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2024-10-16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通用8篇)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1

天长市2011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自查报告

滁州市国土资源局:

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抓紧报送2011年耕地占补平衡台帐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2]574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自抓,指派专人认真对2011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占补平衡情况

2011,我市共上报审批涉及占用耕地的单独选址用地项目1个,批次建设用地项目4个,用地总面积46.6369公顷,占用耕地33.9177公顷。

上述占用耕地建设用地项目均按照“先补后占”原则,由我局在已验收报备的补充耕地储备库中抵冲,实现了占一补一,占补平衡,2011年涉及的补充耕地项目已在国土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挂钩核销。

二、工作开展情况

明确占补责任,落实法定义务。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建设用地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确保我市耕地占补平衡。

2011,我市共计实施完成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16个,新增耕地面积97.9061公顷,已全部在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动态监管系统”中及时进行报备,省厅已审核通过,保证了我市当年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经自查,我市2011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数据与省厅批准情况一致,现按省厅要求上报市局汇总。

附件:

1、2011年天长市耕地占补平衡帐册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附件1

2011年天长市耕地占补平衡帐册

天长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2

驱车从龙泉县城出发往岩樟方向大山深处行驶,远远望见高山大块秃地,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显得格外刺眼。据当地农民介绍,这就是政府新造出来的“耕地”。这座山上的“耕地”是2009年下半年开发的,面积约有130多亩。原先这里都是山林,当时政府说把它改造成可以种植水稻的标准农田。

“这里能种水稻吗?”记者询问。村民郑妹儿笑着说,“你看这块山头哪有水,而且都是沙石瘦地,没有养分。别说是种水稻,就是种玉米、地瓜、大豆之类的作物都会枯死的,怎会有收成?”一位老农说,“政府干部明明知道这些山地不能种庄稼,还要这么做,这是在弄虚作假。”

政府为什么要在山上开发“耕地”?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山上的造地项目,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置换在平原低洼地区被非农建设占用的农保田。龙泉市一些干部群众指出,过去平原低洼地区的农保田大多是可以种植稻米的良田,如今良田变成了山上这些不能种植的“耕地”。从表面上看农保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实际真正可以种植的良田却大大减少。

“三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篇3

要不要坚持?

很多人提出,占补平衡制度已经明显难以为继,应予以废除。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很多省份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完成耕地补充任务。上海等地已多年“打白条挂账”。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上山”、“下海”、“垦草”、“植沙”、“移林”、“围湖”等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引发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隐患。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地方还比较尖锐。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第一,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农业技术没有取得新的革命性突破前,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先前提,不应有任何质疑,也不容有丝毫松懈。第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真实潜力不容小觑。从狭义的耕地后备资源看,经过最近1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区位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后备资源确已基本开发殆尽。但是,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的角度看,新增耕地仍然大有潜力。第三,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忽视。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要不要改革?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变化。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而粗放发展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建设占用耕地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边远地区耕地抛荒趋势难以逆转。据民政部统计,2002-2012年间,全国已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与此相应的则是大量熟地的自然荒芜。而按照现行耕地开发模式,新增耕地大多规模小、区位差、后期管护难,既造成了“一边开耕地、一边荒耕地”的怪现象,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二是科技进步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高耕地单产,既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三是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守住“生态红线”。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地球生态系统既涵盖森林、水体、湿地等天然生态系统,也包括耕地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工作实践产生了新经验。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了很多好的办法和经验。如补充耕地的途径已从单纯依靠耕地开发转变为开发、整理、复垦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怎么样改革?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切合实际、控制严格、方式灵活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耕地补偿金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整合为耕地补偿金,大幅调高征缴标准,提高耕地占用经济成本。对无法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面积比例低的地区,实行翻倍收取。对建设单位占用耕地的,要根据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阶梯费率,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

二是取消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局部平衡为全域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耕地保有量以及年度耕地占用计划的前提下,取消占一补一和项目对应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足额缴纳耕地补偿金即可申请用地。补充任务由各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内进行年度统筹。对确已无法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的省市,允许其通过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向补充耕地指标富余的地区转嫁耕地保有和补充责任。同时,允许各地将二调新增的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是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将土地整治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取消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和地类来源限制,探索完善“以补代投”、“以奖代投”等新型耕地补充模式,发挥新增费、其他涉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综合效益。科学制定、严格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变零星开发为规模整治,变局部整治为全域推进,大力优化和调整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着力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建立生态用地“退补平衡”制度,科学统筹几条“红线”的关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合理划定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对实行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地区,允许其占用同等面积的宜耕林地、草地或滩涂等用于耕地开发。建立耕地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的生态影响,提前落实保护方案和应对措施。

五是完善占补平衡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为基础,以年度为周期,以省域为单元,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调整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个项目耕地占补是否一一对应,重点考察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耕地总体质量是否实现了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要依法从严处罚。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4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切实做好补充耕地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我市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申报、实施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工作,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含义

土地开发整理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的统称。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等,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改造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项目立项申报

(一)立项基本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2、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土地权属清楚,界址明确,地类准确;

4、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5、项目区地块坡度小于二十五度;

