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2024-08-25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共6篇)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1

八年级历史第三、四、五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D)2.李明同学搜集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并从里面获知了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一条。它是

A.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3.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国共两党分裂了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C.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了革命 D.北伐战争失败了

(A)4.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主要是因为80年前的这天发生了 A.南昌起义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A)5.2006年秋,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小王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为此他准备了以下的史实来再现长征的艰辛。你认为他选材不当的一条是

A.井冈山会师 B.四渡赤水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越大雪山(C)6.右图是小明在上海参观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

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A.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D.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7.右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

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

最准确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 D.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8.“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词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9.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10.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 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 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11.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2.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开赴抗日前线应该在:

A.九一八事变之后 B.西安事变之后 C.卢沟桥事变之后 D.中共七大之后()13.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松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太原会战()14.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西安事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5.1945年,有一个遭受了日本近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地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是: A.东北三省 B.台湾 C.香港 D.澳门

()16.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真实目的是:

①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 ②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 ③积极争取国内和平④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7.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B.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D.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8.小明在电影《大决战》中看到:人民解放军前敌最高指挥部的墙上,挂着一幅军用地图,主要内容如右图,请帮小明判断:此时电影内容再现的历史场景是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19.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重庆谈判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B)20.1949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解放军解放上海后,很多战士睡在马路边上的照片,照片标题为“国民党统治时代结束了!”下面叙述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是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 B.解放军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国民党统治必然被推翻 C.上海解放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上海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简答题(16分)

张力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下图为张力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所画的示意 草图(A为出发地)。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四个地点。(4分)A.B.C.D.(2)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2分)

(3)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4)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长征途中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简单谈谈你推荐的理由。(4分)

(5)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4分)

三、材料阅读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看右图

材料二: 日本文部科学省2005年4月5日通过的《新历史教科书》,由于严重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引起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强烈反对。纵观《新历史教科书》内容,不仅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将侵华战争的责任推给了中国。而且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教科书还一如既往地特别注重煽动对中国的仇恨,并将这种仇恨情绪一直追溯到古代。……

——据4月5日网易新闻频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照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待战争、对待历史怎样的态度?日本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除了这个事件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现?(6分)

(3)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周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面对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我们应当怎么办?(6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2分)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4分)

(3)当时进行的和平谈判有希望吗?为什么?(4分)

(4)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4分)

四、历史探究题

2005年为‚红色旅游年‛。‚红色旅游‛是指组织旅游者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某校八年级

(二)班决定举办‚争当‘红色旅游’小导游‛的主题班会活动。

(1)请你当小导游,为同学们写出在下列图中的地点所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6分)

图1: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图2:湘赣边界的井冈山

图1:

图2:

(2)请你再向同学介绍一处可以作为“红色旅游”的景点,并简要说明在该景点发生过什么重大革命事件,它对中国革命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8分)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2

一、教学准备

1.研读考纲, 明确目标

单元复习是按中考大纲要求, 分步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 为以后专题复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本单元复习中, 要充分注意《能力自测》中的目标要求, 促进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如对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提出的要求是识记, 而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抗战胜利的意义的要求是理解。所以, 在复习中, 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目标要求, 并在教材上做好醒目标记, 以便围绕考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2.全面把握, 分析考点

由于学生在单元复习中的识记量较大, 所以教师一定要精选和组织复习内容, 对某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命题要心中有所。教师要选做大量的题目, 特别是近三年来的中考原题, 以开拓视野, 全面把握复习视角。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可能出现的命题包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中负责调停的中共代表、蒋介石被迫答应的主张等角度。又如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考查, 重点掌握这两次战役的特点:以徐州为中心, 分布在河北、山西一带,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破坏敌人交通线、主动出击日军等。再如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要能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相区别, 前者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后者是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此处应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记忆, 突破口是“被奴役”, 可与之后的解放战争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相联系。

3.精心设计, 周密准备

单元复习是按照教材原有知识结构, 结合中考目标要求进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教学班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把本单元的全部复习内容设计为基础知识、考点释疑、框架构建、走进中考四个教学环节。此外, 教师还应周密准备导学案和课件。

导学案是单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本单元知识, 笔者把导学案分为能级要求、基础知识、补充内容、框架构建、走进中考、自我检测六个部分。能级要求以表格方式呈现, 明确标注每个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基础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补充内容为抗战胜利的意义, 因该内容考纲要求理解, 但教材并没有归纳。框架构建主要是完成两次国共合作的总结。走进中考的选题既要全面, 不遗漏主要知识点, 又要精选, 防止加重学生负担。自我检测应围绕本单元的重点来设计, 并注意训练学生的规范书写。

