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介机构

2024-07-01

会计中介机构(精选10篇)

会计中介机构 篇1

目前, 我国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师和学校仅看重学历, 以致毕业生会计实践能力与会计市场需求不能迅速对接。因此, 创新会计实践教学已成为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长远发展的“领跑者”。

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症结

(一)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教学无保障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当, 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比, 严格“超时”。教学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 对学生仍是“一纸定输赢”, 注重“满堂灌”“填鸭子”,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就连占课时比重不高的实践课堂也往往成为“理论阵地”。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毕业生走向市场的砝码, 企业选择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标准则更是“召之即来, 来之则能战”。然而, 传统教学远远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二) 校内模拟实训不规范, 实践实训教学不理想

多数学校都配有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 安装了各种会计实训软件, 但数量不多, 使用情况也不理想。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以“低投入, 高产出”来对待会计专业, 导致实训经费短缺和实训场地标准不高, 实训设备落后, 难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 实训效果不理想;其二, 传统教学课时分配, 使得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的实训实践课程安排与其他理论课程相冲突, 没有充分协调, 往往要给理论课让路。

(三) 校内模拟实训不真实, 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

校内模拟实训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 但存在模拟实验资料与真实业务有差距的缺点, 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仿真性, 同时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难以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

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 会计顶岗实习难以落到实处, 流于形式。因为工厂企业的需求不旺盛, 再加上这些单位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商业机密的泄露, 所以实习人数, 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四)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扎实, 但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虽然学校也鼓励老师进工厂进行实践, 但由于教学任务重, 参加的时间有限, 很难正规地开展实践, 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难以保障学到实践技能, 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二、依托会计中介机构的明显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 经过多方调查和探索, 借鉴成功经验, 我认为, 中职会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 就必须让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进来。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对会计中介机构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会计中介服务行业也繁荣发展起来, 大多代理多家企业, 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 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实习、就业。因此开展有效的沟通, 加强合作, 有助于我们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改进, 为学生成才搭建快速立交桥。因此, 我认为, 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 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具有积极效果。

其一, 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在这类企业中, 学生实训可以接触多种类型业务。同时在会计实训中, 又要参与跟客户的谈判, 提升服务, 严守客户的商业机密, 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等, 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方面的素质。

其二, 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不足。在会计中介机构中, 有一大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 如果能够吸收这些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中来, 则可以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缺憾。

其三, 实现了“实训即工作”的积极效果。在会计中介机构中, 中职学生所接触的对象, 都是真实的, 真实的账务和税务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将来的工作”。

其四, 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实现双赢。中等职业学校愿意寻求会计中介机构, 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 打造高素质的毕业生, 而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意愿也比较强, 可以解决自身会计人才的需要问题。这样一来, 双方可以互惠互利。

三、依托会计中介机构, 创新会计实践教学

我们探讨了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带来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中介机构,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同制定学生的技能培养标准

这些培养标准应包括对会计、税收等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 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 准确进行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 能够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相关税务处理, 可以进行财税咨询和其他一些会计服务, 让目标能够变成现实。

(二) 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建课程体系

及时与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沟通, 适时调整课程, 增加像《纳税会计》《审计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 加强会计审计、特殊业务纳税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让课程体系变成现实。

(三) 聘请会计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开展专业性讲座或教学指导

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和偏难课程的讲解, 如对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 可以直接聘请注册会计师到校进行现场传授, 这些注册会计师有着丰富的审计业务资料和审计业务经历, 可以现身说法, 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而对于网上报税的操作, 则可以聘请在会计中介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

(四) 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

要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的优势,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 做到“人人有人带”, 中等职业学校老师要进行跟踪和指导, 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实习期不得少于4个月, 实习期满要由双方共同给出实习鉴定。

(五) 完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线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我们应该为学生进行规划, 如果就业不理想, 将来势必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而对于此项规划, 我们可以从与会计中介机构的交往中, 摸清他们的用工需求, 让学生在会计中介机构进行就业。同时让会计中介机构根据自己的客户资源, 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当然由于我们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也完全可以主动应聘会计类工作。

总之, 通过这些努力, 我认为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 创新会计实践教学, 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优势资源, 让产业为教育服务, 让中职会计教育与社会完美结合, 让会计实践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让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阳光就业、灿烂就业。只有这样, 才能让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更具有吸引力, 让专业更专业,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责编闫祥)

政府投资审计引入中介机构研究 篇2

在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引入中介机构参与有两种常见的模式:一是审计项目外包,政府审计机关只对中介机构跟踪审计的结果进行复核;二是联合审计,即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导,中介机构以其专业知识协助配合的模式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但就目前而言,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一些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有效地选择、运用这两种审计模式,不仅造成了审计资源的浪费,还使审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的控制。为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政府审计机关应从投资建设项目的金额、重要程度以及审计要求的时间期限等方面考虑,委托的范围要有选择性、委托的内容要有必要性、委托的数量要有可控性。对于全国性的或国家重点建设、关系民生的项目,不论金额大小,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实施部门负责人以及审计管理部门负责人都应由审计机关派出人员担任,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组织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协助审计;对于行业性或区域性的项目,可以由信誉好、质量高且具有相关审计经验和业绩的中介机构牵头,其他中介机构配合,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实施监督和考核;而对于其他项目,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可参照本省市的经济发展、财政资金等情况,根据具体金额划分项目大小和重要程度,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二、建立中介机构招标准入、退出机制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公告等方式组织协调中介机构参与公开招标,并由审计机关、财政局以及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小组对中介机构是否具有参审资格进行严格筛选。入围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具有良好的声誉、足够的人力和胜任能力,能够有效保证审计质量,且政府审计机关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入围中介机构的信息至少公告5个工作日,若有单位、机关或群众检举,则将其从入围名单中剔除,而其他在公告期间内未被检举的中介机构,则实施准入并由政府审计机关将其添加到全省、市统一建立的协审中介机构备选库中进行系统管理,根据项目所需的资质等级要求随机调用。同时,政府审计机关也应建立中介机构退出机制,与中介机构签订含有效期限的服务协议,并按年度计划对其实施动态考核考评,根据优存劣汰制度按一定比例对中介机构备选库中排名靠后、不能胜任的中介机构进行剔除,最后再次通过公开招标重新选择相应数量的的中介服务机构替补入库。

三、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灵活选取中介机构

由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审计期限,政府审计机关则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特点、审计期限的长短以及现阶段任务的紧迫性等因素灵活选取中介机构。如审计部门可以在通过既有的审计库内抽签决定项目协审单位的基础上,逐步采取引入库内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联合评标等多样化的协审单位选择方式,以满足审计工作的特定要求。同时,政府审计机关也应根据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别在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中根据中介机构报价和市场参考价抽取选用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要避免和减少因地方保护主义而排斥所属地域外中介机构的不良现象,对投资金额较大、涉及范围广但本地中介机构缺乏相关专业或审计经验的高要求项目,应该主动打破地域的局限性,联合相邻省市或全国范围内优秀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实施审计,以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复核力度,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为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中介机构实施审计监督的水平,政府审计机关应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复核力度严格规范中介机构审计程序与审计行为,降低因审计理念、工作方法等差异带来的审计风险。

审计机关须建立“谁审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减少审计风险和责任的转嫁。同时,应对独立外包项目以及与中介机构合作审计项目的结果实行严格复核,一是审计机关独立检查,这种形式主要适合于投资金额较少,专业领域涉及不多的小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凭借其现有的人员配置完成,主要对工程造价、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情况等方面进行抽查;二是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实施部门负责人、审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三级复核,这种形式主要适合于负责人直接参与过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项目,其对审计实施情况有一定了解,便于复核工作的开展;三是外聘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抽查复核,这种形式主要适合于审计要求高、涉及范围广的大项目,政府审计资源无法满足审计复核的需求,通过聘请与被审计单位、参审中介机构相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可对工程质量情况、工程造价情况、投资绩效情况、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情况等方面抽查。

