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2024-12-04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而诱因又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这两种诱因起着相反的作用,并由此影响着志愿者服务的态度。

志愿服务因素中的利他动机最为重要,这也就是受访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应该从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首要目的和出发点。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主要是提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利他动机,自我提升,获得成就,认同动机。利他动机也就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无私奉献个人的力量,不求回报。志愿者服务的特征是自愿行为,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出于助人动机的行为。志愿服务动机其实是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的体会。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例如社区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环境保护,保护珍惜动物等等活动中,利他动机是十分重要的,是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

自我提升动机,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要获得书本和专业课上的知识,另外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其它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额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而志愿者活动是获得课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最佳途径之一,大学生可以从中学的社会生存方式、为人处事的办法、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等等,这些都是在书本上无法得知的,也是别人所不能传授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够得到的成长的宝贵财富,志愿者活动就为大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适合大学阶段成长的锻炼平台,增加了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自身筹码,为以后的更好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认同动机,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认同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际交往成为了在社会立足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需要和别人的交流以满足自身的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要,志愿者活动将不同区域的人集中到一起,为这些的可能的实现提供了机会,所以交往的需要是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考虑点。

获得成就动机,在志愿者活动中,志愿者无私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使社会更加和谐。往往在志愿活动中,会得到群众的认同,或者个人的才能的展现等等积极的赞扬,这些都会影响着志愿者获得成就感,于是往往有很多志愿者觉得就算自己做的事情很微妙,但是微妙之中蕴含这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的热心程度,这也就是很多志愿者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的很值的经过这次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得知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具有一定利他和利己成分。另外本次调研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看法以及其表现,志愿服务是本着服务社会、成长自我的目的去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是社会的新势力,是社会的主力军,要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更是需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衡量好利己和利他的动机,以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2

①研究背景及目的。

现如今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服务社会, 无私奉献, 投身于各种志愿活动中。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志愿服务当成一项特色工作进行开展。以专业工作室学生为主的社会服务, 如真当快修志愿服务, 前沿传媒社会服务, 纺博会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为主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 迎新志愿服务, 献血志愿服务等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些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是否能够满足志愿者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是否是志愿者们真正想要参加并觉得有意思的活动, 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从而能够创造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 号召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中, 使学校的志愿服务更上一层楼。

②志愿服务动机的概念。

动机人基于某个目的从事相关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志愿服务动机就是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的根本目的。这种动机能够体现出志愿者的道德修养, 也决定其在志愿服务的所做出的行为表现。志愿者服务动机有利己也有利他动机, 不同的动机会使志愿者采取不同的行为表现。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四个分院青年志愿者,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194份。

1.2 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自编的问卷对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四个分院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调查。采用匿名问卷调查, 问卷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填写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分析志愿服务个人目的及社会目的, 第三部分分析志愿服务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2 结果分析

2.1 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2.1.1 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途径

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途径很多。表1显示, 通过学校组织志愿活动了解志愿服务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60.7%, 可见学校在志愿服务运行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同时对学生了解志愿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对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如此之高, 是本次调研所获得的一个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 根据表1所统计的数据还发现, 一部分学生是主动的、有意识地去关注志愿服务活动, 这表明学校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在不断提高。

2.1.2 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个人动机差异

由表2可知, 在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中, 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人服务意识”的占40.2%, 想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积累社会经验的占35.4%, 也有少数人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仅仅是为了体验其中的乐趣或者为了获得补贴。

2.1.3 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收获

由图1所示的信息不难看出, 认为自己学有所成, 并且能够理智地处理事情的学生占总调研人数的24.3%, 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占20.4%, 觉得毫无收获的学生占20.8%。

2.1.4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自豪感

根据图2所示统计得知, 为自己是一名志愿者而感到自豪的学生占大多数。由此可见,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志愿服务意识, 并且都支持并且愿意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2.1.5 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对日后的影响

通过彪所示统计结果得知, 对参与志愿者活动有自豪感、满足感, 并且希望成为乐于助人的学生在所有受访者中占82.0%;也有16.3%的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并不觉得志愿服务活动是应该为之自豪的事;还有1.7%的学生认为自己即便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 但是也与之没有任何关系。从整体调研结果来看, 大多数接触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都比较认同且支持志愿服务工作。 (表3)

2.2 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两者的对比

在表4所示的统计数据中, 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学生占56.7%, 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会充分考虑志愿活动的利他性和利己性;基于社会目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占32.0%。由此可见, 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类动机中, 社会目的为主, 个人目的为辅。可以通过表5所示的统计数据来验证这一结论。

由表5得知, 在所有受访者中, 同时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占受访人总数的67.4%, 有28.6%的学生只考虑其中之一。在这28.6%的学生中, 考虑社会目的占16.7%, 而考虑个人目的仅占11.1%。因此说,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目的为主, 个人目的为辅。

2.3 志愿者的动机与志愿活动中的行为的关系

由表6可知, 有88.8%的大学生认为积极的志愿服务会产生积极的行为, 即表明在志愿服务中如果怀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服务者的心态, 那么相应的服务行为也会表现出相同程度的积极性。

3 结果讨论

3.1 志愿者服务动机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本文将针对志愿者服务四个动机, 即利他动机、自我提升、获得成就、认同动机展开分析。

3.1.1 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是指志愿者在没有任何报酬或名利的前提下, 单纯的为了服务社会而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出于利他动机的志愿者充满了使命感, 就是单纯地为了完成社会责任, 体现人生价值而参与志愿活动。志愿者精神是以服务、团结的理想为核心, 乐于奉献, 团队成员彼此照看, 友爱互助, 共同完成社会使命。对于像社区志愿服务、献血志愿服务、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迎新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来说, 需要很多具有利他动机的志愿者的参与。

