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现状

2024-10-15

社区医疗现状(共12篇)

社区医疗现状 篇1

摘要:社区医疗是中国民生的重要课题, 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作为医学生, 在社会实践中调查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状况, 理性思考, 提出改革建议, 有利于医学生职业规划的设计和钻研于医学知识、投身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中。

关键词:社区医疗,社会实践,建议

社区医疗改革, 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案中有337件涉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各界人士纷纷献计献策。笔者作为一名医学生, 利用寒暑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调查, 并且结合有关政策和文献的学习, 提出了社区医疗建设的想法。

一、开展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 调查意义

1997年, 我国开始实施社区医疗。社区医疗 (primary care) 通常划分为一般的医疗保健, 主要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 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 与病人保持长久的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社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群众的医疗护理和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江苏省南通市社区医疗在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也得到显著发展。医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 已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1]作为医学生积极开展社区医疗的调查, 能够提高对医疗事业的认识, 更好地把自我职业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 学以致用, 将中国梦、百姓健康梦、大学生成才梦融合起来。

(二) 调查方法

在大学二年级2012-2013学年的寒暑假, 笔者响应学校社会调查的号召, 通过在南通三甲医院和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现场走访和志愿服务, 历时四十多天。结合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社区医疗改革精神的学习, 采用上网检索等方法, 查阅有关南通地区社区医疗的文档, 分析了南通市社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

二、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现状

(一)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

以江苏省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是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所属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 街道行政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 下辖15个社区居委会, 总人口8.2万人, 低保户195户, 残疾人657人, 残疾低保人49人, 老龄化人口多数集中在该街道寺街社区、濠阳社区、万象新村社区, 居民均为城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

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邻近三甲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协议, 长期由该医院的中医主任医师和南通市其他知名的主任医师前来出诊。周一到周六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 各诊室都有值班的医师接待病人, 并且确保白天上班的患者在下班后也可以得到诊治。中药房里的工作人员天天要加班工作到晚上九点, 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准确无误地拿到精心包好的中药, 或是代煎的汤药。许多新老病人慕名而来, 与邻近社区的市民一起享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的福利, 受到了越来越多南通市民甚至其他地区人民的欢迎。

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致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先看病后付费。人们可以先上楼“寻找”医生就诊, 然后再下楼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领号排队、付费取药, 节省了在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 大大方便患者, 医患关系融洽。相反, 在三甲医院, 病人多、科室划分多等, 病人必须先挂号、用时长。第二, 免费体检。患者和家属都可以免费使用社区提供的血压测量和身高体重测量等仪器, 值班医师现场为前来咨询的病人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 降低了突发疾病的风险。第三, 设立特色门诊。结合中心特点, 建立了“治未病”体质调养门诊, 内部设置锻炼的运动房、推拿针灸治疗室、传统疗法治疗室, 提供先进的医疗服务内容。第四, 与三甲医院合作紧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化验人员与化验室, 完成普通的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等, 同时通过抽取样本及时送到合作医院化验, 避免病人往返医院的奔波和等待化验结果的时间。特别是形成了知名专家联合会诊, 保障病人得到迅速和全面的治疗。第五, 和谐的医患关系。前来就诊的病人与医生常常在就诊时话家常, 医生对社区病人都会有诸多叮嘱, 话里话外带着亲近与关心。服务中, 采用了电话预约的形式, 提前一个星期预约社区病人, 保证每个病人半小时的诊治时间, 确保了病人受到有质量的服务, 也减少了病人等待的时间。元旦、端午等传统节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开展联欢活动, 独特韵味的环境也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

(二) 南通市社区医疗总体现状

南通市社区医疗发展快, 基本构建了社区医疗体系。南通市根据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 从南通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 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边试点边总结推广。2000年, 南通市选择了海安县和港闸区作为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试点地区。在试点并取得经验后, 2004年全市推行, 市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市卫生局制定《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工作意见》, 市卫生局下发了《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 (试行) 》, 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指导意见》等相关扶持政策, 县 (市) 区政府均制定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规划》, 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组织, 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市政府每年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列入市对部门和各县 (市) 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全面加以推进。同时, 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补偿渠道等问题, 南通市卫生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建设、规划、编制、民政等相关部门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职责, 落实配套政策, 实行整体联动。在经费方面, 采取政府投入、集体经济补助、个人参与等形式, 走出了一条社区医疗的新路子。