6、项目区没有地质灾害和其它重大安全隐患;

7、拟申报项目没有与国家投资、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来源区块重叠。

(二)立项申报资料

1、项目立项请示;

2、项目立项呈报表;

3、项目拟实施前后地类变化情况对比表;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文本、规划设计图;

6、项目资金预算编制;

7、人民政府文件(未利用地开发)、农业局说明或证明(园地整理)、林业局说明或证明(林地整理);

8、项目实施论证意见(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部门意见);

9、项目区土地权属证明;

10、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照片等影像资料;

11、项目区现状图:比例尺为1∶500或1:1000土地利用现状实测图;

12、项目区位置图:项目所在1∶10000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所在1∶10000分幅土地利用图斑图的位置图(用红线标注项目区所在位置)。

以上资料按照文字、表格、附件、图件顺序排列装订成册。

市局受理条件:项目符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符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进一步规范耕地占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土资文„2005‟201号)的立项要求;申报资料齐全、完整、有效、程序合法,可研报告规范,开发整理方案合理;地类图斑正确,界址清楚,土地分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申报图件清晰,实测的现状图能正确反映项目区地形地貌和现状地类,勘测成果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三)立项报备

项目经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通过远程报件系统,及时填报项目立项申报资料;经省厅审核通过后,再完成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工作。

三、项目实施管理

(一)实施准备 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并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项目区内发布项目实施公告,接受监督;

2、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用款计划;

3、建立工程工期、质量和资金使用管理等相关制度;

4、组织工程招投标,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委托工程监理。

(二)工程实施

1、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预算经各地审定、市局审查通过后,不得调整,并组织项目开工;

2、各地应加强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确定专人,明确责任,加强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3、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农业局应当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4、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合同合理组织施工,因违反项目设计、施工合同、延误工程验收或者造成其他损失的,承担其相应责任;

5、监理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监理合同,对工程的设计标准、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实施控制,并承担监理责任。

6、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市局批准的规划设计成果,不得随意变更设计方案,不得降低工程建设标准,不得调整耕 作层的质量要求。

(三)实施报备

实施准备资料经省国土整治局审核通过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再通过部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上报项目实施阶段信息。

(四)项目自检

1、项目实施后,施工单位提交竣工报告及工程保修承诺等;

2、监理单位提交项目工程监理报告及质量评定报告;

3、审计单位提交项目审计报告和工程决算报告;

4、各地应有完整的项目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等资料;

5、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做好工程项目自检工作。

四、项目竣工验收

项目实施竣工后,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完成自检合格后,向市局提出验收申请。由市规划院组织进行实地测量,核定新增耕地面积,并完成项目的初步验收工作;初验合格后,报市局耕保科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一)项目验收资料申报

1、项目验收请示;

2、项目立项批复;

3、项目验收呈报表;

4、项目实施前后地类面积对比表;

5、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6、项目实施方案;

7、项目竣工验收报告;

8、项目资金决算表;

9、项目实施后现状照片等影像资料;

10、图件资料(项目现状图、图斑图及规划设计图);

11、市规划院提供的实测竣工图及新增耕地面积核定表。

市局受理条件:市规划院已完成项目竣工测量、新增耕地测算和初步验收等工作;申报资料齐全、完整、有效;申报项目的验收范围符合项目立项批复确定的位置、范围、土地规划用途;符合项目规划设计和验收办法要求,并自检合格;申报图件符合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实测竣工图与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现状一致,净增耕地面积计算正确。

(二)现场验收

市局耕保科及相关科室对验收资料进行审查,会同农业部门依据《湖北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验收办法及标准》对项目竣工情况进行实地验收,重点对项目实施范围、新增耕地面积、土石坎平整度、土壤质量、耕作层厚度、相关配套的道路、沟渠及涵管等工程建设及质量等情况进行核实。

经市局验收合格的下达项目验收批准文件;验收不合格的,市局提出整改意见,项目实施承担单位进行整改。

(三)验收报备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5

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3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和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省(区、市)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行和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实现了省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责任不明确、补充耕地质量不高、考核方法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实现“十五”期间耕地保护目标,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控制占用与依法补充两手抓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十五”期间耕地保护要实现的“两个平衡”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总目标的基础。各地应充分认识耕地占补平衡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三方面协调统一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把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落到实处。

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关键要两手抓。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二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对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明确补充耕地责任单位,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切实做到耕地占补平衡。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狠抓落实工作,推行耕地储备和项目挂钩两项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重要的是补充耕地的责任单位、所需资金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得到落实。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依法组织报批农用地转用时,无论是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还是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均应按有关规定认真编制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资金和项目。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报部审查的农用地转用方案和补充耕地方案,应严格依法审查,保证其合法性和可行性;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应退回报送单位,不能上报。

各省(区、市)要积极推行耕地储备制度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先行开发整理耕地,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将新增耕地指标划入耕地储备库;当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补充时,收取耕地开垦费,从耕地储备库中划出耕地指标,作为建

设项目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实现先补后占。暂无条件建立耕地储备库的地方,在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需补充时,应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库中选取已经过论证并批准立项的项目与建设项目挂钩,拟订补充耕地方案,并利用建设单位所缴纳的耕地开垦费,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补充耕地。

