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荷塘

2025-01-26

美丽的荷塘(共5篇)

美丽的荷塘 篇1

课程改革一直是一个进行时, 教与被教者都希望能让教育与时俱进, 教与被教者都希望能让教育更加以人为本, 教与被教者也都希望能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语文教育到底要担负什么职责, 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职高的语文教育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怎么达到目标呢?太多的教师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也常常琢磨。

当下职校里普遍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逐步淡化文化课的色彩。因为文化课见效太慢、太小, 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没有耐心等待。他们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到了工作岗位, 文化成绩考第一的同学, 工作能力就一定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当然不一定”。所以他们淡化文化课觉得非常心安。

但难道语文在职教的领域就只能易名为应用文了吗?语文真的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一定不是。语文中的应用文其效用是显性的、快速的, 语文还有其“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人的工作生活的隐性功效。我在上课的时候, 常常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 锻炼学生工作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分工意识和分享理念。以《荷塘月色》第三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为例来说。

我们班35个同学, 我把课桌排成了5排, 整个班级排成了5排7行座位。每一行是一个小组, 正好形成“七巧板”的特殊结构。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 灵活地将他们组合或拆分。

前面2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背景、作者、朗诵课文以及课文的1—4小节。

一. 概括回顾

我问:《荷塘月色》我们已经学习了2节课, 请同学们回顾小结一下, 我们学过哪些知识点了?以小组为单位 (A) , 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对又快又多。

同学们纷纷举手起来回答:

(1) 解释了题目

(2) 介绍了作者

(3) 讲述了背景

(4) 学习了生词

(5) 强调了文眼

(6) 明确了线索

(7) 概括了段义

(8) 细析了1—4

最后我把我的整理通过幻灯片给他们看一下, 以帮助那些回忆不出来的同学再次复习, 加深印象。并给回答最多的小组鼓掌祝贺。

二. 详细回顾

1.我说:4、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 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朗读, 现在想看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设计了简单的竞赛方法。3小组为一个大组, 这样全班分成2个大组和1小组 (B) 。2个大组各读1小节, 小组做裁判评委。最后评委组的评价, 不仅评出了成绩而且强调了朗读的注意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能调动积极性, 还强化了知识点, 可谓一石三鸟, 最后给优胜的小组鼓掌鼓励。

2.我问:第四小节已经学过, 你们觉得哪些是重要的, 需要一起再回顾的, 请举手说。以个体为单位 (C) 。

同学们讲了:

(9) 具体的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10) 景物顺序的安排:

(1) 、总→分

先整体写荷塘“曲曲折折”, 再分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 、近→远“送来”,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 、上→下“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4) 、静→动“微风”、“颤动”、“流水”。

(11) 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比喻、通感。

(12) 叠词及其作用:

AA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ABB一粒粒

AABB曲曲折折

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13) 作者寄予的感情: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我常常用“你觉得”、“你认为”, 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权, 慢慢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主, 自己判断, 自己选择。而不再是老师说什么重要, 老师说什么要考, 就去学什么, 就去背什么。

三. 学习新课

1.我问:在学习第四小节的基础上, 你们觉得第五小节有哪些知识点要讨论并作强调的。以小组为单位, 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对又快又多。

大家纷纷举手说:

(14) 叠词: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作用和上面一样。

(15) 修辞:通感“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16) 作者寄予的情感:淡淡的喜悦之情。

(17) 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18) 动词的准确运用:泻、浮、洗、笼、画。

我补充:同学们说得很好, 很全面, 都基本准确, 也体现了对第4小节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补充一个问题, “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 用通感修辞有什么好处?前后2桌间4位同学成一小组 (D) 讨论一下, 然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19) 把视觉转化为听觉, 化静为动。

(20) 把光月影的黑白块儿想象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 非常生动。

(21) 通过和谐的音乐突显了月色的和谐。

(22) 整合各组的意见:把视觉转化为听觉, 光月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 化静为动, 写活了, 表现了塘中月色和谐美妙的特点。

我评:所以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思:灵活地组成新的小组, 一来是就座位讨论比较方便, 二来训练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小集体, 新的合作伙伴。

