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2024-10-16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精选10篇)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1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5篇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一:清明节

又是一个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为了让我们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几天来扫墓。但这次扫墓并不像以前那么单纯,这次扫墓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事情。

一路上,我们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风味——“空气清新”。在繁华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唯独空气受着工业的影响而变得到处是一层烟雾,让这天空慢慢地变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从此在城市里消失了。回到了这里,感到在我们头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白云是那么的白,我真想永远的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闻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联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悬崖陡壁的土里;一簌簌映山红向我们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渐渐的长出来,仿佛在向我们报到春的来临;梨树的枝头上长满了白梨花,在春风的呼唤下把它小小的花瓣洒入人间,在路上铺上了一条白色大道,好像正欢迎着我们在它这里通行。春天的气息注入到我的脑海间,让我心旷神怡。

观赏完美好春光后,我们开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饭。心灵手巧的姑父早就把应该带的工具给带来了。“哒哒哒”传来了姑父砍竹子的声音,随后又开始锯,经过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可以把竹筒饭放在火上烤了,我们耐心的等待了好一会儿,竹筒饭终于烤好了,肚子已经哇哇叫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有的竹筒饭还是半生半熟的。这可害死我了,不能过瘾的尝到竹筒饭的香味,但这总给我们吸取了一点教训,让我们下一次做

竹筒饭更好了。

吃完饭,我们上山了,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来到坟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让世界太平,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让公平来结果这场无必要的战争。也让我们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你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按着次序办完后,我们向着太公太婆说着再见,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也又得回去吃晚饭了。“哎!”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这么结束了。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二:清明节

又是一年清明时,可今年却不是“雨纷纷。”而是“阳光灿烂。”这时还是百花齐放的好季节,所以趁着清明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踏青赏花。

我们先到了公园的大门口,还没进去,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让我情不自

禁加快了脚步。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迎春花,让我大饱眼福。接着又看到一片片桃花竞相开放,想起填满了这里,我想摘一朵,可又一想:摘下来它就死了,留在树上很漂亮,每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我没有权利夺取他的生命,于是,我向前继续走去。

我又看到了红玉兰和白玉兰,给我的第一感觉也是香,但我发现了它不寻常的一点,有很多人都再捡白玉兰的花,妈妈告诉我玉兰花可以煮粥,有祛风、活血的功效,所以大家都来捡。我不由的感叹:“世间万物真奇妙,在生命结束后,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

我还看到了桃花,那盛开着的桃花,每一朵都热情的迎接我们,小草也露出了绿绿的尖芽,仿佛在向我们说:“看!经过一个冬天,我还活着,我还发芽了!”小草,我也在为你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走到了最后。有一座亭子,我走了上去,亭子很高,站上去可以看见公园

和对面的景色,紫的、粉的、白的、黄的汇在一起,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已近黄昏,我们也该回家了,黄昏的这里,更美了,不管什么花,身上都洒满了阳光,充满春的气息,生命象征着欣欣向荣。

今天,我赏的不仅是花,还有生命。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三:清明节

又是一年清明时。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清明节”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除了知道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只知道“扫墓”这样的词语,而我长这么大,还从未给先人们扫墓。从前因为年龄太小,妈妈也不曾带我去过墓地。这两天因病一直待在家中,身体稍稍恢复时,妈妈说:“清明节有些人也喜欢出去踏青,就是去郊外走走,体会一下这个节气的气氛。”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清明节有三天假,本来就是用来玩的罢?

下午,天气很温和,让人有种夏天要到了的感觉。我约了几位同学一起骑自行车。我们有七位伙伴,沿着红树林向东边骑。一路上有许多人,特别是在大广场上,人头攒动,怎么就有这么多人呢?我不禁心里想,为什么他们没有去扫墓或者烧点香呢?朋友大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走!我们骑快点!别看风景了!”说完,他们都飞快地骑走了。今天的天空很亮,太阳睡在仅有的几片云上。四周的草地上,太阳闪着光,草被风吹得轻轻地动。看到这种景色,心情不免开朗,我也加快了速度。

过了有差不多一小时,我们谈论着在草地上看见的那些趴着的小顽童和空中飞行的滑翔伞,到了一个大湖前。湖的一侧是几十棵整齐的大王椰树,另一侧是几幢仿古哥特式别墅。午后剩下的时光,我们都在这里度过了。直至东边天空的暗蓝逐渐织上西边的天空,只有楼房的墙角上,还有一丝丝的光时,我们才动身返回。

