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介机构备案(共9篇)
档案中介机构备案 篇1
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
(广东省档案局2008年3月17日印发)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省档案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档案中介机构的活动,根据《广东省档案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档案中介机构是指从事档案咨询、评估、鉴定、整理、寄存和数字化等中介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凡从事档案咨询、评估、鉴定、整理、寄存和数字化机构均要先行在所在地档案局备案登记,未经备案登记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从事上述业务。
第四条 各市、县、区档案局是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的管理机关,负责备案登记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从事档案咨询、评估、鉴定、整理、寄存和数字化的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
(二)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必须包含其所从事的相关业务;
(三)具备相应的档案咨询、评估、鉴定、整理、寄存和数字化的资格和能力;
(四)具有两名以上从事过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并有不少于一名取得档案中级职称;
(五)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条件。
第六条 申请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备案登记申请;
(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机构负责人及专业人员的名单、身份证复印件、工作简历、资历资格证明等材料;
第七条 申请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须向机构所在地档案局申请备案登记。
第八条 有关档案局在收到申请材料和初步审查意见后,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到其经营场地进行现场查看。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登记。
第九条 获准备案登记后,有关档案局应向档案中介机构颁发由广东省档案局统一制作的《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证书》,并以一定的形式或在档案信息网上予以公告。
第十条 《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证书》不得伪造、涂改。
第十一条 档案中介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机构负责人等备案登记事项时,应在经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后十日内,到有关档案局办理备案登记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档案中介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后,每两年应向所在地档案局申请复核一次。复核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备案登记复核申请书;
(二)中介机构两年来开展中介业务的情况;
(三)营业执照副本;
(四)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证书。
第十三条 复核结束后,接收复核的档案局应向申请复核的中介机构发送复核合格文件,并将复核合格的档案中介机构名录及时公告。对复核不合格的中介机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则取消其备案登记。
第十四条 对取得备案登记的档案中介机构,档案局对其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指导、检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将视情况组织抽查。
第十五条 档案中介机构获准备案登记后,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自律,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地档案局可以取消其备案登记:
(一)有重大备案登记事项变更,未按规定申请办理备案登记变更;
(二)伪造、涂改《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证书》 ;
(三)在从事档案咨询、评估、鉴定、整理、寄存和数字化等业务时不执行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标准;
(四)不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五)不按规定到所在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复核;
(六)有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十六条 档案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被注销、吊销,其取得的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文件自然失效。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档案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档案中介机构备案 篇2
一、档案中介机构的内涵
档案中介机构是指:“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之间, 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及家庭、个人提供各种类型档案业务服务的, 享有独立法律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1]
档案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及营利性等社会中介组织所具有的一般特征, 他们自主经营, 与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通过服务获取利润, 以此促进自身的生成、发展及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先进技术等手段。高效率的专业化档案业务服务, 是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二、我国档案中介机构的生存状况
档案中介机构市场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具有市场化的档案业务服务需求。组织机构必须保护其信息资产, 在他们自身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和业务服务能力时, 必须寻求外部的支持, 由此, 档案中介机构应需而生。
1. 档案中介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第一, 在档案中介机构发展初期, 其业务内容主要有:档案整理、保管、业务咨询以及档案法律咨询、档案人员培训, 文书档案修裱服务。如20世纪末成立的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深圳档案寄存中心。第二,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档案不再局限于纸质与实物形式, 而是出现了电子文件、音像材料等新形式。档案载体的革命, 对档案设备与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 在档案管理新设备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资深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亟须更新, 大批档案的数字化工程更是项艰巨的任务。第三, 一些企业需要开发适于自身业务流程的文档管理系统, 必须与IT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但在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如软件功能不满足需求、软件检测不专业、缺乏后续维护等, 使得供需双方均感到有必要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来行使沟通、监理、后续保障等职能。第四,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公司的破产、改革、重组, 以及事业机构改革整合、职能调整时, 公司各利益方对档案资产的鉴定及评估有着强烈的需求。第五, 越来越多的家庭及个人成为档案中介机构的客户。各领域出台的各种政策, 间接促进了社会个人档案意识的提高, 个人、家庭开始寻找专业机构来为其指导、鉴定和保管档案。
