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2024-06-30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精选8篇)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1

一、概况

**地区电网位于**的东南部,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电网所组成,**地区供电人口71.5万。**供电公司农电系统在省、市公司和省农电有限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管辖五个县(市、区)农电有限公司,分别是**、城郊、**、**、**农电有限公司。负责**地区64个乡镇的供用电管理工作,所辖62个供电所(站),66kV 变电站36座,主变60台,全区共有用电客户317436户。

供电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为主,气候特征为温带气候,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冬季与夏季气温相差较大。由于全供电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为主,造成供电线路不能够合理架设,至使部分线路供电半径超过合理范围,又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冬季取暖期时所产生的负荷不平均性与潮流不平衡性,至使少部分用户的供电受到影响。线路基本架设在山区,维护难度大,线路为架空线路,容易受到树木等原因的干扰,且夏季雷雨天气较多,对供电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负荷集中在5、6、7、8月,比去年同月增加了24%,影响了2、3季度供电质量。**金矿处于负荷末端,负荷比较大,为满足金矿正常生产,保证其电压质量,大路变电站母线电压较高,大路变电站1xKV出口用电客户电压过高,电压质量较差。由于近几年小水电发展较快,并网于**农网1xKV网络,小水电站对电网电压波动较大。

本年度加强了对无功就地补偿资金的投入,增加了自动无功补偿装置,使无功补偿就地平衡能力增强,对于1x千伏线路固定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对部分不匹配的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了更换。对有无功补偿电容器的线路进行定期巡视,加强管理,恢复丢失电容器,将定期维护、检修纳入日常工作中。无功电压管理工作与营销、业扩工程、大修技改密切配合,电压指标、功率因数指标完成较好。提高了电压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下半年,公司开展配电变压器三相不平衡摸底排查工作,整治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对新增的客户工程严格要求,全部安装了无功补偿装置。另外,重点加强了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通过以上工作,有效的提高了电压质量。

二、电压合格率指标分析

从数据看,完成了**供电公司农电部下发的指标。新和变电所、义民变电所由于主变参数,母线电压较高。居民客户端电压超上限时间较多。存在的问题:

(1)部分线路上的无功补偿电容器管理不到位,有丢失现象。日常工作没有维护计划及定期检修计划,造成可投运率偏低。

(2)部分线路负荷不平衡。高峰负荷时,电压低,低负荷时,电压过高。

(3)基层所电压无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上报格式没有按照统一格式上报,准确性有待提高。

(4)电压监测设备不能定期实验,数据准确性不高。 整改措施

(1)对有无功补偿电容器的线路进行定期巡视,加强管理,恢复丢失电容器,将定期维护、检修纳入日常工作中。

(2)将所管辖的线路中存在陈旧、老化问题的线路计划改造,提高电压质量。

(3)对各所上报的数据进行考核。

(4)定期维护电压监测设备,更换损坏的电压监测仪。

三、功率因数指标分析

无功补偿装置多为手动,对电压调控能力较差。对负荷波动比较大的1x千伏线路加装了自动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了部分线路的功率因数,对固定的无功补偿装置加强了管理。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2

一、深刻认识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时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为此,除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投入的保障之外,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各方参与、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体系、机制是迫切需要突破的难题。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作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在引导院校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引入社会监督、体现各利益相关方意志、激发自身潜能、营造良性发展机制等方面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提升院校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我国的各类院校,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只向上级负责的思维定势,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与完善,这种情况虽有较大改变,但关门办教育、管教育、评教育的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以保护隐私、保护积极性等为借口,干扰向社会公开数据的阻力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政府的投入是纳税人的钱,学生的学费是家长的劳动所得,毕业的学生服务于社会建设。所以,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承载的都是全社会的希望。学校首先应当对社会负责,应当尽最大的努力用好财政的投入、学生的学费,培养出适需对路、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对全社会有负责的交待。因而定期向社会公布质量报告应当成为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自觉的行动。这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院校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引入社会监督的需要。

目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院校的愿景目标,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服务于每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人民满意更是责无旁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还人民以教育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决策权,让人民可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绩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实施及时、有效的影响与调控。通过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社会各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新的一年中又将采取哪些改进措施、重点解决哪些问题、预期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以此作为前提,监督才有渠道、评价才有依据、参与才有理由、影响才有可能。

3.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深化院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

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跨入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定要走政校行企多方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众所周知,多方合作不仅需要一个让参与合作的方方面面参事议事的平台,同时,更要有共同的愿景、合作的基础,要有操控能力,随时把握合作的现状、效果,合作各方的现实贡献;合作各方的诉求、忧虑和愿望以及得到满足的程度,并且随时据此做出“响应”、形成共识。而要实现上述愿景,起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就是随时为参与各方构建一个形成共识的“真实图像”,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就是为了要提供这样一个“真实图像”。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不仅要以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平台为重要支撑,以保证其实时性与真实性,而且要将年报的编制过程做成为深入了解合作各方诉求、协调响应各方诉求、高度聚焦各方诉求的过程。因此,切不可想当然地把高职院校质量年报视为一般的年度工作总结,把编制工作作为一篇官样文章。

4.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预测,200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逐年增大,在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以后,自2009年至2020年前后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生源的逐年减少,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打造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而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产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源头主要有四个因素,即需求、目标、标杆、自省。而科学认识“四个因素”的前提是“比较”,即通过有效、到位的比较达到“知己知彼”。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正是为了让所有高职院校能够方便地、准确地做到“知己知彼”。作为“知己”的结果,将进一步彰显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经验总结和原因分析,明确提高、改进的方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作为“知彼”的结果,必定会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间的相互了解,进而拓宽眼界与思路,在比较与共享中不断提升学习力和创造力。

5.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

近20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在逐步深入。在理论上,通过评估的引导,许多院校把“质量监控”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探讨,组织了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在组织上,各院校在“以评促建”的过程中普遍梳理了质量管理的工作线条,强化了各部门的质量保证责任,建立了“评建办公室”等从事质量保证的机构。在工作上,随着质量意识的增强,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建设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在队伍上,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培训,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和水平都较高的评估专家队伍。总之,经过近几年的评估实践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内外部条件。

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成果为建立年报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特别是2006年开始启动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工程,开展4年多来所取得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成果,已为建立规范的质量年报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各院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绝大多数院校建有校园网。自2008年始,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一年一度的数据采集已经形成制度。校园网络版的引入,将会进一步加快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程。这就为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也为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提供了扎实、可信的技术平台。