五、改进对中介机构的单一考核方式,科学有效地管理审计工作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涵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在实施审计时,政府审计机关和中介机构应根据投资建设项目的特点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且审计计划应该具有可行性和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审计人员和协审人员有逻辑、有步骤地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审计机关应提前派出参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反映并要求其规范解决,实现全过程动态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控制转变,改善事后监督只能挽回小部分损失的现状。事前参与具体包括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来源以及合同签订等;事中监督包括对设备和物资材料采购情况、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以及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的实施情况等实施监督;事后控制则主要为竣工决算审计、工程质量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政府审计机关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一套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以及对中介机构进行沟通、指导和监督的科学管理方法,。

为降低中介机构逐利性带来的审计风险,政府审计机关应改进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中介机构核减被审计单位工程造价的金额或比率。如政府审计机关可实行“双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资金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考评;另一方面可将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建设项目的评价、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对跟踪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等纳入考核指标,结合现有考核机制,引入中介机构信用评估制度,对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效果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并将“双绩效”考核结果公开化、透明化,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监督。同时,政府审计机关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约束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实行“黑名单”制度,严重违反职业准则和相关法律者终身禁入。

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审计机关与协审中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为有效落实审计工作要求,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应加快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引入中介机构参与审计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审计工作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同时,要依照审计管理的需求进行细分,对审计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

在引入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前期探索阶段,中介机构直接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合同,且相关审计费用也是由被审计单位支付,但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增加审计风险,致使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相关政策规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须由政府审计机关直接聘请并签订委托合同,且合同中应包括委托审计的时间期限、质量要求、违约责任及其他相关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审计责任,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尽可能减少因沟通阻碍而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误解及审计过程中涉及处理事项时相互推诿的现象。同时,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在参加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之前,应与政府审计机关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对其参审态度、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等方面作出承诺;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协议,恪守职业准则,自觉回避与被审计单位、建筑单位等部门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谨慎、独立、认真地完成分派的任务;在审计结束时,中介机构和参审人员应及时整理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档,规范退出。

七、加快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为实现“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审计数据,推进联网审计,实现国内外审计资源的共享。构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并按照”金审工程“软件规范,设置一整套跟踪审计资料模板,设定严格的人员权限和审批流程,跟踪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对审计内容、发现问题、意见和建议等现场跟踪审计资料及时进行记录,并实时通过外网上传,快速实现与机关之间的网上流转和审批,以及与OA和AO之间的顺畅交互。

会计中介机构 篇3

绩效预算指的是以实现效益为目的进行的公共支出预算,它强调把业绩指标、成本核算以及执行结果都要纳入此预算系统,实现了从手段到目的的转换,进一步提高了政府资金的运作效率。新颁布的预算法指出,行政部门在进行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时候,要对预算的支出状况进行绩效的考核,并且以考核的结果来决定下一年的年度预算,于此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各级人大在进行预算执行审查中的职责,利用对规模庞大以及重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使得政府的收支行为更加的规范,强化了预算约束的作用;但是,在整个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绩效预算方案的制定、执行情况的监督、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以及外部性的因素,公共利益有时并不能得到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绩效的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内容,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高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预算执行单位及政府财政部门的自我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国外的预算绩效评价中,都引进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到政府的预算绩效评价中,这样能够保证预算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完善了政府的预算绩效评价,同时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双赢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可信度,又能够增加中介机构的业务领域和利润。2012年我国颁布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也进一步强调了要扩大第三方评价的领域。

二、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在《规划》等相关的文件颁布后,各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了中介机构参与预算评价的的各项工作,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师协会都非常重视和支持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主管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财政部也积极的推进这项举措。

首先,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参与到政府预算绩效评价,能够使得政府资金的投向更加的明确,使得财政预算在各项工作中很好的落实,我国的很多地方对公共支出的追踪不够明确,存在着很多盲目投入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该给予资金的支持项目却投入很少,不该支持的项目却投入很多,财政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通过会计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的绩效评价,首先,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政府整体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其次,能够强化政府的效益意识,使得政府更好的兼顾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形成良好的政绩观,再次,能够清晰的看到公共支出的绩效情况,找到在公共资金使用上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最后,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的对政府支出进行评判,进而调整支出结构,使得资源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其次,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建立,政府资金管理就需要以支出管理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政府资金支出的效率问题,而财政部门由于没有一套非常高效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的使用就会有随意性,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会使得资金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不合理,资金损失浪费比较严重,最终,政府投入的财力和物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有会计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中,就能够实现对政府资金的支出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从而预估每一项的财物支出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会计事务所参与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是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再次,会计事务所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进行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分配科学性、合理性的保证,是预算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前提,决定着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是否成功,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能够在管理预算中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元素,使得政府的预算能够和企业的财务计划一样,对政府的资金运行实施内部的控制,利用这样的方式,促进政府目标的实现,提升政府资金运行的速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最终实现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所以,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参与到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制,中介机构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是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深化财政资金管理改革的重要保障,我国现有的公共支出监督还不够完善,广度和深度都还没有达到标准,监督的内容也不够全面,侧重关注政府资金分配合乎规则的监督检查,而忽略了对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关注,而且监督的方式也非常的单一。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对政府的预算绩效进行评价,克服了上述出现的弊端,不仅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合规性,而且扩展了监督领域,对公共支出的有效性也进行了监督,进而丰富了财政监督的各项内容,尤其是中介机构利用一系列的绩效指标开展评估,追踪资金的流向,促使政府资金的使用严格的按照预算实施,提升了资金使用的效率,有利于推进建立预算单位的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以结果作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使得自我评估、自我监督与外部评估、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实现了对政府资金支出的规范化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事务所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是转变政府机关作风、治理腐败的关键一环,在原来,财政部门根本不关注资金的去向和效果,这种财政部门与资金需求方之间的不对等的状况严重的制约着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在财政资金支出管理中出现的预算约束软化、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阻碍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而中介机构对政府预算绩效进行评价,能够保证考评和监督的有效实施,增加了公开性和透明性,确保了政府资金支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如何更好的发挥计事务所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健全会计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是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努力减少阻碍中介机构参与的制度因素,一方面,要确立像会计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评价建立执业指导办法,使他们能够按程序和规则开展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整个的中介机构参与过程实施战略部署和规划,对评估过程和评估指标体系予以进一步的明确。

其次,要提升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执业质量,一方面,会计事务所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了相关的执业资格的考试,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更新,利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强化了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还有就是高等院校要根据人才的需求设置一定的课程,积极的培养那些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过硬的业务水平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估的人才。

再次,要加强对中介机构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动态的监督管理,积极的建立健全与会计事务所类似的中介机构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约束机制,保证中介机构参与此过程的执业水平,相关的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中介机构形成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详细的审核,并且进行等级划分,把中介机构所有的动态发展的记录都储存在中介机构库中,建立一套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中介机构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机制,对那些违反规定的或者是执业水平没有达到要求的社会中介机构,应进行批评或者取缔,形成有效的惩奖机制。

最后,会计事务所要加强沟通合作,建立竞争优势。会计事务所在进行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时候,要积极的与委托单位、被评价单位以及各相关的单位开展密切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会计事务所还要最大可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积极的与各方面开展合作,取长补短,例如,诚邀政府、科研机构的专家来共同研究相关的工作,解决诸多操作上的难点,采用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提升会计事务所参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在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中引入中介机构,能够保障评价过程的专业化、考评的结果的客观化,有利于提升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新.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3

[2]郝玉贵,程广洪,肖扬.政府绩效审计与项目评估:实践特征及融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3]赵保卿;谭先华;王巧荣.政府绩效审计供需均衡分析——基于公共产品供需均衡视角[J].审计研究;2008年01期

关于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的思考 篇4

[关键词] 文化中介机构 界定 功能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3-0016-03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sunrise industr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to focu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cultural industry prosperity.

