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旧事阅读训练(精选11篇)
荷塘旧事阅读训练 篇1
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两条战线越逼越近,最后混成一团。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1.这段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画出水线的语句。
3.用“~~”画出激战时声音的。
4.为什么要写树上的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这个场景写得生动传神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击水的情景。(意思对即可)…(本文答案在第4页)…4.更衬托出我们打水仗时的热闹。(意思对即可)5.示例:觉得这个场景写得生动传神;因为写树上的鸟更能突出打水仗的激烈,孩子们的天真顽皮,是一种侧面的间接描写,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水平高超,技艺熟练。
《又见荷塘月色》阅读训练 篇2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来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时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75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一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了否定性回答。来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75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选自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吴兆民/文)
1、第一段中“惬意的事”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2、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写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生描写的美景,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
3、结合上下文,为什么“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三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第七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手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出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参考答案: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作者既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也叙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并在最后一段点明文章的中心。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景物描写的学习,既要讲明什么是景物描写,又要交代景物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以致用。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从课题明确本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然后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二、精彩片断
(一)描写荷塘美景部分
这部分的重点在理解几个比喻句中。如:
1、又有人叫它“月牙泡”,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2、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3、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4、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包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轻纱跳舞的少女。
5、恬静的塘面便想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
6、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荷塘的景色很美?”学生很自然找到这些比喻句。紧接着我让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并加以朗读训练,使学生想象我们在荷塘中快乐玩耍的情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下文作者赞美大自然和谐的美和表现农村少年天真、善良、淳朴美好的心灵作铺垫。
(二)描写荷塘旧事部分
这部分中抓住孩子们玩的游戏,说说他们是怎么玩的,来体会孩子们玩的快乐,烘托那种沸腾的场面,体会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天真的性格。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我因为爱逞能的个性和骄傲的个性最终落水的部分,使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心理,我难受的样子。抓住朗读训练使学生读出我难受的感觉。然后过渡:“就在这生死关头,小伙伴们是怎样救起我的”。学生很快可以找到是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排,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的。从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善良的心。“当我上岸后,他们是什么态度?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是在嘲笑我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笑?”这是一种淳朴的笑、憨直的笑、善良的笑。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淳朴与善良。
回到授课开始,说说什么是和谐的美和淳朴的爱。这里的美不仅是荷塘的景美,更是这里的人美。学生对美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淳朴的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其课堂“提问”的不当,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设疑必答疑,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教和学的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因此,提问对教与学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现代教育信息观点分析,提问是信息的输出,学生解答问题过程是输入信息的处理,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师,因此,提问在教师教学中具有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调控教学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提问起到了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等作用。我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一、开门见山
在讲授本课一开始,我出示课题后对学生说:“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在荷塘发生的以前的事。”我接着说:“文章的题目就是题眼,可以让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以后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运用。”听了我的述说,学生一下明白了题目的重要性,写作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的进行其中。这种开门见山的提问,使学生了解了写作方法,明确了写作中题目的运用,为学生学写作文做了铺垫。
二、设置悬念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问学生:“通过这件事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学生回答:“作者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紧接着我提问:“这里说的‘大自然和谐的美’是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是荷塘的美景。”同学们这样的回答是我早就想到的。因为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课文前面主要写的是荷塘的美景,后面主要写的是在荷塘发生的事,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这样的答案。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设计一个悬念:“这里的和谐的美是就指荷塘的美景吗?让我们看看课文,通过深入的学习你会有更深的理解。”悬念的设计使学生对学习文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都想看看这个‘大自然的和谐的美’指什么。因此在下面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讲到课文的最后一段时,我问学生:“现在你们知道大自然和谐的美指什么了吗?”此时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真正含义。
三、发挥想象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营造情境。
二、学生整体感知,初步谈感受。