开垦耕地用于占补平衡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要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规定进行管理,以保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及完成期限。凡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加的耕地,不能用于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多方筹集资金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应按资金渠道核算新增耕地面积,利用耕地开垦费新增加的耕地,才可用于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补充耕地质量

各省(区、市)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抓紧研究耕地占补平衡中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配套设施条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质量标准,为评价补充耕地的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在制订耕地开垦费标准时,除考虑补充耕地的数量成本外,还应考虑质量因素,为提高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证;依法收缴的耕地开垦费要专款专用,不得侵占、挪用,也不得减、免、缓。在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要认真贯彻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的原则,以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耕地质量标准尚未出台前,各地可侧重从耕地的耕作层厚度、平整度、土壤质地、灌排水条件、道路和林网建设等方面来评定耕地质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参照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标准进行评定。有条件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补充耕地质量已具备耕种条件但未达到与占用耕地质量相当的,要追加投入,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四、立足本地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各市、县要组织力量摸清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充分挖掘补充耕地潜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统筹安排,立足于本行政区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市、县确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难以在本行政区域内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可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在省域内进行易地补充耕地。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工作,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

易地补充耕地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其指标应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分解时下达,或在实施易地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有关市、县计划,使易地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计划衔接。为使易地补充的耕地与建设占用的耕地质量相当,耕地开垦费应按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标准收取。易地补充耕地项目的立项、实

施、验收等要按照国家和省(区、市)有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规定执行。

易地补充耕地经验收合格后,由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申请易地补充耕地市、县所取得的耕地补偿指标。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对补充耕地进行土地变更登记,依法确定土地使用权。补充耕地的利用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使农民增收受益。

有关省(区、市)要根据上述要求抓紧规范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有关管理办法,对易地补充耕地的组织、规划与计划管理、缴费标准、项目组织实施、验收、补充耕地指标划转及后期耕地管护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省域内易地补充耕地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五、严格考核标准和方法,加强补充耕地监督检查工作各省(区、市)要抓紧研究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改进和完善考核工作。为督促建设单位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在区域考核的基础上,要逐步实行按建设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的制度。从2002年起,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分别设立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农用地转用中耕地占补平衡的登记台帐,注明已依法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建设项目与对应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名称、编号,拟补充耕地面积、地块的图幅号以及资金落实、项目进展情况。各地要尽快建立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情况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

度,追踪问效,确保补充耕地任务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部将随时抽查国务院批准的农用地转用中耕地占补平衡的完成情况,并通报抽查结果。

各省(区、市)要严格按照部下发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关文件和《关于开展2001年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19号)中有关要求,考核各市、县2001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写出报告,于2001年12月底前报部。部将对各省(区、市)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情况予以通报。

国土资源部

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自查报告 篇6

关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工作完成情况的

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6—2010年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01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厅及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县认真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自检自查工作,现就我县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耕地保护情况

2010年我县耕地总面积55091.06公顷,均为旱地。2010年耕地减少45.02公顷,其中非农建设项目占用45.02公顷。2010年,耕地增加2.44公顷,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增加2.44公顷。

2006—2010年增加耕地面积42.44公顷,其中土地开发40公顷,农业结构调整2.44公顷;2006—2010年减少耕地面积65.02公顷,其中建设占用65.02公顷。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地方党政绩效考核,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县政府和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每个乡(镇)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了耕地保护的指标量化制。

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结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和日常执法巡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如制作专题宣传单、在电视台播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专题节目、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等。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民政府领导依法行政、依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2010年我县划定基本农田43467.50公顷,均为旱地,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了79%。全县设立保护标志牌,17个,全县成立乡镇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3个,东中西3片各一个,村管护小组261个,确定村组联络人员作为保护监测员。全县基本农田的各乡镇村组均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2010,我县基本农田没有减少和增加情况。

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开展了基本农田检查工作,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县政府文件制定下发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部署工作任务,安排落实工作措施。县上成立了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监察局、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统计局、县农技推广中心、县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20公顷,实际占用耕地20公顷,批准占用耕地20公顷。2010年我县补充耕地义务60公顷,任务60公顷,实际补充耕地13.5公顷。

加强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一是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合理使用土地。二是严格报批程序,对耕地实行特别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关,从严执行耕地保护“五不准”的规定,做到不擅自降低基本农田保护比例和布局,确保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耕地数量的总体稳定。坚决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补偿,保护现有耕地面积长期稳定,总量平衡。三是在保护和节约用地的同时,与开发耕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作用,积极探索并形成一套从项目立项到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储备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挂钩的运作机制,逐步做到耕地先补后占。加强验收跟踪,对每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严格验收,并做好跟踪检查,做好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搞好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确保开垦耕地的质量。四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完善土地有形市场,稳步推进土地市场建设。

四、耕地质量建设情况

根据我县耕地分等定级工作成果,我县有高等地16720.29公顷,中等地36876.6公顷,低等地1536.21公顷。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县有高产田22040.87公顷,中产田22040.87公顷,低产田11020.92公顷,建立了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5个。

