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2024-06-08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精选6篇)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篇1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评唐欢老师《皇帝的新装》

“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这两个词是活动最后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先生给出的“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借过来评价第一天上午唐欢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

整节课,唐老师都是抓住语言这一主线进行的。首先,他让学生复述课文,然后找出几位大臣去看新装后的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再对皇帝看新装后的三句话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小孩说新装的话,到续写结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语言训练进行着,要么语言分析,要么语言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活动带动自己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我能从文中读出什么新意呢?自己去发现: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自己去体会:反复阅读文本,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心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参与度高,而且参与面也很广。这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较浓,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都比较积极,状态很放松,呈现给各位老师许多精彩的发言和演绎:比如,一位同学在说“孩子”留给她的印象是率真,唐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力,整个课堂慢慢放开;而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男同学,她对皇帝看新装后的心理描写朗读就很精彩。

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思维的活跃离不开老师的精导妙引。唐老师在这节课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到唐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说“举手的同学很多,但我要让前面没有用发言的同学发言。”“你的意见很有创意”等等,正是由于老师的耐心等待与积极鼓励,学生们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些都离不开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还有从简洁的导入来看,老师以自己来自西安,西安多皇帝一句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自然引入课题,可谓巧妙简洁,为教学的顺利推进,并形成教学高潮做铺垫。

教学过程的轻松和谐来自老师对学生的注意,来自老师根据课堂生成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这也就是程红兵先生的“目中有人”即唐欢老师目中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备课时的课堂预设。因为老师目中有了学生,所以才能时时观察学生的表现,才能不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整节课和学生和谐统一。

如果仅仅做到“目中有人”,那有时也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使老师的课堂失去方向。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眼中有学生,还应该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在教学中失去方向。唐老师在课堂上就始终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这根主线,让学生反复揣摩、阅读、讨论、概括,一步一步地领略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在刚开始时老师就让学生找出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并随之设计成一个精巧的板书,我认为正是这个板书,将课堂教学紧紧的吸住了:不论是学生的阅读还是小组的讨论,始终都围绕板书中的几个人物,始终都离不开中间的那个大大的“骗”字。课中老师让学生揣摩阅读皇帝心理活动的三句话,也是围绕主线,扣紧中心。课堂最后老师所设计的想象训练题“假如游行结束以后,皇帝在宫门口又遇到了那两个骗子,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这题巧就巧在老师设计的是“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如果设计成“皇帝会怎样做”就大不同了,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力一下子飞得很远,课堂教学环节容易失控。要求是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如同放风筝一样,始终用一根线牵着学生,不至于使他们“飞”得太远。

还有,最后的思考题“这个小男孩最后还会不会说真话呢?”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童话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故事折射的不仅是19世纪丹麦丑恶的社会现状,它同样能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不尽人意之处。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的目标,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体现了老师“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控”的教学技巧。

唐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还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目中有人”,那样的话才能内容设计精当;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手段时要“心中有数”,这样,方法才能精准,课堂才可能高效。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篇2

一、教育管理者要管理人性化、管理柔性化

教师,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 都明白“德高为范, 学高为师”的道理, 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之后, 教师更是不甘落后, 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都在利用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 教育管理者要多激励, 让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向他人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作为听课教师, 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必须做到“心中有书, 目中有人”

(一) 要做到“心中有书”, 就要求听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如下工作

1.熟悉教材, 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 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 有什么困惑与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参加了一全国重大课改实验课题, 去年我有幸邀请了总课题的发起者到学校作现场观摩指导。学校领导安排语文、英语、政治、化学四个学科各选派一名教师作一节观摩课, 请发起者老先生进行现场点评。老先生对教学环节的处理让我们对先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教学理念让与会者耳目一新, 受益匪浅。他对语文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跳读, 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让学生读书, 要么出声读, 要么默读, 怎么能让学生跳读呢?难道让学生一边跳一边读?”作为语文老师, 大家都知道跳读的意思。可作为大学物理教授, 可能因为学科差异, 让老先生产生误解, 点评建议自然让大多数人不敢苟同。那么, 老先生所犯的错误, 是个别现象吗?如果作为听课者对所听课一无所知就妄加评论, 听课、评课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所以, 听的如果是同科目的课, 我建议去听自己讲过的课, 或是自己思考过的课, 千万别凭空去“看”课, 否则, 就不会有切身感受, 听不出别人课的精彩来, 自己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是跨学科听课也应迅速作一了解, 再认真去感悟。

