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案例

2024-09-29

教育法规案例(精选8篇)

教育法规案例 篇1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

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的意义:

由于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是怎样把学习目标,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的材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在“叙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某个主题为对象,选取有典型的意义的,经过研究的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学材料。也可以在德育活动、课堂观察等基础上形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⑴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⑵叙事研究报告是一种反思性叙述,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当时心理及其思考。

⑶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⑷叙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⑸叙事报告应该有自己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的特性

⑴案例是以真实教育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内容。

⑵案例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

⑶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引言→背景→问题或事件→过程与方法→反思与讨论。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和探讨。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⑴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⑵背景:安全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如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⑶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⑷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⑸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⑹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育基本层面。⑺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研究时其他教师讨论。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研究中对案例分析、讲座,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在案例中的?如何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期望在教育中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__在案例中,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__案例中的反思,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为什么? __假如我上这节课,我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实施?

教育法规案例 篇2

一、案例背景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高xx,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学生打架斗殴,思想很不集中,特别喜欢扰乱课堂秩序。于是我找她谈话,希望她能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她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可过后她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她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教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二、事情的经过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唱歌的她很难得地唱了起来,我刚想表扬她,却发现她的歌声让人厌烦,因为在四十几名学生整整齐齐的歌声中,我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喊叫声,我很气愤但是忍住了怒火。还没等我作出反应,便听见大家对她的嘲笑声,高xx气势汹汹地吼道:“笑什么笑! ”大家顿时止住笑,可她并未就此罢休,把手中的音乐书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学生都愣住。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她的安全,要立刻把她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高xx并告诉她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她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学生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高xx默默地跟着我回到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高xx虽然人在课堂, 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乱翻书,一会儿踢凳子。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高xx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临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发现高xx仍然没有“消气”因此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乌鸦,总是嘲笑别人。乌鸦看到小山羊,张开大嘴就叫开了:岁数不太大,胡子一大把。乌鸦看到了小猴子,又叫开:“圆脑袋,小脸膛,红红的屁股像太阳。”小猴气的不理乌鸦,乌鸦又跟着小猴喊:“请问是你的屁股红还是你的脸红啊? ”第二天,乌鸦打开门,迎面看到一只黑乌鸦,“躲开! 黑不溜秋的丑鸟。”乌鸦冲着黑鸟说。谁知那丑鸟也学着乌鸦的样子张着翅膀,这下乌鸦明白,原来丑鸟就是他自己,乌鸦听了,脸红了,从此他再也不嘲笑别人了。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面,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吗? 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说,乌鸦总是看到別人身上的不足,嘲笑別人,卻忘了自己也有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请想想自己是否十全十美呢? 教室里面瞬间安静了下来,刚刚嘲笑高xx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过后当我发现高xx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她找来谈话。她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她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拉住高xx的双手,告诉她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和她一样不高兴、很生气,对高xx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她的眼神“亮”了起来,她抬起头注视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同学们太气人了呀! 今天我真的是准备好好唱歌的,可是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学,所以才会出那么大声的,我不是故意的。”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她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倾听者”,耐心地听高xx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她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她知道她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凳子、乱翻书本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都没有好处,见她听得很认真,并认同我的分析,我再以老师的身份告诉她,对于她发脾气的做法,我不喜欢,学校的校规也不允许,同时告诉她我相信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一定会采取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她真诚地点着头,以向我保证着。最后,回归事件本身,在谈话中鼓励高xx宽容、大度,原谅学生的错误,使高xx的宽容落实在行动上。在化解这场矛盾后,音乐课上常常表扬高xx积极引导她如何歌唱,也表扬学生的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后进生的进步、期待她的下一个进步。

三、个案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原因,使高xx成了后进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高xx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同时,对于后进生的转变,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寻找出路,找准方法。

在本事件中,我冷静思考,迅速反应,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以冷处理的方式给予高xx冷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另寻时机与她进行谈心交流。对于此事,尽管我很生气,并知道该事件对班级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但为了更好地使高xx转变问题行为,我安奈自身情绪,以温和的口吻、亲切的话语、换位思考的方式,换取高xx对我的信任、排除高xx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同时,给予充分的时间、付出真心的情感,在谈话中让高xx认识自身行为的不正确、了解正确的做法 ,并调动高xx的情绪,原谅学生不经意间犯下的错误,并保证下不为例。之后,我再对班级学生进行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对各自错误行为引以为戒,一方面见证学生的勇于认错与知错就改。

