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第一章案例(精选6篇)
法规第一章案例 篇1
结合课本案例分析
1.某企业2月份发生如下事项:
(1)12日,企业会计科同档案科对单位会计档案进行了清理,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将保管期已满的会计档案按规定程序全部销毁,其中包括一些保管期满但尚未结算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
(2)23日,会计科在例行审核有关单据时,发现一张购买计算机的发票,其“金额”栏“50000”元的数字有更改迹象。经查阅相关买卖合同、单据,确认更改后的金额数字是正确的,于是,会计科要求该发票的出具单位在发票“金额”栏更改之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之后,该企业予以受理并据此登记入账。
要求: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该企业在销毁会计档案中是否有违反会计法律制度规定之处?说明理由。
(2)该企业对购买的计算机发票的处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
答案:(1)该企业在销毁的会计档案中包括一些保管期满但尚末结算债权的原则凭证,违反了会计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保管期满但末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及其他末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末了事项完结时为止。
(2)该企业对购买计算机发票的处理不符合法律规定。会计法规规定,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从新开具。
2、西洋有限公司王经理任职期间经营业绩不理想,眼看任职期满难以完成利润考核指标。王经理找到唐主管会计,授意唐主管会计改善经营业绩。唐心想:王经理上任后对自己委以重任,应该帮他渡过这一关。
为此,唐主管会计将明年销售合同提早“发货”,提早开具销售发票,并确认收入。有了这笔“提前收入”的支撑,便超额完成了利润考核指标。
根据会计法规回答下列问题:
(1)西洋有限公司唐主管会计提早确认收入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西洋有限公司唐主管会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应由哪个部门执法?
(3)西洋有限公司王经理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应由哪个部门执法?
答案:不正确(0.5分)。唐主管会计提早确认收入违反了《会计法》第9条规定,即“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的规定(1分)和《会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司企业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的规定。(1分)
根据《会计法》第43条;唐主管会计伪造凭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1分)予以通报(1分)和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1分)同时可以处以3000-50000的罚款
根据《会计法》第45条,王经理授意唐主管会计伪造会计凭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1分)处以5000-50000的罚款
3、富强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门有一位出纳、一位会计、一位会计机构负责人,要完成以下9项工作:①填制记账凭证;②登记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和其他明细分类账;③办理银行结算;④收付现金;⑤检查银行对账单、审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会计报表;⑥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⑦登记总账;⑧编制会计报表;⑨审核会计凭证。
答案:根据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将上述9项工作分配给3位财务人员,其中会计机构负责人承担2项工作。
1、出纳员:
③办理银行结算;(1分)④收付现金;(1分)⑥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1分)
会计机构负责人:
⑤检查银行对账单、审核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会计报表;(2分)⑨审核会计凭证。(1分)
会计
①填制记账凭证;(1分)②登记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和其他明细分类账;(1分)⑦登记总账;
(1分)⑧编制会计报表。(1分)
4、广州海岭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2006年12月,公司董事长针对公司效益下滑、面临亏损、无法完成年度盈利计划的情况,指示公司总会计师把利润做高些,总会计师尽管有所顾虑,但最终还是按董事长的意图,虚构了若干笔无交易的销售收入,使公司利润大幅增加,财务报表由亏变盈。报表经恒信威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出具了无保留审计意见。
2007年4月,在《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中,当地财政部门发现了该公司存在的重大会计作假行为,拟对该公司董事长、总会计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并分别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但公司相关人员接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均要求举行听证会,并在听证会上指出,公司相关人员无须承担责任,因为公司财务报表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审计,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应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责任。
请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案例资料表明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由哪些方面组成?(3分)
(2)董事长、总会计师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为什么?(7分)
答案:(1)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
①单位内部会计监督;(1分)②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政府会计监督;(1分)③以注册社会师为主体的社会会计监督。(1分)
(2)董事长和总会计师需要承担责任。(1分),理由是:
①董事长违背了《会计法》第28条第1款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2分)
②总会计师违背了《会计法》第28条第2款的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2分)
③根据《会计法》第45条的规定,董事长授意总会计师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1分)
④根据《会计法》第43条的规定,总会计师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和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可以处3 000元以上50 000元以下的罚款。(1分)
5.A企业于2000年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对企业投资,占B企业10%的股权。A企业一直以来对B企业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现因A企业经营状况较差,而B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故2003年为改善A企业的经营业绩,A企业的会计主管将对B企业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B企业2003年全年利润800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红300万元。A企业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由亏损转为盈利。
请回答:
1、A企业的会计主管将对B企业的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做法是否正确?
2、A企业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3、A企业的会计主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如果A企业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是违法的,应由哪个部门进行处罚?
答案:1)不正确。违反了会计法第18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2)A企业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应对A企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于3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3)对A企业会计主管处于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A企业的违法行为应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进行处罚。
6、小A与小D是应届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人才招聘会上同时应聘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计职位。经过激烈的初试、复试后,两人均进入了最后的面试阶段。财务经理对小A、小D面试的表现都十分满意,真是难以取舍!
在等待通知期间,小A、小D分别接到财务经理的来电:“单位的出纳休产假三个月,担任会计时同意兼任出纳吗?”小A说“没问题!年青人应该在实践工作中多锻炼。”而小D说“不合适吧,会计不可以兼任出纳,经理还是另做安排好。”
请回答:
(1)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应录用小A还是小D?为什么?(3分)
(2)请列出四对不相容职务岗位。(4分)
(3)这案例对会计从业人员有什么启发?(3分)
答案:(1)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应录用小 D。(1分)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
离”的原则,会计与出纳是不相容的职务岗位应相互分离。(2分)
(2)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审核、业务经办与会计纪录、保管与会计纪录、保管与稽核检查、保管与批准、出纳与会计、总账与日记账登记(任意四对,每对1分,共4分)
(3)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会计相关法规的学习,并用会计相关法规指导和规范7、2003年10月25日,A公司王经理背着公司财务,凭一张手写便条责成北京分公司经理将200万元划入一个与A公司没有业务往来的账户。直到2004年1月初,北京分公司为索取收款凭据,将王经理的便条传真过来,财务部李部长才知此事。
公司资金往来必须经财务部长签字,这是A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若这笔巨款花得合理,王经理为何瞒着财务部长?李部长带着疑问在1月10日找王经理核实200万元去向。第二天王经理就突然下文免除李的财务部长职务,要她交出“划款便条”,两天内离开公司。1月14日李部长到上级单位和司法机关署名举报王经理的经济问题。不久,王就撬开李的办公桌、文件柜,在没有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的情况下,强行接管公司财务。此事后经司法部门立案调查。请回答:
(1)王经理强行接管公司财务是否违法?为什么?(4分)
(2)王经理撤销李的财务部长一职是打击报复吗?王经理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2分)
(3)李部长署名举报行为符合“忠于职守”吗?为什么?(4分)
答案:
(1)王强行接管公司财务是违法的。(1分)《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应由上级主管单位派人会统监交。(2分)
(2)王对李的撤职是打击报复行为。(1分)王对李依法履行职责以撤职方式实行打击包袱,尚不构成犯罪的,应由所在单位或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分)
(3)李的举报行为属于“终于职守”。(1分)
“忠于职守”表现为:忠实于服务主体:实于社会公众;忠实于国家;
8.2008年5月,财政部门在对鸿飞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事项:
(1)出纳小王是总经理的侄女,深受总经理的器重,除了负责出纳工作外,还兼任收入、费用账目的登记工作。
(2)会计小张,考上本地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申请调离单位。由于入学时间紧迫,小张请示领导先去报到上学,等入学手续办理完毕后,再回单位办理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单位领导同意了小张的申请。
(3)2007年初,公司正式调入一名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黄某担任会计部副经理。黄某原工作单位在湖南,目前仍持有湖南省财政部门颂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关会计从业资格业务档案尚保存在湖南省财政部门。
(4)公司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对总账和明细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打印,会计账簿连续编号,并装订成册,由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签名(盖章)。
(5)有一张购货发票,存在涂改痕迹。能够隐约看出,原登记金额为50万元,更正后的金额为500万元,但更正处没有发票出具单位的盖章。公司解释说是销货单位开具发票时金额填写错误,销货单位直接在发票上进行了更正,但没有盖章,更正后的金额正确无误。
要求:请分析上述事项是否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答案:(1)小王担任出纳没有违反相关规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出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小王仅仅是出纳,没有违反回避制度的规定。(1分)出纳不得兼任收入、费用的账目登记工作,二者属于不相容职务。小王兼任收入、费用账目的登记工作,违反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关于“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1分)
(2)《会计法》第41条规定,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1分)小张在未办理会计工作移交手续离开单位违反了这一规定。(1分)
(3)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持证人在不同会计从业管理机构管辖范围调转工作单位,且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的,应当填写调转登记表,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时向原注册登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