总之, 要做到“心中有书”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课的模式, 掌握学科特点, 熟悉各种课型, 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 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 给不足者雪中送炭。

(二) 要使听课活动事半功倍, 还需“目中有人”

同一课题, 同样的内容, 不同的教师会因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操作设计方案。就像一株大树有许多叶子一样, 同样是健康有生命的叶子, 要找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来, 就相当困难了。一位评课者, 不能以自己想好的东西去预设一种模式, 给这堂课画圈, 不能先把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方面都列成条, 并定出分值, 然后填空总结。但本人并非反对这种量化的做法, 而是认为一堂课中各环节方面分值如何确定, 其中各项内容在一节课中所占怎样的比重, 是一个复杂而又互相联系, 且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

1.关注学生。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元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教学品质优劣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 学生在课题上所展示的学习知识、感受知识、享受知识的状态, 应该如同山涧中的溪流一样清澈可人, 如同春花开放一般艳丽多彩, 如同秋高气爽的天气那样引人无限遐想。所以, 从你进入听课教室的那一瞬间, 就要开始观察学生, 观察学生在课间的活动状况, 用来对比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及行为。如学生在课下生龙活虎, 而在课堂上却无精打采, 我们可以思考,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 是教师过多地支配了课堂, 没有给学生活动的余地, 或者是学生课下消耗的体力太大了, 以至于上课时注意力都不能集中等。

把学生纳入你的视野, 是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一节课的价值, 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 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 特别在于对重要的东西掌握理解了多少。

2.关注教师。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 他就成为国家课程目标的执行者或消解者, 因此, 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 实际上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

关注教师就是通过关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所呈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价值观, 捕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闪耀的思想光辉、人文情怀和教学特色, 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所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对所授内容理解肤浅, 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向深处理解领会其内容实质呢?其次是评价执教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与传授, 需要教师各显其能, 这是授课中最关键的一步, 有的需要教师“揭去盖头”让学生一睹“芳容”, 有的需要教师“倒戈一击”引起学生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不论教师采取什么方法, 只要学生学得主动, 效果好。再是看教师在剖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激发学生兴趣, 加强对学生所获知识的训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正确的掌握并灵活运用, 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听课过程中出现问题, 是一种“常态”的表现。即使是所谓的示范课, 作为一种探索, 是需要有人出来做“示范”的;“示范”的价值不仅在于“打造”过程中对新理念的理解与实施的收获, 而且还在于它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批评分析的“靶子”。作为听课者, 要用正确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去听课, 切不可因为一节课没有精彩之处, 就大呼上当。

心中有书,目中有人 篇3

一、教育管理者要管理人性化、管理柔性化

教师,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都明白“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道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活动之后,教师更是不甘落后,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都在利用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多激励,让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向他人学习的活动中去。

二、作为听课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必须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

(一)要做到“心中有书”,就要求听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如下工作

1.熟悉教材,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2.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听课时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看出教师教学的完成情况。