[Key words] Cultural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Function Necessity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分配、消费高度集中,统一按计划运行,基本上没有中介组织生存的空间。我国文化中介机构组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组建大致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由政府职能转变而来,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种是由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由于体制性制约,我国文化中介机构发展十分缓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中介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 文化中介机构界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中介机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沟通和组织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易的媒介体。具体而言,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涉及文化信息、文化产品、文化人才、文化生产传播资料、设备和技术等文化市场要素,从事文化的策划、居间、行纪、代理、咨询、出租等经纪活动,由自然人、法人在取得必要的文化经纪资格证书,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并领取文化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而成为文化市场的经营型主体[1]。文化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交易型、准则型和管理型。交易型文化中介机构包括经纪类、代理类、交易类,如文艺演出经纪、文化产品销售代理以及文化拍卖组织等。准则型文化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咨询类、认证、评估和担保类,如技术咨询、投融资担保、信用担保等。管理型文化中介机构主要是指民间文化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类文化中介组织,这类中介组织承担着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2 文化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

2.1 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文化中介机构的一项重要功能,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

我国一部分文化中介机构是由政府职能转变而来,承担着政府的部分职能,特别是管理型文化中介机构,例如出版行业协会承担着贯彻落实政府的有关政策,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能[2]。另一方面,文化中介机构联系面广、信息渠道多、掌握的信息量大,能够凭借专业性特征,依靠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及时、迅速地获取市场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最终形成信息资料数据库。因此,文化中介机构的信息反馈功能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此外,文化中介机构可以为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层面的服务。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中,文化中介机构涉及的领域宽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便捷,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和服务,能够促进文化信息交流渠道多样化,为交易双方提供更多接触机会,扩大文化信息传播范围,促进文化商品交易。文化中介机构既服务于文化生产者,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及时卖出,又服务于文化消费者,及时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中介机构还可以发挥“把关人”作用,对文化市场需求进行因势利导,引领文化消费时尚,掀起各种文化消费热潮,从而能够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2.2 沟通功能

文化供给和需求是文化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生产者专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需求市场、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以及更好地营销等[3]。文化中介机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沟通的桥梁。它活跃于文化生产、文化交换、文化消费三大领域,能够传播文化产品信息、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调节文化供需。文化中介机构也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文化中介机构一方面与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政府的政策方针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与文化经济主体、法人和公民交往密切,比较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文化中介机构可以代表文化企业与政府对话,充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中介机构不仅可以发挥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还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关系的强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更加突出,例如制造虚假广告、侵权盗版行为会损害不同文化主体的合法利益,文化中介机构通过调节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或者避免矛盾的激化。协调不同文化主体的利益,维护不同文化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文化中介机构的重要职责。

nlc202309030558

2.3 公证功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受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尽管文化中介机构的全部职能是提供文化中介服务并通过提供服务获取报酬,但文化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同于其他商业服务,这种服务是居间性的、双向的,既要对政府负责,又要对文化企业负责,服务的质量和内容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监督。因此,公正性和客观性是对文化中介机构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中介机构是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组织,其从业人员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能够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落实进行查证核实,对市场主体发布的各种文化经济信息进行核实并发表客观公正的核查报告,还可以为政府制定行业规范提供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的地位和性质是促进文化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公平和公正,促进文化经济秩序的规范化。此外,文化商品一方面是物化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的文化精神产品和娱乐服务的总和,其经济价值难以度量,所以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不仅可以沟通供需双方,提供信誉保证,它们还对文化产品的价值认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2.4 监督功能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对经济运行进行间接调控,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职能转变后,一部分权力还给企业,一部分权力交给市场,一部分权力放给社区组织,一部分职能就转给中介组织[5]。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一些文化企业习惯于计划管理,政府转变职能后,经济管理主体暂时空缺,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文化生产者、经营者不成熟,必然会导致盲目竞争,因此,需要文化中介机构承担政府的某些社会职能,对文化市场运行进行监督和协调。文化中介机构的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监督,且独立于行政管理之外,在某种意义上比政府监督更有效、更贴近市场,特别是非营利性文化中介机构,比如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它们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进行严格监督,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3 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3.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文化中介机构起步较晚,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政府职能正在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文化中介机构作为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发挥管理、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功能,使政府从微观管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协调服务上。大量文化中介机构存在,能够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政企分离、政事分离和企事业分离等体制转型,同时,也能促使相当部分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逐步实现所有制、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转变,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6]。

3.2 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由于文化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服务性等特征,随着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文化中介机构将在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媒介”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文化产品流通更加便捷,从而有利于各种文化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为文化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文化中介机构直接面向消费群体,能够准确地了解文化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因势利导,培育文化消费群体,引导文化经济消费。在文化市场中,文化中介机构能够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监督文化企业生产,调节文化市场纠纷,协调政府和文化经济主体以及各种文化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和规范文化市场经济秩序。文化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中介机构一方面能够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把各种零散的、分散的市场主体组合起来,建构跨行业的文化市场,吸引非公有制资本加入,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3 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提高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二是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更加活跃,文化中介机构在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举办展览、版权贸易、艺术表演以及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交流和合作形式,我国文化贸易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例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和中国舞台剧《少林武魂》,凭借民族特色和良好的策划、包装和运作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品虽然已经走出去,但距离文化输出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需要文化中介机构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3.4 推动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文化中介组织最基本的特征是社会性,又称“民间性”或“非政府性”。大量文化中介机构的存在,充实文化市场的主体,壮大文化市场的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中介机构已成为除政府、文化企业之外的第三大引擎。因此,文化中介机构本身作为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正在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此外,文化中介机构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文化建设的渠道。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中介机构具有传播文化信息、促进文化商品流通、培养文化消费群体、引导文化消费等功能。因此,文化中介机构的存在能够使更多人接触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将会需求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样,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参与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3.5 提升我国文化中介机构整体发展水平,解决诸多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文化市场日渐繁荣,文化中介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中介机构相比,我国文化中介机构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发展不平衡,在北京、上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中介发展较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发展比较缓慢。第二,行业管理和自律缺位,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仍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不少文化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低劣甚至存在着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第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虽然国内有些院校开设了文化经纪专业,但专业还不成熟。第四,人们对文化中介组织的认识不足,文化中介组织长期处于不良的舆论环境中,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威信有待提高。第五,与国外成熟的文化中介机构差距大,尤其是跨境服务的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因此,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中介组织,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柱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中介组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市场繁荣程度和文化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7]。文化中介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大对文化中介组织的培育使其在文化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更好地走向世界。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研究 篇5

1 科技中介机构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服务经济的时代。科技中介机构的迅猛发展和当代经济的服务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科技中介机构不再是形同虚设的“附属部门”, 而是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越来越高, 未来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科技中介机构能力的强弱, 科技中介机构的国际化趋势使各国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依赖于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是科技中介机构兴旺发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科技中介机构在服务企业创新推出高科技含量的创新产品、提高决策和应变能力,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而且企业需要创新作为提升其竞争优势的最强劲的驱动力, 创新也应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分析

服务创新已成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对于服务创新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当人们在大量研究创新的时候往往会将思维定势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很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框架中有突破。针对服务创新的系统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洲, 应用普及在美国, 特别在银行业、软件业、电信业等。与制造业以降低产品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不同, 服务创新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可信赖、迅速有效的服务给市场带来新的价值来取得竞争优势。目前学者们研究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服务创新对其它经济部门的影响、服务创新的政策制定、服务创新的模型、某个行业的服务创新模式、信息技术对服务创新的影响、服务创新系统、服务创新政策的制定, 最近比较热门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与其它经济部门的联系、服务创新与市场的关系等问题。从总体上看, 对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 但仍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系统化, 研究视角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策略

