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记散文

2024-07-22

瘦身记散文(共10篇)

瘦身记散文 篇1

瘦身记散文

我为什么要把此文取名为瘦身记,而不是减肥记呢?聪明的你,一看标题,《瘦身记》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瘦身记,就是记录瘦身的经历过程和心得感受;而减肥记,却与瘦身记有很大的不同。减肥,说明身体已经超过人体应有的正常体重很多了。再不下决心减肥,就有可能被三高趁虚而入,搅得主人吃睡不香、行走难安,过着惊心吊胆的日子。不仅如此,还为大笔购买医药的开支心疼、头疼。狠心破釜沉舟吧,跟谁破釜呀?又跟谁去沉舟呀?身若康健,看谁敢蔑视!可是病魔这厮,驱之不去,无奈何。只有一味地忍着了,除此之外,是不敢再把矛盾扩大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此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是历经多少万年,才总结出的人生最智慧、最经典的名言名录,能够流传下来,证明了此名言名录是无法被否定的。

我之所以冠之为《瘦身记》,是因为我人不胖,无三高。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再瘦一点,这样或许就能够远离病魔的纠缠。既然有计划,那就开始实施吧。于是我开始了我的驱魔计划,为之制定了严密的作息时间表,一切行动都要按作息时间表来运作;否则就等于违规,还要完美地补上表上的功课,才算功德圆满。饮食上更是自我控制,只要有诱发我三高的嫌疑,在我这里统统都被我打入另册,此生休想再登我的大雅之堂了。除此之外,我在生活上戒掉了烟酒和,肉食类我吃的都很少,还有见缝插针的运动战来作为预防病魔入侵的一道铁打的屏障。就算病魔见了我,也只有连连叹息的份。就算它贼心不死,想破坏我的防线,看到我周密细致地布置和监控,还不照样无功而返吗!

为了成功抗拒病魔的亲近,我在三年前就开始按部就班,实施我深谋远虑的瘦身计划了。刚开始,是秘密实施的,我不想在没有实际效果的情况下,被人知道我在搞地下秘密工作。我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加强身心的锻炼,一年四季,一日二十四小时,只要没有紧急情况,我都坚持用脚走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热天冷,不管目的地有多遥远,我都会一直坚持走到我的终点站。凌晨五点左右,只要我的手机开始闹铃,我就会不顾一切的穿衣起床,做好必要的工作后,就开始我一个半小时的体力锻炼。当然一年四季节气不同,我起床的时间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可以达到一致,才可以自我监督、自我促进。仅有晨练,是不够的。所以我又在晚饭后挤出了宝贵无比的一个小时,作为晚练。吃过晚饭后,主动把厨房卫生搞定。然后对妻子说声:“我锻炼去也!”她点点头。我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从小区飞一样走到桃园新村。然后在比较清净的地方开始我的驱魔大法:快跑、慢跑;急走、慢走;……总之,花样不断地翻新。收获吗?还是有的,知道我的收获是什么吗?《待续、2》

坚持锻炼六个月,我岂能没收获呢。至于我的收获吗?那就是我的体重从一百二十八斤瘦到了一百零几斤,硬是瘦掉了二十多斤。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初战告捷,这就更加助长了我继续瘦身的初心了。我认为,身体的轻重无所谓。只要健康就好,那可是千金不换的宝呀。人最高的追求,除了富贵,就是渴望能与日月同寿。即使无法与日月相比,那至少也得比大部分人多活二、三十年吧。有这样想法的人,可谓多矣。能达成心愿者,可谓是万里挑一呀,即使这万里挑一者也不过只比同龄人多看几十年的风景,出百岁者就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种机率也实在是太渺茫了,一个村庄能有一个百岁者也很难,有的村庄甚至可以说等于零,就连活过九十岁的老人也没有,这绝不是夸张之语。尤其是如今,人都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哪个人不渴望长生不老呀?我也不例外,但我知道那是不现实的。倘若都活着不死,地球还能载得了吗!

我从不迷信,所以我也不轻易相信所谓的大家、大师的神通和言论。还记得上海的某大师的经典论断:把吃进肚子的病,都统统再吃出去。记不清楚是否是原话了,反正是这个意思吧。不过,我很疑惑:倘若仅靠吃就可以驱逐百毒、百病,那还要医师、医院干什么?医院岂不都得关门,医师岂不都得失业吗?记得那时,某大师大有君临天下的气势。哪能想到没多久,某大师就被定性为伪大师、伪理论,并被封了行医的店铺。从此,此伪大师、伪理论,也都消失在茫茫宇宙中无踪可循了。伪大师之所以追随者无数,还不是为了跟随大师学习把吃进肚子里的病,再吃出去,就可以多活某些年吗!树倒猢狲散之后,追随者这才知道腰包里的银子瘦了很多,而身体里的病却没吃出去一样,心里、嘴里恨死了曾经顶礼膜拜的那尊佛了。唉!晚啦,追悔莫及也。心若不动,何惧钟馗呀!不要妄想有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那只是传说,没有人见过,更没有人吃过。至于吃过长生不老药的那些人,也没见有人被记载长生不老的,与同龄人比较反而是少活了不少年呢,倘若这些被骗冤死者泉下有知,不知这些人是否悔恨当初的无知?这样被人糊弄,岂不悲呀!古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去对待如何减肥瘦身和加强体育锻炼,而不是跟风走,今天练这个,明天又改成练那个,练着练着,就迷糊了,不知道自己该向哪个方向走了。意志坚强者,尚能迷途知返、继续自己的体育锻炼;意志薄弱者,十有八九就会退出热火朝天的锻炼队伍,从此偃旗息鼓、就此放弃,再也没信心涉及身体的锻炼了。健康是你的,身体是你的,好与不好也都来自于你自己的抉择。放弃自我的救赎,实在愚蠢呀!

为什么要插入大师这段文字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像上面所写的大师--假李逵太会忽悠人了,也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假李逵的案上肉。肉在案上,还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吗,哪还有肉说话的权利呀。曾记得,某大法初出山时,一个南京的同行对我大讲此大法的种种好处,还说包治疑难病症。我大致浏览了所谓的某大法,感觉不实际、太虚幻了。尤其是同行这人见钱如命、很奸诈,就连这样没素质、爱占小便宜,这样的人也能弘扬所谓的某大法,这实在是天大的讽刺,我当时就拒绝了他的盛情邀请。我从这样卑劣的人身上看到了破绽,这样的人,既然也能够弘扬所谓的大法,实在令人太不可思议,这弘扬的能是好大法吗?难道我泱泱大中国就缺一个这样没有慧根、没有原则,心中只讲自己利益的人了吗?这样的人弘扬的能是利国利民的好大法吗?倘若是,那不就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了吗。

不久,这某大法就遍地开花了。丈母娘一向多病,被人告知练此大法可祛病强身,顿感她的好运来了、心里惊喜万分。她马上想到了身体一向不太好的女儿,如果女儿也练这包治百病的大法,不很快就告别了病魔的纠缠吗,还不用花钱,也不用再吃那苦死人的各种药了,这多好呀。于是她一路急行军来到我家,妻子闻说,也是认为这是福至心灵,这下就可以彻底抛弃她所有的病痛,告别病秧子、成为建康一族了,天大的“喜”事从天而降,妻子她能不惊喜吗。当着丈母娘的面,我当然不好说她什么、不能让她的一片好心成为驴肝肺吧?她是真心实意希望女儿幸福的。丈母娘的为人和心肠,那是钢钢得好,她的爱女之心情,我是看在眼里的,不管她对不,都是出于好心,这我理解她。她没文化,舍不得看病,能够不花钱,就可以医治百病,她当然兴奋、惊喜呀,也想让所有病友都沐浴到所谓某大法的福祉,至于某大法她只是听说而已,根本就说不出个一二三。丈母娘走后,我对妻子说:“你妈说的某大法,去年我就见识了,一个字:屁。骗人的把戏。真能法到病除,世界上还有医院和医生吗?仅凭这一招,天下的财富岂不都被该组织吸尽了吗?全世界不都成了该组织的奴隶了吗?”“我又不是我妈,我能分不出好坏吗?我能马马虎虎就被俘虏吗?那样的我,不就是二百五吗?你还敢要我吗?”不久,所谓的某大法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消失了。《待续、4》