3.针对这节课在头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

4.听课前要回忆自己是否教过这节课内容,有什么困惑与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参加了一全国重大课改实验课题,去年我有幸邀请了总课题的发起者到学校作现场观摩指导。学校领导安排语文、英语、政治、化学四个学科各选派一名教师作一节观摩课,请发起者老先生进行现场点评。老先生对教学环节的处理让我们对先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教学理念让与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他对语文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跳读,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让学生读书,要么出声读,要么默读,怎么能让学生跳读呢?难道让学生一边跳一边读?”作为语文老师,大家都知道跳读的意思。可作为大学物理教授,可能因为学科差异,让老先生产生误解,点评建议自然让大多数人不敢苟同。那么,老先生所犯的错误,是个别现象吗?如果作为听课者对所听课一无所知就妄加评论,听课、评课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所以,听的如果是同科目的课,我建议去听自己讲过的课,或是自己思考过的课,千万别凭空去“看”课,否则,就不会有切身感受,听不出别人课的精彩来,自己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是跨学科听课也应迅速作一了解,再认真去感悟。

总之,要做到“心中有书”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课的模式,掌握学科特点,熟悉各种课型,并在实践中学会推敲点评的语言,这样才能给优秀者锦上添花,给不足者雪中送炭。

(二)要使听课活动事半功倍,还需“目中有人”

同一课题,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会因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操作设计方案。就像一株大树有许多叶子一样,同样是健康有生命的叶子,要找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来,就相当困难了。一位评课者,不能以自己想好的东西去预设一种模式,给这堂课画圈,不能先把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方面都列成条,并定出分值,然后填空总结。但本人并非反对这种量化的做法,而是认为一堂课中各环节方面分值如何确定,其中各项内容在一节课中所占怎样的比重,是一个复杂而又互相联系,且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

1.关注学生。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元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教学品质优劣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在课题上所展示的学习知识、感受知识、享受知识的状态,应该如同山涧中的溪流一样清澈可人,如同春花开放一般艳丽多彩,如同秋高气爽的天气那样引人无限遐想。所以,从你进入听课教室的那一瞬间,就要开始观察学生,观察学生在课间的活动状况,用来对比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及行为。如学生在课下生龙活虎,而在课堂上却无精打采,我们可以思考,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是教师过多地支配了课堂,没有给学生活动的余地,或者是学生课下消耗的体力太大了,以至于上课时注意力都不能集中等。

把学生纳入你的视野,是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一节课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特别在于对重要的东西掌握理解了多少。

2.关注教师。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就成为国家课程目标的执行者或消解者,因此,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

关注教师就是通过关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所呈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捕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闪耀的思想光辉、人文情怀和教学特色,也发现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所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对所授内容理解肤浅,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向深处理解领会其内容实质呢?其次是评价执教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与传授,需要教师各显其能,这是授课中最关键的一步,有的需要教师“揭去盖头”让学生一睹“芳容”,有的需要教师“倒戈一击”引起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不论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学得主动,效果好。再是看教师在剖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学生所获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正确的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听课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一种“常态”的表现。即使是所谓的示范课,作为一种探索,是需要有人出来做“示范”的;“示范”的价值不仅在于“打造”过程中对新理念的理解与实施的收获,而且还在于它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和批评分析的“靶子”。作为听课者,要用正确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去听课,切不可因为一节课没有精彩之处,就大呼上当。

总之,当我们“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当我们带着心,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去听课、评课时,我们收获到的就不只是同伴(同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有产生于丰厚的教学土壤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及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所以,老师们,用你的慧心去听课、评课吧!

演讲稿 心中有人民 篇4

盛保和

近日来,通过校党委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四句话说来简单,但内涵博大精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艰巨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只有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今天我站在这里,既代表着一名党员,也代表着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该如何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与本职岗位工作进行结合呢?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应该从基础教学做起,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有小部分教师总是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原因一味归咎于生源水平,而逐渐淡化了自身教学的规范意识。有的教师牺牲大量时间与精力辅导学生,但由于无效或低效劳动而收效甚微。我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重点在于课堂上的45分钟,而这又在于教师准备的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完整、重难点是否突出。这就要求老师们认真写好教案,多听课、多学习,针对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并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以我们八年级数学组为例,非常荣幸我能处在这样一个集体当中,虽然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并不太久,但在这里却学到了很多。各个年级还会以组长为首,进行集体备课,指导年轻教师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更形象生动、更深刻透彻地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除此之外,组内安排的沙龙会对大家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们就本班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自由讨论,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教师,我会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以更优秀的教学水平、更好的教学质量为追求,在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用心教书育人 践行群众路线