2.细说动词:2小组为1大组, 共构成3个大组, 还有1个小组, 共组成4个组, 我单独算一组, 总共5组 (E) 。一共5个动词:泻、浮、洗、笼、画。

分完组后, 首先, 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代表举手抢任务, 最后剩下的是我的。接着以组为单位讨论本组的任务。最后派组内代表发言。结论如下:

(23) 泻: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24) 浮:写出雾的轻柔, 表现出月光下荷叶, 荷花那种缥缈的姿容。

(25) 洗:表现了月光的洁白柔和。

(26) 笼:突出荷塘朦胧、恬静的氛围。

(我)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

我思:抢问题的方式, 让同学不仅学会更快地自己做决定, 而且会让他们觉得, 任务是他们自己选的, 理当毫无怨言地尽力完成。抢的形式也营造了一种竞争的氛围, 竞争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都必须去适应它, 适者生存。各抒己见之后, 我们再一起修饰各自的答案。分享结果。竞争之后必须有分享, 否则, 下次竞争就没有了依据, 人就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

3.课外拓展:第四小节“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小节“荷塘上的月色”, 一“荷”一“月”, 同学们挨个说一个关于“荷”或“月”的词语或诗句。最后我们在所有的词语诗句里选择了2句还诠释课文主旨:荷——出污泥而不染, 月—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1927年那个纷乱迷惘的岁月里, “荷塘月色”是作者明确的志向、坚定的意志的表达。

我思:挨个说这个问题, 一来拓展知识面, 二来集思广益, 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相互补充分享, 三来强化文章主旨, 四来让个别不能主动举手的同学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

四. 布置作业

综合这一节课, 回答问题一共有45人次, 我们班35人, 一个人有一次以上的回答机会。全班大多数人都动起来了, 形成一种氛围, 这样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会逐渐被感染, 从而被带动起来。慢慢克服自己的胆怯, 慢慢学会表达自己。这一节课所用到的提问方式有:A、以小组为单位;B、2个大组和1小组;C、以个体为单位;D、前后2桌间4位同学成一小组;E、我单独算一组, 总共5组;F、挨个说。多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首先让课堂赋予变化, 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鲜感, 从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每种方法也都是认真设计好的, 都有不同的“目的性”。

小时候知道一个教育名词叫“填鸭式”, 就是不管学生能不能消化, 能不能接受, 教师一味拼命把知识往他们脑子里塞, 大量无意义的抄写, 大量不理解的背诵,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分数是升学。而我们的职业教育, 考试已经变得简单, 分数已经变得次要, 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填鸭”, 我们的教育必须学会交流。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最好的交流, 学生能懂得尊重老师, 自觉接受老师的信息即提问, 学生能有他感兴趣的知识点, 被老师的提问吸引。学生能把自己的意见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并争取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 这是展示自我的体现。学生能很快地在自己的小组里分工合作, 这是团队精神和团队能力的锻炼。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去学习同行们写的关于提问的文章, 他们大概都是普高的老师, 都有很大的升学压力, 所以他们的文章无不是把提问的技巧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捆绑的,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更好的办法, 让学生“吃透”课文。而我却认为, 理解文章也是一种交流, 是与时代背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的交流, 所以学生一旦能较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交流的话, 学习时理解课文就不会做不到, 工作时与同事合作、与服务对象交流就不会做不好。

任课老师课后一般不会太多的接触学生,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机会, 巧妙地提问学生, 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 更加学会交流合作, 更加自信, 更加有可持续发展性。

美丽的荷塘 篇2

走进荷塘,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荷花和一簇紧挨着一簇的荷叶。那一朵朵的荷花有的像穿着粉色裙子的姑娘,有的害羞地低下了头,有的在荷塘里翩翩起舞,有的像顽皮的孩子在荷塘里嬉戏打闹,还有的荷花凋谢了,只留下小巧玲珑的莲藕,里面住着荷花的种子。那一片片的荷叶就像一把把绿油油的雨伞为荷花遮挡太阳,风轻轻吹过,那一片片荷叶就像在跟我们招手。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一朵荷花,闻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直窜入我的鼻孔,轻轻一摸荷花瓣,嫩嫩的,光滑而又细腻。我站在荷塘前,就像冲了个凉水澡那样清凉而又舒服。

小动物也来凑热闹了,“呱呱呱”,青蛙坐在荷叶上发出嘹亮的歌声,“扑通扑通”,鱼儿在水中跳起舞来,“叽叽喳喳”,小鸟在天空中唱起歌来,它们好像在演奏一首动听的交响曲。荷花的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看见荷花在跳舞,它们也为荷花伴起舞来。这让我更爱这个荷塘了!

