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

2024-10-10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共10篇)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 篇1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松树金龟子》

主备人:史卫波

审核人:缪晓艳 日期:201.03.25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2.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3.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4.小组调查探究昆虫界的有关知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细致的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演示多媒体。)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作者介绍。(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法布尔(1823~~1915):穷毕生之力,混迹于严森山野,数十年如一日,放大镜和笔记本不离手,观察研究昆虫,著成200万字的《昆虫世界》。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智,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二、预习检测

1.掌握字词。

炫耀

献媚

抑郁

鞘翅

咫尺

魅力

衷心

亵玩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合作探究 1.法布尔告诉我们哪些他对松树金龟子的发现?

2.法布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发现?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一些依据?

法布尔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生活,进行长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

文中有“我抓住机会跟踪它们,观察它们”“要想观察清楚它们”等语句,文中还写用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等,都是佐证。

四、个性展示

1.选读课文8—18 思考:课文是如何证明松树金龟子的发音原理的,有什么好处? 2.选读20段思考:文中列举“落花生”和“野豌豆”似乎与本文主题不相吻合,能否删去?

3.找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五、整合提升

1.课文小结。

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形象,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结合课文内容语言来说说,作者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六、检测反馈

1.正确朗读、识记生字词:

2.说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雄虫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

(2)例如落花生与野豌豆,这两类植物对后代的照料与金龟子对后代的照料丝毫没有两样。

(3)每只松树金龟子产20枚卵左右,分开埋在豌豆般大小的土坑里,像植物撒种一样。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 篇2

你是否注意过外出觅食的蚂蚁,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它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老根据地”。蚂蚁是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 是靠四周和天空的景物。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用圆筒围住一群行进中的蚂蚁,遮住四周,只让它们看得见天空。这群蚂蚁虽有些惶惑,但还是能照样有条不紊地向前挺进。如果把天空也全部遮盖住的话,那么这群蚂蚁可就像在热锅上似的,团团转了。除了四周、天空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识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那就是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如果把樟脑丸一类的有怪气味的东西放在蚂蚁走过的路径上,那么后来的蚂蚁就会因寻不到同类的那种特殊的气味而迷失方向。

说蚂蚁是个大力士,你一定不信。那么我们就请大象、骏马、黑熊、蚂蚁来举行一次负重比赛,以其单位体重所能拖运货物重量的大小作为评定胜负的标准。比赛结果是出人意料的:体魄高大的大象垂下了头,它只能拖走比自身重四五倍的货物;雄姿勃勃的骏马也无精打采,它也只能拖动相当于自身体重五倍的东西;而那傲慢的黑熊更不得不靠边站了, 它所能拖动的东西还不到自身重量的五倍呢……而蚂蚁却轻而易举地扛走了超过自身体重十几倍的东西,赢得了“金牌”。

蚂蚁不仅是个大力士,它还是一个小小气象员哩。

秋天,蚂蚁越往高处爬,说明这年的冬季就越冷。我们还常常听农民伯伯念叨着“蚂蚁上树,满天风雨”“蚂蚁下山,必有干旱”的农谚,懂得这些,有利于我们及时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工作。

说到这,你也许会惊叹不已,真没想到小小的蚂蚁竟有这么多的奥秘! 其实蚂蚁身上还藏着许多未知数呢,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发现,利用蚂蚁为人类服务。

(选自《中国中学生说明文写作大全》,董梅蓉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蚂蚁是我们熟悉的昆虫,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蚂蚁虽小,身上却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去了解。作者介绍蚂蚁的时候,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三个方面着重介绍:极强的方向感、自然界的大力士和小小气象员。这三个方面和人类关系密切,因此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作者将蚂蚁拟人化,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和引用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 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蚂蚁。

[读有所思]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 篇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松树金龟子 篇4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一定有它的道理,但无根据的语言是不会说的,这就要作者亲身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寻找值得一说的东西。

法布尔正是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才有了惊人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知彼来源于观察。”法布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应该让我们去学习的人。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只有去耐心,仔细地观察,才会有发现,这是一个事实。