2. 档案中介机构在成长中暴露出的不足。
第一, 历史缺陷。我国的档案中介机构有些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档案中介机构, 其利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合作指导关系, 影响与市场同行的公平竞争。第二, 针对档案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发展滞后的现象, 还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法律支持条件的缺失会造成行业竞争混乱、行业经营主体在政策支持上的弱势及权责不明等情况, 客户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也难以进行有效的问责。第三, 档案中介机构资源分散。核心资源只能涵盖其中的几项业务, 对于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难以一次性满足, 影响档案中介机构自身的发展完善。第四, 档案中介机构不注重网站建设。利用百度、Google、雅虎进行搜索, 输入“档案中介”、“档案咨询”等关键字, 搜索出的中介机构门户网站极少, 其中一些的交流界面设计较为粗糙, 内容简略、更新滞后, 甚至有许多是空链。搜索到建得较好的有:杭州伟邦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都蓉信档案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信安达、航星科技等。第五, 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档案中介服务方的过失造成客户档案破坏及丢失的案例时有发生, 损害了客户利益及中介机构的信誉。而一些地方档案法规中, 第二次修订时把原来对档案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取消了, 这虽然是放低门槛、鼓励档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方法, 但也为保障档案服务质量埋下隐患。第六, 数字保管技术及个性化服务理念等较为落后。国外的档案中介机构在档案数字化、档案的灾难备份、应急响应等方面是领先的, 摩根斯坦利在9.11事件后的迅速恢复便是其发展水平的突出表现。另外, 国外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根据每一客户的特点, 为之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或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计算机软件、制定具体的档案管理标准、有针对性的人员培训等[2]。国内一些档案中介机构也已走在了这条路上,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档案服务要求在未来仍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对我国档案中介机构发展的建议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档案中介机构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果敢迅速地采取措施、排除障碍, 以利于档案事业借着社会信息化大潮顺利发展。
1. 改变档案中介机构在公众眼中的形象。
让公众认识到档案中介机构能成为档案信息集散地。档案是一种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便是公民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一大表现。当闲置的档案文件也有市场需求并为组织机构带来收入, 各组织机构乃至个人便会积极主动地将其所拥有的档案交由档案中介管理。各地档案中介机构可建立档案信息利用平台, 各区域间互通有无, 使档案信息资源更丰富, 产生规模效益, 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
2. 完善关于档案中介机构的档案政策法规。
首先, 加快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为档案中介机构营造更广阔规范的发展空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作为一个管理者, 而不是业务竞争者时, 才能更为公平公正、有效严格地执行管理职能。我们应确保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效行使其管理监督权, 执行政策法规性指导, 如: (1) 定期对档案中介机构进行业务质量检查, 保证客户隐私及文档安全; (2) 检查各中介机构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3) 收集客户对档案中介机构的反馈信息, 并进行公示; (4) 建立统一的档案中介行业准入标准, 完善资质认证制度及定期考核制度; (5) 引导行业协会设立诚信档案, 进行业内约束。其次, 推动全国各地档案中介机构管理法规均衡发展。各省市自治区针对档案中介机构制定的地方档案法规发展不平衡现象, 进行了二次修改。落后地区应根据本地区情况特点向档案事业发达地区学习。再次, 制订全国性的档案法律对档案中介这一行业进行提纲挈领的领导规范。《档案法》的颁布到现在为止已有二十余年了, 应针对新的社会情况、学术及科技发展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档案基本法, 这对社会档案事业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发展引导作用。
3. 优化档案中介机构自身运营。
首先, 优化档案中介服务, 发展业内合作。档案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应更加多样、全面。而在中介机构无足够实力发展壮大的情况下, 应考虑地域范围内结成档案中介联盟。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档案中介机构若能将各自的核心资源技术结合起来,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则规模效益将使客户与中介机构两方受益, 也更利于档案人员的培养与锻炼。其次, 档案中介机构的服务方式要多样化, 特别是网上服务。加强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咨询, 既节省运营成本, 也有利于培养潜在客户, 成为拓展业务时的一大助力。再次, 提供档案信息有偿利用。档案信息是宝贵的社会活动经验, 通过有偿利用的方式, 能再次进入现行环节产生效益, 对社会生产经营及档案事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在信息化浪潮中, 档案事业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信息化社会中, 档案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档案数字化、数据备份、档案资产评估等新领域都呼唤着优质的档案服务。面对利用档案资源水平不一的市场现状, 笔者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发挥其前瞻指导性作用, 让档案中介这一行业先在技术力量及资源上强大起来, 进而通过政策法规加以规范管理, 营造一个利于其健康发展的环境, 这样, 档案中介机构才能气势如虹地发展壮大。抓住这个信息化浪潮的大好时机, 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档案中介行业的兴盛我们将拭目以待。
摘要:从档案中介机构的内涵出发, 对我国档案中介机构的生存条件、生存空间、生存状态以及成长缺陷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中介机构规范管理、完善档案中介功能、档案信息利用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档案中介机构,服务,功能,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 2005 (7) .
