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案例(共12篇)
幼儿教育学案例 篇1
引言:
让4岁中班幼儿更好的学会识别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的抓住数字的大小概念,而这节课就是以1到10数字识别为主,来进行一堂,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趣味性的了解并学会1到10的数字顺序关系。
课前准备:
1.用10张硬纸片写好从1到10的十个的数字;
2.用绳子或者其他物质来做个可以让字牌固定在头上的圈。注意和难点:
1.首先要注意课堂的纪律,把班里的小朋友分好组,以使每个小朋友都能充分参与其中;
2.注意在游戏进行中和其他老师密切配合来修正幼儿的错误;
3.游戏必须要让孩子们理解玩法,以及让幼儿在玩中牢记1到10的数字顺序和大小概念。
课程的过程:
一、游戏玩法: 1.幼儿戴上数字卡片头饰并相互观察,知道自己是几号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5为例说明,每十个幼儿拉手围成圆圈,老师从一个固定位置点数:“一、二、三”,被点到“三”的数字娃娃5,立即跑到圆心处站好并拍手,其他幼儿按顺时针方向边走边朗诵儿歌:“一二三,我是5;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朗诵完毕,数字娃娃4和6需迅速跑到圆内,并拍手一起说两遍儿歌:“三二一,我是4(6);七六五四三二一,我是你的小(大)朋友。”
3.游戏可反复进行。
二、游戏规则:
1.必须是被老师点到“三”的数字娃娃才可以跑到圆心处;
2.幼儿中是被点到的数字娃娃相邻的数字的2个小朋友需在二个结束后跑到圆心; 3.一次游戏结束后,3个小朋友归队,老师再从幼儿中选出下一个小朋友,让游戏继续进行。
三、游戏的结果:
总的来说游戏进行后,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有加深了一步。本次游戏让幼儿对1到10的数字认识更加牢固,并使幼儿对1到10的数字的顺序牢记于心,同时,幼儿在游戏中对数字记忆和运用会更快、更牢固。
幼儿教育学案例 篇2
本案例发生在大班幼儿中, 主人公昊一是班中活泼好动的男孩之一, 他的想象力相当丰富, 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或意想不到的行为。当时, 我园正在进行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教师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 孩子及家长们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与热情。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我们去探险吧!”
晨间活动时, 昊一独自拿着玩具汽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 不时撞在其他幼儿身上。
我有意阻止他, 说:“开汽车要遵守交通规则, 可不能横冲直撞!”
昊一停了下来,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沙漠里开车, 那里没人也没有车, 地方又大, 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原来昊一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游戏, 怪不得这样旁若无人。可照这样下去可不行, 不如将他的思路引开, 忙问:“你怎么知道那里没人?”
“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沙漠上到处都是沙, 没有树, 没有水, 一个人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自豪的表情, 好像只有他见多识广。
我趁机说:“是吗?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去探险呀!”昊一急忙回答。
“那里人都没有, 你一个人不怕吗?”
“我才不怕!”可紧接着他又说:“要么……我们一起去吧。”
于是,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 和昊一玩在了一起。我还特别提醒昊一不能乱开车, 否则我会跟不上的。
由于我的参与, 吸引了孟诗宇、郦仕杰、陈淑几个小朋友, 他们也和我一样开着“车”跟在昊一后面。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沙漠进发。
分析: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是堵, 对待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也是如此, 强迫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剖析孩子内心的想法, 并且适时引导, 促进了活动顺利开展, 也应看到大班男孩对汽车由衷的喜爱, 使得他们对“开汽车”乐此不疲, 而我的参与扩大了这一游戏的群体, 给了游戏以吸引力, 也给了孩子以信心———原来我们的游戏老师也爱玩, 老师也爱开汽车, 无意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使两者关系更加融洽。
片段二:“我们去买好吃的东西!”
开了一会儿“车”, 大伙开始你撞我, 我撞你, 除了昊一小朋友一如既往地玩游戏, 其他人原先的热情慢慢消退了。
看着大家这副样子, 我想:也难怪, 长时间重复单调的动作与情节, 难免缺乏兴趣。那我是应该随其自由发展呢, 还是命令大家认真做好游戏?我该怎样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呢?“对啦!”我急中生智地叫了起来:“哎呀, 我们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 肚子咕噜咕噜叫, 真想吃点东西。”
经我一提醒, 那些原本就想找点新鲜玩法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我也饿了。”“我想吃汉堡包。”……“可是沙漠里没有饭店、超市, 哪里去吃呀?昊一你说怎么办?”我故意问昊一。我想既然他是游戏的发起者, 就要他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昊一想了想说:“要么, 我们回去买一些好吃的再来吧!”说着便调转车头。于是我们的“车队”往回开, 各自买东西去了。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仍然停留在游戏参与者的角色, 游戏就会因失去新奇感而自然结束了, 然而, 这时教师一个暗示, 不知不觉中牵动了游戏的进行。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东西”买回来了, 大家开始谈论着自己的食物。 (所谓“食物”充其量只是孩子们在记忆表象中提取出来的食物名称, 并没有真正的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我买了鸡腿, 因为我喜欢吃;可乐喝起来味道很不错;苹果营养好。”
有的说:“我买了面包、饼干可以在肚子饿的时候吃。”
“我的玉米很好吃;蛋糕可以当点心。”
大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说得头头是道, 却都没有提到水, 看来还会发现问题。
分析:出现潜在问题, 老师并不马上告诉孩子, 让幼儿在未知的结果中感受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这是后果教育法的体现, 相信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该怎么做。
我们的车队又出发了, 前进了一会, 我看大家对水的问题似乎还没觉察, 就趁机假装很痛苦地说:“沙漠上哪儿有冷饮店呀?这又热又渴, 真想喝点冷饮解解渴。”这么一来, 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我也想喝!”
