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共8篇)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1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愈加严重。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策进行简单分析。关键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决定了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农村社区的治安管理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极具转化,使得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严重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秩序。因此,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1.1刑事案件犯罪率递增,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社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数量都有所攀升,农民犯罪占整个社会犯罪比率的近80%,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1.2[群体性事件高发,突发性越级上访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不再局限于耕种养殖,因山林、土地、水源、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之争引起的大型械斗事件,以及因计划生育、邻里纠纷等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
[2]而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造成村民内部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了各种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危害了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耗用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3农村社会顽疾依然存在,黑恶势力危害严重。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加之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现在骗术的不断更新,有不少农民屡屡上当受骗,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还促使封建迷信的思想苗头越发壮大,严重危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再有农村的黑恶势力依然猖獗。农村受到数千年来宗法制度和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一些人便借助农村残留的封建帮
派思想,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有前科的人,纠集成伙,垄断一方,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形成了农村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4社会丑恶面向农村地区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由于城市整治力度大大加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使得不法分子将眼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农村单调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教唆,使得黄赌毒等丑恶势力在农村发展蔓延。
2、影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因素
2.1[农民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弱,思想道德腐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不协调。] [3]一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趁虚而入,一些本已消失的思想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农村道德水平滑坡,农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邪教组织得以发展,封建迷信抬头,封建行帮没落文化蔓延,宗族势力、地方恶势力复苏。在重建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凝合成畸变的价值观念,导致拜金主义作用泛化,使拥有一部分成员经不起诱惑,成为其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再加上农村普法工作不够深入,许多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范意识,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不会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了。
2.2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过低。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前几年,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近几年,中央虽逐步在减少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运行。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农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改善不大,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过速增长与高消费高需求产生了巨大反差,在这种交合矛盾中,农民心理产生紧张情绪,各类社会矛盾增多,有些人为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农村不同成员之间的磨擦不断加剧,导致纠纷大量萌生,治安刑事犯罪活动也不断攀升。再者,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类犯罪活动频发,在城市打击犯罪的高压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渗透,致使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受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滋长,花天酒地,中饱私囊,腐化堕落,部分收入较低急于致富但又无致富门路的人心态失衡,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4农村自防力量不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面对犯罪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量,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当地农民群众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涣散无力,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很多地区的治保主任根本不具有组织自防的能力,即使具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但由于很多治保主任是由村两委兼任,基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自防工作。因而,在中国农村治安自防已经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2.5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得力。[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公安机关户籍管理没有走出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的僵化模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清查整顿工作不实,底数不清,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管理不力,公安机关内部整体运行机制不协调等,造成管理工作失控,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逐年增多。] [1]
2.7农村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不够到位,打击力度不够坚强。一方面,公安机关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农村警力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村居相对分散,农村警力相对城区而言明显不足。从农村地区发生的案件看,多数是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虽具有侵害目标不固定、突发性和动态性强、破案难度大的特点,但都可以预防。而大部分公安机关侧重于城区的治安防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做得不深不细,很少有警力和精力来抓这些基础性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虽然年年搞集中打击整治行动,但由于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广大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使相当部分民警产生了疲劳厌战心理,“只求出工,不求有功”,这些都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破坏了专项行动环环相扣的链式模式,导致事倍功半。再者,相关经费短缺,限制了农场治安防范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治安防范的开展;同时,有关领导片面的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认识不足,致使在经费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8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
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农民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对策
3.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国农村由于受到数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依靠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较差。][3]农村干部和公安机关要把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作为国家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大事来抓。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教育其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办案和具体的治安管理活动宣传法制,使广大农民知法、遵法、懂法和守法。
3.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农村流窜犯案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农村治安防范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和工作、生活场所的管理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辅导,强化外出或外来人员的法纪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名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