档案中介机构备案 篇3
关键词:档案中介机构 基础理论 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档案中介机构作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从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档案工作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当这一新生事物出现之时,便受到了档案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我国档案中介机构研究文献统计
截至2012年8月1日,在“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数据库,以“档案中介”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除去会议、报纸、年鉴等文献,及重复发文等情况,共获得有效文献95种。95种文献包括图书报告2种、硕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88篇,以期刊论文最多,占95种文献的93%。88篇期刊论文含档案学核心期刊53篇、档案学非核心期刊25篇、其他类学科期刊10篇,以核心期刊论文最多,占95种文献的56%。53篇核心期刊论文中,以《兰台世界》(19篇,占21%)和《浙江档案》(9篇,占10%)载文最多。[1]如图一所示:
我国对档案中介机构的研究,始于1997年并呈平稳增长态势,出现了2000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四个峰点。笔者认为,这种态势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关,还与档案中介机构研究的两大课题有关:一是“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二是“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2]两大课题的成功开展,既产生了一系列阶段性研究论文和最终的图书报告成果,也催生了更多的研究论文和成果。如图二所示:
2 档案中介机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内容
2.1关于档案中介机构产生条件的研究
有关于“档案中介产生背景、原因、条件和必然性”的文献共17种,通过二、三级标题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词频大于5次的共5类:体制改革(体制变革、职能转变)计15次;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市场需求)计12次;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专业化需求、服务要求、大众需求)计11次;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法律认可)计7次;实践(国内实践、国外引入)计5次。藉此,笔者将档案中介机构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为档案中介机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档案中介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3)党和政府对中介组织作用的重视及已出台的法律规章为档案中介机构提供了法规政策支持。(4)档案事业自身改革与发展和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为档案中介机构提供了动力。(5)国外档案中介机构的介入和国内已有档案中介机构的实践为档案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2关于档案中介机构定义的研究
有关于“档案中介机构定义、概念和含义”的文献共23种,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三种:
(1)张宝兴认为,是指“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的(这里指有主管部门时期),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是直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个人代办档案事务的社会性服务机构”。[3]——档案行政部门主管,主管部门下属机构。
(2)李辰认为,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并接受其监督的档案中介组织,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服务对象,以档案整理与寄存、档案价值鉴定与评估、档案信息咨询与加工、档案干部培训等为服务内容,直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代办档案事务的一种行为”。[4]——档案行政部门认定并监督,社会中介组织。
(3)宗培岭认为,是指“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之间,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及家庭、个人提供各种类型档案业务服务的,享有独立法律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5]——档案行政部门制定规章和业务指导,独立法人实体。
三种观点分别代表不同时期和不同角度的定义,从23种涉及定义的文献来看。有9篇文献将中介机构定义为一种独立法人实体,占39.1%;有7篇文献将档案中介机构定义为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占30.4%;有3篇文献将档案中介机构定义为行政部门下属单位,占13.1%;有4篇文献为其他角度的定义或综述型的定义,占17.4%。从统计比例来看,大多数研究者将档案中介机构定义为一种“享有法律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社会组织和法人实体”,这种观点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2.3关于档案中介机构性质的研究
有关于“中介机构性质、特点”的文献共17种,试举五例:(1)张宝兴:“社会服务性、技术知识性、商业经营性”。[6](2)李春宣:“有偿性、专业性、层次性、时效性”。[7](3)宗培岭:“中介性、服务性、营利性、自律性”。[8](4)吴加琪:“独立性、沟通性、专业性、有偿性、公益性”。[9](5)欧其健:“组织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客观性、经济性”。[10]
通过分析,笔者将众多作者的观点归纳为四方面:中介组织性(沟通性、独立性、自律性);社会服务性(公益性);技术知识性(专业性、公正性、客观性);商业经营性(有偿性、盈利性、经济性)。
(1)组织中介性。中介性意味着档案中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民事权利能力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不能在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间“脚踏两只船”。
(2)社会服务性。档案中介机构为企业、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档案服务包括档案咨询、档案达标升级、档案整理、档案代理保管、档案设备引进等。
(3)技术知识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的各项档案业务如技术咨询服务、传授档案工作理论知识和技能、档案价值鉴定等都是建立在对档案信息的加工、利用或是提供档案信息技术服务之上的。因此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具有技术知识性。
(4)商业经营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是建立在为客户提供有偿档案服务基础之上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供最好的档案服务,获得收益,求得生存和发展。档案中介机构作为一个经工商注册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有法人、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经营范围、有企业行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具有商业经营性。
2.4关于档案中介机构类型的研究
有关于“档案中介机构类型、种类”的文献共21种文献,研究角度不同则分类亦不同,以宗培岭划分方式为例,如图三所示。[11]
按生成途径来看,郑金月认为还存在第三类,即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类,档案中介机构既依靠行政权力,又采用市场运作。这种类型的实践过程中实际上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开设的 “三产”机构。[12]
此外,有研究者将档案中介机构划分为非赢利性和赢利性两类,赢利性的如档案咨询服务机构、档案事务所、档案寄存服务机构等,非赢利性的主要指档案学会。[13]类似的如有研究者将档案中介机构划分为事业性和商业性两类。综合来看,我国档案中介机构类型的划分,离不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档案中介机构的类型将更加明确和细化。
2.5关于档案中介机构业务范围及功能研究
有关于“档案中介机构业务范围”的文献共18种,通过对18种不同时间段文献内容的分析,笔者将档案中介机构业务范围的完善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中介机构的功能也逐步拓展和完善,其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
(1)改革功能——为政府和企业机构消肿,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排忧解难,拾遗补缺。档案中介机构的出现既是改革的产物,又是促进改革的一种力量与机制。
(2)沟通功能——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弥补信息市场主体与客体相对缺位的状况。既可以使政府部门更好的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档案服务利用,又可以使政府部门更好的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
(3)效益功能——主要是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档案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服务社会,讲究的是社会效益。伴随着享有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档案中介机构的出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方面可减少大量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为中介机构创造了经济效益。[14]