其实我之所以来个六个月的快速瘦身大战,是受妻子的影响,是她诱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妻子一直长期坚持自我的锻炼,已小有收获,虽说她身体依然还有一点小毛病,但与没锻炼之前相比、已经是很不错的变化了。她再接再厉,又进一步习练太极,也是风雨不阻坚持着练,再苦、再累,她也没缺过练习太极,也因锻炼结识了不少高手老师。我受其启示,改变了我之前的锻炼方式,早晚坚持锻炼,多喝白开水以供出汗,慢跑、快跑;慢走、快走;还有倒走。六个月很快就完了。一称,乖乖,竟然瘦掉了二十多斤。瘦有瘦的好处,胖有胖的好处。好处在哪呢?且听我道来,没瘦身之前我体重一百二十八斤,那时就嫌自己有些肥胖了。为了保持不再增加体重,就有意地减少饭量、少吃肉类,也控制自己喝啤酒。原以为人瘦了,该让比我周围的人十分羡慕的,哪里想到不是这样的,我这才知道瘦也有瘦的缺点、容易引起别人的.怜悯和同情。比如某天我回老家时,遇到发小们或其他邻居,他们好像在看外星人一样大瞪着眼睛不停地看着我。其中某人不忌讳,脱口问道:“你病了吗?要紧吗?咋瘦这很呀?检查吗?……”问得我很想发火,不会说话,就别说,免得倒霉。心里这样想,但我没说出来。我说:“我好好的呀!我很好的呀!什么病也没有呀!这是我这么多年锻炼的收获呀!不很好吗。”眼睛亮堂的会委婉的说:“哦!是这么回事呀。看你瘦了,不是替你担心吗,乡邻乡亲,谁不希望你健健康康呀!瘦一点更结实、更好呀。”“是呀,也是这个道理。”回去之后,说给妻子听了。她说:“那是人家会说话,委婉些。其实他们看你瘦了,就以为你病了,而且还认为不是一般的病,这才有怜悯、同情你之意。以前不都是巴不得你有个啥事吗!这下他们暗里该说你的风凉话了。哪会真有人关心你好不好呀,都是嘴里说的是人话,背地里还不知咋嘀咕呢?”“这我还能想不到吗?他们我还不晓得是什么人吗?随便吧,愿咋嘀咕、嘀咕去吧,他诅咒我死了,我就会死吗?有什么用、笑话,我不还好好的吗?也太幼稚、天真了吧。如果诅咒可以致人死地,还要武器不是多余吗”

今年正月初二,我依然是雷打不动地必须先去小舅家给他拜年。小舅去他丈母娘家拜年去了,也没见到两个老表。我问小妗:“两个老表也没回家过年吗?”“没有。你二老表年前一家人回过,玩了十多天才回北京;大老表在杭州走不开,等十五后再回来。”“哦!是这样呀。”小妗问:“外甥呀,你今年咋瘦成这样呀?瘦得让人心疼呀。你最好到医院去查一下、也好放心。隔壁的他,年轻时,吃了多少苦。就这两年、走了鸿运,赚了很多钱。有钱了,人就不安分了。整天在城里开房,与朋友一起喝酒、打牌,这几年一直都是这样。前一段时间,我无意间发现他在厕所里无声地挣扎。不去看看吧,心里过不去。毕竟人家这几年比较照顾我家,只要走货,就紧我家的要。我到他家,把情况和他爱人说了,她去看了,发现他在大量的排血。他出来后,我说:“兄弟,你咋不到医院看看呢?你也不在乎花这几个钱。有事没事,也应该去体检一下,这样放心呀。你这样不声不响的,万一酿成不好的病,你咋过呀?孩子都还不大……你想过吗?”他说:“我这样,很久了,可能是常在空调间喝酒、打牌造成的,我会去体检一下的,谢谢嫂子关心、出主意,好邻居呀。”就在这以后不久,他夫妻二人去武汉、郑州、林县、北京,都被确诊为肝癌末期、无法可治了。前几天他们俩才从北京回来,估计也就是十五前后的事了。”小妗的话,很委婉。我知道,她在含蓄地告诉我:“外甥,有病不怕,有病看病,花不了几个钱的。你看我邻居,就因为无所谓,才酿成的悲剧呀。钱,他多得是。可如今,就是坐拥金山、银山,也买不来他的生命了,他能不后悔当初吗。水到八斗田,想反悔、没机会了。”“小妗,我懂您的话。我不是那样的人,我瘦,一是几乎不吃肉食;二是睡觉少、锻炼多。这才从一百二十八斤,瘦到了一百零几斤,这个结果,达到了我的瘦身计划,我很高兴,我实现了我的瘦身计划。其实我的身体还是不错的,除了供血系统,有时候被劲椎和腰椎压迫是有点状况(不过,要不了命的)吃一粒扩张血管的药,就会缓解许多。也治过,效果一般般,还不如不治呢。除了这点老毛病,我啥都没有。别担心,身体是我的,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与小妗告别后,回到家,说给妻子听,她也是摇头:“她们这辈人,就会联想,就会大惊小叫的,就会夸大其词形容形容,也彰显一下她博学多才,关心、爱护你的样子,事实呢?还不都是黑的要命吗。”我无语反驳。我心想,真心对你好的人,会有吗?我不知,人都被社会带坏了,怪不了人的;要怪,也只能怪这个社会。妻子又说:“既然瘦了,容易引人胡思乱想、乱猜乱说,那就不要瘦了,恢复到你原来的体重,让流言蜚语自生自灭,还我们的清白人生吧。”“我也正有此意,我再也无法面对那些猜疑的眼神和同情的语气了。六个月瘦下去的体重,我用三个月的膳食和锻炼再把它们拿回来、还我旧貌,看谁还敢在背地里嘀咕和中伤我清白的人生。”

三个月后,我果然做到了体重一百二十八斤。这个数字,当然略有小差异的。如果是不多不少的话,那肯定是有猫腻的。这绝不是吹牛,也不是夸张,这是自我调养和锻炼送给我的最好礼物。至于瘦身好不好?那要看哪方面来讲了。如果体重严重超标,瘦到金比例就行了。如果像我这样,一味地瘦下去,倒成了弱不经风的样子,能不引人嘀咕、猜测,那才奇了怪呢。身体好不好?有没有病?需不需要瘦身?唯有你自己抉择了。身体是你的,做主的自然也是你。如何行事,你是主人,你当家。好与不好,那就看你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其他人只是参照物而已,无须在意,你的决定,才是王道。其它人的建议与意见,你可以择优参考,为你的抉择立下一个标本,用于不用,你都有权决定。当然专业人士的话,是必须遵守和做到的,千万不可马虎。否则,后果很严重的。这个,你懂的。

瘦身记散文 篇2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要重点扶植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农超对接”范围。7月29日,在“2010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大会暨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农产品物流、冷藏保鲜系统建设高峰论坛”上,相关专家与业界同仁更是对农产品如何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等热点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讨。

在如此的语境下,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来,超市直供、社区便利店、专业连锁超市等新型的流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它们在经历了短暂的初探期后,逐渐步入了生长期。

如何跑赢农产品价格的急速上涨?它们或提高直供比例;或与政府联合,寻求低租金开店降低成本;或自建基地,自产自销。总之,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条路:减少流通环节。于是,在这个热衷减肥的年代里,一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瘦身大戏也悄然上演。(文/周南)

SPECIAL REPORT

Circul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rtened

A wide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experienced rapid price jump in recent months.Is it vindictive rebound after long-term low price, or is it because of abnormal weather and market speculation?Anyway, it has aroused a lot of attention And the long-existing problems are also put in the spotligh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he circulation cost accounts for around 50%for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is twice higher than that in Europe.

