教学12-21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06-13
高二语文期末总结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