3.1 集群效应

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汇集相近、相同类别企业集中经营, 扩大企业影响力, 采取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单个企业经营中的困难, 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也给同类企业带来相互竞争的压力和相互学习进步的动力, 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 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 推出高质量的、新颖的新产品。科技中介机构就是在此过程中, 联系产品生产上游、中游、下游各个环节, 使集群中企业资源更加有效地得到配给。也可以建立人才资源档案, 有效地利用集群中人才资源, 发挥对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合理指导集群中物资等其它资源的生产规模和调配, 避免物资积压和资源的浪费。

3.2 示范效应

科技中介机构在建立集群的同时, 可以适当地设立示范企业, 并且采取动态调整的竞争模式。示范企业的建立可以为准备加入集群行列的企业提供模型, 为发展中企业建立学习的榜样, 将带动其它周边企业的竞争意识, 推动集群企业科技的进步, 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同时, 对示范企业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和推动, 促使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人才的成长、设备的投入和竞争力的大大提升。

3.3 规避风险机制

科技中介结构应建立自身的风险投资意识。在集群范围内, 有着自身的竞争;在集群之外, 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 在集群中相对不成熟、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如何在扶持企业的同时又规避风险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根据风险投资理论, 应该在企业建立之初, 对企业给予资金的投入, 在后期只需给予相适应的政策扶持即可。在投资的可行性论证上要多下功夫,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资源和土地资源尤为重要。

总之, 科技中介机构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科技中介机构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及发展服务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秀丽, 王利剑.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DEA评价[J].决策参考, 2009, 3.

[2]孙永波.服务企业国际化运营模式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3]朱军, 李春成.服务企业创新方式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2.

[4]耿佩民.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2.

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联盟研究 篇6

一、科技中介机构走合作联盟之路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中,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社会协作日益广泛。资源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配置和流动, 日益由单个人、少数人支配和使用转变为社会上大批人共同支配和使用, 服务过程由一系列的个人行为转变成一系列的不同个人、不同群体的社会行为, 服务内容也由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共同的行为, 不同的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增强,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今, 服务社会化的深度已囊括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技术、信息、产权在内的所有要素。对服务机构而言, 充分利用空前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高效经济的组织经营, 由服务自给转向服务合作, 避免单个科技中介机构孤军作战导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降低服务风险和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 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多功能单一, 机构不健全, 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由于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 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进而无法实现转化。因此, 我国中介服务及其机构无论从数量和功能上都远远不能适应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需要。合作联盟是近年来各服务行业之间为降低成本、共享资源而共同发起的一种新的联合体。作为一种与科技联系紧密的新型企业, 科技中介机构也应走合作联盟的路子。

二、科技中介机构合作联盟的动机分析

合作方式多种多样, 却难找到一个统一理论或方法涵盖所有合作策略。正如Parkhe (1993) 所说:“既然合作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想用一个主题来涵盖它, 必须要把很多理论的成果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以便能够阐明合作的本质。”合作动机决定了机构间采取何种合作模式。笔者试图从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等关于合作策略的观点加以分析合作动机。

1. 经济学关于合作策略动机分析。

(1) 市场能力理论。市场能力理论着重研究企业如何通过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来提高其竞争业绩。Porter, M.E指出 (4) :厂商在产业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决定了他们最切实可行和最有利可图的策略。合作策略是使合作双方在他们占据的产品领域中获得较好的机会, 进而提高他们的市场能力。Porter针对合作所形成的新“价值链”所具有的独特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析, 将合作策略分为基于互补性合作和基于相似性合作。互补性合作, 指将各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的合作方集成, 开展互补合作, 完成合作项目上的价值链活动。优势互补性合作实现了价值链的优化。相似性合作, 指合作双方具有相似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完成相同价值链活动, 实现价值链共享, 以达到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经济、共担风险。

(2) 成本理论。成本理论认为, 建立合作策略是使成本降低的一种有效途径。Wllianson (1985) 认识到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可以采取混合策略的形式。混合策略不但可以避免由于合作经营失败而带来的高不确定性, 降低风险, 而且也可尽量避免严格等级制度所需的高额管理费和日常费用的开支 (Kogut, 1988, Williamson, 1993) , 而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合作效率。

2. 战略管理理论关于合作策略的动机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合作能对各自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Contractor和Lorange (1988) 指出, 在合作关系形成中, 有两个关键的问题, 即: (1) 合作方的合作动机是否一致。如果合作各方至力于各自核心能力优势的互补性, 结成联盟而整合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开拓新的市场, 那么这对合作成功起到决定作用。 (2) 合作动机的明确度。对合作动机缺乏透明度很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并威胁合作关系的存在与继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合作的目的是获得扩展壮大和提高效率, 它把注意力放在鼓励合作策略的外部和具体因素的具体分析上。如果面对挑战和机遇时, 事先意识到自己能力或资源无法达到最有效的所需量, 甚至少很多时, 企业可能寻找潜在的伙伴如双方互补而形成联盟合作。

三、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运行机制探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机制是指一个系统运行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理制约, 使系统整体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而运行机制则是人们想方设法建立的以达到某种目标, 实现某种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机制。

1. 价值目标。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 是一个组织在一定阶段努力争取达到的预期。科技中介机构联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其成员在总体目标上应该是高度一致的, 即让各方发挥互补或协同效应, 以实现所预期的联盟总体目标。当然, 联盟成员各方所处的立场和利益各有不同, 对联盟总体目标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联盟成员之间必须建立在互惠互信的基础上, 通过协调和约束机制来规避差异, 谋求联盟整体绩效最大化。

2. 信用制度。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各成员之间成功合作和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组织机构, 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实体, 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对未来行为的承诺, 存在着不稳定性, 每个联盟成员都会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产生外部资源陷阱、知识产权保护、核心资源维护等方面的顾虑, 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这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围墙, 加大了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合作的成本, 损耗了联盟的资源和精力, 妨碍合作的进行和深入, 使科技中介机构联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建立有效的合作信任制度, 使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和信任得到制度的保证, 是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有效运作的基本要求。沟通是培养信任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沟通, 使合作的联盟各方相互了解, 减少对各方意图的误解。

3. 协调机制。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进行双向、平行的信息交流及行为的调节与协同, 通过相互间的协调来解决在相互协同工作中联盟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冲突是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对立、对抗和斗争。组织冲突是冲突的一种特定形态, 是组织内部或外部某些关系难以协调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和行为对抗。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协调实质是有效协调、促进、解决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冲突。因此, 协调是解决组织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4. 决策程序。

决策是指组织采取行为前的抉择行为。从本质上说, 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其贯穿组织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规范的决策程序对于决策的正确性又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决策机制是结构又是影响其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使科学的决策程序与联盟决策机制的运作统一起来, 实现联盟决策的科学化和联盟决策行为的合理化, 以确保联盟决策机制高效能地运转, 创造出联盟决策的整体效益。

5. 利益分配。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间能够进行合作, 从根本上离不开共同利益的驱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则是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 也是激发合作成员积极性的关键所在。由于科技中介机构联盟成员的合作较之一般的经济活动要复杂得多, 因为无形资产的知识和技术等其价值大小难以界定, 且在整个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 难以准确地确定在相互配合、交互作用的创新活动中各自贡献的大小。因此, 较有效的方法是以合同的形式把利益分配预先确定下来, 把各方所必须履行的义务, 需要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力、享受的利益及利益分配方式, 通过协商做出明确的规定。应遵循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相对称, 与成本分担相联系的原则。根据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联盟的职能, 其核心能力, 投资的资源, 所承担的风险, 对联盟目标达成所承担的责任等给予相应的利益分配。

6. 约束机制。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还应建立约束机制给予弥补。科技中介机构联盟通过成员间签订的契约, 对彼此的责任义务关系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成员的行为受到彼此间关系、地位和在联盟中所扮演角色的制约。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约束机制是对法人主体组织行为的约束, 主要由联盟成员间通过合同所规定的具体合作方式和任务分工来决定的, 实际上是科技中介机构法人间的责任约束。而且这种约束不是对成员全部行为的约束, 只是对与联盟有关的行为的约束, 约束范围是有限的。由此来增加联盟成员的合作获益性, 最大限度地将联盟成员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科技中介机构联盟的合作伙伴选择