五、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五年来,我县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新增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补充耕地质量相对于被占耕地质量有差距;农业综合投入仍显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耕地计划补充任务历史欠帐多,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部分新增耕地由于产出低,肥力培植周期长,影响农民耕种积极性等。

六、今后工作的打算

今年我县项目建设保障用地的任务十分繁重,耕地保护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县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耕地保护精神,在保障城市建设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优化用地结构,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遏制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促进耕地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1.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制。继续加大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和群众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县乡两级政府和各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乡级

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和追究制度。

2.继续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严格执行动态巡查制度和联合办案制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的典型个案,都要排除阻力,敢于碰硬,坚决从严予以查处。

3.多渠道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一是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向土地开发要耕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向土地综合整治要耕地。大力推进乡村土地整治工作,做到早踏勘、早规划、早设计、早施工;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资源,加大投入,向灾毁土地复垦要耕地;以农业技术推广和落实种粮补贴政策为手段,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农田质量,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杜绝耕地撂荒现象。

4.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以实施《张家川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为重点,加快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加强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附件:

1、2006-2010年耕地保护情况汇总表

2、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汇总表 3、2010基本农田占用(减少)和补划情况汇总表

4、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计划执行情况表

5、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汇总表

6、耕地等级与基本农田建设情况统计表

7、高中低产田分布与耕地地力监测情况统计表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7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定,信息系统,数据库,占补平衡

0 引言

耕地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 要保证社会安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留有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国家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而以法律形式做出的重要规定, 是实现我国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一项基本制度[1]。国家发展建设必然要占用耕地, 然而现阶段建设用地占用的多是居民点周围与交通线两侧的具有灌溉条件、土壤肥力高的优质耕地。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区位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壤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2], 虽然实现了面积上的“占一补一”, 但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 使耕地存量隐性减少。

通过研究, 河北省建立了不同质量耕地的折算关系, 确定了科学的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换算方法体系, 但是折算方法复杂, 数据量大, 处理难度大, 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得到的折算系数表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查询和计算, 工作效率很难提高, 不利于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应用。本文以省、市、县三级农用地利用等别图为基础, 设计开发简单实用的河北省耕地占补平衡信息系统。

1 系统开发的目标与用户需求分析系统的总体目标为:

通过对全省分等和占补平衡折算成果的筛选、归纳与总结, 建立属性数据库, 实现各类信息的方便、快捷采集 (录入、提取) ;利用MapGIS软件, 通过对河北省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等别图进行编码标准化、图层一体化和标示标准粮属性链接等整理, 建立空间数据库;应用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Basic语言与MapGIS相应控件进行开发, 实现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MapGIS软件进行无缝集成。对河北省耕地占补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组织管理, 建立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全省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 (包括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及土地利用系数等信息, 以便计算各地利用等指数) 和全省建设用地项目库, 通过公示求算补充耕地的面积为

S补=M×S占

式中 S补—补充耕地的面积;

M—占补耕地质量折算系数;

S占—占用耕地的面积。

将公式代入系统模块, 可以计算占用补充耕地的面积, 为河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提供高效、全面、动态和科学的信息化工具。 工作流程为:各市县上报本区域内的已完成的耕地开垦项目, 经省国土厅验收确认或备案后, 将耕地开垦指标进入新增耕地储备库;各市县上报本区域内的新增建设用地项目, 经省国土厅批准后, 纳入建设用地项目库;分批次报批用地先补后占的建设用地项目, 用已确认的新增耕地项目进行折抵, 如图1所示。

2 系统技术路线

2.1 系统设计原则

2.1.1 实用性

系统应严格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思想, 考虑同区域占补和异地占补等不同情况, 特别是要满足对新增耕地储备指标的入库、出库、查询与打印的要求, 系统中的查询结果直观且简单。整个系统使用简单, 界面美观大方, 具有人性化特点。模块划分简单明了, 充分考虑用户已经习惯的划分分类[3]。

2.1.2 先进性

系统的设计应采用目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使整个系统能符合技术发展的要求。

2.1.3 独立性

系统在设计和打包时将用到的模块和控件等一并打包进去, 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可以在没有安装MapGIS的情况下独立运行。

2.1.4 安全性

系统应支持系统查错、实时报错和逻辑报错等报错功能, 并具备对不同类型、规模的数据与使用对象都不能崩溃的特质, 以及灵活而强有力的机制, 防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非法修改和添加等情况,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1.5 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和规划应该从宏观与长远的观点统筹规划。系统所采用的软件开发程序和数据库等技术应符合当前信息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能持续扩充和升级, 特别是为占补平衡折算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留有较好的接口, 能与其他系统有机集成。

2.1.6 经济性

首先, 该平台应选择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软件;其次, 系统的开发成本低, 技术方案可操作性强, 所选择的软件能充分实现其功能, 从而缩短开发周期, 节约开发成本;再次, 系统维护成本低, 数据更新容易实现, 软件升级成本低廉, 系统升级扩展容易实现。