《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篇3

《荷塘月色》独特的艺术境界, 并非只显示在表层景物的勾勒上。如果只从表层景物分析其艺术境界, 《荷塘月色》和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没有什么差别, 只停留在单纯的类比、象征、联想、寄托的层次上。

不管荷塘是多么地清新怡人, 也不管月色多么地和谐幽美, 这都只是客观环境的再现。没有作者特殊的心理背景作衬托, 充其量不过是再现了一种自然景观。这里我们要考察的正是展示在个人特殊心理背景上的荷塘意境。

表面看来, 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为了排遣苦闷心情, 作者便自然来到这一方荷塘, 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去欣赏、去体验、去“暂时受用”, 不过这都是表层的, 只凭这些表面展示还不足以展现荷塘意境的特异之处。荷塘意境的特异之处全在于深层的情感波动。

《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是曲折发展的。正是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便自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他便趁着夜阑人静, 来到这属于一个人的天地。这时强烈的现实生活中的“不宁静”, 使他充分体会到一个人“独处的妙处”, 使他产生了超脱现实的心境:“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这就形成了沉浸在荷塘月色美妙情境中的特殊心境。于是他全身心投入,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由此荷塘境界全都展现了。可是作者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他完全超脱现实是不可能的, 在有片刻的超脱之后, 是“蛙声与蝉声”打破这静谧、幽美的境界, 把作者从幻想又拉回到现实中来,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现实的“不宁静”, 心性挥之不去纠缠不休, 似乎作者始终没办法超脱这种苦闷、彷徨的心境。行文至此, 文章情调难免于消沉, 文章的格调也难免停留于自怨自艾的个人伤感中, 仍然摆脱不了寄情于景的传统套数。

好在作者并未中断思绪。人是从幻境中被拉回了, 但思绪并未停止, 他“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消沉的心境又一次升起, 一幅古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展现在作者的思绪中了。那江南的旧俗, 那青年男女挥洒风流的季节, 那“莲子如水”清新宜人的景物历历再现, 使作者从个人的心境中又一次超脱, 似乎自己也成为追求幸福生活少男少女中的一员。这便情不自禁“令我到底惦着江南”。美妙的人情风俗使作者又一次沉入身心俱佳的高峰体验中。但升得越高, 跌得越猛。“猛一抬头”不觉又是先前的一切, 又到了自己的家里, “妻已睡熟好久”。对作者来讲, 他又要无可奈何地面对现实了, 但作者为我们留下的是一段美妙难得的心灵体验。由此我们看出作者的情感老是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徘徊, 这就构成了曲折前进、起伏错落的情感波动。在这个波动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作者两种心境的矛盾与强烈反差。正是现实中的心境那么烦乱不宁, 也就更强烈反衬了幻想中、追求中的心境那么难得。这就为作者展示那一片难得的荷塘意境提供了存在的广阔心灵空间。作者对那清淡、朦胧、宁静幽美的境界的展示和对美好生活图景的勾勒, 其实就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展示。在这个意义上, 《荷塘月色》便超出了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它的写景也超出了一般的写景状物, 是纯粹的主观意象。这样我们就明白, 为什么“日日走过”却毫无感应, 单今晚却有了特殊的体验。不是今晚的荷塘与日日的不同, 而是在今晚这个时候恰好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经验, 于是荷塘的境界是纯粹主观心灵的产物, 是作者的心灵对外物的观照。这里客观的真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主观心灵的真实。刹那的体验与所得不是平常都有, 所以日日走过熟视无睹, 今晚来到境界独特。正是那日日太平常的印象的积聚, 也正是现实的不宁静心境的压迫, 偶然间产生了这瞬间的体验高峰, 甚是难得。这样的体验也不是人人都有。我们可以借助荷塘去尽情抒发感受, 但我们没有朱自清先生的那种“印象的积聚”“特殊的心境”, 所以我们不会产生这样的高峰体验, 因此“荷塘”意境的个人性就不可重复了, 就不同凡响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两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荷塘的意境, 使人难忘亦在于自然清新, 亦在于理想。难得的便是在个人心灵的广阔背景之上的理想之境的展示, 更难得的是在美好的人情风俗图画的背景上个人的追求与理想对荷塘意境的投射。这样荷塘意境不但有了独特的心灵美、艺术美, 同时也上升到了普遍的人文精神的美。在一个很广阔的个人心理与人文精神的背景上, 那宁静、清雅、疏淡的荷塘意境便散发出了殊异的永恒魅力。