In the meantime, new circulation models such as directsupply supermarkets, community convenience stores, and specialized chain supermarkets have sprung up in the past two years, and stepped into growth stage after short beginning.

“傻瓜”瘦身记 篇3

翻开都市类报纸,类似广告可谓铺天盖地。倘若你轻信了这样的广告语,那就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可是我却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气概当了一回这样的傻瓜,没成想瘦身真的见了成效,令朋友们惊呼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曾尝试过各类减肥方法,均以失败告终。此次成功瘦身,要归功于中医按摩点穴,但依此法减肥不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朋友们纷纷问我秘诀何在?

秘诀其实就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在于不仅要将减肥过程视为生理调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调试过程。成功的减肥必须闯过两大难关:第一关是短期内的残酷节食节水关;第二关是长期的节食不反弹关。

按摩点穴后的头一天,当被告知24小时内不许进食不许喝水时,我差点儿和点穴师吵起来。如果说不许进食尚可忍受,不许喝水就连从观念上也无法接受了。“每天八杯水”可是我尊崇的基本养生理念呀。我没有严格遵守点穴师的规定,在渴得难受时喝了两杯水,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西红柿。第二天一上称,减了两斤。我正暗自高兴,点穴师发话了:“你偷吃东西了吧?”我一愣,奇怪她怎么有火眼金睛,只得嘿嘿笑着说,只不过吃了一点点东西,还不及我平时的1/6呢。

后来我才知道点穴师为什么会用如此肯定的口气质疑我。事实上,点穴后只要严格遵守24小时内不吃不喝的人,第一天的减肥效果起码在3斤以上,有的人甚至能达到6斤。以我本人为例,第二疗程的第一天点穴后由于恪守24小时内不吃不喝的规定,第二天一称,居然减了4斤。

在8天一个疗程的减肥期内,第一天的断食净肠至关重要,在中医点穴的支持下,24小时不吃不喝在生理上其实并无特别难以忍受的感觉,不适应的感觉其实是来自心理,来自于习惯,总是担忧自己因断食而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可怕的结果,而解馋则是能否闯过短期减肥阶段难关的焦点。

我在严格节食节水的同时,悄悄地保留了一样解馋的食物——甜雪糕。每当因节食节水而产生抓耳挠腮的不适感时,只要想到一天之中尚有一根可口的雪糕可以解馋,内心即刻安定下来,而这对于减肥疗程的心理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节水,是减肥疗程中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我不甘心当一个完全任人摆布的“傻瓜”,将按摩点穴的过程变成了与点穴师进行理性探讨的过程,逐渐悟出减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控制饮水使胖人体内的脂肪粒细胞干瘪缩小,犹如将一颗颗硕大饱满的葡萄粒晾成葡萄干,再吸水也恢复不了原状了。我的“葡萄理论”形象易懂,有效地帮助我在减肥阶段自觉地控制饮水;甜雪糕又帮助我战胜了心理上的不适。将这一套理论和实践推荐给好友和同事,居然都取得了显著的瘦身效果。

翻出8年前几件没舍得扔却因发胖一直搁置在箱子里的衣服一试,居然又合体地穿在了身上。镜中的我又恢复了瓜子脸型,甚至还能看到凸起的美人骨,前两年偏高的血脂也降到了正常值……哇!这个“傻瓜”当得有点趣儿。

散文:清明风俗记 篇4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特殊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这样的时节,正是一年中祭祖归宗、慎终追远的最好时刻。这一天,也正值仲春与暮春交替,大地回暖、雨水增多,枝条吐翠、原野尽绿。生机勃勃的春风里,人们正好顺应天时,远足踏青,以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一冬的寒气与抑郁。历经千年流变,清明已把节气与节俗有机融合,具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双重象征意义。没有风俗的内容支撑,节气就成不了节日,也难以流传千年。清明节只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是由其丰富的人文习俗作支撑的。时间是最好的分拣大师,在岁月的长河里通过它的淘洗,留下来的总是最有生命力的。清明节这天,到底有过多少习俗,现在真是难以考证了。但寒食、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习俗是一直流传着的。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由于中国地域、文化、民族的多样性,清明这一天的习俗也是各地有各地的不同。这就构建了清明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中原腹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亳州,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重性,在清明节上也是有充分体现的。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印象最深而且一直沿袭下来的,真是值得记述。上坟,是清明节核心仪式。上坟扫墓应该是秦代以后的事,至少不会早于秦的。先秦以前的祭祀以庙祝和家祭为主,因怕搅扰先人,那时是不去墓地的。即使这样算来,上坟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人们出于对先祖的追念,总会去上坟的。这一天雨水相对是多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啊。在这细雨烟笼添清愁的氛围中,人们携酒食、香烛、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焚香燃烛,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其神肃情穆、敦亲睦族,足以慰籍先魂。纸钱果酒祭酒、添土封坟插柳,这种上坟仪式全国大抵一致。但家乡却另多一道礼仪,那就是“哭祖”。扮演哭祖的角色基本都是女性,而且表演性极强。出嫁的闺女回来上坟,首先要回娘家所在的村子,刚进村头就会放声大哭,爹娘死的就哭爹娘,爹娘在的就哭爷奶,爷奶也健在的那就哭老祖。说是哭其实不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嚎。清明节这天早饭刚过,村村都有直楞楞的哭嚎声:我的个亲爹呀——我的个亲奶样——我的个祖宗啊——村里的人闻声而出,看看是不是自家女儿或者姐妹。当哭者望见自家亲人出来后,就立即停止了哭嚎,亲人们也会趋步走过去迎接。我在想,其实,这种哭嚎也许就是向娘家人发出信号:快来接我啊,我来上坟了!没有外嫁出女性的人家,男人们到坟地后也会哭嚎几声。男人们完全表演式的哭嚎,真与驴叫没有多大区别。小时候,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便在心里好笑。有一次,我问母亲上坟为什么要哭啊,母亲半真半假地说,“他们在阴界,说不定也正忙着种瓜种豆呢,不嚎叫几声,也不知道有人来祭奠啊!”现在想来,这种习俗真是有趣。寒食节是与先人对火的崇拜相伴而生的。钻木取火,保留火种是先人们生命延续的根本,人类对火的膜拜可想而知。每年仲春之初,人们就断火寒食一天,第二天再重生新火,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现在,河南开封府景区,每年清明节还举行盛大的“颁火”仪式。当然,这种由包公主持的仪式显然是为吸引游客表演而做的。寒食节禁火是为了迎新火,清明节祭亡灵是为了佑后生。到了唐代,这两个内在特质关联的节日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寒食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及宋以后寒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项内容,寒食的意思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们家乡,清明节这天的寒食是“蚰蜒窝头”。这种蚰蜒窝头是由白的麦面、红的高粱面、黑的红薯面,由外及里的包裹而成;但光这三种面不行,还要加上绿绿的榆钱。外白中红里黑,绿色榆钱均匀在其中,而且和面时加了盐和五香粉,在七十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真算得上美食了。

人以食为天,美食对馋嘴的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诱惑了。清明节能吃上两三个“蚰蜒窝头”,成了我对这个节日期盼的根本原因。柳条串烧饼,可以说是孩子们每年清明节的最好礼物。象征着圆满吉祥的圆形烧饼,用翠绿的柳条串着,纯白、青绿、焦黄,麦面的纯香、芝麻的焦香、新柳叶条的清香,混在一起真可谓色香味一体。清明节的早上,家家户户到烧饼炉子前买柳条串烧饼,是家乡亳州的一道风景。这个风俗应该有一千多年了,北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此景。《东京梦华录》载: “寒食节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挂于门楣……”;《事物纪原》一书记述更详细:“以发面夹大枣蒸成饼,饼成飞燕形,以柳条串之,挂在门楣上,故称‘枣锢飞燕’”。据说,这种寒食,原本是为祭奠先贤介子推“割股奉君不言禄”忠烈精神的。但后来却演绎成了给孩子们的吃食。