(4)促进功能——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培养和吸纳更多的档案专业人才。如档案学专业的大量毕业生、档案工作领域的离退休档案专家及职能转变过程中退岗的大量档案工作人员,都为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库,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一系列人才,无疑是对档案中介机构的建设与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15]
注释:
[1] 本文所指档案学核心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六版)》所录9种档案学期刊。
[2] “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课题:1996—1998年由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闸北区档案局和浦东新区档案馆承担,1999年以《档案中介机构研究》为书名公开出版。“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03—2005年由深圳市档案局和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联合承担,2006年以《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书名公开出版。
[3] 上海市档案局.档案中介机构研究[M].1999(12):71.
[4] 李辰.全国档案中介服务发展概述[J].中国档案,2004,(10).
[5] 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7)
[6] 上海市档案局.档案中介机构研究[M].1999(12)72.
[7] 上海市档案局.档案中介机构研究[M].1999.(12):74-75.
[8] 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7)10-12.
[9] 吴加琪.档案中介机构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兰台世界,2008,(2):34-35
[10] 欧其健.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6:13.
[11] 宗培岭.档案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分析[J].浙江档案,2005,(9).
[12] 郑金月.论档案中介机构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互动关系[J].浙江档案,2007,(1).
[13] 李华莹.档案中介机构设立的利益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0,(11).
[14] 宗培岭.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定位[J].浙江档案,2005,(7).
采购代理机构进行备案 篇4
(一)进驻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备案告知表。
(二)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认定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书副本、政府采购代理《资格证书》复印件(原件审后退还)。
(三)向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申报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申报资格材料。
(四)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认定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的企业出具进驻我省的机构承诺书(承诺进驻机构不属出借、出租、转让资格性质,违反此规定同意接受处罚的承诺书)并由该企业盖章和企业法人代表签字。
(五)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开展政府采购代理业务所需的开标场所、电子监控等办公设备、设施的相关证明。
(六)进驻机构专职人员花名册[甲级资格进驻需20人(含20人)以上,乙级资格进驻需8人(含8人)以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甲级占全部人员60%,乙级占全部人员40%);劳动合同、人事档案管理代理证明以及进驻前六个月报表;企业成立以来缴纳社会保险费证明(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出具的社会保险缴纳明细表及银行缴款单据复印件)。专职人员是指与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由申请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在职人员,不包括退休人员。
社会中介机构 篇5
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 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包括:独立审计机构;资产、土地、工程等评估机构;工程监理机构;法律、档案等服务机构;信息、技术、工程等咨询 机构;检测、检验、公证、认证机构;职业、人才、婚姻等介绍机构;工商登记、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招投标、因私出入境等代理机构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组织等。
社会中介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就是维护和促进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各种中介机构不断涌现,遍布于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有38种之多。这些社会中介机构活跃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发挥着它的决策支持、自律、监督等各种社会服务功能,对减少社会主体之间的摩擦和矛盾,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加速各生产要素的流动,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在公平、公正条件下顺利进行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篇6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拥有大量科技资源,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程度较低,大量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高校自身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建设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以弥补现有科技中介服务的不足,密切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1]。
1 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最直接目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以高校整体资源优势为基础,直接连接高校创新主体与社会科技需求,传递信息、沟通创新、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缓解高校和社会技术的供需失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是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手段。
1.2 引导高校科技创新,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作为高校科技成果发源地与社会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能够把握社会对技术的需求方向和内容,使学校科研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3 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的建设和完善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2]。通过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密切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社会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2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具有科技中介服务性质的机构,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科技开发管理部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高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其中,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和公认的主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这些具有科技中介职能的机构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增强了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相当数量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规模较小,业务水平有限,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局限于浅层次的低端服务。大部份的中介机构还只是提供信息咨询,遴选学校科技成果,收集、整理企业的需求等服务,高端的技术交易和管理、科技企业的培育、风险投资服务等还比较滞后。
2)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高校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是从教学管理等部门转化而来,尽管学历、技术职称层次较高,但专业及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专门的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十分缺乏,缺少有较高业务水平,既懂管理、懂专业、又懂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执业技术经纪人。
