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共8篇)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1
从2002年开始, 我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科学教育本科专业,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掌握科学知识, 具有科学素养, 能适应各门科学课程的教学, 并具有科技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师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结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 此专业应该是一个受欢迎且前景好的专业, 但就现状而言, 该专业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业前景显得不容乐观, 导致该专业的学生转专业的现象不断发生。
一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
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与其他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有相同之处, 也有其特殊性, 但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学生的专业观直接导致学生转专业的行为。事实上, 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是相当抽象和模糊的。研究表明, 对专业的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是引起本科生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现在就读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很少冷静去思考自己适合读什么专业, 只是考虑高考的分数或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专业不了解, 导致他们入学以后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二) 科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暂不看好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双向选择’转变为‘自主择业’, 加上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多,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2]对大学毕业生来说, 就业是其走出校门要面对的第一个最为严峻的挑战。而由于社会需要和人们的观念等原因, 不同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不同的, 而且差异很大, 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这样的名词。
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发展的专业, 其就业前景不可能像一些成熟发展的专业那样就业前景光明、明确, 毕竟新兴专业的发展和被社会接受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这就使一部分同学对该专业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 身体原因及听取家长、学长或同学的意见
大部分同学转专业是出于主观意愿, 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转专业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 而是因为身体不适合继续原专业的学习。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未来的职业很大可能性是从事教师行业, 作为一名教师, 不应该有很严重的口吃, 所以, 有严重口吃的同学就可能转到另外的专业进行学习。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转专业是听取了家长、学长和同学的意见。
二对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建议
高校允许大学生转专业, 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它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学生爱好兴趣与自由选择的尊重, 是对以学生为本位教育宗旨的回归, 使得高等教育更个性化。”[2]然而处理不好将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存在着一些忧患。社会学者杨东平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 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 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3]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 如果能够从更深层面上对科学教育专业进行完善, 其效果更有利于专业建设。
(一) 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指导
从主观上看, 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转专业从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就埋下了“伏笔”, “有些是迫于高考没有发挥好, 怕落榜, 只能选择所谓“冷门”专业, 有些是服从志愿成为调剂生的;还有些学生对所填报志愿的专业完全不了解, 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更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 在选择专业上“一拥而上”, 盲目入学, 入学后一段时间才认识到所学专业并不真正适合自己。”[4]
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通过专业的调剂而来的, 根据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是导致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这个原因, 可以加强对高中毕业生的填报志愿的指导。
(二)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并且加强专业教育
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的是通识教育, 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才”, 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但是掌握的知识广而不精。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应该定位好学生的培养目标, 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一门专业知识的专业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教育才能的“通才”。
(三) 优化课程体系
转专业的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对课程设置和师资不满意, 因此要完善科学教育专业就必须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 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实行了按类招生的改革办法, 如北京大学除外国语学院外, 其他院系在招生时不设置专业, 而是等考生入学后再选专业, 学生在一年、二年甚至是三年后还可重新选专业。[5]就科学教育这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来说, 可以先设置专业但不规定是哪一个方向, 等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 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一个方向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 , 这样就既适应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设置, 又让学生有了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对所学专业不了解而盲目转专业学生的人数。
其次, 从教学实践方面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教育实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科学教育这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实习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重要手段, 也是获得初步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习中选择哪门课程作为实习的内容, 及怎样应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教学突发性事件, 这都需要学生具有教学实践的经历。因此, 要多给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最后, 根据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的特点及各个地方对人才需求的不同, 制定适合学生的培养目标,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配备相关专业的教师和设备。
(四) 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副辅修制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已开始实行, 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副辅修制一般允许学生在进入大学二年级时, 可申请除主修专业外的另一个专业作为副辅修专业进行学习, 学生毕业时如按学校规定修满相应学分, 学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学分数分别颁发不同层次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6]科学教育专业在一些地区一段时间内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那么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知识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所以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申请副辅修其他专业。也就是说当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读到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时, 可以申请跨系选择一个专业 (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作为自己辅修专业, 完成相应的课程和获得相应的学分后, 可获第二学士学位,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在就业时的筹码和分量。
(五) 拓宽科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途径
目前,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教育部统计,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本世纪初的100万左右, 上升到2003年的212万、2004年的280万、2005年的338万和2006年的410万, 每年的增量都在60万左右。2001年到2005年, 全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只有70%、65.5%、67%、73%和72.6%。”[7]因此, 就业问题成了转专业的同学最为关注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转专业的学生都会考虑就业问题, 所以拓宽科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途径就成为了解决转专业问题最重要的方法。
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其主要就业方向是做中小学科学教师, 可是目前一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对科学教师的需求基本还为零或者说是需求量很小, 因此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挑战很艰巨, 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
要拓宽科学教育专业就业途径首先要在思想上拓宽,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鼓励学生放开眼界,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工作。最好去做自己能力可及但又非自己专业学习的工作的准备。其次, 在校期间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多学习一些其他技能,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多一个考虑和选择。再者, 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现阶段不管是对于哪个专业的学生, 由于毕业大学生过多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十分普遍, 所以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创业是有必要且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意义。最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 要想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那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参考文献
[1]刘慧娟, 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6) .
[2]夏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3]我喜欢, 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N].中国教育报, 2003-02-19.
[4]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5]刘雄, 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 2008 (8) .
[6]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7]孙宏.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探析及其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1.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2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转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全面了解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2006级转专业本科生,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年级、各院系分层抽样,发放正式问卷150份,回收122份,回收率81.3%。此外,为作对比,还抽取了非转专业学生样本。方法是从有转专业学生的班级中随机抽取1-2名非转专业学生,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回收率98.8%。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北京师范大学绝大部分院系。
正式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形式,对每个问题提供程度由高到低的五个选项备选(开放式问题和部分选择题除外)。对转专业学生的问卷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本信息的了解,包括年级、性别、转前和转入院系;第二部分是关于转系原因、转系之后获得信息等背景情况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对转专业学生学业状况的了解,包括成绩、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对转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信息获取、集体参与方面以及心理状况的了解;第五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了解转专业学生在转前想得到的信息、转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学校现行的转专业制度有何建议与要求。对非转专业学生的问卷内容同样分为五个部分,除了第二部分没有对转系原因的了解之外,其他部分与转专业学生问卷基本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由于非转专业学生与转专业学生有些经历不同,所以一些问题的问法不同,或者转专业学生问卷中部分问题在非专业学生的问卷中没有列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校、院系对转专业的政策准备