清明节这天,柳条串烧饼不是父母给子女买,而是姥爷姥姥给外孙、外孙女送。当然,亲姥爷和姥姥去世的,这个任务就由舅舅承担了,没有舅舅的再由姑娘承担,反正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柳条子串烧饼,谁不吃谁嘴肿……歌谣都这么唱一千多年了,谁还不赶紧买两串烧饼给晚辈送过去呢。更何况,在传说中这种烧饼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挂在门旁风干,夏天小孩子吃了可以治“苦夏”。能治“苦夏”的道理何在?我弄不大清楚,甚至不太相信。我倒记得,夏天那风干了的烧饼嚼在嘴却能满嘴留香好几天。现在想来,在我童年记忆里的所有节日,似乎都与吃食有关。因此,也记忆最真切。

2017年清明节于古井集团

捕鼠记经典散文 篇5

消灭老鼠,在民间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回想二十多年前,还在幼年的我,就亲眼目睹了大人们打老鼠的过程。那个时候,好象老鼠要比现在猖獗,经常大模大样的出来,破坏粮食,咬损衣物。于是,人们恨透了它,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捕捉它。

在我的印象中,记忆犹新的就是父亲的“盆扣法”,用一个废弃的脸盆,支上一根小木棍,木棍上绑着一根长绳子,在盆子底下洒上几颗玉米,然后就拎着绳子,偷偷的躲在门后面。不一会儿,就能有一只馋嘴的老鼠钻进去偷吃,这时候一拉绳子,“咣当”一声,老鼠就成了瓮中之物了。父亲马上会冲上去,用手按住,并且不停的转动盆子,转了几十圈过后,老鼠基本上就奄奄一息了。

当时除鼠已成了人们业余一项重要的事情,就连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也积极的参与了进去。我还挖过一个坑,在坑里放上一盆水,坑上面放张报纸,再洒上些浮土。就这样类似于陷阱的东西,没有陷进去过老鼠,反而被一位属鼠的客人一脚踏翻,弄得大人们啼笑皆非。

那时家长工作都忙,所以老鼠虽然多,也没想着要养只猫来。直到有一天,一只小老鼠竟然明目张胆闯入了我的被窝,这直接促使了家里开始养猫,从此,老鼠的声迹就越来越稀少了。但即便如此,这一次的惊吓,也使我很多年来,见着老鼠就害怕,直到成年以后,见了老鼠仍然躲得远远的。好在住在四楼,老鼠还没有办法穿破防盗门。

但这种状况,在自家的商店开张以后,发生了改变。为了防止老鼠,我把后门封死,这样果然奏效。然而,今年夏天的一次开窗子,还是让一只老鼠以一个高难动作跳进屋来。由于水泥地面打不了洞,它狡尽脑汁,找到了石膏板做的间壁墙,并且很快就打了几个洞,在里面安家落户了。

从那一天起,几个月来,我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到子夜时分,老鼠就开始行动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咬袋子的声音,大得很,在地下跑来跑去的,让你时刻没有安全感。

熬红了双眼的我,又气又怕,下夹子,下鼠药,买粘鼠板。能想到的一切手段都用上了,可这只老鼠就是不上当。人类进化发展了,这老鼠也许也跟着进化了吧,拌香油的花生、油炸的香肠,烧烤的鱿鱼,眼看着我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奈何这客人就是不伸筷子。反而相中了我的耳麦、鼠标,乱啃一通。

网游记散文 篇6

折腾了一天的贝贝此时已酣然入梦,鼻翼微动,与爸爸略显粗重的鼻息一唱一和。小镇的夜晚还算宁静,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经过玻璃和墙壁的过滤,如同幼时母亲哼唱的催眠曲,伴随人们安然入梦。夜晚将小镇变成墨黑的海,小而温馨的家是其中一个港湾。想到这里,紫萱忍不住微笑,为自己还不算差的想象力。自小她就是个爱幻想的人儿,应该归功于那时匮乏的文化娱乐生活,还有从不曾远离的老友——书。邻居家叔叔是一名老师,孩子与紫萱年纪相仿。一天去他们家玩,突然对那个高大的书橱发生兴趣。她清楚记得捧在手里的第一本书是《作文通讯》,有些字并不认识,但这没有妨碍她看下去。孩子的世界大同小异,她一口气看完了,同伴们的叫声也充耳不闻。与书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她像勤勉的渔人,只要在当时条件下能搜罗到的,无不悉数收入网内。她曾经在语文老师的葡萄架下将正午的太阳读到落山。她曾经在家住山腰同学的院中囫囵吞下整本《中国古代神话》,起身时,只见秋阳下枯草满目,似乎有什么东西击中她幼小的心房。多少年过去,她才明白,那幅画面有荒凉,也有悲壮。她经常想起这个情景,多像一则寓言。生命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粒草芥,却仍然要抗争,似乎自己的神话有别于芸芸众生。

“讨厌,不和你玩了!”儿子的呓语惊醒了陷入回忆里的紫萱,为他盖好被子,轻轻打开电脑。这是爱人送给她的礼物,很多时候他还是懂她的。苛刻,小肚鸡肠,女人的通病她也间歇性发作。想到这里,紫萱笑了。如果有下辈子,做个男人也好,唯一的遗憾是不能穿漂亮的裙子。她浏览最多的是文字性网站,看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绝不亚于现实生活。偶尔发些小感想,或在有感觉的空间博客里留言,由此认识了一些人。这种认识仅限于网络交流,对于见网友这种形式,她采取中立态度。形式是相对人来言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本无可厚非。闲散时间有限的她,更喜欢通过文字认识他们。喜欢写字的人气味相近,紫萱对此深信不疑。她欣赏那些率真有血性的写者,那些男子或女子是从尘世里逃逸的精灵,让她看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门。兴致来时她也会敲打些散乱的字句,偶尔会沾惹些小是非。过于女性化的网名有时会招来不便,照猫画虎,后来她模仿一个女网友以假乱真,倒也痛快。有利必有弊,为此,有同性信以为真,几欲卷入桃色**,文字也害人,可见一斑,差点为此戒掉网络。懂的人懂,不懂的人自是不懂。写字是一种思绪的梳理,情绪的释放调整。想来算是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吧。有时不免脱离轨道,几行字,一篇文,一首音乐,一幅画,一条新闻或旧闻,不经意触动尚未钝化的神经,或勾起几近湮灭的记忆,平静和缓或激越昂扬的文字流泻水到渠成。对于紫萱,文字是表达,更多是与自己的对话。与人交谈多浮光掠影,与自己交谈时常让她有意外惊喜。思路逐渐清晰,芜杂的枝叶让路,主干向上伸展,让她看清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过程让她着迷。尘世里行走,人心浮躁功利居多。她喜欢阅读那些清明温暖如莲的文字,不灼热亦不薄凉,适宜映照这承载万物的人世。席慕容写诗文时,随时响应儿女的呼唤,紫萱没有如此的才情与定力。更多时候,她在安静的夜晚会晤她的小嗜好。不过是嗜好,她自知没有太多时间精力来培育它。搁笔多年,指头都生锈了。或许多年后,她会为所爱的人们,用心写一部长篇,写写亲人朋友甚至一些不愉快的记忆。在记忆衰退之前,手指还未僵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30天超速瘦身美人记 篇7

肥胖位置:上臂、肩背

瘦身要点:调整进食速度,减少进食量,增加膳食纤维,放松肌肉紧张度。

塑型方法:

家庭训练: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颈部:两手交叠放在颈后,大姆指在颈骨处按摩30次;两手握拳状,用手轻轻打后颈20下;