3)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技中介部门大多由原来行政部门演化派生而来,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遗留着行政机关的烙印,机构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服务方式僵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效益差,科技中介作用未能有效发挥[3] 。
3 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
3.1 丰富高校中介机构服务内容
改变高校科技中介服务项目单一的现状,加强各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上的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经纪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协作机制,整合资源,丰富高校中介机构服务内容,实现全方位服务,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围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推广,向全社会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全程专业化中介服务。在技术成果孵化、成果商业评估、项目投标、专利转让、项目跟踪、法律中介服务、技术入股、数据库建设、诚信制度建设等基本职能方面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平,满足科研人员、企业和政府对科技中介机构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需求,完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2 形成高校中介机构特色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迫切需求,结合各高校学科优势及特色,构筑既具有综合性又有独特性优势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区域特点突出、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网络。重点建设扶持一批基础好、特色明显的中介机构,鼓励其积极发挥高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作用,提高技术与市场的对接程度,扩大影响,创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品牌,带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整体发展。
3.3 建立高校中介机构独立运行机制
规范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的机构建制和运作,由高校设置独立的部门,配备相应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给予一定的固定编制,明确负责人。高校和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彼此相互支持,相应的科技成果转让、知识交流、服务提供等实行市场机制,进行有偿交易,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技术交易根据项目金额大小和工作难度的不同按一定比例提取中介费,最大限度地综合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实现大学母体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良性合作[1]。鼓励有能力的高校依照公司法建设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遵循市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风险自担、管理科学。明晰高校与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产权关系,高校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介入中介机构的管理,按照资金、人才、技术、用房等入股比例获取收益。
3.4 完善高校中介机构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以学术水平为导向的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与不同系列职称、不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在科研选题和立项、职称评聘、岗位设置以及科技奖励措施的制定中,引导、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落实当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设计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转让收益分配比例,对个人、院系与学校之间的分配比例进行合理划分,对有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中介人员给与相应的奖励,充分保障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与转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5 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人员素质。严格把好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准入关,选择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企业、技术、法律、市场营销和金融等专业背景,既熟悉法规政策又懂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企业市场运作的专门人才。
加大对当前在岗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开拓多种培训渠道,加强与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中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在岗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项目管理师、科技咨询师等资格认定,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业资格标准体系。
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专利代理机构、行业协会中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专、兼职从事中介服务,通过短期培训和课程进修等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建立与完善科技中介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一支科学素质高、市场意识强、专业知识广、信息渠道宽、营销能力强的科技中介队伍。
3.6 集成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形成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集成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加强各高校中介机构之间、高校中介机构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
作,建立协作网络。鼓励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各专业领域联合社会上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以及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科技咨询和技术转移服务等机构,形成专业技术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为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运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中介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各中介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封闭,实现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的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的对接[4]。企业一旦有技术需求就能从科技中介服务网上寻求技术支持或合作,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也能通过网络介绍给相关企业,使科技中介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加速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刘洪民.创建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机构: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4(1):121-123.
[2]马云启,吕杰,刘冰.论构建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7-59.
[3]谈晓翔,李敏.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4):46-47.
关于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的思考 篇7
[关键词] 文化中介机构 界定 功能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16-03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sunrise industr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to focu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y prosperity.
