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

2024-09-21

幼儿教育案例(共9篇)

幼儿教育案例 篇1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以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是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以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

什么是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育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的意义:

由于案例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教师将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了他是怎样把学习目标,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模式综合应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不仅对教师本人的意义非常重大,也给他人提供了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的材料,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在“叙事”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某个主题为对象,选取有典型的意义的,经过研究的故事和作者的反思,构成可供他人讨论、学习的教学材料。也可以在德育活动、课堂观察等基础上形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

⑴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

⑵叙事研究报告是一种反思性叙述,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当时心理及其思考。

⑶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⑷叙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⑸叙事报告应该有自己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形成教学案例。

教育案例的特性

⑴案例是以真实教育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内容。

⑵案例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由多种角度来呈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况。

⑶若案例要成为讨论的题材,必须包含有足够的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使用者才得以进行诠释,引发深入的分析。

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引言→背景→问题或事件→过程与方法→反思与讨论。什么是教育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就是结合具体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教育教学实践即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和探讨。教育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 ⑴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⑵背景:安全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如也可描述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以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⑶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⑷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⑸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⑹诠释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育基本层面。⑺问题讨论:设计讨论作业单,供今后案例研究时其他教师讨论。

案例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背景→案例事件→案例解读与分析→案例启示→有待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研究中对案例分析、讲座,反思和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在案例中的?如何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期望在教育中达到什么效果?在教师的教育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__在案例中,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__案例中的反思,对我有那些启迪和帮助?

__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为什么? __假如我上这节课,我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实施?

幼儿教育案例 篇2

本案例发生在大班幼儿中, 主人公昊一是班中活泼好动的男孩之一, 他的想象力相当丰富, 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或意想不到的行为。当时, 我园正在进行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教师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 孩子及家长们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与热情。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我们去探险吧!”

晨间活动时, 昊一独自拿着玩具汽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 不时撞在其他幼儿身上。

我有意阻止他, 说:“开汽车要遵守交通规则, 可不能横冲直撞!”

昊一停了下来,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沙漠里开车, 那里没人也没有车, 地方又大, 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原来昊一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游戏, 怪不得这样旁若无人。可照这样下去可不行, 不如将他的思路引开, 忙问:“你怎么知道那里没人?”

“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沙漠上到处都是沙, 没有树, 没有水, 一个人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自豪的表情, 好像只有他见多识广。

我趁机说:“是吗?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去探险呀!”昊一急忙回答。

“那里人都没有, 你一个人不怕吗?”

“我才不怕!”可紧接着他又说:“要么……我们一起去吧。”

于是,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 和昊一玩在了一起。我还特别提醒昊一不能乱开车, 否则我会跟不上的。

由于我的参与, 吸引了孟诗宇、郦仕杰、陈淑几个小朋友, 他们也和我一样开着“车”跟在昊一后面。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沙漠进发。

分析: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是堵, 对待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也是如此, 强迫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剖析孩子内心的想法, 并且适时引导, 促进了活动顺利开展, 也应看到大班男孩对汽车由衷的喜爱, 使得他们对“开汽车”乐此不疲, 而我的参与扩大了这一游戏的群体, 给了游戏以吸引力, 也给了孩子以信心———原来我们的游戏老师也爱玩, 老师也爱开汽车, 无意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使两者关系更加融洽。

片段二:“我们去买好吃的东西!”

开了一会儿“车”, 大伙开始你撞我, 我撞你, 除了昊一小朋友一如既往地玩游戏, 其他人原先的热情慢慢消退了。

看着大家这副样子, 我想:也难怪, 长时间重复单调的动作与情节, 难免缺乏兴趣。那我是应该随其自由发展呢, 还是命令大家认真做好游戏?我该怎样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呢?“对啦!”我急中生智地叫了起来:“哎呀, 我们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 肚子咕噜咕噜叫, 真想吃点东西。”

经我一提醒, 那些原本就想找点新鲜玩法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我也饿了。”“我想吃汉堡包。”……“可是沙漠里没有饭店、超市, 哪里去吃呀?昊一你说怎么办?”我故意问昊一。我想既然他是游戏的发起者, 就要他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昊一想了想说:“要么, 我们回去买一些好吃的再来吧!”说着便调转车头。于是我们的“车队”往回开, 各自买东西去了。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仍然停留在游戏参与者的角色, 游戏就会因失去新奇感而自然结束了, 然而, 这时教师一个暗示, 不知不觉中牵动了游戏的进行。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东西”买回来了, 大家开始谈论着自己的食物。 (所谓“食物”充其量只是孩子们在记忆表象中提取出来的食物名称, 并没有真正的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我买了鸡腿, 因为我喜欢吃;可乐喝起来味道很不错;苹果营养好。”