鹿璐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通过认真学习文件和领导讲话,我认识到群众路线的四句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两句阐述的是党的群众观点,后两句是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党的群众路线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依靠谁”的问题是“为了谁”,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行” 经过认真地思考,我认为:对我们教师而言,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是学校,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那我们的工作为了谁? 是为了家长的信任,为了让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的家长放心;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了燕河镇中的明天。我们的工作依靠谁呢? 依靠学校这片沃土:我们有团结,克己奉公,决策英明,尊重教师,知人善任的领导;我们有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公平竞争,踏实工作,虚心学习,心系学生,胸怀学校,无私奉献的教师;我们有阳光、尚礼、诚信、友善、乐学、勤奋的学生;我们还有勤劳、淳朴、善良的学生家长„„ 我们的工作又如何实行呢? “用心教书育人。”

一、师德,播撒种子 俗话说“以德立身,以己正人。”我们要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得“德高为范”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有可能是一生。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待人诚,心胸宽,言行慎,虚心学;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学生做好榜样,用师德播撒美德的种子。因此,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要利用每天的德育教育时间和班会课,努力做到及时、全面、细致。

二、学习,生成智慧 我们必须务实、求真地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阅读名家的专著,阅读名师的经典教学案例,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培养创新精神;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年龄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让老师生成了教育教学的智慧;学习,让学生生成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 “因材施教”做实、做细、做好。

三、爱,唤醒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懂得: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精心地去培养学生。看着那因自己犯错而羞愧的脸,看着那因成功而雀跃的小样儿,看着那因倾吐了心中的烦恼而释然的嘴角,看着--真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是我每天看着他们学习、成长。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一名教师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师爱能点燃希望的灯,师爱能唤醒另一颗灵魂!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爱心、信心、耐心。有这样一首小诗:“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用师德铸就的师魂;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用爱抒写的无怨无悔的青春。”

敬爱的各位同事:我们要把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作一次难得的机遇,抱着对党的忠诚,勇挑重担,践行群众路线;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用心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演讲稿

艾文茹

他像一颗流星,一划而过,却刺破苍穹,发出最耀眼的光。他似一束焰火,转瞬即逝,却留下永恒,放射最壮丽的美。他就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我们的好榜样——李林森。他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当多大的官,挣多少钱,要看自己有多少提升,为别人做多少有用的事。共产党的干部,得豁得出去,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要懂得报恩。他的血管里,始终奔淌着一般爱民的热血,他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平凡而伟大的他,情牵百姓,心暖如春。

小时候,经常诵读诗词,郑板桥的两句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那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它的内涵。长大后,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我渐渐懂得其中的含义,我虽不是什么领导干部,但在教师岗位上,同群众接触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我们平常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群众的感情。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份子,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应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对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群众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为解决难题,做好工作打下基础。要认真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如何在教育一线深刻领会与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分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多发一份光,多发一份热,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要求,作为当今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紧扣教育发展,坚持与群众合辙,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二是多干平凡实事,坚持与群众合意,一切为了孩子。三是树立平民意识,坚持与群众合群,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

习近平对党员提出要懂得照镜子是富含哲理的,古人照镜修身,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今天我们教师照镜子,则是为了饰面和修心,使教师做到内秀与外修的合一,使教师找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更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作为教师的我,对自己更应有正确的定位。教师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播洒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这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教师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尽一切可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的爱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只有师爱才能凝聚学生的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热爱,才能是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努力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历来所倡导和要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欣欣向荣的经济建设时期,无数优秀的工作人员始终不渝地履行着这一宗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的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小草平凡,它用绿色装点了大地,花儿平凡,它用花香芬芳了世界。我,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深深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更加懂得,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服务人民,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因为,情牵百姓,心暖如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感到无上的光荣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演讲稿