2.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Microsoft Corporation的SQL Server 2000平台搭建数据库。该操作系统集成了Windows 2000 Sever操作系统的安全集成技术, 更增加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4]。配合Visual Basic 6.0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定系统, 组成新增耕地储备库, 便于统一管理数据, 实现数据多工作站的共享。同时, 运用Microsoft Corporation的Visual Basic 6.0进行开发, 以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和方便易用。

系统采用C/S (客户/服务) 结构, 由服务器和工作站组成, 分为信息采集子系统 (客户端) 、信息检索子系统 (客户端) 和网络数据库服务 (服务器端) 3 个子系统, 包括属性信息采集模块、空间信息采集模块、基础数据采集模块、数据维护模块、属性信息检索模块、空间信息检索模块和基础数据检索模块7个主要模块。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服务器管理海量数据, 在服务器上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的企业版, 在工作站上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的个人版, 二者通过ADO接口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与系统之间 (如省厅与各地市国土资源部门) 的数据交换通过 Internet全球互联网, 以TCP/IP通信协议进行[5]。

2.3 系统开发环境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充分考虑系统专业性、数据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确定基于以下环境进行开发。

1) 服务器。

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2) 工作站。

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 SERVER 或WINDOWS XP;数据库管理系统为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

3) GIS组件。

目前, 土地系统普遍使用MapGIS平台、农用地分等和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等工作的矢量化图件都为MapGIS格式。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MapGIS格式的土地口图件, 空间数据库采用MapGIS组件方式开发。

4) 开发工具。

为了适应MapGIS组件开发方式和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 本文选择与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兼容性较好的Visual Basic 6.0开发工具, 采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以高效率和短周期的优势实现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MapGIS软件的无缝集成。

2.4 数据库设计

耕地占补信息是在对占用和补充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本质上可将其划分为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基础数据等3类:属性数据是描述对象的各种特征与性质的定性和定量描述, 多为纸介质保存, 如记录本合各种文字报告等;空间数据描述对象的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 一般是图形形式;任何信息管理系统, 其操作对象均为各种数据, 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必须借助于数据库 (Data Base) 技术来实现。在软件开发中,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发“河北省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信息系统”时, 采用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分别建立的方法。

数据库访问组件的实现包括SQL Sever数据库的连接和数据库的读取, 并且利用SQL语句执行数据的查询、插入、删除、修改以及保存等操作, 关闭数据库连接[4]。

2.4.1 基于MapGIS图形数据库地建立

本文所用是MapGIS 格式图件, 部分以纸介质保存, 以河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农用地利用等别图为基础, 对其进行编码标准化、图层统一化以及标示标准粮属性链接等处理, 实现不同类型单元分层存放和编码的唯一性与专业性, 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和修改更新。

2.4.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便于操作管理, 本文将数据归入两个库, 即耕地指标储备库和建设用地项目库。耕地指标储备库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预备项目, 经省国土厅验收确认或备案后, 形成耕地指标的数据, 包括影响验收耕地质量的因素描述、验收机关、验收总面积、验收新增耕地面积和验收时间等属性。建设用地项目库是指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建设征地项目数据, 包括影响占用耕地质量因素描述、征地单位、批准机关和总占地面积合占耕地面积等属性。属性数据库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 整理河北省市县乡行政区数据库。根据合乡并镇后的具体情况, 修正市县乡的名称及所属关系, 建立河北省市县乡行政区数据库。

2) 编制县乡—土地利用系数对应数据库。在MAPGIS中利用面积加权法按乡求算土地利用系数, 将县乡与土地利用系数的对应关系整理, 导入ACCESS数据库中。

3) 建立河北省指标控制区、相应影响因素分值及权重对应数据库。

4) 建立各市县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河北省作物产量比系数对应数据库。

5) 建立河北省利用等别以及标示标准粮对应数据库。

整理以上数据库, 通过各自ID综合导入建立ACCESS数据库, 便于以后的查找计算。

3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采用VB + MapGIS组件+ SQL Server集成的开发模式, 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SQL Server强大的数据库功能, 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使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外观界面和友好的人机接口。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3.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属性信息、空间信息和基础数据的采集, 实现对各种基本信息 (数据) 的采集 (录入) 。对于空间信息图件, 可从原始空间信息图件中采集, 也可将已有图件 (数据) 直接调入, 做编码标准化和图层统一化处理, 建立属性, 并存储到数据库中。对于属性信息, 提供标准录入对话窗口。

3.2 数据管理

进行河北省内耕地占用、补充信息的新建和删除, 对各数据库中信息 (属性信息、空间信息和基础数据) 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等操作管理, 包括耕地项目指标的申报、修改、删除与查询, 以及建设用地项目申报、修改、删除与查询等功能, 并实现报表的打印输出功能。

3.3 信息检索

根据用户给定检索条件, 在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返回检索结果, 包括新增耕地库的汇总统计 (统计河北省及各市县的入库总指标、出库总指标、库存指标) 和项目预备库统计 (统计出各市县的上报项目个数、项目总建设规模、项目总投资规模、新增耕地总面积等) 。

3.4 数据下载

根据用户要求在基础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检索, 建立检索结果 (如影像、原始数据等) 的人机接口, 提供下载功能。