3.1.2 自我提升动机

大学生在成长阶段, 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还应该锻炼技能, 提高对专业理论的运用能力, 唯有如此, 才可以全面发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恰恰是锻炼社会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从事志愿服务, 可以了解更多为人处事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的财富无法通过专业课习得, 只能通过躬身实践和慢慢积累才可成形, 而志愿服务活动就为实现这些目标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使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积累实践技能, 锻炼人际沟通能力, 这些财富将成为他们在社会环境尤其是职场生活中得以立足的重要筹码。

3.1.3 认同动机

在社会环境中, 认同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和文化”, 要求人们积极友善地与他人相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 能够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 并学习与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沟通。而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将五湖四海的人聚到一起, 这些人有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活动中可以交换各自的人生经历, 使彼此都增长见识。大学生处在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型阶段, 面对一些事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 需要他人来倾听或帮助解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 通过与人交流, 许多困惑都能迎刃而解, 避免走入极端。而那些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文化、观点, 亦或是奇闻轶事, 都是他们想要了解的。他们需要与人沟通, 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 志愿服务活动使许多不同的人为了同一个社会目的汇聚成一个团队, 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窗口, 使其对社会增进了解。因此说, 交往的需要是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主要动机。

3.1.4 获得成就动机

在志愿者活动中, 大学生以己之力服务他人, 自己因为奉献而快乐, 社会因为他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和谐。在活动过程中, 他们的无私奉献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获得成就感, 所做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 但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及他对整个社会的关注程度。这是许多志愿者愿意为之付出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因。

3.2 绍职院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现代教育体制下, 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他们了解志愿服务的途径比较多, 有很多机会参与其中。最近几年, 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这说明这一代的大学生学生普遍具有奉献精神, 他们非常关注社会、国家以及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社会发展至此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可喜的成果。对于大学生来说,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能为大学生活增加乐趣, 还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避免一些个人问题, 同时还可以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虽然志愿者服务队伍总体情况是良好的, 但不可否认问题的存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里, 有的大学生表现不是特别积极, 参加活动的时间很短, 有64%的大学生只做过一天的服务工作, 仅有15%的学生坚持到了15天以上。这不禁令人费解, 许多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志愿服务意识, 但实际行动不积极, 究竟为什么志愿服务的时间如此之短?为此,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出三点原因:

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和学习时间存在冲突, 学生以学习为天职, 当二者发生冲突, 作为学生选择学习是无可厚非的;二是志愿活动的任务太繁重了, 在经历过一次后就不想再去了;三是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当大学生发现志愿服务活动似乎不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改变, 或者不能学得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往往会对此失去参与的兴趣。

为了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 高校必须采取应对措施。譬如根据大学生的课程安排, 尽量在休息日安排志愿服务活动, 新增志愿服务项目, 发展更多志愿者, 降低人均任务量;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适当降低志愿者准入门槛;采取精神激励法,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教育和激励, 使其保持工作热情, 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充分体现出活动的价值。

3.3 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现

调研显示, 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并且因为成为志愿者而感到光荣。在参与活动时, 都以严格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表现, 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也非常愿意改进。他们希望将绵薄之力贡献给社会,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并且在其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他们也坚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这个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团队必将影响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 为公益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另外, 大学生经常关注志愿者服务活动, 并希望自己可以参加志愿活动,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始有所增强。同时学校是大学生的校园, 因此学校的志愿宣传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为同学提供良好的渠道。例如, 讲座的形式、三下乡活动月、宣传标语等等。

4 结束语

经过这次针对大学生的调查, 可以得知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具有一定利他和利己成分。通过调查, 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意见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希望能引起相关单位的积极重视。

另外通过本次调研可以了解到当时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看法以及其表现, 志愿服务是本着服务社会、成长自我的目的去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是社会的新势力, 是社会的主力军,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更需要摆正自己的态度, 衡量好利己和利他的动机, 以回报社会。

摘要:此次调查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四个分院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参加志愿活动动机中的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为主要考察点, 对众多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以服务社会、自我提升、获得成就、获得认同为主的动机因素在志愿者的出发点上占有极大地比例, 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绝大多数的学生申请加入志愿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应当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出发, 创造有力的条件, 创造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有意义的服务项目, 号召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之中。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动机,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许晓辉, 黄恒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培育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求知导刊, 2015 (08) .

[2]吴敏洁, 赵宏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 2014 (06) .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

目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采取两个层面的志愿者组织方式:一是学校层面的志愿者活动组织,一般由校团委直接管理,担负着全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考核、表彰、培训等工作;二是各个院系团委负责的志愿者组织,具体负责开展本院系的志愿者行动,有时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在志愿服务的内容上,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园内的服务活动所占比例较大,校园服务活动占39.1%,社区服务活动所占的是38.4%。根据访谈的结果得知,“大部分班级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地点都会选择临近校园,减少志愿者在路程上的时间消耗。”下乡支教服务活动以及残障服务活动的参与率较少,有3.1%的同学选择曾参加过下乡支教服务活动,4.1%的同学参加过残障人士服务活动赵枞安曾在《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中讲到,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服务过于形式化”、“服务领域单一”的问题[1]。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对象主要还停留在针对青少年、社区老人、校园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服务范围较小,无法适应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志愿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重复活动,新的服务项目较少。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

由于随意性比较大,志愿组织内部缺乏相互交流。许多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借用名为“奉献爱心”目的却是其他,不仅淡化了志愿精神的作用,也淡化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削减了志愿服务的功效。一方面是因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志愿服务时数而参与服务活动。再者是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致使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不明确自己所需要提供的服务。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满意度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学校由原来的一个志愿组织发展到每个系、每个专业,甚至到每个班级的每个成员。”这种点到面的推广形式是提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途径,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参与性以及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关于志愿服务的总体感受上,有47.9%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十分有意义,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也有40.7%的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说明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上有待提高。