选择合作伙伴是关系到合作成功的关键。虽然战略联盟有可能为所有的合作伙伴创造一个双赢的机会, 但其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介于50%~60%之间。战略联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与伙伴的选择有关 (5) (6) 。1998年一项对美国750位CEO的调查显示, 有关联盟伙伴选择的部分在联盟经验中最为薄弱。

关于合作伙伴的选择, Geringer (1991) 提出了两种选择合作伙伴的准则:任务相关的标准和伙伴相关标准。任务相关性标准的选择评价, 主要包括:核心能力的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市场优势、有效的组织机构, 伙伴对于接受合作规则和公共政策条款能力及谈判能力等。如果一个中介机构认为某个专业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但其自身却缺乏相应的能力, 那么它自然要去考虑寻找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的合作伙伴而形成联盟, 以便获得专业领域领先。伙伴相关性标准包括合作伙伴所在地区及机构文化、规模, 以及双方是否有互益联系、高层人员之间的信任度等。评价合作伙伴之间文化上相容性, 是保证合作各方能有效地合作、发展相互信任的坚实基础, 同时合作各方能够充分认识差异, 并进行建设性努力, 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和融合文化体系。

五、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模式探索

1. 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斯坦·大卫与波特金指出, 知识每七年翻一番, 而且知识贬值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知识创新的速度, 而创新与知识的不同来源有关, 哈耶克指出了企业知识的来源 (7) :一是来自企业的内部, 是企业所拥有的和组织历史积累的知识, 可在企业范围内自由共享、交流、利用, 这些知识是企业自己投入资源生产创造的知识。但这种自力更生式的知识创造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来自企业外部, 指那些位于企业外部单位的、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并能被企业所获取的各种知识。通过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中介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对方好的成熟的服务理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企业文化等知识体系。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 知识合作是企业快速获取新能力和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服务理念独特、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科技中介机构之间适合选择知识联盟的合作模式

2. 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1991年, 美国在《21世纪美国制造企业的战略》中提出了动态联盟这一概念, 这种新型的合作形式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联系手段, 利用计算机网络, 在企业外部寻找具有核心能力的合作伙伴, 以获得额外的资源补充。利用网络优势, 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可以把分散于各机构的先进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核心能力整合在一起, 提升各自的竞争实力, 提升服务水平, 充分满足服务对象 (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 的要求, 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具有一定规模、运作制度非常完善、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之间适合选择动态联盟的合作模式。

3. 加盟型的合作模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新生科技中介机构的价值目标定位不准, 经营理念不够新, 运作方式的操作不够成熟, 人力资源的储备不够丰富, 等等, 这些原因导致新生科技中介机构举步唯艰。因此, 加盟一家规模大、理念新、运作成熟、资源丰富的科技中介机构, 是新生科技中介机构的明智选择。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降低风险, 还可以获得高品牌价值、成熟的运作模式, 也能获得总部的培训、服务指导。

注释

1苗慧敏, 刘德言.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3)

2赵敏.四川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 2005 (2)

3科技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解读.2007.7.1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 2005

5Rackham, N.etc..Getting Partnering Right[M].Mc-Graw-Hill Inc., 1995.

6Geert Duysters, Gerard Kok and Maaike Vaandrger.Greating Win-win Situation:Partner Selec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Proceedings R&D Management Confeence, Avila, Spain, 1998.)

消防中介机构运作模式研究与探索 篇7

1 目前我国消防中介机构运行模式

消防中介机构是指在消防行政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 按照一定法律、法规和规章, 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在消防领域发挥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社会组织, 在政府和市场及社会之间能够起到连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消防中介机构一般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 笔者主要分析营利性消防中介机构。目前, 营利性的消防中介机构主要是承担消防设施检测、电气检测、产品质量监督、维修保养、消防安全评估、建筑消防设计审核等业务的机构。这些消防中介机构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基本上是在体制内形成的, 成立之初大都由政府部门推动而成, 往往采取“消协审查把关, 消防行政监督”的运行模式, 即政府授权消防协会进行技术资格评价和认定, 强化其权威性;由消防协会把好消防中介机构的入口关, 对其进行资质审查, 规定消防中介机构的类型以及成立的资金及人员构成等必备条件, 按标准审核并定期进行抽查和评估, 确保优胜劣汰;消防行政部门对其业务实行监督, 通过资质年检、新闻媒体公告等手段, 有效管理消防中介机构, 确保消防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2002年, 国家取消了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和维修等项目的行政审批后, 消防设施和电气消防安全检测市场开始混乱, 突出表现在:无资质单位和人员的中介组织扰乱市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检测质量不高、检测报告不规范、只收费不检测直接出报告、压低价格恶性竞争、私刻公章出具假报告等, 导致许多建筑物存在先天性安全隐患。为了抓好源头性工作, 2006年以后国务院15号文件的出台, 各地对于消防中介机构的管理得到重视。

我国目前的消防中介机构分别有三种运作模式, 即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半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未市场化运作模式。一是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 如2006年7月江苏省首次对消防检测单位“扩容”, 打破地区垄断和独家垄断检测, 形成多家竞争的格局, 使消防中介机构运作完全市场化;二是半市场化运作模式, 如有些省市消防中介机构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消防设施检测和电气检测, 消防设施检测仅有3家, 分别归属于公安部所属消防科研所、安监局、消防总队, 虽然都是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但基本不需要竞争, 没有完全脱离官办色彩, 属于半市场化运作;三是未市场化运作模式, 如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消防设施检测部门是消防支队的下属机构, 根本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官办性质浓厚, 这种模式主要是消防部门主导。目前, 我国官办性质的消防中介机构大部分是挂靠在公安消防机构, 实际上成为消防部门的一个办事机构, 这样与政府职能部门关系过于密切, 使其在社会发展中缺少动力和活力, 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不能真正独立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消防中介机构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有些消防中介机构虽然不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下属部门, 但也是公安消防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 与公安消防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消防中介机构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区的消防中介机构运作模式不同, 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但总体上都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消防中介机构成立、运行和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以下简称《消防法》) 对于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执业人员从资质、资格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但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可操作的规章。尤其是新《消防法》刚刚颁布实施, 以前对于消防中介机构的成立和管理, 主要依据的是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因此, 消防中介机构的运行及对消防中介机构的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有些省市还出现了法律诉讼情况, 状告消防部门没有监督管理的依据。虽然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 但最终导致了消防部门不敢监管、消防中介机构运作混乱的状况, 甚至出现了出具假报告等违法行为,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影响和限制了消防中介机构的发展。

2.2 消防中介机构服务范围过窄、数量不足

目前, 我国消防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主要是:消防产品生产企业认证、产品检测、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电气检测以及城市远程监控等, 其他方面的业务开展得很少。如上海市目前共有中介公司16家, 主要承担咨询、检测、消防安全评估等业务。但是, 技术咨询主要集中在事务性的工作, 而由于各种原因消防安全评估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对于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 中介机构的数量也明显不足, 不能适应消防事业发展的要求, 如产品质量检测有些项目全国只有1家,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有些省市也只有1家, 有些省市虽不只1家中介公司, 但也是划片分区服务, 与独家经营没有本质的区别。

2.3 部分消防中介机构官办形式严重、服务意识较差

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消防中介机构是公安消防部门的下属机构, 有的虽然挂着公司的名, 实际上公司管理干部是消防部门的人员, 消防事务仍由消防部门参与管理, 开展业务主要靠行政手段。这些中介机构自恃有靠山, 服务意识差, 自定收费标准, 有些服务项目具有强制性, 不符合自愿的原则。一些消防中介机构规模小、竞争力差、提供服务项目少, 在价格、资质和服务方面尚不规范, 这些都限制了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 也造成政府行政部门、服务对象等对消防中介机构产生了信用危机。