首先, 体察其境界的特殊性。王国维先生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我认为,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境界在“有我”与“无我”之间徘徊。“荷塘月色”有“我”的观照, 但不完全是, 它同时也是以“物”观物。“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是很明显主观的心灵作用于外物。可是, 渐渐地, “我”消失了, 只有一片荷香月色。这难道真的是纯客观的景物展示吗?不是的。因为作者不宁静的“心”突然碰到这宁静幽美的境界, 反倒使这外境同化了, 这时心灵暂时解脱了尘俗的烦扰, 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霎时物我交融, 身心俱忘, 于是只有一片“真境界”了。但这只是片刻的, “我”消融于那个真境界也是暂时。“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时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很明显, 我在体验着、感受着, 心绪也在游动着。“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我”还是时时游历于这个“真境界”之外, 这样, “有我”与“无我”产生了间离。境界中似有“我”, 似无“我”, 在似与不似之间就产生了无尽的美感体验。表面看来, 《荷塘月色》的写景与抒情是游离的, 其实这正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游离。其境界的特殊正是这种“我”的似有似无。

其次, 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 《荷塘月色》又有其特异之处。文章并未停留在个人情感体验、精神境界展示的层次上。“我”突然惊觉, 回到现实, 但荷塘境界的余韵未尽, 不自觉地便想起了古代美好的风俗人情。表面看这是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过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的自然山水美学不是单一性质, 而有着历史文化意识沉淀。……因此, ‘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 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 表达了个体心理, 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这里朱自清先生由荷塘自然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 继而引述《采莲赋》《西洲曲》, 其实是一种“民族心态”的反映, 体现了“历史魂灵”。古代的风俗人情反映在特定的自然景象中, 自然是古代人的人情、风俗、理想、愿望, 甚至个体心理在自然山水上的折光, 体现了古代人的生活情趣和自然情怀。这种寄情自然的文化痕迹长久积淀, 渗透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的潜意识中。所以, 朱自清先生借一方荷塘展示心境, 又从荷塘联想到古代人的采莲旧俗, 这在人文精神上是古今相通的。因此, 透过人文精神反观荷塘意境, 它饱含着强烈的文化色彩。之所以人们都会为荷塘境界痴迷沉醉, 其深层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的共通性。在这个意义上,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普遍性。

综上所述, 在个人心灵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意义上,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来,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着其美学意义。

摘要:在个人心灵境界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意义上,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境界自成一格。比起那“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来,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意境自有着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荷塘意境,意境美,高峰体验,真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功正.小说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1985

[2]苏雅娟.简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美丽的荷塘作文 篇4

春天来了,春风吹拂,荷塘里的水都解冻了,荡起层层涟漪。河边的柳树吐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长长的柳枝随风摆动甩进水里,像一位身姿婀娜的姑娘在清洗自己长长的头发,真是美丽极了。

炎热的夏天到了,姿态万千的荷花粉墨登场。亭亭玉立的荷花衬托在那宽大的荷叶上,显得娇羞可爱。岸边的柳树也早已换上了翠绿的衣裳,真是苍翠欲滴,为赏荷的人遮住似火的骄阳,留下浓浓的绿茵。美丽的蜻蜓在荷塘里飞舞,他们在荷塘里找到了最佳的展示舞台,荷花因蜻蜓而精彩,蜻蜓因荷花而生动。

送走了夏天的酷暑,秋天情然来到了美丽的荷塘。荷花凋落,露出了一个个的莲蓬,远远望去,就像小姑娘穿的蓬蓬裙,又像是一个个的铃铛,走近一看,呀!好像一只只的眼睛在看着你。