成功教育案例 篇3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伴的认可,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好,而且不断超越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闪光点,不失时机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成功的教育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者才会有丰盈的收获。教育的成功不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的结果。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被尊重和重视,才能使学生的发展得到动力性的支持。

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却是班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触动孩子的心灵,首先要贴近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最需要什么?有什么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如果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多去关注他们,为他们创设多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在班级的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他们的潜力,他们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加快集体进步的步伐。

事件描述:

在班里实在是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个子不是很高,瘦瘦的,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守纪律,成绩一般。所以他既不会因为成绩的优秀而令我喜上眉梢,也不会因为不做作业而让我怒上心头。很长一段时间,给我留下的所有印象用十几个字便可以描述了。

我开始对小华关注起来是在一次家长会后,他的父母留到很晚,与我恳谈了很多关于小华的情况。小华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年纪也比较大了。他们对小华的期望值很高,可孩子的状况并不令他们满意。他成绩平平,对读书好像也不是非常感兴趣。不过令我感兴趣的是,在学校很少说话的小华,到家之后竟会滔滔不绝的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全部讲给家里人听,事无巨细,毫无隐瞒。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反差。

那次家长会后,我便有意的观察小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同学打闹很多,有几次看见我的时候,动作已经停止了,但脸上的笑容还在凝结的过程之中。看来小华平时不苟言笑原来都是假象。小华的母亲把这称作“闷皮”。这样的学生通常都比较胆小,见到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活动作他可能会在心中回味很久。因此对这样的学生言行要特别谨慎。

实施措施: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平凡”而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所以此后我注意增加了与小华对话的次数,但每次小华的回答都是十分的简单。有几次在办公室里我与小华促膝谈心,他基本上都是用摇头或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除非是我问他一些诸如“小华,你好象有一次数学作业没有做”或“小华,有人说你昨天欺负女同学了”这样对他有刺激的问题,他才会很激动的分辨“没有!谁说的”除此之外,我很难让他多说话。既然他不爱说话,我并不勉强他,交流不一定得通过语言来进行。上课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提问小华一些并不十分难的问题,小华答对了我会及时表扬他;课堂上作练习,小华在练习本上做对了我会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考试卷子发下来了,小华考了90多分,我用手拍拍他的脑袋说“不错,有进步”。小华抬起头来,在他的眼眸中,我分明看到了激动的光芒。

渐渐的,小华上英语课变得很专注,每次我讲完一篇课文,小华的嘴角如果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我就知道他听懂了。慢慢的,小华的英语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的中上水平,我便鼓励他课后自己多去看一些课外书籍,并推荐了几本书让他去看。果然小华不仅能认真去看,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够来问我。小华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一个内向的人来说,这种兴趣是稳定而持久的,从那以后,他基本上是微笑着上完英语课的。

教育启示:

教育法规案例 篇4

案例一 教师能否让学生“牢记”答案

【案情】河北省某县小学期末统考前,该校三年级某教师竟设法弄到了试卷,并做出答案后,让学生“牢记”,此举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大不满。

据某家长反映,2月2日下午,已到放学时间了,而孩子们却都没有回家,家长们都十分着急。直到晚上7时30分许,孩子们才回到家,并告诉家长,因为“老师搞到了卷子”,并做出答案后,让他们抄下来“牢记”。次日早上临考前,这位老师竟然又“加班”,给学生们又抄了一道“写作题”。

家长们说,这位老师是公办教师,去年10月份才来该校执教。由于会驾驶,他经常晚上加班开车“挣外快”,甚至有时白天也不能正常为孩子们上课。因他如此不负责任,使得孩子们的成绩急剧下降,原来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在大型抽考中竟然不及格。

为了让学生们“考个好成绩”,这位老师竟然采用了“偷考题”的手段。家长们认为,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要育人,而这位老师却如此“做手脚”,只会教给孩子们学会“不劳而获”,又谈何很好地“育人”呢?