[Key words]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Function Necessity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分配、消费高度集中,统一按计划运行,基本上没有中介组织生存的空间。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组建大致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由政府职能转变而来,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种是由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由于体制性制约,我国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十分缓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中介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 文化中介机构界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中介机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沟通和组织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易的媒介体。具体而言,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涉及文化信息、文化产品、文化人才、文化生产传播资料、设备和技术等文化市场要素,从事文化的策划、居间、行纪、代理、咨询、出租等经纪活动,由自然人、法人在取得必要的文化经纪资格证书,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并领取文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而成为文化市场的经营型主体[1]。文化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交易型、准则型和管理型。交易型文化中介机构包括经纪类、代理类、交易类,如文艺演出经纪、文化产品销售代理以及文化拍卖组织等。准则型文化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咨询类、认证、评估和担保类,如技术咨询、投融资担保、信用担保等。管理型文化中介机构主要是指民间文化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类文化中介组织,这类中介组织承担着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2 文化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
2.1 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文化中介机构的一项重要功能,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
我国一部分文化中介机构是由政府职能转变而来,承担着政府的部分职能,特别是管理型文化中介机构,例如出版行业协会承担着贯彻落实政府的有关政策,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能[2]。另一方面,文化中介机构联系面广、信息渠道多、掌握的信息量大,能够凭借专业性特征,依靠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及时、迅速地获取市场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最终形成信息资料数据库。因此,文化中介机构的信息反馈功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此外,文化中介机构可以为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面的服务。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中,文化中介机构涉及的领域宽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便捷,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和服务,能够促进文化信息交流渠道多样化,为交易双方提供更多接触机会,扩大文化信息传播范围,促进文化商品交易。文化中介机构既服务于文化生产者,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时卖出,又服务于文化消费者,及时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中介机构还可以发挥“把关人”作用,对文化市场需求进行因势利导,引领文化消费时尚,掀起各种文化消费热潮,从而能够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2.2 沟通功能
文化供给和需求是文化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生产者专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需求市场、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以及更好地营销等[3]。文化中介机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沟通的桥梁。它活跃于文化生产、文化交换、文化消费三大领域,能够传播文化产品信息、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调节文化供需。文化中介机构也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文化中介机构一方面与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政府的政策方针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与文化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交往密切,比较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文化中介机构可以代表文化企业与政府对话,充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中介机构不仅可以发挥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还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关系的强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更加突出,例如制造虚假广告、侵权盗版行为会损害不同文化主体的合法利益,文化中介机构通过调节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或者避免矛盾的激化。协调不同文化主体的利益,维护不同文化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文化中介机构的重要职责。
nlc202309030558
2.3 公证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受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尽管文化中介机构的全部职能是提供文化中介服务并通过提供服务获取报酬,但文化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同于其他商业服务,这种服务是居间性的、双向的,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文化企业负责,服务的质量和内容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监督。因此,公正性和客观性是对文化中介机构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中介机构是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组织,其从业人员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能够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落实进行查证核实,对市场主体发布的各种文化经济信息进行核实并发表客观公正的核查报告,还可以为政府制定行业规范提供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的地位和性质是促进文化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促进文化经济秩序的规范化。此外,文化商品一方面是物化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文化精神产品和娱乐服务的总和,其经济价值难以度量,所以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不仅可以沟通供需双方,提供信誉保证,它们还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认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2.4 监督功能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对经济运行进行间接调控,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职能转变后,一部分权力还给企业,一部分权力交给市场,一部分权力放给社区组织,一部分职能就转给中介组织[5]。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一些文化企业习惯于计划管理,政府转变职能后,经济管理主体暂时空缺,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文化生产者、经营者不成熟,必然会导致盲目竞争,因此,需要文化中介机构承担政府的某些社会职能,对文化市场运行进行监督和协调。文化中介机构的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监督,且独立于行政管理之外,在某种意义上比政府监督更有效、更贴近市场,特别是非营利性文化中介机构,比如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它们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3 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文化中介机构起步较晚,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政府职能正在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文化中介机构作为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发挥管理、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功能,使政府从微观管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协调服务上。大量文化中介机构存在,能够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政企分离、政事分离和企事业分离等体制转型,同时,也能促使相当部分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逐步实现所有制、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转变,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6]。