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与导学案紧密关联, 起到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制作时一定要考虑其视觉效果, 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背景和谐。对需要重点掌握和特殊强调的部分可采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字体。

二、教学过程

1.简洁导入, 作好铺垫。让学生列举在近代史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件, 同时把学生举出的日本发动或参与的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内容展现在时间轴上, 进而引入本单元复习的内容。这样做可把本单元的复习内容置于整个近代史背景下,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关系。

2.阅读教材,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本部分答案可在适当时候通过课件呈现, 以供学生校对。本环节是为整个单元复习作知识准备, 所以,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与书写, 更要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考点释疑。这要求教师对本单元目标要求及常见考点的全面把握。本部分要拓展延伸, 分析事件的影响, 并能横、纵向思考问题。笔者认为本单元应突出如下几个重点:

(1) “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区分。可通过演示材料进行分析:材料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不抵抗的漫画;材料2:蒋介石日记摘选:“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决心应战, 此其时乎。”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 促进学生记住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而全面抗战开始于卢沟桥事变, 即七七事变后, 从而达到识记要求。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可提出三个探究问题:杀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蒋介石被迫答应了哪些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在演示答案时, “基本”“初步”两个词要使用不同颜色, 以加深学生记忆。

(3) 关于南京大屠杀问题。充分的史料证明这是真实存在的史实, 然而, 就在中日正式建交40周年之际, 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的一系列做法显然不合时宜。所以, 适当结合时事内容, 分析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正视历史、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结论,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 与抗战胜利有关的钓鱼岛争端问题。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钓鱼岛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知道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在抗战胜利后, 理应回归祖国, 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 导致日本始终垂涎于钓鱼岛, 中国对此事的正确态度应是怎样的?通过合作讨论, 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领土, 寸土必争, 我们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侵占我国的领土。

(5) 关于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一要演示两幅作战示意图,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 建立起空间概念;二要掌握两次战役的特点, 如展示百团大战破坏铁路的图片及百团大战战果的表格, 训练学生用准确语言表述。

(6) 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时, 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 确立正确的时间轴观念。课件出示两个时间轴:一是中国近代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 经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 一直到抗日战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二是从1939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是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 而中国是抗击日帝的主要力量, 进而得出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承担了巨大的牺牲,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 分析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虽然该内容在考纲中没涉及, 但结合历年中考题, 以及对知识点完整性的把握, 应进行补充。笔者使用的方法是论从史出。如史实: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 结论: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史实: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民党的贡献不容忽视, 人民群众示威游行、自发抗日, 结论:全民族抗战。史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 海外华侨多方式支援, 结论: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4.搭建框架, 使知识系统化。以表格的形式对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总结, 依次呈现目的、时间、名称、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属于本单元复习内容, 故相对应的知识点可直接在导学案中呈现, 要求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 完成相应的空格。并在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提出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畅想, 希望台湾问题早日和平解决。

5.师生合作完成“走进中考”的练习题。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 需注意:一是在答题中, 始终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如选择题中要读准关键词, 要会使用选项来反证题目;填空题要书写完整;材料分析题要注意对材料本身的使用及归纳。二是在学生“做”与教师“导”的过程中, 要时刻把握时间, 使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三是强调书写的规范, 在课件演示完整的答案时, 渗透按顺序书写等相关原则, 确保准确。

6.自我检测, 评价复习效果。为给学生减负, 笔者采用随堂检测的方式, 即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3个小题,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来完成, 其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三位学生的答案, 教师要进行完整的讲评, 指出常见的错误, 并把改正后的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旨在通过师生合作, 互动交流, 激励学生, 共同进步。

总之, 上述单元复习课, 既实现了有效, 即达到了考纲要求的目标;又达到了高效, 即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复习内容;还做到了长效, 即通过强化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达到加深印象, 持续记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3

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蜡梅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三尺,这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的确,“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风和雨的锤炼、雪与霜的磨砺,蜡梅变得更加幽香。人何尝不是呢?一路走来,事事顺利未经风雨的人,往往经不起风寒挫折;反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的人,却能经得起大风大雨,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