二、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1. 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即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即“服务于需求”要从社会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年报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师、政府等是年度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质量管理的真正主体。(2)真实性原则。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的目的是向社会做出质量承诺、引进社会监督机制、体现教育举办者的诚信,因此,真实性是最基本保证。(3)开放性原则。在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时,既要及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又要从国情、高职教育实情出发,同时还要为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企业的个性需求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以及与时俱进、调整改进的余地。(4)关键性原则。由于每一所学校都处在动态的环境之中,都在适应变化的需求过程中变化和发展着,抓住关键也就抓住了建设发展的重点;并且,每所院校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重点,每一年有每一年的重点,这正是年度报告的重要意义所在。(5)简易性原则。在设计和建立质量年报制度时,要尽可能地精简组织、简化流程、节省成本、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在追求简易性的同时,充分体现质量保障“三全”(全方位保障、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基本原则。(6)持续改进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类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会不断丰富和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制度必须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具有引导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机制与活力。

2. 目标任务。

其一是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由定期评估制度,省、校两级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平台数据采集上报制度,以及教育部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公报制度等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二是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与效益;其三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其四是促进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其五是提升高职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原则上应反映所报告年度内的情况,数据来源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主管部门所要求的各类报表为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研制的年度报告结构框架如下:

1. 人才培养工作基本情况。

涵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观,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

2. 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评价指标。

包括以下6个方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专业建设涵盖专业设置与规模、培养目标定位、重点建设专业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涵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涵盖专任教师、兼职教师、队伍水平、教师培训和评教情况;实践教学涵盖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保障、顶岗实习和资格证书;教学管理涵盖管理队伍、人员稳定、质量监控和奖学助学;社会评价涵盖招生情况、就业情况、教学成果、学生获奖、社会服务和社会评价。

3.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对策。

各校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规模等千差万别,因此,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对策应各有侧重、形成特色,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等。

(杨应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上海200032;苏志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浙江宁波315800;齐小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宁波315800;徐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顾问、研究员,浙江宁波315800)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据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报制度进行了探索,确立了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年度报告”的基本原则、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保障,年度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2008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Z].2008.

前海管理局2011年度工作报告 篇3

以创新的思维 改革的勇气 创业的激情

加快推进前海的开发开放事业

2011年是前海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相关部门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前海管理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规划》)和组织实施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系统、整体思考和统揽前海开发开放全局,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全面推进前海开发建设提速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前海开发开放第一阶段任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2011年工作回顾

前海的战略定位和特殊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开创一条独具特色的开发开放新路子:创新制度设计是前海的核心,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是前海的灵魂,深港融合发展是前海的重中之重,优良的软环境是前海的根本。为此,我们确定前海开发开放的总体思路是:牢牢把握前海的战略定位,以“创新、市场化、与国际接轨”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制度设计为改革的核心,以“水平、标准、模式”为深圳质量的具体体现,以“公平、透明、高效、廉洁、诚信”的一流营商环境为追求目标,用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的科学发展新路,把前海打造成为深圳“十二五”转型升级的标志区、“深圳质量”的标杆区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示范区。具体而言,就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把握好顶层设计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要求,掌握好快与慢的节奏;紧扣深港合作主题,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挥深港两地比较优势,开创深港两地产业互补、经济一体和社会共融的合作新格局;立足高端引领,坚持项目品质,注重企业软实力,用达到一流水平、创造国际标准、引领开放模式来体现深圳质量的科学内涵;注重集约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现土地利用效率和效能的最大化,打造集低碳、环保、生态、景观、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强化法治建设,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前海开展先行先试的探索性立法,构建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的法治环境。

一年来,主要从九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实施《工作意见》取得初步成效。市政府《工作意见》全面部署实施《前海规划》,确定了86项重点工作。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部署相关工作,形成了全市精心组织、主动对接、密切配合、责任落实的强大合力。我局认真承担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对口责任人跟踪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部门推动工作,定期向前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至年底,86项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的有29项,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和成果的29项,正在推进中的有28项。

(二)立法先行,加快推动前海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我们积极会同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率先开展了前海探索性立法工作,在治理结构、财政体制、人事薪酬、土地开发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适应市场、符合国际化运作要求的法定机构管理运作模式。《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暂行办法》和《深圳市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先后颁布实施,初步形成支撑前海开发开放的法律框架,为前海开发

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是我市推进区域开发治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亮点之一。

(三)积极主动,推动建立前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取得重大突破。根据国务院对《前海规划》的批复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与国家发改委和各有关方面反复沟通协调,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2011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2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深圳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国务院领导下统筹前海开发开放的国家平台和部委运作机制;9月27日,在北京成功召开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明确了支持前海施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优惠政策的方向,确定了前海“特区中的特区”地位,确保了前海开发开放始终能够在国家层面谋划和推动。

(四)紧密沟通,积极探索深港合作新途径新模式的成效初步显现。我们始终注重在“一国两制”和粤港合作框架下,按照“深圳主导、香港参与”的原则,积极与香港特区政府、工商界以及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保持紧密联系,重点围绕前海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前海政策研究与争取、招商引资与推介、前海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组成专责小组,加强与港方沟通协作,发挥香港的作用与优势,汲取香港在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

(五)创新思维,全力争取落实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我们根据《前海规划》中确定的先行先试政策,先后就落实在非金融类产业项目审批管理上享有的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管理权限,以及财税、金融、法制、人才、教育、医疗、CEPA先行先试等方面,研究梳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会同市有关部门积极向国务院相关部委和省政府沟通、汇报和争取,取得了积极成效。省政府已正式批复同意下放外商投资印刷企业初审权、外商投资广告企业审批权等部分管理权限,同意设立在前海的外资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地域范围覆盖全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明确了《前海规划》中有关航运保险、离岸外包、技术先进型企业三项财税政策;省政府已就支持前海先行先试的财税、金融等一揽子政策要求上报国务院。前海“人才特区”建设被列入中组部2011年重大调研课题。12月下旬,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前海合作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称号。

(六)集约开发,叠加推进规划建设和土地整备提速提效。认真贯彻汪洋书记提出的“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提出“三快一合理”,即争取政策要快,土地整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快,招商引资要快,开发时序要科学合理。按照“把前海打造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标志区”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推进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前海空间规划已基本完成,7个专项规划中水系统规划已经完成,其余6个专项规划将于2012年初陆续完成。累计清理区内土地38万平方米;填海和软基处理工程继续稳步推进,已完成软基处理2.58平方公里(占总工程量41%),正进行软基处理3.08平方公里(占总工程量50%),开展前期工作0.57平方公里(占总工程量9%),为全面铺开基础设施建设和启动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高端引领,探索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初具雏形。确定了招商引资的基本原则,即立足高端引领、坚持项目品质、关注企业软实力,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谋划取得积极成果。研究拟定了项目入区准入条件、审批程序和评估办法,开展了前海土地开发运营管理模式、一站式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课题研究,提前谋划项目的准入机制、服务机制以及开发运营机制。招商引资项目资料库共储备175个项目,已明确意向投资的项目累计达49个,意向投资金额692.5亿元,落实了15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入区。与此同时,同步开展了一批具有较强引领性、示范性、集聚性和超前性的重大项目谋划和前期研究论证工作。