现行的转专业制度只是对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做了规定,2至于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遇到的选课、课程认定与学分转换、住宿、信息传达等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具体的规定。通过访谈了解到,各院系对于转专业的处理方法不一,甚至同院系不同的负责老师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转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3.1%的人认为“院系对于转专业学生的选课没有特殊照顾政策,不能灵活处理”,54.9%的人认为“在学分认定、课程转换方面学校、院系的规定不尽合理”。这反映出学校、院系并未充分考虑到转专业后学生的后续问题,未能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二)转专业学生的适应情况
第一,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水平,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两级分化情况比较明显。如图2-1所示,相较于非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学生成绩在前30%的较少,而在30%到70%之间的较多,也就是说,转专业学生中专业成绩突出者较少,大多数人成绩中等。
在科研活动表现方面,问卷提供了“优秀”、“良好”、“一般”、“没有”等四个备选项,被调查人员自我评价进行选择。结果如图2-2所示,大多数非转专业学生科研活动表现属于中等情况,而转专业学生的科研表现中所呈现的两级分化状况较前者更为明显,表现“优秀”的和“没有相关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
在对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将社会实践活动圈定在为“学生会、社团锻炼、做班委”等工作中。结果如图2-3所示,与科研活动情况一样,大多数非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属于中等情况,而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中所呈现的两级分化状况较前者依然更为明显,表现“优秀”的和没有相关活动的人数比例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往往要一边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落下的一年级课程,学习负担较重,加上对新专业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这难免会影响学习成绩和科研、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但是,也有少数转专业学生科研和社会活动表现优秀,并且优秀率高于非转专业学生。可能的原因是,部分转专业学生能力确实出众。首先,从转专业设置的门槛来看,一般能够顺利转专业的学生基本素质都是优秀的;其次,能够自觉、独立地思考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并且能够果断地做出选择、有勇气和信心去接受新的挑战,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是转专业学生普遍具有的素质,而这些会极大地帮助他们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哪怕是在较大压力下。
第二,转专业学生一般适应情况良好,心理状态平稳。62.1%的转专业学生否认“转专业后自己自信心下降”,59.7%表示“转专业之后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除了有23.1%表示“不清楚”外,52%的转专业学生表示“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有不满,但仍愿意接受现状”。这表明,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平稳的,有不满意的地方但矛盾并不突出。
由于转专业满足了自己的兴趣要求,转专业学生对转专业制度有着较高的认同和较好的评价。有76.9%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如果我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转专业”。此外,调查显示,88.2%的转专业学生认同“在与现专业同学交往中,个人的能力、性格、努力很重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转专业学生把自身因素作为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维纳(Bernard Weiner)的归因理论,这属于内部、可控因素,这样的归因不会挫伤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反而会激励人更加努力。
(三)转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素养的信心
调查显示,56.3%的转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57%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对自己身能力很有信心。而48.1%的非转专业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63.3%“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尽管缺少了一年的专业学习,转专业学生对专业素养却更有自信。可能的原因是,转专业学生经历了一次专业重新选择,对新专业的兴趣、学习热情都高于非转专业学生,并且由于缺少一年的课程基础,往往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因此对新专业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加上已有一年原专业的学习经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会更有信心。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不足,则是受到转专业之后遇到的特殊困难的影响所致。
(四)转专业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
在选课方面,76.3%的转专业学生表示自己“在选课上遇到了麻烦,常有课程冲突的情况”。69.7%的人认为“学校现有选课管理制度对转专业学生不利”。可见,选课受限较多是转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在开放题“转专业给你带来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回答中,大约85%的人都提到了选课遇到很多问题。
我们从“充分性、通畅度、及时性”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信息获取,结果如表2-1所示。
可以看出,非转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况明显优于转专业学生。在开放题“转专业之后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回答中,约有30%的人提到信息闭塞的问题。而将转专业学生在以上问题上的数据分别与“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一题做相关分析,均可以得到“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这再次印证了信息获取是转专业学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之一,并且这一问题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也给转专业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感受。
在“集体活动”参与方面,我们分“学校活动、院系活动和班级活动”三个方面,结果如表2-2所示。有82.3%的转专业学生认为“现班级同学对我不排斥”,但是有52.1%的同学表示“我与现班级同学的关系只能维持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像原班级同学那么亲密”。将后者与“转专业之后我时常会有孤立感,缺乏归属感”做相关分析,结果为极其显著相关。这说明,不能完全融入现在的班级,会造成转专业学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对其心理状态有不好的影响。
非转专业学生的集体参与情况明显优于转专业学生。将转专业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数据分别与“转专业之后我在学习生活上很适应”一题做相关分析,均可以得到“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这说明集体参与也是转专业学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之一,对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开放题中,不少同学也都提到了完全融入现班级有困难,这也映证了以上论断。
三、讨论
(一)选课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之后,除了要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还要补修所缺的课程。补修课程所需的时间精力问题,一般还在转专业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个人努力去解决。但是一旦出现当年课程和补修课程冲突情况,3就不是个人努力能解决得了的。而课程冲突导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分修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转专业学生的保送研究生、报考研究生甚至毕业等事宜。由此引起的焦虑和担心,都直接影响到转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转专业意味着高等教育的一种可选择性。可选择性包括了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习制度,“就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灵活性与系统性统一的一系列具体的办法、措施、规范、政策、组织机构的组合,既包括规章准则,又包括与规章准则有关的组织系统”。4如果说转专业制度是一种“规章准则”,那么为转专业学生设计合理的选课制度、课程认定与学分转换制度5则是“与规章准则有关的组织系统”。
现行的转专业制度只是保证学生对专业的二次选择,对于作为其后续的选课等问题未作制度上的合理安排,可以说与转专业有关的组织系统(或者说转专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并不完善,从而导致转专业学生在修读课程上的可选择性受到限制,进而产生一系列冲突和矛盾。这正是弹性学习制度不够完善的表现。
(二)信息获取
一般情况下,获取有关学校、院系和班级有关信息的渠道有:班干部、要好的同学、班主任和辅导员、院系橱窗、网上资源等。在调查结果中,在“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各有37.7%的转专业学生选择了“班干部”和“要好的同学”,选择其他几项的较少。而同样问题,有46.8%的非转专业学生选择了“班干部”,22.8%选择了“要好的同学”,另外还有13.9%的人选择了“班主任或辅导员”,高于转专业学生选择这一选项的“2.9%”。这说明,相对于非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少,且更为依赖“要好的同学”。
造成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转专业学生与新班级同学住宿的分离。一般情况下,班干部传达通知时,一部分会在课上进行,但更多的是课下进宿舍传达。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在同专业的学生日常交流,如谈话甚至聊天中进行传播的。显然,转专业学生由于宿舍的分离而更容易陷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中。对于辅导员而言,如果不对转专业的新同学予以特别的留意,也很容易在工作中忽视他们。
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宾斯将组织内信息的纵向和横向流动集合而成的各种形态称作沟通网络,他认为存在着三种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和全通道式。6在链式网络中,信息发布者将信息传达给若干人,然后由这些人将信息依次往下传递,成为平行的若干条信息链;在轮式网络中,组织内所有成员都直接从信息发布者那儿得到信息,信息发布者是强有力的信息中心;在全通道式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每两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全面的信息互动。罗宾斯认为,在这三种沟通网络中,轮式网络的速度是最快的,准确性也是最高的。这可以用相关理论来解释。有学者认为,影响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增加信息的传递环节,以增加信息的传递距离”。7一方面,传递环节的增加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扭曲、失真、衰减等现象。此外,信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在组织内的平级个体之间传递时,出于组织内部的竞争,会出现信息保留等机会主义行为。
显然,非转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模式是一种轮式网络:班干部或辅导员作为信息源,信息向每一个成员直接传递,没有中间环节;而转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模式是一种链式网络:班干部或辅导员作为信息源,“要好的同学”则是信息链的上端,是一个中间环节。这样就不难理解,转专业学生在获取信息的速度、准确性方面不如非转专业学生。
(三)集体参与
转专业学生参与院系活动受限较多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方面,转专业学生缺乏一年与现专业同学的交往基础,也缺乏从事院系活动一年的工作基础,面对二年级开始“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状况,在面向本院本专业的活动中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转专业学生与院内其他专业或其他班级的学生交流机会较少,更加缺乏交往基础,加上住宿分离,更加限制了他们参与院系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如果把本研究中的班级组织定义为“小班级”,把院系组织定义为“大班级”。“大班级”和“小班级”在组织结构上都具有班级社会学意义上的“班级”特征,不同点在于,小班级人数较少、组织较为严密、学生工具性角色明确;而大班级人数较多,组织较为松散,学生工具性角色模糊。也即小班级具有强正式结构和弱非正式结构,大班级具有弱正式结构和强非正式结构。
转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入新专业时,该专业大班级、小班级都已经大致经历了孤立探索期、横向分化期和纵向分化期,进入小群体形成期和群体统合期。转专业学生要想融合进新专业,必须超越或迅速完成探索期、横向分化期和纵向分化期的个人行为,实现与新专业同学的双向选择。而实际上,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客观的渐变事物,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每一个水平下都有着特定的个人行为,小群体形成期的班级结构水平是很难包容前三个水平下的个人行为的。并且,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由于住宿分离导致联系不便等客观原因,更加限制了这种互动。因此,转专业学生很难融入新专业班级的非正式群体。这对他们参与强正式结构、弱非正式结构的小班级活动影响并非十分显著,而对他们参与强非正式结构、弱正式结构的大班级活动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了。
不难理解,由于在班级非正式结构中处于“边缘人”的地位,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的落差以及由于不能顺利参与集体活动,无法接受群体水平上的社会评价或接受到群体水平上否定的社会评价、体验到失落感和挫败感,对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会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摘要:以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2006级转专业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得出对转专业学生学习与生活现状的基本判断:总体适应情况良好但优秀率低;存在选课难、信息获取不易、集体参与不够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认为,教育管理制度中可选择性不够以及弹性学习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选课难的原因;住宿分离导致信息获取不易;缺乏一年的交往基础导致了转专业学生集体参与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转专业学生,选课制度,信息获取,集体参与
注释
11.葛星等.复旦大转系周年备忘[J].复旦青年,2003,(9):4.
22.北师大教务处.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专业二次选择管理办法(2006年2月修订)[EB/OL].http://jwc.bnu.edu.cn/gzzd/xjxw/zyecxz.htm,2009-07-23.
33.例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也就是转入新专业后的第一个学期,转专业学生既要修新专业二年级的课程,又要补修新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课。对于我校大部分院系而言,一年级专业课都是必修课,也就是学生不能不修的课程。这样,如果某一门一年级专业必修课与另一门二年级专业必修课被安排在了同一时间,就出现了选课冲突。
44.原霞.论弹性学习制度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5,(3):24.
55.例如,转专业学生在原专业已修的专业课可以认定为在新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其学分可以自然转换;在原专业修过的某门课程如果与新专业要补修的课程相近,如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学分也可以做相应的转换,而如何界定两门课程之间的“相近”,以及学分按照怎样的规则转换,都是问题。
66.(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5.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 篇3
尊敬的院领导们:
你们好!