也许清明节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它在我已经过去的童年和生活中,像一阵风,又像一阵雨,曾经洗刷去过我心头的一些不快。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四:清明节

每年的清明,几乎都有淅沥的春雨来渲染阴郁悲凉的气氛。今天又是清明节,天阴沉沉的,雨丝欲断还续,还带着几分寒意,这真是应了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啊!我和爸爸、妈妈一早随堂哥的车回老家拜祭爷爷、奶奶。

我们吃过午饭后,便向山里出发了。只见路盘旋在山腰,路很陡,也很窄,加上近来是雨天,这山路就变得更滑了。走起路来,脚还会不时的打滑。小路的两旁长满了茂密的树木,野草,一切显得那么的幽静。我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滑倒了,手碰了带刺的野草,也被划破了,出了血,痛得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 转…… 好在爸爸在旁边一直鼓励着我,我鼓足了勇气,继续往前行。

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爷爷、奶奶的墓地。

我们开始扫墓了。我们首先除去墓前的杂草等,爸爸和几个伯伯,几个哥哥给爷爷,奶奶的墓挂上冥纸,点上香烛。爸爸就叫我在爷爷、奶奶的墓前行礼拜祭。爸爸还对我说了有关爷爷、奶奶生前如何不怕艰辛,把爸爸姐弟几人扯大成人的事,我深受感动。我看着那袅袅升起的香烛的烟,我又深深的向爷爷、奶奶的坟三拜,表达我对爷爷、奶奶的怀念。

如丝春雨沥沥淅淅还是下个不停,几阵春风吹过,墓侧梨园的一片片冰清玉洁的梨花被风雨吹送我们的身旁,零落在地上,似乎也和我们一样有着 拜祭之心。望着 漂漂洒洒的梨花,我伫立着,思索着—— 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我要克服一切困难,争取优异成绩,以告慰爷爷、奶奶在天之灵。

以清明节为话题的作文五: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

冥钱飞起白蝴蝶,人声啼哭似杜鸟。

又是清明时节,又是纷纷细雨,又是面对黄土荒丘或冰冷墓碑而黯然洒泪的时刻。一代代人都在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尽管我们每一个人从孩童时起就这样问父母,也这样问别人,直到长大后问自己,可谁也无法清醒地回答自己。因为避讳,也因为禁忌,还因为难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的禅宗就有了一个很着名的偈语:从你来的地方来,到你去的地方去。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如同提出这个问题一样,不需要什么思考。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缅怀逝去的亲人或先祖,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们一样,从虚无间由父母将自己带到了这个人世,又从这个世界回到了一抔黄土中。而在这个世界走过一遭后,给这个永世永存的时空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除了一段为时不会太长的名声,让亲友和后

辈存念怀想,再就是这“一抔黄土掩风流”的坟茔,让同样不会延续太久时间的后人们来祭奠。但是,就是这种总会被淡忘的祭奠,却以不出三代的亲情怀念和环环相扣的链接方式,在血缘亲情的怀念与哀思中,让中华民族子孙的血亲世代相传,并产生了巨大的认祖归宗的情感凝聚力——这就是中华血统与炎黄子孙的后裔,这就是百家姓赋。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清明为话题作文 篇4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阳历4月5日是清明节,这是春光明媚,万物滋生,正是茶叶开始采摘,播种,春蚕孵化的农业季节。清明又是怀念先烈,和祖先的节日。清明节的习俗与寒食有关。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现在,妈妈在店里买了许多金元宝和冥币,放在路边,给爷爷烧纸,还拿了一瓶上好的酒,三种水果,给姥爷烧了,安慰他的在天之灵,妈妈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姥爷,您安息吧!保佑我们吧!”我看见还有许多人也在烧纸,有些人甚至留下了眼泪,人们的祭品多种多样,我们把纸烧完后就回家了。