这位老师的作法严重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并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后果。据了解,某县教育局已委派专人去调查此事。

试分析:1.本案的涉案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该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

2.本案是一起由教师漏题而造成的考试舞弊案,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本案中,该教师身为公办教师,却违反未能很好地履行自身的义务,其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晚间开车,致使白天不能正常上课,学生成绩急剧下降,未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是一种失职和违法违纪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应“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而本案中,该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好,竟采用偷考题、让学生背答案的手段,一方面,说明他对工作和学生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未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是引导学生弄虚作假,因而,其缺乏作为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滥用了自身的教育权。

(3)考试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为此,教育部特意颁布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进一步规范国家考试行为。而各个学校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考试工作规程,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而该教师的做法则属于引导学生作弊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关于考试工作的有关规定,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3.(1)《教育法》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本案的考试随不属于国家教育考试,但也可以此为参考,给予相关责任人(该教师和泄题者)以一定的行政处分。

(2)《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本案中,该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引导学生作弊,影响恶劣。学校可酌情对其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

(3)由于学校对该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管理不善,监管力度不够,对其教学质量不高也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及时处理,最终导致该事件的发生,并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为此,学校的有关领导也应承担一定的行政法律责任。

4.由本案引发的一些思考:

(1)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确保教学质量;

(2)学校、教师、及相关教育部门均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考试工作规定,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师德教育,严格考试制度,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教师的不良或违纪行为,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4)学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教师的违法违纪行为,应及时提出批评意见或上报学校主管部门;

(5)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如有余力,是可以通过额外劳动取得符合规定的额外报酬的,但前提必须是做好本职工作。只有那些不劳而获,或置本职工作于不顾,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人,才是应该受到道德和法律谴责的。

案例二 班干部应如何对待违纪的学生?

【案情】某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了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刘某被班干部惩罚的经过:5月15日午后3点整,这个班在教室外排队,由于他的儿子刘某在站队时出了怪态,被一名班干部叫了出来,当众罚刘某下蹲35次(没有老师在场)。

当学生们回到教室以后,班干部觉得罚得还不够,于是又叫刘某再次当众下蹲50次,还必须继续做不能停,如果停一下就加罚20次,于是刘某又做了50个下蹲。这名班干部认为刘某下蹲得不合格,又继续加罚刘某下蹲90个。

刘某回到家后,感觉双腿蹲得酸疼,头昏眼花,更严重的是刘某感到当众受到侮辱,第二天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

次日,刘某的家长找到学校,班主任态度很好,表示事发时他正外出开会,不知道发生了这种事,教师从来也没给过班干部处罚学生的权利,并表示对此事一定要处理好,要对班干部进行教育,等等。

试分析:1.本案的涉案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的涉案主体主要有:主要有学生、班干部及其监护人、班主任、学校。

2.本案是一起由班干部体罚违纪学生造成的学生伤害事件,侵犯了学生刘某的人身权。.(1)《教育法》规定,学校应“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利”。《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知,对违纪学生,教师有批评帮助的义务,但没有体罚的权利。本案中,当教师不在时,其可以暂时将维护班级纪律的职责交给班干部负责,但这不意味着班干部可以粗暴对待、甚至体罚违纪学生,这种行为显然是违反《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

(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由此可知,作为一名班干部,应依法维护其他未成年同学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老师赋予自己的维护班级纪律的权利,对违纪学生应当耐心批评教育,而不应采取体罚手段侵犯其人身权。

3.(1)《教育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或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它民事责任。”《民法通则》中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本案中,班干部侵犯了刘某的人身权,对刘某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本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因其尚未成年,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而,其本人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承担责任的方式应以赔礼道歉为主,其它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可以酌情处理。而学校则可对这名班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并可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其适当的纪律处分。

(2)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应对其负有保护责任。由于事情发生在上课过程中,学校的教师本应负有责任,但该教师不是外出办私事,而是因公外出(开会),这是由于学校本身的管理失误造成的。因此,学校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在此,我们应该分清的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失职,承担的责任不是连带责任。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应当说,当班主任不在时,班干部维持班级纪律的行为是正当的,但其必须依法进行。

(2)学校和班主任应加强对班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能正确行使教师赋予的管理班级纪律的权利,在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们的人身权。

(3)刘某违反班级纪律,是本案的始因,学校也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加强组织纪律性。