我是**级动画系1班的学生万XX。进入学院一年以来,在对动画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渐发现对此专业的种种不适应。动画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动画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对动画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广告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动漫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广告专业的学习中。
因此,我想申请转系。由我动画专业转向广告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时间: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2
尊敬的校领导、院领导、系领导、:
您们好!
你们辛苦了!
我叫xx,性别男,来自湖北xxx,是我院xxx系xx管080131班的一名学生。因入学时写的服从调剂将专业给错调了,在入学半年的时间里辅导员和各位老师的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不适应,又因家里因素的影响(我家里的人是搞汽车维修这一行的),我相信在这一个专业中有比较强的优势,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但我一定会很有信心的投入到这个专业中的,在此我慎重的向学校提出从我院道桥系高路管班转入机电系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班,望校领导能批准,我会用我的行动来馈赠领导对我的厚望!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以长辈的身份,慈爱地给与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申请时间:20xx—12—28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3
尊敬的校领导,你们辛苦了!
我叫胡伟,性别男,来自湖北__x,是我院__x系__管080131班的一名学生。因入学时写的服从调剂将专业给错调了,在入学半年的时间里辅导员和各位老师的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不适应,又因家里因素的影响(我家里的人是搞汽车维修这一行的),我相信在这一个专业中有比较强的优势,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但我一定会很有信心的投入到这个专业中的,在此我慎重的向学校提出从我院道桥系高路管班转入机电系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班,望校领导能批准,我会用我的行动来馈赠领导对我的厚望!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以长辈的身份,慈爱地给与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申请人:
时间:20__年__月__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4
尊敬的院领导系领导:
你们好!
我是xx专业的xx届学生。
(身份证号:学号:)我此刻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期望从xx专业转入xx系的xx专业。
在此之前我也大致的了解过学校转专业的一些规定,也符合转专业的条件,特此递交此申请。
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由于听亲戚们说xx专业很好,以后的发展也比较好,于是就选择了它。在开学的时候,本是可以调专业的,但是在那次我没有调。但在这一年的学习里,才发明自己并不喜爱xx这门专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余的时候,接触了许多有关xx专业的一些知识,从而自己也开始对那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爱好,经常的向xx专业的同学问一些关于那个专业的情况。
还有就是自身就对xx的一些事物比较感爱好,所以从那时开始就有了转专业的想法。我也觉得转了专业以后我能很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并且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新专业的知识。我想假如学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宛如我二十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脸。
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相信假如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我期望学院领导能给我这次转专业的机会,我将会把自己所长发挥的更加的出色,在本专业的学习会很努力,创新更好的成绩。
以上便是我的申请报告,期望各位领导能批准。
申请人:xx
20xx年xx月x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5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我是xx系xx班的大一新生,我叫xxx,籍贯xx。现郑重提出转业申请,期望能够转到xx专业。
高考后,经过了我的认真研究,决定放弃复读,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大学的学习上来,并综合自身的条件在各三本院校中选择了贵校,因为众所周知,贵校的管理在xx所有的三本院校中是有口皆碑的,所以我坚信,在贵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经过我自身的努力,必须会学有所成。
然而,由于我的分数和二本分数线还有必须的距离,我又倾心于xx,但据我考察,贵校的xx又是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被贵校的xx专业录取。可是,我从贵校的网页上看到了入校能够转专业的消息,心底又燃起了期望,于是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贵校作为第一志愿,并且服从调剂。
很幸运的是我得以被贵校录取,但同时又有些不幸的是没有被xx录取。试着了解了一下xx,发现自我在这方面兴趣不大,没有太多学习它的欲望和动力。都说兴趣是的教师,我自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当然学习也不仅仅只凭兴趣,但只要对某个专业有兴趣,这个专业又适合自我,并且投入精力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相信最终必须会成功的。
而应对一门自我毫无兴趣甚至不喜欢的学科,没有学习的活力,也无法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不但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反而会使自我的大学生活更加枯燥无味,最终的结果不仅仅学无所成,更重要的是浪费了青春,浪费了生命。如同在荒漠里找水,最终自我身心疲惫,还可能找不到水,就算最终找到了一点水,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而最终的结局依旧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学一门适合自我的专业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对自我负责,并且将来也能更好的服务大众,回报社会。
在报志愿之前,经过对各种专业的了解,我对xx产生了浓厚的兴趣。xx主要是培养具备会计、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及本事,能在各个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及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这方面人才也十分需要,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对xx的主要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也十分有兴趣,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也很高,并且十分想考注册会计师,在对考注册会计师十分重要的英语和数学这两方面也有不错的基础和极大的兴趣。所以综合各方面情景,经过我充分的思考,我认为xx是一门十分适合我的学科,并下定决心将全身心投入到自我热爱的xx专业中,我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在xx方面必须会学有所成,实现自我的梦想,开辟一片光明的未来。
我向院系领导郑重提出申请,望各位领导教师能够批准,给我这次实现梦想的机会。最终,祝各位领导教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6
尊敬的校院领导:
您好!我是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xx级广告系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张浩。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广告设计专业转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开学之初,我怀着欣喜走进了广告设计专业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设计是我梦想从事的职业,但设计分的方向有很多,有立体、有平面等等。我更能接受的是学习立体方面的设计,每当看到3dmax做出的房屋模型,公园规划效果图时我都会特别羡慕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
随着生活的渐渐稳定,对周边环境的渐渐熟悉,我得知我们学校也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那时我便萌发了转专业的想法。
通过对学生手册的学习,我知道转专业的条件要求特别严。在上过了专业导论后,我也了解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很多专业基础课和广告设计专业大同小异。因此我意识到,虽然现在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但由于才入门,专业知识涉及的并不多。要想真正实现转专业,必须要把设计的理论知识学踏实。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学习方面我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请校园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如果得到的批准,我会怀着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学习中去,努力表现的更加出色!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校院领导予以考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7
尊敬的学院领导: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够阅批我的转专业申请。
我是学院摄影专业20xx级学生xxx。一直以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专业的选择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灵活性,为我们发觉自身潜能、助力未来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根据学院规定,我郑重向学院申请,由我院的摄影专业转到我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个人兴趣所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我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搜集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主动了解并学习了电影艺术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我发觉个人已经深深喜欢上这个专业,从此,我坚决立志,一定要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为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而努力奋斗。二是家庭经济紧张。由于摄影专业相对比较烧钱,不但学费贵,而且还需要买很多专业设备,我的家庭本身不够富裕,父母的收入供读我上专业已经不容易了,自己也不想给家里带来更多负担,更不想给自己的温馨之家造成困扰,给自己带来心理负担,最终导致我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之中。三是利于未来发展。经过我对社会的了解和调研,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范围更加广阔,毕业以后不但可以在一些电视广播台工作,还能够自主创业,有这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相比下来,摄影专业从事的行业相对较少,不利于今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人性格不太实施从事摄影专业,由于偏内向,喜欢自主钻研一些技术,对外交流沟通能力有限,整体看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适合我的发展。
虽然兴趣很浓厚,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最近专升本考试中,我考取了164分,距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录取线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秉持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抱着一丝希望和期许,呈上此份申请。
最后,我对自己给学院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看在我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浓厚兴趣的期望和决心上,能够破格给我一次机会,给予批准。
此致
敬礼!
学生xxx
20xx年9月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8
尊敬的校领导、院领导、系领导:
你们辛苦了!
我叫xx,性别男,来自湖北xxx,是我院xxx系xx管080131班的一名学生,
转专业申请书。因入学时写的将专业给错调了,在入学半年的时间里辅导员和各位老师的都给予了我的关心,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不适应,又因家里因素的影响(我家里的人是搞这一行的),我相信在这一个专业中有比较强的优势,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但我一定会很有信心的投入到这个专业中的,在此我慎重的向学校提出从我院道桥系高路管班转入机电系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班,望校领导能批准,我会用我的行动来馈赠领导对我的厚望!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以长辈的身份,慈爱地给与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申请时间: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9
尊敬的院领导们:
你们好!我是x级广告系三班的学生x。来我校一年以来,在对广告设计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渐发现对此专业的种。种不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热情与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绘画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专业的学习中。因此,我想申请转系。由我广告设计专业转向绘画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20x年x月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0
各位院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是民商经济法学学院20x级x班的x。
我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民商经济专业转入x专业。
在此之前我也大致的了解过学校转专业的一些规定,也符合转专业的条件,特此递交此申请。在对民商经济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接触民商经济以后当老师对我来说有种.种的不适应。法学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法学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x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x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平面设计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x这块领域的学习中。
而现在大一的同学们也都入校,所以我希望转专业从大一开始这也不担误学习。我也觉得转了专业以后我能很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并且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新专业的知识。
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犹如我十九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容。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相信如果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我希望学院领导能给我这次转专业的机会,我将会把自己所长发挥的更加的出色,在本专业的学习会很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以上便是我的申请报告,希望各位领导能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x年xx月x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1
尊敬的领导:
我是民商经济法学学院XX级4班的XX。
我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民商经济专业转入XX专业。
在此之前我也大致的了解过学校转专业的一些规定,也符合转专业的条件,特此递交此申请。在对民商经济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有众多名师,学校也给予高度重视,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学于此,实在是很荣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接触民商经济以后当老师对我来说有种种的不适应。法学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我对法学专业课程的热情和对自身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这种不喜爱与不自信下,我很难全身心投入XX专业的学习中。
而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XX专业,一直以来对此专业也很关注。对于将来的就业,我也想从事有关于平面设计的工作。我也相信,我会报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XX这块领域的学习中。
而现在大一的同学们也都入校,所以我希望转专业从大一开始这也不担误学习。我也觉得转了专业以后我能很快适应新专业的学习,并且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新专业的知识。
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犹如我十九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容。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相信如果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我希望学院领导能给我这次转专业的机会,我将会把自己所长发挥的更加的出色,在本专业的学习会很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以上便是我的申请报告,希望各位领导能批准。
特此
敬礼!
