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通用13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1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 下面是认识圆柱高的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下面请大家翻开书本到第18页,默读最后一段,看看书上还介绍了什么新知识呢? 生:还介绍了圆柱的高。师:那什么事圆柱的高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师:那么怎样画圆柱的高呢?我们通常是这样画的,先用虚线分别画出两个底面的一条直径,再找到直径的中点,也就是圆心,标上字母O,最后再用虚线连接这两个圆心,就得到了圆柱的高。师:你也能找出几条圆柱的高吗?小组合作找一找并汇报。
师:那是不是圆柱的高只有这一条呢?你们能找到几条这样的高呢?生:不是,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片断二: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下面请大家翻开书本到第18页,看看书上还介绍了什么知识呢? 生:圆柱的高。
师: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大家一起来说说看。
生:圆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离。出示课件: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师:下面老师就做了一条圆柱的高,我们来看看。(展示课件。)我现在两个底面上找了一组平行的直径,然后找到中点,把两个中点连接起来就成了圆柱的一条高了。师:那你们还能不能再找出几条这样的高了呢?生:能。师:谁来说说的?
师:那我们找到的这几条高一定要保证跟这两个底面有怎样的关系。生:垂直。
师:好,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盒牙签,这个牙签盒的形状是类似于一个?(圆柱)好,现在我们来看里面的牙签,每一根牙签它跟上下两个底面有怎样的关系呢?(都是垂直的。)那么每一根牙签我们就可以看做是这个圆柱的?(高)多不多啊?(多)如果我把牙签变的细一点,那么牙签的数量会?(越多)再细一点呢、再细一点呢? 师:现在大家想想看圆柱的高会有多少条呢? 生:无数条
反思:第一节课对于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我是这样子来讲解的,我用手在圆柱的侧面上画线段,然后让学生来判断是不是高,当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上可以找到很多条圆柱的高后,我就引导学生来猜想“那么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呢?”,于是学生就得到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这一知识点,但这一教学很快就产生了问题,当讲解到圆锥的高时,有部分同学就开始认为圆锥的高也有无数条,这其实就是因为对圆柱的高不理解所导致的后果。所以在第二节课教学时,我特别强调了高与两个底面之间的关系:高与两个底面之间都是互相垂直的,接着我就借助了一个装满牙签的牙签盒,把牙签盒看作是一个圆柱,那么里面的牙签就可以看作是圆柱的高,当牙签越来越细,越来越细,那么牙签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得到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通过牙签,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高的含义,又帮助学生并克服了空间想象的困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思中学。教师就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引向深入,以激活学生的主体创新思维,教师不要为了赶进度或者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而吝惜时间。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大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都采用自己演示得出结论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记住了公式,也能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方法比较陈旧,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很多学生是多么想亲自动手实验一下,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们可以利用学具盒的学具,让学生自己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先分别拿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装米,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验证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很快得出实验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分别拿一个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做刚才同样的实验,很快得出跟刚才不一样的结论。这时教师让学生对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由此可见,课堂的主要环节确实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数学知识的主阵地。在教学时,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观察、探索,从而在探索知识中,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完成好一堂成功数学课的发展稳定学生的学习情趣这一部分。
“ 圆锥的体积”教后感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 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按照改变了的例
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堆的直径 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 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年级已进入总复习阶段,在教学《数学的读法与写法》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唐僧想考考三个徒弟的数学水平,于是他把徒弟们叫到面前,说:“徒儿们,现在我在地上写3个数,你们谁能准确读出来,我就把真经传给他。”
唐僧首先写出:23456。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这个读二三四五六!”唐僧摇了摇头,说:“八戒,多位数的读法是有规律的。每个数字从右到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只要从左到右把每个数字读出来,并在后面加上万、千、百、十就可以了,只是需要注意,最后一个数字不要读‘个’。所以,23456读作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
唐僧又写出:130567。孙悟空马上说:“这太容易了,读作十三万零千五百六十七。”唐僧又摇了摇头,说:“遇到0,要特别注意,当一串数中间有0时,只要读零就可以了,它后面的数位不要读出来。所以这个数应该读作十三万零五百六十七。”
第三个数是120034。沙和尚想了想说:“应该读作十二万零零三十四。”唐僧叹了口气,说:“如果一串数中有连续的几个零,读一个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数要读成十二万零三十四。徒儿们,你们的数学都学得不太好,还得继续努力呀,真经暂时不能传给你们呀!”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成绩的取得,不仅要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要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补缺补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没有经过筛选,其智商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在平时的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我在教长度单位时单位之间的进率时,让学生伸出大拇指说千米,伸出食指时说米,伸出中指时说分米,伸出无名指时说厘米,伸出小指时说毫米。而且还依次说出他们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就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在以后的日子里如学习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人民币单位、体积单位,只要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后,就能够“联想”到长度单位的手法和长度单位进率以及单位之间 的互化,这样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例如:在教学学生认方位时,让学生伸出右手向上指表示北,嘴里同时说出上北,向下指表示向南,嘴里同时说出下南,左手向左放平表示向西,嘴里同时说出左西,右手向右放平表示向东嘴里同时说出右东„„用手势立即就可以表示出八个方向,学生们学的就既轻松又愉快。在教学中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来认识方位。例如我在教学“试商”的方法时,先经过两道例题计算后,请学生思考:对除数四舍时商会怎样?如何用手势表示,对除数五入时商会怎样?如何用手势表示?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最后我们一致确定,认为四舍法调商,可以设为先伸出四指,然后一弯,再伸出大拇指,接着再转换为小拇指,边伸边说:“四舍法,大调小;”接着五人法,创设为先伸出五指向前一推,再由小指转换为大拇指边伸边说:“五入法,小调大。”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的有趣,对知识点掌握的又快又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的数学知识扎实,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2