“沙漠上水都没有, 哪来的冷饮店?”昊一又有些得意了。
“你为什么不早说, 刚才我们都没有买水, 怎么办呀?”大伙儿有些抱怨。
因为有过先例, 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要回去买水。这时广播操音乐响了, 游戏得暂告段落。
大家都觉得很扫兴, 一个小朋友说:“真讨厌, 老是忘了这忘了那。”
“就是, 下次我们得先商量好该买什么, 把东西准备齐了再出发。”我抓紧机会说。
“对!要么明天我们把东西全买好了再来玩。”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
分析:问题出现了, 但没有如教师所预料的由幼儿自己发现, 而是由教师的暗示引出;小朋友也产生了相关的情绪体验, 那是因计划不周所成的不愉快的感受。从而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有计划地准备好“探险”的东西。
片段三:“我们把东西画出来!”
一连几天, 我们的探险游戏不断进行着, 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认为要准备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有一次, 孙迪西拿出一张卡片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你看, 昨天晚上我想好了要带很多东西, 我把它画了下来, 妈妈说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啦!”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地完成任务, 就对她说:“嗯, 你的办法真好, 你能告诉大家, 让他们像你那样做好吗?”对于我的表扬孙迪西当然非常高兴, 马上就到处宣传她的杰作了。没多久大家就争先恐后地画了起来, 整个上午小朋友们都在画。他把认为需要的物品画了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带回家去画呢。
最后画好的卡片有厚厚一叠, 他们有的画了牛奶;有的画了手机;有的画了蛋糕;还有的孩子画了防晒霜……当然, 这里有不少都是家长功劳,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画和极富想象的造型。我感觉到孩子在认真学习, 在汲取新的信息, 在不断进步, 我必须使他们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想法:该给这些卡片分分类, 让大家一起参与。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大班幼儿做事的条理性。
分析:能及时地抓住有价值的内容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修养, 孩子在父母那儿得到的指点同样启示了老师。事实证明这一方法能被所有幼儿接受, 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开展。
片段四:“我想带骆驼去”
我将第二天的活动安排成学习分类, 大多数小朋友们将卡片上的东西大致分成了食品、通讯、生活用品。
WENJIAOZILIAO
正当我要夸大家分得正确时, 雁玲拿着一张卡片犹豫不决, 我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我爸爸告诉我要带骆驼去……”还没等她说完, 大家都笑了起来。
一个问:“什么是骆驼?”另一个说:“它有什么用?”“为什么带它去?”……雁玲摇摇头难为情地把脸埋了起来, 于是大家纷纷地议论起来。
这时, 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 以点入面的深入, 然而没有关注幼儿对沙漠的认知还非常单薄和肤浅, 忽略了幼儿原来经验的积累。虽然说这源于一个纯粹的游戏, 并非一定要“小题大做”, 何况原先我也只是想帮助孩子们把这个假想的游戏做得更有意思, 可这时我不能退却, 因为我突然萌发了让孩子在“玩中学”的愿望, 我期望孩子能向瑞吉欧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一样主动学习, 探求解决问题方法。我想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知识。
于是, 我因势利导:“这样吧, 请雁玲回家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带骆驼。小朋友们也回家去问爸爸妈妈沙漠到底是怎么样的, 找一找关于沙漠的图片、资料, 找找答案, 然后带来告诉大家, 好吗?”
分析:从游戏开始, 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过沙漠, 教师也没有真实地告诉孩子沙漠的特点, 这一问题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在这里发现的幼儿“行”与“知”的矛盾, 的确应及时解决, 在采取教学方式时尝试让幼儿到家庭中求知, 发挥家长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理念的运用在这里有了一个转折与升华, 为下一个活动埋下了伏笔。
片段五:“沙漠里有沙尘暴!”
差不多用了三天时间, 小朋友们陆续带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有家长从网上摘下来的文字材料;有在纸上剪下来的图片;还有相关的书籍。雁翎的爸爸还亲自将自己收藏的沙漠摄影作品及骆驼模型送过来。我看时机成熟了, 就和小朋友一起席地而坐, 那种没有距离的感觉让孩子们觉得很轻松, 我们开始谈论起来。这次大家是有备而来, 争先恐后地发言:
“沙漠里一棵树也没有。”
“不对!我看到沙漠有的地方是有树的。”
“我看到照片上沙漠很美的。”
“沙漠白天很热, 晚上很冷。”
“沙漠很大很大, 人进去会迷路。”
“骆驼可以帮我们带路!”
“怪不得雁翎要带骆驼去。”我不失时机地说。
“还有指南针也可以指路。”……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完全没有平时的拘谨, 我感到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接受的信息很多, 思维十分活跃。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对沙尘暴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沙漠里有沙尘暴!”