3.5 数据维护

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对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 使其仅可以执行许可的操作并实现数据基本备份功能, 以防出现突然事故, 导致数据丢失[6]。

3.6 网络实现

网络数据库服务可以利用已有的政务网服务器, 也可以重新设立服务器。用户使用安装了信息采集子系统或信息检索子系统的计算机终端接入万维网, 即可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或查询。

4 系统流程图设计

根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用户需求, 同时考虑用户的方便与实用, 来设计系统流程, 如图3所示。

5 结论

耕地占补折算依托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 进行耕地数据和图形处理,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实现耕地占补折算工作自动化。本文以河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农用地利用等别图为基础, 对其进行编码标准化、图层统一化以及标示标准粮属性链接等处理, 建立了基于MapGIS的图形数据库, 河北省市县乡行政区数据库, 县乡—土地利用系数对应数据库, 河北省指标控制区、相应影响因素分值及权重对应数据库, 各市县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河北省作物产量比系数对应数据库, 河北省利用等别、标示标准粮对应数据库;设计了工作流程和系统流程图。

目前, 河北省耕地占补折算信息系统处于正在研发阶段, 在系统开发实践工作中, 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某些县区国土资源局没有安装MapGIS软件情况下如何使用该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 (即客户端与服务器端) 的通信协议的设计, 网络服务模式下数据通信的加密和可靠性等问题, 都有待于在实践工作中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水杏.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J].国土经济, 2002 (7) :15-17.

[2]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应用研究报告[R].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4.

[3]王振龙, 王兵, 汪灶建.农田墒情监测预报和抗旱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2) :188-190.

[4]曹卫星, 潘洁, 朱艳, 等.基于生长模型与Web应用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 (1) :133-138.

[5]张玉宝.安徽省耕地占补平衡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与开发[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 (4) :56-59.

耕地占补平衡自查报告 篇8

一、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

天津市自1999年施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耕地后备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通过精心挖潜,截至2014年累计补充耕地约4万公顷,连续16年维持占补平衡状态,保障了经济建设正常进行,实现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落实方式上,2006年以前,天津市采取自行补充与委托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自行补充即按照建设项目所在区县,由区县政府负责补充耕地。委托补充即由占用耕地单位向财政部门缴纳耕地开垦费,国土部门负责组织补充耕地。2007年以来,天津市基本不再收取耕地开垦费,建设项目全部采取自行补充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在机构设置上,天津市组建了专门的土地整治事业、企业单位,加强人员配备。市国土部门、10个涉农区县国土部门均下设有开垦征地事务中心、土地开发整理公司。

在建章立制上,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006年天津市政府出台《区县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津政办发〔2006〕70号),将耕地占补平衡纳入区县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每年初由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年终考核通报。2010年天津市国土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工作的通知》(津国土房资〔2010〕212号),就补充耕地项目申报程序、资金管理、报部备案及新增耕地政策、易地占补平衡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2013年天津市国土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及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监管工作的通知》(津国土房资〔2013〕115号),建立补充耕地地块补前核查制度,完善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监管机制。

在管理程序上,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的运行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其一,补充耕地项目实施阶段。每年初,国土资源部根据各地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建设用地规模预期等因素编制《耕地开垦计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下发省级政府。天津市结合自身情况将计划任务分解下达至区县。区县组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选定整治区域,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申报立项,组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土部门通过 “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将项目信息向国土资源部备案。项目验收时,国土部门会同农业等部门对项目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进行质量等级评价,纳入补充耕地指标库,并在下一次土地变更调查时进行地类变更。

其二,补充耕地需求形成阶段。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用地预审,其中包括拟占用耕地规模、补充耕地资金准备情况。国土部门在预审阶段可以引导建设项目不占耕地、少占耕地、避让优质耕地。建设项目用地范围确定后,实施勘测定界,确定占用耕地面积、位置、质量等级和具体类型。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原则,确定补充耕地需求。

其三,补充耕地指标交易阶段。占用耕地单位与补充耕地指标所有者协商,签订协议并支付费用,将指标信息、协议和票据提供给国土部门。建设项目所在区县确实无法落实的,由市国土部门审核,可以跨区县易地落实占补平衡。

其四,耕地占补平衡挂钩阶段。区县国土部门从“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提取拟使用的补充耕地指标,生成《耕地占补平衡挂钩信息确认单》,编制《补充耕地方案》,纳入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材料。市国土部门审查批准后,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用地备案系统”将批准信息、补充耕地信息向国土资源部备案,核减补充耕地指标。

二、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

(一)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预期增加

虽然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当前天津市面临五大发展机遇,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预期仍呈增加态势。

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批复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 (国函〔2008〕26号)。中新生态城、空客A320、大乙烯、大火箭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上马。

2.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同年7月京津冀三地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天津市计划打造“1+11”功能对接平台和若干微中心承接地,制定了交通和产业领域率先突破3年行动计划,包括22条交通线路和30个产业项目。

3.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天津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0公顷,涵盖3个片区:(1)天津港片区3000公顷,是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2)天津机场片区4310公顷,是先进制造业和科技研发转化机构的集聚区;(3)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4680公顷,是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区。