(八)加强合作,有序推动前海湾保税港区稳步发展。作为前海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海湾保税港区是国内少有的以企业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保税港区。为了发挥政企各自优势,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发展,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充分授权、有效监管”的工作思路,推动建立由我局牵头、13个部门参加的口岸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与招商局集团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索保

税港区管理运营的新机制。一年来,我们与港区各单位保持紧密联系,逐步理顺了关系,制订了保税港区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工作方案上报市政府;对区内及周边环境开展了全面整治工作,占道经营现象得到有效清除,企业堆场、停车场环境明显改善;着眼于打造区域生产组织中枢和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目标,启动了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保税港区转型升级发展课题研究。2011年,前海湾保税港区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67万TEU,进出口货值57.3亿美元,在全国14个保税港区排名第一。

(九)规范管理,努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深圳特征、前海特点的前海文化。前海的历史使命要求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朝气、特别有凝聚力的队伍。在做好前海开发建设的同时,我们始终强调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学习培训和党建工作,用独具特色的前海文化贯穿队伍建设始终。以开展“弘扬大运精神”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勤勉、规范、高效、廉洁”的建局理念,牢固树立“尊重个人、坚持诚信、注重绩效”的基本价值观,展现“精、细、严、快”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个前海人“始终保持不懈的创新意识、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始终保持勤奋的学习精神、始终保持廉洁诚信的生活态度”,营造 “尊重、信任、坦诚、和谐”的创业氛围。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年初制定的八项重点工作任务均已基本完成或得到有效落实:市政府确定的86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三项法规立法工作顺利完成;前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基本完成;政策研究与落实取得积极成效;区内土地清理和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引入15家代表性项目落地;前海商务秘书公司组建完成并开始运作,前海投资开发控股公司注册成立。此外,保税港区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和管理运营取得积极进展,前海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正在推进。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前海实现第一阶段任务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前海开发开放阶段性发展目标,在完善法定机构运作机制、细化衔接法律法规权责、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和功能单元、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及重大招商项目等方面全力推进,突出抓好十大工作任务,确保实现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

(一)以落实法律规章为重点,完善创新制度设计,抓紧规范前海高效有序的运作机制。继续争取国务院部委支持,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常态化、规范化的有效运作;规范市前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前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决策架构;以贯彻实施“一条例两办法”为突破口,制订操作细则和工作衔接办法,规范运作流程,加快构建行政管理职能和市场化开发运营有机结合,运作规范高效廉洁的法定机构运营管理新模式。

(二)以产业推动政策为手段,充分发挥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平台作用,争取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落实,抓紧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运用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用好、用足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尽快出台支持前海施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协调有关方面加快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形成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继续争取省政府支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已下放管理权限的细化、落实和衔接,结合CEPA的相关安排,围绕前海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争取省政府下放管理权限。按照产业推动政策的思路,深化研究前海的财税、金融、法律、人才、土地、劳保等支持政策;按照从容发展、共生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配合前海政策的落实,抓紧形成重点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指引三个层次的产业发展指导体系,引导现代服务业在前海的集聚发展。

(三)以高水平、高速度、高质量为标准,加快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抓紧形成区内重点项目和单元开发的工作亮点。在前海综合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前海单元启动区以及产业项目用地的详细设计和城市设计;进一步加快土地整备,抓紧完成水廊道、堤岸和市政设施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开工;配合市规土委和南山区政府落实土地清理和土地处置,为前海产业项目落地

提供空间载体;结合都市综合体单元,先期选择较成熟的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参与单元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开发、合作开发、自主开发相得益彰的前海开发建设新局面;加快前海展示厅建设和景观改造,建设整洁文明、识别性强的建设施工环境,形成绿色环保的现代化园区,展示前海的新形象、新品牌。

(四)以促进深港合作和融合发展为切入点,突出抓好前海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前海论坛建设,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抓紧完善深港紧密合作共促前海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完善部际联席会议、深港联席会议、前海专责工作小组、前海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在更广范围、更多层面吸纳港籍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前海的咨询和管理,共同推进前海的开发开放。继续深入研究香港在商业运行、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快构建与香港类似、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深入研究探索在前海推进深港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业交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涉及深港两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港深西部快速轨道和前海口岸,推动项目优先启动建设。

(五)以产业高端引领为目标,抓紧推进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实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研究制订符合产业规划的城市单元功能布局,配合政策的出台,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在前海揭牌落地;抓紧推进前海E 站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前海商务秘书公司队伍建设,提前搭建入区企业项目的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门到门服务,营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比较优势明显的亲商亲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推广力度,紧密联系目标企业,联合香港,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着力吸引高端优质项目和总部经济落户前海,发挥以商引商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

(六)以理顺管理关系为基础,抓紧探索前海湾保税港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运作的独特发展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口岸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与招商局集团等区内企业的关系,构建“内部高效联动、外部统一规范”的管理运营协同机制;协调各口岸部门探索开展新的监管模式,力争在“一线放开”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试点探索建立前海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协调口岸单位拓展保税港区经营范围,鼓励区内企业向供应链管理和航运衍生服务转型,推动保税港区物流产业升级发展,继续保持前海湾保税港区在全国同类型区域中的领先和样板作用。

(七)以重大创新课题的超前研究为抓手,抓紧谋划前海开发建设的六大发展体系。围绕“如何学习香港成熟的国际运作经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如何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开发理念,创新规划建设和开发运营模式”、“如何吸收国内外园区的成功经验,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如何发挥深港两地比较优势,创新紧密合作机制和途径”、“如何运用国际通行的人才理念和运行规则,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五项重大创新课题开展研究,努力探索体制内强大动员力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法定机构运行管理新模式;努力探索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前提下,不断推进前海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小政府、大服务与前海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发展动态相适应的新经验,为构建现代服务业开放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互利共赢的深港合作体系、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高端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富有竞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做好准备。围绕上述工作思路,2012年重点完成十大任务:

1.落实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为项目落地和招商引资奠定基础。

2.完成填海和软基处理工程,启动水廊道及堤岸、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三至四个单元的开工建设。

3.深化深港合作,落实深港联席会议专题事项,积极探索深港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引入一批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的国际500强、国内100强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和企业总部入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在前海集聚发展。