2.4 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低

消防中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自身缺少完善的自律机制, 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而消防中介服务发展历史较短, 消防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匮乏, 专业水平不高, 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合理, 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尚不规范, 大多数人员都没有从事过相关中介服务和消防技术工作的经历, 有些虽取得了执业证书, 但在目前制度环境下往往也会片面追求商业利益、不讲诚信。有些消防中介机构只顾眼前利益, 帮助客户在检验、检测等报告上弄虚作假, 搞虚假评估;有些中介机构为抢接检测业务, 以满足业主“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具合格检测报告”需要为目的, 不管工程质量的好坏, 无原则地降低检测标准, 出具虚假的检测报告, 恶意竞争, 服务质量低劣。

2.5 监督管理缺位

2002年以后, 公安消防机构对消防中介机构不再履行审批的职能, 有些地方放弃或不介入中介组织行业自律管理, 有的省消防协会由于缺少权威机构授权, 监督管理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管理成效较低。市场准入失控必然出现市场混乱, 一些中介机构取得工商执照即可直接从业, 公安消防机构根本不知道消防中介机构的底数, 要不要监督管理和由谁实施监督不清楚。行业的恶性竞争使消防中介服务成为部分人获取暴利的手段, 诚实守信的中介职业道德受到极大冲击, 消防中介机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公共消防安全利益严重受损。

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消防中介机构运行模式

从目前消防中介机构的运行情况看, 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未市场化的消防中介机构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各地区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但仍是处于“治—乱—治—乱”的恶性循环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消防中介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顽症, 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消防中介的现状, 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进行, 实现消防中介市场公平、公正、中立的职能, 使消防事业朝着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前进, 必须要为消防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尚不完善, 消防中介机构完全市场化也不太现实, 为此可以考虑分“两步走”。

一是起步阶段。可以采取“政府扶持、消协审核、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 即政府在消防中介机构成立初期, 主要是在组织设置、人员、经费、业务程序、公关与吸纳客户等方面予以扶持。如为机构提供注册资金和办公场所, 协助中介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由消防协会组织专门人员对申报的消防中介机构进行相关的审核, 确保进入市场的质量, 中介业务开展受消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行业发展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当消防中介机构开始运作时, 就要求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采取多种途径联系客户。这种运行模式主要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太成熟的阶段, 消防中介发展的初中期, 其发展目标将是逐步与政府部门脱钩。

二是成熟阶段。可以采取“政策支持、消协授权、行协管理、行政监督、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的运行模式。这是消防中介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 其主要特征是“政策支持、市场竞争”。在政策层面上, 政府对中介机构的发展从行政扶持变为政策支持, 对中介机构的运行不进行任何主导, 并自上而下地组建各类中介服务的行业协会, 由消防协会授权这些行业协会对消防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对消防业务的监管工作合理地分配给消防行政部门, 主要对甲乙双方依法开展消防供需服务的情况进行监督, 充分体现监管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建立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加强中介机构自身的建设, 并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这种运行模式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消防中介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 其目标是为消防中介机构的发展培育宽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综上所述,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模式, 必须要适社会、经济和法律等发展环境, 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全, 市场经济发展成熟, 才能培育出完善的消防中介构, 特别是在消防中介机构发展中不能一味照搬国和其他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 要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防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封锡彬.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亟待打假[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2005-3-15.

[2]李国庆.档案中介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3]ARROW K.Vertical inter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J].Bell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6) :173-174.

[4]董全国.如何发挥中介组织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S1) :216-217.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 篇8

一、我国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现状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是为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中介公司负责对借贷双方进行信息的登记和匹配,撮合双方借贷关系的形成。对于每一笔业务,都会按照贷款的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用,由借款方支付。民间借贷归根到底是一种抵押贷款,到期后,如果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抵押物的所有权会从借款方转移到贷款方。

(一)发展概况

全国各地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大多是在2003年前后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2003年8月开始,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央行一连串紧缩银根的政策让民间借贷的主要借款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们倍感资金压力,资金需求量一路增加。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的持续活跃也培育了日益壮大的借款人队伍。而其借款频率高、金额小、风险大的特点,使银行从中获利不多、收益不大,自然银行不愿将本就不多的贷款资金放贷给中小企业。与此同时,相对于银行,民间借贷有手续简便、贷款要求宽松、放款周期短等特点,自然民间借贷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最佳选择。

(二)主要类型

目前市面上的民间借贷中介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仅做中介业务的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仅负责撮合借贷双方借贷关系的形成,从中赚取手续费。第二类是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及除了一般的中介业务外,还同时为银行和民间借贷提供抵押物的担保服务。第三类除了上述两类的业务类型外,还提供自有资金的放贷。也就是说,中介机构本身作为贷款人,与借款人直接签订借贷合同。

(三)主要功能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快速兴起和迅速发展源于其在民间借贷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1、减少交易成本。

民间借贷发展至今,仅在熟人之间进行的借贷已经无法满足借贷双方的基本要求,因此,双方都要花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寻找合适的交易条件。这在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彼此的交易成本。而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搭建交易平台的方式,进行借贷方的匹配,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减少交易成本的目的。

2、降低信息的非对称性。

由于借贷双方互相不了解,缺乏信息的互通,会导致事前利率约定过高、贷款额度不足和事后无法还本付息等风险存在,严重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适当的降低了这类风险。交易前,借贷双方都要经过中介的审查,如此可降低骗贷事件的发生;签订合同时,中介可以充当见证人的角色;一旦到期不能还本付息,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调解和转贷的形式,降低借贷双方的损失。因此,民间借贷中介的存在,降低了因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引发的风险。

3、维护经济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对民间借贷的态度由原来的抑制打压逐渐转变为鼓励引导,一些从前资金需求旺盛却无法从正规金融业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现在可以通过正规的民间借贷途径,寻求资金进行生产。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并且进一步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上述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现状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中介机构在民间借贷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其所处的行业环境和行业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

二、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

(一)借款人性质引发的风险

民间借贷借款人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较银行更高的风险和收益。首先,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信用评级中较差的部分。这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所谓次级客户,只能寻求民间借贷来融通资金。其次,因为民间借贷借款人涉及范围广,信用层次不一,对于放贷人来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虽然中介的存在起到了一定降低此类风险的作用,但其到期的违约风险仍然不能被忽视。一旦违约,不仅会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也会对民间借贷中介的信誉造成影响。

(二)抵押物单一引发的风险

民间借贷是一种抵押贷款,其抵押物的种类绝大多数为借款人所持有的房屋,种类单一,不利于防范风险。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由于将资金以房屋抵押的形式贷款给了次级客户,到期客户违约数量太多,银行大量抛售抵押的房屋,导致房价大跌,使银行亏损乃至破产。对于民间借贷也是如此。单一的抵押物,易受当地房价的影响。一旦房价大幅下跌,将对贷款方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同时,也会对中介机构的信誉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破产。

(三)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风险

1、中介机构性质所决定的风险。

中介机构绝大多数属于普通民营工商企业,这就使得贷款人通过中介签订借贷合同时,面临一定的风险。因为借款方的详细资料是由中介机构保管的,一旦中介破产倒闭,贷款人到期后收回本息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同样,因为是民营企业,对于中介本身的合法可靠性,借款人和贷款人往往不能轻易分辨,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借贷双方的风险和隐患。

2、中介机构监管不严所带来的风险。

借贷双方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变成签订合同的借款方和贷款方,其中起到关键桥梁作用的就是中介机构。在签订合同前,中介要对借款人进行审查,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资料、资产和信用证明及抵押物的估价等等。中介机构赚取的是每笔交易的手续费,因此有些中介机构急于谋求私利,对借款人的审查草草了事,对抵押物的估价十分随意,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将使贷款方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借贷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出现违约现象后,容易引发纠纷。监管不严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借贷方和中介机构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三、民间借贷中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对于上述的风险,我们在认识到它们必然存在的同时,也理应寻找合适的途径,来降低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使民间借贷能够更加的合理、科学和可靠。