以清明为话题小学作文 篇5

清明节那天,我本来是想去扫墓的,可爸爸说今天漫漫山路不好走,不让我去,就让我和妈妈去做艾糍粑,我们先开始做的时候我觉得很枯燥,因为那艾糍粑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枯燥,然后,我问妈妈:“妈妈,可不可以把这些其做成其它模样?”妈妈点点头。一听到这句话,我高兴极了,我把那绿色的艾搓成一条小泥鳅似的,再把包了馅的揉成一团,再然后,我把那小泥鳅似的压平,最后,把这个粘在一起,一顶“帽子”就出来了。

等我们的糍粑煮好后,我吃了一口我的“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6

乘坐学校统一安排的大巴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郑州市烈士陵园,远看陵园四周青柏环绕,走进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一行周恩来题写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几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好像在告诉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列队整齐地站在纪念碑前,我走上台阶恭敬地献上花篮,同学们唱起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然后心怀敬仰默哀,庄严宣誓,仿佛体会到英烈们为了革命胜利赴汤蹈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接下来我们进入陵园墓地祭拜英烈,一排排一列列的烈士墓碑上记载着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先进事迹,同学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浏览,认真学习,我专心致志地记下这一个个包含着热血和生命的名字:吉鸿昌、杨靖宇、王志勇、吴来生……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一句句让人震撼的题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我最难忘的便是抗日英雄吉鸿昌,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不幸在天津被捕,尽管受到敌人的严刑烤打,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杀害。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7

关键词:生态美学,清明民俗,人与自然,审美体验,民俗审美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 由鲁枢元、曾繁仁等中国学者提出并一手创立的美学分支, 它与以往的美学区别在于, 整生研究的学术范式;消除审美距离、突破审美时空局限、化解审美疲劳所形成的审美自由;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生发的话语体系等。[1]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生态美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文艺生态审美、生态批评、生态艺术哲学、生态环境美学等领域为基本内容, 整合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审美人类学、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大众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一门显学。当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渐渐将所有人类参与的文化活动都列为对象的时候, 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民俗文化学。于是在生态美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交叉地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成果, 对加深对这两门同是新兴又古老的学科的理解产生了积极作用。

生态美学与民俗学的契合点

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与自然生态间的审美关系, 如果仅仅将生态美学的对象范畴限定在自然生态范围之内, 无疑对生态美学的广度、深度, 进而对未来的发展都有极大的限制, 可喜的是生态美学的最初建立者们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有学者明确指出:“从目前看, 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个人的意见更倾向于广义的生态美学, 但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到基础的位置。因为, 所谓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 许多基本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层面, 具有了普遍性, 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由此可见, 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 这是基础性的, 然后才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2]这种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思想, 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 提出了系统整体性的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张扬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理论, 主张重视自然的独立价值。总之, 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 就是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另一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 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在民俗文化中人类通过审美文化、认知文化和价值文化的方式把握世界。在民俗文化学中, 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来建立民俗学系统, 在这种学科交互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民俗学和美学就相遇于文化这一人类主观作用于客观的过程之中。正是由于民俗与审美都具有共同的文化本质, 使得两者具备了一些共同的特性。首先, 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自然性, 两者的主体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 而必须有人和人的活动参与其中, 换言之, 两者的出发点和边界都是人以及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参与生成的民俗和审美都是不存在的;其次, 民俗与审美都具有超个体性, 所代表的都是整体的人类活动, 个体的人可能会对民俗和审美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只有全面集中地体现广大的民众所创造的文化内涵的人类共同主客观过程才是民俗和审美的研究范畴;最后, 民俗和审美都具有系统性, 都是由诸多结构和功能组合而成的整体。正是基于上述民俗与审美的共同特征, 使生态美学与民俗学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 为进一步讨论传统节日民俗最能够的生态审美观提供了可能。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俗审美中的映射

所谓生态美学实际上也就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因此, 生态美学的提出, 促进了由实践美学向实践基础上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而我们觉得这种转移更能贴近审美的实际。”[3]生态美学来自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而又高于它们, 是目前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好体现, 它主张与追求审美化生存, 强调与凸现生态和谐, 趋向与发展生态审美文明, 是站在“当代美学高原上的美学”[4]

以生命美学、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为代表的不同阶段的美学形态, 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当这些理论和观点投射到民俗审美领域时, 产生了人的民俗、美的民俗和自然的民俗三个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类型。