5.打造前海“人才特区”,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积极作用,制订完善相关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制度和政策措施,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

6.健全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月前后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确保会议有成绩汇报、有问题研究、有成果体现。

7.落实前海专家咨询委员会,5月前后召开第一次会议和第二届前海合作论坛,搭建层面高、专业精、影响大,在前海开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和工作推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决策咨询平台。

8.规范和落实前海在非金融类产业项目审批管理上享有的相关计划单列市管理权限,探索“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法定机构高效运作管理新机制。

9.建立前海口岸联席工作机制,加快前海湾保税港区转型升级。

10.组建前海投资开发建设控股有限公司,启动部分重点片区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合作区开发建设。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4

自查报告

总公司领导、安全部、技术部:

郑州中油恒燃公司在总公司领导的关怀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规和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安全生产和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在2012年工作成绩基础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特别是去年“11.22”青岛管道爆炸事故后,我站从领导到职工,各级都积极行动,从自身安全抓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安全漏洞,查漏补缺,一个月时间让全站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理变了一个样。主要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安全组织会议、活动的记录

每半月由站长主持召开安全工作例会,由全体职工参加,针对上半月和下半月的工作任务、学习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设备操作规程、消防演练、雨季三防、公司管理制度等内容并有详细会议记录。

2、各公司的月度、季度安全工作计划和落实情况

每月月底、季尾由总经理主持,组织对全站设备运行、保养、安全隐患、上班纪律、设备卫生等综合大检查,制定下月工作安排;并督促落实情况。

3、各类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证照归档、台账建立情况

严格按照公司下发的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档案及用印工作意识,公司证照等重要资料与普通资料分开保管,放置专属文件柜。对各类管理制度按类别编制存档,档案夹内首页附文件目录,依序编号,并及时录入目录表,做到目录编号与档案编号相统一,查阅便捷,不少页不漏页;档案按内容性质统一编写名称。

4、员工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实施情况

今年我站新进员工一名,除按要求对其进行进站三级安全教育以外,对全体员工按2014年度培训计划每月一个主题进行培训教育。在2014年4月底对全体生产部门员工进行设备操作知识的考试。

5、安全管理机构的例会记录、报告完整齐备。有每周、每月的安全会议的详细内容记录并存档。

公司安委会小组:

组长:提恩浩

副组长:杨静

成员:赵全喜李冬冬李建福李磊刘晓东王锐刚

6、重点部位的巡查记录

每天上班坚持巡查记录,对重点设备和重点区域列表记录,遇到设备异常情况,上报站领导并妥善处理。

7、安全隐患制定有相应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按照郑州恒燃站制定的重大危险目标源,着重分辨。划分主要事故类型加以防范,结合日常重点部位巡查同步进行。一旦发生事故就自动升级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处理。

8、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的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管理情况 我站的生产工艺设备、安全阀、加气枪拉断阀等安全设施齐全可靠、按国家规定每半年或一年校验一次。消防器材完善齐备,有专人负责每2周和每月进行消防器材的检查和维护工作。气体报警器每年校验一次,压缩机内更换2套气体报警器;消防器材按设施要求配备齐全;针对3月1日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于3月18日进行消防演练一次和反恐防暴演习一次。

9、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的制定情况

2013年初,制定有郑州中油恒燃石油燃气有限公司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份,在6月28日进行事故抢险及消防演练一次,有详细模拟事故演练报告和影像资料备查。

二、技术装备管理工作

1、设备的巡查、维护、保养登记和记录

设备的巡查、维护、保养登记和记录完整清晰,直观明了。

2、设备的主动维护和强制维护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

每天对设备重点部位进行巡查,严格按照设备保养制度进行维护工作;今年1月份对2台压缩机进行8000小时大修保养一次,6月份对压缩机进行2000小时维修保养一次,9月份更换干燥塔管道出口弯头。加装连接调压器和加气机之间中压直充管道。更换干燥塔过滤器排污阀门等等。

3、员工的日常设备维护技能的培训记录

结合每半月安全会议对员工进行的设备操作规程培训同步进行。有半月会议记录可查。

4、辅助费用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控的目标进行管理。

5、仓库及备品配件的管理情况

仓库按区配件和工具摆放整齐、配件出入库账目清晰准确、润滑油领用记录完整,库房卫生每天打扫、环境整洁。

6、计量设备和仪表的保管、保养

计量设备和仪表按国家规定每半年校验一次,对不合格产品及时更换,校验证书及时存档。

7、设备维护、保养的技术档案管理

每月的设备巡检记录,重点部位巡查表、维修记录表都整理成册、存档方便以后查寻。

郑州恒燃公司按照总公司要求,总结成绩继续发扬光大,查找不足以期在第四季度工作中努力改进,为中油恒燃公司的发

展壮大贡献力量。欢迎总公司领导莅临我站检查指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谢谢!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5

从古代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到科技、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量已逐步发展为涉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科技发展、国防事业等各个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航天、商贸、电力、石化、轻纺、运输、卫生、通讯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社会要发展,科技要进步,计量须先行。计量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购乐游”,样样离不开计量。所以做好计量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公司自2009年12月通过测量体系“AA”认证后,我很荣幸一直担任计量管理员一职,在公司及部门领导的指导和协助下,结合测量体系管理工作特点,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能很好的将体系文件的要求在工作中得以体现和执行,使我公司的计量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和推进,现就我在2010年计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加大投入,加快计量室建设;

2010年公司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标准压力计,在能源计量方面增加了数台智能电能表、两台电子汽车衡,使能源计量得以更好控制,并对现场配料计量设施进行更换,提高计量精度。同时,加强了人员培训力度,全年共有 40人次参加学习培训,由我亲自主讲的课时累计达12课时,我把自己所学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培训使大家在理解和操作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计量技术和检定能力,也使公司的员工慢慢都形成计量工作就是支撑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坚强支柱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测量管理体系。

二、编写、修改测量设备自校规范,设计符合要求的校准记录表格

随着企业的发展,测量管理体系工作在公司的成熟运作,程序文件和自校规范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修改,开始签用的一些记录,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逐渐发现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得到更适合我公司计量工作发展的程序文件、自校规程和记录,我经常到各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及自校员进行交流、沟通,尤其对有些存在异议的技术问题多次进行讨论和实践,直到达到共识,得到一个更有效,更便于操作和控制的满意结果时方肯罢休。今年以来我们多次对程序文件和自校规程进行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和服务生产。