3.3[加强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大力收缴散失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受到农村多年来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民手中仍然持有枪支或爆炸物品,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民,这对农村社区治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村干部和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场所的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销售、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和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4]
3.4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联合治保
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误区,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3.5加强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村委会是保一方平安的核心,它的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村的治安稳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治乱与治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治安化解矛盾、遏制犯罪的核心力量。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3.6切实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 [4]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3.7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农村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赋予的权力,农村派出所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最主要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治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加强农村治安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对派出所民警进行宗旨教育、思想路线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地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不断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民警的廉政教育,加大力度查处民警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滥用枪支等案件。严禁从事非警务活动,严禁从事增加农民负担和侵害农民利益的一切行为。] [4]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对民警进行教育和
培训,使民警掌握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会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掌握农村公安工作的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公安工作的要求。
3.8坚持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农民利益。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于制贩假农药、假化肥、假种籽,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侦速破,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公开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 [4]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密切注视吸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不停顿地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吸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正确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提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认真探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对策,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农村长治久安、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毅.浅谈农村治安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2] 邱增明.浅谈农村社会治安问题[R]..[3] 赵济华.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R].清水河县:.[4].浅析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R].洪湖市:洪湖市公安局, 2006年3月3日.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社区档案,是在社区管理、服务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见证了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为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在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社区建设进程中,如何规范城市社区档案管理以促进社区建设,服务民生,成为社区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2000年11月,中办、国办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明确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建设的重要途径,2010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根据形势变化和现实状况,对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中面临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提出了政策意见。毋庸置疑,城市社区建设关系居民生活质量,关系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将社区在各项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进行规范归档,对促进社区建设和档案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加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是服务民生的需要。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通过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进行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基层密切联系居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服务民生,这就需要居委会充分了解居民的各方面需求,从而能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而社区档案是社区居民在自治活动中形成的,记载了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是最重要的民生档案,其价值就在于为民所用。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非单位性”的管理载体,要担负起“单位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职能,许多工作都离不开档案记录,需要对居民进行普查登记,了解居民的构成情况及他们的生活情况等等,比如对辖区内下岗职工、空巢老人、矫正人员、流动人员等进行普查登记和调查[1]45。居委会可将这些工作中收集的材料归档,便于及时了解不同层面的居民需求,更好地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切实解决居民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居委会可将低保、养老、就业创业等政策文件归档管理,提供给有利用需求的居民查询利用。
2. 加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是搞好社区建设的需要。
我国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居民的组成也变得更复杂,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活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证社区安定有序,促进社区的和谐,是社区居委会应当担负的责任。居委会在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各项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如在社区党建工作中,产生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表彰等文件材料;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中,产生换届选举、评选“五好家庭”、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产生计划生育统计表等文件材料[2]54;在社区环境工作中,产生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文件材料等。将这些文件材料及时进行收集归档,规范管理,不仅仅记录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足迹,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历程留下真实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这些档案为社区治理模式积累经验,提供参考的依据,对于居委会完善自身建设,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加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是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城市社区的建设带来了档案工作的新领域,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推进社区建设进程中,为了加强城市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服务社区建设,服务民生,档案管理部门针对这一新领域调查研究、建章立制,一些省份相继出台了适用于本地区的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综合档案室的建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社区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信息化管理、统计、鉴定、销毁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15年11月国家档案局、民政部联合发布《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社区档案管理的共性要求,将社区档案管理纳入国家档案管理体系之中,促使社区档案管理必须规范化。
二、社区档案管理的现状