二、影响大学志愿服务动机的因素分析

1.性别

女生在盲目从众的动机上表现更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女生的性格偏感性,男生相对比较理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上比较合理,不跟风行动。另一方面,女生较于男生而言,比较有爱心,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男生对于女生而言更好地看待志愿服务活动。

2.专业

不同专业性质在盲目从众动机的认同程度发现,文史类专业在志愿服务上的盲从程度远高过于理工类的学生。数据表明了在个人发展上认知上的差异,理工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越理智,理工类学生表现出的较不明显的从众动机,原因在于理工类学生的对于外部活动的态度较为理性,文史类学生往往更缺乏理性,容易盲目去参与志愿活动。

3.年级

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初入大学,对校园活动如:比赛、社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入学时间不长以及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素养相对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较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盲目从众动机比较强。大三年级的学生较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正处于知识不断丰富、观念不断更新、思想逐步成熟的阶段,有更强的意愿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相对较全面。大四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理念和知识素养更强,但大四学生更多集中精力在实习、毕业、择业、就业等相关事宜,在校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较低,投入的时间精力。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建议

1.合理管理志愿服务团队,提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自愿性

在我国,志愿者行动一般是在组织机构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组织行为使得志愿服务就成了一个下达、督促、评价的过程[2]。在大学校园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和民主意识较强,但依靠组织、社团对个人或者群体的控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手段。将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数与奖学金挂钩、与个人荣誉挂钩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觉得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奈、“被志愿”的选择。违背了志愿服务“自愿”的精神,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2.加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将志愿服务专业化、高水平化

志愿服务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盲目志愿。加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太大,每次志愿活动所招募的志愿服务对象不同,其专业也不同,加上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前期没有通过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服务方向。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方面,要结合志愿服务需求确定志愿者的招募标准和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实际,采取面向团体与面向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进行志愿者骨干队伍的集中系统培训;围绕志愿者基本技能,开展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通用教育培训;针对有一定业务要求的支援服务项目,进行志愿者岗前培训[3]。

3.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引导,内化志愿服务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倡导的期待理论指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4]。如何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确保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情感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依靠外力所强制推动的志愿服务,无法长期平稳发展下去。合理安排志愿者项目内容,使不同群体的志愿者动机与所参与项目匹配,正确引导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四、总结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不仅关系着志愿活动开展的质量,更系着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的一个途径。同时,广泛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高校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务团队,在充分尊重大學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础上,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逐步内化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优化志愿服务活动。(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枞安,陈昀岚,牛娟娟.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2-115.

[2]唐玉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行为动机探析[J].淮江工学院学报,2011,(07):57-60.

[3]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四项政治教育研究,2009,(10):37-4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篇4

(社会调研Ⅰ)

目: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 院(系): 年

级:

业: 班

级:

号: **** 姓

名: ***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2014年8月26日

摘要

高校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改革教育思想、推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擦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还存在志愿培训欠缺、组织自主性不强、服务领域单

一、资金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开拓志愿者服务的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调查报告

引言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是五家渠市的一个本科院校,是石河子大学的一个分院。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有两个志愿者组织,院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两个志愿者组织举办过很多志愿者活动,像五家渠郁金香节志愿者服务,敬老院送温暖,志愿者献血服务,义捐义卖,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等活动,为五家渠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被视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大学生自然成了五家渠的志愿者服务中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分析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本院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的期望和建议,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意见。本次调研以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和大学生的期望进行调研。此次调查采取网上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调查于2014年8月1号起,2014年8月26号结束。

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图1-1

图1-2 如图,本次调查在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展开,共收到答卷79份。有效答卷71份,其中男生21份,女生50份,大一28份,大二27份,大三16份,根据我校的男女比例,调查问卷的比例适当。访谈两人,分别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社长党超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张小虎,全部有效。

2.大学生对志愿者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度

2.1对志愿者服务的了解

图2-1 对调研收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的认知水平一般,如图所示,对于志愿者服务的相关组织很了解的人只有17.33%,77.33%的人认知一般,总体来说对志愿者服务缺乏深度认识,5.33%的人停留在更低层次。

2.2了解志愿者服务的途径

图2-2 2.3参加志愿者服务的途径

图2-3 很多大学生通过各种组织了解并参加志愿者服务。77.33%的人通过志愿者组织了解志愿者服务,62.67%的人通过共青团组织、了解志愿者服务,表明商学院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很重要,也很到位。有46.67%的人通过媒体了解,44%的人通过志愿者服务人员了解,13.33%的人通过被帮助对象了解,仅有2.67%的人没听过志愿者服务,对志愿者服务漠不关心。

2.4志愿者服务的参与度

图2-4 从调查结果看,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比例远远高于没参加过的比例,其中,24%参加过多次,56%的人参加过一两次。21%的人没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其中,%有意愿参加。这表明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比较高,学校和社团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图2-5 如图通过交叉分析法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参与度进行分析,大一到大三的参与度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大二的学生最积极,“参加过一二次”和“参加过多次中”,大二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与大二相比,大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比例下降,没有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比例上升;“没有参加过,但又参加意愿”的大一占的比例较高,这表明大一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有较高热情,但由于刚进大学对大学和周边环境不甚熟悉的原因比例较居中,学校两个社团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愿者服务并参与进来。同时,对于“没有参加过,一点你也不想参加”的,比例很小,大一比率为3.57%,大

二、大三比率为零,这表明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有参加志愿者服务,服务社会的意识。2.3没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原因