有的说:“我买了面包、饼干可以在肚子饿的时候吃。”

“我的玉米很好吃;蛋糕可以当点心。”

大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说得头头是道, 却都没有提到水, 看来还会发现问题。

分析:出现潜在问题, 老师并不马上告诉孩子, 让幼儿在未知的结果中感受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是后果教育法的体现, 相信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该怎么做。

我们的车队又出发了, 前进了一会, 我看大家对水的问题似乎还没觉察, 就趁机假装很痛苦地说:“沙漠上哪儿有冷饮店呀?这又热又渴, 真想喝点冷饮解解渴。”这么一来, 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我也想喝!”

“沙漠上水都没有, 哪来的冷饮店?”昊一又有些得意了。

“你为什么不早说, 刚才我们都没有买水, 怎么办呀?”大伙儿有些抱怨。

因为有过先例, 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要回去买水。这时广播操音乐响了, 游戏得暂告段落。

大家都觉得很扫兴, 一个小朋友说:“真讨厌, 老是忘了这忘了那。”

“就是, 下次我们得先商量好该买什么, 把东西准备齐了再出发。”我抓紧机会说。

“对!要么明天我们把东西全买好了再来玩。”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

分析:问题出现了, 但没有如教师所预料的由幼儿自己发现, 而是由教师的暗示引出;小朋友也产生了相关的情绪体验, 那是因计划不周所成的不愉快的感受。从而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有计划地准备好“探险”的东西。

片段三:“我们把东西画出来!”

一连几天, 我们的探险游戏不断进行着, 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认为要准备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有一次, 孙迪西拿出一张卡片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你看, 昨天晚上我想好了要带很多东西, 我把它画了下来, 妈妈说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啦!”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地完成任务, 就对她说:“嗯, 你的办法真好, 你能告诉大家, 让他们像你那样做好吗?”对于我的表扬孙迪西当然非常高兴, 马上就到处宣传她的杰作了。没多久大家就争先恐后地画了起来, 整个上午小朋友们都在画。他把认为需要的物品画了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带回家去画呢。

最后画好的卡片有厚厚一叠, 他们有的画了牛奶;有的画了手机;有的画了蛋糕;还有的孩子画了防晒霜……当然, 这里有不少都是家长功劳,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画和极富想象的造型。我感觉到孩子在认真学习, 在汲取新的信息, 在不断进步, 我必须使他们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想法:该给这些卡片分分类, 让大家一起参与。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大班幼儿做事的条理性。

分析:能及时地抓住有价值的内容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修养, 孩子在父母那儿得到的指点同样启示了老师。事实证明这一方法能被所有幼儿接受, 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开展。

片段四:“我想带骆驼去”

我将第二天的活动安排成学习分类, 大多数小朋友们将卡片上的东西大致分成了食品、通讯、生活用品。

WENJIAOZILIAO

正当我要夸大家分得正确时, 雁玲拿着一张卡片犹豫不决, 我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我爸爸告诉我要带骆驼去……”还没等她说完, 大家都笑了起来。

一个问:“什么是骆驼?”另一个说:“它有什么用?”“为什么带它去?”……雁玲摇摇头难为情地把脸埋了起来, 于是大家纷纷地议论起来。

这时, 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 以点入面的深入, 然而没有关注幼儿对沙漠的认知还非常单薄和肤浅, 忽略了幼儿原来经验的积累。虽然说这源于一个纯粹的游戏, 并非一定要“小题大做”, 何况原先我也只是想帮助孩子们把这个假想的游戏做得更有意思, 可这时我不能退却, 因为我突然萌发了让孩子在“玩中学”的愿望, 我期望孩子能向瑞吉欧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一样主动学习, 探求解决问题方法。我想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知识。

于是, 我因势利导:“这样吧, 请雁玲回家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带骆驼。小朋友们也回家去问爸爸妈妈沙漠到底是怎么样的, 找一找关于沙漠的图片、资料, 找找答案, 然后带来告诉大家, 好吗?”

