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建筑

2024-06-03

嘉庚建筑(精选8篇)

嘉庚建筑 篇1

“嘉庚风格”建筑 与闽南文化的创新

龚洁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 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 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 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 年(清光绪十三年10 月21 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1890 年,虚龄17 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 工约3 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 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 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于是他 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一

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 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1912 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1914 年8 月起,到1927 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 年8 月)、尚勇楼(1918 年1 月)、居仁楼(1918 年1 月)、立功楼(1918 年5 月)、立德楼(1920 年3 月)、立言楼(1920 年7 月)、德礼楼(1920 年11 月)、即温楼(1921 年4 月)、手工教室(1921 年2 月)、尚忠楼(1921 年2 月)、诵诗楼(1921 年2 月)、明良楼(1921 年6 月)、延平楼(1922 年9 月)、允恭楼(1923 年8 月)、文学楼(1925 年8 月)、敦书楼(1925 年8 月)、务本楼(1925 年12 月)、事务楼(1925 年12 月)、崇俭楼((1926 年2 月)、瀹智楼(1926 年8 月)、葆真楼(1926 年9 月)、养心楼(1926 年9 月)、敦业楼(1927年8 月)等,计约23 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平方米。相关 设施有:福南大礼堂(1918 年12 月)、医院(1920 年9 月)、图书馆(1920 年11 月)、科学馆(1922 年9 月)、音乐室(1925 年2 月)、钟楼等为各校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建造 了道南楼、南薰楼、航海教学楼、黎明楼、侨校教学楼、七星亭等,约16 万平方米。1920 年起的五年间,他还在厦门大学建造:敬贤楼(三幢)、映雪楼、囊萤楼、丰庭楼(三 幢)、大南楼(二幢)、集美楼、同安楼、博学楼、国光楼(三幢)、芙蓉楼(三幢)、成义楼、成 智楼、成伟楼(三幢)、南安楼、南光楼、笃行楼以及勤业斋、建南大礼堂等约30 幢。1921 年前的大楼,大多是欧式或殖民地式的敞廊拱房,罗马圆柱,有的还是仿荷兰中世 纪建筑或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个别的如务本楼则酷似德国慕尼黑的洛可可式建筑,这主要反 映陈嘉庚先生受南洋殖民地建筑的影响,乃是因为嘉庚先生在南洋殖民地生活二十多年,对 欧式殖民地建筑感受领悟的结果。这正说明嘉庚先生接受新事物,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南洋看 到的欧陆建筑形式移用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教学楼的建筑。

但是,他在南洋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中国人受洋 人压迫的滋味太深刻了。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反抗,表现出一种“报复”心理,尤其 是得到了宣泄后而获得场眉吐气的快感。于是,他在1920 年以后建造的教学楼或宿舍的欧 式大楼的顶上,加上中国传统的燕尾或马鞍屋脊或重檐歇山顶,用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 “压制”欧陆建筑或殖民地建筑,塑造出强烈的闽南地方特色“嘉庚风格”。他在一次大会 上就直言不讳地说过他这样做的用意。他的这种用意,西方学者很快就感受到了。美国人毕 腓力在他的《In and about Amoy》一书中说,这是华侨“由于在海外遭受欺凌,固而在建造 房屋时,产生了一种极为奇怪的念头,将中国式的屋顶盖在西洋式的建筑上,以此来舒畅他 们饱受压抑的心情”。1922 年,陈嘉庚进一步向厦大的教授们说明他的建筑理念,他向教授

们说:建筑要有个性,自己民族的建筑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必追求或模仿洋人的建筑。每个民族,各有它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不必强同于异族而来抹杀自己民族的建 筑文化艺术,而走上模仿洋化维妙维肖的道路,乃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 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二

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创造的“嘉庚风格”建筑,既接受了西方建筑的文化,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富有创意地将两种优秀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闽南这 块美丽的土地上独树一帜,在闽南人民的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更使闽南文化得到了创新!“嘉庚风格”建筑个性鲜明,有许多特点,主要有:

第一,“穿西装,戴斗笠”。就是房子的主体是欧洲式样,像一个人身穿西装一样,而头 上却戴了一顶闽南农村农民常戴的斗笠。这种形式的建筑以前有人说它“不土不洋,既土又 洋,是个怪模样”。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现在人们感到非但不怪,而且“很美观”,“很独

特”,很有文化。它既不单纯抄袭西方建筑形式,又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使厦门地 区出现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漂亮建筑。在西洋建筑上加一个重檐歇山顶,气势灵动雄伟,鹤立 于建筑群里或大海边,蓝天、白云、碧海、绿树,加上红色歇山顶,十分出众秀美,为厦门 所独有。这是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别人无可替代,在中国建 筑界树起了榜样,确立了地位。

第二,三曲燕尾脊。闽南红砖民居,其主厝主要使用燕尾屋脊,简称燕脊,有单曲和双 曲之分;护厝主要是马鞍脊,简称马脊,有方形、锐形、曲形、直形、圆形之别,它又与五 行有关:方为土、锐为火、曲为水、直为木、圆为金。燕尾马鞍两相匹配,表现出红砖民居 的曲线美、形体美,不论从那个角度看去,都十分秀美灵动,雅丽稳重,充分显示出闽南劳 动人民富于创新的灵气。可是,陈嘉庚先生还不满足,他把教学楼、宿舍楼的屋脊,修成十 分漂亮的燕脊和马脊,配搭得颇为和谐。尤其是将燕脊修成三曲燕尾,一幢红瓦双坡欧式主 体的屋顶上,左右六个燕尾高高扬起,在蓝天白云下,为三双燕子歇在屋顶上振翅欲飞,匀 称美丽得无可比拟。这在闽南、台湾是找不到这种屋脊的,只有陈嘉庚先生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性地使用三曲燕尾。歇山顶也有新的造型,比通常的更为美观,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成 员。