在第一层次中, 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神化的自然审美, 而在民俗审美的心理体验中的“人”首先指人文, 人的民俗即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 这里的“人”的范围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在民俗审美的观念中, 实现审美价值主体性的基本途径是人的体验与实践。在人的体验与实践中, 民俗审美的价值得以揭示民俗审美的内在运动过程, 把握民俗审美精神世界的复杂和神秘。第一层次人的民俗比较单纯和朴素, 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 距今年代相对久远的习俗人的美学意味更为浓烈, 上巳节的高禖祭祀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高禖祭祀最初来自玄鸟神话, 《史记·殷本纪》载:“殷契, 母曰简狄, 有娀氏之女, 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5]后世的帝王据此把简狄立为掌管生育的禖神, 称为高禖, 又由于远古祭祀高禖的活动往往在野外进行, 祭祀的主要活动是男女杂交野合, 所以高禖又称郊禖。人们发现, 在高禖祭祀活动之后一段时间, 很多女性都会怀孕生子,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 这不是祭祀时性交活动的结果, 而是高禖神的恩赐, 于是高禖祭祀逐渐被赋予了求子的内涵, 《汉书·枚皋传》载:“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 群臣喜, 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颜师古注曰, “《礼·月令》:‘祀于高禖’。高禖, 求子之神也。武帝晚得太子, 喜而立此禖祠, 而令皋作祭祀之文也。”[6]自汉以降, 祭高禖求子的活动一直盛行不衰, 《后汉书·礼仪志》曰:“仲春之月, 立高禖祠于城南, 祀以特牲。”[7]魏晋时期又进一步增加了高禖坛石一类的祭祀祠庙建设, 《晋书·礼志》载:“元康时, 洛阳犹有高禖坛, 百姓祠其旁, 或谓之落星。”’[8]《隋书·礼仪志》载:“后齐高禖, 为坛于南郊傍, 广轮二十六尺, 高九尺, 四陛三壝。每岁春分玄鸟至之日, 皇帝亲帅六宫, 祀青帝于坛, 以太昊配, 而祀高禖之神以祈子。”又载:“隋制亦以玄鸟至之日, 祀高禖于南郊坛。牲用太牢一。”[9]高禖祭祀的审美文化内涵是以男女自由恋爱为形式的人文美, 也是以人类自身的生产为目的的人性美。人的民俗的审美内涵在高禖祭祀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的民俗始终体现着一种自省意识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在寻求不断反省人的缺陷时, 理性地引入非理性, 在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自身发展不利时, 人类更加强调的是自身的生产和后代的繁衍, 通过对自己所在种群的理性改造增强在严酷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第二, 人的民俗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调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本体地位, 强调人性是总体的价值标准, 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基于最原始动物性的阴阳交合和种的繁衍的人性, 在高禖祭祀的过程中得到了张扬, 也是以人性为本位的意愿的体现;第三, 人的民俗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 使主体意识得以高扬, 使个体的能力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释放, 倡导个性合理化发展。高禖祭祀这种带有极强巫术性质的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主体生命价值直接诉求的表现, 它使用较能为原始民众观念接受的巫术仪式向所谓的自然神或祖先神要求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 而仪式本身也是一场盛大的社交活动, 在活动中释放能力强大个体的全部体能、智能和潜能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具体到原始社会即获得更多更好的性交的对象;第四, 人的民俗强调一种超越的意识, 推动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 发挥自身潜力向自身的生命极限和精神极限挑战, 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实现人性的完满和提升, 在原始社会中, 最能够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和自身意识超越的是繁衍高质量后代的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了个体的全部潜能, 在对本种群的延续和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才是对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才是人性最完满的提升。