分析:从游戏开始, 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过沙漠, 教师也没有真实地告诉孩子沙漠的特点, 这一问题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在这里发现的幼儿“行”与“知”的矛盾, 的确应及时解决, 在采取教学方式时尝试让幼儿到家庭中求知, 发挥家长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理念的运用在这里有了一个转折与升华, 为下一个活动埋下了伏笔。

片段五:“沙漠里有沙尘暴!”

差不多用了三天时间, 小朋友们陆续带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有家长从网上摘下来的文字材料;有在纸上剪下来的图片;还有相关的书籍。雁翎的爸爸还亲自将自己收藏的沙漠摄影作品及骆驼模型送过来。我看时机成熟了, 就和小朋友一起席地而坐, 那种没有距离的感觉让孩子们觉得很轻松, 我们开始谈论起来。这次大家是有备而来, 争先恐后地发言:

“沙漠里一棵树也没有。”

“不对!我看到沙漠有的地方是有树的。”

“我看到照片上沙漠很美的。”

“沙漠白天很热, 晚上很冷。”

“沙漠很大很大, 人进去会迷路。”

“骆驼可以帮我们带路!”

“怪不得雁翎要带骆驼去。”我不失时机地说。

“还有指南针也可以指路。”……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完全没有平时的拘谨, 我感到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接受的信息很多, 思维十分活跃。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对沙尘暴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沙漠里有沙尘暴!”

“沙尘暴来了眼睛都睁不开, 还会把人埋起来。”

“有了骆驼就不怕, 因为它会帮你挡住风沙的。”

“有一次, 我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有沙尘暴, 大家都戴口罩啦。”

“我也看到的。”

“还有天津。”“外国也有。”

“有沙尘暴的时候, 开汽车连路都看不清楚了”……

这时, 我又向大家提出疑问:“沙漠里有很多沙, 才会有沙尘暴, 北京、天津又不是沙漠, 怎么也会有沙尘暴呢?这些沙从哪里来?”“从沙漠吹来的!”“不对, 沙哪能吹这么远?”有的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 于是, 我还是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答案。

分析:很显然, 孩子们得到了家长的指导, 知识量增加, 在这样的基础上聊天更能激发孩子学习与交流的热情, 才会产生如此活跃的氛围。

“沙漠探险”到这里已被孩子们无意间抛在了脑后, 却预示新的方案即将开始, 或许我们将自然地进入“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 或许等到一定的时机, 我们又会进行一次全新的“沙漠探险”。

这整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游戏, 我只是偶然中发现了它的价值, 让它如珍珠般的闪烁出光芒。我内心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虽然, 这期间出现过疑问, 有过矛盾, 但最终庆幸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学理念, 让它的价值在不断深入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收获与反思

这一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 对比教学现状, 我总结如下。

1. 幼儿兴趣, 是教学课程“生生不息”的源泉。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根本动力, 是一种“内驱力”, 有了兴趣, 教育事半功倍, 没有它则会事倍功半。关注幼儿的兴趣, 就是关注幼儿的个性与需要, 意味着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中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来展开教学, 是目前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想想现在的教学, 你真的关注过孩子需要什么、懂得了什么吗?事实上当你按着大纲的内容教学时, 当你按着预定的计划像灌汤似的教育幼儿时, 你是否忘了孩子有着他们喜爱的事物, 并热衷于探索它们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出更具意义的课程, 幼儿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地延伸和转移, 教学课程也随之变化, 幼儿对探索世界的兴趣源源不断, 教学课程就随之“生生不息”。

2. 教师恰当的角色转变, 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纲要》指出, 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 学习的帮助者, 教育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还是参与者, 幼儿的伙伴、朋友, 完成这么多角色的转换, 是教学充满乐趣的动力和保证, 更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案例中, 孩子们曾一度因兴趣的递减而差点“散伙”, 这时教师及时从“参与者”的角色中转换成“引导者”和“启发者”, 虽然简单的几句话, 却给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的情况在这一案例中还有很多, 老师一会儿成为局内人, 和孩子们一起活动, 一会儿是局外人, 关注着孩子的状态及活动进展, 启发幼儿思考, 布置相关的任务, 促进活动的深化。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转换, 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从而使活动永远奇趣横生, 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始终轻松愉悦, 积极主动。