第三,彩色出砖入石。出砖入石形式多样,在闽南红砖民居上常可看到。可陈嘉庚先生 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人,他把闽南这古老的出砖入石建筑方法优化到了极致。他不 仅在房屋的墙角上使用花岗石做出砖入石,而且他利用厦门盛产多色花岗石的优势,在建筑 的主体和立面以及柱子上也使用彩色花岗石做出砖入石镶成图案,色彩本原,图案简明,美 观大方,协调和谐,使大楼的整体美感大大增强,个性十分鲜明。这种做法,在全国所仅见。第四,梁檩桁柱不油漆。陈嘉庚先生又是一个颇有生活实践的人。他看到许多木质楼房,用油漆把所有梁檩桁柱油漆几遍,把木质部分全部封闭了起来,以为这样可以延长木材的寿 命和房屋的使用年限。其实不然,厦门地处沿海,气候温湿,极易遭白蚁侵蚀。梁檩桁柱的 两端,虽立于柱礎或与榫卯相合,掩于墙体或处于阴暗处的,汲收温湿而滋生白蚁。所以,往往出现油漆了梁檩桁柱的头尾部分生长白蚁而侵及整根木材的情况。陈嘉庚先生则严令工 匠不准油漆梁檩桁柱,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任凭海风吹拂,这样反而不易生长白蚁,房屋更 加安全。所以,在集美和厦大,凡陈先生督造的教学楼和宿舍或礼堂的梁檩桁柱,甚至楼板,都没有油漆,建造时匠人的手印、泥水痕迹等原封保留。这就是陈先生预防白蚁蛀蚀的极原 始办法,但十分有效。这也是他老人家独创的“土办法”,值得总结借鉴。

第五,陈嘉庚先生还创造了新颖的“嘉庚瓦”。他将仰合平板瓦改成可以挂搭的大片型 改良瓦,且以闽南红土为原料烧制而成,建筑设计界将这个红色的改良瓦专称为“嘉庚瓦”。后来,人们以水泥为原料制作,风行了几十年,厦门、福建许多房屋均使用这种水泥瓦。直 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新型的S 瓦,水泥瓦才淡出建材市场。陈嘉庚先生创造的嘉庚瓦,功莫大焉!此外,陈嘉庚先生建造教学楼,一般不在楼设厕所,而在大楼后面建一颇有规模的厕所 供学生使用。14 层的南薰楼,原来也是没有厕所的,据说他要求学生们勤跑,到楼后厕所 如厕。三

梁思成先生1954 年在《中国建筑的特症》中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从世世代代的 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 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所以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红砖 民居,是闽南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传至今天,表现了闽南深厚的悠久的文 化,当它与古老的欧洲建筑所包含的欧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时候,又反映了厦门地域特别 是陈嘉庚先生所创造的中西融合的独特的建筑形体美,这就是“嘉庚风格”建筑所展示的个 性,人们只要见过它一次就难以忘怀,而且还会联想起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创造 精神。时光流逝越久,它给人们的印象越深,这就是“嘉庚风格”的魅力所在,是陈嘉庚先 生留给厦门人民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应当尽心的加以保护。

“嘉庚风格”的灵魂就是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乃至中国传统建筑与欧陆建筑的融合上,把 东西方两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陈嘉庚先生对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巨 大贡献,并随着时空的跨越扩大,其价值也相应地扩大,对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建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作者系原厦门市博物馆代馆长)

生命科学细胞理论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融合进校区的功能布局里。其中一个设计方案效果图显示:左边是一个细胞图,右边是功能效果图。细胞壁对应校区里的香山生态山林,细胞膜对应隔离绿化带,叶绿体对应绿化植被,细胞核对应“一主四从”公共教学区,液泡对应湖面水体,细胞质对应各功能建筑组群。该方案提出的“细胞结构类比”概念吸引了许多学生 “细胞结构类比”概念吸引了许多学生

嘉庚建筑 篇2

1.1 嘉庚风格的定义

“嘉庚风格”的首次提出可追溯到1984年7月陈从周先生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的以《卓越的建筑家———陈嘉庚先生》为题的文章, 他写道:“具有厦门地方性的陈嘉庚风格建筑, 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层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与艺术境界的主导思想是乡与国, 乡情国思跃然于其建筑物上;对他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思想有开展研究的必要, 尤基要肯定他在我国建筑史上与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 (图1) 。“嘉庚风格”形成于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建的厦大、集美两校, 影响广泛遍及闽南地区及东南亚一带。

1.2 嘉庚风格的空间形态

嘉庚式建筑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厦门地域文化, 其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建筑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