三、复述课文,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1.概要复述:简述景物和故事梗概。
2.有感情的详细复述:抓重点句子体会荷塘的美和小伙伴的性格特点,复述之后自评和互评。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能结合自己画出的句子进行汇报交流,体会到荷塘如诗如画的美和小伙伴们那种天真.憨直.淳朴的性格。
3.造性复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文进行再创造。
四、研讨最后一段。抓课文的中心句,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叙述的。
有了充分的备课作为基础,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就为我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在课堂上真的能进入学习状态,真真切切地与文本对话,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师生间的对话就达到了融洽自然,真的是水到渠成。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教师上地自由放松,下课铃响了大家也都意犹未尽。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通榆县蒙古族学校
陆阳
一、教学背景
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不在是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学生处于互联网的时代,语文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互联网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基于上述理念,设计本课。
二、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同时,还回忆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事;通过美景、旧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赞美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从课题和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从易到难的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把知识、技能、情感的培养综合了起来,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生活即课堂,处处是语文”的深切感受,让学生能结合观察、讨论、交流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及修辞手法;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多角度培养和渗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感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总结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情感目标:
感受乡村景色之美,生活之美,体会那里人们的心灵美,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赏析荷塘美景和探究作者”溺水被救”部分,体会乡村荷塘景色之美,小伙伴淳朴善良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在同桌和小组的合作中,在师生的共同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
六、教学准备:荷塘景色图片http://t2.baidu.com/it/u=2778121809,2630454788&fm=0&gp=0.jpg;http:///it/u=2778121809,2630454788&fm=0&gp=0.jpg 小结:夜晚的荷塘安静、安详,是一种多么和谐的美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和谐的美。3.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了月下荷塘的美,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谈谈白天荷塘的美吗? [板书:白天] 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交流白天荷塘的美。
1)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泛着、漾着”。
师:再找找,这段中还有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语吗?(铺、点缀、颤动、舞蹈)2)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6
烈士山小学
王健
一、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和作者一起走进荷塘,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的淳朴。
二、1、用心读2——4自然段,边读边画,从文中那感受到荷塘的美?试着用一个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荷塘周围的黑绿„„”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感受到了荷塘白天和夜晚德美,那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轻声读一读,再在组内读一读,全班推荐两名同学教师给配乐来读一读。
3、如此让人怀念的荷塘,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眼中的荷塘的?(学生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浮现在作者眼前的不管不光有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些淳朴的有趣的事。
1、快速默读课文,把你感兴趣的是地方画出来,并在书上做批注。
2、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
3、班级内汇报。其他学生及时的给予补充。
4、让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荷塘的美丽与快乐,还有惊险,这源于我的一次壮举。
5、指名说说这次壮举。
6、文中说的边缘线是指什么?在作者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道边缘线,那是什么呢?
7、一场虚惊之后,作者被就上来了,但是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的呕水,安静之后,心里会想„„„„,小伙伴们围着我哈哈大笑,此时他们会想„„„„。
8、小伙伴们的笑,是什么样的笑? 9作者留恋的还有什么?
10、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是呀,美丽的自然景色,淳朴善良的小伙伴们,都让我刻骨铭心。他承载了我儿时的欢乐,往事如风,不可摸,不可食,却可以感受。往事如雨,没颜色,没味道,却有重量,有触动。美好的童年,快乐的往事,每每想起,都恍如回到从前,重新感受那如阳光般和煦的温暖,那点滴的感动。老师相信,学完了这一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那么把你的收获,写下来,读出来,画出来吧!作业超市: 读一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一画: 作者眼中的荷塘。写一写:
观察一处景物,并写下来。教学板书:
美景
浮光跃金
黑绿
绿
荷塘旧事
和谐之美
旧事
狗刨比赛
打水仗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7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
3、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优美的词语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培养写作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童年带给我们无限的回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荷塘旧事》。
【板书课题】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结学法,把握题目,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书p60,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汇报:在读文时,有没有特别容易读错或难写的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
【板书月牙泡攫住】
3、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板书:美景旧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2—4
文章分别写了那几件往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板书:狗刨比赛、击水游戏、溺水被救】
过渡:一起走近作者怀念的那片荷塘。
4、默读,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荷塘的“美”勾画相关的句子,批注。
交流探究
夜晚:
a月朗风清的夜晚,舅舅领我去那塘边散步。
宁静之美、惬意、(指名读)
b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
浮光,指的是什么光?浮光跃金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读,评价,再谈感受,指名读,
指导:这浮光是昏昏暗暗吗?怎么读?跃金繁星闪烁指名读
这浮光只出现在荷塘一角吗?怎么读?满塘指名读
在朗朗明月的映衬下,只见满塘——齐读
在徐徐清风的吹拂中,只见满塘——齐读
c塘四周的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
写荷塘的美为什么还要写塘四周的树木呢,还是一围黑绿?
d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指名读,谈体会,指导读,男生读,女生读引读——此时此刻,周围一片宁静,
这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月牙泡的轮廓特征,还写出了什么?