现在, 南通市已经构成40个市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医疗中心, 2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 (所) 的预防中心, 发挥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镇卫生所139个, 在新型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 乡镇民营医院主要提供医疗服务, 并通过政府的购买服务来承担部分社会公益性卫生工作, 建成以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以行政村为单元新建或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南通市拥有社区医疗服务站1849个, 社区医护人员一万多人, 覆盖南通市县, 开通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保证, 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当然, 部分问题还是存在。以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存在医护人员流动性大, 年轻的医护人员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临时的落脚点, 薪酬福利不高等现象。南通市整体而言, 存在三方面的难题。一是社区医疗发展出现地区不均衡。市县依然存在差异, 主要是各地医疗基础不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市区发展快于县区、启东海门等快于如皋等地。二是社区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缺乏。严格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人员配备, 坚持医务人员卫生执业资格培训。[3]三是制度需要完善。严格坚持医疗人员的准入制度和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增加的考核制度。完善制度, 增加编制和投入, 将社区医疗规模提上日程, 满足和适应群众的医疗需要。此外, 社区医疗还缺少特色的医疗服务形式和内容, 如有计划邀请知名医师前来出诊, 系统化地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信息库。

三、中医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医疗建设的思考

中医学生在现代医学的学习与探索中,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把自我成长与国家医疗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医学学生的职业精神及专业优势, 致力于社区医疗事业发展, 致力于祖国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特色功能。

(一) 献计献策, 明确社区医疗发展是医学生的职责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完善分级预约诊疗制度,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 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 将不断提到议事日程。新时期社区医疗服务, 第一要建立一站式服务管理体系, 服务内容多、用时少、环境温馨;其次要建立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医生、家庭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 并根据社区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方法, 如家庭照料和临终关怀等;第三要建立团队服务, 如社区护士、全科医生、公卫医师、预防保健等组成复合式专业服务;第四要加大投入, 包括政策制定、财政增加和人员投入。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改善, 医疗人才越来越凸显重要性。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 将直接影响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医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应当义无反顾地履行医学生誓言, 坚定为医学事业发展而不断陶冶情操, 勤奋学习, 注重实践, 服务人民, 成为社区医疗发展中有用人才。

(二) 勇于实践, 志愿服务社区医疗

当前, 社区医疗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 地方形成了共同认识和举措, 从城市到农村的医疗体系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笔者认为, 一方面,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社区医疗的顶层设计、制定有利社区医疗发展的政策和保障体系, 社会组织及个人继续各尽所能, 赢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区医疗事业;另一方面, 医学生要主动思考自我在社区医疗发展中的作为, 不要游离于社区医疗的快车道, 应当面对社区急需医疗人员的现状, 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社区医疗建设中。志愿者实践活动, 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医护思想、学以致用,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

志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紧紧围绕医学生的学习阶段展开。第一, 低年级的学生,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 集中于家乡所在地社区医疗单位, 定点 (单位) 实施, 进行连续性志愿服务, 完成医疗实践的基础认知。第二, 高年级的学生, 在指导老师的规划下, 结合专业学习的临床认知, 提高志愿活动的层次, 如在二甲规模以上的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建立社区医疗志愿档案,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三) 融合中医专业, 形成社区医疗特色

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以南通市为例, 2006年末农村户籍人口为580.1万人, 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4, 其中60岁以上人口126.8万人, 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1.9%,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列全省各市之首。[4]这表明南通市农村老年人问题正在成为社区医疗的重点, 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利益。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中医学专业学生,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结合地缘优势, 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建立健康档案。中医学专业的特色服务, 有助于专业的高质量完成, 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思考和积累临床经验, 使老年人在传统中医的关爱中快乐生活, 更好地展现社区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何擂.高校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 2013 (35) :295-296.