冬天到了,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塘里的水结成了冰,只剩下塘边的芦苇还在开着白茫茫的花。雪过之后,荷塘白茫茫的一片,安静极了,它肯定是在休养生息,积蓄着力量,待到来年,开出更美丽的花儿。

浅谈《荷塘月色》中的引用 篇5

在完成了对月下荷塘、荷塘月色以及荷塘周边的无限美景的精致描写之后, 作者对眼前一方狭小空间产生了些许怨怅:“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于是, 作者的心灵自然要力争摆脱现实束缚, 通过看似随意, 实则匠心独运的联想, 引领作者从沉闷、孤寂的现实, 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

梁元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因卓越的文学才能而名垂千秋的风流皇帝之一, 他的《采莲赋》是一千多年前创作的经典作品, 何以能令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如此垂青呢?只要看一看文中展现的一幅幅充满浪漫、自由和爱情气息的画面, 就不难找到答案。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 一群青春烂漫、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 结伴来到一方叶嫩花初的荷塘, 划着蚱蜢小舟, 穿梭其间, 欢歌笑语, 眉目传情。尽管船划得笨手笨脚, 他们照样喝得酩酊大醉, 浑然忘归。这里的世界有的是歌声、醇酒、美女, 有的是太平盛世中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有的是心灵的纤尘不染、逍遥自在。这怎不令人怦然心动, 心向往之?

落魄书生做梦多为黄粱美梦;苦命的放牛娃牵挂的常常是财主家的妙龄少女;乱离之中的游子吟唱的往往是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那么, 一生追求光明、向往和平、心系黎明百姓的朱自清先生, 魂牵梦绕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个太平盛世, 一个诗意世界, 一个乌托邦, 一个桃花源……这些组合起来就是梁元帝笔下虚设出来的那方天地。可是, 那方天地离朱自清所处的现实世界又是无限遥远, 有千山万水相阻隔。两个世界的对比观照, 个中苦涩与无奈, 有心人自然能心领神会。北伐战争刚刚胜利, 蒋介石和国民党立即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露出了狰狞血腥的嘴脸, 挥起屠刀, 大肆杀戮曾经的盟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介书生朱自清每天生活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中, 苦闷、失落、愤怒皆无人可诉、无处可诉, 只能蜷身书斋, 神游于古人所营建的或有或无的乐土之中, 以求抚慰心灵, 治疗精神创痛。这方乐土在现实中、在不久的将来, 能不能寻觅到呢?朱自清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也给出了明确的结论——“无福消受”。

想象是散文的生命。因为想象是时空穿越的唯一通道, 又是象征和隐喻的唯一外壳。而象征、隐喻运用的微妙之处又在于能折射出作家的人格追求, 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梁元帝的《采莲赋》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恰恰与朱自清的某些艺术风格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暗合, 朱先生信手拈来, 自然是天衣无缝了。某些自作聪明的教材编者曾经将这一段引用的文字删去, 这实在是有些颟顸武断了。

梁元帝的《采莲赋》整体风格是写实的吗?结合时代背景、作品内容分析, 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这个结论。标题名曰“采莲”, 文章中所出现的季节却是初夏, 那一群贵族男女的欢聚, 既神秘, 又放纵, 也危险, 梁元帝本人亲见亲历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另外, 从历史上看, 梁朝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短命的偏安政府, 殊无太平盛世之说。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梁元帝写《采莲赋》, 无非是要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已。朱自清先生对此当然心知肚明, 但他另有所图, 移植《采莲赋》, 自出机杼, 赋予其独特的隐喻、象征色彩, 令人眼界一开, 有柳暗花明之感。且看那一群风姿绰约、天真无邪的贵族青年, 不正是春风得意、激情燃烧的青年朱自清的跨时代写照吗?他们走出深宅大院, 摆脱家人管束, 尽情呼吸野外芬芳的气息, 不正象征着朱自清离开讲台与书斋, 放弃眼下衣食无忧却忧心忡忡、苟延残喘的生活, 寻找自由净土的强烈愿望吗?他们纵情狂欢、芳心暗许的那片郊游之地, 那一个荷花初开的季节, 不正是朱自清一辈子都在思念着的童年扬州, 琼花吐蕊的烟花三月吗?

上一篇:室内软装饰色彩研究下一篇:阀门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