(1) 总体布局。嘉庚风格的总体布局普遍采用“五金定金”、“一主四从”, 是五行中“居中为尊, 四方拱卫”的变通模式, 建筑群体中主体突出, 布局对称。

(2) 平面设计: (1) 内廊式。建筑平面布局多为王字形或一字形平面。砖石或砖木结构。通常1-2层平面开间规整, 多做办公、教室等用途; (2) 单面外廊式。一字形组合。平面常采用较为简单的一字形而局。在主要使用房间的南边设置柱廊, 主入口和楼梯通常设于建筑两端和中间。由于这种建筑的结构方式多为砖木体系, 故进深方向民展的可能性不大, 但建筑横向则可联续不断地发展。

1.3 嘉庚风格的形式表征

在嘉庚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中, 陈嘉庚先生周日尖锐地指出“每个民族, 各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 不必强同于异族, 抹煞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而且, 模仿洋化惟妙惟肖的道路, 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的建筑文化艺术, 是没有国性的”。[2]他善于吸收新的建筑科学技术和外来建筑手法, 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特别注重于展现中化民族的文化。

(1) 建筑材料。早期嘉庚风格建筑色彩统一为白色, 外墙南采用灰泥抹灰, 施工技术细腻。兴建厦大、集美的时期, 陈嘉庚本着节约的原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就地开采的花岗岩、烧制的红砖素雅美观, 特色突出。

(2) 屋顶形式。嘉庚风格屋顶的处理基本上有两种类型:闽式屋顶及西式屋顶。多铺以绿色琉璃瓦及橙色嘉庚瓦。虽然早期嘉庚风格出现的被人们戏称为是“穿西装, 戴瓜皮帽”的硬组合, 但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 逐渐成熟, 取得了较为完整的建筑形象。它归功于地方材料的运用、砌筑工艺及细部处理上的推敲。 (1) 闽式屋顶。闽式屋顶其装饰做法和屋顶形象沿袭闽南民居形式。采用抬梁式构架闽式屋顶又为分:a.歇山顶:歇册顶在嘉庚建筑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安置于建筑重要的入口和角楼部位;二、三川脊:三川脊是将硬山、悬山式屋脊中央一段抬高, 且于高屋面两侧增加垂脊之屋顶, 檐口保持完整; (2) 西式屋顶。西式屋顶多为双坡顶、四坡顶及屋顶, 铺橙色机平瓦, 没有出檐。正立面多封以西式山花, 另外, 南洋进期起起落落的塔楼及老虎窗已不再建造。山花形状各异, 装饰繁杂, 绝少雷同, 基本上为中心图案、装饰图案、形体轮廓、对柱等组成的有较强对称性的造型; (3) 组合屋顶。组合屋顶为一:覆盖不规则形状之屋顶。二:歇山屋面纵横向组合, 歇山山墙取代西式山花成为立面要素, 这应当吸收了西洋屋顶的组合方式。

(3) 屋身。红砖是闽南所特有的墙体材料, 被普遍采用。用石材与红砖镶砌, 即常说的“出砖入石”, 在墙头、角柱拼出优美的图案, 自然、清新, 在嘉庚建筑中为常见, 其特点为: (1) 没用外廊式样。两端及中央突出塔楼与外廊虚实对比强烈。立面则多吴现五段式构图; (2) 外墙由花岗岩与红砖砌筑, 显示了对传统作法的延续与创新。在嘉庚建筑中石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不仅外墙用清水花岗石, 建筑梁柱、楼梯、门窗洞的台、媚、线脚也用石材; (3) 廊柱:嘉庚建筑采用花岗石与釉面红砖犬牙交错密缝砌筑的方法装饰建筑阳角, 色彩绚丽, 效果独到。

2 嘉庚风格的类设计要素

2.1 建筑群体布局的特点

嘉庚式建筑布局传统普遍采取“五金定位”、“一主四从”的设计手法, 在厦门大学建设的以建南大会堂为主的五幢大楼突出了建筑主体, 使建筑之间有强烈的轴线感, 群体布局的模式与自然环境结合, 因借地形、地势布局, 合理经济。不同标高的地形, 以地下层或错半层来找平, 既节省了土方开采, 又丰富了建筑空间。是近代校园中比较特殊的风格。这种布局方式到今天在大学校园建设中仍有可取之处。

2.2 传统大屋顶统领全局

教育建筑嘉庚风格采用中国民族形式与西洋风格揉合, 在当时的建筑界自成一派。主体建筑的屋身采用三段式构图, 在立面运用大量的拱券, 这是典型的西文古典主义建筑的手法。而建筑顶部常采用传统的大屋顶形式, 并且对屋顶的组合经过一番考虑, 使屋顶体量突出, 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

3 类嘉庚风格的设计实例

当代厦门的大学校园建设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 , 主要是在原有嘉庚式校园的格局基础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对嘉庚风格的研究, 旨在借鉴嘉庚风格精华与创作经验于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之中。

3.1 厦门大学嘉庚群楼

厦门大学新校区的嘉庚群楼设计是陈嘉庚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五金定位”、“一主四从”是厦门大学老校区近代嘉庚楼群建筑布局的传统, 在厦门大学原有建筑群贤楼群中, 以占地面积最大, 建筑高度最高的群贤楼居中, 同安楼与集美楼分别在其东西两侧, 向外拓展东西两端分别为囊莹楼与映雪楼 (图2) 。