案例三 学校停电造成学生拥挤死伤案

【案情】某镇实行限电减负荷,规定每晚8时停电一周,并已通知该镇的一所初中。这所学校学生人数严重超标,每班超出标准30人。

就在停电期间的某晚8时以后,学校下晚自习,学生从教室蜂拥而出。因没有电,楼道也没有备用灯,而整栋教学楼的楼梯结构为一楼到二楼只有一个楼梯通道,到二楼后又分为两个楼梯通道,到三楼后又合成一个楼梯通道。

当众多学生都挤到一楼的时候,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减了一声“地震了”。结果造成学生严重拥挤,有些学生被挤倒,受到踩压。而学校也没专人负责及时疏通。

这次事故造成3人死亡,8人重伤。

试分析:1.本案的涉案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校和学生。

2.本案是一起由于学校管理疏忽而导致的学生伤亡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1)《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而该校教学楼内却没有备用灯,学生人数又严重超标,这些都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而本案中,学校在接到镇政府的停电通知后,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当学生挤到一楼时,如能有人及时进行管理疏通,也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事故,说明学校既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以应对突发的安全事故。

(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本案中,学校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教学设施也存在不安全隐患等,均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4)《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当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显然,该校未能按照此办法的规定去做,安全管理不到位。

3.本案中,学校应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

(1)《学生事故伤害处理办法》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本案中,正是由于学校的设施不安全和不作为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为此,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① 学校负有行政责任。如上所述,学校的不作为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此,学校的行政主管机关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其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② 学校负有民事责任。学校是对未成年学生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教育机构,有保护未成年学生不受人身损害的责任和义务。本案中,由于学校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此恶性事故的发生,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③ 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负有刑事责任。这起事故造成了3人死亡、8人重伤,是一起由于学校过错致使学生死伤的重大恶性事故,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相关责任人已触犯了《刑法》,并构成渎职罪。

(2)喊“地震了”的学生应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如果这个学生不喊“地震了”,就不会造成其他学生的恐慌,这场恶性事故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该学生也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3.本案对我们的启示有:

(1)学校要加强对教育设施的规范管理,应尤其注意到通道和楼道的路面是否平整、照明设施是否齐备、正常。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提前排除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如:进行预防突发事故的演练等,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3)学生应自己遵守学校纪律,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案例四 假期排练:学生殴斗致残案

【案情】寒假期间,某乡镇中学初三(1)班的数名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到学校进行腰鼓排练。

上午排练刚一结束,学生李道与王磊因琐事在教室内发生争斗。同学们看到恼怒已极的王磊用铁簸箕扔打李道,便急忙将王磊拉出教室,不曾想王磊的好友张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顺手拎起落在脚边的铁簸箕砸在李道头上,致使其颅脑损伤,左侧顶骨凹陷性骨折,头皮血肿、撕裂,经鉴定为10级伤残。

李道的父母向学校索赔不成,便诉至法院。

庭审中,学校提出:虽然腰鼓排练为学校安排,但系假期,殴斗又发生在排练结束之后,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无关,而且教师事先已将注意事项交待给学生,为此,学校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试分析:1.本案的涉案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生李道、张海、王磊(及其他们监护人)和学校。

2.本案是一起因学生在教室内发生欧斗而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1)《教育法》规定,学生应“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而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是禁止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打架斗殴的。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和张海在学校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显然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

(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而上述3位学生在学校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侵犯了对方的生命健康权。

3.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张海,以及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本案中,学生李道、王磊和张海在排练结束后发生殴斗,三人对于损害结果的发生均有过错,为此,他们应承担本案的主要责任。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可根据其违法和侵权行为的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学生张海殴打李道致残,按照《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因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故应由其监护人支付相应的赔偿费。

(3)因本伤害事件发生在校内,且腰鼓排练为学校所安排,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学校也存在对限制行为能力学生教育、监管不力的过错,也应适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礼让,团结互助,不打架斗殴。

(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3)对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严格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加大防范力度,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4)当学生的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可通过有效途径寻求法律救济。

案例五 教师的教育权能否自行放弃

【案情】2004年,某中学青年教师薛明,因学校分给其新住房以及在同年的职称评定中没能晋升中学一级教师,思想上想不通,觉得自己受到排挤,因而对在该校工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向学校提出了请调报告,要求立即调走。