肩部:左手压着右肩,将右肩向上提,将力量放掉后,再换手。

背部:站立,双腿张开和肩同宽,并在后方放一张有椅背的椅子,上半身向后扭转,双手抓住椅背用力伸展背部肌肉,换方向,以同样方式扭转。

手臂:手握哑铃或小矿泉水瓶,站开双臂,维持10秒钟后放下,重复数次。

专业训练:

每星期进行3次壁球或网球训练,每次30分钟左右。

每天或隔天进行游泳训练,自由式游泳可改善上半身曲线,强化肩部、上臂、背部的连结线条,有助于上半身肥胖者的体型雕塑。

其它:

使用外用的消脂产品,涂抹在颈部四周,同时配以适当的按摩,以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达到溶脂的目的。

每日喝2000cc水,最好每半小时喝半个马克杯。另外,含纤维质的食物也不能少,确保每天排便通畅。

超速减肥之二:改善熊腰篇

肥胖位置:胃部、腰腹部

瘦身要点:加强腹肌运动,减少酒精类摄取,避免高油脂的摄取,有效运动,提升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血液循环功能。

塑型方法

家庭训练: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腹部:

A 平躺在地上或床上,双膝弯曲且分开,双手放在头部下方;上半身起来,以手肘轻点膝盖,连续做6~10次。

B 平躺在地上或床上,双脚上抬起靠在墙壁上,手腕枕在头下,身体平躺,腿与身体尽量垂直;背部弓起如做仰卧起坐一样,连续做5~8次。

腰部:

A 双腿张开站立,与肩同宽,抬头挺胸;双手成握拳状,举高至耳部,上半身向右倾,边吐气边侧弯,伸展左侧腰肌。左右交替,每次做5~10次。

B 平躺仰卧,吸气,然后吐气,左脚同时往上抬高尽量伸直,并缓缓把气吐完;吸气,然后一边吐气一边把左脚放下,同时举起右腿,如此交替各练习7~10次。

专业训练:

每星期2~3次的拉丁有氧训练可训练身体柔韧性、强化腰部曲线,

每天早、晚进行慢跑20分钟。

骑马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煅练腰、腹部肌肉。

其它:

在任何站着的时候,都要记得维持正确的站姿,让肌肉可以在最轻松的状况下伸展。

站立时背部要保持挺直、不倾斜,如果背包最后轮流换肩背;臀部向内靠紧;腹部收缩,腹肌上提;脚踝并拢,脚尖分开。

坐着的时候保持良好坐姿,拉背、挺胸、由小腹,靠腹肌和背肌的力量支撑上半身。

尽量少摄入淀粉类食物,增中维生素B群的摄取量,以免脂肪堆积在腹部或腰部。

超速减肥之三:赶走象腿篇

肥胖位置:臀部、大腿部位

瘦身要点:饮食定时定量,避免含纳量过高的食物,增加全身性的活动,提高代谢,促进废物及水分的排除,增加肌肉弹性。局部按摩,改善下半身循环,恢复肌肉弹性,做适量的运动,增强代谢,避免摄取过多糖类。

塑型方法

家庭训练:每日至少累计30分钟

臀部:

A 运动:双腿大步张开,把重心放在左膝上,下腰,使膝盖和腰同高,把右手放在左膝上,左手放在臀上,边吐气边伸展。换腿练习,各5次。

B 瑜伽:仰卧,把脚跟往臀部靠近,手攀着脚跟;慢慢吸气、吐气,把臀部夹紧往上抬;做到极限以后,静止十秒后还原,还原抱膝式左右脚。

腿部:

A 大腿:身体伏在地面,双腿伸直,然后小腿上拗至臀部,重复做20次。

B 小腿:坐于地面,双手触地,腿部紧贴上下摆动,重复动作8~10次。

C 坐在椅子上时,全身放松慢慢抬高双脚至水平,再慢慢放下,重复10次。

专业训练:

每星期1~2次低撞击舞可有效改善腿部曲线。

每天进行30分钟的平台跑步机运动。

其它:

平时走路时两腿贴紧,跨步时两膝盖相互触碰,并想像有一伸展台在脚下,以直线走去。切忌走路外八字。

上楼时背部伸直,膝盖提高,从面看,肩膀、大腿、膝盖、脚踝应成一直线。

每天30分钟连续跳绳。

父亲上学记散文 篇8

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父亲,虽然个子不高,却也算是在老家那一带比较有名的“能人”。

作为石匠,他帮人砌起来土灶特别好使,火特别旺,附近几十里的好多人家都请他砌灶。作为蔑匠,硬邦邦的竹子在他粗糙的手中变得特别“温顺”,化作一个个精美的箩筐、背篓。此外,他还是一个业余的木匠,可以把圆滚滚的木头加工成蒸饭的甑子,供人坐的板凳。

特别神奇的是,不会开车、也从未学习过道路桥梁专业知识的父亲,居然可以设计出拐弯合理、坡度适当的盘山路,为道路延伸到家门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每每收到父亲来信,他写的字总能引起同学同事的艳羡。父亲的信言简意赅,字体笔画流畅、美观大方、力透纸背、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堪称书法佳品。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样的字是由整天和锄头、黄土打交道的父亲写出来的。

可是,父亲就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最高学历为初小。用现在的学历计算方式,他也就是勉强上完了小学三年级。

我时常想,如果父亲小时候家庭条件好一点,不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肯定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不止一次,我和父亲一起聊他小时候的经历:他学习中的种种乐趣、他替家里分担负担。说起这的时候,他语气平静,没有丝毫的遗憾或者抱怨,似乎他所承受的种种的艰难困苦,都是他作为家中长子应当承受的。倒是说起交学费的事情,他有那么一点内疚,因为家里实在是穷,初小的最后一学期的学费他还欠老师三块五呢。后来举家搬迁到相隔几座山的地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那位老师,实在是有点过意不去。

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那时候一家老小的生活基本上靠着爷爷和裹脚没太成功的奶奶上工挣工分养活,其难度可想而知,青黄不接,捉襟见肘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家庭状况,父亲早早地发力开始干活,肩挑背扛,竭尽所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大概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利用上下学的机会,转运焦炭挣一点微薄的劳力费,补贴家用。

记得第一次听父亲谈起他挑焦炭挣钱的事情,我就特别好奇,详细地询问细节。那时候,他上学的学校和焦炭厂子属于两个相反的方向,且距离家的距离都有好几公里。为了提高效率,每天下午放学后,父亲就奔赴焦炭厂,装上一担焦炭挑回家里放着,然后才开始完成作业。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就得吃点早饭,挑起焦炭送到几公里外的`场坪去交焦炭。交完后,才赶紧甩开大步去学校上课。

我曾问父亲,这么挑一担焦炭可以挣到多少钱。他告诉我说,每次可以挣到八分到一角钱。我估算了一下当年的物价水平,很欣慰地说:“还不错,应该可以吃一顿饱饱的午饭了。”父亲对我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不可思议,他说:“这哪里能用来吃饭啊!这点钱需要用来给一家大小买盐吃呢!”我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就问他午饭怎么解决。这时候,父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隔了好一会儿才说:“如果早上起来,家里还有吃的,就带一点中午吃;如果没有,就下午放学回去再吃点。”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禁有点心酸酸的,心想:要是父亲不那么早开始挑担子,如果那时候不经常饿着肚子,他会不会个子会高一些,身材会魁梧一些呢?至少不应该是刚刚才一米六的身高吧。

还有一次,和父亲聊到了学习之余的趣事,引起了他的共鸣,因为他们那时候比较幸福的时刻就是能看上一场唱戏什么的。在他上学学校附近的镇子上,不时会有戏班唱戏。每次听到锣鼓喧天,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年幼的他就有点迈不开步子,似乎魂儿都被勾走了一般。可是,把兜里仅有的运焦炭的薄薄的几张分币捏了又捏,实在舍不得把这点钱花来去看戏了。经常,他也就是徘徊在剧场外头,听着声音过过干瘾罢了。

