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特色习俗

2024-10-10

湖州特色习俗(精选4篇)

湖州特色习俗 篇1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

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湖州清明节习俗介绍]

湖州特色习俗 篇2

吴维平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当前的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 他通过梳理学校的历史传承、总结办学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板块规划、群组开发来制定学校的课程方案;通过立足于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思想、特点、优势, 建设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群;认真落实省深化课改方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的大器英才。

吴维平结合日常教学与管理研究实践, 积极科研, 主编或参编《新课标———教材全析》等八本教学用书;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 并获奖;近四年, 在《数学通报》等十多家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25篇,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个人专著《变出精彩———平面解析几何一题多“变”》, 为新课程实施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 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有效的解题教学课型结构。

记者吴校长, 您好!作为具有千年文脉的百年名校, 湖州中学在学校文化上经历了从始建于北宋的安定书院的办学思想“明体达用”到湖州府中学堂现代学校时期的办学宗旨“为国植贤”的传承, 底蕴深厚。新时期, 湖州中学新迁校址, 在极具静美风格的校园环境中, 学校对“湖中人”的培养必然有着不寻常的变化。对此, 您能否为我们作个介绍?

吴维平好的。我校创办于1902年, 时称湖州府中学堂, 其前身为“爱山书院”。1945年更名为浙江省立湖州中学, 1954年称浙江省湖州中学至今。1981年4月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1995年, 被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04年整体迁入浙江省湖州市德鸿路1902号。

我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为国植贤的办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未来,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 新时期, 我们坚定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四气”特质的大器英才。这“四气文化”包括正气、大气、和气、灵气。正气, 即人格健全, 行为规范, 品德优良, 素质全面;大气, 即立足当下, 着眼未来, 成就自我, 奉献社会;和气, 即多方交流, 多元融合, 真诚合作, 和谐共进;灵气, 即讲求方法, 注重效率, 敏感敏锐, 善于质疑。我们希望, 通过在湖州中学三年的文化陶冶, 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优秀的品质, 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 发展的潜能;实践的能力, 担当的意识”的英才。

记者培养具有湖州中学文化标识“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是湖州中学的特色培养目标。作为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 湖州中学将如何全面展现自身特色?

吴维平对于一所学校来说, 特色是学校的历史中长期并生动的源流, 是学校文化中始终活跃的因子, 同时也是教育实践中基本齐备的现实。换言之, 这样的特色, 是学校生态中的生命, 生长于师生的心田里, 流动在学校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确定湖州中学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秉承湖学明体达用之精要, 以人为本, 为国植贤, 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为校训, 弘扬以“正气、大气、和气、灵气”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涵养优良品质, 培育“大器英才”。这些特色具体体现在学校文化上。挖掘学校久远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教育资源, 拓展学校文化内涵, 完善和发展丰富、健康、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 是我们长期关注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 学校已构建完成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管理形式展开教育活动, 让湖州中学的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 知道学校的杰出校友, 感受学校的景观文化、校友文化。在实施中, 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 每届学生在毕业前都会以班级为单位认捐一棵树, 自命树名并撰写留言;湖中景观由学生通过投票形式命名。继2009年台湾著名雕塑大师陈一帆先生赠送的孔子塑像 (国内仅为7尊, 省内仅此一尊) 落户我校后, 2012年, 茅盾铜像、“苕麗流长”诗廊在德鸿园中落成。《湖州中学校友足迹风采》《湖州中学校园植物图谱》《湖中学校文化读本》《印象湖中》和《湖州中学新景观》等, 成为湖中学校文化读本, 便于学生学习湖州中学学校文化, 了解学校历史, 感受文化积淀, 提高思想觉悟。

丰富的、多元的课程, 给学生以自主的选择可能, 是我们理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教育条件之一。除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外, 学校还根据“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原则, 开发建设综合类课程, 整合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 凸显特色,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 过上和谐、幸福、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为所有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 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我们开发涵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人文社会课程, 设置增进学生艺术修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艺术体育课程, 创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学术性向的科学技术类课程。在学生选课方式上, 既有任意选修、分层选修 (按学生基础水平不同) 、分段选修, 又有分类选修,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我校就获得“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2、2007年我校获得湖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2011年成为湖州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湖州中学的德育工作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 是湖州中学乃至湖州市教育界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记者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吴校长能否将湖州中学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介绍一下呢?