《松树金龟子》有一句话事这样说的:“七月上旬,关在铁丝网里雄金龟子开始退到角落里,有时也钻入土里慢慢地老死。雌虫忙于产卵。它们用腹部末端像犁一样的铲土器铲土,然后爬进爬好的坑里,有时土齐肩,有时土齐头,并对始产卵。每只松树金龟子产20枚卵左右,分开埋在豌豆般大小的土坑里,像植物撒种一样。卵产完后,雌虫就不再管它。”

这句话生动形象,法布尔详细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产卵过程。时间、地点、人物面面俱到,由此可见,法布尔在平时的观察中,是有多少的仔细。

我们深圳世上,只要耳不聋,眼不瞎,就注定离不开观察,其实,观察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它常常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平常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增加上自己的求知欲,我们便会迫不及待地去观察,由此便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法布尔在这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例如文章中说:“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偎愉快?它高声大叫是否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合金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都要停止叫喊?”

法希尔这所以能被称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且成为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最主要的还是源于两个字“观察”。

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观察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这是事实,因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知方法就是“观察”。

好好学习身边会观察的人吧!

《松树金龟子》阅读答案 篇5

②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③ 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④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⑤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⑥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⑦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⑧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选自《松树金龟子》,作者:法布尔 )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文章写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为什么还要写纺织娘、知了、螽斯的鸣叫?(2分)

3.文中写到“我无法作证”、“还没有搞清楚”。有人认为既然无法作证、没搞清楚,就不该写出来。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4.你从法布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金龟子的例子中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介绍金龟子的唱歌(1分)发音原理(1分)以及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1分)。(共3分意对即可)

2.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引起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2分。意对即可)

3.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说明事物的科学态度。(2分意对即可)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篇6

1、小朋友,上一节课,我们交了两个朋友,他们是谁和谁啊?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今天,他们来到一块儿,成了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请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写他们。(学生书空,每写完一个字学生就念出一个字)‚师:谁来读读他们?(指名读)

师:读的真好,真像一位小老师,请坐,来!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读读吧!(齐读课题)师:读的真是太美了,3、小松树和大松树说了,要考考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看看能不能读好文中的词语宝宝。(出示词语)

指名一行一行地来读。齐读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评:真棒,轻声读得又快又准!老师奖励你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摸着

托起来

低下了头

惭愧(要是能加上动作读一读会更好,谁来试试?)喂

多高哇

你呢(这些都是语气词,读好了!)评价:同学们读的真好听,就像在愉快的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聊聊天,愿意和老师聊天吗?(愿意)咱们就来聊聊小松树和大松树吧。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简笔画高山:这是一座山,那大松树和小松树它们长在哪里呢?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谁来把大松树和小松树送回家?(贴松树图片)

从图上看,我们知道他们长在什么地方了吗?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如果能看着黑板上的画,一边读一边做上动作,大家就会更明白了。C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真好!小松树在山顶上,他看到了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的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高兴、激动)

师:是呀!小松树看到了如此壮观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的一棵大松树,它对山下的大松树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评价: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谁再来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2)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小松树骄傲自大、自我炫耀。)(3)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并相应加上点。——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A 指导读好“喂”。

②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③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小朋友,小松树在山上,离山下的大松树很远,他会怎么喊山下的大松树呢?

(你能再喊得响一些、长一些吗?还可以再远一点。大松树可听不见呀!这声音一定飘到大松树的耳朵里了。)——指名学生读好这个词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试。

B 指导读好“多高哇”、它是怎么夸自己的?(出示:多高哇)指名读。

站在高高的大山上,朝脚下看去,高楼大厦、我的那群树兄弟们矮小得跟一只小蚂蚁一样;多威风,多得意呀,谁再来读?(指名1生朗读,才这么高,还可以再高点。指导表情。)

强调:看看,小松树在夸自己长得高的时候,还用上了感叹号。(教师打开词语折叠的感叹号)谁有本领把感叹号表现的语气也读出来。(评价:真是很得意。)

指名读

评价(“多高哇”注意表情和动作真高啊!还加上动作读了呢!)C“很远很远” 请你来读?

这里用了两个很远,说明——非常的远。小朋友你说我的心里该多高兴、多自豪啊!