郑钫方|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由此我想到,梅花真是一位智慧老者。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赞美梅花的气节,凌寒独自盛开。若细看梅花的姿态,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但梅花在世人口口相传中,却往往要高洁上不少。为什么?因为她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在冬天一枝独秀。在这条偏僻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是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为梅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诸老师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孤高绝俗、凌寒不屈、贞洁自爱等美德,文人常借梅怡情、抒怀、表节。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有关梅的诗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如何写好这个结尾,写出新意确实比较难。连敏华同学另辟路径,换个角度,赞美梅花是一位“智慧老者”“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她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偏僻”“充满艰辛”的道路,在“冬天一枝独秀”, 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从而给自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小作者能有如此独特的感悟,实属不易。郑钫方同学紧扣文题中“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自然地引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由梅花经过风霜雨雪的锤炼更加幽香,从而联想到人,只有经得起大风大雨的人,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行文流畅,联想自然,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所阐释的人生哲理与梅花精神契合。

二 关于灯的作文

路 灯

◎施秋清|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一中龙山文学社

茶杯里夜色倾覆,水声噤默,像年少时的我,写下的一节节温柔的诗,现在都趁夜色水声,一页页地模糊…… ——题记

你站在远方,闪闪烁烁,像鲸鱼的眼睛,像海鸥的翅膀,像穿透我心中迷茫的一根针。你站在远方,橘黄色的裙摆,摇摇曳曳,我像是看见春天的一层浪,把你慵懒的妆容融化在金黄色的月光里。

凌晨,到了火车站。

风比起晨时凉了许多,我仿佛可以看见它冻僵的身体,在树枝间来回穿梭,偶尔贴着地面,卷起几张废弃的旧纸,又扔下。等风停下来不再吹的时候,世界又静了下来,仿佛一下子,就只有我这么一个活物了。我哆嗦着身体,快步走着,路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记得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里,母亲穿着单薄的衬衫,拉着我,走过没有人的街道,走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

我不知为什么会突然驻足,停在一盏路灯下。昏黄的灯光照着我的头顶,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头顶开始充斥着我的全身,渐渐蔓延至每个细胞的角落。我举目望着黄色的路灯,几只飞蛾忽上忽下地胡乱飞着。隐隐约约,我仿佛看见母亲的面容,苍白但温暖。我努力睁大眼,死命地看着,尽管灯光已刺得眼睛生疼,但我怕一闭眼,这让人心疼的面容就不见了。

我累了,靠着路灯,蹲坐下来,空气中有一股城市的气息,渐渐抚平了我不安分的情绪。我红了眼眶,默默地闭眼。

清晨,我就听见了鸟鸣声。

睁开眼,火车站已人潮拥挤,有西装革履的,有衣着休闲的;有行色匆匆如我一般的,亦有优哉游哉的……我逆着人流前行,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都像一阵风,吹过后,便没有了……

在这明亮的早晨,路灯已经熄灭,此刻,我也要赶上我的火车,去往属于我自己的目的地。

我懂,我不能永远拉着你的手走路,我需要独自去面对新的征程,但你关爱的目光会一直伴着我,那颗牵挂的心永远不会变,如同寒冷夜色中的路灯给我温暖。

我知道,当夜幕降临,你一定又穿上橘黄色的裙摆,满怀爱意,静候亲人,一如路灯,独自明亮,静守岁月。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灯我们每天都可见,确实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了。在古典诗词中就有烛灯的意象,有柔美朦胧之意境,亦常光明、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在小作者的笔下,路灯如同给“我”温暖、伴“我”前行、一直关爱着“我”的母亲,引发“我”的许多联想和感悟。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文笔略带忧伤,又不乏积极向上的亮点。

三 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心是一棵

会开花的树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一中龙山文学社

入夜,月痕清明,风很瘦,门前的桂花已经开了很多,风一涓涓从纱窗里流进来的时候,还夹带着桂花香,丝丝正扣心弦。

桂花一定是秋天最深刻的相知,一年只开一次,一开整个秋天。孩提时代,每每到了桂花开的时候,桂花做的糕点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睡前泡上一杯桂花茶,因为喝了太多水,晚上不得不起来去洗手间,月光照落在瓷砖上都是桂花味。初中之后,每每躺在房间里,暗香萦绕,睡得也深了。