申请人:×××
×××年××月××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2
尊敬的校领导:
各位院领导,系领导:
你们辛苦了!
我是x学生xx。
现在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从国际贸易专业转为动画专业。
我看过学校转专业的相关规定,知道这个时候提出转专业是不合适的。但是请听我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大学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也正因如此,难以改变;就如同无法强迫一个人喜爱另一个人一样。人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无法驱策的,人能支配的只有行动。所以在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对大学本就是迷蒙的不了解,找不到自己的坐标,就告诉自己安安心心的学习,学好所学的便完成了任务。但是学习不是任务,它是人要走的路。一个学期过去了,渐渐明白并最终了解了自己,国际贸易不是我的所好,亦不是我的所长。如同在戈壁上掘井,掘得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加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就算有一天我在国际贸易毕业并且是优秀的,我所付出的却是四年花样的青春年华,犹如燃烧在灿烂的阳光下的蜡烛,发光了发热了,但是照明黑暗驱逐寒冷的价值却永远消失了。
从小我就喜欢画漫画,对动漫有着很高的激情,梦想着自己也成为动漫大师,我认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去拼搏,去奋斗。当我知道动画这一专业时,我随即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被它的魅力折服,而且我有信心学好它,做好它。
看到枝头含苞待放的花蕾了吗?犹如我二十岁的年龄,她不怕风吹雨打,骄阳暴晒,严霜压顶,但是她要开放!的确经过了磨砺,她可能不再如初的美丽,甚至会有花瓣残缺,但是作为花,她开放了。那是自主生命为生命争取后的最美的笑容。给我一个机会,也许以后的路会坎坷,会荆棘;但是,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遍体鳞伤,我还是可以笑的。相反,如果连一个机会也没有,即使完整无缺,也少了拼搏的痕迹,剩下了遗憾。
兴趣是人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我想做有用的人,想为了理想奋斗,想为了梦想拼搏,想在自己有兴趣的方面施展才华,请领导给我走向梦想舞台的机会,让我能展翅高飞!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各位院系领导慈爱地给予考虑。
敬希批准,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3
尊敬的院、系领导:
你们好!
我是20xx级房地产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我叫xxx,籍贯xxxx县,现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希望能够转到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幼年时父亲去逝,母亲改嫁他乡,我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奶奶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爷爷年迈无经济能力靠子女养老,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一直靠社会捐助,虽然生活非常坚苦,但我坚信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报答爷爷奶奶养育之恩,报答社会好心人。20xx年高考后,经过了我的认真考虑,并综合自身的条件选择了贵校,因为众所周知,贵校的管理在贵州地方院校中有口皆碑,而且还有我最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我坚信,在贵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
很幸运的是我得以被贵校录取,但所录取的专业不是我喜欢的汉语言文学,而是我不喜欢的房地产管理,自己在这方面兴趣不大,没有太多学习它的兴趣和动力。都说兴趣是的老师,学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将来也能更好的服务大众,回报社会。
因此,我向院、系领导郑重提出转专业申请,望各位领导能够批准,给我这次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4
尊敬的院系领导:
您们好!
我是x级x系x班的学生x。因入校时服从调剂进入x工程专业,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发现自己在学习这个专业时,存在难度。经过对本校各专业的了解,我认为x专业更适合自己。
入校5月以来,在对x工程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发现此专业是我校有影响力的专业,师资力量很强,实验室设备在国内属于一流,就业前景、发展前途光明。
但是,通过本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专业课程的了解,我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缺少学习兴趣,x工程专业并非我所喜爱的专业;同时,尽管我在上课时努力学习,课后积极复习,完成实验与作业,取得专业课程成绩排名班级第10名的成果,但这并未达到我的理想。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x专业,高考时,因对此专业的兴趣而把本校当做高考的目标,本校的x专业在行业中,也排名较前。入学后,我一直关注x专业,并自学了此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相信如果转专业成功,得到x专业老师的指点,我一定能够在本专业取得较好的成绩,不辜负院系领导的培养。
对于将来的就业,我希望从事有关于x专业方面的工作。请领导相信,我会报以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x专业的学习中。
因此,我向院系领导申请从x工程专业转至x专业。希望领导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
20x年x月x日
大学生转专业申请书15
尊敬的院领导:
我是xx院xx班的学生,我叫xx。根据学校的规定,我在本学期郑重地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由我院的教育学专业转到我院的心理学专业。
我从高中时起就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搜集与心理学有关的各种资料,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一心想要学习心理学,但因父亲的干涉未能如愿。
如今,经过半年的学校生活,我对教育学已经有了很多了解,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根本无法用心学习。如果一定要我学习这个专业,最终也就只能像是在戈壁上掘井,掘的再深也掘不出水;即使偶然加碰巧有了一点,到那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已远远超过了水的价值。
而对于心理学,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更加热爱它了!这半年,我大致通读了《心理学史导论》,也浏览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在读这些书时,我总能做到专心致志,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进去,思维也会变得很活跃。我认为自己颇具学习心理学的特质。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对事物有着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我有毅力,能够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甘愿为理想付出汗水。
我希望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能够充实和有意义,而不是被白白浪费在一个我不喜欢的专业上。我愿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挚爱的心理学,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心理学的明天!
以上便是我申请转专业要说的话,敬请院领导以长辈的身份,慈爱地给予考虑。学生一定会铭记您的关心和培养!