3. 家长的引导与支持, 是孩子自我学习的助力。

在瑞吉欧的教育中, 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家长有着他们的教育优势, 比我们更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他们可以更灵活地指导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 家长必须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共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在这一案例中, 幼儿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从家长那里习得的, 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网查阅图片、资料, 才使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生动。家长的参与、支持, 让孩子明白了怎样获取信息、知识, 也使幼儿得到了一种自我的肯定与满足, 因为他觉得自己从父母那儿得到或者和父母共同找到的知识与别人说的不同, 自己讲得也可能比别人好, 因此, 他们乐于学习, 乐于接受新的知识。长此以往, 将有助于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篇3

托班是孩子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尤其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已初见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们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请小朋友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路”。可是还是有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

二、实录

一天,我们正在开展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只听“啪”的一声,把老师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来缪仁轩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不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呢?于是我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张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啦!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托二班啦,不和托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小朋友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到:“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了……”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老师自创的一首《小椅子》儿歌下放给孩子,帮助孩子掌握正确地搬椅子方法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请像张老师这样做。”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小椅子,我爱你。天天和你在一起,两手搬,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儿歌,这时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哐当哐当”晃椅子的声音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如上面的例子经过对孩子实施拟人化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了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养了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许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学着关心他人也同样重要。关心他人,需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样,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二)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

托班孩子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尽收眼底。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首先得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给他们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附:生活儿歌《小椅子》

小椅子,我爱你。

天天和你在一起,

两手搬,轻轻放。

累了坐在你身上。

幼儿教育案例 文档 篇4

作者:郭文丽 来源:泰安市宁阳县宁阳镇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7-05 10:46:1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耐心等待

“老师,就是,就是,那个,那个嗯……”“老师,那个谁,谁,谁……”“宝宝,你怎么了?”“……”等等,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这种“告状”只有开头,其他就是嗯,要么问他话不说,让人干着急。有的时候孩子们是忘了,有的时候孩子们又不想告自己的好朋友了,我们往往会不耐烦的说:“好了,老师知道了,你先回去吧!”……可是,如果你耐心等待一下,会发现许多秘密。

有一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侯炜彤非常沮丧走到我面前,低着头,不说话,手使劲的拧着衣服,我用手摸摸她的衣服,湿了,全部都湿了。我轻轻地问她:“衣服为什么湿了?是不是洒水了?”她一直低着头,就是不说话。我又接着问:“是不是你在水管那里玩水了?没事,老师不怪你。”“……”还是不说话。唉,真是急死人了,怎么不说话呢?肯定是自己玩水弄湿的,要不她怎么不告诉我原因呢?马上就放学了,她妈妈来了怎么说啊?人家小朋友都高高兴兴的,她的衣服全都湿了,如果因此感冒了怎么办?她妈妈会不会认为我没有责任心,连孩子都看不好?

刚想批评她两句,可是看到她噘起的小嘴,我又心软了,心想:算了吧,或许等一会她就告诉我了。我赶紧先把她的湿衣服换下来,找出备用的衣服帮她换好,接着,我开始揽着她,耐心的等,感觉过了好长时间,侯炜彤终于抬起头,说话了:“老师,我刚才看到厕所里有大便,很臭,我就用盆接水,往下冲,不小心水流了出来,洒在了我身上,但是我把大便冲下去了。” 我瞬间愣住了。

侯炜彤接着说:“这样厕所就不臭了。”

我听了心里不禁一阵愧疚,差点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伤了孩子的心。我抱紧侯炜彤,这个时候我还能说什么呢?侯炜彤也紧紧地抱着我。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大人,有很多的理所当然,并把它放在孩子做错的事情上,殊不知,我们这样是否伤了孩子,有点耐心等待一下吧!或许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一个调皮孩子的转变

一、案例现象杨帆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

又好笑。

观察三: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一紧张就小脸涨得通红,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时直接说“我不会”。

观察四: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

人包办了。

三、措施与效果: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针对孩子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这一问题,我在平时注意与孩子多交谈,让他重复其他幼儿的回答,并时常找机会让他在集体面前讲述。另外,请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谈,让孩子在家多听故事,多接触语言环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动中,陪伴在他身边,引导他描述周围的景色、人们的活动,让他复述别人的话,渐渐地孩子的语言有了较大的进步。还有,午睡起床,让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满头大汉,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向他竖起大拇指,现在,穿衣服对他来说,已经很拿手了。