我于是没有一天不盼望着回家的。

可是后来,我回家了,树却没了。

那天周五,刚回到家的我从后院走到前院来想去看看门前的两棵桂花树,浓郁的花香一下子就带我找回了家的感觉,可看到的却是满目狼藉。

桂花落在地上,像是院子里起了一层鹅黄色的轻烟,香气在院子里游走,香味的浓烈,像是用尽了余生的力气在开花。也的的确确用尽余生在开花——桂树被拦腰折断,倒落在地上,罪恶的斧头就躺在一旁。

nlc202309030156

“树太大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

刚放下斧头的爷爷坐在树的主干上,一边吐出一个烟圈一边说着。树的生命像是他手中的烟丝,正在被消耗殆尽。

我失落地回到房间里,趴在窗台上,一低头就正好能看见底下的桂树在呻吟,我像是在同情一位被家长训诫的小友,又像是在送一头战象入冢。

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送一位陪伴我一整个童年的老朋友的离去,只是贪婪地多吸吮了几股花香,满是离别的芬芳。想来下一次就闻不到了吧。

一周后我再回来家里,几天来的疲倦使得我精神不振。刚一进家门,浓郁的桂花香就扑鼻而来,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信步走到后花园,树还倒在哪里,树叶有些干瘪了,但是香气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却更为浓烈而热情,已经不是桂花香了,而是香气经过时间的酿造,微微发酵,像是酒香。

我可以想象桂花树在生命逝去的最后时刻,它拼尽全力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希望留给这世界以最后的馨香和别样的美丽。

生命终究要终结,但桂花树给生命以美丽的终结,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我们的生命正年轻,正处于朝气蓬勃的花季时期,难道不该为这多情的世界绽放更多的美丽吗?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小作者是个恬静的初三女生,她善于观察生活,也善于思考生活,情感细腻真挚。陪伴“我”多年的桂花树因长得太高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被爷爷拦腰砍断,却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释放出更加浓郁的馨香来。这是一件很轻易被人忽略掉的事,却引发了小作者诸多的思考和感慨。小作者两次提到了桂花树是用尽余生力气开花,给自己的生命以美丽的终结。也许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桂花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能留下馨香,留下那别样的美丽,让她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给世界以美丽。读罢令人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小作者在最后点题:“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本文是典型的“一事一议”作文: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写这类作文,切口一定要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来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行文上把握以下几点:1.叙事典型,紧扣文中的“事”定好“论点”,即事说理,有感而发。2.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反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是非分明;也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似的事例,使论据更加充分;还可以联想自己的思想与做法,使论述更加真实、亲切。3.最后深化或强化中心论点,亦可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八上第二单元 篇4

一、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提出的口号及创办的企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前延伸 梳理知识

三、课内探究

形成认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佑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请回答:(1)为实现材料一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思想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救治中国的“黑暗”,这场运动把矛头指向了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

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个事件与图

一、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四、课后提升

感悟历史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材料所述体现了洋务派的哪一初衷?()

A.分洋商之利

B.练兵以制器为先C.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

D.防海之害,非整水师不可

2.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分组学习活动中,小杨同学收集的材料有:①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②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③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机器,与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④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少年赴美学习科技、工程等学科。以上材料不能说明在洋务运动中()

A.清朝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商人、资本家兴办企业获得政府的投资

D.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 3.戊戌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么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其中的“我”是()

A B C D 5.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右下图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人物,以下说明与图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创办《新青年》杂志,率先举起“民主”、“科学”大旗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歌颂十月革命

C.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D.创作《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 7.请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材料三:《青年杂志》封面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一革命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篇5

知识目标:

1、知道闭锁心理的危害。

2、知道受人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

能力目标:

1、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2、知道和运用交友原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与同学交往。

2、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

3、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教学重点

“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友谊,交友原则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单元的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的说说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答: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父母关系不可选择、感受家庭温暖、孝敬父母、如何对待代购和逆反心理危害„„)

总结:同学们说的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亲情。曾经有人把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所有感情做了一个总结,划分成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在感受了家庭中暖暖的爱之后一同再来体验同学、朋友间的友情之温馨。

(板书: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同学·朋友)

二、新授内容:

(一)我的人际圈

既然今天讲的内容是朋友,那我就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广交天下豪杰的仗义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过的人数不胜数,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了。”