第二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初步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处于一种对立中的平衡状态, 虽然在大多数时候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也有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人对自然的巨大威力尚存敬畏。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人性的追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主体开始进入审美心理的第二个层次, 开始追求美的民俗。美的民俗是人的民俗实现之后审美内涵的全面升级状态。具体到清明节日系统之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美的民俗是寒食、清明的秋千习俗。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认为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引《古今艺术图》云:“鞦韆, 本北方山戎之戏, 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乃以彩绳悬木立架, 士女炫服坐立其上, 推引之, 名口‘鞦韆’。楚俗亦谓之施钩, 《涅槃经》谓之罥索。”[10]唐《艺文类聚》卷四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山戎, 寒食日用鞦韆为戏, 以习轻趫者。”[11];第二, 认为秋千之戏起源于汉武帝。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鞦韆赋序》云:“鞦韆者, 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 故后宫多鞦韆之乐。”[12]《说文解字》卷十五下宋徐铉注曰:“秋千, 按词人高无际作《鞦韆赋》序云:汉武帝后庭之戏也, 本云千秋祝寿之词, 也语讹转为秋千, 后人不本其意, 乃造此字非皮革所为, 非车马之用, 不合从革。”[13];第三种观点认为前两种关于秋千起源的说法都不是秋千诞生的本源, 最初原始人类荡秋千只是为了取得高处的食物, “秋千”, 也写作“鞦韆”, 两字均有“革”字旁, 千字还从走旁, 有揪着皮绳而迁移之意。秋千之戏的流传和发展, 充分体现了民俗从满足人性向追求美的进化过程, 从秋千的起源上看, 无论是为了获得食物还是锻炼身手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打败敌人以占有更充足的资源) , 都是从满足人的欲望角度出发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生理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以后, 开始追求精神上美的实现, 反映在秋千上就是其功利性迅速退去, 变成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半仙之戏”记载:“天宝宫中, 至寒食节, 竞竖秋千, 令宫嫔辈戏笑, 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 都中士民因而呼之。”[14]唐代王建《秋千词》细致描写了唐时少年荡秋千的热闹情境:“长长丝绳紫复碧, 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 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 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 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 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 足踏平地看始愁。”[15]宋代秋千之戏更盛, 并出现了小秋千、水秋千等次生形态, 欧阳修《越溪春》词写到“三月十三寒食日, 春色遍天涯。越溪阆苑繁华地, 傍禁垣珠翠烟霞。红粉墙头, 鞦韆影里, 临水人家。”[16]《岁时广记》卷十六“蒲博戏条”载:“ (寒食) 民间又卖小秋千, 以悦儿童。团沙为女儿立于上, 亦可举之往来上下, 又以木为之, 而加彩画者甚精。”[17]宋时水秋千非常盛行, 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 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水秋千的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表演时, 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 竞相观看。[18]秋千直至元明清时期依旧盛行不衰, 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析津志》记载:“清明寒食, 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 “上至内苑, 中至宰执, 下至士庶, 俱立秋千架, 日以嬉游为乐。”[19]元代白朴的散曲《天净沙·春》描写了杨柳秋千的春日景象:“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20]明代诗人王问的《秋千行》写了江南的秋千游戏:“此戏曾看北地多, 三三五五聚村娥。笑声还出垂杨里, 倦游归客意如何?今日江南初见此, 丽人如花映瑶水。”[21]清代《新河县志》载:“清明日男女皆插柳枝各祭先垄, 是月家置秋千为戏, 谓之释闺闷。”[22]

第三层次自然的民俗是审美心理的最高状态, 也是最完美的状态, 这里的“自然”, 不是单指客观的自然世界, 而是主体和客体以审美为唯一标准, 完全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的抽象自然。自, 自己, 非他因而自有;然, 这样, 这样的状态。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3]这—过程,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披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多少有点诗意。文化的每—次取得, 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同着淋漓的鲜血, 伴同着自然界的一点点丧失。这一过程实际上从某一方面来讲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 人类的有意识行为和能动性实践活动将自然界不断地化为人的世界;与此同时, 人类主体自身也逐渐在“人化”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地继续“人化”, 人类的体力、智力、行为能力也在日趋走向所谓“成熟”的同时而“文化”了。于是, 人类开始把自然界作为观赏的对象, 去自觉地把审美视野伸向广阔的自然界、不断促使人与自然界之间新的文化关系状态的建立。从远古至今, 从寒食到清明, 上墓习俗能够绵延数千年不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在人和自然不断互化的长期严酷的过程之中, 祖先成了我们最后最可靠的精神家园, 上墓习俗在某种层面上与其说是人向祖先的崇拜和祭祀, 不如说是祖先对后人鞭策激励和安慰, 也是人类最终寻求到的精神慰藉和归宿。

结论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8

虽与往年一般,走同样的山路,跟着同样的人,可是去探望的人却变了。

就在前年,外公刚离开人世。我至今都能回忆起外公那布满皱纹,苍白却慈祥的脸庞,也能记起父母在那天的悲痛与绝望,以及他们脸庞上怎么也止不住的泪珠。那应该是他们人生中最脆弱的一天。