图2-6 采用交叉分析法对没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学生进行分析,男生中,“对志愿者服务不感兴趣”所占比例最高,女生中“由于没有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不清楚参加途径”所占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女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意愿比男生高。其中“没有时间”也占一定比例。

3.对志愿服务活动安排的建议

图3-1 如图对于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安排,52.11%的人希望每月举办一次,22.54%的人希望每周举办一次,仅有18.31%的人希望每学期举办一次,7.04%的人希望每年举办一次。由于空闲时间有限,大家既不希望志愿者活动举办次数太少,又不能过于频繁。表明大家认为志愿者活动的安排要有合适的时间,也要适量。通过访谈了解到商学院志愿者服务分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常规活动 是去敬老院,献血服务,以小分队的形式,一星期去一次; 特色活动则是要根据主办方,或者特定的时间去; 一个月至少有两次活动。由此可见志愿者服务比大学生期望频率要高。

4.在校大学生希望参加的志愿者类型

图4-1 大学生志愿者热衷于公益环保活动。有81.69%的大学生希望参加公益环保活动,57.75%的大学生希望参加社区服务,47.89%的人希望下乡支教。灾难救助为38.03%,秩序维持为35.23%,扶贫建设为23.94%,从服务要求上看这三项对服务者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要求,有的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志愿者无法从事自由选择的志愿者服务。学校和政府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参加多样的志愿者服务,为社会的服务更加全面。

5.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原因

图5-1

如图,想要锻炼自我提高自己能力的占80.28%,想要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使人生更有意义的占77.46%,想要扩大交际范围的占47.89%,“学校规定或拿学分”占35.21%,获得一定的物质补贴的占9.86%。

归纳起来,志愿者服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责任型,认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发展型,想通过志愿者服务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三是利益型,想通过志愿者服务获得一定的利益;四是随意型,没有一定的目的,就是好奇和消磨时间。调研发现发展型的学生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责任型,利益型的学生相对较少,随意型的人最少。事实上更多学生的动机是三种或两种类型的混合,而且会随着志愿服务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访谈了解到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是由学生志愿参与活动,学生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参与这些社会上的活动 社员逐渐拥有一颗的社会心、功德心。

6.学校志愿者开展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图6-1 志愿者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是影响志愿者参与热情,服务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28.17%的人认为外界很少提供联系,26.76%的人认为资金不足,22.54%的人认为管理不良,18.31%的人认为学校支持不够。

通过访谈了解到青协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社团,经过四年的迅速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其特殊性,社员随意性比较高,管理上比较困难,制度还要完善,活动项目不够成熟,效率有待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凝聚社员的向心力。

结束语

通过对志愿者服务现状的分析,对商学院志愿者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组织

目前商学院有两个志愿者组织,学校不能统一分配任务和指挥,造成资源浪费与低效,统一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有利于五家渠志愿者服务统一、有效、快速的发展。

二、建立和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的规章制度

建立志愿者服务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改善志愿者服务管理不良的现状,提升志愿者服务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服务中。随着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发展,壮大,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跟上社团发展的步伐。

三、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

模糊不清和临时的激励机制不容易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社团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服务机制。为志愿者提供纪念品,奖章,证书等,调

动大家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志愿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几种活动,要根据五家渠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实现志愿者服务的提高志愿者活动的多样化,提高志愿者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率。

五、加强学校与外界联系和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社团创新,也能够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志愿者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学校也应当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枞安,陈昀凤,牛娟娟 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J] 合肥师范学院报 2011年第1期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5

摘 要:本编报告主要是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应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增加。志愿者活动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的这一背景下展开的。近年来,江苏省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以资料的搜集制作问卷调查形式,通过实地采访并亲自参与实践的形式来观察和总结出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相关展现形式以及影响。并且针对相关现状总结其原因、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一、主题简介及活动日程

1)主题简介:这次实践活动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现状,即针对主体大学生志愿者及其展开的志愿者活动项目及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此项目响应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顺应了现代社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求,重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这个研究项目也涉及到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参与到社会当中去。

2)活动日程:

这次暑期实践研究活动定在在7月5日至20日进行,实践前做好查找资料和联系相关单位的工作。主要的完成的工作是查找相关资料,做问卷调查,走访相关志愿者,并亲自实践等几个活动。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7月5日至7月8日:进行志愿者现状资料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做出宣传资料和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7月9日至7月14日:分发宣传资料和问卷调查,写出相关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 7月15日至7月16日:在街道社区做志愿者服务活动,亲自体会。走访苏州博物馆内的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其负责的内容以及对其自身的看法,以及对现状的改善有哪些建议。

第四阶段7月17日至7月20日:完成调查总结。并写出相关心得体会,给出可行性建议。

二、背景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应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增加。志愿者活动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江苏省内外关于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各界认识的关注。另外,随着省内外关于志愿者的政策性研究趋向成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组织在中国崛地而起,并取得较好的发展。

由于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是建设者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因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志愿者需要能够将新时代服志愿服务理念付诸于行动的大舞台。同时,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活动较大的发展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是否强大,也值得我们关心。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应该具备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的精神。

除此之外,研究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现状还有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程度,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获得与社会交流的经验,为以后进入社会,走入社会就业做铺垫;有利于推动苏州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以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有良好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作用,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次实践活动主要对象将以大学生人群为主,包括在校大学生和不在校大学生。另外,由于我们所在区域的有限性,我们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涉及到各个年龄的人,尽可能的搜集相关方面的较全面的数据。进而得出更加有效的结论。