当时学校正值学期中间,工作非常紧张,并且薛明担任的课程还未结束,其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也还未到期。因而,经研究,学校决定暂不考虑薛明的调动问题,并派人做他的思想工作,劝其认真考虑,最好还是能继续留校任教。薛明却认为学校这样做是有意拦阻不放其走,因而,拒不上课,致使其所担任的语文课被迫停课。学校领导多次找薛明做工作,但其仍不去上课,并声称:“教师有教育权,权利可以放弃,因此,我不上课并不犯法”。

试分析:1.本案的涉案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教师薛明、学校和学生。2.本案是一起由于教师违约而导致的学生停课事件,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教师法》在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教育教学权)等相关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其应当履行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等各项义务。

由此可知,本案中,薛明作为一名教师,在享有教育教学权的同时,也应履行教师的各项义务。而其在与学校签订的教师聘任合同尚未到期,请调报告未获批准、所任课程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拒不为学生上课,致使他所担任的语文课被迫停课,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行为,其不仅违反了《教师法》,也违反了《宪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2)本案中,薛明声称:“教师有教育权,权利可以放弃,因此,我不上课并不犯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将教师的教育权等同于一般的公民权。我们知道,教师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基本权利,如:选择职业、调换工作、依法签订或解除聘约等。但与此同时,其作为国家的一名教师所享有的教育权则是与教师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它是国家赋予教师的特有的职务权利。而教师的公民权和职权是有本质区别的,公民权的行使代表的只能是个人利益,而教师职权的行使其所代表的则是国家利益,是其作为一名国家教师的职责。公民权可以放弃也可以不行使,因为放弃公民权并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而职权却必须履行而不能放弃,如若放弃职权,不履行职责,则必然要侵犯他人的权益,因而放弃职权就等于失职,当事人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知,本案中,薛明认为自己有权放弃自身的教育权,但实际上其所放弃的是他作为一名国家教师所应尽的职责,其致使学生的语文课没人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3)根据《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学校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学校和教师应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教师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本案中,学校与薛明已签订了聘任合同,当合同尚未解除时,薛明单方提出解除聘约而不去上课的做法是不合法的,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

(4)根据《宪法》、《教育法》、《教师法》的相关规定,学校应责成薛明及时纠正自身的违法行为,自觉履行聘约,必要时应给予其相应的行政处分。

3.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教师在聘期间,应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2)教师既享有普通公民的一般权利,也享有国家赋予教师特有的职务权利,其应弄清两者之间的界限,不能随意放弃教师的职权。

(3)学校与教师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的有关规定,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心理和法制教育,客观、耐心、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其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并应认真对待教师的合理要求,依法保证教师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案例六 学生被老师殴打罚站回家后喝下农药

【案情】2004年12月,某中学初一学生张鹏因没完成作业,被班主任张兴阳打了一顿,说是不让张鹏上学了,并没收了他的凳子。张鹏回到家后,父亲张思文发现儿子的脖子、脸和手上均有伤痕。

第二天早上,张鹏去学校给张老师交完期末试卷费后,又被张老师骂了回来。

次日早上,张思文让孩子再去上学,但就在全校出早操时,张兴阳看见张鹏后,又揪住张鹏的耳朵将他从学生中拉了出来,并骂道:“张鹏,我不想看到你,我不希望你在这个班上上学。”无奈孩子又回到了家。

张思文看到孩子又被赶回来后,便领着孩子去学校找张老师,张老师说让孩子把作业补完后再来。下午,当孩子去学校补交作业时,却不知什么原因又被张老师打了一顿,并且还不让他进教室上课。

当日下午,孩子再次伤心地回到了家里,随后,其母亲又将张鹏领到学校去见张老师。

在张老师宿舍里,张兴阳用木棍点着翻看了一下张鹏的作业,便让张鹏到宿舍外面去,孩子不情愿地出了门,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着。

当张鹏母亲和张老师交谈一会儿出来后,却不见了张鹏,张母以为孩子去了教室,便回了家。走到家时,张鹏母亲发现孩子坐在碳房门旁,身上一股浓浓的农药味,便将孩子送到海原县兴仁乡卫生院进行抢救。