终于有一次,他实现了看戏的愿望。当时,他正在剧场入口附近溜达着呢,突然发现守门收票的人“擅离职守”了,哈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溜烟跑进剧场,正儿八经真正看了半场戏。其实,这也是他上学几年唯一的真正的看戏经历。

在我们聊天中,父亲从来没有具体地谈过他在学校都学过什么。或许这是时间太过久远了,所学的具体知识都已经淡忘了。或许是因为父亲觉得没能继续在学习的道路走得更远,不想提及。其实,学过什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眼中,父亲在劳动技能上是一个“多面手”,能写会算,做事认真细致,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是我从小到大的“偶像”。不用想,我觉得他肯定是一个好学生。要不然,老师也不会帮着他垫着学费让他去上学的吧。

随着我步入中年,父亲也年近古稀,我多次邀请他和母亲到我所工作的地方来住。他总是说在我这儿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生活起来非常不适应,还是在老家自在。我知道,父亲是在用他的行动给我减负呢。

寻石记散文 篇9

为了寻石头,周六随东风兄去了洛阳一趟。

其实,我对石头是个门外汉,见了好看的石头只是喜欢,仅此而已。车上,同行的有东风兄的二弟,还有张云贵老师,他对石头很有研究,算是专家了。谈起关于石头的轶事来,那是滔滔不绝,一旁的我只有听的份,断然插不上话。别看他身材硕大,膀大腰圆的,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写得一手漂亮的双钩字,作品被不少省内外书法爱好者及同行收藏。也会画画,曾到天津美院进修过美术,学素描、国画、油画。听说他收藏石头也有十多年了,我曾有幸登门拜访过他,家中珍藏的奇石多达几百块,藏品可以说是巧夺天工,惟妙惟肖。伸手触之,有的坚硬如铁,有的细腻润滑;细眼观之,有的纹理清晰流畅,有的线条粗犷,有的妙趣天成。块块使人赏心悦目,个个令人爱不释手。据他讲,他收藏奇石的目的,在于享受和欣赏大自然赏赐的这些宝物,追求人与石的和谐。为了淘石头,曾奔走于焦作云台山、辉县太行山、嵩县、洛宁等地方。这次洛阳之行,东风兄准备了好几天,今天特意带了一把小手电,还有几个编织袋。张老师更是专业,捎了双防护手套。唉,一看就知道是行家,我是两手空空了。虽说如此,也想着今天前去能寻到几块好石头呢。张老师笑着对东风兄说,奇石是讲缘分的,可遇不可求。今天也是难得的好天气,但愿我们满载而归,每人都寻到一个玉疙瘩回来。“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呵呵。

车子在焦作上了高速,沿长济高速一路向西。途经博爱、沁阳、孟州,在济源转二广高速南下,穿吉利区,过黄河,转眼进入了洛阳市区。在关林下了高速后,由开元大道直奔宜阳。这次去的目的地,是张老师推荐的。前段他和同行前去洛宁寻石头,途径宜阳,看见路边的洛河正搞工程施工,路边、河滩上满眼都是石头,遂下车看了看,没成想竟然寻到了好多块能上眼的石头。于是,在前些日子聚会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东风兄。东风兄听说后,怦然心动了。因为,在张老师的影响下,他也开始喜欢上了石头。家里客厅博物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头。院子窗户下,也散落着未来得及打理的.石头。接下来,便有了今天的宜阳之行。车子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初冬的洛阳格外美丽,街道两旁的绿化带里也摆放有大小不一的石头,算是点缀吧,因为都是一般的石头,也是一道风景了。

一路上,东风兄和张老师谈的最多的还是石头。他俩聊起了米芾拜石的典故,谈起了《聊斋志异》里的《石清虚》以及许多有关石头的故事,路途也不觉沉闷。十点多,我们来到了目的地——临近宜阳县城的洛河边。下了车,有点冷的感觉。洛河不甚宽,河两边树少,略显空旷。不远处的河里竖着几根桥墩,建筑工人在修建大桥。远处是光秃秃的山,张老师说那是邙山了。别说,公路的护坡下、河滩边到处是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石头,鹅软石居多。我们踩着松软的河沙,下到了河边,分头寻找各自喜欢的石头。其实,我心里真没底,跟在他们后边东瞅瞅西看看,有点眼花缭乱了,遗憾的是没有张老师那一双慧眼。张老师在前边,左翻右扒,有时蹲下来仔细端详。这时,东风兄的二弟找到了一块长长的石头,让张老师掌眼。张老师走上前,细细打量,肯定的说,这块石头不错——黄蜡石,还带虎皮纹呢。你搬到那边,用水清洗干净,会更漂亮。于是,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他小心地把石头搬到水边,细细地洗去石块上的泥。果然,正如张老师所说,一块颜色微黄,略带暗色花纹的石头呈现在大家眼前。我看了也暗自佩服张老师的眼力。不一会,东风兄寻了一个带有白色点的石头,拿给张老师过目。张老师说,这是牡丹石,不过,你这块石头没型,收藏价值不高。我也走上前去,跟着学习。没过多久,张老师自己寻了一个石头,红蜡石,感到满意。那石头不小,看起来很一般,表面有天然的裂纹,不是行家的话会视而不见的。看着他们都找到了石头,我也着急了。但,还是无目的地搜寻。后来,捡到一块大如手掌,带有年轮纹理的石头,心里多少有点成就感。又过了一会,我也找了一块牡丹石,不太大。东风兄找了一个青石,三四十厘米上,长而浑圆,状似冬瓜。经水洗后,越看越像了。大家兴致不减,收获也颇多。后来,张老师帮我寻了一块红蜡石,我看倒像块肉块,黄里掺着红,兼有少许白,好生喜欢,忙表示感谢。搬了搬,乖乖,好沉,少说有六七十斤呢。眼看天色不早,我们要打道回府了。

别说,石头虽好看,可就一样,不好搬走呢。今天张老师寻了四块,个个大块头。幸好,他人长得高大粗壮,有力气。我帮他把石头放在肩膀上,只见他一用力,扛起石头走了,看着他的身影,自愧不如啊。我搬着张老师帮我寻的那块红蜡石,累得是气喘吁吁。当然,也有小石头,装了两大半编织袋。一个人背不动,只好由两个人抬了。从河边弄到路上,也是走走停停,再加上不好走,搞得是满头大汗。就这样,我们上上下下往返了四五次,终于把一堆“宝贝疙瘩”弄到了车里。好家伙,今天收获可不小,面包车是装满了,我衣兜里还揣这几块小石头呢。

回来的路上,虽然有点疲倦了,但,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每人都寻到了自己心爱的石头。张老师看着石头对我们说,今天真的不虚此行呢,回到家后,石头要好好清洗,细细打磨,有的要雕琢,最后抛光,上蜡,需要的话,还要为石头量身定做底座,这样一件作品才算大功告成呵。虽然只是一块石头,石之奇、韵、妙、雅、美、价值等均在于赏石之人的慧眼呢,石头是无声的诗、无字的书,每块石头都有生命,所以,也要学会赏石呢。而在寻石的过程中,也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下午五时许,终于到家了。下了车,又费力把石头搬上楼。清点一下,呵呵,别说,大大小小的十几块呢。看来,今天的“战果”真是沉甸甸的呢。顾不上疲惫,用水把石头逐一洗了洗,别说,洗后的更漂亮了。放到桌案上,眼睛不由一亮,房间也增色不少。此刻,道是想起几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呀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但愿我的这些石头,也能唱起美丽的歌声。