4.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支持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随后,天津市编制《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二十一园”规划方案》。“一区二十一园”用地总面积24467公顷,其中核心区包括华苑、北辰、南开、武清、塘沽海洋5个科技园,用地面积5524公顷,21个分园用地面积18943公顷。

5.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理念和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天津作为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努力通过天津港和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实际是为了建设项目选址而调整耕地布局的过程。这种调整需要付出工程成本、耕地产能下降的成本、补充耕地地块原有效益(如生态效益)消失的成本,因此必须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选址的科学性、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此,《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不一定都要连成片,可以跨出去,搞串联式、卫星城式的发展,连成片就势必占用大量经过长期努力好不容易建设形成的高产农田。今后,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2014年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第61号令),发布了多个行业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并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国家通过上述措施试图扭转地方政府重视建设用地布局、随意调整耕地布局、粗放用地的现象。解决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问题也要从这方面入手。通过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用地总规模;通过节约用地、避让耕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占用耕地规模。因此,从“节流”角度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调节占用耕地需求,化解耕地占补平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二)耕地后备资源接近枯竭

补充耕地项目可以分为后备资源开发、农田整理、坑塘水面整理以及建设用地复垦四种基本类型。相比土地整理和复垦而言,后备资源开发具有投资成本低、新增耕地率高的特点,一直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天津市开展了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根据统一的技术规程和评价方法,初步掌握适宜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0公顷,并且普遍存在地块碎小、分布零散问题。有些后备资源地块紧邻村庄,农民准备作为宅基地,对开发耕地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比较排斥。耕地后备资源总体呈现数量不足、开发困难的特点。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开辟新的补充耕地来源。

1.农田整理

即通过降低沟渠、农村道路等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天津市平均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为17%,其中沟渠占地率为14%,农村道路占地率为3%。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5300公顷,潜力巨大。农田整理可以与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整理任务结合推进。“十三五”期间天津市高标准农田整理任务112万亩(74700公顷),按照新增耕地率7.5%推算,天津市农田整理预计增加补充耕地指标5600公顷。

2.坑塘水面整理

即对废弃坑塘水面进行填埋后,改造为农田。目前天津市尚未对废弃坑塘水面进行全面摸底,国土部门初步估算为2000公顷。按照新增耕地率60%推算,天津市坑塘水面整理预计增加补充耕地指标1200公顷。首先要开展详细的调查评价工作,摸清废弃坑塘水面底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积累经验,分批实施;其次要重视恢复耕作层,应用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技术,加快土地熟化过程,确保整理后的土地适宜耕种。

3.建设用地复垦

即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且本身处于低效、废弃状态的建设用地实施拆除、复垦,恢复为农用地。参考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复垦任务和近几年落实进度,预计“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共可完成约1800公顷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任务,主要复垦对象为零散、老旧的农村居民点。按照新增耕地率60%推算,天津市建设用地复垦预计增加补充耕地指标1100公顷。建设用地复垦具有投资成本高、实施周期长、协调难度大的特点。

综上,预计“十三五”期间天津市补充耕地来源将从以开发为主,转向以整理为主。这种转变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后的必然选择,符合国家“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的方针。尽管从补充耕地成本收益角度看,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的最佳选择,然而后备资源总量有限,很多后备资源还具有生态价值,从长期看,单纯依赖后备资源开发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方式不可持续。

(三)跨区县补充耕地指标价格攀升

天津市跨区县调剂补充耕地指标的范围宽泛、审批容易、价格低廉,与自行落实占补平衡相比,跨区县调剂被认为更加简便划算,因而部分区县放弃努力深挖自身潜力,转向长期依靠调剂补充耕地指标。然而,随着补充耕地指标成为稀缺资源,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成为卖方市场。指标相对宽裕的区县开始惜售,有的希望为本区县发展预留指标,有的希望从指标交易中攫取更高的利润。2014年跨区县补充耕地指标价格从90万元/公顷快速翻番至180万元/公顷,使得建设项目的用地成本大幅上升。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往往需要跨区县补充耕地,由于回旋余地小,需求刚性大,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天然弱势,被迫接受高价,遭受价格欺凌。加之财政预算有限,这些项目在指标价格攀升过程中受影响最大。

从根本上讲,补充耕地指标价格上涨是由指标供不应求的主要矛盾引发的一个次要矛盾。但在跨省域易地占补平衡政策尚未放开的情况下,天津市补充耕地指标的稀缺性不会消减,因此该次要矛盾也急需解决。跨区县补充耕地的动因是经济发展集中趋势与后备资源自然分布在空间上错位。目前天津市补充耕地指标掌握在几个远郊农业区县的政府手中,后备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而存在一定数量的补充耕地指标结余。其他区县情况恰恰相反,存在补充耕地指标缺口。在这种情况下,远郊区县利用指标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成本。即使是公益性建设项目,如果在指标交易中不具备竞价优势,也难以落实占补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供给机制,加强调控和监管,减少地方政府的超额利润,打破“价高者得”的完全市场原则,引入兼顾效率、公平的稀缺资源分配机制。改革方向:一是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明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供给优先顺序,向社会公示,克服公开性差的缺点;二是通过加大市级管理部门对指标供给的干预力度,加大专家、公众在效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克服公平性差的缺点。