社区档案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相对其他档案工作领域而言,社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中的较新领域,社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存在一些问题。
1. 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力量来推动的,而从领导到居委会工作人员,再到居民的档案管理意识都较淡薄。一些领导认为社区工作任务繁杂,档案管理并非社区的中心工作,加上档案价值的体现有一个过程,往往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角度看,他们只重视社区事务管理,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以及对其他工作的作用,认为社区服务产生的文件材料只要上交到上级对口部门即可,本社区不需要归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弱势;从居民的角度来看,居民认为档案与自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不了解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使得对档案利用需求程度不高[3]25。由于档案管理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与社区整体发展不协调、不同步。
2.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专业技术工作,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岗位、文化层次不一样,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等因素,社区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上具有随意性,被安排到档案管理岗位的人员很难保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而且上岗之后很少参加档案专业技能培训,甚至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参加档案专业资格培训,获得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另外,社区居委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换届选举,一些工作人员可能会落选,加之居委会工作人员福利待遇一般,有的工作一两年就辞职,这样导致居委会工作人员具有不稳定性,由此也会使档案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由于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素质,一些社区完全按照个人理解去收集整理档案,使得一些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还存在档案管理的随意性大、档案随管理人员走、居民基本信息外泄等管理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档案的规范性。
3. 社区档案管理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使得不同城市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有所差异[3]25,有的社区档案管理规范,保存有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电子、实物等多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并编制了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必要的检索工具。但是一些社区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未建立归档、保管、借阅、鉴定、销毁、换届交接等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二是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归档管理,没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仅从方便自己工作角度归档,谁收文谁处理,谁形成谁保管,档案收集不及时、不齐全、不完整;三是档案整理不规范,装订方式和顺序不符合要求,文件题名、目录的填写等都有不规范的现象;四是档案保管条件不符合标准,未配有独立的档案库房、档案专用铁皮柜,保管档案场所没有配备防盗门窗、灭火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 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社区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得到一定发展,整理和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文件、数码照片、视频等,有的社区配备了档案管理系统。但是,由于城市社区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经费紧张、办公用房紧缺、缺少设备、缺少专业培训和指导等因素,一些社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仍然较为滞后,主要还是以纸质档案为主[4]32。
5. 档案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
社区档案记载着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多个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可让其价值得以发挥,为有档案利用需求的居民服务。但是由于受档案收集不及时不齐全、缺乏编研成果和检索工具、信息化建设滞后、居民对档案的认识偏见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社区档案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
三、加强社区档案规范管理的对策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在服务社区、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使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建设,从社区居委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到档案管理部门,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到居民都应认识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解决当前社区档案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使社区档案工作实现规范管理。
1. 加强档案法制宣传,增强档案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影响行为及其效果。加强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首要的是从思想入手,加强《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从上级领导、居委会工作人员到居民的档案意识,使上级领导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获得经费、办公条件的支持,建立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实现档案管理的物质和制度的保障。同时,使居民认识到档案的价值,认识到档案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获得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以推动社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无论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还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参加档案专业资格培训,获得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才能长期从事社区档案管理;其次,由于居委会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文化层次也不一样,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社区的这一特点,专门针对社区档案工作开办包括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业务素质;第三,社区应该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和交流,尤其支持到社区档案工作做得好的社区去参观学习,以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3. 加强业务指导,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档案管理部门要跟上社区建设的步伐,及时为社区档案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实现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推动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区的发展而发展。一是及时按照社区建设要求和档案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社区档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为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对社区档案进行定期指导和检查,针对社区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环节存在的不规范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并督促落实;其三,指导社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加强电子档案的归档指导,积极推进社区引进档案管理系统,以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
4. 加强档案利用服务,为居民提供档案信息。
档案利用是社区档案规范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社区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应为社区建设和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档案利用服务。社区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围绕社区建设和居民需求,找准档案工作为社区服务的结合点,构建新形势下社区档案服务体系,从而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一方面,在收集档案材料过程中,重点收集下岗职工、空巢老人、低保户、残疾人等文件材料并形成档案,随时跟踪;另一方面,加强对民政救助、劳动保障、计生、老龄、残疾、治保调解、就业创业等民生文件资料的收集保存,以便及时为上述这些居民提供信息,更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4]33。另外,社区应该编制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检索工具,还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便为居民提供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社区档案记录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记录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记录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是社区建设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社区档案的规范管理,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为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雪华.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的思考[J].档案天地,2013(11).
[2]吴建华,何小菁,徐欣云.我国社区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档案与建设,2003(1).