希望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社会的意识。通过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相关内容,探求相关服务工作者的人数,扩大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领域的服务人数;亲身体会当社会志愿者,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到的素质;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对调研成果进行分析,对增加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三、综合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参观、走访苏州博物馆以及马路交通志愿者的亲自实践,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些现状并进行总结就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给出几个方面的建议,希望对大学生的公益活动的增加及发展有所帮助。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90%的被调查者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没有参加过志愿者的相关服务活动。这与政府在宣传上有很大的关系,在调查问卷的第八题这一点的建议很高,占55%。政府应在志愿者服务层次上给予学校及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

志愿者活动是无偿的,但是我们也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现在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事公益事业,但是适当的激励机制既可以满足志愿者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使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为苏博观客提供专业性的公益服务,与他们的志愿者从招募到上岗之间的完整的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这样才更好的发挥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而在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往往缺乏体系,组织过于散乱缺乏统一且有序的管理,从而导致在服务的过程中问题百出。如果能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有相关培训的话,有助于较大的提高服务质量。

苏博志愿者的讲解及我们的亲自马路交通志愿者的实践,我们总结出现阶段大学生对相关服务的知识了解甚少,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同时,在已经参与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过程中应该抱有服务意识及责任感,不要因为私人理由而终止服务。

学校是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一个既有效有最为快捷的平台,如果学校能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的话,有助于提供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机会。

在信息社会,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增加大学生志愿者的建设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四、总结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6

前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道德修养水平,特以调查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形式对一些大学生做了调查。也为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做一些参考。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入党的动机,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入党”和推进优秀青年人才入党的先决要素,以便帮助大学生培养具有信仰信念的正确入党动机,大学生的入党现象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是什么原因驱使莘莘学子向党组织靠拢,其加入党组织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为此,我饿美女对大学生中的入党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做一个初步探讨。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大一到大三的同学(随机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了电子档的网上调查(调查对象数量:50人,回收率:100%)。

(三)调查结果

1.您现在是大几的?

●大一45%大二30%大三25%

2.您对党了解吗?

●很了解43%比较了解34%一般12%不太了解11%完全不了解0%

3.您现在入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你有入党的打算吗?

●有78%没有22%

4.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党的?

●教科书76%系统的资料12%其他12%

5.你觉得如果自己想入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精神和指示45%

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65%

多参加社会实践43%

不清楚21%

6.如果你不想入党,那你是怎么想的?

●自己将来不打算从事政治方面的工作,显得没必要54%

对共产党不太信任2%

有加入其他党派的打算5%

没想过39%

7.您同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吗?

●非常同意89%比较同意5%勉强同意4%不太同意2%

8.你认为你不可能入党的原因是什么?

●觉得是因为自己条件不够45%是因为自己不感兴趣16%认为党的威信下降10%,认为各方面受约束、不自由11%因为其他因素18%

9.在大学期间,你对入党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觉得无所谓15%抱着积极的态75%态度不积极10%

10.您对一名合格的党员有完整正确的认识吗?

●有56%没有35%不清楚9%

11你觉得自己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差距在哪里?

●缺乏奉献精神65%

社会实践不够43%

立场不坚定32%

不清楚23%

12.如果你现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你的入党动机是?

●可以使自己和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为人民服务32%

可以使自己获得一些特权44%

可以在没有入党的人面前炫耀21%

不清楚3%

三.调查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偏差的主要类型

据调查显示,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入党产生多种偏差性的动机。影响入党动机产生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当前大学生除了基于主体性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型入党动机外,还出现了多种偏差性的动机,具体变现在:

1.人生设计型动机:持有者一类型动机的大学生一般有较为明确的自我人生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他们懂得不同年级、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层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青春激昂,积极进取,追求个性化发展:积极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追求人生的意义和最大价值,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反映在入党动机上,他们把入党和大学学习生活作为人生道路上成长成才的铺路石,在入党行为和日常生活中“服从党的利益,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价值取向上,他们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复合性,在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社会余个人的关系模式中,他们不做严格的边界性取舍,而是力图同时兼顾。通过调查,有大约有近一半的同学都“愿意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证自己的利益”。虽然这一类型的入党动机能够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抉择中寻求最佳平衡,但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通常申请入党的主体有利己主义的念头闪现或张扬。

2.实用功利型动机:主要表现在入党动机上的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部分人把入党定位为提高能力和锻炼自我的机会,或异化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为了达到尽快实现程序上的组织发展,他们积极迫切地表达入党意愿,紧密跟随和接触党建工作队伍,具体表现出行为上的“入党前一身汗,入党后挑着干”的特点。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取得党票,表现为在某一阶段追求动力较足;他们认为,入党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名、利、权等方面获取政治资本和实惠;受社会腐败风气的侵扰,党员→从政→谋利的成长思维路径,或轻或重地在其脑中根植。同时,他们认为,入党可以更有机会被选拔为主要学生干部,能在评奖评优时特殊加分,会影响学生鉴定上的德育评定――这样的复合功能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入党追求动力。

3.趋同从众型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同辈群体之间在心理志趣上有较强的示范和感染作用,在行为选择上会出现从众附和、跟风随流的倾向。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入党热潮集中表现在低年级的班级集体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现象;这一类型的入党主体在动机上表现为被动性和自我虚荣性,他们大多没有从实质上理解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而是基于“别人写我也写,否则显的太落后”,“这样可以满足父母和亲友的期待”,或者认为“入党是一种荣誉,这可以让自己在政治上镀金,可以增光添彩”的认识。而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入党动机的同学却不太热衷于公益活动和集体生活。

4.投机摇摆型动机:少部分同学入党动机飘忽摇摆,追求动力十分不足,对党内组织生活时而冷漠时而热衷。平时中规中矩,但关键时刻却选择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的态度,行为上敷衍塞责。他们甚至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的观念,内心抱着“党票到手,革命到头”的念头。