三、组织实施量传渠道,做好强制检定、外送检定/校准测量设备的工作,并监督外送检定/校准工作的质量,做好企业的计量检定工作是计量的中心工作。通过和向兄弟企业学习、沟通,我将我公司的计量设备分为三类,在每一类中又分为两类,我把A1类设备列为强检类,A2设备列为外送类,并建立A类设备检定计划表,使强检和外送类设备得到及时检定,迟检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自校类设备,必须按台账所规定的自校周期进行校验,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自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追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公司的计量检定和自校工作已经走上了一条正规化道路,为计量溯源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编写年度质量目标分解书,监督各单位的测量体系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年初根据公司的质量要求和有关规章制度,编写各单位的目标分解书,并要求每半年进行一次总结,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拿出解决方案,并采取一定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对不能按期完成或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计

量偏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适当处罚,并把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为计量工作在公司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

今年9月份我们进行了2010年的体系内审,在内审过程中,我们本着公正公平的态度,以事实求是的原则对我公司体系运行一年来的情况进行了审核。我担任审核组组长,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这次审核区得了圆满成功,共开具3项不合格报告,属于一般不合格项,检查出10项整改项。在10月底我公司召开了测量管理体系评审会议,从内审结果来看我公司的测量体系运行状况是良好的,有效的,能满足我公司生产的需要,可以为过程控制起到指导性作用。

2010年即将过去,我们虽然在省、市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下作了一些工作,但计量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不断用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在计量方面得以更好的提高和发展,更好的为我市及我公司的计量事业发挥自己的一点光和热。

致礼

陕西尧柏特种水泥有公司蒲城分公司

程小建(计量管理员)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6

农村配电变压器负荷大多为动力与照明混用, 加上农村用电的特殊性, 农忙、农闲的用电量相差悬殊, 造成配电变压器输出电压时高时低;而电压的波动对各种用电备的性能、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电网中线损的大小与运行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线损高低直接反映供电企业的设备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电压质量, 降低线损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 云南农村低压电网电压质量现状分析

由于云南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都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别, 大部分农村山寨依山而建。农村低压网络主要是10k V及以下配电线路构成的, 是以农村农牧民群众电炊、电热、生活照明、农副产品加工、农田灌溉、乡镇工业等用电形成的配电网络。最近几年, 云南省在农网改造和运行管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确保了部分地区电压稳定运行。但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运行管理思想的制约, 电力单位对农网的运行管理仍部分环节有待改进。具体来讲, 云南省农网运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电网结构薄弱, 供电能力不足

农村电网多为辐射网, 环网供电范围小, 负荷转移能力差, 事故、检修停电范围大, 供电可靠性较低, 单主变、单回路供电区域较多, 变电站之间转供电能力差, 保护配置不全, 安全水平与自动化水平都很低, 因而供电可靠性普遍较低。近年来, 由于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 农村家用电器数量剧烈增加, 现有的供电能力已不能满足乡村用电需求。

1.2 电能质量合格率低

最近几年, 农村生活质量的改善使得农网用电需求激增, 农网运行负荷逐年增加。现有中压配电网线路截面小、回路数少、无功补偿不到位, 加之不合理的配变布局, 使得电压合格率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据量测, 95%的10KV配网电压达不到运行要求。此外, 低压电网运行效率也很低, 一些地区线损率已超过15%。

1.3 输供电设备陈旧、安全及可靠性低

农网中运行的变压器大多属于高耗能型, 有的地区占80%。部分农网低压架空线还是单股线、破股线、铁线等, 给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1.4 农网布局不合理, 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缺乏规划, 农村电网配电变压器分布不合理, 低压线路迂回曲折, 直接造成农村电网的损耗居高不下, 历史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 一些边远山区如迪庆、怒江文山等少数名族聚集地仍有无电地区, 直接阻碍了农村电能销售的增长。

2 影响农村低压电网电压质量的原因

农村低压供电网采用380/220V系统供电, 随着农网改造的深入, 供电电网的电压质量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一些农村地区用电需求仍然过快增长, 部分农村配网还未进行过改造, 一些低压老旧线路使用年限久、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为农村用户安全可靠用电带来了严峻考验, 使得电压合格率普遍较低。具体来讲, 影响农网稳定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农网电压偏移问题的成因分析

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农电配电网点布局分散, 线路输电半径过长。日负荷曲线经常大幅波动, 且无功补偿不到位;配电范围内小水电站洪枯水期出力存在较大差异, 一到枯水期, 配电网电力供应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前期规划时对用电负荷估计不准, 输电线路普遍为小截面导线, 电网运行一段时间后电网电压运行明显不稳, 严重时甚至威胁农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根据《全国供用电规则》可知受电端电压变化幅度必须在以下范围之内, 35KV高压供电为额定电压的±5%、6~10k V高压供电及低压动力用户为额定电压的±7%, 低压单相用户为额定电压的+5%~-10%。

2.1.1 输电半径过长

农村地区住户分散, 供电网点也相对分散, 供电线路长距离运行。一般情况下, 农村10k V输电线路的输电半径基本都达到了20~30公里, 规定的经济输电距离为15公里;低压线路输电半径基本在1000~2000m, 而规定的经济输电半径为800m。实际线路输电半径远远超出经济的距离是造成电压损耗的主要原因。

2.1.2 中性线断线造成电压偏移

当三相负荷基本持平时, 中性线可以使低压星形供电系统电压维持均衡值, 确保三相负载电压始终维持在允许范围内, 以满足家用电器和农电设备的用电需求。但如果三相负荷波动较大, 使得中性线断线, 负载最小相的电压可能会超出额定范围, 严重时会影响农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而380/220V低压供电系统又很难保持三相负荷平衡。

2.1.3 日负荷曲线大幅度波动

当前, 随着更多惠农政策的颁布, 农村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农忙时节和新年期间农村地区外地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农村生活用电负荷激增, 可能导致的农村个别地区出现低压配电设施满载、过载运行。农村的企业大多采取单班制生产模式, 用电高峰集中在白天时段, 每到农忙时节农电网络的日负荷曲线就会出现大幅波动, 峰谷负荷的差值不断加大, 电压运行极不稳定, 甚至某些高峰时段低于额定电压, 每到低谷负荷阶段, 电压又会急剧升高甚至超过额定值。

2.2 农网高电压问题的成因分析

2.2.1 由于相、中性线接线错误, 造成电压升高至线电压

电力施工中, 通常用相线、中性线同杆架设或同时沿墙敷设380V三相四线制低压配电线路。在农网改造时, 易发生接线错误, 如果接线过程中误将中性线作为相线, 其它两相线与“中性线”之间的电压将升高到线电压, 将会造成电器损坏甚至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2.2.2 变压器分接头位置需要调整