办理调出手续,并自办理调出手续之日起90天内,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登记表和调入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证明,向调入单位所在地区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办理调入手续。(1分)黄某1月调入公司工作已经1年多,尚未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调转手续,不符合上述规定。应及时办理会计从业资格的调转手续。(1分)
(4)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总账和明细账应定期打印。但发生收、付款业务时,在输入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的当天,必须打印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库存现金核对无误。(1分)公司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打印的做法,违反了规定。(1分)
(5)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原始凭证记载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工作必须由原始凭证出具单位负责,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重新开具的原始凭证,也应由原始凭证出具单位负责。(1分)公司收到的原始凭证有更正痕迹,缺乏出具单位的盖章,违反了这一规定,应要求凭证出具单位按规定重新开具(或加盖印章)。(1分)
9.广州强力公司在2007年发生了下列事项:
(1)因董事长出差在外,公司对外报出的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经总经理和财务经理签名、盖章后对外报出。
(2)公司因资金借贷与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建设银行发生矛盾。公司通过疏通关系,与中国银行的某下属分理处达成协议,从该分理处贷款500万元。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该分理处的关系,公司领导吩咐会计部,在该分理处另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加强与该分理处的业务往来。
(3)公司因向A 公司购货,将收到的一张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背书转让给A公司。
(4)公司签发一张金额为30 000元的转账支票给B公司,而B公司提示付款时,公司的银行存款余额仅为000元。开户银行对强力公司处以1 000元的罚款,而B公司也要求强力公司支付1 000元的赔偿金。
(5)公司将已经保存五年的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进行销毁,销毁后,随即向税务机关进行了汇报。
要求:请分析强力公司的上述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对外报出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只由总经理和财务经理签字报出的做法不正确。(1分)根据《会计法》
法规第一章案例 篇2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往往要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下图所列物质与危险警告标签对应错误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一定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约为22.4 L
3.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只有①(B)③④
(C)②③(D)②④
4.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5.图2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处错误的是()
6.化学实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氢气等气体时,必须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爆沸伤人
7.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于0.3 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 1 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 2 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 mol/L
(D) 2 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9.图3中方框代表容器,上方黑球为氦原子,下方白球为氢原子,中间为忽略质量的隔板,则代表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为()
10.4℃时在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HCl气体(标准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 L
(B)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质量分数
(D)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11.在K2SO4、Al2(SO4)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测得,c(Al3+)=0.055 mol/L,c(H+)=0.01 mol/L,忽略溶液中的c(OH-),则c(K+)为()
(A) 0.045 mol/L
(B) 0.035 mol/L
(C) 0.055 mol/L
(D) 0.040 mol/L
12.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 1:4 (B) 1:5
(C) 2:1 (D) 2:3
13.相同体积的Na2SO4、MgSO4、Al2(SO4)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2:3 (B) 1:1:3
(C) 1:1:1 (D) 3:3:1
14.由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不能确定的物理量有()
(A) 1 mol水的质量
(B) 1 mol水蒸气的质量
(C) 1 mol液态水的体积
(D) 1 mol水蒸气的体积
15.一抽成真空的密闭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g;盛满H2后称量,质量为(M+Q)g.如果把H2排尽,再充满SO2气体,为使天平平衡,应在托盘天平的______上放置______g砝码.横线上分别应填的是()
(A)右盘M+Q
(B)左盘M+4Q
(C)左盘M+16Q
(D)右盘M+32Q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中学化学实验中,可用于物质分离或提纯的常用方法有:()
(A)加热分解(B)过滤
(C)结晶(D)萃取、分液
(E)蒸馏(F)分液
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从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的一种(可重复选用),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1)除去水中的Na+、、Cl-等杂质:______;
(2)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______;
(3)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
(4)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______;
(5)除去食盐溶液中混有的泥沙:______;
(6)除去NaCl中混有的碳酸氢铵:______;
(7)图4是氯化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选用的方法是;
(8)乙二醇和丙三醇是两种重要的液态有机物,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17.(9分)将3体积N2Hx和4体积O2的混合气体在150℃和1.05×105 Pa下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与压强时,测得反应后N2、O2、水蒸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原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少了.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N2Hx表示):______.
(2)推算NxHy化学式的根据是______.
(3)根据题给数据计算出x=______.
18.(12分)某化学实验小组需用480 mL0.5 mol/L的硫酸铜溶液,请回答配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如果用胆矾(CuSO4·5H2O)来配制,需用胆矾的质量为______g.
(2)在该实验中要用到容量瓶,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
(3)下面是配制硫酸铜过程中的5个操作步骤:①向盛有胆矾的烧杯中加入20 mL水使其溶解;②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③将硫酸铜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④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小心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后移入容量瓶中;⑤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4)上述操作中,①、③都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
(5)上述操作⑤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采取的补救措施为______.
(6)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对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______.
①在烧杯中搅拌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③容量瓶使用前未进行干燥;
④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某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润洗过;
⑤定容后加盖摇匀,分装入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
⑥没有洗涤溶解时用的烧杯和玻璃棒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9.(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粗盐的提纯和检验进行研究.已知该粗盐样品中主要含有Mg2+、Ca2+(忽略)和一些不溶性杂质,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流程如图5:
(1)混合液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2)为检验溶液B中Mg2+、Ca2+是否除尽,通常分别取少量溶液B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一:检验Mg2+是否除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步骤二:检验Ca2+是否除尽.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对溶液B加热并不断滴加6 mol/L的盐酸溶液,同时用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pH<7时停止加盐酸,得到溶液C.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4)将溶液C倒入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______(填现象)时,停止加热.
20.(10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小颗粒状铝硅合金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测定通常状况(约20℃、1.01×105 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已知硅与稀硫酸不反应,且铝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拟选用图6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1)必须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接()(填接口字母,不一定填满).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
(3)简述实验结束时,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的方法是______.
(4)实验中准确测得4个数据:实验前铝硅合金的质量m1 g,实验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g,实验后量筒中液面读数为V mL.则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______.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导致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现有200 mL 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欲使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变为2 mol/L和0.2 mol/L,应加入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5 g/cm3)多少毫升后再加蒸馏水(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干冰不能燃烧,反而可用作灭火剂.
2.(D)(A)项物质的量不等于物质的质量;(B)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C)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相同.
3.(C)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答案:(C).
4.(D)(A)、(B)、(C)三个选项中,所述部位必须接触.
5.(B)(A)选项读数时仰视,错误;(B)选项在量筒中稀释错误,稀释浓硫酸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两处错误;(C)选项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选项为了加速溶解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C)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爆沸现象.答案:(C).
7.(D)沉淀的过滤需要滤纸,蒸馏需要蒸馏烧瓶和冷凝管.
8.(C) 2 L溶液与1 L溶液的钾离子浓度都为0.6 mol/L.
9.(A)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2:1,排除(C)、(D).又因为He为单原子分子,故选(A).