父亲归天后,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错误地当成要犯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半点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上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的衣服,而让“朝廷要犯”穿上自己儿子的衣服。武夫的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刻,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武夫的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诉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1、(感知自己的人际关系)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领悟到朋友的要义了么?我们每个人又拥有多少“一个朋友”和“半个朋友”呢?那么下面请大家翻开书的第30页,一起来借助这个“人际关系树轮图”来分析一下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若同学不理解如何填写可简单介绍并巡视,时间在1分钟左右)

好,先填到这里。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的这个人际关系树轮图上都要写不下字了,可有的同学却写不上几个名字,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的同学就要注意了,你的人际关系可不是很好啊,得想办法改善一下。

其实这个人际关系树轮图是很形象的,我们每一个人就好像一颗小树,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朋友会像树的年轮一样增多。我们认识的新朋友慢慢地会变成老朋友,这样大家渐渐地从陌生人变成了一般的朋友、再成为较好的朋友,最后成为知心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好像一颗小树拒绝接受外界的阳光、水、空气„„慢慢的就会怎么样啊?就像教材上说的那样,“人际关系树轮萎缩”,自己就会陷入孤立。如果是这样的生活每天都是自己,很孤独,没有人一起聊天、有了开心的事情只能自己偷着乐,有了烦心事也只能自己承受,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不会快乐啊?那相反的我们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向大家敞开心扉、与别人分享更多的经验与快乐就会被更多的人所接纳。我们这棵友谊之树有了更温暖的阳光和水分、营养之后会怎么样啊?变得“枝繁叶茂”,我们的人生也变得更精彩。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闭锁心理的危害,敞开心扉、开放自我。

2、(受欢迎的品质)刚刚我看到这位同学有很多朋友,你能说说为什么你和他们作朋友呢?也就是说,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答,教师引导)好,说的很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我们要作一个有着好多好朋友的人就应该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受欢迎?什么样的人使人讨厌呢?刚刚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那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教材说给我们总结的。(请学生阅读第30页小字中的相关链接)好了,为了作一个朋友遍天下的人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些,真诚、有好、不自私、值得信赖„„

(二)与友同行

1、(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好了,说到这里刚刚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相信很多同学通过这个故事都对“什么是朋友”有了一分感悟,我觉得把世界上那些最美好的词汇用来修饰“朋友”和“友谊”都是不过分的,那么下面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遭一个比喻句来说说什么是朋友呢?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一些例子我们来看看。(看教材,若时间不够或同学参与的较少可留作业)。

大家说了这么多而且都把朋友看得很重要,有人说朋友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有的人说朋友是遮风挡雨的大树,甚至还有人说朋友是第二条生命,可见一个真心的朋友和一份真挚的友情有着多重的分量。那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呢?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说说,如果你的一位好朋友小伟总是不完成作业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根据时间2-3人)分析:作为自己的朋友我们应该对他在个方面去帮助,可能有的同学见朋友没做完作业会很好心的把自己的作业借给他去抄,但是这样就使自己的朋友没有能够学到知识,而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你的朋友可能就这样被时代抛弃了。所以对于小伟这种总是不作作业的朋友要怎么做呢?(1、看看他是不是有问题不懂,如果不懂就帮助他一起弄清,2、若果是贪玩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然后一起完成作业。)教材32页的小字上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段话,介绍了她真正的朋友吴静,大家看一下吧。(学生默读、板书)

2、(如何建立、保持和增进友谊)

(1)(友谊的给予与分担的尺度)提到朋友总是能够让我们感到心里很温暖,朋友总是能够在困难的时候给我们以帮助,不过我们有些时候却会让朋友觉得为难。(请同学读教材33页小字情景)看到小东和小宁遇到的麻烦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很多的两个人能够交朋友么?(学生答,教师引导)总结:学习成绩并不是结交朋友的标准,只要两个人坦诚相见虽然成绩相差悬殊也是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的,而且还可以促进学习稍落后的同学努力学习,可是为什么小宁会让小东觉得为难呢?其实这是一个尺度的问题,小东只看到了小宁对自己的帮助,也就是说他只知道从朋友那里去索取而不知道要回报,朋友相处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如果像小东这样什么都依赖朋友不仅会失去一个自己成长的机会而且还会使友谊产生危机甚至丢掉一个好朋友。那么谁能帮小东和小宁想一个好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学生答规定时间内小宁帮助小东补习,小东自己也要勤奋学习注重自学)。