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生张鹏及其家长、教师张思文、学校。

2.本案是一则由教师体罚学生引发的学生伤害事件,侵犯了学生张鹏的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本案中,教师张思文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不仅对张鹏进行体罚,还不让其继续上学,使其在绝望中喝下了农药,严重侵犯了张鹏的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3.(1)《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由此可知,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张思文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本案中,学生张鹏不堪忍受教师的殴打、歧视、体罚,直至喝下农药,为此,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可向教师张思文追偿。

4.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教师应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应正确行使教育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应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随意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更不能体罚、殴打、谩骂学生。(2)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管理力度,使其关心、爱互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避免类型事件的发生。

(3)学生应当努力学习,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按时完成作业,尊敬教师。当自身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因寻求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而不应消极被动地挨打,更不能轻生。

案例七 学校为啥拒收学生

【案情】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因出车祸而休学的女儿王聪,今年9月份去原学校报到时,学校却把她拒之门外,直到现在,王聪还在家里靠请来的家教维持学业。

李女士告诉记者,王聪今年16岁,在呼市某初中二年级上学。3月28日早上,王聪在上学途中走到车站十字路口时,被2路公交车撞伤,当时昏迷不醒,七窍出血。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抢救过来后,王聪的面部神经全部瘫痪,被转入中蒙医院接受治疗。在医院住了140多天后,9月6日,王聪基本痊愈出院了,只是眼睛还没好利索。

出院后,王聪就嚷嚷着要去学校,李女士领着女儿去找班主任要求继续上课,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班主任却以王聪当时没办休学证,误课太多为由,让王聪转学。

之后,李女士多次去找校长,要求让孩子继续上学,但校方一直没有答复。

李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当时孩子出事后,她都吓蒙了,根本顾不上去学校办休学手续,只是向班主任请了假,况且学校也知道孩子出了事,孩子的许多同学都来看过王聪。

试分析: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1.本案中的涉案主体主要有:学校、学生王聪及其家长李女士。

2.本案是一起由学校拒收因车祸而休学学生所引发的法律纠纷,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本案中,学生王聪已基本痊愈出院,只是眼睛还没好利索,但其已能在家靠请来的家教维持学业了。而该校的做法违反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王聪的受教育权。

(2)《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本案中,王聪因车祸住院治疗而忘记办理休学手续,是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但其家长多次要求补办休学手续,而学校却执意不肯,则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3.《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或者教师在义务教育工作中违反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据此,该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尽快让学生王聪返校上课。

4.由本案引发的思考为:

(1)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合法权利,学校应增加法制意识,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受伤休学养病而剥夺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 篇5

宁化特校

伍建福

特殊教育事业和普通教育虽然相通,但又有着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特殊教育对象是一个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群体。他们在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上是比较缓慢和滞后的,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教育他们,避免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和良性成长,为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奉献 自己的力量。下面就从我的工作中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时间告诉我,听障孩子有了思想问题时,内心是很固执的,一时不能接受教导,这时千万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他的好坏,一旦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会使他钻入牛角尖,使问题变得更不好解决。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耐心的慢慢开导他,多和他真诚的 交流,鼓励他并使他逐步消除不良情绪,直至走出阴霾,此时,你会仍然发现他照样还是个好学生的。

[二]:聋哑儿童由于自幼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或者别人的冷落,逐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同时给他们在心理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如果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就会给他们的内心再次造成伤害,使他们失于管教而放任自 流,学而无获。所以在对待听障孩子时需要我们这些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开导、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容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将康的成长。[三]:在外人看来一个弱智孩子的学习好坏似乎无关重要,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名特教老师,不容忽视任何一个个体,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残疾孩子,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他是怎么样 的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教他们读书识字,尽最大可能的培育他们脱离懵懂,使他们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四]:听障孩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较低,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就不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而过。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取适合他们学习特点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面,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发展,才 能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得到进步,才能为特殊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法规案例 篇6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育法规案例 篇7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在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中, 教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进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上, 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相应提升。

二、案例描述

(一) 设定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本课中涉及的生字, 并能够默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主要识字量为12 个。

2.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确文中的天鹅、大虾和梭鱼都是为了拉动大车而努力, 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 彼此之间按照各自的想法拉车, 所以最终大车“未动分毫”,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 明确教学难点

在学生了解天鹅、大虾和梭鱼都用力拉车但是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大车最终“未动分毫”的基础上,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理解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具体流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天鹅、大虾、梭鱼的图片, 结合图片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向你们展示三种动物, 看图说一说, 你们认为这三种动物都有什么本领?