10.(B)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气体后,溶液的体积不再是原来的100 mL(0.1 L),更不等于22.5 L.题中溶剂的质量等于1 g/mL×100 mL=100 g,溶质的质量等于,故可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11.(B)根据电荷守恒有:,解之:c(K+)=0.035 mol/L.
12.(A)设所配制1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为V,则:V×1 mol/L×40 g/mol=60 g,解得V=1.5 L=1500 mL.根据题意,需要再加水约1200 mL,故300:1200=1:4.
13.(C)仔细观察Na2SO4、MgSO4、Al2(SO4)3的化学式,可知1 mol Al2(SO4)3可电离出3 mol,而1 mol Na2SO4和1 mol MgSO4都电离出1 mol.体积相同时,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其的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3,加入过量BaCl2,生成的沉淀质量之比为1:1:3.所以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14.(D)(A)、(B)选项中,1 mol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为m NA;(C)选项中,水分子间距离和水分子大小相比可以忽略,1 mol液态水的体积为NA V;(D)选项中,水蒸气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得多,即水蒸气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水蒸气分子间距离,仅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1 mol水蒸气的体积.答案:(D).
15.(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相同体积的容器在同温同压下盛放不同气体时,所含分子数必然相等.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而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则相同体积的SO2与H2的质量比为32:1.为使天平保持平衡,容器中充入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应为32Q g.
16.(1)(E)(2)(F)(3)(D)(4)(E)(5)(B)(6)(A)(7)(C).(8)(E)
解析:混合物分离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萃取法适用于同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将混合物分离,如(3).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混合物分离,如(7).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或者从液体中除去难挥发的固体,通常采取蒸馏,如(1)、(4)、(8).分液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如(2).过滤可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杂质,如(5).此外还可以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特殊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可分解(6)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3)4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度减少,即密度变为原来的,则体积变为原来的倍,即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0体积.根据题意,O2过量,所以N2Hx完全反应.
据此得.故有:,求得x=4.
18.(1)62.5 g (2)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3)①③④②⑤(4)搅拌引流(5)把溶液倒掉,将容量瓶刷洗干净,重新配制溶液(6)①②⑤⑥③
解析:(1)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必须用500 mL的.需要胆矾的质量为0.5 L×0.5 mol/L×250 g/mol=62.5 g.(2)使用容量瓶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5)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6)如果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硫酸铜溶液润洗过,由于有溶质残留,所以浓度偏高.
19.(1)NaOH和Na2CO3 (2)①NaOH②Na2CO3 (3)除去NaOH和Na2CO3
(4)蒸发皿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蒸发皿中只剩少量液体)
解析:(1)除去Mg2+和Ca2+可分别选择OH-和,因此混合液A中的溶质应含有OH-和.为了避免引入杂质,应选择NaOH和Na2CO3.
(2)检验Mg2+可选用NaOH,检验Ca2+可选用Na2CO3.
(3)为了将杂质除净,NaOH和Na2CO3必须过量,因此要加入盐酸除去.
(4)本题考查蒸发皿的使用,蒸发溶剂时不能将液体蒸干.
20.(1)(E)(D)(G)(2)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3)待实验装置冷却至通常状况后,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再平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即氢气在通常状况时的体积(4)(5)偏大
解析:(1)实验原理是:将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水中,并且将水排入量筒中.这样,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气体的体积.由于反应放热,反应体系的温度偏高,所以排出的水的体积偏大.欲准确测定,必须使气体的温度恢复到通常状况,这样多排出的水就会回流,因此必须用(G).如果用(F),多排出的水无法回流.
(2)反应体系的压强增大,会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滴入锥形瓶.
(3)必须注意:使量筒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读数时要平视.
列比例可解得: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则液体体积偏大,根据上式可知,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偏大.
21.答案:104.1 mL
解析:设加入V mL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加水后溶液的体积为V(总).
根据Na2SO4的物质的量得:200 mL×10-3L·mL-1×0.5 mol·L-1=V(总)·0.2 mol·L-1,计算得:V(总)=0.5 L.
第一章 词法 篇3
要点归纳
一、名词的分类
名词分类可简单列表如下:
二、名词的数
(一)可数名词复数的构成
1.规律变化
可数名词复数的构成规律如下:
2.不规则变化的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形式
英语里有一些名词的复数形式是不规则的,需要记忆。但可分类归纳如下:
注:巧记“某国人”的单复数变化:中日不变,英法变,其余后面把s添。即:Chinese,Japanese的单复数相同,Englishman,Frenchwoman等要把a改为e。如:an Englishman→two Englishmen。其他各国人的复数直接加s即可,如:a German→two Germans,anAmerican→four Americans。
3.合成名词的复数形式
合成名词构成复数时通常只将里面所包含的主体名词变为复数。例如,apple tree-apple trees苹果树。由woman作为第一部分的复合名词,将两部分皆变成为复数形式。如:man writer-menwriters男作家,woman singer-womem singers女歌手。
(二)不可数名词数量的表示
不可数名词无法直接用数目计算,因此不可数名词不能像可数名词那样用a,an,many,few,one。two等词修饰,但可用some,much,little等词修饰。不可数名词通常采用“数词(当数词是one时可用a或an)+piece,cup,bottle等计量单位名词+of+不可数名词”形式表达数量。要特别注意一点:当数词大于1时,计量单位名词要用复数形式。如:Give me a glass of juice and two pieces of bread,please.
不可数名词一般只有单数形式,没有复数形式,其量的概念通常用一单位词来表示,或用some,lit-tle,much等来修饰,如:a piece 0f paper(bread…)一张纸(一块面包…);a bottle of wine(juiee…)-瓶酒(一瓶果汁……)。
(三)名词作主语和谓语的呼应
1.句子的谓语动词要和主语相一致:单数可数名词或没有计量单位的名词修饰的不可数名词充当句子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复数名词用作句子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如:Beef is delicious,but don't eat too much of it.牛肉是美味,但别吃太多。Everyone except Bill and Tom was there whenthe meeting began.会议开始时,除了比尔和汤姆,每个人都在这。-Can I help you?我能帮你吗?-Yes,I'd like five potatoes and some peas.是的,我想要五个土豆和一些豌豆。
2.有计量单位名词修饰的不可数名词充当句子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还是用复数形式,由计量单位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决定。如:-What's on the ta-ble?桌子上是什么?-There is a glass of milk.是一杯牛奶。How many bottles of juice are there in thebox?盒子里有多少瓶果汁?
3.有些名词只有复数形式,谓语动词也用复数形式。常见的这些词有:trousers,glasses,clothes,shoes,goods(商品)等。如:Where are my glasses?我的眼镜在哪里?Your shoes are nice and beautiful.你的鞋很好看。
4.有些词以复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常见的这些词有news,physics等。相反,有些词却以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常见的这些词police,people等。如:Physics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The police are running after a robber now.警察们正在追强盗。
5.有些数词和名词的复数形式合在一起用来表示一个整体(例如一段时间),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Two weeks isn't enough for me to finish the work.I need a third week.对我而言,要完成这个工作,两周不够。我需要三周。
三、名词所有格
名词所有格的构成列表如下:
典型考题例析
1.(2007天津市)They got much_____on the Intemet.
A.photoB.ideas
C.messageD.information
点拨:从题意看这里应选“信息”,而much是修饰不可数名词的,因此不能选择C。答案为:D。
2.(2007孝感市)There are three_____assistants
in that_____shop.
A.women;shoeB.woman;shoe
C.woman;shoesD.women;shoes
点拨:woman作为第一部分的复合名词的复数,两部分都须变成复数。由主谓一致的原则可知,不能选择B和C。答案为:A。
3.(2007河北省)_____room is big and
bright.They like it very much.
A.Tom and SamB.Tom's and Sam
C.Tom and Sam'sD.Tom's and Sam's
点拨:A and B's型名词所有格表示A、B两者共同拥有某物。因为room是单数,因此确定该房间两者共有。答案为:C。
4.(2007沈阳市)A human_____can do some
things better than a computer,for example,crea-
ring new ideas.