部分用户为了提高配变二次电压, 将配变装置出厂时本应接在II分头的分接头刻意接入III分头, 使得用户电压偏高。当变电所10k V出口电压达到上限后, 配变二次出口电压达到最大值258.4V;当变电站的瞬时电压大于额定电压, 二次电压最大可达到269V。由于一部分10k V配电线路负荷大幅度波动, 而线路中又装有配套的无功补偿电容, 当负荷较小时, 在线路上形成过补偿, 造成10k V线路电压过高。

2.3 农网低电压问题的成因分析

2.3.1 线路导线截面小

改造农网时, 一些区域因无法准确预测用电负荷, 采用了截面较小的导线输电, 两年后用电符合不断增加, 已有小截面的线路无法满足供载流量的要求。

2.3.2 无功补偿容量不足

农村低压电力网中装有多个负载率低的异步电动机及配电变压器, 这些设备无功负荷通常较高, 因而运行时自然功率因数偏低。运行时一旦补偿并联电容器容量达不到运行需求, 线路便会大量输送无功功率而造成电压损耗, 继而出现电压偏低的问题。

2.3.3 10k V或低压配电线路供电半径长

供电半径要根据电网系统供配电能力而定。如果供电半径过长, 就会相应加大线损, 长期运行会出现电压偏低的问题。农村地区用电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秋季农忙时节, 电压偏低会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电网中现有主变压器, 有载调压装置投运率低或调压操作滞后于用电需求, 部分农户采用小容量配变器, 用电高峰时段配变器超负荷运行, 极大的影响了供电质量。

3 改进农网电压质量的措施

近几年, 随着云南农村地区旅游餐饮业、果菜种植业的兴盛, 以及家电下乡和各种农用机械的增加, 村民用电增长过快, 农村电网的负荷不断增长, 出现了‘卡脖子’现象, 部分偏远山区的农村电压质量偏低。今年, 我们分期实施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确保让农村地区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质量的用电服务, 让农民朋友用上安全电、舒心电、满意电。”具体来说, 在改善农网电压质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3.1 电压偏移的调整措施

3.1.1 利用电容器进行补偿

在每一台异步电动机上配套安装随机补偿并联电容器, 使其同步于电动机的运行状态, 从而调整并优化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功率因数。过长的输电线路会使电路产生的分布感抗, 此时可通过串联电容器来调整线路参数, 以控制线损, 提高线路输电效率, 确保供电稳定高效。

3.1.2 调整生产班次使日负荷曲线尽量平稳

通过加强行政管理, 配合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采用移峰填谷的供电形式缓解用电高峰。下午5~10时通常为用电高峰期, 可在这一时段推行限电政策, 同时鼓励深夜24时~次日6时用电。试行强制农村乡办企业的单班制生产为双班、三班制生产, 最大限度控制日负荷曲线的变化, 以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3.1.3 重新调整低压供电系统的三相负荷, 做好中性线的重复接地

为保障用户冬季安全可靠用电, 我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对辖区内运行线路、变压器等配网设备开展负荷测试和红外测温工作, 对重载负荷线路及设备进行重点查验, 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及测温测负荷安全作业指导书。安排人员在晚19时至22时的用电高峰期, 对配电变压器及低压出线进行电流及温度的测量温度, 及时处理变压器超负荷运行、三相负荷不平衡等缺陷, 并对配电线路的电缆头、高压分接线箱, 环网柜展开红外测温, 及时监测负荷变化和设备的健康情况。中性接地线的材质与截面必须与相线相同。实际运行中, 还需参考位置信息布设二、三处重复接地 (接地电阻≤10Ω) , 以防负荷侧电压中性点偏移设计位置, 实现三相电压基本对称平衡。

3.2 综合整改电压偏低的问题

3.2.1 加强农村用电负荷特性及需求侧分析

根据用电需求, 大力推行农网改造计划, 合理调整县域电网结构和电源点布局, 改善农网调压能力, 提高供电效率。同时, 不断强化低压用户负荷需求管理, 借助集体系统建设和装设配变综合监测仪, 收集配变和低压户用电负荷相关信息, 针对其特性展开综合分析, 并参考分析结果进行后续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

3.2.2 强化运行管理和营销数据分析

配网运行状态检测分析常态化, 能够使电力单位实时掌握各配电台区负荷结构和运行特点, 并且能够提高低电压普查的工作效率, 从而帮助电离电位掌握本单位供电辖区低电压用户的分布状况, 以便进一步完善电力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电网营销数据分析, 有助于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协同服务体制, 提升故障报修、居民缴费、客户用电安全等服务能力。同时为建立差异化服务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加强与重要客户、大客户、高危客户及弱势群体的联系沟通, 提前了解政府重点工程的用电需求, 进行跟踪服务。此外, 要进一步完善优质服务月度例会制度, 加强服务事件专项考核, 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服务保障体系。

3.2.3 加强对农村低电压地区的线路设备改造

为解决农村电网薄弱问题, 电力单位在指导居民用户合理开展错峰、避峰用电的同时, 组织人员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配电网进行排查。为加快报装接电速度, 电力单位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制定周密有序的施工方案, 按照优先保障、优化流程、优化方案、优质服务的原则和受理快、勘查快、施工快、验收快、送电快的要求, 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严把图纸会审关和竣工验收关, 有效提升工程质量, 切实解决农网架设薄弱、供电质量不高, 供电能力不足, 供电损耗大等现象。改造后, 高标准的低压线路穿过村庄, 房屋上的进户线路安装整齐, 全新的配电表箱代替了破旧的表箱、私拉乱接的线路消失不见,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整个村庄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3 解决电压偏高的措施

一是对广大电网用户开展用电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其对电压质量的监督意识;二是合理调整配电变压器的分接头;三是将变电所主变有载调压装置作为重点监管环节, 以保证10k V母线电压符合运行要求;四是通过自动投切装置严格控制10k V和低压线路的无功补偿。

4 结束语

农村电网的改造提高了农村电网的安全水平和供电能力, 降低了线损, 在逐步实行“同网同价”后, 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促进了农村用电量的增长, 对扩大内需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何改好电网, 让广大群众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值得每一个学习者和电力工作者和去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云南省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落实政策要求。在农网改造升级中对电能质量给予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服务“家电下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加强对农村低压电压质量问题的治理, 加快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丁超, 张娟.试析农村电网改造的思路和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1) .

[2]陈军, 李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J].农村电工, 2011 (7) .