3.2 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由于文化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服务性等特征,随着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文化中介机构将在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媒介”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文化产品流通更加便捷,从而有利于各种文化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为文化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文化中介机构直接面向消费群体,能够准确地了解文化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因势利导,培育文化消费群体,引导文化经济消费。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中介机构能够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监督文化企业生产,调节文化市场纠纷,协调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以及各种文化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和规范文化市场经济秩序。文化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中介机构一方面能够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各种零散的、分散的市场主体组合起来,建构跨行业的文化市场,吸引非公有制资本加入,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3 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提高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二是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文化中介机构在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举办展览、版权贸易、艺术表演以及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交流和合作形式,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例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和中国舞台剧《少林武魂》,凭借民族特色和良好的策划、包装和运作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品虽然已经走出去,但距离文化输出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文化中介机构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3.4 推动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文化中介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又称“民间性”或“非政府性”。大量文化中介机构的存在,充实文化市场的主体,壮大文化市场的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中介机构已成为除政府、文化企业之外的第三大引擎。因此,文化中介机构本身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正在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此外,文化中介机构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文化建设的渠道。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中介机构具有传播文化信息、促进文化商品流通、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引导文化消费等功能。因此,文化中介机构的存在能够使更多人接触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将会需求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样,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参与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3.5 提升我国文化中介机构整体发展水平,解决诸多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文化市场日渐繁荣,文化中介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中介机构相比,我国文化中介机构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发展不平衡,在北京、上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中介发展较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发展比较缓慢。第二,行业管理和自律缺位,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仍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不少文化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低劣甚至存在着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第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虽然国内有些院校开设了文化经纪专业,但专业还不成熟。第四,人们对文化中介组织的认识不足,文化中介组织长期处于不良的舆论环境中,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威信有待提高。第五,与国外成熟的文化中介机构差距大,尤其是跨境服务的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因此,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中介组织,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柱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市场繁荣程度和文化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7]。文化中介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大对文化中介组织的培育使其在文化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更好地走向世界。
人力资源中介机构 篇8
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由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分别管理,因此被分割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中介业也因此被分割为“人才中介机构”和“职介机构”。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施行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和由人事部发布施行的《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可以看出,除了对服务对象的学历职称和岗位要求不同外,对职业中介与人才中介的业务规定是基本相同的。其实,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才中介机构与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都有交叉,也并未完全按照人才和劳动力的划分来限定服务范围。
人力资源是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劳动力是一个大概念,它就是指“人力资源”。人才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是劳动力的一种。职业中介和人才中介,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本质区别。“人才”和“人才市场”,只是一种行业名词,而不是注册商标。“人才”是我国对于其中从事创造性、复杂性、专业性劳动的人员的称谓,其区分并不科学和严谨。在计划经济网站时代,只要是中专以上毕业生和有技术员以上职称,便具有“天然”的干部身份,“人才”与职称和学历划等号,许多无学历职称但确有才能技艺者便不能获得“人才”的身份,再加上人力资源市场的人为分割,使他们不能进入人才市场求职应聘。实例: 吉林省江山人才开发有限公司
吉林省江山人才开发有限公司是以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基础,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公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猎人部落”。公司成立于2001年,经过八年长足的市场运营,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知名服务企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人才供需商。
江山人才是集人才招聘、企业经营管理咨询、人才举荐、技能培训、资质认证、人才交流会等为一体的高标准运营、科学化服务的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在全国拥有一万多家服务客户,行业精英简历储备达二十多万份。公司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表彰为“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先进单位”;2008年1月又经吉林日报社会信誉百姓评价组委会评选,授予“二00七年度百姓优质服务单位”。
江山人才始终坚持“诚实 守信 速度 质量”的工作原则、理念,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人才航母”,成为社会新的发展中坚力量。现如今,公司拥有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精英团队,坚持为众多知名企业网罗猎聘高端人才同时,还为各界精英人才提供新的职业生涯规划、薪酬调查、领导人培训和在职人才学习,每周聚会进行沟通交流、技能资质认证等。此外,公司还为企业与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沟通交流服务平台----“江山人才行业经营管理培训大讲堂”,该讲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企业、人才传授经营管理之道、对企业、人才经营管理进行把脉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公司还建立有功能强大的人才交流服务网站,该网站除了具有常规人才网站的招聘作用外,还设有汉英国际双重简历板块和相关行业培训学习内容,实现了公司与企业、人才的快速、有效成长、高质量交流对接服务。今后,网站还将实行视频招聘、实时授课,使企业、人才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优质服务,在线学习。目前,该网站的每日点击量均超过万次。