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觉到小松树能看得非常非常远,怪不得他那么骄傲呢!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读读。D你呢?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也能看出小松树的骄傲?(指答)

(点红“你呢?”)这里的你呢意思就是小松树认为(引导说:大松树看不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小松树看不起大松树。

(5)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面,把句子读好了,读出小松树非常骄傲、得意。(1)指名读

评价

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

(2)谁也来和他比一比,把你眼中的小松树读出来。

(这棵小松树真是非常骄傲

连脚尖都踮起来了

小胸脯挺得直直的,真像在比高矮呢?

真是一棵活灵活现的小松树)

(3)我们一起站起来学学小松树的样子来读读

7、对于小松树的这种态度,大松树完全可以和他争论一番,可他却没有回答。看看图,他是什么表情? 为什么不生气?

大松树多像我们的爷爷奶奶啊,他知道小松树小,不懂事,不和它计较争论了。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虽然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却被刚巧路过的风伯伯听到了。(多媒体出示风伯伯)风伯伯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自读第三自然段)(1)摸着——动作

平时谁摸过你的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师: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舒服。

(2)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什么呀?(孩子)是啊,风伯伯把小松树是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多么亲切、多么和蔼呀,请你读好这个词。指名读“孩子”

3、引读: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笑着告诉它——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4、讨论。风伯伯说了些什么? ◆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其实我们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那又是高多少呢?(加点:比、高多了)。

(1)“ 比你高多了”(点红)是说谁高?

是啊,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比较一下。A黑板上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

B高多少?指答。(大松树高,高出很多,有好多个小松树高)

(2)谁把自己当作风伯伯读好它?指读。风伯伯还说了什么? ◆你能看得远„„的呀!

(1)什么叫“托”(点红“托起来”)呀,谁来做一做“托”的动作。

(2)如果没有大山爷爷托着,小松树也长在山下,那他高吗?不高。那小松树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长”得高起来的?不;是怎么高起来的?“托”得高起来的。

(3)谁能用“小松树长得比大松树高,是因为()。来说说这句句子的意思?指说。

(我们一起做做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

(4)多和蔼亲切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男生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风伯伯的话。过渡:小朋友们听懂了风伯伯的话,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1)你从哪里知道的?(2)出示句子: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示图),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现在他还得意吗?指名说(难为情、低下头,知道自己错了)这就是“惭愧”(加点)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3)你能边读边表演出惭愧的模样来吗?一起来试试

(4)刚才还神气活现、自以为是的小松树,怎么现怎么会知道自己错了,感到难为情,低下了头呢?这是谁帮助了它?

(5)师:小松树,这时,你想对风伯伯或者大山、大松树说些什么呢? 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

。” 小松树会对风伯伯说:“

。” 小松树会对大山爷爷说:“

。”

童心未泯“金龟子” 篇7

1、刘纯燕1966年8月20日生于北京,3岁多随父母下放到江西分宜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南方的田园风光让她倍感新奇,田埂间、稻田里、山野上处处都留下了她快乐的身影。她从小就像个男孩子,活泼好动,特别淘气,惹了不少麻烦,也留下了不少伤疤。

2、6岁时,全家结束了在江西的改造,特意从韶山下了车,爸爸给他们照了张背景是毛主席的这张照片。她身上的衣服从3岁穿到了6岁,一直没怎么长个。她小时候有个好听的绰号叫“喳啦燕儿”,因为她嗓门大,爱说爱笑,还特别喜欢表演节目,到哪都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的。

3、上小学的时候她先是考入了北京少年宫,本来是去学舞蹈,结果老师发现了她又纯又亮的嗓门,改学了朗诵。后来以一首诗歌朗诵考到了中央电视台少年电视演出队(现在的银河少儿艺术团)之后她就成了中央电视台的“老演员”,从9岁开始参加各种节目的录制。图为参加少年电视演出队考试时,妈妈特意给她打扮的淑女形象。