记得从小时候起,我便经常与父母到外公家探望他们。可每每进门,总是外婆抱的我,与我说话,逗我开心。而外公反而是坐在一旁,一脸慈祥的看着我,他关心着他的每一个子女的生活,默默地为他们着想,是整个家中必不可少的支撑。

可现在,那位慈祥却有些威严的老人却已离去。

清明节的这天,父母是带着以往从未有的沉重心情上了山。到了这片外公葬身的黄土地上,每踏一下脚下的泥土,心上就仿佛被千军万马踏过。

本以为自己没什么感觉,不会流泪,不会失色,却不想当真正走到墓前时,看到外公那清秀的名字,心猛地被揪在了一块,疼得想哭。

缓缓地俯下身,双膝跪地,双手合十,闭上双眼,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那张面容沧桑的脸庞,心中祈祷着,祈祷着外公在天堂的幸福,祈祷着日后家庭的安康,祈祷着……

内心从未有像今天这般虔诚,有些酸楚更多是释然。眼中的泪光在祈祷下变成无法割舍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清明时节,带来的是无法言说的敬重与思念,带走的是无限的希望与祈盼。

作者:八(8)卢杭之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 篇9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1

清明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一到清明节我们全家一起去上坟,到了坟地,我的弟弟妹妹们都等着我去玩呢。

我的弟弟妹妹都很喜欢清明节,也包括我这个小姐姐,因为我们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一起爬山,一起放风筝,可开心了!可快乐了,可惜一年中“‘清明节”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很珍惜哦!说到这儿,我得赶快拿着我的风筝去和她们玩了,要不然他们爬山就不等我了。

我走到坟前一看他们全来了,就差我一个人。我们给祖爷爷、祖奶奶祭拜后就去玩了,爬山有两条路,一条很崎岖以前放羊时走过的山路,很难爬。还有一条是山野地上长满小草的路,人们可以轻轻松松的爬上去,但是两条路都一样远。最后我的弟弟、妹妹们一致决定为了锻炼我们的意志,上山时走那条崎岖而艰难的山路,下山时走那条平坦而长满小草的路。

上山了,我们象一只小老鼠一样“嗖、嗖、嗖”爬上去,可是爬到半山腰,他们累得直喘气,我们快要爬不动的时候,兆兆比我小一岁的妹妹对大家说:“我们要坚持,坚持才是胜利,如果我们退缩了,就是一个懦弱的人,就是一个经不起一点风雨的人”,我听了后说:“妹妹你说的对,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们一定要爬上山顶”。“行”,大家说。我们艰难而努力的向上爬,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大家一定会问,我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因为有一种信念,一直记在我们心中,那就是,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在山顶被清风吹过,把我们身上的“累”给吹走了。往下一看:啊!我们的家乡贵德就像一个盆地,到处绿树成荫,清清的黄河顺势而下,柏油马路像一条条白色的带子,高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好美丽、好漂亮。

突然妹妹对我说:“姐姐我们一起放风筝吧”!我听了连忙点头,拿出了我的蝴蝶风筝,妹妹拿出了小鹰风筝准备放风筝。那线一紧一松风筝慢慢飞上天空,我们边跑边放,风筝越飞越高。我的蝴蝶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妹妹的小鹰风筝翱翔在蓝天中,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我们的心情好高兴、好激动。

突然,爸爸、妈妈在喊我们该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收起风筝离开。这一天是我们值的怀念的日子。今天我们好快乐好尽兴。最后我要大声说: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清明节”。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2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之情来到了烈士陵园。为那些因正义而牺牲的烈士拂去尘土,凭吊烈士的英魂,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我们的这些烈士们,他们的虽已逝去,但他们那可贵的、崇高的精神却像一团巨火燃烧着,永不熄灭。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我们宣恩的多少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也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为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我们宣恩的骄傲,也是我们宣恩的光荣。

他们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战斗,他们怀揣群众利益走向危险,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扞卫他人的生命,他们始终坚信,当国家需要堵机的时候,他们就学黄继光,当国家需要炸碉堡的时候,他们就学董存瑞,当国家需要排地雷的时候,他们就学罗光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他们对死毫不畏惧。只把它当蛛丝一样轻之拂去。

烈士们不是屹立在高山巨岭上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株小草——为大地增添一笔绿意。

烈士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人,而是平凡道路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奉献所有力量。

烈士不是攀权附贵的小人,而是力争上游的君子——为心仪的祖国贡献出全部生命。

小时候,妈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我长大了,也渐渐懂了,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们在这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远了,也许无法体会那时的艰辛,但我们已经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新时代建设的重任,虽然也有艰险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学习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好好学习,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你们安息吧!