“沙尘暴来了眼睛都睁不开, 还会把人埋起来。”
“有了骆驼就不怕, 因为它会帮你挡住风沙的。”
“有一次, 我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有沙尘暴, 大家都戴口罩啦。”
“我也看到的。”
“还有天津。”“外国也有。”
“有沙尘暴的时候, 开汽车连路都看不清楚了”……
这时, 我又向大家提出疑问:“沙漠里有很多沙, 才会有沙尘暴, 北京、天津又不是沙漠, 怎么也会有沙尘暴呢?这些沙从哪里来?”“从沙漠吹来的!”“不对, 沙哪能吹这么远?”有的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 于是, 我还是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答案。
分析:很显然, 孩子们得到了家长的指导, 知识量增加, 在这样的基础上聊天更能激发孩子学习与交流的热情, 才会产生如此活跃的氛围。
“沙漠探险”到这里已被孩子们无意间抛在了脑后, 却预示新的方案即将开始, 或许我们将自然地进入“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 或许等到一定的时机, 我们又会进行一次全新的“沙漠探险”。
这整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游戏, 我只是偶然中发现了它的价值, 让它如珍珠般的闪烁出光芒。我内心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虽然, 这期间出现过疑问, 有过矛盾, 但最终庆幸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 我们可以用新的教学理念, 让它的价值在不断深入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收获与反思
这一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 对比教学现状, 我总结如下。
1. 幼儿兴趣, 是教学课程“生生不息”的源泉。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根本动力, 是一种“内驱力”, 有了兴趣, 教育事半功倍, 没有它则会事倍功半。关注幼儿的兴趣, 就是关注幼儿的个性与需要, 意味着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中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来展开教学, 是目前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想想现在的教学, 你真的关注过孩子需要什么、懂得了什么吗?事实上当你按着大纲的内容教学时, 当你按着预定的计划像灌汤似的教育幼儿时, 你是否忘了孩子有着他们喜爱的事物, 并热衷于探索它们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出更具意义的课程, 幼儿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地延伸和转移, 教学课程也随之变化, 幼儿对探索世界的兴趣源源不断, 教学课程就随之“生生不息”。
2. 教师恰当的角色转变, 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纲要》指出, 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 学习的帮助者, 教育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还是参与者, 幼儿的伙伴、朋友, 完成这么多角色的转换, 是教学充满乐趣的动力和保证, 更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案例中, 孩子们曾一度因兴趣的递减而差点“散伙”, 这时教师及时从“参与者”的角色中转换成“引导者”和“启发者”, 虽然简单的几句话, 却给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的情况在这一案例中还有很多, 老师一会儿成为局内人, 和孩子们一起活动, 一会儿是局外人, 关注着孩子的状态及活动进展, 启发幼儿思考, 布置相关的任务, 促进活动的深化。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转换, 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从而使活动永远奇趣横生, 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始终轻松愉悦, 积极主动。
3. 家长的引导与支持, 是孩子自我学习的助力。
在瑞吉欧的教育中, 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家长有着他们的教育优势, 比我们更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他们可以更灵活地指导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 家长必须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共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在这一案例中, 幼儿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从家长那里习得的, 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网查阅图片、资料, 才使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生动。家长的参与、支持, 让孩子明白了怎样获取信息、知识, 也使幼儿得到了一种自我的肯定与满足, 因为他觉得自己从父母那儿得到或者和父母共同找到的知识与别人说的不同, 自己讲得也可能比别人好, 因此, 他们乐于学习, 乐于接受新的知识。长此以往, 将有助于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篇3
托班是孩子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尤其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已初见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们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请小朋友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路”。可是还是有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
二、实录
一天,我们正在开展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只听“啪”的一声,把老师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来缪仁轩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不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呢?于是我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张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啦!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托二班啦,不和托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小朋友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到:“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了……”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老师自创的一首《小椅子》儿歌下放给孩子,帮助孩子掌握正确地搬椅子方法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请像张老师这样做。”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小椅子,我爱你。天天和你在一起,两手搬,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儿歌,这时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哐当哐当”晃椅子的声音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如上面的例子经过对孩子实施拟人化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了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养了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许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学着关心他人也同样重要。关心他人,需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样,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二)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
托班孩子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尽收眼底。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首先得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给他们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附:生活儿歌《小椅子》
小椅子,我爱你。
天天和你在一起,
两手搬,轻轻放。
累了坐在你身上。
幼儿园教育案例 篇4
——让我们牵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案例产生的背景:
当前,我国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应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班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
案例实录: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李佳妮,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佳妮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佳妮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两次联谊活动——“全家长”节目。通过这个节目,使佳妮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五一”前我问佳妮:“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儿童节后,佳妮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又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又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高兴。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们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得非常漂亮。然后,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亲子活动,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又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及反思:
幼儿园教育是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在实践中,我们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幼儿良好的素质培养,单靠幼儿园老师教育而得不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其渗透性之强,影响之大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李佳妮小朋友的事情,是我深切感到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多么深的影响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责任观察,注意每一位幼儿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沟通,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令孩子恢复天真、活波的精神状态。作为家长,要配合幼教老师的工作,共同为诱饵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长环境。
中班幼儿教育案例 篇5
轮到浩浩的时候,他每跳一个圈都很慢,不像其他小朋友嗖嗖地跳过去。后面的小朋友都催他:“快点,浩浩。”浩浩一下子跳进了“陷阱”里。小朋友大叫:“浩浩掉陷阱了,浩浩掉陷阱了。”浩浩走到一边等待下一轮游戏。
第二轮游戏的时候,老师规定蓝圈是“陷阱”,浩浩在游戏中又一次掉陷阱里了,在大家的笑声中浩浩走到了一旁。
等第三轮游戏的时候,浩浩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玩了,我就想在这儿休息。”老师对他说:“你看,跳圈多好玩呀,大家一起玩多开心呀!”浩浩摇头:“不,我不想玩了。”
分析: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篇6
【时下,大多数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父母负责,凡事从来没有自己负责的意识,更谈不上对别人负责。所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不仅是每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
【案例】
“咚咚咚”一阵突然急促的敲门声,把正在午睡的我惊醒!急忙打开门,站在眼前的是5岁的儿子一群满脸怒气的小伙伴。问明了来历,才知道儿子把小伙伴王宗成的四驱车弄坏了,人家这是找上门索赔来了!我没有作声,转头静静的看着站在一旁满脸沮丧与惊恐的儿子。一阵沉默后问儿子:“你自己肯定有想法,说出来好吗?”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
儿子低声说:“说好弄坏了要赔的。”
我的声音也很低:“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理应赔,可问题是你拿什么赔?”