A.headB.body
C.brainD.arm
点拨:从题意看这里应选“大脑”,而不是“头”,因此,不能选择A。答案为:C。
5.(2006哈尔滨市)My school isn't far from here.
It's onlv_____walk.
A.fifteen minutesB.fifteen minutes'
C.fifteen minute's
点拨:无生命名词所有格用来表示时间、距离、重量等。答案为:B。
误区警示
法规第一章案例 篇4
12301010 建设工程法律体系
1. 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我国,根据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性质不同,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 7 个法律部门构成: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2. 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法的形式是指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习惯法、宗教法、判例、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我国法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体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几类。注意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的签发规定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发布公告规定。
法的效力层级,指的是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法的形式,由于制定的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效力,形成不同的效力等级体系。我国法的效力层级是: 宪法至上,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 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
3. 建设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法律的关系
建设法律和建设行政法规构成了建设法的主要内容。建设法律、行政法规在调整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时,形成行政监督管理关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是建设行政监督管理关系,它是行政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法律、行政法规在调整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时,形成民商事法律关系。民商事法律关系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该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商事权利和民商事义务关系; 第二,该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 间的关系; 第三,该法律关系主要是财产关系; 第四,该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建设民商事法律关系是民商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律、行政法规在调整建设活动中产生社会关系时,会形成社会法律关系。建设社会法律关系是社会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12301020 建设工程法人制度 1. 法人的法律定义和应具备条件
《民法通则》 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应当具备以下 4 个条件: 依法成立;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可以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
企业法人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2.法人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建设中,大多数建设活动主体都是法人。如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都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建设单位一般也应当具有法人资格。
工程建设中,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 企业法人与项目经理部的法律关系
项目经理部是施工企业为了完成某项建设工程施工任务而设立的非常设的下属机构,是由一个项目经理与技术、生产、材料、成本等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管理班子,是一次性的具有弹性的现场生产组织机构。施工企业应当明确项目经理部的职责、任务和组织形式。项目经理部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所以,项目经理部行为的法律后果将由施工企业法人承担。项目经理是经企业法人授权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一种施工企业内部的岗位职务。每个施工项目必须有一个项目经理。12301030 建设工程代理制度
1. 代理的基本法律概念、特征和主要种类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被授予的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而行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民事法律制度。因此,代理是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代理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 代理人应该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代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代理权产生的不同,把代理划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注意理解三种代理的概念。
2. 建设工程代理行为的设立和终止
建设工程活动中涉及的代理行为较多,如工程招标代理、材料设备采购代理以及诉讼代理等。但是,建设工程活动中的代理行为受到诸多的法律约束:其一,有些建设工程活动不得委托代理,如建设工程的承包活动; 其二,有些建设工程活动须取得法定资格方可代理,即有些建设工程代理行为必须由具有法定资格的组织方可实施,如招标代理。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具备法定的条件。
建设工程代理行为多为委托代理。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规定的内容。否则,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委托代理终止的情形有:(l)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死亡;(4)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5)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终止。建设工程代 理行为的终止,主要是第(1)、(2)、(5)三种情况。3. 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
复代理也叫转委托,基于本代理而产生,复代理人由本代理人选择,但是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事后及时告知被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应对复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是紧急情况下除外。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注意无权代理的不同后果。
表见代理是特殊的无权代理,法律使该代理行为有效。相对于代理而言,表见代理还具有特别的构成要件。
4. 建设工程代理法律关系存在着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和被 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两个法律关系。12301040 建设工程物权制度
1. 物权的基本法律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主要特征有: 物权是支配权; 物权是绝对权; 物权是财产权; 物权具有排他性(即一物一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担保物权是权利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2. 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役权
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因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而使用国家所有的土地的权利。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放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应当符合具体规定。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出让人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登记机构应当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地役权,是指为使用自己不动产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地役权是按照当事人的约定设立的用益物权。设立地役权,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地役权自地役 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3. 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和保护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动产物权以占有和交付为公示手段。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12301050 建设工程债权制度 1. 债的基本法律关系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按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因而具有相对性。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主体的相对性; 内容的相对性; 法律责任的相 对性。
债的内容,是指债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债权与物权不同,物权是绝对权,而债权是相对权。2. 建设工程债的发生根据
引起债产生的一定的法律事实,就是债产生的根据。建设工程债产生的根据包括合同、侵权、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
建设工程债的产生根据,最主要的是合同。合同产生的债被称为合同之债。侵权,是指公民或法人没有法律依据而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的行为。侵权行为一经发生,即在侵权行为人和被侵权人之间形 成债的关系。侵权行为产生的债被称为侵权之债。在建设工程活动中,也常会产生侵权之债。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没有法律上的特定义务,也没有受到他人委托,自觉为他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无因管理产生的债被称为无因管理之债。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或者合同上的依据,有损于他人利益而自身取得利益的行为。不当得利产生的债被称为不当得利之债。3. 建设工程债的常见种类 建设工程债的常见种类有: 施工合同债; 买卖合同债; 侵权之债。施工合同债是发生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债; 买卖合同债主要是在施工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债,以及建设单位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债;侵权之债的情形较多,如施工单位与工地附近的居民之间的债等。12301060 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 1.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主体,在建设工程活动中也主要是这三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属性,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期限性的法律特征。2. 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的常见种类
在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就是专利权的客体,我国《专利法》 保护的是发明创造专利权,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 20 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 10 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商标专用权的内容只包括财产权,商标设计者的人身权受<著作权法》保护。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 10 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可以无数次提出续展申请。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在建设工程活动中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建筑作品及图形作品等。需重点掌握单位作品和职务作品的区别,以及建设工程活动中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3. 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的保护
建设工程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包括违约和侵权两种,当事人可以寻求民法保护、行政法保护和刑法保护,对于著作权的保护主要是民法保护。需重点掌握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特征。4. 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律责任
了解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主要行为及惩罚措施。重点掌握民事责任中赔偿损失数额的四种确定方法。12301070 建设工程担保制度
1.了解担保的概念。当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 同无效。2. 《担保法》 规定,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保证是建设工程活动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保证的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一般不得作为保证人。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
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建 设工程施工常用的保证包括施工投标保证、施工合同履约保证金和工程款支付担保。
3. 抵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具有优先受偿权。需重点掌握可作为抵押物的财产以及不能作为抵押物的财产,抵押合同的生效时间 以及抵押的效力。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分为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定金应当以书面的形式约定,定金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20%。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应双倍返还定金。12301080 建设工程保险制度 1. 保险与保险索赔
保险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分散危险、消化损失的法律制度。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合同分为财产保险合同和人身保险合同,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属于财产保险合同。投保人进行保险索赔必须提供必要的有效的证据,索赔的证据一般包括保单、建设工程合同、事故照片、鉴定报告以及保单中规定的证明文件。2. 建设工程保险的主要种类和投保权益
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投保人为工程发包人,被保险人具体包括业主或工程所有人、承包商或者分包商和技术顾问。应重点掌握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一切险的保险责任范围、除外责任和保险期限。施工单位应当为施 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保险代理人是受保险公司的委托,为保险公司推销保险产品。保险经纪人是受投保人的委托,帮其设计保险方案并选择适当的保险公司。12301090 建设工程法律责任制度
1. 法律责任的基本种类和特征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 违完法律责任、丹 l1 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2. 建设工程民事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民事责任可以分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需掌握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做、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其中,建设工程民事责任的主要承担方式包括:(1)返还财产;(2)修理;(3)赔偿损失;(4)支付违约金。
3. 建设工程行政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需掌握建设工程领域涉及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主要内容。
4. 建设工程刑事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是刑罚。也包括一些非刑罚的处罚方
法规第一章案例 篇5
应考提示:
考生在考试时要注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都要在答题卡上作答,单选题和多选题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用2B铅笔涂黑。在用2B铅笔涂黑答题卡的时候,事先要认真地看看答题卡上题号的顺序,是横着排的还是竖着排的,别在这个上面犯错误。其实我们就要认真地答卷,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考。