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时的景象,他说的可真不错,清明时候人们脸上几乎没有笑容,只有满脸的沉重。

清明节家家都有个习惯,就是去墓地看望已逝的亲人,带上好吃的,冥币,带上家人的思念去看他们,为的只是心灵上的满足。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一大早,我和我的家人们就早早的起床,准备好一切,去祭奠天国的爷爷,我好久没见到他了,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于是,我们便出发了,一路上,雨不停的下,周围寂静一片,依稀见得远处有几家的灯光,大街上空无一人,即使有几声鸟鸣,也打不破这长久的寂静。我知道,人们现在的心情。

一路上的坑坑洼洼,一路上的绵绵细雨,一路上的人们,伴随着我们进入人山人海的墓区,此时人们不再是欢乐,而是沉重,见到了挚爱的亲人,又有谁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又有谁能无动于衷。

整个墓区,哭声不断,炮声不断。。。。。

我随着大人们走到爷爷的墓穴,看见了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虽然是在照片上,但我依然感受到他的苦。看见了久违的爷爷,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望着那张永远刻在墓碑上的照片,那疼爱我的爷爷,你孤独吗,你想我们吗,即使你永远也不能和我说话,但我知道你想我们,即使你在阴间有很多朋友,但他们比不上我们呀!爷爷,我想你,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即使那不可能,即使那样的要求很不服实际,但是,您的孙女想看您一眼哪,您能记住我吗?

雨还在下着,哭声还在继续,我擦干眼泪,我不哭,我知道您是不想让我哭的,我要做个勇敢的孩子!我听话,做个勇敢的孩子!

雨下个不停,人们的思念也永不停息!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4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气候多变。但不管是细雨纷飞还是春光明媚,我们总是按照传统,与家人一起去扫墓踏青。清明扫墓是古代中国文化以孝为中心的具体表现,成为相沿积久的社会风尚。这样的时节,我们对先人的怀念愈浓、思念愈切。

过去,墓地一般就在乡下荒野或城郊山坡。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周边有了景色秀丽的标准化陵园,为先人提供安息的场所,也方便后人适时前往祭奠。

清明,更是在祭祖、踏青过程中感悟生命本身的过程。清明祭祖,追忆已故的亲人,是一次生者与死者对话、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在这样的时节,我们走进环境优美的陵园,手捧鲜花祭品献给先人,缅怀他们与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感恩他们对家庭、家族的贡献。同时,脚踏草地,用心呼吸郊外清新的空气,手插杨柳,植树造绿,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在祭扫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但是,这悠扬的春之序曲里,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有人违章违规乱停车辆,阻碍交通;有人乱丢垃圾,不讲卫生;有人违规燃放烟花爆竹,我行我素;有人对劝阻者恶语相加,甚至打架斗殴……相比较“烟雾缭绕”式的祭祀仪式,新时期的祭祀更应提倡绿色、创新,比如一束鲜花、一杯清酒、一声问候,足以表达我们心底的思念。

为了不负春光,为了尽情表达对先人的感恩和怀念,我们应以一种文明、低碳环保的方式来过清明节,做到遵章守纪,出入有序;互谅互让,与人为善。在祥和的气氛中度过清明节。只有回归“清净”与“文明”,清明节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清明节才能真正“清明”起来。

以清明节初一中学生话题作文5

凛冬渐逝。当点点翠绿缀上柳枝,片片粉红覆于桃枝。清晨再现声声鸟鸣,微风不再凛冽,略带和煦。春定是悄然而至,静无声息。在这多情的四月,多愁善感的不仅只有古代的文人墨客,如今又有谁能静观这无尽春光后不为之所动。生思,起念?