[2]李玲.南通市社区医疗现状思考[J].求医问药, 2012 (7) :280-281.

[3]黄利民, 江喆等.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9) :28-30.

[4]候峰.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对策[J].江海纵横, 2008 (5) :40-43.

社区医疗现状 篇2

二、活动目的:通过宣传、义诊、讲座,提升某某口腔医院品牌知名度及牙科治疗中心在市民心中的良好口碑,扩大影响力,同时吸引更多市民到我院接受牙齿治疗。

三、活动时间:20--年8月1日起

四、活动物料配置:宣传单若干,优惠卡若干,横幅2—3幅,大型喷绘一张,桌面宣传物料全套,展板3—5块,气球若干。

五、活动人员配置:牙科医生1名,护士1—2名,咨询老师1名,市场人员2名;

六、具体操作:

1、活动前期到各社区居委会找主要负责人,洽谈合作方式,由市场部某某某配合牙科某某医生完成此项工作;

2、我公司印制宣传单、优惠卡若干,于活动前3—5天在活动区域进行发放宣传;

3、顾客持优惠卡到我院消费享受九折优惠;(给顾客的优惠条件)

4、以居委会的名义在社区内做义诊讲座,即传单内容可以设置为:“为提高我居全体居民健康生活水平,我居委会特邀请某某医院口腔治疗中心牙科专家某某主任来我居义诊讲座,免费听课,讲座时间有限,请各居民相互转告。

讲座内容包括:中老年朋友口腔保健,有效刷牙、预防牙周疾病,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烤瓷牙适应人群及做烤瓷修复后的保养,吸烟与口腔疾病,牙体根管治疗及注意事项,超声波洁牙的重要性,婴幼儿口腔保健,畸形牙矫正的相关知识。

讲座时间:20--年8月-日

地点:-------。

健康热线:000-0000000

在线咨询网址:

5、顾客所持优惠券须在其所属居委会签字盖章,方能享受折扣优惠;(对居委会利益保障)

社区医疗现状 篇3

【关键词】社区,定位,社区医疗,改革,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9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生命、健康的观念和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相比在过去生活和医疗条件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疾病的医疗方式、治愈比例,对身体健康状况、寿命长度等等的预期,如今的社会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疾病康复转变到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更为丰富、细分、系统化和高要求的特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数量快速增长,年轻人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医疗和健康服务的需求随之不断增长。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条件落后、资源分布不均衡、医护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家最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作为医院的毛细血管的社区医疗,理所当然的成为解决相关矛盾的关键,被列为改革的重点。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文件,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比如卫生部等10部委于1999年7月印发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中保监等六部委于2012年8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从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职能、机构、管理、制度、服务内容、方式,及医疗保障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作了规定和规范。同时,面对近些年日益显著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政府也在不断积极探索进一步的医疗改革。2014年12月27日,国家卫计委在北京召开的深化医改媒体座谈会上提出的2015年深化医改的四个重要工作中,就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内容。

我国社区医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以其全面的覆盖能力和实惠低廉的医疗收费为保障居民健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也要随之作出调整,恰当的定位能够促进其社会职能的实现,而错误的定位不但会妨碍其服务社会、保障居民健康,也会使社区医疗自身陷入尴尬的处境。从上世纪80年代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分科细化,专科发展迅速,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大医院作为医疗发展的重点,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医疗投入,而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站获得的投入严重偏少;随着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疗条件与综合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人们对二者的认同和信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医院不断扩建医疗场所、增加医疗设备、引进先进人才,越来越多的患者也不断往大医院集中,导致大医院床位紧张、业务繁重、服务能力相应降低,受此影响,广大百姓感觉挂号排队紧张、收费高,看病越来越难。与此相反,社区医院却出现业务不足、床位空闲的尴尬问题。究其原因,对社区医疗缺乏准确的判断和定位是关键因素。