(二)、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和现实背景

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多层次和多样化;他们既认为党员是一种身份,更意味着做人的责任,同时部分的他们又在一定的场合下视党员的身份为政治光环,甚至是家族的荣耀。

入党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它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大学思想教育体系和个人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考量,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宏观背景。在当前,党内腐败现象导致了党员群体形象局性受损,这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体现着不同程度的政治偏好,在就业压力吃紧的形势下,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入党意识。良好的环境是形塑一个人成长成材和促成正确入党动机的强大背景,社会转型是当前我国的最大发展背景,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2.当前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体系在思想和内容上的时代性脱节:

在当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积极寻求外延扩张、内涵发展之改制道路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偏差,主要表现在:

(1)由于高校党建工作队伍与申请入党学生规模的比例较为悬殊,党建工作者在入党程序上大多只注重初期的教育考察,但对入党后的再教育意识普遍弱化;存在着任务式、指标式的量化培养倾向。

(2)理论学习时间较为充裕,特别注重形势与政策教育,但在教育方法上依然进行灌输式教育;同时,由于现代资讯的发达,党建工作者自身的信息汲取渠道和质量有时还不如培养教育考察对象来的丰富多元,从而降低了学生党员对教育联系人的心理认同,理论学习兴趣也逐渐减低。

(3)集中教育较多,个别互动和深度教育较少,从而导致党建工作者一方面能总体地把握学生的入党动机,另一方面却鲜能适时、恰当和完整地收集到申请入党学生动机的具体波动和演进情况,容易造成对学生党员评价上的以偏概全。

(4)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力量,他们在学生与高校管理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管理服务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学生党员和团员骨干天然地成为了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为了激发和强化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党建工作者有时在有意无意地满足学生的功利需求和虚荣心理,入党的政治价值被部分地异化为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激励手段,从而慢慢形成对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的误导。

(5)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校园围墙内外的反差,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内心拓积着强烈的矛盾空间;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的思想滞后和内容脱节,造成学生蕴涵于入党动机的激情与理性大打折扣,从而带来党员发展路径上不良的后续连锁效应。

四、解决问题(即偏差动机的矫治和培养正确入党动机机制的探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入党的动机是不是正确,往往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认识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有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科学地阐述了上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才能对上述问题有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对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有了明确、深刻的认识,他的入党动机才会端正。

2、夯实团的组织生活基础,形成入党动机矫正的团内养成机制。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组织生活是否正常,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严格而正常的团组织生活是大学生正确入党动机的有效养成机制。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未入党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团员。当前,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有一种只偏重校园文化,举办各类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倾向,对严格团员组织生活,强化团员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团员意识的工作重视不足。高校应采取措施使团的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对接,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和组织生活,严格团员考核,使团的组织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连续过程。

3、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这里最重要的是实践。要求入党的同志仅有入党的迫切愿望还不够,还必须见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用切身体验来深化对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7

一、调查情况概述

为了了解广州市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此次调研本组采用了对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广州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及对校内外有丰富志愿服务经验人士进行了访谈两种方式进行。此次问卷调研中共发放506份问卷, 共回收502份有效问卷, 有效率为97.3%。在这502个有效问卷样本中, 男性为194个, 女性为308个, 男女比率约为2:3。大一学生占18.8%;大二学生占24.2%;大三学生占22.8%;大四学生占31.7%;研究生占2.1%。而此次采访中, 受访者包括广州天河花城广场志愿驿站副站长, 华南农业大学义务服务协会主席, 华南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主任等组织的领导人物, 以及其他在校内外组织从事过志愿服务的同学, 同时也包括在填问卷过程中对被调查者进行的简短采访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以及问题的提出

为真实了解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阻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等, 本调研首先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在回收的502份有效问卷中, 有79.3%的被调查者都从事过志愿服务, 20.7%的从未从事过志愿服务。我们对有过志愿服务经历的学生着重调查其参与服务的动机, 而对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着重调查其阻碍因素。具体得出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 大学生选择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时带有偏向性、针对性

具体如表1所示。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主要选择的志愿服务类型集中在“老人院、活动节日、公益环保、义卖义教”等方面, 而对于智障人士的服务、体育活动或救灾活动等方面的服务较少, 结合本组的人物访谈结果可看出, 大学生对智障人士服务带有些许排斥和恐惧, 对体育活动和救灾活动志愿服务则由于服务内容专业性高以及能力运气问题没能从事服务, 对志愿驿站服务则由于活动形式单一而不感兴趣。其他的志愿服务类型主要包括募捐, 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地的服务, 为残疾人士 (聋哑儿童、盲校等) 服务, 地铁电车的志愿服务等。由此可得出, 大学生在选择志愿服务内容时具有自由选择性, 偏向性, 主要偏向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而对一些没有相应专业的服务内容则少接触。这就导致志愿服务在被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有的活动项目人手较多, 而有的活动项目人手缺乏的现象。

(二)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具有随意性但大多数服务认真

目前大学生在决定从事志愿服务时间这一点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回收的502份有效问卷中, 有398名大学生从事过志愿服务, 其中81.2%的学生是不定期从事服务的, 定期的只占了7.3%。在不定期从事服务的人群中, 又有37.4%的学生是在当有自身任务需要时才从事服务, 这充分显示了这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应付性, 是为了完成自身目标而参加志愿服务。同时本小组针对大学生服务过程中的态度进行了调查, 从得出的结论中 (见表2) 可看出76.4%的大学生服务认真, 有些大学生想当干部则为了锻炼自身能力, 而剩余部分大学生则表现出为了自身目标, 即应付志愿服务, 少数是无所谓态度, 不热衷志愿事业。