一、操作观察, 发现结果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构建的。”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时, 学生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 我让学生先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什么形状?再请学生拿出圆柱模型、剪刀、尺子等学具, 把圆柱的侧面展开, 观察它的形状。圆柱的侧面通过学生剪开后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如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剪开, 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理解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之间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对比方法, 优化计算
有关圆柱体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和圆锥体体积知识的计算, 出错率很高。因为有“3.14”这个小数参与计算, 计算量较大, 计算时难免出错。是否能找到一种更好的计算方法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一种方法是让圆周率π直接参与列式并计算, 到最后一步再把“3.14”代入计算;另一种方法是用π的近似值3.14参加列式, 按运算顺序逐步计算。如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 高是5厘米, 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用第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具体的计算方法是:
用第二种方法列式解答, 逐步的计算方法是:
通过对比, 学生发现, 用第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因为“3.14”参与计算的次数大为减少, 既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又为初中代数中的代入法用字母参与列式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研究, 寻找答案
《圆柱和圆锥》信息化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分析
圆柱和圆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本节是继学习《多面体——棱柱与棱锥》知识之后对立体几何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对后续学习简单组合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班级是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活泼开朗,动手能力强,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信心不足,空间感较弱,但喜欢动画、电脑操作。因此,要有效利用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自主探究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2.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中,我结合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利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学习平台和动画、游戏等软件资源,把学生对网络的痴迷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大纲、教学分析,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圆柱和圆锥各基本元素(半径、高、母线)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进行面积、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圆柱和圆锥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公式的实际应用。关键是对学生立体空间感和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
3.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等教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学生则通过做教具、做实验、测数据、做练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前任务。任务一: 通过网络搜索圆柱和圆锥形的手工作品,并上传至教学平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任务二:手工制作教具“圆柱、圆锥”,初步体验其结构特征;任务三:通过电子教材预习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同时了解上课流程;任务四:进行在线测试,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策略调整。
2.课中实施
课中实施主要从引、建、体、用、测、结六个环节展开。其中概念建构环节解决教学重点;知识体验、知识应用和练习检测三个环节突破教学难点。
①情境引入
通过手工作品的展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圆柱和圆锥都有哪些基本特征?他们的面积、体积又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
②概念建构
探究一:结构特征
圆柱和圆锥结构特征的概念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母线、轴、底面、侧面等基本概念,二是底面、截面、轴截面的性质特点。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结构特征,我们制作了FLASH仿真动画,化抽象为直观,逐步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了强化学生对结构特征的认知,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快乐地学、教师轻松检测,使知识于无形之中得以内化。
探究二:认识公式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板交互式动画探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从三维立体空间平稳过渡到二维平面,从而准确把握公式当中各个元素(半径、高、母线)之间的关系,使数和形得到有机结合,为准确计算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了解公式。
至此,通过仿真动画、FLASH小游戏、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逐步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以下三个环节,将以步步深入的方式逐步解决“计算”这一教学难点。
③知识体验
首先,让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圆柱、圆锥教具,并计算其面积和体积,然后将其相关数据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会自动给予结果评定。
④知识应用
公式的逆应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普遍存在,例如:已知圆锥的母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教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明确计算过程:知题意、建空间;数形结合画平面图;应用公式灵活变通。接着借助于微课、公式查询器等信息化工具,小组协作探究公式的逆应用。最后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同样大小的纸以不同方式作的圆柱,体积是否相同呢?