吴维平好的。在对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 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二维规划”的原则, 将学校课程分化为:基础课程板块、素养课程板块和综合课程板块, 并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术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贯穿其间 (如图1) 。

关于课程系列, 我们规划了八大课程群:基础拓展课程群、基本素养课程群、人文社会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和自主学习课程群。其中扎根于学校的历史与特点的学校文化课程群、立足于师生的专长和优势的服务学习课程群、成长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的科技创新课程群, 是我校三大特色课程群。

记者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作为贵校的三大特色课程群, 必定有其独特之处。那么这些课程群是怎样形成的, 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吴维平学校文化课程群、服务学习课程群、科技创新课程群是我校作为特色示范高中的核心内容, 也是我们挖掘自身特色, 正在努力建设中的内容。在提出建设学校文化课程群时, 我们从传承千年的文脉和丰厚的校本教育资源考虑, 认为最高的管理是文化管理, 最高的育人是文化育人, 由此进行学校文化课程群建设。课程主要包含校史、校友、校园的内容 (如表1所示) , 以此涵养学校文化与精神,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基于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知名品牌———“义务家教”, 以及开心农场为学生带来的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收获, 我们建立了服务学习课程群。活动项目包括:服务类的《义务家教》《见习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体验类的《开心农场劳动体验》《劳动值周》。课程有《学习服务基本素养———技能篇、交往篇、心理篇》《开心农场农事活动初探》。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自我调节力、学习力和领导力。

科技创新课程群的形成基于我校“厚基础, 重实践, 求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其课程包括实验技能类课程 (如《中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及数学建模》《物理实验DIS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仪器与装置探究》《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 创新设计类课程 (如《创新与设计》《科技创新试验》《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创新素养概论》《平面设计》《FLASH主题动画创作与设计》) , 科技制作类课程 (如《机器人制作》《电路探究》) , 拟开发或合作开发的课程 (如《物质的合成和提取》《食品添加剂分析》《化学与环境》《生物电泳实验》《宣传海报设计》《航模制作》《平面设计》《FBI案例分析》《思维基本方法》) , 研究实践活动 (如科技节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企业实践基地实践活动) , 专题教育 (如校友大讲堂、浙大合作项目和前沿科技发展介绍) 。

记者对于如此严谨的课程体系和独特的课程群, 贵校如何保障其能顺利开展?

吴维平关于保障如何实施我校当前的课程, 我们主要“关注四个重点, 强化五项保障”。四个重点是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必修与选修课程质量、落实课程实施以及选修课程的规划;五项保障包括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师资保障、设施保障和经费保障。这些全面调动了各领域的资源, 为我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以达到我们真心育真人、大气成大器的目标!

湖州特色习俗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2-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目前,湖州市在校大学生2.8万人,是社会的前沿主体,其思想呈以下特点:一是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渴望并勇于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二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在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迷茫、信念缺失、价值扭曲等现象[2],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

湖州市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州市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的要务之一,因此,对湖州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现状调研十分有必要。本问卷通过收集大量信息,如访谈大学生、咨询辅导员和专家的修正,主要从理论、政治和情感三方面考察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或认识现状[3]。

一、调查对象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取网上自填问卷的形式,选取湖州地区在校学生为受测对象,调查问卷以样本集中时间统一填答、当场完成、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本此发放问卷共160份,回收试卷142份,回收率为88.7%,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7.9%,其中男生27人,占19.4%,女生112人,占80.6%。涉及的年级和专业比较广泛,从大一到大四,包括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艺术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大一学生70人,占50.36%,大二学生39人,占28.06%,大三学生25人,占17.99%,大四学生5人,占13.6%,其中文科生85人,占61.15%,理科生20人,占14.39%,工科生9人,占6.47%,艺术生13人,占9.35%,其他专业学生12人,占8.63%。涉及答题者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17人、占比12.23%,共青团员121人、占比87.05%,群众1人、占比0.72%。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的情况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等在内的重要理论体系。以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涵义为例[4],调查结果显示,68.09%的受访学生略知一点、14.89%的受訪学生了解并理解、17.02%的受访学生完全不知道。以上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是正面的、理性客观的,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的理论学习,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认识不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理论宣传与普及教育,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生活化和大众化。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情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等。据调查显示:对“我国的基本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态度是88.65%的受访学生表示同意,8.51%的受访学生表示基本同意,无不同意和不关心,2.84%的受访学生表示其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看法:48.94%的受访学生认为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31.21%的受访学生认为它具有决策和执行高效率,能够对各种风险挑战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12.06%的受访学生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式大于实际;无人民代表制度权力配置不合理,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搞三权分立;7.80%的受访学生认为说不清。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调查时,有80.14%的受访学生认为稳步推进、3.55%的受访学生认为停滞不前、5.67%的受访学生认为滞后于实践、10.6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清楚。根据以上数据发现,大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度较高,大部分持正面、积极的观点;对治国理政,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的理解趋于理性和科学。但是对多党轮流执政的理解差异较大,其中赞成比例高达三成,值得警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情况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感情植根于自身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同时引发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是串联认知与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有自身行为内驱力的精神源泉[5]。