定位不准导致许多问题,首先是经费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区医疗机构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其次是功能残缺。设备短缺、更新不及时;人手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服务项目不全,医疗水平有限等等。再次,医疗体系网络的萎缩,医疗主管机构、研究机构、大型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卫生站等共同组成我国的医疗体系网络,其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该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然而,不恰当地定位却可能导致节点间的关系紊乱,功能重叠、缺失,甚至互相竞争等。最后,人们对社区医疗的认识不足,一方面受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有病才上医院的医疗观念的影响,社区医疗中非常重要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功能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医疗条件的不足,诱使人们逐渐丧失对社区医疗水平和能力的信心。

“社区”定位的内涵

将“社区”一词最早使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F?滕尼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社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地域、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等多个维度对其特征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尽管学者们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对社区的定义也丰富多样,但对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的认识,还是具有一致性的,即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等。简单来说,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但家庭才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家庭的集合构成社区(村、镇、居委会、街道等)。社区之所以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它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等特点外,它还所承担的大量社会功能。首先是经济功能,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需求和服务主要都发生在以家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即社区当中。也就是说,社区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区域,更是其生活消费中心,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其次是政治功能,村、镇、居委会、街道等基本的行政管理单元就是围绕社区建立起来的,人们在社区当中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自治,社区的政治功能通过人们的社区自治而体现出来。最后是文化功能,构成人员相对稳定的群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而富有特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自我治理模式,生活其中的人们对这种自有文化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社区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协调社区人际关系,最终实現对社区管理和自治的促进。

就像政府在行政管理上以社区为最小单元一样,医疗网络同样只有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才能既有更广大的覆盖面,又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达到支出与功能上的平衡。在我国既有省、市、县、乡镇医院、社区医院等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设立的医疗机构,也有以工作单位为基本单元所设立的职工医院,社区医院与职工医院都位于医疗网络体系的最末端,数量最大,也最接近群众。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社区医院无疑更具发展潜力、更有网络覆盖优势、更能发挥解决群众医疗健康问题的作用。

结合社区的特点和功能,以资源最优化和功能最大化的原则仔细而慎重的设计和规划贯穿其中的毛细血管——社区医疗, 对我国的医疗体系,乃至社会肌体的发展和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医疗强化“社区”定位的发展思路

社区医疗强化“社区”定位,就是要把医疗的功能和目的与社区的特点结合起来,切实立足社区,发挥医疗体系的覆盖和辐射能力,为国民医疗和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强化“社区”定位,核心是理顺两种关系,一是医疗体系内部的关系,各个网络节点都有明确的职能,各节点间互相依赖、互相支撑,连成完整、顺畅的业务链条,而不是功能重叠、相互竞争和内部消耗。医疗体系内部有各类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研究所,也有小型医院、社区医院、卫生站等,它们共同承担着医学研究、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指导,以及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各级医疗结构应该以其规模大小、人员数量、能力水平、覆盖面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的承担不同的医疗职能,从而使得从医疗网络最顶点的医疗主管部门到最末梢的社区医疗之间的网络通畅、健康、高效,实现任务分担、职能互补、上下呼应、互相促进的医疗体系。例如,加强和促进社区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职能,对常见普通疾病等能力范围内的疾病在社区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对超出治疗或诊断能力之外的疾病,给出关于后续诊治的专业建议,指导患者到具备相关治疗能力的大型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一方面能够为大量普通疾病患者节省到大医院的费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大医院分流业务,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另外,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健康教育、指导等需要足够覆盖面才能展开的业务也应该以社区医院为主导。而各级医疗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度规范、职能梳理、政策支持、资金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提高和促进社区医疗;大医院、研究所、医学院等部门可以通过提供业务培训、专业指导、应急辅助等对社区医院进行支持和帮助。