⑤练习检测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练习和钻研来学到它。”因此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登陆教学平台,借助资源库中的微课、公式查询器、电子教材等资源完成在线练习,系统最终会自动给出成绩和解题思路。由此,将微课、公式化查询器、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技术手段融入到讲练结合的过程当中,改变了传统教学讲练枯燥乏味的局面,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⑥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点。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基础作业、拓展作业。
3.课后拓展
拓展一: 结合手工制作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制作一顶合适的帽子,并计算纸张大小和体积。此作品将在艺术节汇报表演中使用。拓展二:在教学评台上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四、教学反思
1.多元评价
课前、课中、课后,我主要通过FLASH小游戏、在线测评、作品展示、师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实现了诊断性评价、效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到学分制系统中。
2.教学创新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有机整合了动画、游戏、计算工具等资源, 使教学资源多样化,寓教于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通过做教具、测教具,逐渐转化成做计算、做手工,在量体裁衣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3.教学效果
从课后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访谈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灵活主动性强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师生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空间感得到培养,减弱了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心理。■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方案 篇4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页例
1、练一练,练习五。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流程1:导入新课
流程2:教学例1a
流程3:教学例1b
流程4:完成“练一练”
流程5:完成练习五第2题
流程6:完成练习五第3题
流程7:课堂小结
流程8:作业
流程1: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场景图
师:生活中的物体是各式各样的。请看屏幕。上面都有哪些物体?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
你知道这两类物体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出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流程2:教学例1a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除了屏幕上的,你还能举出其他圆柱物体的例子吗?
这些物体都是圆柱形状的,简称圆柱,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圆柱都是直圆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圆柱,还可以拿出自己带来的圆柱形物体,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圆柱的直观图。(边说边演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柱物体上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流程3:教学例1b
出示圆锥形状的实物图
师:这些物体都是圆锥形状的,简称圆锥,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圆锥都是直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圆锥,就像刚才我们研究圆柱一样,看看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一起看圆锥的直观图。(边说边演示)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请同学们也在自己的圆锥物体上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流程4:教学练一练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并且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下面看看你的眼力如何。请把书翻到练一练,观察练一练中的图,你能很快找出圆柱和圆锥吗?在圆柱旁边打上“√”,在圆锥旁边打上“Δ”。完成后与同桌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请校对:圆柱有„„圆锥有„„
流程5:练习五第2题
师:有句古诗说:“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那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圆柱和圆锥,是否也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呢?请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再到书上练习五第2题去连一连。
与屏幕上的答案校对一下,(停顿)你连对了吗?真不错。
流程6:练习五第3题
师:我们说,在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看屏幕。
出示练习五第3题的第1幅图
师:这是一面长方形的小旗,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小旗能成什么形状呢?先想象一下,悄悄的猜一猜,再来看屏幕。
出示
是圆柱!你猜对了吗?如果是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旋转一周又能成什么形状呢?
出示
也来看一看,哦,是圆锥和球!和你猜的一样吗?
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也想自己来做一做吗?可以设计不同的小旗形状,旋转一下,观察并想象小旗旋转一周所成的形状,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流程7: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动手、又动脑,你一定学得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吧!那么相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流程8:作业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案 篇6
执教:
一、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
1、平时喜欢吃零食吗?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零食,只能看,不能吃。说一说,这些包装盒的形状分别是我们认识的哪些立体图形?