3.2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也是厦门当代建筑中“嘉庚风格”的延续与创新, 学院主楼汲取了集美学村原有的标志性建筑南薰楼的建筑造型特点。南薰楼主楼高达15层, 矗立在浔江西岸的制高点, 屋身以花岗岩砌筑, 自下而上逐层缩小, 最顶端的小亭子由12根红柱托起中央屋顶, 屋顶为起翘的四角攒尖顶和西式穹顶结合。在楼顶放眼望去, 白浪滔滔, 千帆穿梭 (图3) 。

本文对厦门近代建筑中的嘉庚风格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从嘉庚风格的定义、空间形态、形表征等几方面对嘉庚风格校园建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嘉庚风格从建筑的群体规划到单体布局, 无一不流露出陈嘉庚先生及其使用者的生命体验, 它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 又代表着人们心灵中十分重要的生活意象。它所代表的是具有丰富厦门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是极富地方特色和人情味的建筑形式。

摘要: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 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特征。陈嘉庚先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年的侨居生活影响, 汲取了中西不同的审美观, 而他以创新求变的可贵精神, 将南洋和西方的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形式相融合, 体现出多元融合的建筑特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厦门地域建筑风格。

关键词:嘉庚风格,筑特征,形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国祯.陈嘉庚与厦门大学.中国大学教学, 1997.

[2]黄仁, 王绍森.厦门大学嘉庚群楼设计.建筑学报, 2001 (6) .

[3]吴焕加.中国建筑, 传统与新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 .

[4]关瑞明, 陈力.泉州传统民居中的类设计要素.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版) , 2004 (4) .

[5]吴小钦.陈嘉庚与厦门大学近代建筑.福建建筑, 2001.

[6]黄迎松.厦门城市建筑风貌保护的思考.福建建筑, 2001 (2) .

[7]余阳.厦门近代建筑之“嘉庚风格”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嘉庚建筑 篇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独立学院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相关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清华大学,华侨大学,与天津仁爱学院的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现有平台下,制定以能力为导向,与全程实践为特色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建筑学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50-02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独立学院建筑专业毕业生与研究生、高职生不同,不仅需获得就业竞争力,更渴望在未来的职场中可持续发展。而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作为独立学院开办于2009年,其第二轮(2015-2020)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基础是由此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的一系列、全方位相关调研工作。依托这一坚实的基础,在国内建筑学科技发展与行业运营新形势背景下,总结出科学的并契合我校办学特色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调研及比较分析

(一)基于不同平台的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针对本次调研选取的3所院校,对其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基于各自平台的不同,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各具特点。

1.研究型大学:基于“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工程教育传统基础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建筑学人才和“卓越建筑师”。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实施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点提高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实现“适合学生成长、切合清华实际、符合国家战略、汇合全球发展”,持续保持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的总体目标。

2.应用型大学:基于“实践能力导向型”的培养目标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是在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城乡建设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福建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服务定位为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于福建省经济建设。培养层次定位为本科层次建筑学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独立学院:基于“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旗下的仁爱建筑是一所独立学院。仁爱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将“执行建筑师”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谓“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专业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化,形成扩初方案,并有能力在工程实施作业上扎实地与各工种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真正的中坚力量。[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培养计划主攻目标比较明确:夯实基本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定位,所以培养出一批务实的执行建筑师。

(二)基于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对比分析

1.部分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并在大五起开始实行分流,一部分学生读满五年制本科毕业,另一部分学生从大四直接升入研一。为此,清华构建了“三个平台”形成相对应的理论、设计和实践三大课程体系,即以本科一至二年级为基础平台,本科三至四年级为专业平台,硕士研究生为综合平台。通过平台—板块—课程三级体系,和设计课、实践课、理论课、讨论课等四类课程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将全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划分四大课程模块(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人文修养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工程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建筑设计课程模块、建筑管理课程模块。由此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被调研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次调研的几所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均打破了传统的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程设置必修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的模式,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结构采用了“嵌入式”方法,将专业课程设置围绕设计课展开,建筑原理、建筑技术课紧密结合设计课内容与进度,测绘、工地实习等实践教学利用集中设计周进行。

(三)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主干课

本次调研中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采用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以“设计专题”为建筑设计教学组织模式,教师以各自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确定设计课程题目,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专题及教师,教学过程以调研、讨论、评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思考,从而形成教有所长、学有所求、师生互动的建筑设计教学局面。[2]同时聘请建筑业界优秀建筑师作为“校聘设计导师”参与教学,以“建筑大师工作营”使建筑教育越来越走向真正职业化教育。华侨大学以地域为依托,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学生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更好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培养模式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承袭于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传统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然而由于生源、规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嘉庚建筑学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一)教学平台

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师共有34人,教师队伍还有较大缺口。为了实现师资队伍的合理结构,建筑学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嘉庚学院的教学平台,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优势学科艺术系、环境工程系和土木系的教授纳入为系联合教授,并讲授相关课程,这样能在短时期调整系内的师资结构,同时能够提高建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我系在近几年与厦门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充分利用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设导师工作室,以达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形成“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三级体系的教师工作室介入下的实践教学。同时应用并发展建筑学系的实习基地,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师工作营。