敬希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篇4
关键词:高校生,转专业政策,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 高校拥有了学生转专业的自主权, 各校随之也相应出台了转专业的具体规定, 大学生转专业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已成为各高校重要的教育管理内容。但现实中学生转专业往往受到很多限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如何根据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转专业制度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自2003年1月, 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择专业, 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先河, 其他高校也相继出台了转专业政策。作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改革, 近年来, 大学生转专业问题仍然是高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放宽了对学生转专业的限制, 向学生扩大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社会学者杨东平认为:“选择什么专业本来是学生的权利, 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 目前高校转专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 实行转专业的学校和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也因政策的放宽等原因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二, 转专业逐步走向规范化, 各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政策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使得学生转专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三, 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趋于理性化。部分学生转专业不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热门专业就读, 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除了自身动机的驱动以外, 所关注更多的在于今后所学专业能否很好地适应自身的发展等因素。
但是, 转专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学生转专业了带来教学安排、教室安排、学分转换、学籍异动、学费更改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变动, 给管理者带来了许多困难。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转专业具有“从众”性和盲目性, 转专业后的专业不一定适合学生本人, 转专业后学习压力大、学习无法跟上进度甚至最后不得不放弃。最为重要的是, 由于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等的限制, 学生转专业仍受到许多限制, 比如转专业的时间限制、名额限制、学习成绩、高考成绩要求等, 能够顺利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不高, 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因为无法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而退学, 通过参加高考重新选择专业, 这无论是对国家的教育资源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 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 建立良好的转专业机制, 在公正、公开等原则的指导下,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是高校转专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高校学生转专业是随着社会发展、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而逐步显现的。
(一) 社会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 社会对专业的岗位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为适应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适时调整其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是和他们的就业紧密联系的, 许多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从事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 社会就业压力的杠杆要求学生适时调整所学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 高校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有偿教育服务, 从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角度看, 知识成为可以购买的商品, 学生就是知识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学生上学也可以看成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 学生有对所学专业提出异议、更换所学专业的权利。
(二) 学生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据调查, 一般来说, 学生转专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录取时被调剂到非第一志愿专业, 入校后发现自己不能适应, 所以想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二是考虑到以后就业时自己的专业不占优势, 想转到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三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进行准确的把握, 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 选择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在考上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以后, 发现自己的真正学习兴趣, 才意识到最适合自己学的专业并不是所报考的专业, 所以想转专业;四是考分不是特别理想, 先进入一所较好学校的低分专业, 进校后再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曲线达到理想目标。
(三) 管理视角下看高校学生转专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在管理的决策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内容的适度选择权,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既能掌握知识, 又能有效获取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 当然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管理中关注和实现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三、转专业政策的利与弊
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的好处在于:首先, 打破了以往“高考一锤定终身”的僵化体制,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主动, 促进学风的好转, 从而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其次, 现代社会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 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 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 增加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最后, 学生转专业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那些所谓“冷门”专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赋予传统专业以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转专业之举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宏观上看,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 有些所谓“冷门”专业如果完全放开, 允许学生自由地转专业, 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一些处于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冷门, 这样势必造成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奇缺的现象。从微观上看, 转专业学生过多, 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转专业也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如转专业人数的限制, “想转而不能转”的那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心灰意冷。部分学生在成功地转专业之后, 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特别是学科跨度大的专业流动, 由于基础理论的缺少, 会增加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四、几点思考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 若想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避免转专业所带来的弊端, 高校就要从更深层面上进行一些教育体制的改革, 其效果势必比通过转专业方式提高对专业的满意度会更好。
(一) 专业思想教育。
从学校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 许多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 在认识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 他们未能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有许多学生不热爱自己的专业, 仅仅把自己所学专业当作是谋生的手段。这使得他们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 而对“冷门专业”则避之不及。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及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 就对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其次是学校在新生入学时, 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 稳定专业情绪, 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吸引人的、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 并开设若干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使学生喜欢该专业,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
(二) 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权, 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高校已拥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 能在批准设置的专业范围内, 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自主调整专业方向, 但目前尚显不足。与高校主管部门相比, 高校直接面对入学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比较迅速、客观, 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也更准确, 所以高校理应享有足够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以发挥其优势。
(三) 强化通识教育, 拓宽专业口径。
随着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 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学历教育, 即某种形式上的通识教育。这在美国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是在博士教育阶段进行的, 硕士也只是一种专业教育的过渡期。我国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 这导致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学生适应性不强, 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不利。未来的世界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必然会对各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其发展后劲如何, 关键在于多学科综合知识基础的宽厚程度。因此, 本科教育应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淡化专业, 加强基础课的教学, 努力拓宽专业口径,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性人才,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将来更高一层的专业深造服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强化技能训练、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多方面智能等的功效,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支持。通识课程设置应覆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学校应加大通识课程的纵横跨越幅度及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目前, 一些高校已实行了按类招生的改革办法, 如北京大学除外国语学院外, 其他院系在招生时不设置专业, 而是等考生入学后再选专业, 学生在一、二年级甚至是三年级后还可重新选专业。我校也在部分学院开始大类招生的尝试。
(四) 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学校应主动探索、推行不同的培养模式, 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人才;逐步落实学分制, 在学制、学科专业课选择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近年来, 各个高校对培养途径都作了许多探索和思考, 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渠道的尝试, 如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辅修制等,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要求。这样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兴趣及专业潜能, 鼓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平衡与拓展, 使得他们在将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有优势, 而且省去了转专业的困难, 使得高等教育更富挑战性与充实性。
参考文献
[1]陈琼.转专业:大学专业想转就能转吗?[N].科技日报, 2007-5-10.
[2]曹霞.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的深层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1:13-14.
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分析与对策 篇5
一、学生转专业动因
1. 校园信息链的错层影响
新生进校后, 大多通过上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而上一级的老生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对新生的咨询往往倾向于个人喜好的表达。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 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所以这样的信息链会产生错层的影响, 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认的心理, 从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2. 新生对专业的期望
高中时代埋头苦读, 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驱动力往往来自高中老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精彩描述, 学生对大学校园、对专业的期望较高。可到了现实的大学校园后发现并非如此, 或有更好的专业, 这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转专业的最初动机。[1]
3. 选择专业时“误入歧途”
在被问到“高考选择专业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时, 57%的学生选择本人, 32.4%学生选择家长, 8.8%的学生选择中学老师, 另有1.8%的学生选择其他。以上数据表明, 有超过40%的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样的选择更多地融入了功利色彩或短期效益, 学生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则体现较少, 而一旦进入高校, 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长此以往, 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 外界因素对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影响甚至是干扰, 是大学生转专业的潜在原因。[2]
4. 兴趣爱好
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 他们兴趣广泛而又不易盲从他人, 有理想和追求, 有独特的价值观, 有人生和生活规划。入学前填报志愿时因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家长包办、非第一志愿录取等原因, 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 学习能力不强, 从而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同时, 进入大学后, 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 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消极应付, 产生转专业倾向。也有很多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其他专业上, 这使他们对新学专业的否定心理更加强烈。
5. 就业前景的影响
在当前, 很多学生、家长存在“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从高校扩招开始, 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 而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
6. 家庭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往往会以自己的理想模式和人生目标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就业形势更好的专业中学习, 或出于工作压力、安全性考虑, 无视子女的爱好与特长, 自做主张为子女填报志愿。而这些听从父母的学生大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 积极性不高, 因此, 转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父母的职业是子女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本。父母多年的经验、人脉是子女未来就业很重要的社会资源。一些家长已经为子女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安排, 而转入其他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岗位, 这也是学生转专业的一个原因。
7. 从众心理
一方面, 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 看到高年级学生或自己周围的同学转专业, 心理不平衡, 违背自己的本真意愿, 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 即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 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转专业, 希望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 就跟着一起申请转专业。另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 受到媒体舆论及一些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的影响, 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 适合自己, 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一哄而上, 追逐这些好专业。
二、学生转专业的对策
1. 加强招生宣传,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提供完备专业咨询。
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是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 就需要对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 这样才能减少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其次是在转专业前一段时间, 学校、各院系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咨询会和报告会, 散发专业介绍材料等进行宣传。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具备就读于某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3]
2. 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早期规划。
从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 许多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 在认识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 专业目标不明确, 专业兴趣较易波动。因此,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 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精彩动人、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与课堂教学, 以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 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 还要通过详细介绍、分析专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给学生说明转专业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 让转专业成为学生的理性选择。这样就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 稳定专业情绪, 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2]。其次, 还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角色中,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 以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 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
3. 健全高校学生转专业管理制度, 规范转专业行为。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 制定合理的转专业的规章制度。如加强院 (系) 的审批管理:随着转专业人数的增加, 各院 (系) 也不能盲目地接收学生, 要充分考虑本院 (系) 各专业的实验室容量、师资情况、就业情况等。
4.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为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和人才的需求, 高校需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设置不合理的专业, 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 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 满足学生对各专业的需求, 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三、进行心理干预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比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 等等。新生刚入学时, 由于远离父母和原来熟悉的老师、同学, 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暂时无法适应, 需要一定的适应、调整期, 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 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 使他们产生转专业的想法。高校应予以积极地心理引导, 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 了解自己,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学习与生活压力, 从容乐观地面对新环境, 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 避免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与不适而造成的转专业[2]。同时, 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来缓解部分学生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或压力。
2.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 了解专业, 激发专业兴趣。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未来职业的要求, 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 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个性的长处与短处。具体来讲, 可以借用科学的个性测试、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展这些工作,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
3. 正确评价不同的转专业倾向学生, 然后进行合理疏导。
对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 可以通过诸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等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提高总体适应性, 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转专业。也就是说, 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认清其产生转专业需求的真正原因, 合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对于那些并不是由专业不对口引起的转专业倾向的学生, 通过向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辅导, 让他们在继续原专业学习的同时解决自己的问题。[3]
总之, 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制约, 转专业不可能没有条件的限制, 因此转专业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大学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但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关于转专业的实施细则差异较大, 缺乏正确引导。本文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针对学生转专业的应对办法, 并对有转专业倾向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干预。
关键词:高校学生,转专业,动因,对策,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苏科技信息, 2012 (12) .