那皎洁的月光让人陶醉,那晶莹的荷塘让人留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体会“和谐”的美。——天上——周围——塘面——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金色与黑绿是颜色的映衬;金色的水面与树木的黑绿是景色的协调
【板书:(和谐的美)】
小结:美的恰到好处,美的那么舒服,想不想去荷塘看看?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和谐的美。
出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眼前的景象,
(板书:夜晚)
过渡:夜晚的荷塘真是太美了!白天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板书:白天)
a、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
b、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
“铺”字,——铺天盖地——诗句
静态中以绿衬红,更突出了荷苞和荷花的娇嫩——
c、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荷花的纯洁——由此联想到什么诗句?
荷花一袭分红的轻纱,那舞姿一定轻盈极了,指名读——
动态中显出荷花的轻盈和柔美,齐读——
绿色的荷叶与粉红的荷花是景色的呼应,颜色的映衬,
这还是一种——和谐的美。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荷塘和荷叶,女生读荷花。
想不想来看看这美丽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的图片)
请一个人为大家读这一段,我们来欣赏
齐读。
7、同一地点,早晚景色各不相同,一人读夜晚,全班读白天。
谁你喜欢月色下的荷塘?白天阳光下的荷塘,选择你喜欢的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8、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指名分段合作读,男女生分段读。
配乐,更加和谐
9、机动:看到此情此景,你能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古往今来,赞美荷塘的诗文数不胜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师配乐范读补充片段,看看这个片段和我们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欣赏描写荷塘的美文,体会比喻的写法。
月朗风清的夜晚,荷塘浮光跃金,阳光灿烂的白天,荷塘漾着绿浪,真是美不胜收,回归课文,齐读。
五、总结:
语文课文《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8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往事。
2、有一个人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荷塘也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荷塘旧事》
二、初步了解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出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音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交流学习生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问题进一步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完了这篇文章,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3、同学们在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大自然和谐的美是什么样的?
4、我们上学期也学到了一篇有关荷塘的文章还记得那个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的吗?
5、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塘的?
6、这个地方美如仙境,但这是作者难忘的主要原因吗?那是个什么原因。
7、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是作者遇到了什么危险?
8、结合你同学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被水淹的了解。
9、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呢?
三、情感升华。
我们再来看这个中心句,学完了文章你对它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布置作业。
荷塘旧事阅读训练 篇9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摘录笔记, 独立识字学词。 认字 7 个, 写字 11 个。 理解 “月 朗风清、恐惧、憨直”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感受大自然和谐 的美,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4、了解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5、感受小伙伴淳朴、聪明、勇敢的性格和小伙伴对作者发自内 心的爱,感受人类淳朴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做 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反复探究,体会小伙伴们善良、淳朴、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 《往事》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一课向我们回忆了鲁迅先 生生前的几件事,一课向我们讲述了作者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那么今 天, 作者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记忆中的趣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荷 塘旧事》 (板书)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检查预习
3、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什么?