现在杨帆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

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不做操的钦钦

精品源自物理科

钦钦长得白白净净的,很讨人喜欢,唯一头疼的就是不合群,别人坐着他站着,别人站着他地上打滚,特别是做操的时候,尤其让人头疼。早操是晨间锻炼同时也是每个班展示自己风采的时候,但是他却满操场的乱跑,老师又要领操又要关注他,真是很不容易啊。

每当早操音乐响起的时候,他总是特别兴奋,但却从来不“按牌理出张”不是跑东就是跑西,为了鼓励他,我总是轻轻的在他耳边说:“钦钦,你要站到队伍里去才是好孩子,老师就喜欢好孩

子。”只有这样他才能稍稍的安静一会儿。

来到了操场上,更是他的天下,就像脱缰的野马似的到处乱窜,至少要有一个老师要用来管他,每到此时一直牵挂着钦钦的奶奶总会站在围墙外看钦钦,看到钦钦到处乱跑就着急的喊:“钦钦,快做操。”“钦钦,别乱跑”“钦钦,。。。”听到奶奶的喊声,他更兴奋了,还要对奶奶回

应,在那大叫“奶奶,奶奶”。

为了让钦钦愿意做操,我们想尽了办法。

做操前,我给钦钦先做了思想工作,“钦钦,你喜欢吃长鼻王对吗?”钦钦笑着道:“我最喜欢吃长鼻王了。”“你今天跟着老师做操,老师请你吃长鼻王好吗?”钦钦重重的点点头。可谁知到了操场上他还是无动于衷,把刚才的花王的一干二净。为了让钦钦能融入到集体做操中,我把他领到自己身边,拉着他的手一起跳,可是我已不注意,他又溜走了。

看到钦钦老是不做操,奶奶也很生气。离园时,心急的奶奶生气地说:“钦钦,你明天再不做操,我明天就不来接你。”但似乎一点也不起作用,他依然我行我素。

是什么原因让钦钦不愿做操,不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我仔细回想着钦钦开学来至今的表现,他对老师的话总是反应慢一拍,睡觉也不愿意睡,听奶奶说他在原来的幼儿园都是受到“特殊待遇”的,上课一个人坐着,做操在教室里待着,睡觉睡不着把他请到门卫师傅那和门卫师傅做伴,我想起钦钦很多事情都不会,不会拿剪刀,不会握调羹,我想他在学操的时候应该还不能向其他孩子一样懂得怎么做,由于基础问题,他的领悟性可能和其它小朋友有一段的差距,因此他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做操,也许这就是他不愿做操的原因吧。

找到了原因,我便把他单独请来将早操手把手的交给他,虽然他有些不愿意但还是跟着我学,做的还不是很熟练,但我发现之后的做操时,他都不会乱跑,听到熟悉的音乐他会停下来做几个动作,我想慢慢的他会更熟悉它(早操音乐,动作)跟熟悉,也会更加感兴趣的。

一直以来,我一直以为钦钦不愿意做操,不愿意融入到我们的集体生活中是因为他调皮捣蛋,不适应新环境,以为的否定他没有仔细地分析他的个性特点,面对孩子的特殊表现,我们仅仅用鼓励和帮助是不可能改变孩子的行为的,有时候要注意细节,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找

幼儿教育案例 篇5

西樵中学初一级 郑庆欢

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不愿跟家长聊天沟通,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要么沉默,要么出言顶撞。如何让青春期逆反期的孩子学会尊重和沟通呢?

案例分析

小亮,个子不很高,喜欢打乒乓球,比较有个性,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脾气不太好,很冲,像他的名字,而且习惯很不好,迟到,经常不写作业(但成绩还可以班里20名左右),不打扫卫生,还喜欢跟女同学闹,无人愿意跟他同桌,有时会妨碍别人的学习。作为班主任他是我心头的一块心病,算是我工作中的问题学生。所以对他关注一直以来相对较多,但在他看来我这似乎是跟他过不去,不管我怎样做他的思想工作,怎样讨好他,他看起来好像从来不领我的情。坦率的说我们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他对我的抵抗情绪比轿严重,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与家长沟通过,也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一意孤行。

原因分析

首先,小亮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从生理上讲,由于初中生生长迅速、身高体重接近成人、精力充沛,容易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心理上的断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运转要求初中生更多的跟从成人、更多的接受成人的指导,这样初中生在生理上的需求愈益被社会所忽视或漠视,所以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容易滋生蔓延开来。其次,从小亮逆反心理的产生诱因分析主要有三种:

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小亮一方面存在如上所述的心理方面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因为进入初中后任课老师更换,不能短期内得到老师的赏识,甚至逐渐产生偏见,所以标新立异心理越来越突出,直至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2、态度上的对立。很多学生的逆反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方法让学消费生逆反情绪,主要以“管、卡、压”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断乳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催化剂。由此可见,老师的责任何其之大。

3、挫折感。小亮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很宠爱他,初中更换的新任课老师和我都不太欣赏他,甚至对他有偏见,导致来自老师的这种关注落差太大。所以他本能的做出反应,一方面为了获取老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为了掩饰心理上的不自信,便采取这种极端的方法和老师对话。

解决方案

1、引导学生认识逆反心理的客观性。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时期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生命现象和声明规律,但是不要纵容自己,更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的超越这一生命局限。

2、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此年龄段的学生迫切渴望于成年人平等相处,当老师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承认错误,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公正、正确,并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坦诚的向学生承认错误,同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才干保证师生的正常沟通。

3、不要运用高压手段处理逆反心理和行为。学生的逆反行为发生正是出于对师长的不满和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反抗行为减少,但是却增加了学生的愤怒,使以后更容易再度产生逆反行为。

4、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因为学生在自尊心受损时,往往会采取反抗行为进行报复。

效果

小亮在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和逐日的相处了解中,能够很好地与家人和老师同学相处了。学习上有动力了,学习更积极,成绩也稳步上升。

幼儿园教育案例 篇6

一、什么是幼儿园教育案例?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为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

20世纪40年代后运用至教育领域,教育案例是由案例发展、演变而来。引入教育界的案例概念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呢?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教育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曾有人这样描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有趣,引人入胜。

(二)幼儿园教育案例的界定

幼儿园教师撰写的是教育案例,这种案例,我们不妨称之为幼儿园教育案例,即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进行详细、如实地描述,并在描述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是指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现象,如教学活动,还包括集体活动之外的,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行为问题等,这也常常被幼儿园教师称之为“个案”。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涉及这方面的案例成为目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来说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发生后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其目的实际上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对一个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的反思。

二、为什么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

幼儿园教师要明确撰写案例对自身的价值何在,而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被逼而写。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这个角度来说,通过撰写案例,教师可以使自己解决具体问题方面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加以积累,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萌生出一些好的想法,有时教师会受到实际教育情境的激发,临时发挥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这些东西如果不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稍纵即失,作为教师智慧的财富就这样在无形中被忽视,甚至可以说是被浪费了;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困惑,写出自己对存在问题的解释和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解释和方法必然会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水平,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会从案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做中学;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原有的认识、能力整合和提升,从而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其次,从幼儿园教师提高自身能力这个角度来说,撰写案例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可以使自己成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新世纪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反思能力,由于幼儿园教师接触较多是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反思的前提是学会观察,提倡教师撰写案例,尤其优秀的案例,会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学习捕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在撰写案例的准备工作中,需要教师考虑如何进行观察,以及怎样的观察才是有效的等这类问题,这些必然会促使教师寻找和学习有关科学观察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真正理会到理论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此外,撰写案例是教师对实际存在问题的一种思考,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想,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因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训练教师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规范性思维。

三、怎样撰写案例?

案例从何处来?并不是所有被描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案例。

(一)案例的特点

第一、故事性。即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它是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事实进行研究的,是生动事例的再现,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这个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第二、典型性。即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给老师带来许多思考,今后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知道该如何应对。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

第三、问题性。即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

(二)撰写案例的基本形式

引言—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引言。即开场白,可以不必太多语言,主要用于描述案例大致涉及到的主题。案例背景。即与案例发生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是否真正能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案例描述。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能反映主题的内容,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描述的细致。

提出问题。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评析。有时是反思或讨论,一般来说,可以让读者深化对案例的认识。

(三)撰写案例的灵活形式

夹叙夹议式。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先叙述后议论。即先描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随想式。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或者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教育案例——没想到 篇7

在参加2014国培研修的过程中, 我留意到许多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提出的困惑较多, 这些学生有的是学习吃力, 有的是行为习惯差, 有的是思想意识不良, 有的是性格方面的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他们在班级中占极少数, 但对自己和其他同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小, 常常令家长、教师头疼, 是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最常见的对象。