(一)加强立法,规范中介的监管行为

作为民间金融一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间借贷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国家和地区应该继续加强立法,完善对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监管,规范其中介行为。对于非法中介甚至地下钱庄和高利贷,应依法予以严惩。对于口碑好,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政府应提供资金扶持其发展,并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等类似的学习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借贷双方提高辨别中介好坏的能力,以此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抵押物品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单一的房屋抵押品,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房价震荡和经济萧条。对此,我们不妨扩大抵押品的种类。除了房屋外,亦可抵押车船,还可将一些常见的质押品列入其中,如:国债、人寿保险单、存折等等。同时,鼓励借款方以抵押品组合的形式进行抵押,使单个抵押品的抵押价值降低,以维护借款人的利益。对于贷款人,其可以在借款人提供的抵押品组合里选择他认为最保险的一种,作为实际交易的抵押品。通过对抵押品进行多样化和灵活化,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违约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中介机构的信誉风险。

(三)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统一交易信息平台

身为普通企业,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对于借款人身份、资产和信用证明等资料的审查肯定不会像正规金融机构那样深入和细致,这就会导致中介机构不能“火眼金睛”的分辨出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情况。对此,各地的中介机构也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尝试。以青岛市来说,自2007年以来,青岛市多家信誉良好的民间借贷公司共同发起建立了“青岛民间借贷服务行业联盟”,参加联盟的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定期合作,可以事先排除信用较差的借款人,降低到期的违约风险。

据此青岛模式,本文建议:国家应投入力度,建立像上交所和深交所模式的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统一交易信息平台。成立借款人黑名单,用政府的力量,对借款人和放贷人进行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审查。

摘要:随着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成功设立,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也随之兴起。文章主要论述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风险及其管理,阐述了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现状、存在主要风险和现阶段进行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风险管理的三个主要方向,以期在未来民间借贷能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阳光化。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会计中介机构 篇9

【关键词】中介机构;财政投资评审;固定资产投资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速度已经越来越快,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和经营体系,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加强对财政投资的管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财政投资的评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發展速度较快,在财政投资评审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针对市场行情和发展速度而言,其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我国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的研究和管理, 尤其是对中介机构参与的财政投资评审问题。接下来,本文就以加强对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的研究为主要目的,对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当前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的约束力够

中介机构可以说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中介机构自身的社会经济组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其在财政投资评审当中的参与程度,而中介机构的存在目的可以说是为了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中介机构自身的职能就是为了能够为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是社会上的一些需要人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对实际的财政投资项目进行实施评审,从而保证其自身的职能效应能够充分的被发挥出来。如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其自身的经济利益或者是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对其要求一定的平衡的过程中,中介机构还能够保持一定的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做到公平评审;但是如果经济利益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两者之间发生一定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中介机构可能更多的先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很难在保持中立的态度。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不能够对中介机构采取相关行政手段来实行规范处理,而且也不能够利用经济合同来对中介机构进行相对应的制约,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对于中介机构实施的监督管理,显得有些薄弱。

2.中介机构评审报告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如今,财政部门对中介机构的评审质量监督力度正在不断的加大,而对其进行的相对应的控制也在不断的实施当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旦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在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上出现松懈的现象,就可能直接对评审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这样会对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中介机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介机构基本上都会将经济效益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而在这种形势下, 如果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评审质量控制, 那么就会直接导致质量控制风险的发生,后果不堪设想。首先,中介机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所以其自身在人力或者是技术上的成本投入都不够充足,很多职业人员不仅自身的经验缺乏,而且综合素质普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评审的过程中,考虑的不够深入,导致评审的内容不够健全,很容易出现一些结论失去真实性的结果,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因此而产生,包括一些套高定额、违规调整费率等等。另外,中介机构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导致了其自身内部的管理呈现一种散漫性和薄弱性,工作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就比较强,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大不相同,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评审报告的质量问题,造成一定的质量风险。

3.中介机构在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中操作不够规范化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的自我审核在一定程度上与中介机构的评审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在机构设置以及规范化标准和职业道德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中介机构在实际参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够规范化,而面对这种问题,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就需要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相对应的协调,保证一定的稳妥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包括一些档案的管理、保密、以及竞争激烈制度等等,都需要制定有针对性并且比较完整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评审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的提高评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4.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的力度需要提高

中介机构在参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参与比例以及力度还处于比较小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终结及给单纯的对被审对象的保送预算数或者是结算书进行一定的评审工作,而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部门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自身所要涉及到的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设计,而且还包括招投标等等重要的环节,所以中介机构在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评审工作过程中,其自身的广度、深度以及力度都有待提高,这样才能够保证评审的质量和整体效率。

二、解决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问题的有效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

制定完善的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是当前的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也是对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进行合理规划和监管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提高财政投资评审公信力的最佳方式。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问题的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先对中介机构在评审中的位置进行明确,并明确中介机构的主要责任;其次,对中介机构的主要任务进行划分,对其权利和作用进行明确,以确保中介机构在评审中能够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工作,避免出现问题;最后,为了能够促进整个评审的有效进行,还应该为中介机构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使其能够公正、公平的参与评审。

2.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人员的培养

在评审工作中,除了要建立健全、完善评审制度之外,还需要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的培养,要不断提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的财政投资评审意识,定期对财务评审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和技术培训,以此来不断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在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还要制定相应的评审人员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同时,中介机构还应该加强人员招聘,通过招聘聘请高素质专业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人员,不断优化评审队伍,提升队伍的评审工作效率,进而实现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高效性。

3.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管理

当前,在中介机构参与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要想对现有的财政投资评审问题进行有效防控,就需要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评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本身的管理,严格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制度和流程,从根本上杜绝评审问题的出现。另外,在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首先,要做好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准备和计划,对所有与评审有关的资料和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其次,按照评审制度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和评审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进行审查,在确定不存在任何隐患之后才能够进行评审工作;最后,在评审工作结束之后,要对评审结果以及评审中的相关细节进行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从根本上确保整个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高效性。

4.建立中介机构考核机制,优胜劣汰

要想解决当前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中的问题,就需要从源头入手解决问题,为此,我国就应该建立中介机构考核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中介机构的资质、信用度以及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机制中,应该详细规定中介机构的评审操作流程、任务管理办法、质量控制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评审风险防范管理办法等,对中介机构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中,根据考核结果,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和信用等进行排名,将其分为A、B、C、D四等;针对资质方面,如果中介机构处于C、D等级,则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提升其评审资质;而针对信用等级,如果中介机构处于C级,则提出警告,要求其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信用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对其进行二次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允许其继续参与评审工作,如果未通过,则直接取消其资质,如果中介机构处于D级,则直接取消其评审资质。通过该方法,在实现优胜劣汰,不断刺激中介机构进步的同时,全面提升中介机构的信用度,避免评审信用问题的出现,影响最终评审效果。

三、结束语

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是当前投资行业发展的趋向之一,而当前我国中介机构在参与財政投资评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评审结果。因此,我国就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的研究,并通过建立完善的评审制度以及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考核等方式积极解决当前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评审工作效率,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振林.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

浅析中西方科技中介机构之异同 篇10

1 国内科技中介机构的研究

1.1 科技中介机构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较晚。198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首次使用了“技术中介”的概念, 在此之前, 人们普遍把技术中介活动当成简单的技术经纪活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概念, 是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里首次提出的。中央的这一决定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响应, 促进了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成长和发展。

1.2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扩大, 这为技术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的政策环境上, 研究的成果也主要是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在国家政策层面上,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了技术市场优惠政策等。在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层面上, 建立了隶属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科技情报所、科技开发中心等全额、差额或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 科协系统也相继成立了科技咨询中心。