(二)培养目标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新培养目标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体系的优化整合,不仅使学生具有从事建筑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更具有应用知识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由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数量大,建筑学学生的职业目标多种多样,因此嘉庚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提供的不应该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面向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教育。因此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建筑学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本次的培养方案提出在原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模式执行“艺科交融”的理念的基础上,同时强调能力结构执行“创执并举”的理念。因此新培养方案强调在教学安排中增加工程实践,引入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为了强化建筑设计的应用性实践人才的培养,本次的培养方建筑学专业对“1+3+1”教学结构进行调整为“1+2+2”结构,即一年基础培养阶段,两年专业培养阶段,两年进阶式职业培养阶段。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原培养方案的大五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职业培养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四的工程设计环节,形成了“进阶式”职业培养教学体系。通过工程设计环节在教学体系中加入的运行模式,让学生可以全面地体验“校企合作”教学环境,了解设计院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这一新模式设计用来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进入设计院实习和工作的衔接环节。新的教学结构以全程实践为手段,明确嘉庚学院以有效教学见长的工作思路,强调结合学生兴趣培养、引导与提升工作,将实践教学从单纯的教学方法升华为教学计划的组织核心,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支持,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为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建伟,李伟佳,刘韦伟.基于市场定位的独立院校建筑学教育特色[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庄惟敏,单军,徐卫国.清华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及其启示[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卜德清,张勃.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模拟设计院”教学模式[A].2014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陈嘉庚简介 篇4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弘扬嘉庚精神征文 篇5

导语:陈嘉庚是人尽皆知的爱国华侨领袖,他用一生来支持祖国抗战,为新中国的繁荣复兴做贡献,为了让新中国更加富强,有更多的人才,他不惜倾尽其所有,资助各所海内外学校。

弘扬嘉庚精神征文

10月21日,纪念活动在嘉庚体育馆隆重开幕。活动期间,举办了第三届全球集美校友联谊大会、集美中学95周年庆祝活动、集美校友总会暨集美侨联大厦落成典礼等。香港集美校友会长王钦贤、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会长李凤翔组织了逾两百人的庆贺团赴厦门集美参加这一庆典。

此次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弘扬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缔造美丽厦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来。通过纪念活动,充分体现厦门市委、市政府弘扬嘉庚精神,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强烈意识和一贯做法,充分展示厦门市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与和谐奋进的发展局面。

嘉庚精神 诚毅百年

10月21日上午,在福建厦门嘉庚体育馆举行有厦门市政府举办的纪念大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全国侨联主席林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梁绮萍等嘉宾和陈嘉庚先生後裔及亲属,以及海内外集美校友等2500多人出席了纪念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发来贺词。

全国侨联主席林军致辞,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嘉庚先生兴办教育倾资之巨、时间之久、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毅力之坚、思想之先为世界所罕见,为中华民族、海外华侨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在会上表示海外亲属将继续关心和支持集美学校的发展。他说,他也欣喜地看到遍世界的校友和各界人士为母校发展和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使嘉庚精神得到了传承。

海外校友代表、香港集美校友会会长王钦贤,集美学校师生代表、集美大学校长苏文金等也在会上致辞。纪念大会还表彰了第十一批捐资兴学尊师重教模范单位和个人,向捐资兴学突出贡献者颁奖。

难忘师生情 薪火永相传

从集美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贡献的人才,他们分在世界各地,为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还有许多的侨友旅居国外或港澳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发扬陈嘉庚先生赤忱爱国的崇高思想。在此次纪念活动,有包括600多名的香港集美校友会在内的海内外XX多名校友相聚集美,共同庆祝母校百年华诞。香港集美校友会同时还举办了“庆祝香港集美中学95周年活动”、“谢师宴”、“与泉州集美校友会联欢”等一系列活动。

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一生创业、一生兴学,他的实践和精神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嘉庚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君子必诚其意”、“士不可不弘毅”陈嘉庚先生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提炼出“诚毅”二字,作为他所创办的集美学村各校的共同校训。他毕生的资财全部用於爱国救亡、兴资办学等公益事业,於1913年开始创办教育,在海内外兴办和资助学校多达118所。他的精神也在其学子们的身上得以延续,现了一批“嘉庚精神”的传承者:70多岁的杜成国先生是印尼归侨,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以他人拍照谋生,平时生活非常节俭,常与太太食用一份下午茶当午餐。但是,他将自己位於北京三环的四合院卖掉,所得的款项捐予母校。多年来,他为集美中学、集美医院等先後共捐资近500万元;香港集美中学校友会会长李凤翔先生,在集美中学新校区落成时也捐建了教学楼。

弘扬嘉庚精神征文

陈嘉庚是人尽皆知的爱国华侨领袖,他用一生来支持祖国抗战,为新中国的繁荣复兴做贡献,为了让新中国更加富强,有更多的人才,他不惜倾尽其所有,资助各所海内外学校。陈嘉庚先生一生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事迹是人人知,人人无不佩服,无不敬仰的。我们应当沿着陈嘉庚先生的光荣之路,努力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发扬他的艰苦朴素、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就算我们做不到如陈嘉庚先生般爱国,支援祖国抗敌,但他那份爱国的心,感恩祖国的情怀,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必须领悟的!

就在不久前,我们刚听完一堂关于陈嘉庚先生“爱国,爱家,爱父母”的道德讲堂。这场讲座,让地位渺小的我深深被震撼了!直至那天讲座结束后,我才明白:原来嘉庚精神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榜样!就算做不到万分之一,但是只要我们努力过了,付出过了,就比万斤黄金还更加贵重!

先有国后有家,如果我们不去努力把国家兴亡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努力壮大国力,那么我们又会沦为被人欺凌的境地,再次被敌人扣上“东亚病夫”这个羞国辱家羞辱人民的帽子!我们要挺直腰板坚定地喊出来:“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不会向你们屈服!当初我们凭着坚定的爱国信念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胜利了,今天我们同样会胜利!”