【背景】

刚带这个班时有家长告诉我, 排座位时别把小兵和自己的孩子坐一块, 甚至建议离小兵远一点, 理由就是:“这孩子太坏呀!教师带上就知道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问题层出不穷:上课坐不住的是他, 屁股上像扎了刺, 东倒西歪;美术教师在黑板上画画, 他在教室内乱跑;自习课上“大闹天宫”;有时正玩得好好的, 突然对其他同学动拳脚, 虽说下手不重, 但惹得同学不高兴, 找教师告状, 家长怨声载道;和同学交往说脏话;活动中一不如意就哭鼻子;因为任性和家人吵闹声大;乱扔石块, 经常惹得邻居不满;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拖拉是家常便饭, 在这种状态下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我也从幼儿园教师那里了解到“这孩子会让你头大。”小兵成了每位教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 同学们也不太喜欢, 他妈妈更是无可奈何, 谈及孩子有时潸然泪下。

【解决策略】

一、调查研究, 找出症结

观察到上述现象, 我进行了家访长, 逐渐弄清了产生问题的原委:原来小兵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自由散漫, 妈妈务工回来看到孩子的顽劣言行, 曾努力促其改正, 但由于家长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数落他, 或无奈地感叹孩子越来越顽皮, 打骂教育都拿他没办法!我多次和家长交流, 让他们懂得:讲得多了, 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像。在这个过程中, 起作用的就是“标签效应”。心理学家忠告说:“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 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 则会垂头丧气。”我对他妈妈说:“对小兵的心理和行为, 应从多方面去观察, 对他的不良行为, 不要简单训斥, 而应找到他的优点, 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不断发扬, 这样强化了孩子‘好’的行为, 也就淡化了其‘坏’的行为, 促使他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以后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 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否则, 轻则会影响母子关系, 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 体验成功

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多方面的了解, 我确定小兵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 三十多年的带班经验告诉我, 满腔的热情与足够的耐心, 以及点滴的训练会使他有一些进步, 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有种失败感。在2014国培第五阶段的学习中, “我们应该这样评价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学生教育了我”, 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这孩子究竟有多“坏”?行为习惯差就是“坏”吗?是他的责任吗?我们的缺失在哪里?我苦苦地思索, 想找到新的突破口。“问题学生”长期得不到赏识, 以致“问题”更加严重。因此, 我在认真分析了小兵特点后, 决定尝试着给他贴上令其鼓舞、自信的“标签”, 并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 激发他的上进心, 使他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在周一的班会上, 我决定让同学们给大家心目当中的“坏孩子”——小兵找优点, 班会的主题是“夸夸他”。一开始同学们听到我的活动要求, 有捂着嘴笑的, 有惊讶的, 有不知所措的, 随即教室里沉默了, 连空气都好像凝固了。过了片刻, 我轻轻地说:“小兵身上有不少优点, 只是你们没想到, 他和你们在一起学习快两年了, 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教师和你们一起来夸夸他, 好不好?”全班孩子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好!”我特意观察了小兵的表现:不自在表情, 不停地咬着嘴唇, 眼神看看这个, 望望那个, 充满期待。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班里同学纷纷举起小手, 找到了小兵同学的不少优点:王馨蕾同学夸他热爱劳动, 不是自己值日, 也抢着干活, 我总结说他这是热爱班集体、热爱劳动。张佳怡同学夸他看到地上的铅笔, 捡起来问问是谁的, 没有放进自己文具盒里, 我总结说这件小事说明他一是关心同学, 二是诚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左凌锐同学夸他:“唐小兵其实非常愿意做个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学生。”我有意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左凌锐同学答道:“有一次他的作业书写很工整, 李教师奖励他一朵红花, 并在班里展示了他的作业本, 我的作业有时不如他的。”待她说完我用力地鼓掌, 全班学生兴奋地拍着小手……

接下来, 我提出班会延伸:把今天的活动写下来, 能写出感受最好, 并讲给家长听听。

【后记】

小兵妈妈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 昨天回到家小兵特别高兴, 讲述了班会过程。还说:“明天我问问李教师, 我下学期当班长行不行?”我告诉家长让孩子把这个想法告诉教师。小兵妈妈说自己也很受启发。我想其他家长, 特别是说小兵“坏孩子”的家长也应有所思。第二天课间操后, 小兵把自己想当班长的愿望告诉了我, 我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怎么不行?”他兴奋地边跑边欢呼。此后, 我尽可能地表扬他的一些进步性的变化, 渐渐地, 他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上课小动作少了, 听讲认真, 作业不但努力完成, 而且质量不错。他妈妈有了笑容, 邻居们反映很少听到妈妈的责骂声。