北瓜记散文 篇10

湘西北地区农村的语言丰富而有趣,其中很多俚语都会以瓜果作物入喻。一个孩子长得瘦弱,人家就说“长得像根黄豆秧儿”;不开心拉着个脸,就会遭到“板起个苦瓜脸,搞起个背时相”的讽或斥;赶洋气弄顶鸭舌帽戴着吧,却成了“顶半边芦瓜瓢”;打牌输钱,一句“黄瓜打锣,去了一截”就自嘲了。如此俏皮的民间语系里,有一样瓜果戏份很足,那就是“北瓜”。比如说一个人没大出息,是“脚盆里种北瓜”;某件事比较稀奇,叫“芦瓜藤上结北瓜”;中年得子是“结秋北瓜”;小打小闹搞不好正事,会被冠以“北瓜汤一碗,上不得正席”嗤之;最有喜剧感的是某人受到严厉批评或挨了骂,一句“像刮老北瓜皮滴”的台词,现场感顿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弥漫着这样一股浓郁的北瓜味道。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味道依然像一块皮肤上的牛皮癣,抹不掉,挥不去,忘不了,而且愈久愈香,余味犹存。

一直没弄明白,这种所有地方都称作“南瓜”的作物,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生生被叫成了“北瓜”。就像大部分地方都称作香菜的一种蔬菜,到了我们这里,偏偏就成了每个人嘴里说的臭菜。如果这里是北方某地,倒是可以从地缘上做个解释,可不管怎么,我们也算是江南之地,南辕北辙,或许从我们湘西北语言属北方官话体系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布谷鸟的第一声鸣啼后,大地转暖,在灶头火塘边憋了一冬的母亲,就迫不急待地出门忙活开了。田间地头,山边林下,才是最能体现母亲勤劳持家风范的战场。一柄挖锄,或一把板锹,是那个年代的母亲留在我心里永远的烙记。

母亲很善于利用土地的边角余料,种一些瓜果豆物。方方正正算到人头的田或地,是要种植正儿八经农作物的,比如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等,这些都是战略性的作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得用好水好肥还有精细的劳作伺弄。而瓜果豆物这些战术性的作物,便可以随形就物,见缝插针了,比如在田埂上种一溜黄豆或绿豆,在禾场的角落点几蔸菜瓜或芦瓜,在屋旁几棵枸柑树间牵几藤扁豆或刀豆。而最能体现母亲大人战术思维的,毫无疑问便是种北瓜了。可以说,母亲将对北瓜种植的偏爱,甚至是偏执,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

屋前的路边种上几蔸是不肖说的,打眼,方便培管,隔个十来步便点上一处,结了北瓜的时候也容易看得到,不用费太多气力。屋旁边的羊坑边也一定会植上两株,毕竟这地儿潮湿扯肥,又在家门口,省去许多施肥浇水的麻烦,有时赶急做饭,出门就是一个菜,不用去两三百米外的菜园,快当省时。后山脊岭的那块旱地两头是母亲种北瓜的常规根据地,那里是烧火土肥的好地方,种上几蔸,免去了挑肥的辛苦。靠山边的Y田坎边也定会有母亲的几处杰作,农忙季节在田里劳作收工时,只需踮一踮脚,摘一把北瓜花,或者掐一把北瓜藤,顺便就捎带回了一碗时蔬小菜。最让我和弟弟小时候无法理解的是,母亲每年都会在前山的一处坟地上也会种上十来蔸,任北瓜茂密葱郁的藤蔓爬上那些上了岁月的坟头。现在想来,也许是母亲认为那些带着阴气的坟头覆盖上一层蓬勃的浓绿,心里头感觉会好一些吧。

母亲是读过书的,高小毕业,虽然我一直没问他们那个年代的高小是个什么概念。总之母亲识字,在那时的农村妇女中算是有见识的,平素会看一些书报,比起乡邻的平素里东家长西家短的胡聊,母亲看书看报的形象自然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正因为此,母亲连种几蔸北瓜也显得与众不同,两个字:讲究。比如路边的,她会种得特别整齐,北瓜苗从土里钻出来时,隔着第一蔸拿眼一瞄,笔溜儿全在一条直线上。比如后山脊岭旱地两头,每头必种三蔸,三蔸必成等腰三角形,用尺子去量,一定八九不离十。再比如在前山坟地种北瓜,必定是清明节给那些坟挂过纸燃过鞭炮之后才下种,尽管那些坟头已岁月久远,早成了无主的坟包,而且结瓜后摘的第一枚瓜一定会置放在最靠前的那个坟头,任其腐烂,不会拿回家。当然,母亲的讲究不只体现在种几蔸北瓜苦瓜上,还比如她用过的锄头铁锹一定会擦洗得锃亮如新,不带一点泥巴;再比如下雨天穿套鞋劳作,一定要把裤管认真地卷起,不会胡乱往鞋筒里一塞了事。母亲对待农作的这些自觉不自觉的行径,比起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妇女对于农事粗放随意的态度,自然就显得精致而又优雅了。当然,这也是一开始母亲嫁到我们那个山湾时,许多熬成了婆的农妇诟病她的话题:搞事就是搞事,哪有那么多臭讲究。不过后来,母亲用她的为人和勤劳扭转了人们最初的偏见,以致于再后来母亲的这种精致和优雅,成了那些婆婆们训斥刚过门媳妇的标杆:搞事毛手毛脚的,就不能像某某一样讲究点么?某某就是我母亲。

北瓜这玩艺儿破皮好种,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无需投入很多精力,对水肥要求也不高,甚至土质相对贫瘠一点,北瓜甜度还会更高,味道会更好,因此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种北瓜,只是种多种少之分,而像我母亲遍地撒网的并不多。种北瓜需要底肥,农村叫火土肥。头年冬天里,母亲就会在一些阳光特别晴好的日子,找一些前山后山向阳且草质较好的地方,用板锹铲上一些草皮,趁着连日的太阳翻晒,待草与土都晒干得差不多时,拢成一堆,里面加点棉花梗或者稻草点燃,捂着闷烧两三天,便成了火土。烧火土是农村把式的必备功课,会烧的,一次就能烧过心,土块会呈现出熟板栗般的黑褐色,这才叫火土;不会烧的,就会烧个半生不熟,生土块多,熟土块少,白的白黑的黑,一般还要返工烧第二回。母亲烧火土是个好把式,即便天气不好,也鲜有返工时。火土烧好后,一堆堆扒拉成火山口状,挑来几担人畜粪倒进去,将火土回翻拢堆,再用一块大薄膜盖上捂紧,沤上一冬,让火土自然浸汲肥份,来年开春揭开薄膜,将土拌匀,就成了点豆种瓜必需的火土肥。别小看这一堆堆火土肥,那可是几千年来农村老百姓生产大智慧的结晶,天然有机,消毒杀虫,肥力持久,不破坏土壤结构。

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春天逼人的节拍和鼓点里,母亲紧赶慢赶地四处挖着北瓜窝,生恐误了时节。北瓜叶阔藤长,从土里一钻出来就大手大脚,颇占地方,和种黄豆绿豆钻个窟窿就能点种不同,种北瓜得刨上至少米筛大的坑,刨松后多出来的土往坑边四周一圈,活像一个个抱鸡母窝,我那时管叫北瓜窝。北瓜藤牵蔓延展可达十数米,因而每两个相邻的北瓜窝至少得相距十多米。母亲挑来沤了一冬,肥力十足的火土肥,倒进挖好的北瓜窝里,和窝里的生土拌混均匀,每个窝里丢上十来颗饱满精壮的北瓜种子,覆好土层,浇上几芦瓜瓢水。这个程序对一般人家来说,便基本告一段落了。但是母亲种瓜会比其他人家多上一道工序,那就是在土层上还要覆上一层钻了许多小孔的塑料膜,防止倒春寒冻死种子和幼苗,起保温作用。正是因为多出来的这道工序,母亲种的瓜果豆作成活率基本百分之百。