儿子开始掉流泪,且着急了:“妈,您就给我钱吧,以后我不跟您要好吃的了还不行吗!”
“不要好吃的是小事,王宗成这个四驱车是他姨妈从外地买的,咱这有钱也买不到这样的。”
儿子倒转的快,急忙转头问宗成:“给你钱你自己买行吗?”对方点点头。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给人家弄坏了东西,你觉着光给钱就没事了?”
“对不起宗成!”儿子终于不情愿地说了句道歉的话。
孩子们接过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的离去了。儿子一反常态没有跟随其后,而是低头走进自己的房间把自己反关在了屋里。事情表面上结束了,可我的心里很不好受,双方孩子的做法令我非常的尴尬,如果被弄坏玩具的是我的孩子,我是绝对不允许他索赔钱的,而且是那么轻易的就接受了。我知道这是一个跟孩子交流,一些简单做人道理的好机会。等孩子冷静下来,我走进了孩子的房间。
【案例点评】:
幼儿教育学案例 篇7
孩子们由“神七飞天”而引发的强烈的好奇心、激昂的情绪、纯真的梦想、渴望学习的热情, 以及提出的各种问题, 促使我们思考该怎么做, 我们决定以“神七飞天”为契机, 对孩子们进行有关“空间科学”的教育。于是, 我们拟定了如下计划:
1.以珍惜、维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兴趣、求知欲以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新思维、科学幻想为重点, 进行“空间科学”启蒙教育。
2.运用社会生态学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幼儿生活、活动的愉悦、和谐环境气氛中, 展开教师、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等的积极互动, 促进“娃娃的太空梦”计划的运行。
3.开展师生的语言聊天、讨论交流、儿歌朗诵、手工制作、绘画、音乐以及幼儿作品展示等教学活动;鼓励家长等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适当介入;提供多种物质材料, 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时间, 营造多维的互动、和谐的环境气氛;给与幼儿充分表达愿望、提出疑问、抒发情感、发挥想象力、科学幻想以及显示创造才能的机会, 以维护、促进幼儿好奇心、探索兴趣、求知欲、想象力、幻想、创造力和积极、主动态度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并使幼儿得到“空间科学”教育的启蒙。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诸如: (1) 师生同聊“神七飞天”; (2) 讨论、交流、讲解“神七的家”“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朗诵“航天英雄了不起”; (3) 进行“假如我是宇航员”“我是小小工程师”“做朵美丽的太空花”“太空欢迎您”“太空梦想”等等手工制作、绘画、塑造等艺术活动。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孩子们热情洋溢、快乐积极地参与, 取得了他人不能取代的经验, 分享了快乐, 增长了智慧, 尤其是在以下两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1.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在孩子们对新异事物“神七”产生好奇心时给与维护、引导和发展, 得到的结果是可喜的。表现于: (1) 幼儿的提问明显增多了。活动初期, 全班幼儿提了30多个问题, 后期提了100多个问题。 (2) 幼儿的问题质量提高了。在初期, 大部分孩子问的是宇航员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睡?穿什么?在星球站一站、跳一跳、摸一摸、飘一飘有什么感觉?太阳、月亮有多大等问题, 而在后期, 类似这样的问题明显减少。大部分孩子提的问题是:“火箭为什么要上天?”“怎么上天?”“火箭、逃逸塔为什么要分离?”“神七怎么飞出地球?”“宇航员为什么会飘起来?”“为什么要出舱?”“太空离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远?”“宇航员为什么要躺着?”“宇航员怎么选出来?”“太阳系有多大?太阳能活多少年?宇宙有多大?月亮为什么会发光?太空有没有人?太空人是什么样的?”……相比之下,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内容扩大了, 从神七飞船拓展到宇宙太空, 从是什么?怎么样?到为什么?明显反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从感知觉层面上的惊疑、关注, 发展到思考性探索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唤醒了个别幼儿的好奇心。幼儿都具有好奇心, 但强弱不同, 存在个别差异。在初期有个幼儿说“没有问题”, 在后期他却提出了诸如“神七怎么飞出地球”“神七上宇航员为什么要躺着”“星球上有动物吗”“太空有边吗”等问题, 显示了他对太空、航天的注意, 产生了好奇心。这说明幼儿天生的好奇心还是需要成人利用新异的刺激物, 诱其萌发。
2.丰富和发展了想象力、幻想和创新思维。
孩子们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了生动、有趣的空间科学教育活动后, 具备了粗浅朦胧的有关航天技术、太空的信息和经验, 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幻想, 在绘画、制作、泥塑中, 创作了内容丰富, 令人惊喜的作品。
在绘画中, 孩子们手握彩笔, 画出了诸如“在水星上快乐游泳”“在太空轨道上赛跑”“在月球上散步、跳舞”“在土星上种花、播种”“在木星上打靶”“在火星上探测”。
在材料制作、泥塑、积木搭建中, 孩子们用彩塑纸和废弃材料, 三三两两合作, 制作了一只只船、箭、塔齐全的飞船, 五彩缤纷的“神舟七号”;用彩泥塑造了宇航员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孩子用积木搭建了“酒泉航天城”。更有趣的是亲子合作创建了“和谐号空间站”。
这再次说明:富有潜能的孩子, 在适当教育环境下, 他们的潜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几个月的“娃娃太空梦”案例研究尝试, 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孩子们蕴有巨大的潜能, 怎样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是成人 (教师) 。
首先, 教师在观念上要真正地承认孩子潜能的存在, 而关注、支持、引发年幼儿童潜能的发挥, 不应只是制定在计划上教育目标中的“软任务”。
第二, 要意识到情感在想象、创造力等潜能发挥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孩子们由新异刺激物所引起的好奇心和激情, 诱发其想象、创造的冲动。为此, 教师要敏锐地随时捕捉、发现孩子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抓住时机, 及时开展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 要给予幼儿一个温馨、开放的环境, 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无拘束, 能自在地畅想, 宽松地创造、实践。教师应持续地激励孩子们想象、创新的热情, 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发展。
幼儿教育学案例 篇8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邓小平也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但是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家长要有耐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使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中班的课程和活动为例,试以分析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表现,