【1是长方体。
2、3是圆柱。
4、圆锥】
2、长方体是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能说说你印象中的长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吗?
【简单的出现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对于我们计算它的表面积和棱长总和有帮助吗?
【在特征后面出现应用特征所产生的计算公式:表面积、棱长总和。】
4、我们通过对长方体的特征的了解,使得我们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棱长总和变得很简便。可以看出认识图形的特征对于形体的计算非常重要。
5、你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圆柱?
6、大家看,这里还有一个冰工厂冷饮的盒子,它的形状是圆柱体嘛?是圆锥体吗?为什么?
【我们同学已经初步感知了圆柱圆锥,但是有些同学表达还不够成熟】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面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圆柱和圆锥,让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交流讨论,一起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出示课题】
2、首先让我们来研究圆柱的面。
回想你制做圆柱的过程,你们说,圆柱上有几个面?
这三个面有它自己的名称。请阅读屏幕上的内容,获取你需要的信息。
【出示扫描,给时间学生阅读】
3、好,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
(4)圆柱的无数条高在哪里?圆柱的侧面上有无数条高吗?能找出来吗?那么同一个圆柱中,所有高长度咋样?
【那手中的圆柱比划】
(5)别急,老师带来了圆柱形牙签,看看,想说些什么?如果牙签越细,说明高越多。
小小的牙签,让我们看到了圆柱的无数条高,并且长度都相等,很神奇吧?(6)圆柱的高在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名称?请看。(硬币、一口丼,圆柱形的铅笔)(厚、深,长)。
(4)如果拿一把剪刀沿圆柱的一条高将侧面剪开(动画),然后展开成你们做圆柱之前的样子,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和圆柱的底面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如果我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求出来的是什么? 总结
拿出圆柱教具。
1、如果想描述这个圆柱有多大,我们需要哪些数据?(高、底面半径)
2、现在老师想知道它的高度和底面半径,谁有办法?它的侧面有一张包装纸,看谁最先想到计算这张包装的面积的办法?
3、你的方法来源于对圆柱特征的认识,你们看,研究圆柱的特征起了作用!
三、探究圆锥的特征
1、刚才我们研究了圆柱体的特征,下面该研究圆锥了,其实圆锥和圆柱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大家主意看大屏幕。有什么话想说。圆柱的一个……,最终圆柱变成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7
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第一, 给出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和”。
题目经常给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的和, 而让我们去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或求圆柱比圆锥多余的体积, 这时, 我们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一份, 把圆柱的体积看成三份, 这样就把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看成相等的四份, 如果给出体积之和, 就可以把这个和平均分成四份, 求出每一份的体积, 也就是圆锥的体积, 再乘3就得到圆柱的体积。这样还可求出圆柱比圆锥多余的体积。
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和为64立方厘米, 求圆柱比圆锥多多少立方厘米?
根据以上分析:圆柱的体积为3份, 圆锥的体积为1份, 并且这四份都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把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和平均分成4份, 其中一份的体积则为圆锥体积, 三份体积则为圆柱体积, 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两份, 如果算出一份的体积, 多余的体积就会迎刃而解。
64÷4=14 (立方厘米) 14×3=42 (立方厘米)
42-14=28 (立方厘米)
答: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28 (立方厘米)
第二, 给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差”。
我们在练习题目时, 经常碰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差, 而求出圆柱或圆锥的体积, 有时还要求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
根据所学知识, 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这样我们就会把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看成相等的四份, 这样看来, 圆柱体积就比圆锥体积多两份, 而多余的体积给出来, 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就是每一份的体积, 圆柱占三份就乘3, 得到圆柱的体积, 圆锥占一份乘一, 就得到圆锥的体积。
例如: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体积减少了36立方分米, , 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根据以上分析:把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 削出来的的圆锥与原来圆柱的关系是等底等高, 那么就存在这样的关系, 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圆锥体积, 其实把三分之二削掉了。也就是说把圆柱体分成三份, 消掉了两份, 剩下一份为圆锥体。
36÷2=18 (立方分米) 18×3=54 (立方分米)
18×1=18 (立方分米) 36÷18=2 (倍)
答:圆柱体积是54圆锥体积是18, 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的2倍。
第三, 给出圆柱或圆锥的体积, 求出另一个的体积。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碰见给出等地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其中一种的体积, 而要求出另外一种体积, 或者求出两个的体积之差。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 即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如果给出圆柱体积, 要求圆锥体积, 则圆柱体积撑三分之一就是圆锥体积。如果给出圆锥体积, 要求圆柱体积, 则圆锥体积乘三就是圆柱体积。
例一:一个圆柱的体积为102立方分米, 与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根据以上分析:圆锥的体积为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102×1/3=34 (立方分米)
答:圆锥的体积为34立方分米。
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在相等或不相等的情况下, 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
第一,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找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
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 底面积和高的关系有两种, 第一种是给出底面积的关系, 找出高的关系。第二种是给出高的关系, 找出底面积的关系。以下根据例题详细的分析:
例一: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三倍, 则圆柱与圆锥的高的比是多少?