张帅军

近日来,通过校党支部组织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四句话说来简单,但内涵博大精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艰巨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只有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今天我站在这里,既代表着一名党员,也代表着一名年轻教师。

如何在教育教学一线深刻领会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精神,成了当前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为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富裕多发一份光,一份热。教师学习群众路线实践精神,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作为党员教师的我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学习,站好讲台,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让学生满意,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幸福成长。

作为党员教师的我,对自己更应该有正确的定位。教师首先是教己,然后才是教人。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撒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给予学生鼓励、帮助,使他们充满自信力量,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导航,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作为党员教师应该拥有慈母般的爱心,做一名尽心尽责的护花使者。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学生,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鼓励,只有师爱才能凝聚学生的心。只有热爱才能喷涌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作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教师,我倍加自豪,同时,我更加明确也更加坚定的告诉自己:趁年轻,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即使我只是一只萤火虫,也要努力为群众发出一丝丝光亮!让我们为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而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吧!传递好消息,传播正能量,我们责无旁贷!我相信我们能行,我相信我们可以,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有活力,因为我们有激情!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感到无上的光荣!

心中有人民

刘诗琳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的心情很高兴,也很激动。我将以短暂的人生经历,和浅薄的工作经验,浅谈我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点认识一点心得。如有不妥,还望不啬指教。

群众路线在我党的历史上由来已久,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翻阅学习了一些资料,在党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对群众路线的集中论述。第一次是党的七大。毛泽东在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讲话中,把人民群众比作“上帝”,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第二次是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并不是新的问题。在第七次大会通过的党章,就是贯串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第三次是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在讲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时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此后,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也有一些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

时间到了今天,总书记将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的,群众路线作了进一步发展和诠释,提出了开展以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作风问题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我看来:为民,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务实,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清廉,需要的是严于律已的自律精神。这三种作风精神,不管我们是否在领导岗位上,也不管我们手中握有权力都要求我们心中有人民,人民为中心,这也是我们每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毛泽东同志曾把进京执政比作进京赶考。他告诉大家,进京会有两个结果,一个金榜题名,一个是名落孙山。金榜题名说明赶考成功,执政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名落孙山说明赶考没有成功,群众不喜欢我们,没有让我们及格。进京赶考,广大群众是考官。群众说了算。同样的作风问题,群众最有话语权,机关作风怎么样,为民务实清廉做到了吗,还是群众说了算。

焦裕禄、孔繁森、陈分新、万立春这些党的好干部,凭什么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凭的就是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凭的就是一腔真抓实干的热血,凭的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格!

人生于世,如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接在一起,心中有人民人民为中心那么,就会被社会所承认。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受贬到潮洲时,不顾个人得失,为民办好事,当地群众为他立祠刻碑;共产党员焦裕禄,为人民利益呕心沥血,光荣殉职,也被人们永远记在了心中。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历史故事无不阐释着,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只要为心中有人民,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因此开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工作作风既是群众的期望,更是我们党员干部践行心中有人民的体现。

心中有人民就要将参与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听群众的需求。深入基层,广开言路,多听听群众的烦心事,甘当群众的出气筒。要将选择权交个群众,服务民生剔除形式主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要将评判权交给群众,一把尺子量到底,群众评价、群众打分、群众出结果,避免出现打招呼,讲人情、搞平衡的情况。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篇5

“你学懂了什么?”学生可对文章作全景式的鸟瞰概括, 也可作景点式的局部感知。学生感知后的信息交流呈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 可谓竞相纷呈。遗憾的是教师对此或听之任之, 或蜻蜓点水, 或都予以肯定, 缺乏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情感体验的拨云见日, 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 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不是零起点教学, 很少去考虑学生已获得了哪些信息, 并据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这其实是资源的浪费!