并提出一些教育指导策略。
【案例实录】
课上和课下的行为习惯指导。
【活动目标】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文明有礼,与人友好交往。
3.文明就餐,讲究卫生。
4.热爱劳动,知道勤劳助人。
【活动准备】
教师安排好一天的课程,上午有一节课是劳动课。准备好几个不同属性图案,两两一组。
【活动过程】
1.上课时,教师要让孩子起立并问老师好,老师也要向孩子问好。坐下的时候教师要让孩子保持安静并坐好。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说“我只说这一次”,让孩子专心听课,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教师刚刚讲的故事。
2.课下,教师可以让孩子玩“找朋友”的游戏,将之前准备好的卡片发给小朋友们,让他们分别找到和自己属性一样的图案,并
让他们介绍自己和对方成为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新朋友介绍给别人,大家一起做游戏。
3.中午就餐时,让孩子饭前洗手,吃饭时要孩子自己盛饭,吃多少盛多少。饭后让孩子漱口,并自己动手洗碗。老师评出洗得最干净的小朋友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4.睡午觉时,让孩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穿脱衣服和鞋子,评出做得最好最快的小朋友,并给予奖励。老师可以安排孩子做劳动,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文具和日用品,擦桌子,扫地等。对于做得慢和做得不太好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让别的小朋友帮忙。
【案例分析】
以上是幼儿园中安排的一个非常平常、有效的教学活动,作者认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每天都会经历的事,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面通过对该案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意义三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反映从幼儿园时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教学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时间需要21天,而85天以上的重复才能形成稳定的习
惯,所以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不断地重复才行。而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在幼儿园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多很多。首先,教师要明白孩子步入幼儿时期后,已经开始模仿身边的人和事物,并且还没有更好地区分行为好坏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自身给孩子做一个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榜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平时,教师要有一个教学概念,在课上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下游戏时,养成与孩子友好相处的习惯;在吃饭时,养成讲卫生、文明就餐的习惯;在劳动时,养成勤快乐、于助人的习惯,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溺爱孩子,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教师也要注意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当然,这些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才行。但是教师在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的方式。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要有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才行。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孩子坐好,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坐姿,也对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说“我只说一次”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孩子更加专心地听讲,或者教师在讲故事前告诉孩子,
在故事结束后找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也会加强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复述好的孩子,教师要适当地给孩子鼓励,可以让所有的小朋友给孩子一个赞。下课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吃饭前,一定要让孩子洗手,可以让孩子边洗手边唱洗手歌,知道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讲究卫生。教师要让孩子自己盛饭,知道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睡午觉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旁边看着孩子铺床,穿衣服,叠被子,给做得好的孩子一朵小红花,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也会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在劳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两两分组,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也会让孩子知道互帮互助。好的教学方式不是老师在说,孩子在听,而是孩子在做,老师在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会,只有自己亲自经历了,才会一点点地养成好的习惯。
3.教学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对人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在文化素质方面和创新实践方面的培养,也要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师不仅仅是教学,也要教人,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幼儿时期,孩子在各方面都快速发展,教师作为孩子步入校园前的启蒙老师,责任更是重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大家都喜欢和乐于助人、文明有礼的人相处,而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块敲门砖,会在第一时间赢得别人的好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注意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刘志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
考试周刊,2012.