分析: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则S柱H柱=1/3S锥H锥, 而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则S柱=3S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可得:3S锥H柱=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这样可得到:3H柱=1/3H锥, 所以圆柱的高与圆锥的高的比是:H柱:H锥=1/3:3=1:9。
例二: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4, 则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 () 。
A、3/4 B、3倍C、4倍D、4/3倍
分析:它们的体积相等, 即:S柱H柱=1/3S锥H锥, 而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4, 即H柱=1/4H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可得:S柱×1/4H锥=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这样可得到:S柱×1/4=1/3S锥, 然后两端同时乘4, 可得:S柱=4/3S锥, 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4/3倍。可选D答案。
第二,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不相等, 找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的关系。下面有两个例题就能很好的说明它们的关系。
例一: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的2倍,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 求圆柱与圆锥高的比是多少?
分析:体积相等可得:V柱=2V锥, 可得:S柱H柱=2×1/3S锥H锥, 而它们的底面积相等, 则S柱=S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可得:H柱=2×1/3H锥, 即H柱=2/3H锥, 那么圆柱与圆锥高的比:H柱:H锥=2/3:1=2:3。
例二: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的1/2,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那么, 圆锥高是圆柱高的 () 。
A、1/6 B、3倍C、12倍D、18倍
分析: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1/2, 可知:V柱=1/2V锥, 即:S柱H柱=1/2×1/3S锥H锥,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3倍, 可知:S柱=3S锥, 把上述等式替换:3S锥H柱=1/2×1/3S锥H锥, 等式的两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 可得:3H柱=1/6H锥, 两端同时乘6, 这样可得:18H柱=H锥, 所以圆锥的高是圆柱的18倍。
总之, 我们作为教师, 尽可能的深入研究教材, 把课堂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教学情景, 让课堂充满探索性、竞争性、趣味性, 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快乐的获得知识。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操作、创新的能力。
摘要: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这样我们就会把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和评价分成四份, 圆柱体积占三份, 圆锥占一份, 圆柱比圆锥多两份。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篇8
首阳小学 张亚萍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2.理解求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二. 知识回顾
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请你分别说一说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小组合作,讨论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生小结。2.圆柱的表面积
什么叫做物体的表面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计算?侧面积如何计算?
随堂练习。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呢?
随堂练习。三. 达标检测 四. 课堂总结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与区别,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二、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出示圆柱实物。哪位同学讲一讲,圆柱有哪些特征?(指名学生回答后用投影片小结)
2.课件:根据刚才几位同学讲的,我们小结一下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⑵圆柱有一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有时是一个正方形)。⑶两底面间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
3.出示圆锥实物,谁能再讲一讲圆锥有哪些特征?(指名学生回答后用投影片小结)
4.课件:我们来看,圆锥的特征主要有三点: ⑴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上面有一个顶点。⑵圆锥有一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⑶圆锥有且只有一条高。
三、复习圆柱和圆锥的计算公式
1.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出示挂图:(单位:分米)请一位同学来算一算圆柱的表面积(板演)。评讲:
3.14×6×6 求什么? 依据公式是什么? 3.14×(6÷2)2 求什么? 依据公式是什么? 为什么要乘以2? 根据回答板书: S侧 = 2πrh =πdh S底 = πr2
S表 = S侧 + 2S底
2.在圆柱图右,出示圆锥挂图:(单位:分米)请两位同学分别求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板演): 评讲:
3.14×(6÷2)2 求什么? 再乘以6求什么? 依据公式是什么? 怎么求圆锥的体积,依据公式是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V柱 =πr2h = Sh V锥 = Sh
3.比较两题结果,谁可用一句话说明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小结: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4.根据刚才的复习判断以下各题。课件出示:
⑴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
⑵圆柱的底面半径缩小2倍,高扩大2倍,它的体积不变。(×)为什么? ⑶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比,圆锥高是圆柱的3倍。(√)为什么?