4、1978年,拍摄室内剧《哪个仙女下凡来》,刘纯燕扮演仙女。

5、上中学时,她在厦门鼓浪屿拍摄了儿童电视剧《风帆》,扮演主人公肖南南,一名顽强好胜的帆板运动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还专门学习了驾帆板和游泳。后来电视剧被编成了小人书,于是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小人书。

6、1986年,她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在学校里她外号“小不点儿”,性格豪爽,喜欢踢足球,和男生一起玩扑克,一起跳“怕死”(当年的水兵舞),成绩还经常拿第一。

7、在广院,她和青岛小伙儿王宁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两人是同班同学,王宁当时外号“王科长”,他总是正儿八经的,一身中山装,烫个卷花儿头,总夹着个公文包,不苟言笑的,和刘纯燕的性格形成强烈反差。那时候,王宁经常邀请刘纯燕去他们宿舍吃方便面,刘纯燕把从家里带来的四川泡菜和陈皮兔丁跟王宁一起分享。就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块,并成了恩爱的两口子。

8、大学毕业后,刘纯燕来到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工作。1989年,20多岁的她为小童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影片《小歌星》配音,并由此荣获了第十届“飞天奖”女配音演员奖,这成为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至今仍是她感到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9、1991年,她调到青少部担任主持,从此踏上了“金龟子”的旅程。从《七巧板》里顽皮的“金龟子”,到《大风车》里可爱的“金龟子”,从《聪明屋》里快乐的“金龟子”到现在《智慧树周末版》里主持兼制片的“金龟子”。这一路,她背着金灿灿的外壳,抖动着触角,为无数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快乐,自己也享受着这份快乐。

10、曾与何炅搭档《聪明屋》,那时候是“小脚丫”和“大拇哥”,后来又换回了小朋友们熟悉的“金龟子”,何炅则改名“毛毛虫”。

11、在《梦想剧场》中反串座山雕,另外,赵宝乐扮演鸠山,鞠萍扮演阿庆嫂,白燕升扮演刁德一。

12、和女儿娃娃同台主持。10岁的女儿娃娃是家里的小精豆儿,经常语出惊人,宛若一个小思想家。娃娃曾经是她的小粉丝,现在则是她的小参谋,经常会为节目建议一些小情节。娃娃性格像王宁,喜欢安静,但遗传了刘纯燕主持的天赋,今年6月份在一台校庆晚会上,娃娃首次和刘纯燕同台主持,表现得十分镇定自若。

13、逛街是刘纯燕的最大爱好,收藏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的藏品稀奇古怪,节目中戴的金龟子形状的手套,金龟子图案的像章,金龟子形状的鞋子,甚至毛毛虫的波普眼镜,阿偶的红鼻子都来自她的私藏。她平时身上穿的,也都是个性十足的衣服,从来不穿中规中矩的名牌。

15、身为青岛媳妇,每年她都会雷打不动地和王宁回家过年,即使怀孕7个月的时候也不例外。她最喜欢青岛的海,每次回来都会去海边走走,看着大海的波澜壮阔,反而内心十分平静。她最爱吃青岛的凉粉,每次回来婆婆都会专门为她准备一大盆。

责任编辑/贺坤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反思 篇8

龙井小学 张正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教学时效

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抽读生字词。

2、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通过朗读,同学们都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一个小故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1、导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儿有两棵松树,“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有什么区别,(一棵大一棵小),他们的家都在什么地方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告诉我他们的家在什么地方?(1)出示图片,学生回答教师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谁能找找折句话中的反义词。同桌合作(3)齐读第一自然段。

2、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3、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看到山下的大松树后就取笑大松树了,他是怎么说的呢?(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小组讨论(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没有回答)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他很谦虚,不想和小松树争论。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①小组讨论。②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4、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明风伯伯很和蔼、很亲切,并没有责怪小松树的意思,而是跟他说道理。(3)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读得沉稳一些。(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5、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

1、选出小演员,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教师与学生讨论怎么演:

小松树(得意)大松树(谦虚)风伯伯(和蔼亲切)

3、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再选一组,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礼物。

四、延伸作业

1、你喜欢那个人物,为什么?