比如在《三袋麦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有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故事后问:“同学们, 你通过读故事, 读懂了什么?”有个孩子说:“我知道小猪把麦子磨成了面粉, 又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小猪真是个美食家!”有的孩子说:“小牛先把麦子保存起来了, 要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光了以后再吃, 它很节俭。”有的孩子说:“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 一粒万颗, 以少换多, 他真聪明!”对于学生的回答, 这位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但老师仅是停留在此, 没有由问题生发开去,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对课文的进一步分析没有多大帮助。

“你有什么不懂吗?”能解放学生的大脑, 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得到问的自由。这在我们教学中确实需凸显和弘扬, 但问题是怎么不走过场, 怎样建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而不浅尝辄止。现实的症状是学生应命而提, 只会提那些字、词、内容理解上的问题。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被动应答, 或者让他们束之高阁, “质疑”后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 缺乏对“疑”作科学的分步解析的决断力、应变力, 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也很少对这些“疑”进行“回击”。这样, “质疑”就只是课堂教学中向人展示的一张标签而已。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读进去, 因读而生疑, 因疑而生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你喜欢读哪段?”想先学哪一段?此举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然而凡事都有一个适用性, 须知“过犹不及”。并列结构的文章也好, 按序记叙的文章也罢, 文体有别, 结构有异都冠以这句流行语, 我认为是不妥的。对《狐假虎威》等课文也用此招, 似乎有违课文的内在联系, 有损情感基调。更有意思的是, 有时虚晃一枪, “真立意假商量”而已, 教师总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规定的圈子里钻。

必须目中有人。教学理念最根本的改革即物本到人本。教师见书不见人, “胸中有案, 目中无人”, 这些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彻底退出舞台。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 根据学情而教, 使学生读有所感, 思有所启, 练有所得, 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 情感沟通, 生命对话的场所。

必须手中有“尺”。这“尺”我解释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似乎每个教师都清楚明白, 什么“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我们以为, 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得再细腻此, 实在些。比如生字教学, 哪几个字的字音、字形需要重点掌握;朗读训练因课文特色也可确定各有侧重的训练等。这样教学, 每一课, 每块, 每一层都有明确的尺度, 才不会脚踏西瓜皮、雨过地皮湿, 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不会架空。

“目中有人”方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篇6

一、“目中有人”的备课充分预设学生的需求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等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能知道什么、学生如何知道什么,特别是要摸清学生相关的知识准备基础和能力的实际,以便于教师能够搭建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要充分把握学生的需求,不仅要根据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对学生已有水平的把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前的调研。在教授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时,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学生对于“乡愁”这种思乡的愁绪是容易理解的,但在对学生做课前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懂得“乡愁”是一种思乡的愁绪,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所谈的大多还是理解为“想家”的狭窄认识。而学生“想家”的愁思与诗人的“乡愁”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鉴于做了这样的课前调研,在预设教学设计中对整节课的教学核心问题就有了基本定位。课堂自然有的放矢而不至于使课堂流于肤浅。在日常教学中的确存在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肯定应该懂的内容学生确实不懂的情况,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的需求就会有正确的把握。

二、“目中有人”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需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乡愁》一课进行导入设计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循环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并配以《二泉映月》的二胡音乐,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一瓢长江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时,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教师以此为基点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生思考“乡愁”不仅是一种距离感,只有距离感而没有沧桑的乡愁是单薄的,从而激发学生体会《乡愁》中作者的情思。

三、“目中有人”的点拨提升学生的需求

精讲点拨是调控课堂的利器,课堂点拨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仅能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更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点拨需要教师洞悉学生的思维,动态把握课堂资源,适时地加一把火。在《乡愁》课堂的推进中学生发问:“我不明白,乡愁与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此时,教师适时地补充了关于余光中的生平资料和诗作《从母亲到外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从老师所补充的材料中,学生对整首诗的感知需求得到提升。

美国的莫尔斯主持的一项调查研究及科曼尔主持的对学生感情的调查都得出了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畏缩不前或惹是生非等消极行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才会尊重学生的需求,才会不断地发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需求,这样学生的持续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上一篇:调货方案与计划下一篇:红颜是否多祸水高中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