生:天鹅可以飞。

生:天鹅、梭鱼和大虾都会游泳。

生:大虾会倒着游泳。

生:天鹅也会在地上跑。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片下板书。)

师:现在在天鹅、大虾和梭鱼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 (齐声) 想!

师:下面让我们将书打到第九课《天鹅、大虾和梭鱼》, 这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就对这篇寓言进行学习。

2.课堂教学。

(1) 认识生字, 设置小组挑战。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们首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生字学习。

(学生学习生字。)

师:结合拼音, 你们是不是已经对本节课的生字进行了初步认识?

生: (齐声) 是!

师:现在, 老师将本节课的生字按照难度划分了几个等级:一星: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星:在教师的提醒下可以组词;三星:能够书写汉字;四星:认识生字中的多音字。星级越高, 难度越大, 哪个小组来进行星级挑战?

(学生踊跃挑战, 小组合作情况较好的学生基本完成四星挑战。)

师:我们要对完成四星挑战的小组提出表扬 (鼓掌) , 没有完成的小组也不要灰心, 相信你们已经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小组合作,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通过合作,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 分析课文,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师:完成生字学习后, 我们来阅读课文, 下面找四位同学分别读不同的小节, 其他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读第二小节, 你觉得怎样才算拼命?最后板车为什么“未动分毫”? (教师板书问题的关键词。)

(完成朗读后,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生:课文讲了天鹅、大虾和梭鱼三个动物一起拉车的故事。

生:我觉得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才算拼命。

生:拼命应该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拉车。

生:三个动物都向不同的方向拉车, 所以车才不动的。

生:它们没有向一个方向拉车, 肯定拉不动车。

……

师:现在你们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意思, 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刚才合作效果较差的小组这次一定要把握机会。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板书三种合作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按故事绘画、分角色扮演, 供小组选择。)

师:小组讨论, 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讨论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进行热烈讨论, 探究板车“未动分毫”的原因。)

(3) 小组学习汇报。

师:首先请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进行小组学习演示, 说说你们的阅读感受。

生 (小组代表) :在阅读中我们小组发现“拼命”“使劲”“钻”“一心想”这些词说明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努力拉车了, 但由于他们“不是一条心”, 所以“白费力气”, 最终导致板车“未动分毫”。

师:选择第一种方式的小组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看法, 选择第二种方式的小组怎样理解的呢?

生 (小组代表) :通过绘画, 我们发现天鹅想让车向上走、大虾的动作会让车向后, 而梭鱼向水里游则会导致车向水里, 也就是向下的方向走, 它们三个选择的方向不同,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下面请选择第三种方式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生 (小组代表) :通过表演, 我们发现按照它们的方式, 用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拉动车, 力气无法集中, 甚至向后退的力量还会阻止车向前走, 所以车“未动分毫”。

师:你们的小组讨论结果都很有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拉动车呢?你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尝试, 发现只有三个人向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拉动。)

师:通过演示, 可以发现, 只有你们的方向一致、团结合作, 才能拉动大车, 才能共同克服困难。“人心齐、泰山移”, 同学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要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 在互相帮助中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快快乐乐生活。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等。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解决学习问题, 提升学习兴趣, 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基础上, 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天鹅、大虾和梭鱼》这一教学案例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然后在识字教学、分析课文和学习汇报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使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 接受团结合作教育, 最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我的教育案例 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关爱;理解;责任;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12-02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送走一个毕业班后,学校又安排我教四年级语文。当时,全班有42人,班主任是我,对班上的情况,我还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那个班成绩不是很好,还有一大堆成绩特别差的孩子。我当时想,成绩差不要紧,只要我多花点功夫,成绩一定会提高的。可就在我踌躇满志,正式上课第一周后,意外出现了,以后的经历更是让我久久难以忘记。

初识

“老师,我的钱不见了!”我一看,只见一个身体瘦小的女生在向我告状。原来她身上的10元钱在午休时突然不见了,而这10元钱是家长给她买学习用具的。面对这件事情,我决定调查一下。于是我赶紧到了教室,仔细询问了一些情况,初步断定是我班的孙毅同学所为。我把孙毅叫到办公室,问他为啥要拿别人的东西,他说他没钱买零食吃,看见别人在吃零食,他也想吃,于是他就拿了别人的钱。听他这么说,我也没过多的去责备他,只是告诉他:作为一个好学生,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然后叫他把钱还给了别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较量