2、在生活中,你犯过和小松树同样的错误吗?学了这课,以后你会怎么做?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全文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按位置——骄傲——开导——后悔的顺序来叙述。课文内容和学会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从读中感悟,认识到做人要谦虚谨慎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与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通过齐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接触文中。

四、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精读训练

(三)分角色表演,以演代读

(四)延伸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我施教的首要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这里我选准课文的空白点,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奉献思维结果。为读好下文打好语意和情感上的底色。

提问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篇9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校 朱新美 212142 【教材简解】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以对话贯穿全篇,富有儿童情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更易于学生理解。【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设计思路】

本课时由猜谜语导入,教学松字,编字谜记住汉字,通过大小松树图片比较读好课题,接着读好生字词,从音、形、义方面学好生字词语,然后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比赛读好课文,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地理位置,明确不同的朗读有不同的韵味。最后学写生字,有了先前的随文识字,后面学生对于怎样读贴,记住汉字,学生了然于胸,最后评价生字,学生掌握生字更加牢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2.教学生字:松 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思考:结合教学生字“松”并出示课题,把识字教学与阅读课题结合,加深学生印象。出示松树的图片,形象生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读书情况。(1)PPT出示:我会读词语。(加注拼音)先看第一组词语:喂 多高哇 你呢

看:喂、哇、呢都是什么旁?口字旁。他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都是语气词。我们也来学着说一说。(PPT出示:多()哇)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看,这是——“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字形。师讲解:在古代,人们把两块肉叠合在一起,表示多。板画。)再看,这是——“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忆生字。小老师书空。集体书空。)

再看第二组词语: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朋友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称呼。让我们亲切地打打招呼吧。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轻声。

第三组词语:回答 摸着 托起来

师: 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你会用动作表示吗? 师:谁会做“托起来”的动作?(指名做动作,再看图片)

师小结:用手掌向上承受着东西,就叫——“托”。所以“托”是——提手旁。你能记住它吗?(书空笔顺、换一换)用“托”组词,生交流。再PPT出示,齐读:托住、托人、花托(师:花朵下部的叶子)第四组词语:惭愧 低下了头

师:指名读词。“惭愧”是什么意思?生先答。预设提示:在第6课中,我们学到了一个词语,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叫“难为情”。所以“惭愧”的意思就是:难为情。以后,我们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预设思考:先让学生读准字、词,为下文读好课文打下基础。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词语的兴趣,使词语朗读不枯燥。另外,在读准词时,也相机让学生识记字形。](2)师:词语会读了,课文中的这些长句子,你能读通顺吗? 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逐句指名生读——师范读——齐读,读出停顿、读出标点。

4、师:小朋友们,词语读正确了,句子读通顺了,再来读课文就会容易多了。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啊?(4节)那老师想请4位小朋友来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谁来?(指名4位学生)其他小朋友,我们一起做评委,用小耳朵仔细挺好,看看他们谁读得最正确。

师生发表评比意见:读得一字不差的是××。读得声音响亮的是××。(难读的句子和读错的地方,老师领着学生再读一遍。)

师:还有小朋友想挑战他们吗?这次老师点名每一组出代表一名,参加比赛。在我点名之前,人人都有可能,为了小组的荣誉,自己再准备一遍吧。(生自由读课文一遍。)

老师四大组分别点名1生。参加比赛。

师:小组里的要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啊?(学生可以鼓励、提醒)四位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后师生评议)

[预设思考:一年级的小学生对竞赛特别感兴趣,通过开展朗读比赛,当评委,评比奖项等方式,使学生阅读情绪高涨。接着,又用赛前准备的方式,让学生再去读一遍课文,学生为了比赛胜利更是乐于朗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多次阅读了文本,并且是快乐地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

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A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B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C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D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师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 多托呢

(多)两个夕字。仔细瞧一瞧,有什么不同?下面的夕比上面的夕稍微大一点点。夕对夕,点对点,下撇长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呢”。看看,什么偏旁?口字旁。指导右半边的笔顺。请小朋友看看右边的笔顺,谁来说。(强调:撇,竖弯勾。)追问:呢字第七笔,是什么?(撇)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 篇10

毕业的时候,要分开了,我们抱头痛哭,只感觉前途迷茫,不知道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