清明将至。天气阴沉,接连数日细雨不绝,小路已满是泥泞。游人杜牧行走在这小路之上。目及行人,皆双目缥缈,悲现于面,若有所念。故心念消沉,愈发悲伤。欲借酒消愁,遍寻无果。

终遇得一牧童,穿一蓑衣,戴一斗笠,手握羌笛,骑一青牛。便上前询问酒家何处,牧童沉默不语,只是抬手指向前方开满杏花的村庄,便悄然离去。看着那开满杏花的村庄,独自前行,低头不语。到时,清酒入口,目至窗外。诗人杜牧轻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夜生春意,清明一暮生相思。曾经在一座古桥之上,一对文人一见如故。只因那日,细雨纷纷。他低头轻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她抬头轻诵‘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字里行间的相思,想念。亦是无可替代的。诗情随着那一场细雨纷扬到康桥的每一个角落。

那场相思随着时光的推移,更多的是留痕于书籍。一场春念,亦因为细雨的停止,悄无踪迹。正如别时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彩。’

因为你在春季,亦拥有春光的无限柔情。因为你有雨意,亦拥有细雨的无限悲寂。因为你有《清明》,亦拥有杜牧的阵阵惆怅。因为你有《再别康桥》,亦拥有徐志摩的款款深情。

因为你为清明,谁能不因你而起一场春念。

以清明节为话题作文 篇10

一、小学高年级段英语话题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们为了使课堂更生动有趣, 往往会组织一系列的听、说、玩、演等活动, 而忽视了对写作的训练和指导。同时, 教师也会抱怨: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有点难度, 学生的表达中有许多语法和拼写等问题。写作又会影响教学进度, 批改比较费时费力,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易操作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教师规避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转而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练习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指导。但是, 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其中任何一项能力的滞后都会制约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段英语话题写作的思维激发和能力培养策略

1.取材——源于教材, 贴近生活。例如,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话题是Our animal friends, 要求学生学会介绍动物的特征, 并通过整单元学习, 学会用完整的语段表达自己喜爱的动物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喜爱的小动物, 通过有组织的语言进行完整表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就可以通过引导,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话题写作。

2.建构——激发思维, 形成框架。在确定好写作的话题之后, 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下一定量的语言印象,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让他们回忆语言知识, 学会新旧整合、学会完整表述语言, 并在生生和师生互动中集思广益, 学会分享。最后, 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他们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作文框架。

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中, 师生通过对话、游戏和集体讨论形式确定本单元作文话题为My animal friend (s) , 学生可以描述一个或两个动物朋友, 可以通过对它 (们) 外貌、能力、习性等的描述让老师和同学来猜猜看究竟是什么动物, 或是直接给出动物名称让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欣赏。其中一位同学描述的是一位动物朋友, 她通过对动物朋友兔子的外貌、能力等的描述让老师和同学喜欢这只小兔子, 并在结尾富有童趣地询问老师和同学是否喜欢, 比较富有个性:

My animal friend

Hello! 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 is white and black. It has a fat body and two red eyes. It has four legs and long ears too. It doesn’t have wings, but it has four legs and two big teeth.

It can run, jump, sleep, drink and eat, but it can’t swim or f ly either.

It likes me and my friends.It is a nice rabbit.

I like my rabbit.Do you like it?

Miss Ni, do you like my rabbit?

通过教师的引导,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搭建作文框架, 他们对于朋友的描述都相对比较完整。而且我们要明确:学生的话题写作只不过是对所学知识一个比较系统的复习, 我们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通过教师有技巧性的引领, 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思维运作, 将口头表达细致地自我重构, 通过书面语言呈现出来。

3.写作——善于模仿, 活用词句。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和句型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 为了完整表述一篇简短的文章, 学生势必要从教材表达着手, 对句型进行简单修改, 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对于教材中一些比较优美的, 或是能使句子之间衔接更通顺的, 或是比较有新意的词汇和句子, 如果学生能在他们的写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不仅能检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就要带领学生对这些词句加以关注, 进行有意操练、举一反三, 在反复的口头操练中让学生将这些词句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4.评价——相互学习, 鼓励创新。为了调动学生模仿写作和活用词句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措施, 例如在学生的好词好句旁敲上一个五角星, 并和学生约定, 集满20个五角星可以兑换一张作业免做卡。相信在这种鼓励性措施的推动下,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上一篇:学生干部主席工作总结下一篇:编辑职位面试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