具体如表2所示。

(三)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具有利他和利己的双重特性[1]

在此次问卷中, 有一题是直接调查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从调查结果来看 (见表3) , 398名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学生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 即想要丰富自身经验, 提升自我以及享受活动后的那种喜悦, 同时也有绝大部分大学生从社会角度出发考虑, 想要帮助他人, 改善社会。其他原因包括:为了综合测评, 为了达到学院对贫困生下发的要求, 为了找到一些存在感, 为了陪同男女朋友, 为了亲身体会被服务对象的辛酸等。另外, 经调查, 65.1%的大学生是有从社会方面考虑的, 从事志愿服务肩负着改善社会帮助他人的想法;有33.4%的大学生有想过从社会方面考虑但是同时觉得力所不能及, 故最终在服务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更多, 后者包含着部分存在不正确动机。总之, 绝大多数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既包括利己因素也包括利他因素。

以上也都说明了责任与收获是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2]。此次调查数据显示, 96.9%的学生认为能够从志愿服务中有所收获, 不同的是收获程度, 主要是认为能够提高沟通能力, 结交新朋友, 同时实践自身所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经验等。在访谈中有一位同学表示, 一开始从事志愿服务时他也是出于学校对志愿时的要求, 但在完成学校的时数要求后, 他依旧选择继续服务, 谈及原因时, 他表示“自己觉得做志愿者很有趣, 很有意义”。从他的思想转变中能够看出, 不良动机是可以自我调整的, 志愿服务能给人们带来正能量。

(四) 部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具有功利性

从表3中得出, 有高达26.4%的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是为了达到学校的学分要求, 少数则是出于无聊找事做, 也有少数则为了拿到补贴或者小礼品, 其他理由包括为了学校的综合测评以及为了满足学校对贫困生的时数要求等。由此可看出, 这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的定义认识不正确, 这些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是为了应对外在因素, 并非出自于内心自愿, 有的甚至想以此获取补贴, 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志愿服务动机。虽然在被调查者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不占绝大多数, 但也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比例, 这问题不容我们忽视。

在上文中已提到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应付性。表2中显示, 17.3%的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态度是为了完成自身目标, 这同样显示出这些大学生的私利性, 应付服务。6.3%的大学生则表示对志愿服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不认真不负责的表现。以上这些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时的动机都存在不良的情况。

从本组的采访情况中, 某社团组织的领导者也表示为了学分而服务的现象在大学生中确实是存在的, “这算是福利, 有学分奖励自然是好事, 但是没有也无关紧要, 我们并不是为了学分而从事志愿服务”, 领导者如是说。但是, 他也表示, 有大学生是冲着志愿服务证明而来服务的, 这跟社团组织的原则是冲突的, 故会对这些学生做出引导和劝其改正观点。从以上能够看出, 在大学生当中, 确实有着不良动机的存在, 趋向于功利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志愿服务正确理念的宣传, 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时确实存在着不良动机,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也意识到很多大学生对“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活动才算是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应该干什么”等概念模糊, 到后来甚至会在志愿服务中感到困惑迷茫, 想“为什么我要志愿服务?对他人作用很大吗?”等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服务效果, 因此, 我们有必要加强正确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 让大学生明白:所谓志愿服务, 是指自愿服务, 无获取报酬的活动形式。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志愿者, 只要真诚付出而不计较回报的志愿者, 都是合格且伟大的志愿者。当前学校的社团组织主要通过摆摊宣传, 形式单一, 建议应融入到大课堂当中让学生感受更加深切, 且效率较高;学校社团组织在面试学生的过程中也应提高辨别面试者志愿服务理念的能力, 必要时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并且在志愿服务过后要及时总结和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的现象或思想, 合理管理志愿服务团队[3]。

对于不喜欢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 根据经验丰富的被采访者表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大学生如果不喜欢从事志愿服务, 并不代表着他没有爱心, 没有奉献精神, 而是说他向往在其他感兴趣的方面来提高自己, 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尊重他人的追求, 淡化志愿服务中的功利化倾向等其他不良动机,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组织社团宣传出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来端正同学们的服务理念, 并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主动真诚参与服务。

另外对于学校学分的要求或者奖学金的奖励, 采取规则强制这一方式具有双面性:能够让学生被迫去从事志愿服务, 从中体会到被服务团体的辛酸, 以此来提升人格素质;但是强制会让有的学生觉得紧张无奈, 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服务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 变成应付任务。对于学校, 建议应该加强正确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 以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意义性来引导同学们参与其中而不该采取强制的措施, 让同学们真正“爱”上志愿服务。学校也应该建立校园志愿服务网站, 在网站上对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进行广泛宣传, 让更多的大学生自愿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中, 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并端正志愿服务中的不良理念。