王宁是青岛人,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脸庞,轮廓分明的五官,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的性格沉稳,生活中很少见到他喜形于色或者挑剔什么。在大多数人眼里,王宁和我“反差”太大了:一个高一个矮;一个好静,一个好动;一个说话惜字如金,一个话篓子。可是,正是有了这样的反差,生活中我们才有如此和谐的互补。

■“王科长”与“小不点儿”

“王科长”这个绰号是王宁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送他的。因为那时的王宁总是正儿八经的,一身中山装,不苟言笑,烫着个卷花儿头(自己用电夹子鼓捣的那种),还总拿着个公文包。“小不点儿”是我同学冲我这身材,这长相,送给我的绰号。

我和王宁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班同学。王宁是先在青岛电视台工作,之后才考入广院的。当年他们青岛市招播音员,一心想当歌演员的王宁幸运地在一千多人中被选上了,名副其实的千里挑一。我读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本可以保送上北师大的,因为小时候有在少年电视演出队的经历,就选择了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开学了,来自全国电台、电视台的青年骨干组成了一叶、集体。我是班里唯一的“北京妞儿”,因当年配音有点儿名气,老师比较照顾我,而大两届的同学也很喜欢我,都把我当成小妹妹似的。我的性格很豪爽,喜欢踢足球,当时还是我们播音系女子足球队的“优秀女运动员”,人称“金左脚”。

■我当“月下老人”

别看当年我人小,还挺爱张罗事儿的。王宁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在班里还是挺出色的,有位女同学一不留神掉进了感情的旋涡,想必也是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连课也不上了。我知道后,虽然心里有些异样的感觉,但看到同学备受感情煎熬,我还是自告奋勇地充当起了“月下老人”。

一天晚自习后,我就把王宁给约了出来。我们在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交界的地方见面了。因为我性格开朗,所以和班上的男同学关系都不错,王宁看我约他,兴致很高,我们一路走,一路聊,我差点儿把来干什么都给忘了。王宁问:“咱们这是去哪儿呀?”我这才想起自己的使命来。话到嘴边儿,竟不知如何开口,我有点儿心虚,说话也支吾起来。王宁见我一副“鬼鬼祟祟”的样子,更奇怪了,就使劲儿刨根问底,我只好如实说:“班上有位女同学喜欢你……”话没说完,看到王宁突然露出“王科长的样子”(很严肃),我就打住了。半天,他才说:“对不起,我在青岛已经有女朋友了。”

后来,我们俩真成为两口子的时候,我还在追问这个事儿。王宁只是随便地应付几句:“那只是个借口。我妈妈是医生,我就随口说了一句。”

心思被识破

介绍对象的事情很快过去了。奇怪的是,自从那个傍晚以后,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情漫过了心堤。王宁成熟、真诚、稳重,像个可信赖的大哥哥,平时就觉得他挺不错的,如今王宁那种帅气、沉稳的身影总在眼前萦绕,我变得沉默了。鬼使神差,王宁宿舍的老大竟然看出了我心中的秘密,他张罗着让王宁来“安慰安慰”我。一天晚上,我在小课教室录作业,王宁和老大(王宁在他们宿舍排老六,我在我们宿舍也排老六)走了过来说:“不点儿,还没走呢?”随后从兜里掏出一瓶有红橡皮圈儿箍着的、胖胖的小葫芦瓶子装的酸奶,递给我,“我们见灯亮着,随便过来看看。干吗呢?噢,录音呢。”虽然看上去他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可我感觉那眼神还真有点儿不太对劲儿,我想说点儿什么,没说出口。