又是一天早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学校。一个家长模样的人走到我面前,说:“你是孙毅的老师吧,昨天,孙毅在放学回家的车上,把我的手机偷了,你们老师是怎么教育学生的?居然敢摸包。”我一听这位家长的指责,脸霎时红了,热血直往脑门上冒。我压抑了很久的怒火终于喷发了。我快步走向教室,走到孙毅面前,这一次,我不询问了,也不讲理了,直接把他从位置上拉了起来,他双手和脚死死地抓住和绞住桌子,但我还是粗暴地又把他拖到了办公室,以屡教不改的“罪名”,通知家长领回去家教!

后来,孙毅的爸爸来了。经过我们的交流,才知道这个问题学生犯错的真正原因。原来,孙毅很小时,他的母亲就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爸爸,而爸爸也在外打工,疏于对他的照顾和管理,造成了他不爱学习,成绩差以及他的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

谈心

听了孙毅父亲的讲诉,我知道了孙毅是一个失去父母关爱的孩子。可能在他的内心,极其希望家长的关心,希望妈妈能回家关爱他,照顾他。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与孙毅同学来一次谈心。从这次谈心中我知道了一些他犯错的原因:

一、孙毅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很少回家,他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在这方面他需要父母之爱,可他没能像别人的孩子那样得到,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倔”以及一些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二、从一年级起到现在的四年級,孙毅就常常坐在教室的最后面。也许是这个原因,虽然换了好几位语文老师(包括我),但每次的语文课老师们都很少去注意他。比如这几年来,极少让他起来读课文、回答问题等,所以,他很想让老师们去关注他。

三、开学不久,他就向我告了一个状,班上一位同学把他的玩具弄坏了,没有赔,向我讨公道。情况确实如此,我也记了起来,可当时我听了他的告状却满不在乎,认为是件小事,没有引起注意及时解决好。何况,我在刚开学不久又在课堂上缴了他好几次玩具。这些在我看来的是小事,对他造成的伤害却是多么大!难怪他那么地不服我,处处与我作对,这其实是我一手造成的呀!与孙毅的谈话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反思

结合这些事情,我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一、要真正去花功夫了解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不好的;听话的调皮的;普通的特殊的都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二、真正去多关爱每一位学生。作为教师,要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落到实处。他们毕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在学校,老师除了应直接的帮助外,你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温情的手势,也许都将会给学生们的心灵上留下莫大的安慰。特别现在农村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除了隔代教育给他们带来的不良习惯,关键还是缺少父母之爱,使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偏执。那作为老师,更应多多关爱他们!

三、真正去理解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眼里认为某个学生的想法或作法是不对的,而学生他自己认为是对的。在这时老师除了正当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内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并尽量包容。在此时,我们教师更要少暴力,特别是语言暴力,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要恰当运用严师与朋友的身份,而不是命令与绝对的服从。

四、要真正加强我们自己的责任心。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面面俱到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又想一想,也许老师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一次不负责任地随便处理学生当中你认为的一件小事,都将会给你的学生心灵上留下一次又一次的阴影,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的思想和行为。若这样的话,我们老师的神圣和威严何在?良心何在?又怎能再去管、教育学生?

五、老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来教育与管理学生,而不是在一边单干,这样不会收到好效果的。

转变

现在,我改变了对孙毅的看法,对他不再单单以说服教育为主了,而是运用多种方法从心灵到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还给他父母做思想工作,让其远在外地的妈妈回家照顾他,使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我也经常关注他,调整他的座位,经常抽他回答问题,有了进步时时鼓励他,还发动同学帮助他,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孙毅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上课捣乱的现象逐渐减少了,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他能提笔做语文试卷了。我惊奇的发现,他居然做对了十几分的读拼音写汉字和组词,成绩进步了。班上也再没有同学告他偷东西了,他也变得干净整洁,活泼开朗了。他进步了,一个迷失的心灵正慢慢地回来了。

感悟

上一篇:家庭火灾逃生教案下一篇:2022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