幼儿语言障碍教育案例 篇9
一、情况摘述
李毅是我班新转来的一个小朋友,转园来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他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李毅总是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他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奶奶”,他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做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李毅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他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他只简单的用方言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李毅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都在西藏,无暇照顾孩子,李毅从小跟着老人长大,老人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他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他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李毅的距离。
教师首先向他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没想到他重复了最后的三个字“高老师”,下午高老师还没来上班时,他重复了两边这样的话语“高老师还没来”。看到这一现象,经过向家长的了解,他在原来的幼儿园也有一位高老师,所以对班上的高老师有好感也就不足为怪。抓住这一契机,我们多给他创造与高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高老师多于他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他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李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李毅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却成为孩子们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他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他多说话,老师抓住与他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他说话,“李毅,你喝水喝得真好”,李毅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李毅,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李毅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他并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幼儿园教育随笔案例 篇10
一边大声地喊,一边把他的妈妈往门外推,好象有意不让我与他的妈妈说话。这一举动使我更加产生了怀疑:“洋洋你帮老师把积木放在桌子上,等一下其他小朋友要玩的。”他听完我的话,却表现得无动于衷。我又一次低下身体,摸着他的头说:“洋洋,你的本领最大了,老师是想请你帮个忙呀,这你也不愿意吗?”在我再三地要求下,他很不情愿地走进了教室。
终于,我借故把洋洋支开了,怀着满脑子的疑问他的妈妈:“洋洋妈妈,今天洋洋是怎么回事?”洋洋的妈妈向我反映,前几天,她给洋洋买了十几条漂亮的金鱼,他爱不释手,天天要给它们喂食。就在星期天,洋洋乘我们不在家,把他养在鱼缸里的十几条金鱼都晒成了鱼干。然后,洋洋的妈妈很气愤地说:“我这孩子怎么了,一点没人性,一点没同情心。心态那么不好,那么残忍。”联想起平时,洋洋是个能主动乐意帮助别人,能对自然角进行特别呵护的孩子!真的会是这样吗?我对妈妈的话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在自由活动时,我便把洋洋叫到了身边。他有些慌张,我耐心地询问洋洋:“洋洋,你星期天在家做些什么?”洋洋似乎被我的问题触到了痛楚。一边摇头一边向后退了一步,嘴里嘀咕着:“没什么!没什么!”考虑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想告诉老师所遇到的事情,可以大胆地说出来,我们是朋友,老师会帮你一起解决的!”这一整天洋洋好象故意逃避我的视线。但在离园时,出乎我的意料,洋洋主动走到我跟前悄悄地说:“老师,小鱼和人不一样,是吗?”我有些不解地问:“是呀,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人不晒太阳会缺钙,老师是你告诉我的,那么为什么小鱼晒太阳它就会死呢?”说完,孩子难过地低下了头。原来如此,谜底终于揭开了,孩子之所以把金鱼放在太阳下晒,是因为想让金鱼补充钙质。
罗素说:教育在于才能的培养,而非压抑本能。正是为了了解,孩子才有了这样的行为,但这至少让洋洋了解了鱼和人是不一样的。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幼儿的主动实践则更可贵,只是幼儿的实践常常不为成人所理解。其实,我们小时侯又何尝没有这样的行为,我们也曾让小鸡学游泳,让小鸭学爬树,爱迪生小时候不也曾孵过小鸡吗?善待孩子的每一次行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获得知识的手段,才能让孩子主动发展,获得经验。或许真是这些幼稚的故事,才让他们成为科学家。
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我与洋洋的妈妈进行了电话联系。在电话中,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给她听。我以鼓励的口吻对他的妈妈说:“洋洋真棒!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之所以把鱼都放在太阳下晒,是因为想让金鱼补充钙质。但是通过这次不经意的行为,却让他明白了人与鱼是不一样的。”洋洋妈妈听了我所说的,这才恍然大悟。是自己错怪了孩子,要找一个机会好好地向洋洋赔礼道歉。
第二天,我在全班孩子的面前神秘地说:“我们班上有一位小小的科学家,他平时最爱动脑筋了,最近他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他是谁呢?”孩子们和我带着期待的眼光找到了洋洋。洋洋有些不好意思,一言不发。我摸着洋洋的头,用亲切的口语对他说:“洋洋,你爱动脑筋这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有些想法可以告诉老师、小朋友,或者爸爸妈妈,让他们帮助你一起来完成。”洋洋的头不停地点了点。最后,我让洋洋把自己的发现去告诉小朋友们,孩子之间讨论的气氛相当踊跃。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不也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孩子吗?也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曾有一位妈妈常带孩子去逛商场,可孩子每次吵着要回家,妈妈有些不明白,这么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觉得好玩呀,可当她有一次蹲下身子系鞋带时,她才豁然发现,当她以孩子一般的眼光看商场时,眼中看到的只是人来人往的.大腿。蹲下身子,你才会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你才会发现这里是片多彩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孩子们正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着这片蓝天,这片土地。
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如果当时这位家长能耐心地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奇思异想,或许他就不会下这个结论。重视与孩子的对话,才能让我们了解孩子。正是这样一种对话精神才使教育真正成为人对人的教育,使儿童变的容易理解。对话意味着教师要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对话,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教师会从儿童那里看到他们优于自己的奇思、怪想和创意;对话使教育变得精彩、有活力,成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敞亮,彼此接纳,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过程;对话使我们重视儿童,使儿童成为与教师合作、共同探索的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鲜活生命。