四、复习应用题
1.课件出示:
例:一个圆柱形无盖水桶,量得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5分米。⑴做这个水桶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⑵这个水桶的最大容积是多少升?(得数保留整数)2.指名板演,其他人在下面练习。3.评讲:
计算本题有几个注意点(让板演的同学讲,其他同学补充,列在黑板上): ①无盖;②先求出底面积;③体积单位为升;④进一法与去尾法的运用。4.检查与订正。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一个圆柱形铁皮油桶的高是6.28分米,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制作这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这个油桶的体积是多少?(得数均保留整数)2.一个铜制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每立方厘米铜重8.9克,这个铜锥重多少克? 教学反思:“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后的反馈,我认为:
1、如果能把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再次梳理归类,以有记忆特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会加深对公式的熟练程度。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10
麻城中心校夏良绪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平方米)
50×2.5×60=7500(平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练习题 篇11
1.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能得到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2.⑴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求();再用公式()求()。
⑵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求();再用公式()求();最后用公式()求()。⑶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先用公式()求();再用公式()求();最后用公式()求()。3.已知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用公式();已知圆柱的体积和高,求底面积,用公式()。
4.当圆柱和圆锥()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倍,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小()/()。
5.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用公式()。
6.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体积=()。
7.求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积,是求这个水池的();求一个圆柱形水池能装多少水,是求这个水池的()。
8.把一段圆柱形钢材加工成一个最大圆锥,削去的钢材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这段圆柱形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加工成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将一段棱长是20厘米的正方体木材,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削去的木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解决问题。1.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10厘米,体积是多少? 高是2分米,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5米,高是6
4.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8.84分
米,体积是多少?
米,高是12分米,体积是多少?
5.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37.68厘米,体 6.一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是47.1 积是565.2立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立方米,底面直径是6米,?高
是多少米
7.一个圆柱形水池的侧面积是94.2平方米,8.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
底面半径是3米,这个水池能装水多少立 是8米,高 是3米。如果每方米?
立方米沙重1.7吨,这堆沙重
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
9.一个圆柱形油桶,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 10.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62.8厘米,高是30厘米。如果1升柴油重 长是25.12米,高是3米 把这 0.85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柴油多少千克? 些小麦装入一个底面直径是4
米的圆柱形粮囤 内,正好装满,这个粮囤的高是多少米?
11.一段钢管长60厘米,内直径是8厘米,12.一根圆柱形钢管,长3米,外直径是10厘米。这段钢管的体积是 横截面的外直径是20厘米,管
多少立方厘米? 壁厚2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
重7.8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
13.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底面直径为20厘 14.有一块长方体钢坯,长15.7 米,水深24厘米,当放入一个底面直径是
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6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后,水深24.6厘米。
把它熔铸成一个底面周长是31.4 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厘米的圆锥形零件,圆锥形零
件的高是多少厘米?
15.把一根长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着与底面 16.把一根长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
平行的方向锯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00 直径锯成两半后,表面积增加了200 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数学教案-圆柱和圆锥 篇12
圆柱和圆锥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
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
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巩固特征的认识。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和球 篇13
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2.学习新知。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圆柱的实物,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拿出来一起来研究。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圆柱的例子吗?
[订正:饭店门前的柱子、灯管、药瓶、易拉罐、铅笔等。]
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本书所讲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教师拿出一个形状是圆柱的物体,请学生观察。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图形?