二是社区医疗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社会肌体的一个器官或组织,社区医疗就是深入其中的血管或淋巴系统,只有社区和社区医疗血肉融合,相互信任、支持和依赖,社区乃至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在社区医疗理顺自身定位,明确职责范围,增强医疗软硬件条件后,下一步就是加强与社区的结合,切实增强服务社区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自我宣传,让社区居民清楚的了解社区医疗的职能范围和优势,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磨合,在居民当中树立社区医疗的良好形象,获取居民的信任和支持。第二,加强健康教育,不止要宣传普及基本医学常识和保健知识,增强居民对常见疾病的认识以及对突发疾病的应对和自救、急救能力,更要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引導,改变过去不重视保养保健、生病了才看医生的医疗观念,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培养居民形成从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到康复保养完整的保健观念,引导居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第三,加强服务意识,社区医疗不同于大医院之处就在于其对服务的高要求上,社区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重大疾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老年疾病、慢性病等都需要医务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服务能力,积极走出去,深入群众当中、甚至进入居民家中,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第四,加强医疗健康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融合,培养居民形成健康管理的观念,将居民的健康管理纳入社区事务管理当中,让居民主动参与自身的健康管理;同时,通过社区管理组织和调动有时间、有能力,并且热心居民健康事业的居民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形成社区医疗自助机制,提高居民医疗健康意识和素质,解决社区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

总体而言,解决当下我国社区医疗诸多问题的前提就是明确社区医疗的定位,主要是明确社区医疗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位置和职能,建立顺畅、优质、高效的医疗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社区医疗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保障居民健康和服务社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处辉 朱焱龙,社区意识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意义——基于天津市H和Y社区的考察[J],社会学评论,2015.01.

[2] 郑杭生 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2.06

[3] 郭锐 陈曦,吉林省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与建议,行政与法,2015.02

社区医疗现状 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呈现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大量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在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城市家庭及近半数农村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逐步简化、规模逐渐缩小。民政部2015年6月印发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共计21 242万人,占总人数的15.5%。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养老问题日益显著,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日渐式微,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逐步提高。

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可以避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过剩或不足,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1杭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数据来源

对杭州市各街道社区450位常住老年人及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4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发现康复医疗、常见疾病预防、定期体检义诊、提供常用药品、上门医疗服务、陪伴就医配药、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紧急情况救助、日常按摩保健等为主要医疗服务需求。通过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2数据分析处理(见表1)

本次调研侧重于居住地较为分散的各生活小区老年人,主要考虑地域因素,不考虑其他人员结构因素,因此各因素所占比重不一。为便于理解,用医疗护理服务项目选择数占所有选择数比重表示,其中代码占比(%)表示选择各代码对应医疗护理项目占选择所有医疗护理项目总数的比重;均值表示所有调研对象选择该代码数占总代码数的比重;(+)(-)(=)分别表示该比重高出、低于、等于均值。

表1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一,从均值来看对康复医疗(16%)、定期体检义诊(14%)需求较高,对日常按摩保健(5%)、医疗保健知识普及(9%)需求较低。不同影响因素下,研究对象对医疗护理服务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如60~70岁年龄段老年人常见疾病预防(22%)、医疗保健知识普及(20%)需求明显高于均值,且比重较高。

1.3服务满意度调查及问题反馈

本次满意度评价主要是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服务的反馈,结果如下:很满意20%、满意52%、一般16%、不满意9%、很不满意3%。存在的主要问题:(1)医护人员对用药和膳食等相关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不明确;(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形式单一,医护人员不熟悉护理对象身体情况;(3)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电话预约和电话回访程序繁琐;(4)护理时间较短,不能详细解释病情;(5)缺少对护理对象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6)语言交流障碍(杭州方言和普通话)。

另外,50位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反馈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部分护理对象对基层医护人员有偏见,只认可综合性医院,认为社区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能较差;(2)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认识不全面,认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会额外收费,对医护人员有排斥心理;(3)不能明确回答相关问题,如养生、保健、膳食以及综合临床反应;(4)与部分独居、空巢、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联系、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2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依据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而杭州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并将出现高龄化发展趋势[1]。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应卫生服务站,人员配备按片区划分,人均服务100~400人。调研发现,72%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表示满意,但仍有12%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因此,在确定医疗护理项目时不仅要从服务供给层面思考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而且要关注老年人自身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合理需求。