[2]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成人教育 (管理探索) , 2009 (13) .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6
起动系统的功用是通过起动机将蓄电池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起动系统是由蓄电池、点火开关、起动机等组成。如图1所示。
二、桑塔纳3000起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接通点火开关的起动挡、通过吸拉线圈和保持线圈通电活动铁心移动,通过拨叉带动驱动齿轮与发动机飞轮啮合,使电动机通电运转。其电流回路是:蓄电池正极→点火开关→端子“50”→保持线圈→搭铁。蓄电池正极→点火开关→端子“50”→吸拉线圈→端子“C”→搭铁。端子“30”和端子“C”接通。蓄电池正极→端子“30”→端子“C”→电枢→电刷→负极,电动机运转,驱动齿轮转动。接着吸拉线圈断电,保持线圈继续通电,起动机继续运转。起动后,放开点火开关,电流回路:蓄电池→“30”→保持线圈→吸拉线圈→搭铁。吸拉线圈和保持线圈中通过反向电流,产生的磁力相反,铁心拉动拨叉将驱动齿轮与飞轮脱离,电动机停转。
三、起动机不转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1.故障现象
当点火开关旋至起动挡时,起动机不转动。
2.电源部分
电源部分故障通常有蓄电池容量不足、无电、连接导线断路和接线柱接触不良等。蓄电池容量不足、无电或内部损坏,处理方法应更换蓄电池。接线柱松脱,处理方法应紧固。蓄电池因氧化或腐蚀而导致接线柱接触不良,处理方法是清洁接线柱后,可涂抹上锂基润滑脂作保护,最后紧固。
3.线路部分
线路部分故障通常有线路断路、接触不良或连接错误等,现在汽车大量采用插接器以方便维修,因此线路故障出现较多的是插接处接触不良,处理方法是清洁后固定线路或更换。
4.起动机
起动机内部故障通常有电磁开关被烧蚀、接线柱松动、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断路或短路、换向器严重烧蚀和电枢轴衬套磨损过多等。
(1)电磁开关
电磁开关触点被烧蚀,主触点与活动触点不能闭合,处理方法是修理或更换电磁开关触点或线圈绕组。
(2)接线柱
接线柱松动、氧化或腐蚀,处理方法是紧固或清洁接线柱后紧固。
(3)换向器故障
换向器严重烧蚀而导致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处理方法是调换或修复换向器、电刷。
(4)电刷
检查绝缘电刷是否搭铁。
(5)电枢轴
电枢轴的衬套磨损过多,使电枢轴偏心或电枢轴导致电枢铁心“扫膛”,处理方法是更换衬套,校直或更换电枢总成。
5.点火开关故障
点火开关故障通常有接线松动或内部接触不良,处理方法是紧固接线或更换点火开关。
四、起动机不转故障的检修
1.检查蓄电池
检测:从外观判断,观察外观有无变形、凸出、漏液、破裂炸开、烧焦、螺丝连接处有无氧化物渗出等。
开汽车前照灯或按喇叭,若灯亮或喇叭响,说明蓄电池存电较足,故障不在蓄电池;若灯光很暗或喇叭声音很小,说明蓄电池容量严重不足;若灯不亮或喇叭不响,说明蓄电池或电源线路有故障,应检查蓄电池搭铁电缆和火线电缆的连接有无松动以及蓄电池存电是否充足。
2.检查起动机
若灯亮或喇叭响,说明故障发生在起动机、开关或控制电路。可用螺丝刀将起 动机端子“30”与“C”接通,使起动机空转。若起动机不转动,则电动机有故障;若起动机空转正常,说明电磁开关或控制电路有故障。
3.检查电动机
诊断电动机故障时,可根据螺丝刀搭接端子“30”与“C”时产生火花的强弱来辨别。若搭接时无火花,说明磁场绕组、电枢绕组或电刷引线等有断路故障;若搭接时有强烈火花而起动机不转,说明起动机内部有短路或搭铁故障,须拆下起动机进一步检修。
4.检查电磁开关
诊断是电磁开关还是控制电路故障时,可用导线将蓄电池正极与电磁开关的端子“50”接通,时间不要超过3~5s,如接通时起动机不转,说明电磁开关故障,应拆下检修或更换电磁开关;如接通时起动机转到,说明端子“50”至蓄电池正极之间线路或点火开关故障。
5.检查蓄电池至点火开关间的线路
排除电磁开关端子“50”至蓄电池正极之间线路或点火开关故障时,可用12V/2W试灯逐段进行诊断排除。将试灯的一根引线接电极搭铁,另一根引线电极接点火开关“30”端子,如试灯不亮,说明蓄电池正极至点火开关间的线路断路;如试灯发亮,说明该段线路良好,继续下述检查。
6.检查点火开关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7
感应电动机是电力系统最常见的动态负荷,在工业负荷中可占60%左右,某些情况下甚至可高达90%[1]。其动态特性对电力系统暂态问题,特别是暂态电压稳定问题,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中须恰当地建模,并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
从建模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研究中,每个节点负荷通常建模为一台等值感应电动机和静态恒阻抗—恒电流—恒功率(ZIP)负荷的并联。这一建模方法可较好地满足功角稳定问题研究的需要;但对于暂态电压稳定问题,由于其与负荷动态特性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样的建模方法是否能满足需要仍有待研究。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暂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大多基于个例仿真,通过仿真结果研究感应电动机堵转与暂态电压崩溃的关系。
通过分析1984年至1998年北美电网全部427次大停电事故的记录,一些美国学者得出了大停电规模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的结论,从而揭开了从复杂系统自组织临界性角度研究大停电机理、宏观规律、控制策略等的研究篇章[2]。从复杂系统理论角度研究电力系统,其重点不是放在电力系统某一具体个例上,而是研究某一电力系统在一定随机因素下固有的宏观性质[3,4],这是与传统微观分析方法相辅相成的宏观分析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临界理论和方法初步应用于电力系统大停电机理和规律的研究中,考察了线路过载导致的连锁跳线、继电保护误动导致的连锁故障等多种问题,发现了它们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均具有典型自组织临界性的幂律性质[4,5,6,7,8,9,10,11,12,13]。
本文以包含感应电动机群的单机单负荷系统为研究对象,探寻感应电动机连锁堵转的宏观规律。
1 仿真模型
考虑图1所示的单机单负荷系统,其中发电机节点为无穷大节点,负荷由恒阻抗负荷和N台感应电动机并联构成,电动机的初始滑差呈平均分布。为简单起见,本文不考虑电动机的低压保护、堵转保护等复杂控制,并假设N台电动机的参数相同。
感应电动机的模型采用一阶机械模型[14],Γ形等值电路,其方程略。在电动机参数给定的情况下,稳态时电动机滑差s和负荷节点电压V必须满足转矩平衡方程式Mm=Me,即
式中:Mm为机械负载转矩;Me为电磁转矩;α为静止阻力矩;p为机械负载特性指数;k为电动机负荷率;V为负荷节点电压;r1,x1,r2,x2分别为电动机Γ形等值电路的定子和转子的电阻、电抗。
在初始稳态下,给定负荷节点端电压V和各感应电动机的初始滑差,可求得各电动机的负荷率k。负荷率一旦确定,在随后的计算中将保持不变。
2 静态仿真
2.1 静态仿真的算法
采用基于微分方程的时域仿真方法计算图1所示系统的动态无疑是精确的,但当感应电动机台数较多或动态缓慢时,需要仿真很长时间才能最终确定系统的稳态,这在宏观规律分析和计算中往往难以接受,故这里提出忽略感应电动机暂态过程、直接计算连锁堵转终止状态的静态仿真方法,即用式(1)代替感应电动机的一阶动态模型进行仿真计算。
从物理过程上来说,系统故障或某些电动机堵转将造成节点电压V下降,未堵转感应电动机为了维持其自身的转矩平衡方程式(1)成立,将增大其滑差s;随着V的进一步降低,未堵转电动机中负荷率最大的感应电动机的滑差将首先增大到临界滑差scr,此时,该台感应电动机将不能保证在V进一步降低时仍满足式(1),算法令其完全堵转(s=1),变为恰当的阻抗接入系统。这就是静态仿真算法的基本思想。
由此引出临界滑差的计算问题。易知,电动机最大电磁转矩对应的滑差为
显然,scr由感应电动机固有参数所决定,与节点电压V和负荷率k无关。在求得scr后,可由式(1)求出给定负荷率k时,电动机能稳态正常运行的最低电压V。下文称该值为临界电压,记为Vcr。
上述静态仿真算法的基本思想蕴含了负荷节点电压单调下降、各电动机滑差不超过临界滑差的假设,因此,该算法在应用于具有暂态摇摆等特性的复杂情形时不能保证正确性。为此,本文假设系统故障形式为无故障跳线,即线路阻抗突然增加。
2.2 静态仿真的参数
设负荷的感应电动机分量由100台相同参数、相同功率的感应电动机构成,其参数为一种国内典型参数[14]:r1=0.046 5,x1=0.295,r2=0.02,x2=0.12,rm=0.35,xm=3.5,α=0.15,p=2.0,Tj=2.0 s,功率因数0.8;各参数的含义不再赘述。无穷大发电机节点电压E设为1.054 75,负荷功率为1+j0.5,初始线路电抗xe为0.1,故障后线路电抗xp为0.2;上述条件下,初始负荷节点电压1.0,恒功率负荷模型下故障后负荷节点电压0.924 1。
在电力系统仿真研究中,通常将感应电动机初始滑差作为一个额定参数指定。但显然,实际系统中的电动机初始滑差并不严格等于该值,而是分布在某一可能的范围中,为此,需确定感应电动机初始滑差的合理分布范围。通过考察某些指标可知,负荷节点电压额定、初始滑差为临界滑差的20%至40%时,电动机运行状态较为合理,但在xp为0.2时很难堵转,为此将初始滑差分布上限增至55%临界滑差。上述3个初始滑差限值下,电动机的临界电压分别为0.647 623,0.851 106和0.931 302。
2.3 静态仿真的结果
设感应电动机的初始滑差平均分布在之间。由于平均分布具有随机性,不利于比较和分析,为此,本节算例中,设各电动机的初始滑差为之间的等差数列。所给smin和smax的值为[0.0,1.0]之间的实数,表示临界滑差scr的倍数。
表1给出了4组静态仿真结果,其中,Mratio为电动机分量负荷与节点总负荷之比,Ns为静态仿真结束时感应电动机堵转的台数,Vs为相应仿真结束时的负荷节点电压。显然,xp为0.307和0.264下的Vs仅比初始滑差为40%临界滑差下的Vcr=0.851 106略大,xp的进一步增大将导致该电动机堵转,从而诱发连锁堵转;smax大于0.553和0.518后电动机开始堵转的原因与此类似,不再细述。
由表1可见,Mratio=0.6时,随smax或xp的增大,电动机从全不堵转到开始堵转的转变过程发生得很突然,即一旦一台电动机堵转,则必然大量电动机连锁堵转;而Mratio=0.3时的转变过程则较平缓,即一台电动机的堵转不至于造成大量电动机的连锁堵转。
显然,随着系统条件的恶化,感应电动机群将经历一个从完全不堵转到开始堵转再到大量堵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关心的应该是电动机刚开始少量堵转的临界条件。这是因为,若连锁堵转现象较严重,则说明系统很薄弱,现实中的系统规划人员必将采取加强输电网、重新规划负荷等控制措施,消除这样的情况;之后,随着负荷的自然增长,系统条件又将逐步逼近临界条件。因此,系统临界参数对应于电动机开始少量堵转的情形。对于表1的结果,Mratio=0.3是临界条件之一。
2.4 动态仿真的校核
表2为采用梯形积分法对表1部分算例进行时域仿真,得到的4组感应电动机连锁堵转最终结果,其中,动态仿真的步长为0.005 s,计算误差阈值为10-6,仿真终止条件为负荷节点电压在连续3 s内的改变小于10-6,tsim为相应的仿真终止时间。
表2动态仿真结果表明,用动态仿真方法得到的感应电动机群从全不堵转到开始堵转所对应的临界参数值(smax或xp)与用静态仿真方法得到的完全一致,动态仿真结束时的Ns值与静态仿真的结果也一致,仅Vs值可能存在不大于5×10-6的误差。这一结果表明静态仿真算法在计算感应电动机群连锁堵转终止状态上的准确性。在仿真速度上,静态仿真算法可比动态仿真快上千倍。
3 统计仿真结果和宏观规律
本节以静态仿真算法为基础,随机生成平均分布的感应电动机初始滑差,进行大量的仿真计算,从中得到感应电动机连锁堵转的宏观规律。其中,系统和电动机参数同前;默认仿真次数为1万次,有效采样不足时,增为10万次甚至100万次。
3.1 临界条件下的宏观规律
图2是临界条件Mratio=0.3,xp=0.2,smax=0.554下的仿真结果,仿真次数为10万次。由图可见,不发生堵转的概率为0.786 6,最大堵转台数为32;概率密度函数(PDF)曲线展现了较典型的幂律性质,幂律区的曲线斜率为-1.453;PDF曲线的尾部由一指数项控制,衰减较快[9]。
附录A图A1显示了仿真终止时其他9个变量或状态量的频次统计特性。各变量按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次序分别为:仿真终止时的负荷节点电压幅值V和相角θ、未堵转电动机的最大滑差值Smx(显示为临界滑差scr的倍数)、负荷节点总功率Pfin+jQfin、未堵转电动机的总功率Pnml+jQnml、堵转电动机的总功率Pstl+jQstl。由图A1可见,除Smx外,其余8个变量的频次曲线图或直接类似于图2(a),或在变换(水平翻转或/且抛弃少量异常点)后类似于图2(a)。将堵转台数和(变换后)9个变量的数值缩放至区间[1,10],再将这10个变量的PDF曲线绘制于同一图中,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除右上侧Smx的PDF曲线明显偏离外,其余9个变量具有相近或完全重合的PDF,可见,幂律性质普遍存在于系统的各变量中。
3.2 不同smax下的宏观规律