幼儿消极情绪的案例研究 篇11
关键词: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处理 幼儿教育
一、问题提出
在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运用什么情绪调节策略稳定幼儿消极情绪?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观察发现,教师和家长安抚幼儿消极情绪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幼儿当时消极情绪没有发泄出来,一直压抑在心里,导致幼儿抑郁;有些教师、家长没有及时处理好幼儿的消极情绪。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小班消极情绪的观察,找出一些好的幼儿消极情绪处理方式。
二、概念界定
情绪指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1]。根據发展情境论的观点,幼儿焦虑的产生既与自身因素有关,如幼儿的气质、认知等,又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母亲心理健康等[2]。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由于年幼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发生一些冲突,而且幼儿的情绪性一般都很强,如特别兴奋、悲伤和愤怒,有时这种过度的情绪会引发攻击行为等不适宜的情绪,使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处于不利境地,从而导致儿童缺乏自信,社会能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3]。
三、案例观察
案例一:区域活动时,豆豆和嘉麒在一起玩积木,突然,教室里传来了豆豆的尖叫,然后她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老师立即过去了,问发生了什么事,嘉麒告诉老师,豆豆不肯把积木借给她,她就拉了下她的衣服。老师又问了豆豆,她回答嘉麒抢她的积木。老师开始调节,把积木平分好,两人答应了,再没有发脾气。
分析:幼儿思维还处于自我为中心阶段,嘉麒想要借积木,但是豆豆拒绝了,这个时候嘉麒借不到,于是直接抢豆豆的积木,导致豆豆发脾气。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的幼儿虽然开始考虑要遵守规则,但是心里的需求超过要遵守的规则,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幼儿规则,克制自己的行为。
案例二:在美术区域活动时,悦悦和豆豆在一起画画,老师让她们画下雨的天气。悦悦穿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老师和阿姨都说悦悦的鞋子很漂亮。悦悦的画也很漂亮,画中有雨滴,也有小朋友撑着伞,其他小朋友都说悦悦画得很好看。豆豆很不高兴,在悦悦的画上用棕色画了几笔,悦悦很不开心,差点哭出来。但在老师的劝服下悦悦没有发脾气,而豆豆也很不开心,老师批评了她,她把蜡笔扔得满地都是。
分析:在此案例中,幼儿的消极情绪并没有得到缓解,幼儿也有嫉妒这种消极情绪,教师鼓励一个小朋友时要注意鼓励在场的每一个小朋友,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要让幼儿有信心,能够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优点,互相学习。
三、给老师的建议
1.教师处理幼儿消极情绪的现状
通过观察发现,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处理方式未能完全很好地处理,由于教师处于工作忙的状态或教师当时情绪处于不好状态,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关注不够等这些原因,从而忽略幼儿的消极情绪。
2.正确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
(1)教师方面。教师应该首先有饱满、积极的情绪对待幼儿,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对积极情绪的愉快体验,对幼儿情绪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①有原则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接纳幼儿的消极情绪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做违反原则的事情,教师要在情绪方面接纳幼儿,在原则上坚持,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
幼儿具有幻想的特点,当不能实现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幻想的方式、夸张的想象让幼儿接受。
当某个幼儿喜爱的物体被其他幼儿使用时,教师可以用替代的方式,用其他相同性能的物体代替,幼儿也能接受。
这两种方式的相似之处就是能提供缓冲,对于孤僻的幼儿,夸张的想象和有效的替代物更易让其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②全盘接纳的态度。
所谓接纳,指教师对幼儿情绪的接纳,对幼儿情绪表达的多面性要有欣赏态度。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做法和看法代替,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承认幼儿情绪,从而进入幼儿的情绪世界。
幼儿年龄小,教师可适当说出幼儿感受,让幼儿感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给予幼儿一些肢体接触,特别是拥抱。
③建构性提议。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机会,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幼儿了解别人的情绪,从而更易于幼儿用他人接受的方式表达。
④提供宣泄场合
在幼儿园教室中,教师可以提供明亮、整洁的教室和卧室,还可以创建心情角,如“心情树”等,选择一种幼儿喜欢的物品,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可以到心情角那边摸一摸洋娃娃、枕头等物品,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消极情绪。
⑤再现情景
幼儿善于模仿,也易受感染。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的一些消极情绪通过视频展现出来,通过角色反复演练,帮助幼儿摆脱消极情绪
(2)家庭方面。父母应当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善于解决消极情绪,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这就是说,如果父母整天处于某种情绪中,则会无形中让孩子感染到这种情绪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情绪的榜样,以及调节消极情绪的榜样,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表达积极情绪,有效调节消极情绪[5]。
参考文献:
[1]李艳.关注幼儿的情绪.基础教育,2011(12):104.
[2]王玉延,刘莉,王美芳.母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学前教育研究,2011,3,59.
[3]张琴琴.4—6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及其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4·1.
[4]李艳.关注幼儿的情绪.基础教育,2011(12):104.
基于生活情境的幼儿学习案例探讨 篇12
冬天的早晨, 天气寒冷, 大二班的小朋友正在操场上锻炼, 他们有的玩皮球, 有的跳绳, 有的转呼拉圈, 还有的跳皮筋……热闹的场面吸引了我们小班的小朋友。
大家议论开了, 牛牛说:“瞧, 有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他们转得真好, 让我数数有几个小朋友转起来了, 1、2、3、4, 4位小朋友转起来了。”
亮亮说:“那你数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转起来?”