我们要大声地告诉他们,我们从不软弱,我们从不畏惧,在关键时刻我们更不会退缩。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在,我们就一定如蚂蚁一般,在火场中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如果国不强盛,任人欺凌,那家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呢?只能让人民受苦。只有国盛了,敌军就不敢轻易来犯,那家也就会安宁,和谐,美满!国与家就如一对锁与钥匙,它们紧紧相连,缺一不可!

朴素也是陈嘉庚先生的显著品质,他为人简朴,不求奢华,一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但是他从来不抱怨,不说苦,不说累,只要是关于人民,关于国家,他都义不容辞。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爱国主义者感到庆幸,感到光荣,多希望他能永远屹立不倒,永远留下。可是1961年8月21日,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陈嘉庚先生于北京过世,享年88岁......这是民族的一大损失,是个遗憾,但是陈嘉庚先生的精神与品格会永远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在这里我想说一声:“您永远会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与榜样,永远会是我们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弘扬嘉庚精神征文

小时候,常听父母跟我讲,家乡里曾有个爱国华侨陈嘉庚。陈嘉庚年轻时就闯南洋,一生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一九一三年后,他分别在福建修筑了七十三所学校。在校中实行免费入学,设奖学金等办法,使福建各地贫苦学子得到了读书的机会,为祖国培养出许多人才。陈嘉庚家中家财万贯,他却十分节俭节约。他家中的家具多是旧的,家具坏了就自己修一修,衣服裤子上全都上了补丁。陈嘉庚还常把钱拿去资助那些寒窗学子,而自己每天的饭钱却只有五角。他还常说:“金钱就是肥料,用来播撒才有用。”他的故事伴随着我慢慢长大。

如今,在开展《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事迹展中,我再次读到陈嘉庚那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所感动。想起来,我就十分感动。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条白裙子,价格不菲。那条裙子可好看了,领子那绣着两只蝴蝶,袖子和裙摆那还逢着蕾丝边,穿上就像个童话里的灰姑娘穿上了仙女给的裙子。刚买来的时候我可爱不释手的看了好一会呢。当天我就穿着它去上学,想跟同学炫耀一下,一路上,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走进教室。正好班里有一个同学在写钢笔字,那只钢笔突然写不出来了,那个同学把钢笔用力一甩,而我正好走过。“刷”那条裙子上多了一点一点的墨水,就像原本美丽的一幅画里多了一滴滴的油渍。我的心情一下子从太空跌落谷底,我与那同学争吵了起来。回到家后,我臭着一张脸对正在看报纸的妈妈说:“妈,你看我的裙子脏了,待会帮我把衣服扔了!”妈妈抬起头,看了看我的裙子,说:“没关系的,到时用漂白水漂一漂就行了。”我嫌弃的说:“哼,就算用了漂白水,裙子上还是有痕迹的,要漂你去漂,反正我也不会再这条裙子的!”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间,狠狠的摔上了房门。从此,那条裙子就一直压在衣柜的最底层。如今,我读完了陈嘉庚的所有事迹,我才惊觉,那时我做了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我在心中默默发誓,以后再也不浪费了!

嘉庚精神永传扬征文 篇6

门廊长50多米,两厢墙上有镂刻着历史人物和传统故事的青石浮雕40幅,形象生动。园中央矗立着28米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撰写的碑文。纪念碑有四层基座,三层八级,顶层三级,分别象征着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基座四周环以青石栏杆。纪念碑南侧,一道屏风式的石墙后是陈嘉庚的陵墓。陵墓是陈嘉庚生前亲自设计的,墓形作马蹄状,顶盖以13块水磨青斗石拼镶而成,呈寿龟形。墓碑为水磨花岗岩砌成,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体文字。墓的左右及后面以青石屏壁为障,上有15幅表现陈嘉庚重要经历的浮雕画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照壁均以青石砌成,典雅庄重。

鳌园的石刻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富有生活气息和闽南风格,有闽南石雕博物馆之称。石刻分为浮雕、沉雕、镂雕、线雕、圆雕、影雕多种,内容有工农业生产、文教体育、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和连环装饰图案五类,取材广泛,包罗万象。影雕利用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在玉昌湖青石板上用特制的钢钎雕琢出无数个程度不同的小点,相聚成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不退色、不变形。在纪念碑周围的石雕坊柱上,还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流题赠的称颂陈嘉庚先生的诗词对联,共有题刻50多幅。

厦门海岸国际酒店周边有公交总站及快速公交BRT总站,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鳌园,领略华侨典范陈嘉庚先生的不朽精神。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高一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征文600字

2.高一十个全覆盖征文600字

3.文明从我做起征文600字

嘉庚建筑 篇7

1 中国传统文化对陈嘉庚的影响

陈嘉庚自幼从私塾、家庭与社会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国内度过的,16岁以前读私塾,读的主要是《四书》、《五经》,着重于道德修养。在1893年奉命回乡完婚,回乡完婚之际补习中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大到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小到“乡音难改”,作为炎黄子孙的陈嘉庚,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着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在上世纪20-30年代,陈嘉庚曾提出中国固有文化的提倡和保存的问题。他认为波兰之所以复国,就在于对其文化的极力保存,而汉族在元、清统治后两度恢复,也是固有的汉文化因素起的作用。并主张保留中国文化以维持民族精神,“盖国可亡、族可亡,中国固有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