三、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控制占用耕地源头

《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标准,对建设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这种审查即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它是国土部门介入建设项目的第一个环节,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件。为加强源头控制,国土部门在预审环节应当对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严格把关。一是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资料,优化选址选线,引导建设项目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批而未用土地,对于占用耕地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当组织专家论证。二是按照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的相关行业集约用地控制标准,认真核算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对于超规模用地予以压缩。三是对于确需占用耕地的,足额测算耕地占补平衡成本、耕作层土壤剥离成本并纳入项目预算,指导和督促建设单位编制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方案。

(二)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摸清补充耕地资源

2015年6月,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全国和地方“十三五”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启动。针对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公众参与度低、实际操作性差的问题,本轮规划应该突出做实、做细,切实指导土地整治和补充耕地工作。一是要对宜耕后备资源、低效农田、废弃坑塘水面以及废弃、低效建设用地、批而未用土地进行全面、翔实的调查摸底,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评估其可行性,建立基础数据库。二是要将暗管改良盐碱地等先进技术的试点工作作为土地整治规划重要内容,为今后进一步拓展补充耕地资源奠定基础。三是要深入乡镇、村组,了解基层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意愿,使土地整治规划真正契合当地的发展需求,争取土地产权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四是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一部分,专章编制补充耕地规划,细化到项目,分解到时序,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一并下达至区县政府。

(三)运用多种激励约束机制,压实区县政府责任

按照天津市政府出台的《区县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区县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的责任主体,然而由于缺少配套的奖惩措施,导致区县政府履责不够主动。为发挥区县政府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是借鉴上海市经验推行减量化政策,商服、工矿仓储、商品房等经营性项目必须挂钩使用减量化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倒逼区县政府开展低效建设用地复垦。二是将盘活批而未用土地数量与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进行捆绑管理,规定二者匹配比例,在使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时必须预先盘活规定数量的批而未用土地,否则不予批准,实现逐步消化批而未用土地。三是设立耕地保护奖励基金,对耕地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还可以借鉴浙江省经验,对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区县进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四)破除土地整治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天津市土地整治行业存在一些显性和隐性的障碍因素,市场竞争不充分,行政干预色彩浓郁。每个区县只有一家土地整治企业,且隶属于国土部门,只在本区县内活动,该区县内的土地整治项目指定由其承担。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转变角色,将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交给市场去完成。要废除关于“国有独资”的企业所有制限制,允许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土地整治活动,允许国土部门下属土地整治企业跨区县开展业务,优先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或土地权利人自行整治土地。国土部门组织编制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承担单位,招标文件和合同应当明确承担单位的利润水平和双方权利义务。国土部门对土地整治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管,并最终进行验收,将土地整治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纳入储备库。

(五)提高土地整治预算标准,加大惠农补贴力度

农村土地整治不单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手段,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只有真正让农民从土地整治中受益,才能获得农民的拥护。项目预算除了工程施工费、设备费等定额费用外,还应进一步增加相关惠农补贴。一是土地整治完成后,应当进行一定年限的后期管护,特别是土地开发、复垦形成的耕地需要熟化,巩固整治成果。后期管护工作可以委托当地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给予管护补贴费用,给予土地使用人培肥地力补助。二是对于一些施工期较长的农田整理项目,因项目施工影响农民正常耕种的,应当给予经济补偿。三是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借鉴重庆市经验,从使用复垦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的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收益中,按照一定标准提取补贴,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六)规范补充耕地指标供给,禁止随意调剂指标

一是建立市、区县两级补充耕地指标库,在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后,指标按照一定比例分别纳入市、区县指标库。市级指标由市国土部门分配,专门用于保障市级以上重大建设项目,重大项目目录应当采取专家论证、社会听证方式征求公众意见。二是所有建设项目原则上均在本区县内落实占补平衡,占补平衡费用按照“平均成本”计算,即该区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种渠道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按照质量等别分别核算各等别的平均成本,根据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等级,计算应当缴纳的费用。“平均成本”会随着新指标的加入而发生变动,但就同一时期而言,这种方式使得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费用不会因补充耕地指标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更加公平合理。三是对于跨区县调剂补充耕地指标的,在受理范围上应当限定只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交通运输、水利、特殊用地等可以申请调剂,而经营性建设项目不允许调剂;在申请程序上应当先由指标调剂双方政府协商一致,联合行文报市国土部门核准,报市政府批准;在调剂价格上,按照“平均成本+耕地易地代保费用”计算。耕地易地代保费用是指由于调剂补充耕地指标,相应的耕地保有量任务发生转移,因而给予补充耕地指标调出区县的补偿,亦可理解为土地发展权损失的补偿,其具体标准应当全市统一规定,并适时作出调整。

天津市耕地后备资源先天匮乏,经过多年占补平衡,后备资源已经开发殆尽,加之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占补平衡难以为继,只有及时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化解用地矛盾。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虽不成熟,谨望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具体实施时需要高规格的立法或政策文件作为统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管理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执行效果。

上一篇:母亲节快乐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国家基金结题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