4、交流汇报
三、品读赏析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出了大自然和谐的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 文,找一找。 指名回答(2、3、4 三段)
2、用心读一读这一部分, 想想你从哪儿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 指名回答 预设:
(1)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塘四周的树 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 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 上。 这里用什么方法体现荷塘的美?(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把 满塘浮光跃金比作繁星闪烁)谁来说说“浮光跃金”什么意思?(指 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还把什 么比喻成什么?(把月牙泡比喻成晶莹的新月)这是什么时候的荷 塘?(板书:夜晚) 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荷塘的什么美?(用比喻写出荷塘的轮廓美)
(2)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 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 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这里同样用了(比喻) ,把(荷花)比作(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 这是什么时候的荷塘?(板书:白天) 你喜欢作者在写景时用的这些比喻吗?为什么?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除了比喻以外,我们还能从哪一 方面体会到荷塘的和谐美? 谁来说说? 预设: A、学生自己发现了。 对! 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还抓住了颜色来表现这荷塘的美, 读一读, 找一找,在文中作上记号。 B、学生回答不出。 没发现吗?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还抓住了颜色来表现这荷塘的美, 读一读,找一找,在文中作上记号。 指名到黑板上来找。 师引:因为有了这一围黑绿,所以映衬出泛着金光的月牙泡,绿 色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这是绿与红的和谐,是一片绿叶与粉红的荷 花的美景和谐。增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美的恰到好处,美的 那么和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和谐的美。 (齐读出示的两句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童年的回忆里, 见到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荷 塘。 那开满荷花的荷塘, 碧绿的叶, 粉红的花瓣, 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娇嫩而洁净,像披着青纱的少女,此情此景一定还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盘旋。这美丽的荷塘,让作者在多年后,还时时浮现在眼前?除了那 美丽的景色,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吧!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研读探讨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荷塘旧事》 ,请同学们?
1、默读课文,思考:在荷塘里,作者经历了哪几件事?分别给 这几件事加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同桌讨论(同桌两个人可以交流一下) 。交流(谁愿意先来说一 说?) 。指名回答。 (板书:狗刨比赛、打水仗、溺水被救)
2、在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重点读一读,●说说 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 ●你体会到了农村小伙伴们身上怎样的性格?又是从哪体会到的? ●找一找你认为精彩的细节或句子。拿起你的笔边读边作批注。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大家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收 获。 ) 、交流(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
预设:
(1)狗刨比赛 △ 先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写出了小伙伴们戏水时的快 乐、自由自在,表现出他们(活泼)的性格特点; “扑通通,扑通通”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 比赛后的“气喘吁吁” “昏昏欲睡”写出了赛后的疲劳,也从侧 面写出了比赛时的激烈。 (你能不能读一读那种激烈?大家一起读一 读) 反映了小伙伴们(快乐的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 。 “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 中”。用了一个比喻句,把水流比作母亲的手,写出了这里是我们玩 耍的天堂,就像睡觉时躺的摇篮。
△ 引导学生: 同学们, 你们觉得他们玩的狗刨比赛怎么样? (激 烈) 你能找出表现激烈的词语吗? (扑通通、一阵乱响、大菊花似的浪、气喘吁吁)
(2)打水仗 △ 先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八段用了几个拟声词, “哗哗” 、“呀呀” ,很形象地把我们在水 中嬉戏打闹的情景表现出来了。 这里还用了一个侧面描写。写树上的鸟也停止了叫声,侧面反映 了我们打水仗的激烈,而且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让我们通过朗读也去体验一下打水仗时的那种热闹、激烈与快乐) 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 引导学生:作者如何写出戏水时的激烈?哪些词语用得特别 好? 急速的水线、点点白珠、鸟、声音、动作
(3)溺水被救 △学生发挥 “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这 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小伙伴们手拉手用力的样子比喻成了铁链,说 明小伙伴们团结和机智, 他们能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想出这个办法是 很不容易的。 这还能看出他们的勇敢, 因为他们为了救我才冒险穿越那道边缘 线的。 我喜欢十一段到十五段的句子, 这些语句把我当时落水的紧张恐 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我溺水时的反应和感受。 (你能不能通过 朗读来表现我的恐惧?试试看) △ 引导学生 作者为什么会溺水呢?不听警告越过边缘线。
1、怎么理解这里的“边缘线”啊?界限。
2、在“我的视角”中丁丁说:“城里人和乡下人心里也有一道 “边缘线”,这个边缘线又怎么理解啊?” 城里人骄傲看不起乡下人。
3、在课文中有这样的 “边缘线”吗?如果有请把相关的句子找 出来读一读。 我却根本没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我一个城里的孩子,见识比他 们多多啦,我才不怕呢!(齐读) 该城里人向乡下人炫耀了,我想站起来,再向小朋友骄傲的喊 上一声:“你们看!”(齐读) 过渡语:这是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的边缘线,那乡下人对城里人 有这样的边缘线吗?(没有)
4、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乡下人对城里人没有边缘线呢? 作者溺水被救。
5、请你找出溺水的句子,并在这些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你说说你的感受。 作者的心情:害怕、恐惧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我的恐惧?试试看)
6、原来溺水是这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就在这危险的时候小伙伴 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7、从铁链般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小伙伴们机智、勇敢、团结 过渡语:一场虚惊之后,作者被救上来吓得哇哇大哭,为什么小 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觉得此时小伙伴们在想什么? 这是小伙伴们善意的嘲笑,是我得救后小伙伴们的心情放松了, 这是他们憨直淳朴的性格的一种表现。 生答(以后要注意安全???终于把你救上来了??)