图4及附录A图A2给出了与图2参数相同、仅smax不同的4个仿真结果,其中smax分别为0.562,0.600,0.551,0.580。由各图的频次分布曲线可见,随着smax的增大,电动机由几乎不堵转,逐步增加堵转的概率和台数,至图4(b)时,堵转频次曲线已类似于正态分布。各图的右图则显示,随着smax的增大,最大概率所对应的堵转台数在smax=0.562时大于0,此时的PDF曲线已不具有典型的幂律特性。
图5显示了不堵转的概率P0和堵转台数的期望值E与smax的关系。
由图可见,smax在0.556附近仅变化了0.010,就使P0由逾0.96降至不足0.10,具有较明显的相移现象;为了使P0彻底降至0,smax却需再增加近0.04,显示了模型的饱和现象。E曲线在smax大于0.555后具有较好的线性性。
3.3 CASCADE模型理论公式的拟合结果
CASCADE模型是由Dobson等学者提出的一种研究连锁故障的抽象模型[9]。与其他研究大停电的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理论公式,在给定表征初始扰动强度和故障传播的2个参数d和p后,可求取给定系统规模下不同故障数的概率。
图2、图4及附录A图A2(b)中,连续曲线即为CASCADE模型的拟合结果,其中拟合得到的d分别为0.003 573 06,0.026 208 7,0.118 65和0.072 162 1,p分别为0.005 880 75,0.004 849 46,0.003 949 01和0.004 323 51。可见,部分仿真结果可由CASCADE模型较好地拟合。图2拟合效果稍差的原因可从CASCADE模型的公式得到初步解释。该理论显示,一般情况下无故障概率为P0=(1-d)n,与p无关,其中n为系统规模,本文中为电动机台数100。上述公式表明,P0由1(d=0)降至小于1(d接近于0)的变化具有突变性,不具有图5(a)所示曲线的光滑性。经尝试,仿真结果在P0<0.5时可由CASCADE模型较好地拟合。
3.4 不同Mratio临界条件下的宏观规律
图6和附录A图A3给出了固定smax=0.4不变、Mratio从0.3变至0.6、xp取相应电动机群在等差数列初始滑差分布下刚开始发生堵转的值时的相关仿真结果。由图可见,各PDF曲线均具有一段幂律区,图6的幂指数分别为-0.744和-4.187,附录A图A3的幂指数分别为-1.266和-2.681。显然,随着Mratio的增加,幂律区减小,并最终发展成电动机群要么少量堵转、要么大量堵转的极端情形。
表3给出了上述4个算例的统计量值,其中P0和E解释同前,Nmax为最大堵转台数,P80为堵转80台以上的概率。由表可见,P0介于0.53和0.69之间,即大部分采样未发生堵转,这表明采用初始滑差等差数列分布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定位临界条件;由于电动机堵转情形逐渐极端化,E的数值迅速增大,Nmax也很快到达100;P80表明电动机大量堵转的概率先缓后快地增加,当Mratio=0.6,xp=0.265时,其值与P0的和为0.995 49,即99.549%的情况下,电动机或不堵转、或堵转80台以上。
4 结论
1)在较符合实际的条件下,若系统条件临界且感应电动机群初始滑差呈平均分布,则故障后电动机堵转台数、节点电压幅值和相角、节点负荷总功率、堵转及未堵转电动机总功率等变量的PDF曲线相近,均具有较典型的幂律特性;在临界条件附近,发生堵转的概率具有相移特性,即对运行条件的变化很敏感。
2)在感应电动机负荷比例较大、电动机重载、输电系统在连锁故障后显著削弱等远离临界条件的情况下,宏观统计规律将失去幂律性质,可能发生或少量堵转、或大量堵转的极端情形,这时大规模连锁堵转的概率很大。
3)在特定条件下,感应电动机堵转概率较大时的仿真结果可由CASCADE模型较好地拟合,显示了这一复杂现象背后存在的简单数学机理。
4)大停电复杂系统理论所揭示的幂律规律适用于感应电动机群连锁堵转问题;由于感应电动机群堵转是导致暂态电压崩溃的典型原因,故电压崩溃的规模也应满足幂律规律。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自信,影响因素
1 前言
成就动机, 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它是指个人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 不仅愿意这样做, 而且达到了完美的内在驱动力点。对于学校教师,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成就动机更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短暂的, 情境性的, 学生的成就动机, 就是长期的, 连续的。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平均相关性为0.34 (沃尔伯格, 1986) , 这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发现出来的。这意味着, 相关的学术成果和成就动机, 仅次于学术成果和智力之间的相关性 (0.45%) 。据此推断, 根据学生的成就动机, 可以大致预测他们的学业成就。
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首先要了解有需求和动机的学生, 会因为什么因素影响他们的成就动机, 在学校的情况下, 有哪些需求和动机, 可以促进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体育活动成就动机让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 具有启动人的行为, 使那些行为活动的运动保持一定强度的特性。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多方面的, 能否圆满完成学业, 以及对掌握的知识和对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就动机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自信与成就动机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的产物, 具有的个性特征结构中的个体人格因素发挥了推动作用, 可以刺激个人或遗传, 环境和教育的形成, 和许多其他变量的能力。心理上非常重要的成就感和个人的失败感, 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个人的自信心和成就动机。低自信的是个人成功的障碍, 高自信有助于个人获得各种成功的。在此期间, 大学生身体快速发展, 生理日趋成熟, 自我意识也慢慢地成熟和稳定。自我明显的分化是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成果, 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内部世界, 他们开始自我观察, 评估, 监督和调节, 并努力改造自己和教育自己, 因此在大学时期是人格、个性的第二重建时期。另外,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积极, 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和更现实的水平。这一切都使得年轻的人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 体验和控制, 以及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 为个人建立自信, 培养健康的自我和健康的人格, 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因此, 本研究试图结合浙江省地区的特点, 选择以成就动机、自信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自信和成就动机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这既是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也能为浙江地区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特点, 进行健全健康人格培养, 提供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温州大学、丽水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发放自信与成就动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80份, 回收问卷353份, 其中剔除无效问卷27份, 获得有效问卷326份。其中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学生68人, 农村学生102人;大一学生59人, 大二学生50人, 大三学生24人, 大四学生23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成就动机的测量采用叶仁敏修订的Gems和Nig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Achievement Motif—vetoing Scale简称AMS, 量表共30个项目, 包括两个有区别的分量表:一个测量趋向成功的动机 (前15题) , 另一个测量避免失败的动机 (后15题) 。
关于本研究的自信问卷, 将正式量表70个题目分成两大块, 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其中整体自信19个题项, 包括综合确认、总体肯定、否定自我:具体自信又分成学习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 21题学业自信 (专业信心、外语信心、动手操作) 、18题身体自信 (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 和12题社交自信 (同学他人、家人老师) 构成。其中, 整体自信是指大学生个体对自身知识、能力的总体该知和评价的信心;学业自信是指大学生个体对与自身学业有关的学习动机、能力、方法的肯定和确认;社交自信是指大学生个体对自己与同学、父母、老师及社会他人交往时的肯定和确认;身体自信是大学生自己对身体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2.2.2 访谈法
本人通过与专家访谈,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以及对他们的沟通了解, 本人发现学生的自信与成就动机存在相当高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性, 所以在本论文中对其学生自信和成就动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3 施测程序
2.3.1大三以下的被试同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大四的同学随机施测。施测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先让其班干部明确施测要求, 然后再由其进行统一指导具体施测。施测后所得数据采用SPSS l l.5进行统计分析。
2.3.2经本人与专家的访谈法及体育专业学生进一步的质性调查得出, 学生的自信与成就动机存在相当高的相关性, 所以为了进一步其相关性, 本人在本论文当中采用自信问卷以及叶仁敏修订的Gems和Nig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A-chievement Motif—vetoing Scale简称AMS, 对学生自信和成就动机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及讨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自信与成就动机间的相关
从下面表3-1我们可以看出, 温州大学、丽水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这三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追求成功与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P<0.01) , 在避免失败与自信诸维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成就动机与自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信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再从整体数据中抽出体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数据, 进行自信诸维度与成就动机诸维度的相关研究及其诸因素问的相关比较。
注:*P<0.05 (双侧检验) , **P<0.01 (双侧检验)
注:*P<0.05 (双侧检验) , **P<0.01 (双侧检验)
从表3-2由赵开强研究的自信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系数表我们可以看出, 他与本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说明成就动机与自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与整体大学生基本情况相符。