(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订正:(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要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物体观察和摆弄,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同长方体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从而认识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剪子,和教师一起来把罐头盒的商标纸像下图所示那样,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让学生发现到展开的商标纸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平面。]
让学生观察: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上。
并提问:
(1)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3.巩固练习。
(1)说一说,你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订正:药盒、纸筒、铁棍、水管、烟囱等。]
(2)指出下图中哪个是圆柱体。
[订正:①不是 ②是 ③不是 ④是]
4.综合提高性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按照课本第147页的图样,做一个圆柱体,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6.布置作业。(略)
课后反思:本节课中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34页例
1、例
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2-5题。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教师出示圆柱体模型,指同学说出它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圆柱体模型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观察议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2)引导学生概括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把计算步骤填在课本50页例1下面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3.14×0.5×1.8
=1.75×1.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41页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展开图进行比较、区别,从而使学生清楚: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4.教学例2
(1)投影片出示例题
2、圆柱的几何图形和表面积的展图。
(2)指同学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让学生观察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并小组议论: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再按顺序说出求表面积的具体过程。具体计算由学生完成。
(4)指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并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做完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有关的计算公式。
(5)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解题方法。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教师提示: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发现计算结果是1800平方厘米的让该生上黑板上做。
(4)订正,让板演的学生讲解题的思路和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的方法。
(5)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制作水桶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数多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原材料够用。那么保留整百平方厘米时,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也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所以这题的计算结果应是1900平方厘米。
(6)“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而进一法也是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6.阅读课本33页、34页。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七第2题。
指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3题的前两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订正。
3.完成练习七第5题。
(1)每组一个茶叶筒,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3)学生独立解答。(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有盖的和无盖的茶叶筒的表面积)然后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
1、例
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一个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布置作业练习七第3题的第3小题、第4题。
课后反思: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36、37页例
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2题。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38页做一做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3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5.阅读课本36页、37页。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八第1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2题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二题的后两个小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 锥
教学内容:认识圆锥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它的特征;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体体积。
3.通过操作、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问题。
(1)出示圆柱体。
这是什么物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2)投影出示圆锥体。(先将第一组和第二组图重合在一起,然后再抽拉出第一组成为透视图。)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3)出示圆锥模型。
请同学们观察圆锥有哪些特点。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圆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用h表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自学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再按照书上介绍的步骤将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就能得到一个扇形(如下图)。
2.指导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下面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把圆锥体同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联系起来,教给操作方法。
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圆柱体、圆锥体、沙土,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探讨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看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
圆柱和圆锥同底等高,将空圆锥体装满沙子,向空圆柱体倒了三次正好装满。圆柱体体积是和它同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体积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1)圆锥体和圆柱体的高相等、底相同,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讨论,师生归纳: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通过学具的操作、演示,注意渗透联系的思维方法和同底等高的思想,并通过观察、比较,找到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3.巩固知识,运用公式。
(1)教师出示刚才演示过的学具圆锥体,提问:要求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订正: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或圆锥底面的半径和高。]
请学生到前面量出圆锥教具的底面半径和高,然后让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求出该圆锥体的体积。
(2)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的底面面积是 25平方分米,高是 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答:它的体积是75立方分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答:它的体积是942立方厘米。]
4.综合提高性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自己动手做一个圆锥,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侧量和计算的方法。
[订正:通常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半径和面积,然后用学过的方法测量高(或其他可行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5.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如何计算出圆锥的体积?
6.布置作业。(略)
课后反思: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42-43页 例2及做一做,练习九3-5题。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准备
1.每组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容器和两个大小不等的圆锥体容器(其中有一个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等底等高)。
2.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入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中的技巧问题)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边演示边说明)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最后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5)引导学生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板书:
(6)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上,然后订正。
板书:例1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反馈练习:完成课本4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完成课本44页做一做第2题。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题思路。
5.教学例2
(1)投影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④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把计算的步骤填写在课本50页例2的空白处,最后集体订正。
板书:(1)麦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15.072(立方米)
(3)小麦的重量:
735×15.072
=11077.92
≈11078(千克)
答:这堆小麦大约重11078千克。
(3)教师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大小而不同,要经过测量才能确定,735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4)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①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②教师补充介绍。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投影出示示意图)
6.阅读课本44-45页。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指定3名同学做在小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5题。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填完,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讲出相对应的计算公式。
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4题。
课后小记: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计算中马虎现象太严重。
球(选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
教具准备:教师演示用的球模型一个,最好是空心的,打开后将一个半球的平面用纸粘牢,并用两条线段表示球的两条直径相交于一点上(如右图)。也可以用其他可以切开的球形物体代替,如把一个近似球形的萝卜削成球状。地球仪一个,米尺一把,切刀一把,夹板两块;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球形物体,及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形物体,切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的特征。
出示圆的几何图形。然后向学生提问:
(1)圆的中心叫什么?