师结:是啊这是救人后的轻松的笑,这是善意的笑,这也是憨直 纯朴的笑!所以,作者说,我至今怀念那笑声!
3、(齐读十八自然段)如今,我的孩子已经上学了,往事也忘了 许多,可是,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是那(美丽的荷塘)是(小伙伴们淳朴的笑 容)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友情) 。 (再读)
4、质疑:从本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 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三、总结
《城南旧事》阅读感想 篇10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英子。我认为《城南旧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位人物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因为“疯”女人秀贞有点疯,所以没有人愿意跟她说话,而且自己的女儿也下落不明,当找到女儿想带他去找丈夫,眼看就要团圆时。自己却被火车压死了。宋妈为了得到钱来养孩子,把孩子丢给了丈夫自己去当奶妈,没有想到儿子被淹死了女儿被丈夫给卖掉了。还有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英子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从她家人的角度来讲,他是好人,可是偷东西的人,都是坏人。
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每当想起这句话,都会让我从困难中挣脱出来,更加的勇敢、自信。
小时候,我曾经以为被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会有强大的魔力,足可唿风唤雨、改天换地,乃至重塑宇宙,却慢慢忽视了这样的如同未记述的记述——它还塬了生活。
当我读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一直是以“英子”的视角来体味当时北京。这个视角里的没有政治的时局,也没有观念的斗争,更没有那些“运动”和“主义”。这里有的是人之常情,是天真的信任,是透过一双无垢的眼睛对纷杂世界的缓缓解读。
我想感谢作者给我们反观生活的机会,感谢这本具有大而化之的魔力的《城南旧事》。希望这本书的魔力不会因为我成人视角的解释而消煺。
城南旧事阅读心得 篇11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喜欢民国时期的文章多过当前,那时的文人,还没有过多讲究立场、政治等文章之外的事情,文人还仅仅是文人,文章大都以平实的文字记录人真实的情感,凝练、质朴而典雅。
喜欢林海音,正是因为她的文笔沿袭下来的那种传统文人的气质;喜欢《城南旧事》,正是因为那质朴的情感,那平实的文字,那温婉的故事,宛若一幅古旧的画,陈旧但依然浓墨重彩。冬阳、驼队、可怜的妞子及秀贞、娇俏的兰姨娘、有些惹人烦的宋妈和并不让人讨厌的贼及那群叽叽喳喳的小油鸡,类似的回忆在你我的记忆深处肯定存在着,温暖且忧伤。
秀贞的故事,在现代人的眼里,多么庸俗的男欢女爱,但在英子的清亮眼里却是那样的无奈和凄美;还有兰姨娘,让孩子在懵懂无知中体会到了成人情感的复杂,并用狡黠的童真化解了父母情感的劫难。
【荷塘旧事阅读训练】推荐阅读:
荷塘旧事教学实录02-01
六年级上荷塘旧事07-02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15
荷塘月色阅读心得09-02
抒情散文阅读荷塘月色12-08
《城南旧事》课文阅读笔记11-10
荷塘月色阅读心得体会07-05
课外阅读荷塘月色心得总结08-11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0-06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