陈嘉庚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是充满实践理性的伦理和哲学。其中《礼记·大学》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养目标,又提出实现这些修养目标的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嘉庚先生认同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便是受儒家思想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目标的论述的影响。

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基础之上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可以看到一些通古贯今的基本观点,表现着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便是天人合一,孔子在《易传》中提出了“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这是最早的关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论述。孟子说“尽其心者,则知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唯天下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们修养到至诚的境地,就能通达社会的大纲大法和人伦道德,懂得万物化育的道理,进一步能通达天德而“天人合一”。“诸葛亮马前课”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陈嘉庚身上的集中体现,这在“至诚道前知”可以看出。陈嘉庚曾在一次谈话中讲到“诸葛亮马前课”,“马前课”是孔明卜卦。他认为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古语至诚之道必有前知。“诚者,天之道也”,“圣人之性”便是“诚”,《三国演义》把孔明描述成近乎于神的形象使陈嘉庚认为孔明修养达到至诚境界,所以能有前知占卜预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等的观念对陈嘉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引申为对祖国的忠诚,对朋友的忠厚,对事业的忠心和大力畅扬几千年来延续于中国家庭的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孝”,也在鳌园石雕中的体现。在陈嘉庚陵前拜亭的青石雕和围墙浮雕中有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等超越时代和阶级界限的民族英雄,在他们身上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美德,如体现文天祥生死观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体现林则徐祸福观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些英雄的崇高品质和风范,建构起检验人生志趣品格的标准,回荡着贯穿古今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脍炙人口的中华戏曲也深深地影响着陈嘉庚。中国文学向来以诗文为正宗,其它的被看作是陪衬,难登大雅之堂。到了13世纪,随着赵宋王朝的日暮途穷,外族南侵,政权易主,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统治秩序受到了强烈冲击,维系统治的思想意识势如破冰。反映在文坛上,审美取向开始转移,雅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终于被生机勃发的俗文化逐步取代。具有综合艺术之长,结构精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活、语言风格清新的戏曲、小说,开始居于文坛的中心的位置,吸引观众和读者。戏曲、小说凭借强烈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心灵,展示了民众的理想和情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学海涵万伏、绚丽辉煌的另一个方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鳌园游廊左边“至诚道前知”下面石刻的第三部分就是七出传统戏曲画面:“赵武灵王”、“包公斩鲁斋郎”、“秦香莲”、“县台背纤”、“打严嵩”、“现世报”、“打面缸”。在围墙浮雕中也有中国传统戏曲故事,如木兰从军、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蛇传等。在这些传统戏曲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主题,一是揭露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真挚的爱情及主人公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如秦香莲、孔雀东南飞(又名《焦仲卿妻》)、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蛇传等。二是描述劳动人民悲惨痛苦的境遇,刻画了英雄人物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赞美了英雄人物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他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甚至死而不屈的英勇行为。如包公斩鲁斋郎、县台背纤、打严嵩等。

2 西方工业文明对陈嘉庚的影响

陈嘉庚在国外的时间有49年,西方文化(尤其是工业文明)对他也有极大的影响。正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推崇,才有了以兴学为天职的思想。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弘扬,是陈嘉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在陈嘉庚经营的实业和创办的各类学校当中,鳌园中也有集中的体现。

西方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习惯跟以往大不相同,人们的家庭、健康卫生、消费观念与以前也是迥然不同,这种变化形成了新的文化观,一种工业文明带来的新的文化。这对陈嘉庚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水是致病的主要根源,能不喝水就不喝,身体中的水分主要靠喝酒。19世纪以后,这种想法得以纠正。这在鳌园的石雕中就有鼓励人要多喝水。

服饰不仅能遮体御寒,也是表明一个人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在工业革命后,服装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和功能相结合。在鳌园的石雕中,有描述男子的服装,简洁而实用,西装外套配上领带和衬衣,工人和农民则穿结实而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妇女着装是不裸露腿部的裙装。

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卫生与健康的关系还很不了解,卫生很差,人们对遍地垃圾污水毫不在乎,普通人把脏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直到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了一个经过三年调查写成的报告,认为疾病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并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在鳌园石雕中,有不少反映陈嘉庚非常重视促进公共卫生,改善人们健康状况,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经济能力和时间去从事以前不可能参加的娱乐活动。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各种体育运动迅速发展起来,足球、羽毛球、网球、溜冰、田径等现代体育运动纷纷诞生。吸引了许多参加者和观众,成为各阶层人士共同喜爱的消遣方式。各类体育运动在鳌园的石雕中均有描述。

一代侨领陈嘉庚 篇8

今有李嘉诚,昔有陈嘉庚。

若论在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企业家,陈嘉庚与李嘉诚当为绝代双雄。但是,如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则当今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在陈嘉庚的巍巍高山之前,也需稍逊一筹。

陈嘉庚在世之时,不仅是南洋的菠萝大王和橡胶大王,在商界举足轻重,更主要的是,在抗日战争的风云际会中,陈嘉庚振臂一呼,海外华人倾力支援抗战,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胜利贡献甚伟,这种历史地位,全球华人企业家中无人可比。而其在倡导教育、兴办学校以及致力于两岸统一方面的努力,其胸襟气度,亦非寻常。其兴办的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国内知名。助学之举亦为后世华人企业家所仿效。