(2)指名画出圆的半径,用字母表示。
(3)指名画出圆的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圆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直径=半径的2倍
d=2r
2.指名说出下列各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着重说出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什么样的图形围成的。)
二、新课
1.导入课题。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几种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立体图形——球。
板书课题:球。
2.研究球的特征。
教师逐个出示乒乓球、皮球、排球、足球、滚珠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指出它们都是球。现在我们来研究球的特点。
(1)认识球面。
请学生把自己搜集的球拿出来,放在手心上,用另一只手摸一摸。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它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球的表面不像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有几个平面,也不像圆柱和圆锥那样有平面也有曲面,而是只有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板书:球面)。
(2)通过实验认识球的重要特征。
教师说明:除去球面不同于我们学过的其他立体图形以外,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特征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谁能有所发现。
①在两块互相平行的木板中间夹一个大球。(见教科书第53页图)请一名学生将米尺的零刻度对准一块夹板的内边缘,看另一块夹板的内边缘对准的是哪一个刻度,将这个刻度报告给大家。
②教师一边轻轻转动夹板中间的球(注意不要碰撞夹板),一边请学生注意观察米尺的刻度,让刚才看刻度的学生再次向大家报告米尺的刻度。
③提问:你发现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引导学生回答,球面和两块木板相交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3)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
①教师仿照教科书在黑板上画出球的直观图。指出:“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直观图的中心画一个点,说明它叫做球心。(板书:球心)并用字母“O”表示。教师把球的模型平均分成两半(或把削成球状的萝卜平均切成两半,指出球心的位置)。
②两次出示半球模型,指出球的半径,然后指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半径的长度,提问:“想一想,球有多少条半径?”
③教师边在直观图上描画,边口述:“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让学生在半球模型上指出哪些是直径。
提问:球的直径有多少条?
指名测量球的直径的长度,然后提问:
“球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吗?”
“球的直径长度和半径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球的直径长度等于半径长度的2倍。教师将复习圆的知识时板书的“直径=半径的2倍”及“d=2r”下面各画一条红线,强调球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和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相同。
提问学生:你能说明刚才转动木板中间的球,两块木板间的距离没有变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两块互相平行的木板间夹的球和木板相交的两点之间的长度都是通过球心的直径的长度,这些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在夹板中转动球时,不会改变两块夹板中间的距离。
④研究把球切开的截面形状和大小。
教师举起一个削成球状的萝卜,用切刀随便切一刀,将截面展示给学生。提问:把一个球形物体切开,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任意切一刀(但是不与先切的截面相交),又出现了圆形截面,再给学生看,提问:
想一想:怎样切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用你自己的球形物体试试看。
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请一名操作正确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阐述观点,教师同时进行演示。得出: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的圆的面积最大。
3.介绍地球仪。
(1)教师说明我们居住的地球,它的形状就是一个近似的球。
(2)观察地球仪。
教师出示大地球仪,学生如果有地球仪也可以拿出。指出地球仪上哪一条线是赤道(可以把地球仪的赤道用红纸条围出)。赤道绕地球一周是一个近似的圆。
(3)计算赤道周长。
教师说明赤道是绕地球一周所围成的圆,半径大约是6400千米。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出赤道一周大约长多少千米,然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和练习
1.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球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球的半径?什么是球的直径?”
“说说你见到过的球形物体的名称。”
2.做第47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解答,再进行实物操作,看看自己想出的答案是否正确。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09-05
圆柱和圆锥教案12-18
圆柱和圆锥经典练习题12-17
北师大圆柱和圆锥教案12-26
圆柱和圆锥典型应用题练习06-27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和圆锥复习资料07-21
二级圆锥-圆柱齿轮06-22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09-0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柱圆锥》教学反思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