(二)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在本次问卷中, 据调查, 在398名大学生中, 92.5%的大学生表示志愿服务过后还想继续参加, 但有7.5%的大学生表示不想继续参加志愿服务, 后者中有23.3%的学生表示对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不感兴趣, 或者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外在因素阻碍而导致了对志愿服务内容兴趣下降。同时本组也对“大学生认为培训主要是针对专业方面还是动机方面”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发现, 64.1%的大学生认为最主要是进行专业化培训, 35.9%的大学生则趋向于动机方面的培训。这告诉我们大多数大学生自身觉得缺乏专业知识, 会担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 既而在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中大学生选择避而远之。在表1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但各种形式中人员分配不均, 这表明了需要对一些志愿服务内容具体事项进行专业化培训, 大学生知道如何做才会有选择该项目的动力。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来看, 丰富自身经验, 提升自我等是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重要动力, 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期望。因此, 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在心理、法律、交通、应急措施等基础能力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三) 合理规划志愿服务内容和人数分配, 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体验志愿者经历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也针对20.7%未从事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 由于运气问题没被组织者选上, 或者选上了由于时间冲突没能实现去服务;第二, 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价值观不同, 对于志愿服务并不感兴趣。针对第一种原因, 社团组织在进行网上筛选时应合理分配人数, 可以实行分年级管理, 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4], 让高低年级结合成组, 同时让有经验的学生干部发挥领导作用。同时要特别注重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大学生的意愿, 发挥其专长, 让志愿服务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 还可以建立志愿者数据库, 对志愿者的基础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为未来的志愿者招募工作提供便利, 争取让每个有意愿的大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志愿服务。针对第二种原因, 在前面点中我们已提到要尊重他人的追求。因为除了志愿服务, 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我志愿我自豪这也只是一种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我们能做的便是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 志同道合者有自己的选择和行为。除了以上两种原因, 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从事志愿服务是吃饱了没事干才去做, 其实就是对志愿服务不感兴趣, 只想服务自己。对此, 除了通过宣传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来感化这些不愿意去从事志愿服务的人, 还应该想办法调动我们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而不该被懒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 要尊重那些对志愿服务拥有不同看法且选择为自己生活而奋斗的人。

参考文献

[1]胡银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J].考试周刊, 2014, (102) :145-147.

[2]狄涛, 薛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问题——对20名资深大学生的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北京教育, 2013, (10) :52-54.

[3]曾智敏.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商, 2013, (12) :343-343.

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调查报告 篇8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长效机制高校大学生群体拥有专业的技能、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志愿服务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规模的不断壮大,对志愿服务现状的全方位调查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深圳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为志愿服务建设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有利依据。

一、问卷调查说明

选取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学院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共662个样本,111项分析指标,男性大学生占56.65%,女性大学生占43.35%;深圳户口学生人数占54.08%,非深户学生人数占45.92%;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17.37%,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占48.34%,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占26.74%,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占7.55%其中党员人数所占比例为22.96%,团员所占比例为65.26&,群众所占比例为11.78%,志愿服务过程中担任干部比例8.12%,学生干部比例为26.4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参与服务时间分布及服务内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估、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建立几个方面,分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发现其呈现如下特点:

1.参与服务时间分布及服务内容方面

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多占比例为90.94%,这与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密切相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寒暑假大型活动服务所占比例为33.69%,对弱势群体服务占19.18%,社会应急服务占16.62%,这3项所占比例排在前三名,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其自身的服务特点,服务对象有一定的针对性。扶贫开发服务、社会调研服务、科普宣传、维持交通秩序、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总比例为32.63%,整体比例较大,单项比例较小,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应该更加丰富,社会体验应该更加趋向有利于教育的范畴发展。笔者注意到专业技能服务所占比例为8.76%,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少的用到社会服务层面,作为课堂为较好的实践平台,专业技能的应用是今后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

2.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价方面

由表1知,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价方面,对志愿服务感兴趣、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加社会历练和结交朋友所占比例较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心里感到非常快乐占19.64%,大多數时候快乐占37.76%,感受复杂不快乐占6.04%,志愿服务过程觉得很值得占36.71%,实践能力和思想境界有提高占32.78%,愿意继续参加志愿者活动占48.49%,希望开设课程占35.56%,得到支持和肯定所占比例为33.99%,大学生志愿者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到24岁,看重自身的情感体验,志愿活动中自身快乐程度很大地影响了他们是否继续参与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只强调服务而忽视了大学生服务群体的内在情感,忽视了对志愿服务自愿群体的社会肯定与良好评价,将打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发展,甚至影响志愿服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

志愿服务的激励与收获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主办方的中肯评价、服务对象衷心感谢、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适量奖金或物品整天所占比例为80.51%,但是单个所占比例都在30%以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志愿服务做了详细的奖励制度。例如,美国设立国家专项奖金、奖学金,在就业、升学方面设立了志愿服务考核制度,并针对一些志愿组织在税收方面提供便利,我国对志愿服务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没有具体的奖励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小范围的激励方式并不能使广大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受益。智力、体力的全自愿服务缺乏奖励机制。但我们也从调查分析中看到,责任心、爱心、热情、耐心、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所占比例都在在52%以上,学识、技能、金钱等方面所占比例明显较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显现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这无疑是志愿服务能够顺利开展最有利的保障。

志愿服务过程中各种能力与学识的结合,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各项收获保持在较高水平,志愿活动中培养的各种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到较大的作用。

4.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

服务保障体系分析调查中显示,群众对志愿服务缺乏认识占46.53%,这表明深圳这所外来人口相对较多城市的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项目缺乏吸引力、专业人才缺乏、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参加服务的途径不方便、政策支持不足所占比例均超过30.26%,说明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保障体制不健全、最需要的技能人才缺乏将是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组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图表中看出志愿者服务保障体系制约因素所占比例维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下,整个系统的完善需要花更多精力,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和社会人士为之付出努力!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思考

志愿服务组织形式能有效地团结民众,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充满爱心的人性化服务,在体验助人为乐的活动中精神领域得到升华。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城市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用庞大的社会体系作支撑,导向整个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向和谐发展的状态发展,这也是实现志愿服务关爱于人的精神要求和社会实践切身体验要求的必然结果。

本文对深圳市3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的分析,得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坚实力量,大学生服务时间具有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需要创新和寻求大学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有较高需求,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家庭的多重肯定,提高志愿服务社会认知度,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较完善的激励体制,引导大众正确追求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真.浅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J]科教创新,2010,(6).

[2]刘丹,胡肖楚.论志愿者服务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世纪桥,2013,(1).

上一篇:第二十一届科普宣传周工作总结下一篇:检察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