得到同伴的支持, 牛牛立刻兴奋起来, 伸长着脖子, 跑来跑去数起来并快速地说:“有5位小朋友没有转起来。”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这时, 帅帅、天天几个小朋友也围拢过来。“5+4=9, 一共有9个小朋友在转呼拉圈。”
受到牛牛的启发, 淇淇也兴奋地发现:“有6位小朋友在拍球, 8位小朋友在跳皮筋。”
懿懿更来劲了:“你瞧, 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有3个男孩, 5个女孩。”
在小朋友们的议论声中, 我惊喜地发现, 这冬天经常看到的锻炼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是, 我把小朋友们聚集过来, 接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他们:操场上有几种运动器具?每种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和玩球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玩球的6位小朋友中有2位是女孩, 几位是男孩?找找个子最高的小朋友在哪里?最矮的又在哪里?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最前面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第3位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排在最后的又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位小朋友, 把他的样子画下来吧!……
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特别投入, 他们观察探索, 交流分享, 沉醉其中, 在轻松的气氛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
在充分的思维活动后, 我提议每个小朋友去找一位正在锻炼的小朋友做朋友, 和他们一起玩。小朋友们立刻兴奋地去找朋友, 就连平时很内向的露露也很快找到了玩伴, 亲密地和大家玩在了一起。
二、案例探讨
(一) 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习的特质1.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针对现代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意义学习”理论, 他认为, 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 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 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 而且常常会自我发起学习, 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这种参与性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冬天里的煅炼”这一生活情境中, 幼儿积极观察, 敏锐思维, 大胆交流, 专注性和持久性表现十分突出, 效果远胜过教师平时用的其他方法, 就连平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小朋友也被吸引过来了, 主动地和同伴、教师互动。平时性格内向的小朋友, 也快速地找到了共同游戏的伙伴。他们在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下, 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中, 在真实的学习背景中轻松地感悟了不同的运动器具及其数量关系, 不同的运动方式及其空间关系, 成功体验了和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自然理解了知识的实践效用, 主动地获取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
2.群体性的互动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参与, 且认为学习是一种共同体内的实践, 学习者的参与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的, 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 认为问题的解决应在同伴之间进行。在“冬天里的煅炼”这一生活情境中, 教师、幼儿自身及同伴之间由于共同的需要, 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话题的挑起者、深入探讨的拓展者, 是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促进者。首先, 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幼儿的发展需要, 静静观察幼儿的问题指向———锻炼的同伴及其数量。其次, 教师通过一系列和幼儿探索问题相关的话题拓展幼儿的思维———运动的种类及其加减、空间方位, 运动个体的形态等。最后, 教师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参加游戏, 有效促进了幼儿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幼儿之间因为共同拥有的问题而自由集合———牛牛的发现, 先得到了亮亮的响应, 他们之间的交流又进一步得到了帅帅、天天、淇淇等越来越多同伴的支持, 他们积极地交流着、探索着, 和老师、同伴形成了一个“群体式”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自由组合、自由交流、自由探索、自由获取, 轻松地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
3.整体性的多元学习
生活情境具有综合性及整体性的特点, 在生活情境中, 幼儿的思维、情感活动与具体形象和问题等结合起来。真实的形象世界,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使之产生鲜明的情感体验, 进而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活动其中。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上述案例, 其中隐含了多元的教育价值, 如在科学方面, 有关于类、数量、空间方位、多种运动器具的不同特征、玩法等;在健康方面, 有同伴共同参与锻炼, 尝试多种不同的锻炼方法;在语言方面, 有描述运动个体的不同特征, 交流自己的发现;在社会方面, 有获得和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游戏的愉快体验。这不同的发展领域在生活情境中实现了耦合, 成为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整体的、有机的、生动的、现实的经验体系。上述案例中, 幼儿自主地观察运动器具及其使用者, 描述运动中同伴的样子;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计算人数时有的可以用加减法, 有的可以用累计数的办法等;随时表现自己的疑问、困惑, 随时求助, 如亮亮向牛牛的主动发问“你数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转起来?”等;自己选择交流、运动的合作同伴……通过感悟、操作、体验、陶冶, 幼儿的素质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 生活情境的课程化处理
“幼儿的生活就是学习”这已得到大家的共识, 幼儿的生活包括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它们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幼儿的个人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 而且具有个体性、生动性的特征, 有利于幼儿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规范, 它拓展了幼儿的视野, 并通过幼儿园生活, 得到了现实的反映。幼儿园生活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 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现实的生活, 也是一种与有意识的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生活, 这种生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 我们应充分关注和珍视这种价值。上述“冬天里的煅炼”就是一种典型的幼儿园生活情境, 这种自然状态下真实的生活环境, 幼儿主动参与其中, 并自主建构对世界的体认, 蕴涵着教育的价值。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 教师对生活情境中的资源进行课程化处理, 在优选与进一步开发利用中, 可以使生活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
1.优选本真生活情境
教育家胡塞尔对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作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区分。在他看来, 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预先被给予的世界, 是一个直观的、奠基性的世界, 是富有意义、富有价值的本真存在的世界。因而他提出了教育“迈向生活世界”的口号。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一贯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 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 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一本真正的书, 是一本“活的书”。这些都表明本真的生活情境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 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知识与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知识的价值, 学会运用已有经验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亲身感受生活世界的种种意义, 积累现实生活经验, 使自身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多把幼儿带进真实的生活情境, 将幼儿的学习抛锚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使儿童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互动、交流, 即合作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如, 教育者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给植物浇水的实践活动, 学习照料植物;带领幼儿通过乘坐公共汽车的活动, 懂得乘车规则;组织幼儿通过去敬老院、孤儿院参观的活动, 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关爱他人;引导幼儿通过去超市购物的活动, 理解购物程序及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 等等。
2.整合多种教育因素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 身心各成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发挥着整体功能。他们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和由此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过程, 也具有整体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进一步认为, 对幼儿来讲, 在熟悉的有意义的、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中活动, 特别是参与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的活动, 比采用玩具形素材、在活动区里做游戏, 更能够激发他们积极地利用各种智力的组合。作为蕴涵一定教育意图的生活情境, 教师应广泛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因素, 并且使教育资源的各个方面在生活情境中朝着有利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互渗、融会和统合,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学案例】推荐阅读:
幼儿教育案例09-21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10-07
幼儿家庭教育的案例07-07
幼儿教育案例结构概说09-21
幼儿教育心理案例分析07-27
幼儿教育案例:小提议 大精彩08-22
幼儿教育题库g七、案例分析及答案07-13
幼儿教育学四05-29
幼儿教育学概念08-10
幼儿教育学章节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