[3]高晓雷.对社区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档案,2012(3).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社区档案管理;功能定位;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49-02
人民平时生活中,社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基础机构,它承担着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同时又承担着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的落实重任,而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区基础性工作,它不仅真实地记录着社区的发展历程,而且还见证着社区各方面建设,更在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异常重要作用。
1当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社区虽然是最基层的群众组织机构,但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社区来给予落实。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作为日常基础性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也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是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兼职多、缺人手、变动频等特点,导致履行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职责较难。总体上看,一个社区普遍不过十余人的规模,加之日常繁杂事务多,这就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三个特点:缺人手,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一般都是由相对清闲的人员兼任;身兼多职,有些档案员还身兼妇联主任、文书等职;人员的变动经常,一般档案工作1~2年的居多,而且还有的社区一年人员要变动好几次,有的基层单位考虑岗位时选择一些待退休、待生小孩人员、身体多病的人员在岗,普遍将档案管理岗位作为“临时岗”。因为岗位变动频繁,还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有的业务刚入门后就被调整了工作岗位,档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二是社区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存在弱化现象,从而导致档案管理规范化难以落实。各个社区都根据社区工作的自身特点,档案室基本建立健全了从檔案储存、保密、鉴定、借阅以及销毁等各项管理制度,但这一系列制度的执行范围不出档案室,其它工作人员大多知之不清或执行不力,社区档案机构如此进行制度建设,容易造成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一些领导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存有模糊认识,导致社区档案工作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现象。在基层有一些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加之受编制体制等方面制约,大多数的社区没设立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一般档案室都挂靠在上级单位办公室进行管理,这就容易形成档案管理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等现象。
四是社区档案周边服务功能开发不足,以致现有档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社区档案管理机构应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不但应该要开展社区档案规划、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而且还应当开展社区综合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利用的工作。同时社区档案部门还应该是档案服务机关、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场所,但当前档案管理人员对社区档案机构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以及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下功夫不深。放弃了档案信息服务保障功能的开发,也就放弃了档案与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从而会间接导致社区档案机构工作地位的下降。
2新时期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新的认识和定位
随着各地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历史任务,加快推进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不仅要使档案机构发展成为社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还要成为社区文化宣传、社区文化休闲场所、乡情教育园地和工作的管理中枢、社区档案利用服务中心。
①新时期社区档案工作任务以及要求。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社区档案工作的规划和操作标准,负责管理范围内的各种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要做好档案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负责社区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开发。要做好对社区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还应督促管理辖区内居民服务工作的收集,指导其规范整理,从而成为社区档案工作管理的中枢机构。
②社区档案机构要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社区档案信息资源库,档案管理工作从领导决策、政策出台、经验总结、文化教育、文件公开等方面服务途径多,服务范围宽泛,能够展现社区档案价值的最大化,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社区档案机构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③社区档案机构要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宣传的教育园地。在社区档案保存有众多的档案,它们载体多样化、内容也十分丰富,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重要的历史事件、众多反应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史实都保存在档案室,社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有责任对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以及精神文化财富进行开发,使其真正发挥出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作用,把档案管理工作看作建设社区文化宣传教育园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社区档案机构要建设成为社区文化休闲的场所。应该把在社区档案工作中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反映本地区风土人情的档案进行开发,对有关家族文化的家谱或者有关本地名人的档案进行整理,特别是一些让人感兴趣的声像、多媒体档案,可以进一步丰富基层百姓的业务文化生活。
3当前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档案管理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从目前情况看,基层社区应尽力将档案工作单列出来,在列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成立功能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推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①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要列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中,形成“一盘棋”思想。现行的《基层档案工作试行办法》中也有规定:“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把档案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纳入分管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解决档案库房、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实际问题”。于此同时,在档案建设的经费上应该加大投入,需要把档案建设开支也加入到财政预算,还要使考核奖励机制更加完善,要使档案建设加入到社会的发展目标层面来评价、考核,从而为社区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保障。
②在社区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应该加入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并且档案管理机构应该相对独立。档案管理机构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依托上一级主管部门建设的档案管理机构,并安排一名社区负责人担任档案管理工作负责人,同时根据情况从社区人员中选配1~2名人员,做到专职专责。
③要在构建和谐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小环境。要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好,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岗位,可以通过晋升机会和优厚薪金的方法,加强对人员的岗位吸引力。于此同时,对工作人员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并且要具体岗位和职责对档案人员进行考核,使工作人员每天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度入到工作中。
④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社区档案的管理向正规化轨道发展。由于社区的档案工作牵扯到方方面面,涉及面广泛,因此要正常规范开展社区的档案工作,就应该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要对平时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都需要做出规定,从而使档案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⑤要通过:管用结合”、“宣教并举”,要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实现档案的价值。在平时工作中应开展多样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档案意识,形成档案工作的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 何屹.档案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 篇4
(一)“社区”一词的来源、发展及定义
“社区”一词是个外来词,由国外传入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传入中国是在1932年底,当时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他在讲学过程中用到“社区”一词。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青年学者将“社区”一词译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社区。
所谓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①
(二)中国社区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步伐,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被打破,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体制变迁。20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情况和新问题,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引进“社区”概念并推进社区建设。