复习提示:
大家在面临考试日子一天一天接近的时间里,复习的时候还是要把握大纲,从“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要求中找重点。“了解”的范畴是对该内容的要求较浅,试题所占的比重较少,基本内容掌握就足够了;“熟悉”的范畴是仅掌握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当了解一下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试题会占到一定比重;“掌握”的范畴是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需要适当掌握相关知识的拓展内容,试题占到比重也会更高。
法律和法律规范
第一章 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
第一节 行政法学基本知识
行政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研究对象为行政法,范围比较广。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也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法制轨道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学习行政法学基本知识的目的是推进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一、法律与法律规范
1、法律的概念 法律泛指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一般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的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而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与权利、义务的概念不可分。
(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了它,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区别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特点。
2、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遇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形式上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实施的保证。
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文字表现形式,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构成要素,但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和效力
3、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定由3个要素: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是适用规范的必要条件,即实施某种行为可以适用法律规范;
处理是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即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规定人们应当作什,不能做什么。
制裁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接受何种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法律规范。
4、法律规范的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也成为法律效力,就是法律的约束力。法律效力包括:等级效力和效力范围。等级效力:是指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法律形式的法律在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一是,法律效力的等级首先决定于其制定机构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效力的等级越高。二是,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按照特定的、更为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三是,同一制定机关按照相同的程序就同一领域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时,后来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先前制定的法律规范,四是,同一主体在某领域既有一般立法又有特殊立法时,特殊立法通常高于一般性立法。五是,某国家机关授权下级国家机关制定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法律、法规时该项法律、法规在效力上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
效力范围: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包括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
时间效力范围:即法律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是否溯及既往。我国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即对法律规范性文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实不适用该法律的规定。如有例外,必须说明。
空间效力范围:即地域效力范围,是指从地域范围上确定法律对人、对事的效力。对人的效力:中国公民在国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国外,原则上仍然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在我国的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员以及他们举办的企业组织或社会团体,同样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如我国另有规定,则依该法律办理。
行政法学的概念、作用和调整对象
二、行政法学基础
1、行政法学的概念、作用和调整对象
概念: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居于各子法之首。
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调整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关系:是在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监督行政关系:是国家权利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包括:国家权利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行政监察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也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行政法一般来源于成文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成为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在法律渊源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行政法规范和其它法规、规章的依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其它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据。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数量大,是行政法的主要渊源。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其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法规只在民族自治机关的管辖区域内有效。在我国的法律渊源中同地方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性政府规章作为法律渊源,其数量大大超过地方性法规。但其效率不及其它法律形式。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只具有参考价值。
(7)有权法律解释。有权法律解释是依法享有法律解释权的特定国家机关对有关法律文件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8)国际条约与协定。由签约国制定,适用于条约和协定涉及国内规定的范围(9)其他行政法渊源。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法律文件、行政机关与有关组织联合发布的文件等。
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使用的法律渊源有其特殊性,只适用于该特别行政区。行政合法性原则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原则:
行政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另一类是一般的行政法原则,即基本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所有的行政法律规范。在一类是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行政规范。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名具有其它原则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②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③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执法偏差。④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必须服从法律的基本准则和法制、民主及人权原则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即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
行政合法性,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包括:
1)行政主体合法。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应具备相应资格。行政主体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
2)行政权限合法。行政权限,指行政权力的边界。行政权限合法是指行政主体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活动进行调整的行为应当有法律依据,应当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包括:时间、空间范围限制;手段、方法限制;权力运用程度限制;目的、动机限制等。超出授权范围的行政是越权行为,而越权行为是无效行为。
3)行政行为合法。即行政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手段、方式、程序进行。行政机关作出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行政程序合法。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公正的保障。侵犯公民的程序权力,同样是为法。程序的作用是有效防范行政权力的专断和滥用,保障行政机关作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公民接受行政决定的能力。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多的行政决定是无效的。
5)其他原则。例如: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等。强调依法行政并非限制行政活动。现代行政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如明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这类行政应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可以说“没有法律规范就没有行政”,称之为消极行政。第二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如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咨询、行政建议、行政政策等。这类行政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限内积极作为,称之为积极行政,或“服务行政”。
行政合理性原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出现和运用是行政法的一个重大发展。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行政活动中,公正、客观、适度地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合理性原则应该包括:
1)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行政行为必须出自正当合法的目的;必须出于为人民服务、为公益服务;必须与法律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相一致。
2)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法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不能滥用和擅自扩大范围。
3)行政的行为和方式合理。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符合人之常情。包括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日常生活常识、人民普遍遵守的准则和一般人的正常理智的判断。
4)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行政处罚,面临多种行政手段和措施时,应该按照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性的要求作出合理选择,则其合理而从之。
合理性原则的产生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的条件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
2)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的合理解释,采取具体措施。
3)法律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承认和保护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应当对其行使加以控制。
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只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通常,一个行政行为触犯了合法性原则,就不再追究其合理性原则;而一个自由裁量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合法性原则,也可能引起合理性问题。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的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
一般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对待。行政主体针对多个相对人实施行政决定时应遵循的规则。行政主体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时,必须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行政主体先后面对多个相对人时,对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变更和消灭,应当与以往同类相对人保持基本一致,除非法律已经改变,对不同的情况要求区别对待。
2)比例原则。行政权虽然有法律上的依据,但是必须选择使相对人最小的损害方式来行使。比例原则和平等对待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行政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正常判断。对于行政决定合理与否,难以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只能用大多数人的判断为合理判断,即舍去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判断,取两者中间值即为合理判断。
4)没有偏私。行政决定上的内容没有偏私的存在,而且要求在形式上也不能让人们有理由怀疑可能存在偏私。这就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决定时不受外部压力的干扰,对所处理之事没有成见,在作出决定之前,未私自与一方当事人接触过等。
行政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则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一方。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行政中应该保持一致;合法性原则必须讲求“合理性”的度,与合法性原则相协调。
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监督,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执法。
(2)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以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依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这样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不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根本就谈不上依法行政;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但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组织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行政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理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对因此受到财产损失的行政相对人,应依法给予补偿。
6)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有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不正当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三、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的含义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服务关系、合作关系、指导关系、行政赔偿关系。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法并不对所有行政关系作出规定或调整,只调整其主要部分。因此,行政法律关系范围比行政关系小,但内容层次较高。