3.2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3-3的T检验表明: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上, 追求成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追求成功动机要高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男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自信以及避免失败当中, 差异比较不显著。
注:+P<0.05 (双侧检验)
体育专业学生在性别差异上, 只有追求成功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追求成功动机要高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水平上, 本来女性要显著高于男性的, 但是体育专业男大学生却要高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通过现实社会与相关的文献我们了解到, 成就动机还是会受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规范中, 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男性而言, 更多地被要求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肩负更多的责任, 因此必须更加努力的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而对女性来说, 并没有要求要像男性那样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而是更多的期望女性能够在家庭中扮演好妻子与母亲的角色, 所以男女在追求成功的动机水平上差异显著,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值得思考的是, 在本研究中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在避免失败上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就连在避免失败的得分上, 它还是高于女生, 也就是说他们要在必须坚强, 要勇于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同时, 还要尽可能地避免失败。对于更多的来自农村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 通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最好出路, 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不只是要追求成功, 他们还要尽可能地避免失败。
3.3 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3-4的T检验表明: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 身体自信和追求成功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各个自信与避免失败诸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注:*P<0.05 (双侧检验) , **P<0.01 (双侧检验)
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 在身体自信得分上: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在身体自信上, 由于刚进大学校门时, 有相应的军事训练等锻炼, 他们在身体自信上相对还行;到大二时, 尽管有体育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可以轻松胜任的一门进行训练, 但没有了相应的一定强度的锻炼要求, 身体状况渐不如前;到大三时, 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 体育专业大学生越来越体会到拥有健康身体对学习及生活的重要性, 他们又主动的回练场上, 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身体的锻炼;到大四时, 又由于临近毕业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又有所下滑, 好在他们已有了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总体来说在此阶段他们身体状况还算良好。在追求成功得分上:大四>大一>大二>大三, 所得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 高年级学生的成就动机要高于低年级学生, 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水平要高于高年级学生, 而高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宽松的大学生活后, 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降低, 而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相对提高。本研究中, 在各年级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差异不显著, 因为不论在任何时候, 体育专业大学生都要尽可能去避免失败;而高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高于低年级学生也只表现在大四学生身上, 随着毕业的临近,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他们要更多地考虑到以后的出路;大一学生, 则由于刚升入大学, 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憧憬, 因此追求成功的动机水平反而比较高, 而后在大学生活里, 当大学生活开始过得顺其自然时, 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渐趋减弱, 直到就要临近毕业时才又有所好转。
3.4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3-5的T检验表明: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追求成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避免失败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城乡差异不同, 在以往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 家庭在农村的学生与家庭在城镇的学生自信存在显著差异, 家在农村的学生的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明显低于家在城镇学生。而在本研究中, 体育专业大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他们在追求成功上, 包括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的得分都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 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 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体育专业学子, 他们往往都是在自己生活圈中的佼佼者, 他们能够最终走进大学殿堂来是与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分不开的。家在农村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对于家在城镇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自信更加渴望成功, 因为他们希望走出农村, 所有在现实中只要有给他们去努力的机会, 他们就会积极努力的去争取, 这也提示着我们的学校相关管理部门, 更多地去关注一下从农村上来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多给他们一些锻炼和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注:*P<0.05 (双侧检验) , **P<0.01 (双侧检验)
4 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信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人在当初与专家访谈, 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 以及对他们的沟通了解当中发现学生的自信与成就动机存在相当高的相关性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确定。
2.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 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动机要高于女大学生, 而在自信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3.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上, 在身体自信得分上:大三>大四>大一>大二, 在追求成功得分上:大四>大一>大二>大三, 在整体自信与成就动机诸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4.生源地不同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农村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追求成功上, 包括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身体自信的得分均高于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 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陆春英.高中生体育成就动机、体育学习态度与体育成就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1) .
[2]叶仁敏.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2) :14-16.
[3]代永胜, 杨鹏飞.CUBA运动员成就动机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4]杨勇, 魏丕来.普通院校大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特点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3) :50-53.
[5]郭荣福, 商勇.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成就动机和体育活动态度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8) .
[6]沈鹤军.对南京体育学院部分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2) .
[7]石松源.兰州大学高水平女排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比较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 .
[8]闫佳.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11.
[9]黄希庭, 郑涌, 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0]向富兴.兰州女足运动员成就动机和归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07.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推荐阅读:
大学生转专业自我介绍07-07
大学拟转专业申请11-30
大学生就业转观念天地宽07-23
大学生成就动机05-17
大学生入党动机08-21
韶关学院学生转专业审07-25
学生转专业家长同意书11-27
大学生创业动机培养10-27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12-01
大学生入党动机心得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