表1数据显示,研究对象对不同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人员结构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项目的需求差异也较明显。因此,我们在安排医护人员时应考虑人员结构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影响,合理配备相关人员,如该社区老年人对康复医疗需求较高,配备人员时则适当向这一需求倾斜;组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小团队,改变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人员结构和需求灵活调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团队共享服务对象疾病信息,建立病历档案动态信息库,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侧重点清晰;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养生、膳食、心理健康等相关专业知识。

根据老年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反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社区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拥有过硬的医疗护理技术,树立良好形象,消除老年人偏见;(2)根据老年人护理需求适当增加医疗护理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如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交流、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等;(3)简化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手续,增强服务的灵活性;(4)根据护理对象情况适当延长护理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掌握服务对象健康情况,避免护理过程形式化;(5)医护人员要适当学习地方语言,提升语言交流能力;(6)加强宣传,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的认识;(7)建立动态人员流动情况表,方便及时联系医疗护理服务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速较快。从民政部统计公报可以看出,老年人口基数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见图1)[2]。受传统养老理念影响,老年人十分重视家庭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家庭必然成为我国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居家养老自然成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国家庭日趋核心化、小型化,“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比重上升。有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寻求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是家庭养老条件或资源不足时的一种替代选择[3]。因此,仅依靠家人照顾的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依托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成为我国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退休模式”、德国“邻里之家”、日本“老龄看护福祉体系”)[4,5],对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6,7]。居家养老医疗护理作为一种有效且易被广大老年人接受的长期照护模式,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及社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走访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杭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需求包括医疗护理形式多样化、内容更丰富、综合专业技能更全面、服务方式人性化,适当引入精神慰藉、心理指导、健康养生、日常保健、合理膳食等。因此,要根据老年人人员结构特征以及相关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结语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杭州市社区常住老年人及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调研发现,不同特征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同,除基本服务项目外,老年人精神层面、养生保健等需求有所提高。在居家养老医疗护理过程中社区老年人和医护人员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医疗护理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等途径,逐渐完善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倪荣,杨佳琦,朱晨曦.杭州市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27-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cle/zwgk/mzyw/201506/20150600832371.shtml.

[3]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

[4]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5]张卫彬,王姝文.日本老龄人口看护福祉体系的建构及对中国的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15(3):71-82.

[6]曲绍旭.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4-109.

社区医疗活动方案 篇5

直接深入 社区居民 ,通过义诊、 健康 宣 教 等活动,让 杭州欣康 医院的专业、实惠、公益观念深入人心 , 聚集人气,提升 杭州欣康 医院的品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 主打公益爱民牌, 宣传我院 “爱心全托病房( 老年痴呆病区、舒缓治疗病区、脑卒中康复病区 )” 。

二、义诊时间 : (待定)

三 、义诊地点 :下沙街道各社区

四 、宣传计划

1、在义诊的社区周围街道发放 500- 1000份宣传 单 推广;

2、在义诊所在地、社区 居民定点发送义诊短信提示(与社区领导沟通并取得住户电话号码) 。

3、针对潜在目标消费群体,发放医院精美画册或三折页 ,并讲解我院特色 --- “爱心全托病房( 老年痴呆病区、舒缓治疗病区、脑卒中康复病区 )”,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三维一体的贴心服务 。

五 、市场调查

外联部 前期了解当地基本情况,人口数量、生活习俗、赶集时节、主要街道等,并联系好义诊地点的相关部门,并打好招呼,以便义诊的顺利开展。

六 、义诊流程:

【当日义诊流程】

1、医院义诊工作人员 提 前摆好义诊所需用品,包括血压仪、小礼品、宣传资料等,工作人员各就各位;

2、现场发放宣传单,并及时为不明白 居 民讲解义诊的流程,和医院的公益性及惠民措施;

3、专家仔细询问病情,护士同时对意向患病患者做好记录,包括:姓名,患病程度,地址,联系方式,便于以后跟踪营销;