一颗颗原本失去了水份的种子,惬意地躺在土壤温暖潮湿的襁褓里,在肥力的催化和雨露的滋润下,一天天膨胀晶莹起来。十来天后,像拍着一对巴掌的幼苗破土而出,不两天便会长成剪刀手的样子。北瓜的生长期较长,从丢下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四五个月。在这个期间,母亲也会间或去做一些除草、浇水、压藤、掸巅的事情。我和弟弟大了一点后,除草、浇水等粗放性的活儿就交给我们了,至于压藤、掸巅等技术性的活儿,非得母亲亲自上手才行。头个把多月,北瓜苗竖着朝天长,后来开始抽藤,向着四周匍匐前进,并且还会长出龙须般的卷须。我那时经常观察那些神奇的卷须,发现它们原来是北瓜的手指,如果说那些藤蔓是北瓜手臂的话。遇到树干或灌木,卷须先行依附上去,就像手指一样先勾住依附物,藤蔓后来才跟着爬上去。小时候的我,有时甚至可以盯着某根即将抓住一枝小树干的卷须,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想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抓住树干的。人肉眼的观察力自然无法观测到它们的.细微活动,所以每每都是徒劳而回,但等第二天大清早我再去看那根卷须,它已然绕上那枝树干大半圈了。有一段时间,我这种观察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梦里居然常常是那种数百条飞龙的龙须浮动的情景,活灵活现。

北瓜开始爬藤后,就开始对家里的餐桌有贡献了。应该是为促进产量吧,或者原本下种时母亲就打定了主意,母亲总会时不时在北瓜的藤叶间穿梭,掐掉一些她认为没有多大价值的藤蔓和瓜叶,这叫掸巅,就是藤蔓前端最新长出来的一截。掐下的藤巅和瓜叶嫩绿新鲜,自然不会丢弃,连藤带叶洗净切碎,只消放一点油盐,猛火小炒,无需任何调味品,便是那时我们最喜欢的一道时鲜菜肴。而稍老一点的藤蔓,母亲会撕掉一层带着绒毛的表皮,用刀切成小截,放一点辣椒入锅爆炒,脆爽滑口,下饭佳肴,又是另一道无法言传的美味。除此之外,北瓜花也是桌上菜品。夏天过半,茂盛的藤叶之间就会竞相开出一大朵一大朵黄色的花朵来,骄傲显摆,格外惹眼。母亲隔三岔五就会采摘半篮子北瓜花回来,不用切,洗净后在锅里用开水烫一下,再在调成稀状的面粉糊里拖一下,让烫过的北瓜花裹上一层面糊,然后放进烧滚的茶油里一炸,差不多火候后捞出来,用篾制烧箕盛着,金黄亮色,香溢满屋,热吃脆香满嘴,凉吃绵软可口,或当下饭的菜品,或当解馋的零食,那个美味啊,着实难用笔墨描述。

夏天最热烈之时,在一片片硕大绿叶的遮避掩护下,舒展着腰身的藤蔓终于悄悄结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子北瓜,若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屋前路边和屋旁羊坑边的几蔸是专为吃子北瓜而种的,这个季节,家里吃子北瓜只隔顿,没隔过天。那时农村物质不太丰富,肉鱼一般来说是逢年过节的稀罕物,鸡蛋还想赶场时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钱回来,所以平时的桌上就是几个随季的时令蔬菜,黄瓜出来吃黄瓜,白菜出来吃白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餐桌数十日,这些季节菜集中在一个时段成熟,不吃就是浪费。母亲甚是贤惠,怕家里老小天天吃一个菜腻了胃口,恁是将子北瓜的做法变出了花。今天切丝,明天切片,一顿炒着吃,一顿煎着吃,一会儿放点青椒姜丝,一会儿放点干辣椒壳,要不就将子北瓜阴放两天,等蔫一点再煎片吃,或者用刨子刨成片后,大日头底下晒几天炒干片吃,母亲甚至还别出心裁的尝试过凉拌做法。那样物质贫馈的日子,一张小小的餐桌,几样自家小菜,一家五六口人,居然也让母亲折腾得花样百出,日子过出了有滋有味的感觉。

交秋后不久,突然会在某个露水还没有收净的早晨,母亲一边做早饭一边对我和弟弟说:去!拿上箩筐和扁担,把后山地头那个熟了的北瓜抬回来!于是我们知道,在这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母亲在春天里种下的希望用箩筐抬回家,将是我们兄弟俩的主要工作之一。

第一个真正成熟了的北瓜躺在一张张蒲扇大的绿叶下,表皮已呈黄色,不过还镶着青色的花纹,不认真扒拉,还发现不了。我不知道那时母亲种的北瓜是什么品种,一个个大如磨盘,皮厚棱深,小的三四十斤,大的有六七十斤,箩筐都难以装下去,抬回来总弄得一头大汗。与现在时兴洋气精致的楼房相比,那时农村的民居基本格局都差不多,正中间是堂层,两边是厢房,再两边是偏屋。一头偏屋的前半部分是灶房、谷仓,后面一间用以存放老人寿木及农具,冬天还可能围一个火塘;另一头的偏屋是牛栏、猪栏和茅厕,也堆柴禾。堂屋靠后山墙部分通堂会隔出一间小房子来,以作油、米、蛋等母亲认为比较精细的农副产品储存之用,那时管这间小房子叫“倒屋”。因我家屋后的山坎较高,倒屋的气温就比较恒定,冬暖夏凉,适合存储农副产品。油在缸里,米在坛里,占不了多大的地方,抬回来的老北瓜也就存放在这里。开始是隔一天两天的抬一颗熟了的老北瓜回来,一段时间后每天都会收两三颗回来,而吃掉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收获的速度,堆放北瓜就只能一层层往上码了。一个秋天下来,可以码满半间倒屋,像砌了一道北瓜墙。

也就是从第一颗北瓜成熟的日子开始,老北瓜在我家的餐桌上就有了雷打不动的位置,或煮或蒸,或块或糊,或碗或钵,这种日子一直会延续到来年开春,差不多会有半年时间。初吃一两个月尚可,随着日子向冬天深处推进,心里便对顿顿都吃老北瓜有了抵触,甚至有心理阴影,以至于现在去餐厅饭店吃饭,有时有人说点钵老北瓜吧,降压化脂,我便会无奈地笑笑。不过好在,老北瓜这东西实在,可菜可饭,当菜吃伤了,也可煮北瓜饭,摇身一变成为主食,而今很多人都特别怀念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北瓜饭是否好吃,关键在于挑的瓜甜不甜。母亲对北瓜的鉴赏力独步天下,那种棱沟较深、黄皮带青、肚脐眼小而圆的北瓜一般来说较甜,适合煮北瓜饭。老天锅里的米煮到完全软化后,用烧箕沥了米汤,在锅底放上一个漏眼蒸盘,先把切好的北瓜块放上去,再将沥干了的半成品饭覆于其上,盖紧锅盖,猛火急烧,香味慢慢就从锅盖边溢出来。一般只需往灶孔里添两个干枞毛草把,饭便熟了。揭了锅盖,母亲用锅铲先把锅底的蒸盘挠出来,再使劲地将已蒸软至熟的老北瓜和米饭反复翻炒,至完全混合,拢好饭堆,重新盖好锅盖,往灶孔里再添半个枞毛草把,锅里便滋滋地响起来,那是锅底结锅粑的声音。火萎后,焖上几分钟,锅盖揭开的一瞬,热腾腾的蒸气和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弥漫了整个灶房。蒸气散开,一锅黄澄澄热乎乎的北瓜饭就呼之欲出了。盛上一碗,味甜滑爽,入口即化,仿若整个世界的幸福都装在了手上的这只碗里。可惜的是,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也都是小锅小灶液化气了,想再尝尝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已成一种奢望。

那时的农村,牲畜都看得很金贵,所以,北瓜不光只能人吃,猪也是主要的分享者。冬天里,冰天雪地,草木凋敝,太冷的时候,也就懒得下堰塘打猪草,母亲就会要我们搬一颗老北瓜出来,用柴刀剁成一块块的,再与萝卜缨子一拌,倒进石槽,原本叫得撕心裂肺的两头大肥猪看见这等美味,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扑扇着大耳朵,边拱边吃,舒服得哼哼唧唧的。

上一篇:饼店订单管理下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