电压质量管理工作年度的分析报告 篇7

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自查报告

教学质量(分值100分,自评分99.7分,此项占总分权重40%,计39.88分)

(一)参考率(本项分值20分,自评分19.95分)

1.中考参考率分值10分,自评分9.95分。2008学年中考参考率为29.51%,2007年为30.08%,下降了0.57%,所以本项自扣0.05分。

2.高考参考率分值10分,自评分10分。2008年高考参考率为92.49%,2007年为85.90%。上升了6.59%。

(二)平均分(本项分值20分,自评分19.9分)

1.中考平均分分值10分,自评分10分。2008年中考平均分420.72,2007年中考平均分370.19分。上升了50.53分,减去中考体育均分49.64分。这样,2008年中考平均分仍然是上升了0.89分。

2.高考平均分分值10分,自评分9.9分。2008年高考平均分为392.67分,2007年为444.65分,比2007年下降了51.98分。所以本项自扣0.1分。

(三)及格率(本项分值20分,自评分19.9分)

1.中考及格率分值10分,自评分10分。2008年中考及格率为56.82%,2007年为48.63%。上升了8.19%。

2.高考及格率分值10分,自评分9.9分。2008年高考及格率为35.49%,2007年为61.33%。下降了25.84%。所以本项自扣0.1分。

(四)优秀率(本项分值20分,自评分19.95分)

1.中考优秀率分值10分,自评分10分。2008年中考优秀率为

4.96%,2007年为4.20%。上升了0.76%。

2.高考优秀率分值10分,自评分9.95分。2008年高考优秀率为4.97%,2007年为6.64%。下降了1.67%。所以本项自扣0.05分。

(五)中考、高考高分数段人数(本项分值20分,自评分20分)

1.中考600分以上人数合计75人,比去年14人增加61人。

2.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合计3人,与去年相等。

具体指标量换算(本项分值100分,自评分99.7分)-52-

1.参考率

1512⑴ 中考参考率=×100%=29.51%(2007年=1577×51245243

100%=30.08%)

⑵ 高考参考率=

2.平均分

⑴ 中考平均分=636135×100%=420.72分(2007年=583781×***626×100%=92.49%(2007年=542×100%=85.90%)631100%=370.19分)。

⑵ 高考平均分=227355×100%=392.67分(2007年=444.65分)。579

3.及格率

⑴ 中考及格率=

100%=48.63%)。

⑵ 高考及格率=

4.优秀率

75×100%=4.96%(2007年=14×100%=0.92%)。15121523

⑵ 高考优秀率=29×100%=4.97%(2007年=36×100%=6.64%)。***1410584×100%=56.82%(2007年=46019462××100%=35.49%(2007年=61.33%)⑴ 中考优秀率=

5.中考、高考高分数段人数

⑴ 中考600分以上人数75人,比去年14人增加61人。⑵ 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合计3人,与去年相等。

2008年金平县教育局完成州局

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管理工作总体自评得分

质量管理工作年度总结 篇8

(一)20-年主要工作

一、开拓创新凝聚力量,构建质量工作大格局

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使全社会达成质量共识、形成工作合力,质量工作才能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才能真正实现以质量管促发展。

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长效机制。20-年1月5日,上海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在市政府市长会议室召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及市质量技监局等28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参会。会议对编制本市新一轮质量发展规划、做好质量兴区工作、强化宏观质量管理和解决共性难点问题进行了部署,并首次以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了《20-年上海市质量工作要点》,统筹部署和实施全市质量工作。经大力推动和协调,又相继建立了由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本市主要行业协会组成的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进一步完善了由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起成立的上海市国有企业质量工作网络。全市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大质量工作体系。

顺利举办全国20-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8月3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青团中央等十部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隆重召开,这也是“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首次在北京以外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和各主办单位领导、苏浙皖赣沪甬质检系统和优秀企业代表、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及各区县政府领导等共计400余人参会。会议发布了20-年全国“质量月”活动方案和苏浙皖赣沪甬质检系统“质量月”联合行动方案,表彰了苏浙皖赣沪四省一市50家质量先进单位、50名质量先进个人,发布了苏浙皖赣沪50佳名牌产品,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虹代表万家承诺企业宣读“质量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履行责任、保证质量”。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的顺利举行,掀起群众性质量活动的新高潮,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作用。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强食品行业质量安全自律管理座谈会、纺织品质量安全座谈会、轻工行业质量安全座谈会和建材产品质量状况分析会,与行业协会共同座谈产品质量安全全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如何沟通、协作,使本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符合。还通过上海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平台,推动了更多的行业协会及控股(集团)公司开展质量状况分析工作,进一步增强质量状况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质量状况分析报告的质量。

进一步推动质量兴区工作。年初,根据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我处向区县转发了《上海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首次会议纪要》,推动区县进一步充实调整各区、县质量兴区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推动区内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制定并落实质量兴区年度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以区域重点发展带动全市整体发展,进一步鼓励各区县积极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

二、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全社会质量水平

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质量创新发展环境,引导本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宏观质量工作的有效开展,加快推动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以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指引企业发展方向。8月31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和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出席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颁奖仪式,向年度获奖单位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颁发荣誉证书。韩正市长要求每一位公民、每一位管理者,都要进一步树立和弘扬质量意识,以质量为引导,深入推进上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市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在原《上海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质量金奖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起草了《上海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草案)》提交市政府审议批准。还在原《上海市市长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和《上海市质量金奖个人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市政府质量奖个人评价标准》,加强对个人实践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指导。目前,20-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已圆满完成,拟获奖名单已向社会公示,并提请市政府批准。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后,将正式对外发布。

通过分享优秀的质量工作方法推动整体质量水平提升。为推广引进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及经营管理模式,促进本市各类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提升,我处于20-年启动了“二千一百”工程,即在20-年至20-年3年内,培育一千家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培训一千名掌握并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育一百名质量奖评审专家。20-年,共有300多家企业500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两年累计培训数已达700余家企业1100余人,得到了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为企业自我评估、寻找进一步改进机会提供了指导。为总结20-年来的政府质量奖励工作,向全社会分享优秀的质量工作方法,组织编印了《上海市政府质量奖》宣传手册和《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与个人经验交流集》,召开了20-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经验交流会,还组织申报20-年政府质量奖的50余家企业赴上海市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现场交流观摩,宣传、推广获奖组织和个人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导广大组织学习先进的质量经营模式,推进本市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根据韩正市长关于“在公共服务行业推行卓越绩效”的要求,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开展《医疗保健类卓越绩效准则》应用试点,启动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卓越绩效模式推广工作。希望通过试点,带动更多公共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现卓越绩效,造福社会。