■方便面的故事

渐渐的,我和王宁走得比较近了,在班里也比较关注对方。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我因为临时有配音任务,就没有和同学一起去。早晨从男生宿舍经过的时候,看见王宁了。上午录音的时候,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他:“他怎么也没去呀?”快吃中午饭的时候,我回到宿舍准备煮方便面,忽然想起王宁还在宿舍呢,肯定也没吃饭,于是就带上了方便面、西红柿,还有用粮票换来的鸡蛋,跑到王宁他们宿舍去看看。一进宿舍,就发现王宁捂着胸口在上铺躺着呢。“王宁,你怎么了?”我关切地问道。“我上午到医务室看了一下,说是胸积水,有一点儿炎症,没事儿。”说完他就从上铺跳了下来。这时他才看见我手里拿着的东西,什么也没说,他就开始忙活起来。王宁很会做饭,一会儿,一杯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面就做好了。我们一块儿吃,一块儿聊天儿,感觉比去春游有意思多了。吃完面我问他:“好点儿了吗?”王宁笑了笑回答:“别说,你这一来,还真好多了。”后来我想,那时他得的肯定是“心”病。

■一封特殊的信

我们的恋爱在毕业的时候面临着一场最严峻的考验。

那时候,学校有纪律规定,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在恋爱这件事情上,家里也都持反对态度。一是因为年龄太小,再加上一个青岛,一个北京,将来分配、调动都是问题。妈妈坚决不同意我与王宁的这场恋爱,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要珍惜能回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好机会,不能因为谈恋爱而耽误了将来的前途。毕业的时候,要分开了,我们抱头痛哭,只感觉前途迷茫,不知道以后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王宁离开北京之前,我的父母邀请他来我家,就我俩的将来和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父母把以后我们所要面临的困难——分析给我们听。我边听边流泪,王宁本来话就不多,这时就更没话了。

回到青岛后不久,王宁给我妈妈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伯母:

您好!很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信给您,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才好,故写了撕,撕了又写,反复几次不得成篇。从去年我在北京别您之后,至今已近五个月了,对我和小燕来说,这段时间就像过了五年一样,这话是一点不夸张的。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把我和小燕从千里之外连在了一起,我俩暗自庆幸,欢喜不已。但现在,我们一个在长城之巅,一个在东海之畔,遥遥相望,互道祝愿,苦盼着有一天乘上同一条开拓事业的船,扬起同一篷追求生活的帆。可怎样才能尽快地实现我们的愿望,解决我们心头的苦患啊?!这是使我俩朝思蓉想、寝食不安的揪心的问题,也是您和伯伯为我们操心的根源吧。

我和小燕相处已整整两年了,不在一起的时间占去了一半。我俩志同道合、趣味相投、互相帮助、情真意笃,虽几分几离,几经波折,我们的心却始终如磐石坚不可摧。将来有一天,我和小燕生活在一起了,我也就是您的儿子了,您愿意我和小燕结婚做您的“儿子”吗?希望您予以肯定的应允。

我父母对我和小燕的事是爱莫能助,常持缄默态度。他们很喜欢小燕,但更疼爱我。如果我到中央台工作,在北京安家,他们也能从我的事业、我的生活幸福等方面考虑。但他们总觉得他们最得意的儿子要远离他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不痛快。因而对我们的事情也只是常常随便问问而已,但我肯定他们想的是很多很多的。我从小到大,成为青岛电视台首席播音员,我父母为我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们怕我万一去不了中央台,在青岛台又搞个一团糟,结果两头不是人,而不知所措。到底我能不能去中央台,就连我自己心里也没数。我父母怎么会安心呢!所以,他们正拭目以待,以“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念,在祝福着我走好运。能不能到中央台,我没法估计;万一去不了中央台,我和小燕将怎么办,我们也没仔细考虑,但有一点我俩都非常明确,我们的感情是永恒的!如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早结婚。

在我和小燕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有些事情没有先与家长商量就自作主张,先斩后奏,这点双方家长都有意见,在此我想再申明一下,我们不足心里没有父母,而确实是事出有因,难以言表。请伯母您和伯伯能原谅我们,我们不能没有父母!

我和小燕的调动情况,我和小燕说得很清楚,(我)想她会告诉您的。我伯伯很忙,请他注意身体,并请代我向他问好!就先写到这里吧。

祝您健康、顺心!

想念您的小宁

87.4.22晚

王宁的信字字都是真言,它让我感到欣慰,又感到酸楚。欣慰的是他对我的一片真情,对我们感情珍惜;酸楚的足我们天各一方,有着许多不可预知的未来。

上一篇:夸家乡作文下一篇:湖州特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