部分学生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缺乏自信,信心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有54.6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当今资本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23.40%认为优势不明显,19.15%表示不清楚;而2.8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任何优势,感觉资本主义制度更能给人民带来福利,更具优越性。在当前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是否充足及其原因调查时,38.30%的受访者认为充足,因为民族复兴已不远。33.33%的受访者认为充足,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12.06%的受访者认为不足,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且无法克服各种问题。7.80%的受访者认为不足,近代屈辱史仍历历在目。8.51%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没有感觉。但是,在评价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74.47%的受访者认为符合中国国情,18.44%的受访者认为有待改善,4.9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2.13%认为的受访者认为不如西方民主。

(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差异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题Q2中,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96.48%的学生选择A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52%的学生选择B认为实际上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至于C认为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所改变无人选择。在题Q5中,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时:92.25%的学生选择A有信心、2.11%的学生选择B信心不大、4.93%的学生选择C说不清、0.7%的学生选择D认为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但不同背景(性别、年级、学科和政治面貌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情况还存在差异,下面作简要分析,调研数据如下表1所示:

第一,男生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看法优于女生,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时明显劣于女生,如正面有信心的回复以89.66%少于92.92%,反面的回复更是6.9%多于4.42%。

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无明显区别,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大一至大三年级也有个别学生在该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如认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时,正好相反,大四有20.0%的受访者认为“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明显高于低年的同学,这值得相关教育机构的重视。

第三,从不同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但也有4.03%的共青团员对该认识存有误区,如认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大致相同,党员的正面有信心的回答优于共青团员,但是党员中有5.88%的回答是“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这反而略高于共青团员中4.84%的否面回答,说明部分学生党员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做到情感、政治上的高度认同[6]。

三、思考与建议

调查表明信息显示,湖州地區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总体上是肯定的,但在个别具体的内容上还存有认识偏差、模糊和不足等问题[7]。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认同教育的内容。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度,首先要在认同教育的设置上多下工夫,从心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角度上为认同提供条件;其次,教育内容上以思政理论课为基础、“三个自信”为手段、“三个认同”为目标。第二,创新认同教育的方法。总体来看,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材施教”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因年级、政治面貌不同,认同教育的侧重点要不同。第三,创新认同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占领舆论新阵地;重视大学红色“理论性社团”的作用,加以挖掘与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评论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工作[N].光明日报,2015-01-20(15).

〔2〕朱秀琴.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邱杰,张瑞.“三个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3):29-33.

〔4〕巩永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调查分析—以某省属高校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6-19.

〔5〕蔡秀敏.徐仁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69-70.

〔6〕张梦羽.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3):39-41.

〔7〕杨静.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18-22.

中秋节湛江五大特色习俗 篇4

舞人龙

中秋节舞人龙是湛江开发区东海岛、雷州市沈塘镇一带的传统习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康有为大弟子崔斯哲所著的民国刊本《海康县续志》地理风俗卷中,对当时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舞人龙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描写,“数十人一序排列,递执其手,俯首穿腋,自首至尾如茧自缠,一列排那路去,这路来又有舞龙者前一人为龙头,后为龙尾,次一人直卧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龙头落下水,龙尾竖上天。”

几百年来,东海岛东山圩、沈塘镇沈塘圩除了每年春节年例外,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舞人龙,一直沿袭至今。中秋节当天的下午到晚上,村民们都自发到村广场上表演和观看人龙舞。耍龙者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人龙舞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犹如生龙活现。

湛江人龙舞这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舞蹈已于20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月饼

月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中秋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阖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湛江人和其它地方不同的就是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家家户户还要做月饼,甚至做2斤、4斤、6斤的大月饼,赤坎、霞山、吴川等老字号做的五仁金腿、莲蓉蛋黄等月饼久负盛名,名扬海内外。