加快本市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相关要求,完成上海市地方标准《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准则(报批稿)》编制。并探索建立完善本市企业分类分级评价机制,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对食品、轻工、通信设备、服装鞋帽等4个行业开展第三方分级评价试点。此外,还配合市经信委、市征信办开展《上海市诚信建设“”规划》和《20-年上海市诚信工作要点》的修订。配合上海海关开展上海关区质量管理工作总结、A类企业分类评审工作。完成申报局科技项目《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轻工行业的应用研究》,推动诚信体系的创新实践。会同科信处进一步完善设计开发,优化功能,初步建成企业质量信用记录综合查询系统并对社会发布。该系统获市征信办、市诚信工作联席会议颁发的“20-年度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秀成果奖”。

加强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制度建设。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于3月到本市就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对本市在开展质量工程师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委托上海代为起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处与市标准化研究院通过对国内外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借鉴和吸取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先后组织了部分获证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质量专家等的座谈会,并在有关网站上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起草了《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重要行业关键质量岗位持证上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专业技术职称待遇、加强对获证人员的注册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等都进行了创新性的规定,受到了质量司领导的肯定。

三、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拓展名牌工作新领域

进一步规范上海名牌推荐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名牌战略在推进上海经济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规范上海名牌推荐工作,市名牌办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印发上海名牌推荐评审专家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明确了上海名牌推荐活动中评审专家的注册、使用、管理等各项事宜,通过《解放日报》和上海名牌网等公开征聘上海名牌评审专家。200多位来自本市各行各业的管理、市场营销、法律、财务等方面专业人士踊跃申请,经过为期两天的专业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纳入上海名牌评审专家库管理。在专家使用管理、评价准则规范等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按时完成了20-年度上海名牌推荐的专家评审、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占有率测算、统计数据核实、部门征求意见汇总、名推委审定以及媒体公示等系列工作。

积极开展名牌新工作试点。为推动名牌战略深入开展、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在上海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品牌价值测算试点工作,拓展名牌战略新领域。经过动员、申报、核查,我局会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向质检总局推荐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东方绿舟—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申报区域。还会同市标准化研究院,根据上海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工作,从样本企业选取、方法测算试用、测算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准备,按时完成品牌价值测算试点工作。

继续完善上海名牌各项制度。根据《上海名牌管理办法》,为落实20-年度上海市名牌推荐委员会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名牌服务质量提升和后续监管工作,积极开展了服务行业上海名牌企业公示上海名牌标识、公示上海市质量热线12365、公示行业投诉电话的“三公示”活动,改变重推荐轻监管的现象,畅通公众服务质量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投诉机制,加强上海名牌后续监管从而提升上海名牌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处联合食品、餐饮和装饰装修协会对有效期内的上海名牌猪肉加工、餐饮和装饰装修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督促企业维护上海名牌声誉,诚信经营,杜绝发生诸如“瘦肉精”、“地沟油”等质量安全问题。

四、开展质量整治行动,提升民生质量安全度

开展十大服务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测评。我处牵头开展对涉及民生服务质量的公共交通、信息通讯、旅游业、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物业、装饰装修、小型乘用车售后服务等十大服务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测评,以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全面提升本市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3月初,我局组织部分测评机构召开了“20-年度服务质量测评启动座谈会”,制订了《20-年上海市服务质量测评总体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此项工作。随后,组织测评机构分别拟制了十大服务领域测评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于4月底,邀请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市民代表及部分测评对象代表等分别召开了实施方案论证会,对抽样范围、样本分布、问卷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意见征询。9月,已完成十大服务领域服务质量测评。

缺陷召回管理制度新突破。完成本市儿童玩具企业召回信息的年度备案工作;完善与12365投诉举报中心的投诉工作机制,并对12365话务员开展专题培训;完成《缺陷产品信息处理规范(草稿)》编制工作,探索建立缺陷信息三级分类管理制度,和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季度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缺陷召回信息的采集、分析;下发《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推荐缺陷产品召回专家有关事项的通知》,充分利用局属各单位的技术资源,开展汽车、儿童玩具、家电类缺陷产品召回专家推荐工作,进一步加强专家库建设和管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对企业召回过程和效果监督的有效性,对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召回A4彩色激光打印机的部分用户进行电话回访,创新地方质监部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模式。

加快建立地方召回监管机制。为进一步督促轮胎企业切实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确保广大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9月8日,市局举办了全国轮胎质量安全讲座。讲座特邀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专家对美国车辆安全的监督执行,符合安全标准和安全缺陷,输出到美国市场的要求以及对“119”、“139”轮胎标准作详细讲解。全国共30余家轮胎生产、经销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及技术机构的60余名代表参加讲座。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副司长董乐群、市局质管处处长黄肖强、美国驻华领事馆经济领事吴仲明出席并致辞。

加快《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管理办法》修订。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先后召开了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部分工程设备监理项目业主和部分工程设备监理机构的立法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对修订《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管理办法》的意见建议,并上门听取了部分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市设备监理管理办法》(送审稿),并已通过市政府法制办征求各方面意见。

认真组织开展建筑市场整治规范行动。根据局领导安排,我处承担了市局整治规范建筑市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整治规范本市建筑市场的各项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规范,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相关监管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我处牵头制定了《上海市质量技监系统整治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实施方案》,从开展工程设备监理行业整治规范行动、加强建筑材料质量安全监管、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和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等四个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通过自查、整改和抽查等三阶段工作,对质量技术监督职责范围内涉及建设工程的领域开展整治和规范。根据市整治办安排,我局作为第八联合检查组的牵头单位,带领第八联合检查组的10个单位、21名成员,对闸北区和嘉定区整治规范建筑市场情况进行了抽查。我处作为具体承担单位,制定抽查计划、落实检查组人员和检查安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对2区整治规范情况的抽查。检查完成后,根据检查情况起草了闸北区、嘉定区整治规范建筑市场抽查情况报告并上报市整治办。

组织开展工程设备监理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根据《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整治规范本市建筑市场的实施方案》中对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实施整治规范行动的要求,专门组织开展了工程设备监理行业整治规范行动,召开了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整治规范行动动员大会,传达市整治建筑市场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并根据《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整治规范本市建筑市场的实施方案》对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实施整治规范行动进行了部署。在工程设备监理机构的自查、整改工作完成后,组织了对12个工程设备监理项目的抽查。在抽查过程中,检查了市政府“22条”的落实情况,对现场监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听取了监理单位对进一步完善工程设备监理基本制度的意见建议,收到较好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20-年,质量管理工作在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名牌发展战略和保障民生质量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质量工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开拓,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

1.市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亲自参加会议活动,政府部门之间配合协作还有待加强,有些工作不能及时落实。

2.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成员单位对于本行业质量状况了解掌握不够,缺乏开展行业质量状况分析的经费和专业人员,不能全面准确地提供行业质量状况的数据。

上一篇:新版药品GSP财务人员质量管理手册下一篇:公子行,公子行刘希夷,公子行的意思,公子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