(2)(矛盾的解决)朋友之间在一起时间长了总会出现分歧,这不,小可和小新就为了这事弄得不开心呢。(同学阅读教材34页小字情景)咱们中国有句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朋友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如果处理得好矛盾会转化成闪耀的火花,产生出1+1大于2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结果可能会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样子。那么到底小可和小新应该怎么办呢?(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如果时间允许请同学讲讲自己是如何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的)。

(3)、(不能以牺牲原则来维持友谊)朋友间的友谊和哥们义气是一回事么?不要着急,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小林最好的朋友小辉在校外和八年级一个经常恃强凌弱的学生打了一架,小林听说那个学生有五个帮手,扬言要在放学以后找小辉的麻烦,如果你是小林该怎么做呢?如果讲究哥们义气,小林去找一票人和那帮学生“火拼”,但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出了事情小林和小辉都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就算没有大的事情发生学校也会给参与斗殴的同学记过处分的。如果是朋友,为了小辉考虑小林应该找到班主任老师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学校处理那个恃强凌弱的学生。小林和小辉的故事告诉我们,朋友相处不可以违背自己处事的原则,如果朋友犯了错要及时的帮助改正,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帮助朋友解决问题,不能头脑冲动胡作非为,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来维持带引号的友谊。

(4)(朋友间的距离)(学生阅读教材35页小字第二段)小奕和小叶的情况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朋友相处要留给对方一定的个人空间,这样大家都会很开心,小奕和小叶在这件事情上都是有责任的,小奕的问题出在有了新朋友却忽视了老朋友,而小叶的问题出在过分的对朋友的独占心理。这样发现下去小奕和小叶这段友谊到最后可能就毁于一旦,如果换一种方式处理,也许小奕和小叶的友谊可以保持而且小叶融入了小奕的新的朋友圈就有了更多的朋友,人际关系的小树就枝繁叶茂了。

三、复习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发现了朋友的真谛是什么?古人教导我们要慎重交友,因为朋友会给我们帮助也会给我们以影响,这也就是老人们说的“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道理”如果我们不慎选错了朋友,就会成为另一种情况,也就是常说的“近墨者黑”。所以我们要注意交“诤友”不交“损友”(可适当解释)。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众多的好朋友。在这里我也希望能够成为你们的朋友。

四、板书设计:

同侪携手共进

朋友·同学

一、我的人际圈

1、我的人际状况

2、受人欢迎的品质

二、与友同行:

1、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6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二课时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课时:二课时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课时:二课时

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课时:二课时

(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

(3)主题:登高的情怀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 课时:一课时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课时:三课时

【教学篇目】 【教学目标】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 桑晓丽 李显清

《乡下人哪儿去了》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

二、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

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

(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

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

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

六、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 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 包根英 【教学内容】

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 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和文体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初读文本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四、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

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理解内容:

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 明确:

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丛书五 《枫叶礼赞》39页 《松树的风格》41页 小组合作,思考:

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推荐阅读 《看树》 《走进芦苇》 《骆驼》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大道之行也》(1+x课型)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白新玮 陈宁 【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

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3、讨论:

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

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程莉莉 孙立静

【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

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

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

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

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

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

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

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

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

(二)学习《春望》

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

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

四、漂泊之言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

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

六、推荐阅读:丛书五《杜甫诗四首》

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

车行》《登高》

(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用时】二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

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

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

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

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

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

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

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

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主题四: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

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

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屏幕显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明确:登高远望)

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板书“登高”)

二、豪情万丈说《望岳》

过渡语: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

不朽的作品《望岳》。美读

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男女集体比赛朗读。感知泰山美

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明确:望)

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提示:可以用原诗的句子、词汇作答。

(明确: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

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 【屏幕出示参考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品读字词美

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教师准备:“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钟” 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凌”字体现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览”不能用“看”、“见”代替,总览无遗。)知人论世

气势非凡的泰山,荡气回肠的诗句。你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吗?

(检查预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

“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

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有《房兵曹胡马》)】

这样一个年富力强、心怀大志的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豪迈自负、报效国家、慷慨激昂、志存高远、济世救民)请大家带着这种豪迈的感情,再读一遍那句响彻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结:《望岳》中体现的这种豪情壮志,就是登高的第一重意义。(板书“志”)

三、家国忧思道《春望》

过渡语:当然,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假如杜甫作为一个天涯失意的伤心人站在破败的长安城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学习《春望》 情景朗读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它的名字是《故乡的原风景》。在老师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试着用忧伤的情绪吟咏诗文。学生个别展示。齐读。感知内容

观察题目,统领全文的字是哪一个?