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由此引进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二、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被打破,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因此,社区制度被引入中国,但社区制发展还不成熟,产生了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管理主体方面,管理方式方面。
(一)关于社区管理主体的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者“掌舵人”的职能角色,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社区各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1)“政社不分”,对社区事务直接干预和包揽过多过细,导致政府角色、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企分开”、“企社分开”观念已经被政府和企业接受,但在社区建设中至今未能较好地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对社区的许多社会事务进行直接干预和包揽,而不是指导与支持居民委员会。②“政社不分”导致了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以政代社”、“以政干社”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扮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职责。
(2)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准政府”色彩浓厚。
在社区管理实践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同一级政府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整日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反而弱化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准政府”色彩浓厚。
(3)“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
政府应当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等公共服务,但由于“服务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对社区的服务做的不到位。而且在管理实践中,政府部门并不注重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没有从“人”出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导者,街道和居委会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社区事务的管理和进行社区服务,但新公共管理要求积极发展NGO来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现实情况中,我国社区中的NGO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政府的政务运作方式也要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或者对社区信息化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经常出现网络方面的问题;政府出台的政策相对滞后,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导致政府的财政支持的缩减;对信息化的管理仍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使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政府运营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1、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发展很快,但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而且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也没有出台,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带来较大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政府从事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属于紧缺状态,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受阻。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高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既缺乏建设资金,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没有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有时显得无所适从。”③而企业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并没有机会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区建设。
(一)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的其他组织如NGO,它们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实践来看,NGO也是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之一,它能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缓解社会冲突,所以必须加强NGO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下就如何完善社区管理中的三方主体提供一些对策。
1、解决政府方面问题的对策
(1)在社区管理实践中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
第一,“政社分开”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好政府与各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问题,实现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第二,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使政府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能;第三,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职能,一要下放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做到“小政府、大社会”;二要加强对社会领域财政支持的力度。
(2)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加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的理念的培养,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属于街道办事处的事务,就不能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下委派,而应该由自己解决,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只是加强对社区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监督。
(3)加大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的实践,加强监督力度。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理念”,政府是社会的服务部门,政府从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新的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的实践,并建立监督机制,可以聘请民众担任监督员,对工作人员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2、加强NGO的培育和发展
首先,制订和完善鼓励扶持NGO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项目、场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其次,加大NGO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后,提供NGO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居民对NGO的认同感。
3、社区管理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目前,在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对社区的事务仍有较多的干预和直接地包办,街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居委会则成了街道的“腿”,社区自治受到限制。
将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不再对社区事务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包办,转而对社区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街道办事处则负责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不是向社区委派行政任务,而居委会则独立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同时,要积极发挥NGO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1、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支持信息化的建设,使信息社区建设有法可依,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2、引用和培养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
针对国内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状况,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帮助社区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并带动国内信息建设人才的成长。在各个大学设置与社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的专业,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内的人才需求。
3、吸引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减少政府的运作成本。
由于信息化非常强调技术性,一个政府部门无论从职能还是体制上,都不可能单独培养一个队伍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因此技术外包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手段。政府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它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样就可以节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又能使企业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
四、总结语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5
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模式”、“山东模式”等一度兴起,均为我国对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方面的积极探索。伴随国内精神卫生政策的逐步完善,精神科研究人员以更开放、重视效能的眼光,探索更加完善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途径,著名的有上海市的三级管理网络等[2]。同时,部分学者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模式,如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其在减少住院、促使就业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成效,具备跨文化有效性[3]。