【评析】

作为班主任, 每接手一批学生, 都需要全面了解学生, 正确地评价他们。只有这样,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能做出有效的教育策略。家长、教师、学生总是有意无意给小兵贴一些贬义的“标签”, 对他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就是想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小兵不断强化好的行为, 这样就淡化了“坏”的行为, 促使他向好的方面发展。与此同时, 这个活动对于其他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教育意义的, 那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活动延伸对小兵持有“坏孩子”看法的家长也会有所触动, 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 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 弥补他们的缺点, 通过鼓励, 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我相信, 只要问题学生能获得适当的鼓励, 他们的潜能就会被激发, 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许多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产生了较多的困惑, 虽然问题学生在班级中占极少数, 但他们对自己和其他同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小。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 找出问题学生的症结, 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应通过赏识教育, 让学生体验成功, 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关键词:问题生,策略,标签效应

参考文献

[1]汪国真.汪国真抒情诗赏析:热爱生命[M].海天出版社, 1994.[2]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 1886.教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 同学们也不太喜欢, 他妈妈更是无可奈何, 谈及孩子有时潸然泪下。[解决策略]

一、调查研究, 找出症结观察到上述现象, 我进行了家访长, 逐渐弄清了产生问题的原委:原来小兵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自由散漫, 妈妈务工回来看到孩子的顽劣言行, 曾努力促其改正, 但由于家长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数落他, 或无奈地感叹孩子越来越顽皮, 打骂教育都拿他没办法!我多次和家长交流, 让他们懂得:讲得多了, 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像。在这个过程中, 起作用的就是“标签效应”。心理学家忠告说:“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 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 则会垂头丧气。”我对他妈妈说:“对小兵的心理和行为, 应从多方面去观察, 对他的不良行为, 不要简单训斥, 而应找到他的优点, 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他不断发扬, 这样强化了孩子‘好’的行为, 也就淡化了其‘坏’的行为, 促使他向好的方面发展。”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以后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 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否则, 轻则会影响母子关系, 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教育案例 篇8

在“他”二年级的时候,我是“他”的班主任。一天中午过后,一位同学找到我说,彩笔盒不知被谁弄坏了。我到教室一看,果然,好好的彩笔盒已经一分为二,仔细一看,分明是有人用小刀割开的。

我立即展开了调查,当时班上有八名同学,被证明没有“作案”时间的有六人,就剩“他”和7号同学了。当我问到7号同学时,她有些闪烁其词,我知道她可能了解情况,就把她叫到办公室,她告诉我,是“他”用小刀割的。我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因为这位同学学习一直很好,也深得我的赏识。看来好学生也会做点“小坏事”!

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时,“他”可能预见到事情已经“败露”,立即承认了这件事是他干的,但是这时,“他”已经哭哭啼啼,究其原因,“他”说:“千万别告诉我妈,不然,要挨揍的。”

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不能不答应。但为了使其变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答应了“他”的要求的同时,对“他”说“我们签订一份君子协议,好吗?”

“什么是君子协议?”“他”不懂地问。

我告诉他,只要他保证以后不再做类似的事,我就不告诉他妈。“他”同意了,并在一张16开纸上写下“以后我再也不干蠢事了。”,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当我看到这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时,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在孩子前进的路上,难免会出现歪歪扭扭的足迹,这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随时监管,正确引导。

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他”已经是大小伙子了。这事以后,在“他”身上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而我也没有对其家长提起过这件事,我们都信守着这份“君子协议”。

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更应该成为学生前进路上个的航标,人生路上的导师。

(作者单位 河北省兴隆县兴隆镇中心校上石洞小学)

幼儿园教育案例 篇9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我,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所以,帮忙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构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好处。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教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哭声……

原先,小朋友一齐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一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所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想透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忙幼儿获得用心的自我意识。

我们明白幼儿模仿力极强,个性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透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能够透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并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能够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上厕所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耳边经常听到的是:”教师,我排好队了。教师,我让东东第一个小便。“……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靠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我喜欢的小脚印。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并且当孩子们把自我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之后,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简单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上一篇:2023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工程制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