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1)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行政法权利的享有者和行政法义务的承担者。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以相对方为另一方当事人。行政法主体包括所有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国家机关和法律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1)行政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决定,并能独立承担实施行政决定所产生相应法律后果的一方主体。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部分,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未必就是行政主体。构成行政主体的要件是:
·依法成立的组织。该组织是由有权机关依法批准成立;包括行政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
·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职权与职责,同时必须在法律上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与职责。
·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实施行政行为。
·能依法独立承担法律后果;包括法律规定的有利的后果和不利的后果。2)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具有或不行使行政权,同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包括外部相对人和内部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不具有行政职责和行政职务身份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管理的对象。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的一方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享有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
·行政参与权,包括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参与行政程序;了解行政信息等。·行政协助权,包括报告权、制止权、扭送权等。
·行政保护权,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应当获得国家行政的合法、正当、平等的保护,当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行政保护,否则有权提出行政诉讼。
·行政受益权,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据法律从行政主体那里获得某种利益,如获得行政机关的奖励等。
·隐私保密权,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公开行政相对人的隐私。行政相对人享有对自己的隐私保密的权利,行政主体有为行政相对人的隐私保密的义务。
·行政监督权,行政相对人对国家行政工作享有监督权;对行政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不法工作人员的控告和揭发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赔偿和补偿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财产损失,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获得赔偿或补偿。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恒定性。行政法律关系还具有法定性。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财物、行为和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一定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存在的基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如下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设定单方面性。这就是说,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赋予的、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行政权,其意思表示具有先定力,无须征得相对人的同意。对行政相对人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时,行政主体可以运用行政权予以制裁或强制其履行,行政相对人却没有这种权利。
2)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当事人没有自由约定的可能。
3)行政主体权利处分的有限性。行政主体的权利就是集合和分配公共利益的权利。它对于相对人而言是权利,对于国家和行政主体而言是职责或义务,是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的统一体。行政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行政纠纷的不可调解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法律事实通常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法律事件:是指能导致一定法律后果而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如:洪水、地震等。这些事件都能在法律上导致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根据人们的意志所为的行为。法律行为的产生必须是出于人们的自觉地作为或不作为;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必须是为法律规范所确认,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行政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变为现实的由行政法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在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消灭前,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称之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如:一方当事人发生了变化或者内容发生了变化,都会使行政法律关系变更。
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原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消灭。如:双方当事人消灭;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消灭,如:权利和义务使用完毕,或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被撤销;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消灭;均会导致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导地位,公民、组织处于相对“弱者”的地位。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与此相反,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监督主体通常居于主导地位,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只是被监督的对象,公民、组织有权通过监督主体撤销或者变更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而获得救济。
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四、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行使公共权力,对外部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件:
1)行为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 3)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 4)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5)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
2)裁量性。行政行为的裁量性是由其权力因素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机关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未来事项作出预见性的规定。其批准、许可、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对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因素。
3)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性的行为。可以自行作出执行法律的命令或决定,无须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争得对方同意。
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撤销或变更之前,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服从。
5)强制性。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能如遇障碍时,在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克服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其行政权力和手段,或借助其他国家机关的强制手段消除障碍,确保行政行为的实现。
6)无偿性。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如收税)、维护和分配都应该是无偿的。任何乱收费、乱摊派都是不允许的。
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1)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依据。
2)裁量性。行政行为的裁量性是由其权力因素的特点决定的。行政机关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就未来事项作出预见性的规定。其批准、许可、禁止、免除,通常都涉及行政相对方未来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因素。
3)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性的行为。可以自行作出执行法律的命令或决定,无须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争得对方同意。
4)效力先定性。效力先定性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撤销或变更之前,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国家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个人或团体都必须服从。
5)强制性。根据行政法的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职能如遇障碍时,在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克服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其行政权力和手段,或借助其他国家机关的强制手段消除障碍,确保行政行为的实现。
6)无偿性。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如收税)、维护和分配都应该是无偿的。任何乱收费、乱摊派都是不允许的。
行政行为的内容
3.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成立,便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产生的法律上的效果和作用,表现为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与强制力。
确定力。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撤销。行政主体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变更行为的内容,或者就同一事项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内容,随意改变行政行为的内容。要求改变行政行为必须依法提出申请。
拘束力。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于行政相对方,必须严格遵守、服从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未被依法撤销、变更之前,负有执行该行政行为的义务,任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不能干预这种执行;都要受到该行政行为的约束。
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当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其履行该义务。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依职权所作的执法行为,不需要事先得到法院的判决。这种执行力又称“自行执行力”。但是,自行执行力并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必须强制执行,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中的警告行为。一般而言,行政行为只是在行政性对方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行政行为才需要强制执行。
多数情况下行政行为成立、生效后应立即执行,但并不是都立即执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法律规定的暂缓执行的行为;行政主体不具备强制执行手段,须要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等。
公定力。行政行为在没有被有权机关宣布违法或无效之前,即使不符合法定条件,仍然视为有效,并对任何人都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无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合法有效。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4.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生效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行为的成立。一个行政行为只有具备法定要件,才能有效成立,才是合法的。一般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
(1)即时生效,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效力,对相对方立即生效;(2)受领生效,行政行为须为被相对方受领才开始生效。受领,即接受、领会,是指行政机关须将行政行为告知相对方,为相对方所接受,一般采用送达的方式;
(3)告知生效,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的内容采取公告或宣告等有效形式,使对方知悉;
(4)附条件生效,行政行为的生效附有一定的期限或一定的条件,在所附期限到来或条件消除时,行政行为才开始生效。如:行政法规、规章的生效,往往附有一定的期限。
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是:
(1)主体合法。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有行政主体资格,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否则行政行为无效。行政主体合法包括行政机关合法、人员合法、委托合法三方面的内容。
(2)权限合法。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以一定的权限规则实施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事项管辖权的限制;行政地域管辖权的限制;时间管辖权的限制;法定手段的限制;法定程度的限制;法律、法规设定条件的限制;委托授权的限制。行政主体只有在上述法定职权限度内实施行政行为,否则无效。
(3)内容合法。是指行政行为中体现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权利、义务的影响与处理都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受法律羁束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自由裁量行为,必须符合法定幅度与范围。行政行为的内容应明确、适当,体现公正合理;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4)程序合法。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作出某种行为。一是要求行政行为性质要与相适应的法定行政程序要求相符合;如:行政许可程序是申请、审定、核发。二是必须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如:说明身份规则、听取意见规则等。
行政行为的分类
5.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分类方法很多,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在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有下列几种:
(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按照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制定和发布普遍行为准则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能对未来发生约束力,可以反复使用,可以起到约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用的行为。包括:制定法规、规章,发布命令、决定等。编制城市规划也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的其核心特征是:行政行为的不确定性或普遍性。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且具有后及力,其不仅适用当时的行为或事件,而且适用于以后要发生的同类行为和事件。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特征,并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议、修改、通过、签署、发布等一系列程序。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等。