1.3 科技中介机构的定位

李健把科技企业孵化器看作是中国创业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组织, 是一种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 其主要的任务和功能是培育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 对初创企业配置资源, 降低创业风险,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顾文兴、祝春山提出了我国科技中介中的金融安排问题, 提出了我国科技中介发展中金融制度安排的初步设想。董瑞云认为当前对“产学研”或“官产学研”合作协调的讨论较多, 他提出了科技中介机构的三大功能:沟通粘结, 咨询服务和协调重组。王旗林则认为科技服务组织应建成“小核心, 大网络”的组织形式, “小核心”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核心层 (自身人员) , “大网络”是指定利用社会资源优势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及专家等中介服务主体) 。和金生在研究我国技术中介服务体系过程中, 分析了技术中介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技术中介分为交易平台型、创新孵化型, 转移代理型, 技术扩散型四种。

1.4 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

科技中介服务业机构专业化是指获得国家专业资格认定, 提供专业化服务, 拥有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骆光林指出, 专业化是指科技中介机构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一个或几个核心业务上, 努力培育上水平、上质量、叫得响的服务。刘锋等则从原因和表现角度阐述了“专业化”的含义, 提出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性是由技术创新的“技术性”特性所决定的, 科技中介要提供知识含量高的服务, 其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 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业机构网络化是指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起来, 构建沟通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和大中小企业的庞大科技信息网络, 建立各种数据库。娄成武等指出, 科技中介服务的“网络化”工程主要指区域或行业各类主体应用互联网来发布和征询技术或其它项目、业务的供给与需求信息, 实现虚拟空间中不同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对接, 其实体形式与价值则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得到最终体现。张信指出, 网络化的新型科技中介体系应该以建立专业服务网络和区域服务网络为主线, 在专业服务和区域服务两个层面上形成组织网络化和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群体, 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服务, 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 以专业服务中心为龙头, 在几个领域通过联合社会上一批专业服务机构, 以及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科技咨询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形成专业技术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 为企业开展集成服务。从具体表现形式上看, 冯楚建等认为, 目前科技中介的网络化主要体现为区域整合和连锁经营, 区域整合主要是致力于在一个地区内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而连锁经营则是某种形式的科技中介组织在不同地区的繁殖经营。朱桂龙等较为完整地描述了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特征, 提出了“社会化”的概念:一方面是科技中介服务要向全社会开放, 服务对象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等, 而且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科技服务是全方位的, 包括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贸易、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科技风险投资等等。另一方面, 科技中介机构要为广大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面面俱到的“保姆式”科技中介服务。

1.5 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模式

李玉民指出, 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科技园的运行内容及其特征, 而黄睿则给出了高校经营性运行模式的定义, 他认为高校经营性运行模式是指高校在运行过程 (招生、培养、就业) 中, 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魏江认为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动态运行模式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动态互动关系, 主要包括核心网络和辅助网络内部各节点间的互动。李俊勤则从系统的观点定义了运行模式, 即认为运行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 通过分析系统对各个方面、各层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中, 进行纵向、横向, 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 使系统内部各层次间及各要素内部保持内在的联系, 互助互长, 融为一体, 使整体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动态优化状态。

2 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研究

2.1 国外中介组织概念的界定

目前, 西方社会较少使用“中介组织”这一称谓, 比较通用的还是“第三部门” (The Third Sector) 这一提法。“第三部门” (The Third sector) 这一概念是由T.列维特 (Levitt.T) 等人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1]。Levitt认为它所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 做不好, 或不常做的事”。不少学者又将其称之为独立部门 (Independent Sector) 。它一经提出即得到理论界的极大响应, 并由此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概念, 如第三域、非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准政府组织等等。[2]

2.2 中介组织出现的原因

理论界有两种观点, 一是“政府失灵论”, 一是“市场失灵论”。结果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中, 市场自身的缺陷无法解决去找政府, 而殊不知政府介入的缺陷更加难以控制, 这样双方都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境地。对此,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的观点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上佳之选:不要将市场与政府对峙起来, 而应该是在二者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平衡, 因为有可能存在足够多的中间形态的经济组织 (包括那些以地万政府、合作社等为基础的中间形态) 。[3]

2.3 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

中介组织在许多成熟的市场经济经济国家和地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莱斯特·塞拉蒙所说, 这些自治性的中介组织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 但是也有其兼顾的基础-市场机制局限中对公共需求的回应, 政府机制局限中作为另一种独立地对市场缺陷的回应机制, 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在平等个人中推行合作多元主义和自由的价值。”[4]

早在19世纪, 德国经济学家费雷里克·李斯特就主张采取广泛的措施, 促进技术的学习、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书, 比较分析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体系在制度上相当复杂, 他们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 也包括了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 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机构, 还认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家是所有这些创新体系的核心, 并且把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一个创新系统是由经济价值的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上互相作用的要素的关系所构成”。

就技术中介组织的微观作用机理而言, Hoppe&Ozdenoren (2002) [5]提出了一个技术中介参与下的交易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认为技术转移中介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简称TTOs) 能够减少大学研究人员和企业间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逆向选择问题;Lamoreaux&Sokoloff[6]通过对美国1870-1920年专利交易情况的考察, 指出技术中介的作用在于通过节约技术专利价值评估成本, 促进技术专利买卖双方的成交;Ancori (2000) [7]等学者指出, 技术的加工、再创造过程建立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现有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技术中介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像邮差那样的接送过程, 而是一个根据客户需求, 对购买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并以“模块”的形式提交给客户的在创造过程。也就是说,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客户过程中, 自身技术储备不断扩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进而促成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经济的增长。英国学者认为, 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就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 (KIBS) , 其业务极大地依赖于专业知识与专门技术, 是提供知识型的中间产品和中间服务的一个团体或一家公司。知识型密集服务机构为其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信息和知识, 像清洁和安全保卫等比较简单生产性服务, 不是其组成部分 (Wood P, 2002) [8]。KIBS的主要特点是向服务客户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 与其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有很大差别 (Eminanuel Mu11er, 2001) [9]。

就技术中介组织在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而言, 伦德威尔 (1992) [10]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种走向创新和交互性学习的理论》, 纳尔逊 (1993) [11]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研究》等。1994年OECD (经合组织) 启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项目”, 对多个国家的创新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其相当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普查”, 随之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国家创新系统》 (OECD, 1997) [12]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 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有些国外学者 (如Storper, 1995;Porter, 1998;Cooke, 2004等) [13], 发现, 在二战后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经济的成功与该区域制定了有利于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相关。政策和法律促进了技术中介组织的发展, 而技术中介组织又大大促进了该区域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技术中介极大地加快了巴登-符腾堡的科技成果商业化进程, 推动了大学和公共科研机构大量新技术向中小企业的扩散。

就经济学角度来看, 许多学者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对技术中介展开分析。Benson和Smith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 就不会有中介的存在[14]。市场活动必然存在摩擦, 则技术交易就可能会因交易成本太高而无法完成, 这是由于技术交易双方数量的有限性、技术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 导致技术市场中机会主义行为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的增加。机会主义行为则提高了技术活动中的信息搜寻成本、技术评估成本、执行成本及监督成本等, 成本的提高则大大增加了技术交易的难度, 也增加对技术中介的需求。

就公共管理理论角度来看, 在20世纪80年代, 奥斯本、特勒·盖布勒等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 提出政府职能论, 他们认为其核心在于强调政府的分权、市场化取向, 技术中介介入公共服务领域, 能够辅助或替代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 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生产的发展。但公共管理理论只能用来分析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技术中介, 且公共管理理论通常更多地强调社会公平和效率, 而技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向市场, 那必然更多注重的是效率和效益, 如果政府过多参与, 很可能会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 降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

国外的研究理论表明, 科技创新体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创新能力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过程, 并渗透在企业、教育系统、法律、政治和政府中, 并且在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摘要: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和在国家竞争中胜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 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情况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生产力发达程度、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粗略比较了中西方科技中介机构之异同, 以求为科技中介发展提供一个问题分析的视角。

上一篇:设计的色彩语言下一篇:女性生殖器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