湛江人做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一特色风俗流传到清代,在吴川、赤坎、麻章等地的月饼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月饼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清光绪十八年的《吴川县志》就有“八月十五,亲朋馈月饼,夜饮食糕饼,剥薯芋,谓之‘赏月’”的相关记载。”湛江人做月饼讲究配料、皮薄馅多、花色繁多、美味可口,易携带,易保藏。同时还注重月饼食材的营养及制作工艺的传承创新,做出的月饼传统、美味、营养、口感香醇,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食。

近年来,月饼已经由中秋应节的食品发展演变为中秋文化、中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湛江月饼的制作技艺历史价值、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吴川“中国月饼之乡”,吴川月饼制作技艺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编猪笼

把做成小猪形状的月饼,装进竹篾编的小笼子中,中秋节时用红线戴挂在孩子们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笼子一头是红色一头是绿色,有的还绑上彩带或碎花,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除了猪笼饼还有鸡笼饼、鱼笼饼等,以这种方式迎接庆祝中秋节是粤西湛江、茂名和广西钦州、玉林及海南等地中秋节时的传统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吴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们就开始编竹笼,一直持续到八月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忙碌着买竹子、开篾、浸柱、织笼、着色、扎彩,一家大小围在门口的大树下,邻里串门,你帮我编,我帮你织,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中秋气氛也越来越浓。

据有关史料记载,湛江中秋节编猪笼、鸡笼、鱼笼,做猪笼饼、鸡笼饼、鱼笼饼的习俗与做月饼相伴共生,源远流长,已有300多年历史。湖光岩一带流传的故事说,清朝时“富甲一方”的韦士英家的厨头韦应盛,做得一手好点心茶肆,手艺非常了得,每年中秋节做月饼前试炉温时,把饼皮和馅捏成猪仔等形状,烤出来后味道可口、形态可爱,很受孩子和村民们的欢迎。乾隆皇帝南巡时吃了他做的点心,大加赞赏,使其名气远扬。后来,每逢中秋他除了作月饼,还专门作“食得又玩得”的猪笼饼、鸡笼饼、鱼笼饼,受到十里八乡村民的喜爱,令人爱不释手,慢慢成为中秋节时村家家户户必备的祭品和美食。

拜月佬

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作为沿海地区的湛江,一直有中秋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拜月的风俗习惯。

中秋拜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拜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雨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贡桌。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约8点钟,村民、渔民们各自在家里的庭院中或渔船甲板上,支上贡桌,摆上月饼,米酒,猪笼饼、鸡笼饼、鱼笼饼和水果等中秋食品、点三炷香,全家人由家长或老人引领,面向皓月苍天三叩首三作揖,称为拜月,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之后,一家人才可以开始吃月饼、水果,赏月、猜灯谜等。

在湛江一些沿海的村庄,也有中秋节当天拜神灵和祖先的活动,一般由家里的老人,中午时分带着烹制熟的猪肉、鸡、鸭和月饼、水果等贡品,到自家附近的庙宇或祠堂进行祭拜活动,之后把食物拿回去一家人分享,表达人们祈求健康、平安、丰衣足食、事事顺利。

看浮针

水上浮针现在是一项小学物理力学实验,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一项民间人们测试运气的重要方式,更是中秋之夜湛江一些村庄独特、神秘、重要的民间习俗。女孩子们在这天一般都要在妈妈的指导下看水上浮针,祈求嫦娥姐姐赐予好运气和智慧灵巧的双手。

中秋之夜,一家人赏完月、吃完月饼、聊完月话,差不多到12点月亮最圆之时,妈妈们就会带着即将成年的女孩子,端上一碗水,拿上几根针,带领女孩子们一起表演十分神奇的水上浮针。

首先要打出一桶清清澈的井水,再用一只干净的大碗,从还未落地的水桶里舀出一碗井水,碗要放在桌子或凳子上,不能放在地上,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拿出一枚未用过的新缝衣针,放在纸上,纸慢慢浸湿后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据说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的女孩子在往后的一年内都会有好运气。当然,有时也会出现针不平衡和深入水里或沉底的情况。

更多相关文章阅读

1.湛江婚嫁习俗集锦

2.苗族习俗特色

3.中秋节的习俗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4.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

5.中秋节传统习俗烧塔

6.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7.中秋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

8.中秋习俗:中秋节送月饼的寓意

9.中秋节的传统地方习俗

上一篇:《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下一篇:经典幽默故事:御敌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