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对特定的人或事件做出影响相对方权益的具体决定与措施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将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具体化,是在现实基础上的一次性行为。在已有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遵守法定规则。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与具体化。其内容只涉及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与确认行为、行政奖励与给付行为、行政征收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行政监督行为、行政裁决行为等。
(2)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性和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作标准,可以划分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内部行政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作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的法律效力的行为,如行政处分、行政命令等。外部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行政行为以受法律的约束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没有自行选择、斟酌、裁量的余地,如税务机关征税等。自由裁量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范围等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机关可否主动作出行政行为标准,划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授予的职权,无须相对方的请求而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称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等。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有相对方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多方)行政行为。以决定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的数目为标准,把行政行为划分为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多方)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单方意思的表示,无须征得相对人同意即可成立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政监督等。双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公务目的,与相对方协商达成一致而成立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合同。如果行政关系多方当事人为了一定目的,经协商达成一致而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称为多方行政行为;又称为“行政协定”或“行政协议”;如行政机关与群众组织签订的各项协议等。双方行政行为与多方行政行为在性质上没有多大区别。
(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程序才能生效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必须以书面形式加盖公章才能生效。如果不需一定方式和程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为称为非要式行政行为;如公安机关对醉酒司机采取强制约束的行为。要式行为,就其形式而言是羁束性的要求;而非要式行政行为属于自由裁量性规定。采取非要式行政行为应受到严格控制,一般在情况紧急或不影响对方权利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7)作为行为与不作为行为。所谓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积极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等。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如“集会游行示威法”中规定,对于游行、集会申请,主管机关对申请“预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就属于不作为行为。
(8)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行为。是以行政权作用的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的。行政立法行为,是行政主体以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带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的直接影响相对方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或者对个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作为第三者,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特定的行政争议或民事争议案件所作出的裁决行为;它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以行政机关为一方,以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各人为一方的三方法律关系,具体包括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行政行为,如行政终局裁决行为、国家行为等。
行政指导
6.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灵活的行政方式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行政指导的含义。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基于国家法律原则和政策,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灵活的运用非强制手段,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但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内涵:一是行政指导的实施宗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行政管理的需要。二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指导是根据其职责和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的,只要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行政主体均可以对其实施行政指导;除一些行政指导具有法律依据外,多数的行政指导的行政行为是基于法律原则以及行政组织法上的职能规定作出的,有的则是直接根据国家政策灵活作出的。三是行政指导没有强制力,行政相对方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或者配合,因而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
(2)行政指导的种类。行政指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有无法律依据分为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和无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以作用的性质分为促进性行政指导和限制行政性指导;以指导层次分为宏观性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以行业和部门管理可以分为建设、教育、商业等若干行业类别,如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产业政策等均属行业指导;以功能为标准分为管制型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行政指导,如事先阻止违章建筑即属于管制性行政指导,调停相对人之间的争执,避免酿成事端,属于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指导是指行政主体为使行政相对方的行为合法化而给予的行政指导,如规划报建指导等。
(3)行政指导的意义。行政指导是对目前法律不完备的及时补充。由于立法周期、费用等限制,尚不能完全满足行政管理对行政立法的需求,难以周到地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和具体对策。行政机关可以利用行政指导等措施实施管理,可以起到对“法律空白”和传统“依法行政”手段的补充。
行政指导是现代行政管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行政管理具有明显的“命令一服从”的关系特征。二战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市场经济国家随着经济民主化的趋势,相应产生了行政管理民主化的趋势,由于行政指导是在行政相对人的自愿同意和协助下进行的,与强制性法律手段相比,行政指导更具民主性,更符合行政相对人的意愿,从而减少行政阻力,更有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其特点是: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
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不同,我国的立法可以分为权力机关的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权力机关的立法是享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可以为有效地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作出执行性解释,这种解释同样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行政立法是从属性立法
行政机关的立法从属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是权力机关立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其从属性决定了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地方性法规的效率分别高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地方性规章。
3.行政立法的强适应性和针对性
行政立法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立、改、废,因此具有周期短、节奏快、数量大的特点。通过制定行政规范和规则的活动,为作出具体行政责任提供依据。
4.行政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行政立法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由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广泛、多样性所决定的。国家机关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地形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主体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行政立法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可以采取多样的发布形式,如:国务院批准主管部门发布,主管部门直接发布,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等。行政立法的名称也是多样的,如条例、规定、办法等。
二、行政立法的主体及其权限 1.行政立法主体
依据我国的刑法、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国务院。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具有以职权立法的权力和依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法律授权立法的权力。可以制定行政法规;依照最高权力机关授权,制定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暂行规定或条例;具有对规章的批准权、改变权和撤销权。
(2)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在本部门权限内制定规章的权力。我国的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都没有规定国务院设立的直属机构享有行政立法的国家职权。其行政立法权来源于单项的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的规章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后才能作为行政规章发表。
(3)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的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给予依法授权,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进行行政立法;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在其权限范围内,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章;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就其职权范围内的行政事项制定行政规章。
2.行政立法原则
(1)依法立法的原则。行政立法必须依法进行。行政机关只有在宪法和组织法赋予行政立法权后,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行政事务性立法;必须根据法律、法规关于相应问题的规定立法;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立法;行政机关行使紧急立法权,必须符合宪法所设定的紧急状态条件。
(2)民主立法的原则。行政机关以依照法律进行立法时,应采取各种方式听取各方意见,保证民众广泛参与行政立法。一是要建立公开制度;行政立法草案应提前公布,并附有立法目的、立法机关、立法时间等内容的说明,以便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发表对特定立法事项的意见。二是要建立咨询制度,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和咨询程序,对特别重大的行政立法进行专门咨询;公民有权就立法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甚至立法行为本身请求立法机关予以说明和答复。三是建立听证制度,将听取意见作为立法的必经环节和法定程序。并公布对立法意见的处理结果。.
(3)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结合的原则。行政立法具有层次性。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或者改善某一行政领域内的行政事务的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和增进公民的权益,保护人民的幸福。因此,行政立法要正确处理好维护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益之间的关系。在为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具体法律依据的同时,要注意规定的合理、适当,不能不当地限制甚至剥夺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立法要在社会协调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社公平与行政效率之间取得相对平衡。
(4)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在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基本人权和公平行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成本制定出最高质量的行政法律规范。建立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制度和时效制度。
3.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照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步骤。根据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行政立法的实践,行政立法程序一般包括: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审批、发布备案。
4.行政立法的法律效力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是指行政法规在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高于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较大城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若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行政法规时,应该决定在该地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在一般的情况下,中央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约束力。地方性规章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行政许可的原则
三、行政许可的原则
《行政许可法》确立了行政许可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 1.合法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进行。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对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3.便民原则 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应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许可的过程中,能够廉价、便捷、迅速地获得许可。
4.救济原则
救济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求国家予以补救的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权;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5.信赖保护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除非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公众利益的需要,确需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但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6.监督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制度的监督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同时,行政机关也要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行政许可的分类