(明确:望。可见题目中的动词往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次,杜甫望到了什么?

(明确:解决两个重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既可以是花朵落泪、鸟儿惊心,也可以是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前者是拟人,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求答案的统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使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画像。)

所有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忧愁的色彩。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如此耿耿于怀?你能从诗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明确:国破。恨别。烽火连三月。)知人论世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春望》的写作背景?(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

难民(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裹挟在难民群中向西逃难。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置在羌村。)俘虏(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幸运儿(好在官职小,闻名度也不很高,叛军对他不重视,甚至允许他自由出入,拜访故人。杜甫有机会登上长安城头。)孤雁(杜甫毕竟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困居长安半年之久,和家人音信不通。)】

此时的杜甫豪情不再,变成了落魄江湖的难民。他孤零零的站在长安城头,远望河山,大家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思念家人。痛恨战乱。为百姓而忧心。想念君王。)请大家用杜甫这种忧伤焦急的心情再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总结:《春望》中体现出的这种家国忧思,就是登高的第二重意义。(板书“忧”)

四、沉郁悲苦数《登高》

过渡语:安史之乱终是过去了,繁盛的唐王朝也一去不返。历经

青年时代的志存高远,中年逃难的焦急忧愁,晚年的杜甫像李唐王朝一样陷入了老病孤愁的境地。

朗读感知

试读出杜甫的悲苦。个人展示。集体气度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联颔联。望到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渚”、“沙”、“鸟”,听见了风声、猿声、鸟鸣声。悲凉的画面)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感?画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颈联、尾联。悲、独、艰难、苦恨、潦倒、浊)知人论世

综观杜甫一生,说说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展示关键词: 多病(身体每况愈下)作客(杜甫草堂)

困窘(依附严武,靠接济度日)漂泊(四处为家)】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晚年的心情。(悲苦)(区别于忧愁,比忧愁更进一层。忧是对未知的忐忑担心,而悲是对自身世界的死心。无可名状,发自内心深处的忧伤,无从逆转的忧愁叫做悲)

请大家用悲怆的语气再读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总结:《登高》中体现出的这种沉郁悲苦,就是登高的第三重意义。(板书“悲”)

五、结语:

无论是青年、中年、晚年登高,变的是登临人的心境,是登高的地点,不变的是登高者心中始终如一的使命感。班固在《艺文志》中这样说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化成血液融进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

六、作业:

马上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有一项习俗,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那就是登高。请大家在重阳节那天选择一处你喜欢的高地登高望远,用你多情的笔墨谢谢自己的所见所思。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3、学习“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感悟,训练写作能力。【教学用时】三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疏通古诗古文的文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一、激情导入: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探访桃源,理解陶渊明的光明心志;走进陋室,感受刘禹锡的傲岸节操;静听莲语,明白周敦颐的高洁情怀;品读《礼记》,折服儒家文化的深邃;欣赏杜诗,仰慕诗圣思想的崇高。这些古人贤者,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望;更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心解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二、自主阅读:

A组:《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B组:《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文章自由阅读,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探讨交流:

下列问题任选其一和同学展开交流,并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1、《归园田居》四首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是否洒脱逍遥?

2、《孟子》、《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通过读诗我们了解杜甫,你觉得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怎样的体现?

三、布置作业:

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何谓“崇高”?根据本课的收获,任选一点,写一点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写作指导

托物言志,抒写心曲

教学过程

一、选读随笔,体验夹叙夹议

上节课,我们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何谓“崇高”?下面选读几位同学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观点。

1、2、学生读随笔。

学生交流:他的观点是什么?分几层论述的?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议论?叙事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明确: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事是材料,议论是观点;叙事诗文章的血肉,议论是文章的灵魂。要学会夹叙夹议。

二、回读课文,学会托物言志

回读《短文两篇》,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回答:

1、《爱莲说》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莲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2、《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作者想借陋室表达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对所托之“物”要生动描写,突出某种特点,并与所言之“志”吻合。可以直述心志,点明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含蓄隐晦,留有余味,让读者体会揣摩。

要学会托物言志。

三、主题阅读,品味蕴藉雅文

自主阅读主题丛书《走近芦苇》、《看树》,讨论交流:

读这些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上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感悟思想,有什么好处?

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长,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写作实践(第三课时)

上一篇:如何轻松写好工作报告中的各级标题下一篇:鲁滨孙人物分析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