一代伟人毛泽东平生极少夸人,但是,对于陈嘉庚,却推崇备至,称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一介儒商,如何从商业王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何做一个值得尊敬的商人?对于如今普遍存在仇富心理的社会,陈嘉庚的历程,极有启发意义。

还债立信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可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但他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单飞。而为父还债,亦使他在华人商界中获得了广泛的肯定,被视为可以信赖的人,积累了雄厚的无形资本。

菠萝“苏丹”

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销售看涨,月底核算结果,获净利9000余元。不仅收回全部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之大,确实惊人。

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陈嘉庚初战获胜,就以“新利川”为立足点,兼营父亲企业与人合伙的月新菠萝厂,接着又开设了谦益米号,米店也兼做罐头厂的营业机关。

随着菠萝罐头生意越做越大,对菠萝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事实上,这块种植地也确实是一块福地,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创业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就在菠萝生意顺利发展的同时,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大跌,陈嘉庚只能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这次打击使他意识到,商场如战场,仅仅靠一种产品经营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多变,他要寻找新的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赶忙联系这个商人,从他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而当时因为菠萝生意的不景气,很多人纷纷脱手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趁此机会购买了大片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一跃而居首位,真正成了业内的苏丹,这一年,他已是一个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的华侨企业家了。

橡胶大王

1916年,陈嘉庚又有了划时代的举措。当时欧洲各国互相厮杀,给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西亚的橡胶业,一跃而成了支柱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马来西亚成了世界“橡胶王国”。而陈嘉庚此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西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此后2年,陈嘉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橡胶业上,他先后将新加坡土头桥的菠萝罐头厂和恒美熟米厂改作“谦益”橡胶厂,专制胶布,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植到工业制造的飞跃。接着,他又设法与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而且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不但没有遭受损失,还安然无恙,依靠米、树胶、轮船航运和出售菠萝罐头厂积存的铁皮,陈嘉庚共得450 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实存资产430万元。从而迅速跻身于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华侨大亨。

一战之后,陈嘉庚意识到航运业的危险性和暂时性,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他开始继续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英国投资者不断到马来亚抢占市场,有实力的华侨商家和小园主也纷纷改办橡胶种植园或兴办小橡胶厂,竞争越来越剧烈。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退出于两年前投资50万元入股的3家橡胶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将谦益以橡胶总公司的名义列入麾下。

1922年,自由竞争无度引起市况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许多小规模的胶园、胶厂被迫停产。而这时的陈嘉庚公司虎气十足,他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在对马来亚各地进行考察之后,陈嘉庚一下子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在马来亚和印尼设了10多家橡胶分店,其后又在其他地方设分行、分店或办事机构。目的是扩大产品销路和原料来源,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失。这一年英国政府为抬高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独占利润,在新加坡、马来亚实行限制橡胶生产计划,第二年略见成效,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橡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一年是陈嘉庚的橡胶事业的巅峰,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也提到了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支援抗战 爱国侨领

1937年,日本侵华。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无数中国人义愤填膺,海外华人亦同仇敌忾。1937年10月,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1938年10月,在著名闽侨菲律宾的李清泉和印尼的庄西言倡导和劝说下,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庄西言致函陈嘉庚后,致电行政院建议陈嘉庚领导南侨组织筹赈总机关)致电要求,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李清泉、庄西言为副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1939年,他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陈嘉庚回国视察、慰劳抗日军民。

1940年,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历访重庆、延安等地。特别是访问延安之后,陈嘉庚正统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通过对国共两党辖区的访问,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战八年,中国举国努力,各党合作,同时各个阶层协力同心,方才击败日本,一雪甲午战争以来半个世纪的巨大耻辱。在此民族危亡之际,陈嘉庚以其赤诚的爱国热情,竭尽全力为故国效力,为中国人民所铭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教材中,陈嘉庚成为毫无争议的两方都推崇的爱国人士。亦奠定了其海外侨领的地位。至今60余年,虽海外有更有实力的华人企业家,但是就综合声望而言,尚未有超出陈嘉庚者。

重视教育,回报故乡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嘉庚事业达至顶峰时,不过拥资一两千万元左右,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的,唯有陈嘉庚。正因为如此,黄炎培先生曾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

1913年,陈嘉庚即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集美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鳌园刻图 肇划两岸

鉴于陈嘉庚的巨大声望和特殊才能,建国后,中央政府特邀其归国效力。陈嘉庚以古稀之躯,不负使命,毅然归国。

1949年,他应毛泽东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晚年的陈嘉庚,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1950年,他在福建集美学村创建鳌园。在鳌园中的“博物观”照壁石屏正中,请石匠刻录5幅地图。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图”,其下面并列四幅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省全图”、“台湾省全图”及“同安县全图”,并在图中刻下亲撰的《台湾史略》。陈嘉庚先生亲撰的《台湾史略》的第一句话写道:“台湾为我国东南一大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事业。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径,1950年7月4日,陈嘉庚通过《福建日报》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干涉。此后,他又发表一系列对记者的谈话和声明,发表接见华侨的谈话等等。一再阐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外国侵占或干涉,并号召华侨为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祖国统一是陈嘉庚临终遗嘱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他相信他的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要实现。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为什么在“鳌园”刻录的地图中刻下“台湾省全图”的最重要原因。

上一篇:长凳游戏(体育)下一篇:梦想主题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