四、行政许可的分类
现行的行政许可很多,数量很大。按照行政许可的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将行政许可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许可
普通许可是指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是运用最广的行政许可。其主要特征:
①对相对人行使法定权利或者从事法律没有禁止但有附加条件的活动的准许; ②一般没有数量控制;
③行政机关实施普通许可一般没有自由裁量权。普通许可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活动;基于高度社会信用的行业的市场准人和法定经营活动;利用财政资金或者由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贷款的投资项目和涉及产业布局、需要实施宏观调控的项目;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物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2.特许
特许指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的权利的行为。特许的功能有:
①相对人取得特许权一般应当支付一定的费用,所取得的特许权可以转让、继承; ②特许一般有数量控制;
③行政机关实施特许一般有自由裁量权。
特许主要适用于下列事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人等。
3。认可
认可指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其主要特征有: ①一般要通过考试方式并根据考试结果决定是否认可;
②资格、资质证的认可,是对人的许可,与身份相联系,不能继承、转让; ③没有数量限制;
④行政机关实施认可一般没由自由裁量权。
认可主要适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核准
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主要特征是:
①依据主要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的; ②一般要根据实地验收、检测决定; ③没有数量控制;
④行政机关实施核准没有自由裁量权。
核准主要应用于以下事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5.登记
登记是指行政机关确立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登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向相对人获得某种能力向公众提供证明或信誉、信息。主要特征是:
①未经合法登记取得主体资格或者特定身份,从事涉及公众关系的经济、社会活动是非法的;
②没有数量控制;
③对申请登记的材料一般只进行形式审查,通常可以当场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④行政机关实施登记没有自由裁量权。登记主要适用于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事项。
行政许可的程序
五、行政许可的程序 行政许可的一般程序: 1.申请与受理
申请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拟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意思表示。行政许可可以以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提出,也可以由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不必都要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后,申请事项依法属于本机关职责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因而对其申请予以接受,称之为受理。自受理之日起行政许可期限的规定开始适用,行政机关即负有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义务。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申请人可以依法通过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追究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2.审查
行政许可的审查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对已经受理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查的过程,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必经环节。审查质量直接影响行政许可的质量。
审查方式主要有: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当面质询、听取第三人(利害关系人)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行政机关可以依据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规定,结合行政许可事项的性质,相应决定采取何种方式审查行政许可的申请材料。
3.决定
决定是行政许可机关根据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审查的结果,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过程。行政许可的决定是根据审查认定的事实作出的。
行政许可决定有颁发证件的,也有不颁发证件的。颁发证件的种类有: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证书;资质证、资格证或其他合格证书;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法律、法规
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不颁发证件的可以在行政许可申请书上加注文字,说明准予行政许可的时间、机关及内容,并加盖公章;或者与申请人签订行政合同等,对于行政许可的申请,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视为行政许可。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救济权。
法规第一章案例 篇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本案例所属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回忆延安整风
第二阶段是整风的发动。其标志是1942年2月毛主席在中央党校所作的《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接着毛主席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好象巨石击水,引起强烈反响,尤其在知识分子和新党员中,反响更大。这两个报告全面阐明了整风的任务和方针。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大家开始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来重新认识党的历史。
当时各单位的知识分子和新党员,虽然有的听过报告或报告的传达,但对两个报告的深意,甚至对报告的字面意义都是不很理解的。他们中不少人受着自己经验的局限,误认为整风就是整领导。整什么领导呢?就是整那些直接面对他们的领导。那些高层领导中有什么东西要整,他们当时是不清楚的。用什么来整领导呢?他们当时的言论和行动,所主张和表现的极端民主化和绝对平均主义。当时有代表性的舆论阵地,原来就有一些年青人在文化沟办的《轻骑队》墙报,2月以后接着出来的是党校第三部的墙报。在他们看来,吃饭分大灶、中灶、小灶不平等,穿服装分干部服和普通服不平等,领导干部有马骑,一般没马骑不平等。七八个干部围一桌子才点两支腊烛,为什么有的领导人一个人要点两支?后勤部长窑洞里在一扇窗叶中间用了一小块方玻璃,也成了被批评的事。当时可热闹了,有画漫画的,有写小字报和打油诗的。我们政研室有位同志就写了一首“衣分三色”、“食分六等”等内容的四六句。王实味是突出的代表人物,写了《野百合花》,又在墙报上攻击李维汉同志,一时间把延安都轰动了。毛主席提着马灯去
图1 从1941年开始,中共在延安及各根据地开展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图为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整风问题的报告。看了墙报,什么没说,走了。王震同志从前方回来,发了脾气,说我们在前方打仗流血,王实味这样的人却在后方这样讽刺挖苦我们的领导干部,攻击我们的党。
4月初,中央发出了“四·三指示”,规定了整风文件,要求大家精读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照检查每个人的思想和表现。组织上成立中央总学委,主任是毛主席。下面还有分学委。中直机关学委的负责人有李富春、杨尚昆等。
经过“学风”的学习,在知识分子新党员中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开始认识只重书
图2战士们在进行整风学习
本、轻视实际的错误。我当时写了篇短文《把箭向自己射》,登在政治研究室的墙报上。拿到《解放日报》和《学习》版发表,乔木同志把题目改成《我来照照镜子》。虽然检查是肤浅的,但确实表明我的思想认识已有了转变。
通过“党风”的学习,青年同志各自回顾了思想变化,检查了各自的历史,反省了自己的缺点错误,端正了个人和党的关系,确实增强了党性,有的同志说准确了自己的家庭出身,有的同志交待了过去隐瞒的社会关系和历史问题。不少同志交待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小广播”行为,从中发现党校三部有同志、政治研室也有同志,经常和王实味在一起散布这类消息,并对中央的政治生活发表错误的评论。两个单位决定召开联合批判会。大会一起开,小会分别开,连续开了七十二天。批判会的缺点、错误,一是没有把那几位同志和王实味区别来,二是批判的进程是不断上纲。
各个单位的整风进入审查干部阶段。到1943年7月搞了十来天的“抢救干部”。我们这些负责审查干部工作的,搞了逼、供、讯;被审查的不愿也不能交待政治问题,双方的关系很紧张。正是这个时候,中央下达了毛主席的《九条方针》。它解放了被审查者,也唤醒了审查者,使我们从自己的亲自经历中,认识了主观主义的极大危险性。从此以后审干工作转入甄别工作,一直延续到七大前后才结束,没有一个同志受到冤屈,全部做了符合实际的结论。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审查者向被审查者“脱帽鞠躬,赔礼道歉”,实现了同志间没有
芥蒂的真诚团结。
1943年9、10月间,抢救运动停止后,整风开始进入《两条路线》的学习阶段。这是整风的第三阶段。应当说,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两条路线》的学习。参加《两条路线》的学习,主要是图3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 中央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几个人编成一组。政治研究室的几位同志和财贸部的李六如等同志合为一组,先是集中学习《两条路线》那本书。
什么事情,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条路线》一书既编进了正确的文件,也编进了有错误的文章。党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一看这些文件就比较清楚了。这个文件产生了什么结果,那个文件又是怎样结果,经过比较,是非分明,功过了然。在党的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条正确的路线,一条错误的路线。正确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错误路线则以王明等人为代表。
《两条路线》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进入新的高潮。小组讨论,大会开展自我批评和批评。这时又出现了一种倾向,一些受过“左”倾路线打击的同志,对那些犯了“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了过火批评,上纲到他们有政治问题。有的人毫无思想准备,就在大会上被轰下去,揪上台,要他说清楚问题。会议开得非常紧张,毛主席当时没有说话。会后他讲,会不能再开了,开下去非“炸”了不可。后来,1944年4月间,毛主席作了《学习和时局》的重要讲话。向大家说明,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个人责任,而应着重于当时的环境分析,弄清犯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以便彻底了解党的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要实行弄清是非,团结同志的方针。这个讲话,对党的团结和巩固,起了难以估计的巨大作用。在这个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开始起草我们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现在来看这些事情,都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只要善于总结,错误就能够成为宝贵的财富。没有“抢救运动”,恐怕就没有九条方针;没有学习《两条路线》的一时走偏方向,就很难有毛主席的《学习和时局》中提出的那几条。矛盾成熟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出来了。没到那个尖锐的程度,矛盾就难解决。毛主席显示了他掌舵的本领,对于问题就是能抓住时机、抓住火候,抓着以后就以最妥善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讲六届四中全会合法不合法的问题,按照当时一些同志的讲法,都把王明这些人说成是篡党,四中全会就是非法的。这样一搞,就不是个别人的问题,必然牵扯到一批人的问题,那党就不得安宁了。毛主席说四中全会是合法的,但手续不完全。这样,一批人就解脱了,党内其他同志也心服了,大家心里的石头都落了地。事情往往是这样,批评了错误,对错误给以充分揭露以后,最后给予恰当的定评,是巩固正确认识的很重要的环节。
图4 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整风学习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此党的整风运动圆满完成,党内的团结真正实现了,从而为七大的召开做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应当看作是整风运动的重大成果。
《两条路线》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致同意,应该以井岗山斗争为中心,围绕毛泽东来写党的历史。后来有些同志进一步说明,毛泽东的正确不仅是上井岗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主席在党内起到的重要正确作用,还应当往前算。比如,周恩来同志讲,广州中山舰事件时,按毛主席的意见,应该抵制蒋介石整理党务案,把蒋顶回去;而陈独秀不接受,一味向蒋介石妥协、退让。又比如,大家读到新印发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都非常兴奋,认为毛主席写这个报告时,已经是富有创造性的、高度成熟的马克思义者。据说,本来陈独秀和毛主席的关系不错,陈对毛很器重,但这个报告一送上去以后,两人的关系决裂了。毛主席高明,不是靠灵机一动,心血来潮,就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一种潮流恣肆而来的时候,毛主席常常砥柱中流。所谓“反潮流”也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的科学考察为基础的。
(附案例来源于:邓力群的《回忆延安整风》,《党的文献》,1992年第2期 图1来源于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4/c_12135858.htm,图2来源于中国网:http://cul.china.com.cn/lishi/2012-05/16/content_5010184.htm,图3来源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1-06/18/c_121552302_10.htm 图4来源于东方图片网: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5/20010615/class000500006/hwz411846.htm)案例评析:
1942年,毛泽东等以延安为中心,开展了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过,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这其实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纠正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解决这些在思想上表现为理论脱离实际,主观不符合客观的思想问题。这次整风运动,系统指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为党的思想建设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延安整风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科学内涵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延安整风运动使党在领导革命时不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而将其当成教条,不照搬外国经验,而是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条件。同时,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的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内涵,即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当然,延安整风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符合中华民族的具体特征。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科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延安整风运动,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问题,同时又初步使中国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初步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环。相关链接:
1.新华网“毛泽东的问题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发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2-01/13/c_122581668.htm,2.李颖著《延安整风是党建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人民日报》2001年06月05日第9版
3.凤凰网“党史专家:延安整风非权力斗争 毛泽东没踩别人爬”: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8/05/16566237_0.shtml 思考题:
【法规第一章案例】推荐阅读:
财经法规第一章练习题05-18
法规案例题01-01
新闻传播法规案例07-12
财经法规案例09-15
教育法规案例09-29
旅游法规案例集05-26
安全生产法规案例08-24
旅游法规案例全集01-11
第一章 统计案例教案12-15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案例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