明志有恒,蓄势致远,江山人才在促进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精益求精,所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商业化”,已成为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军企业,引领了企业、人才经济总体战略发展的新潮流。
档案中介机构备案 篇9
目前,通州区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主要采取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过程跟踪审计的方式。但是,由于中介机构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与政府审计不能完全贴合,并且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具有一些审计风险。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中介机构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其本身存在的缺陷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政府投资审计中的专业优势和人员数量优势。
通州区审计机关在总结近年跟踪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在工作思路、审计程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进行调整、规范、健全和完善,在管理中介机构工作中形成了把好“三关”、落实“四制”的方法与制度。
一、把好“三关”,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管理
1.把好“准入关”
目前,通州区参与政府投资审计项目的中介机构主要产生自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的中介服务单位库。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在选定中介机构时,还需结合各中介机构在参与之前的审计项目时的表现和审计质量;此外,审计机关对参与每个审计项目的中介机构及其派出人员进行资质审核,要求中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资质,派出人员中的项目经理应当具备注册会计师或注册造价师资质。
2.把好“过程质量关”
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其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审计质量。所以,审计机关必须从转变中介机构意识出发,以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为着眼点,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保驾护航的目标。
第一,转变社会中介机构传统意识上的误区。审计机关要积极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将职能由鉴证、咨询转变为审计监督,由注重造价审减转变到更多地关注项目管理中的不规范,由提出个别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上升到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提出问题,站在更高层次上从宏观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保证日常入户,对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复核中介机构工作结果。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与社会中介机构一同审计,随时掌握项目进度。通过复核中介机构人员的工作底稿,检查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事件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数字是否准确、定性是否正确以及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等,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注重对所有投资审计项目的动态汇总,掌握整体进度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建立项目的动态台账,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审计发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分析不同时期数据的变化,从逻辑上判断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各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发展程度,为本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把好“廉洁自律教育关”
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中介机构审计行为规范承诺书》、与中介机构人员签订《外聘人员承诺书》,在审计业务委托协议书中约定违反廉洁自律纪律与取消协审资格的必然联系,从制度上确保参审的中介机构人员廉洁从审。
二、落实“四制”,最大限度防范审计风险
1.专人负责制
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的组长,专门负责与被审计单位的接洽、联络,对现场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听取中介机构的汇报,对负责的项目进行动态台账汇总,复核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考核、评定项目组人员的工作质量等。
2.日常复核与阶段性复核结合制
常规审计项目一般是在报告阶段集中复核,而投资审计项目,特别是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就要求审计组长在日常审计时,随时复核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在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时进行阶段性复核,并在出具最终审计报告时进行全面复核,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3.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制
要求社会中介机构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随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审计组长,并由审计组长上报审计机关逐级研究解决。
4.奖惩分明制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成果、日常抽查复核、阶段性报告和最终报告复核结果以及人员遵守业务规范、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考核、打分,将结果与审计费用支付和机构等级排名挂钩。另一方面,对因社会中介机构的原因造成的审计结果失实、应发现的重大问题没有发现等过失,给予社会中介机构相应扣减审计费、甚至取消协审资格的处罚。
三、不断完善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度
1.完善审计业务委托协议
根据审计项目类型、审计方式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协议模板。这对协议各方的权利义务、付费支付标准和方式及违约责任有了更加明确、可操作性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制度
制发《通州区审计局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费用支付办法(试行)》,实现了审计费用支付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制定《通州区审计局聘用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从协议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为规范中介机构的审计行为提供了依据。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积极推进并优化自主招投标选取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
因政府投资审计涉及的专业较多,要求协审的社会中介机构具有会计、造价、评估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各地方财政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的审计服务单位往往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鉴于此,通州区审计局将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并不断优化通过自主招标方式选取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为保障项目质量进一步把好准入关。
2.加快步伐培养能够胜任政府投资审计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成果的复核工作
合格的政府投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多学科的业务知识。包括财务知识、基本的工程管理和造价知识、法律知识等,能够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复核。
第二,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审计事项和审计证据中找出关键环节、控制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
第三,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一方面,能够与项目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项目单位能够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正确对待;另一方面,能够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较好的沟通,使社会中介机构明确审计的重点和思路;此外,还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审计成果用文字归纳表达出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第四,应当熟悉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本区域的经济特点。特别是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其政策性、区域性较强,各项政策熟记于胸才能对具体事项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将通过加强培训、鼓励自学等方式尽快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满足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
【档案中介机构备案】推荐阅读:
广东省档案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办法11-12
档案千万别放在中介机构托管11-22
档案中介组织10-14
进驻中介超市中介机构管理办法06-26
会计中介机构07-01
服务中介机构12-11
留学中介机构09-22
科技中介机构发展11-21
中介机构保密协议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