1.2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6
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组织更是重要的基层群众组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社区的社会管理地位将更加重要,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政府各部门不得将应用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于那些由社区组织承担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经费,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各项便民服务,使社区居委会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梳理、整合各类呼叫热线,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网络。
三、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各类公益岗位人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经常开展对社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人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鼓励社区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提-1-
高社区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活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工作标准并监督执行。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挪作他用。认真解决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7
关键词:新医改,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护理服务中, 社区护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是适应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区护理服务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 在新的医疗环境下, 对社区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护理人员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社区护理概况
对于社区护理的含义, 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美国, 社区护理被认为是将护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 以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全方位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突出特点主要为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 面向整个社区人群, 社区护士保持高度的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1]。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性和社区护理管理特点
199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 在我国, 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福利待遇, 赋予了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便利性 (即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负责性) 和公益性、福利性的特性[2]。
1999年, 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讨论并制订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并首次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要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 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面对社区和家庭是社区护理管理最突出的特点, 社区护理管理是专业性极强的全科工作[4]。
社区护理管理现状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 现有卫生服务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特点使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并且在这些卫生资源中, 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几个较大的医院, 这就使得整个医疗环境中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 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 合理分配社区卫生资源, 外部的政策支持是必须的[5]。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 政府开始逐步重视, 加大对社区的投入, 如上海打造“1560”就医圈、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等。 (2) 人口老龄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6岁人口占总人口13.26%, 其中≥65岁人口占总人口8.87%, 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亿, 占总人口的25%。据统计,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 ≥60岁的老年人每2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和4.2倍,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其患病率也随之大大提高。必须重视加强社区建设, 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6]。 (3) 外来流动人口导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本地。而在卫生保健方面, 卫生资源依旧按照本地户籍人口设立, 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使政府及相关部门始料未及, 无法满足他们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人才短缺、知识结构不足: (1) 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配置欠合理:在我国, 以前社区护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其发展缓慢, 虽然在最近几年, 国家和人们都逐渐意识到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 其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与欧美国家相比, 还有着很大的距离[7];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初、中、高职称比例1∶3∶1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初级为主, 占3/4以上, 社区卫生人员中注册护士的专业技术资格水平整体较低, 势必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8]。 (2) 缺乏专业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是一项服务范围较广的工作, 社区护士需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由于社区护士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社区护理培训, 难以适应社区护理的素质要求[9]。这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护理服务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各环节中功能的发挥。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社区护士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10]。鉴于目前存在的这些不足,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显得很有必要[11]。
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个医院好的护理管理, 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还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举足轻重的作用[12]。缺乏一套适用于社区护理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未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工作的从属地位, 对于社区护理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制约了社区护士职能与“六位一体”角色作用的发挥。
工作内容局限, 社会支持度低: (1) 工作实际与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不符: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循环的实施者、教育者和联络者, 作用尤为重要[13]。2008年上海一项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主要为疾病护理和健康促进[14]。可见, 我国社区护士现阶段的角色仍以二级预防的角色为主, 工作内容较局限, 这与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内容相差甚远[15]。 (2) 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欠佳:社区卫生服务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面对着社区的广大群众, 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并且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16]。有研究发现, 在社区的医疗工作者中, 社区医护团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与工作紧张程度呈正比, 这表明工作精神越紧张, 社区医护人员自我与经验的期望越不合理, 很大程度决定了医护团队自我和谐程度。其精神紧张程度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工作服务量, 二是社会的医疗环境[17]。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 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 这就导致培训的过程中, 对医师的培训相对较多, 而对于护士的专科培训则相对较少, 使得护士得不到及时的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 造成医护之间配合不协调, 从而严重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8]。
对策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上海在2009年医改实施方案中提出, 整合医疗资源, 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社区护理可顺应新医改发展潮流, 利用社区卫生中心与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关系, 借鉴医院护理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社区实际, 持续改进社区护理管理中的不足。同时还可将居民对护理工作的不同需求进行连续性整合, 使护理专业技能多元化, 护理各项资源共享[19]。
加强知识培训, 打好社区护理质量基础:与全科医疗相适应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对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提出了较高要求, 应将提升社区护士的公共卫生护理能力和各项基本专科技能应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采取短期全科护士知识技能培训班;定期至二、三级医院进修新知识、新业务;加快在职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教育步伐, 加强与国外交流合作, 鼓励多方参与, 利用多种卫生教育资源等[20], 提升社区护理质量。
借鉴先进经验, 拓展社区护理服务内涵:上海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老年保健、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大, 且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 机构集中养老服务相对落后[21]。由于目前社区开展医疗护理项目的能力远远不够, 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 培训更多的合格护士成为高级资深护士, 在社区开展更多的医疗服务项目, 既可满足居民的需求, 又可缓解全科医师紧缺问题[22]。
强化绩效管理, 提升组织绩效服务:护理管理者作为护理团队的指挥和引导者, 不仅可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护士最大限度地贡献个人绩效, 为提高组织绩效服务;还须通过绩效管理手段, 帮助并引导护士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稳定护理队伍[23]。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及绩效考评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将管理的动力原则 (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物资动力) 应用到社区护士的绩效考核中, 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24]。而且, 绩效差异的比较, 可促进社区护士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 不断地完善自己, 帮助社区护理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护理团队[25]。
探索社区规培, 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社区护理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 整合资源, 培养人才, 规范服务, 全面推动社区护理工作更快更好发展[26]。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27]。有研究显示,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后, 其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浙江省在探索社区护理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指出, 需建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制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 完善社区护理管理规范[28]。也有研究者建议在医科大学建立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类似的社区护士培训基地, 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29]。
社区网络信息化, 搭建有利硬件平台: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上海医改的重点, 所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而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由于人员相对短缺以及经济的压力, 使得寻找或设计一种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社区护理工作量, 又实用方便的测量方法, 对于帮助政府决策人力配置、资源分布, 人员调配等有着重要意义[30]。社区护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工作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 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
服务对象全面化, 探索人群需求:社区护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疾病患者及病后康复者, 它面向整个人群;同时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运动学也将在社区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真正做到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于一体。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 篇8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98-02
高血压和糖尿病均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的消耗。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是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重点[1]。本文分析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三级医院门诊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诊治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同意文件,经随机抽样,由专业的调查人员面对面与患者进行随访,最终获得482份有效问卷,其中350份来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132份来自三级医院。
1.2方法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表,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随访信息,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控制信息,包括血压、空腹血糖值、体质量指数(BMI)、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对慢性病的管理情况,包括随访、建档、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患者个体特征情况。
1.3观察指标
利用Likert评分法对社区管理满意度进行评价[2],总分5分;疾病知识包括血压、空腹血糖正常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参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评价建档情况、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及超重标准[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调查对象的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共获得48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217例,女265例,年龄26~93岁,平均(67.5±9.3)岁;其中410例高血压,男180例(43.9%),女230例(56.1%);72例糖尿病,男32例(44.4%),女40例(55.6%);12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男50例(41.7%),女70例(58.3%);病程1.5~48年,平均(13.7±10.2)年。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70~79岁,共161例(39.3%);在糖尿病患者中,70~79歲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共27例(37.5%)。
2.2慢性疾病管理情况
社区机构就诊患者的建档知晓率低于三级医院,建档接受率、随访接受率和接受健康教育接受率均高于三级医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情况对比(n/%)
2.3管理效果
接受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满意度得到为(3.6±0.7)、糖尿病患者满意度得分为3.7±0.6)分;接受健康教育的154例患者中,121例掌握相关疾病知识(78.6%),124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80.5%)。
2.4高血压、糖尿病疾病控制情况
所有患者中,376例通过生活方式改变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病情(78.0%),包括293例饮食调整(77.9%)、210例运动锻炼(55.9%)、38例限酒(10.1%)、49例戒烟(13.0%)、64例控制体重(17.0%)。96例仅进行药物治疗(19.9%),10例不治疗(2.1%)。366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75.9%),187例认为控制良好(51.1%)。
高血压患者平均舒张压(80.8±10.5)mmHg,平均收缩压(136.7±14.6)mmHg;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值为(7.4±1.9)mmol/L。242例患者BMI处在正常范围内(50.2%),14例消瘦(2.9%),173例超重(35.9%),53例肥胖(11.0%)。314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65.1%),316例掌握相关疾病知识(65.6%)。
2.5影响因素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给予单因素分析,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服药依从性、就诊机构是其影响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给予单因素分析,性别是其影响因素,女性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不佳。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建档知晓率较高,但接受建档服务的患者较少,多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不知晓自己是否是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群体,影响了他们参与疾病管理,也不利于社区管理的监督和反馈[4],对此,应加强对相关工作的宣传。此外,三级医院就诊患者接受建档率低于在社区机构就诊患者,说明这部分人群是以后社区慢性疾病管理需涉及的群体。
分析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发现,大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监测血压、血糖,且认为控制良好,但超重和肥胖患者仍较多,且仍存在一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并没有掌握疾病知识,这是影响血压控制的不良因素。糖尿病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女性控制血糖情况较差。因此,在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中,应将运动、药物治疗、饮食、健康教育作为重点。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为慢性疾病的社区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陈泽萍.糖尿病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2):480.
[2]张宇林,张茜,刘菊红.运动干预及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634-2636.
[3]马海燕,许亮文,高斌.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2010,30(02):112-116.
【社区治安管理中的现状】推荐阅读:
社区治安10-18
2024大北社区治安重点整治方案07-16
中华中路社区治安防范措施08-19
新竹社区治安联防队工作管理细则07-02
社区治安队的规章制度09-25
庆华社区:以人为本做好治安防范09-07
灵秀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方案06-02
上半年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09-02
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村社区实施方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