4、义诊收摊时,做好卫生处理,给人留下好印象,便于下次义诊的开展。

【义诊后 期 】

1.现场 工作 人员统计好本日体检人员,患者资料,做好记录,建立患者信息数据库;

2. 客服 应在 一周内 亲自再打电话回访,确切了解意向患者病情, 必要时 医院领导派人家访,送医送药送健康到患者家中,争取用真情打动患者来院就诊;

3. 客服 不定期回访,做好电话记录,和患者交朋友,博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自愿、舒服就诊,同时专家应及时和患者沟通近期医院活动,包括 住院 优惠政策;

七 、需准备以下物品:

1、桌子、凳子若干,桌布:一块,以盖住桌面略有宽余为主;

2、救护车一辆;

3、义诊帐篷 一 个及义诊横幅一条;

4、义诊登记表格若干份、签字笔(四支);

5、血压仪两个、听诊器4个,以及义诊相关仪器;

6、现场宣传资料若干(杂志、健康资料)、三折页;

7、小礼品若干、优惠券若干;

8、医生护士白大褂,现场 - 展板或易拉宝;(参考:横幅、宣传册子、宣传资料、小镜子、-展架、相机;桌椅、桌布、凳子、水杯、纯净水及车辆的调度;笔、登记本、血压器、听诊器、手电筒、测身高、工作牌、体温计、血压计体重秤。健康卡(VIP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9、医院义诊审批表及执业医师的有关证明文件,以便当地卫生部门及城建部门的检查。

社区医疗的几点体会 篇6

社区医疗的宗旨: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需要为导向,以整體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目的的长期负责式照顾的医疗,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的照顾与医疗融为一体。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保健体系是世界公认的理想保健体系。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区医疗服务平台,首先要与患者在“心贴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优质服务,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服务技能,让群众从篷勃发展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区医疗的目的

目的:面向社区与家庭,涵盖各年龄、性别,针对各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的长期而连续的、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的治疗。从而改善社区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命质量。

要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式综合性服务,开展有利于社区广大居民的服务项目,其中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并且提倡“走进家庭,建立没有围墙的医院”,即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的温暖,同时也是缓解大医院压力、减少患者经济开支的一个有效措施。

社区医疗的任务

社区医疗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其服务对象除患者外,还包括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其任务是以预防和导向照顾为主,对社区个体和家庭实施“生命周期”的健康保健与全程管理。

社区医生首先要将患者看作有个性和感情的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要重视调整好患者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这样既有利于患者很好配合医生的治疗,也可增加患者免疫力。

社区医生的服务内容,包括对疾病的诊治、预防、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慢性病的康复、居民的健康教育、育龄期和孕产期妇女的计划生育指导、婴幼儿的计划免疫,同时还要注重关心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当好社区居民的心理医生。

社区医生的服务涵盖人生的各个阶段,从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少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期危险因素的监控,到疾病的早、中、晚各期的长期管理,根据需要随时提供服务。

要协调好社区与地方政府、社会医疗保健体系之间的关系,一旦患者需要,将调动医疗保健体系和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援助。

社区医生要与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形成“一条龙”服务系统。社区医生不但要做好日常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筛先或发现少数危重症患者,并迅速转往上级医院,待病情缓解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

社区医生要体现地理上接近、价格上合理的特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为患者提供近距离服务。

总 结

社区医疗现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湖南、安徽、山东、江苏、重庆、河北、四川、广东、黑龙江、吉林、陕西、广西、云南等17个省(市)的69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高校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参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情况、服务管理运行模式、地方政府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等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受调查高校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参与本调查的高校医疗机构共69所,其行政归属分别为:部属高校28所(40.6%),省属高校33所(47.8%),市属高校5所(7.2%),民办高校3所(4.3%)。其中高校医疗机构为校医院的54所(78.3%),门诊部8所(11.6%),医务室4所(5.8%),其他3所(4.3%);校内行政归属为学校直属单位37所(53.6%),教辅单位8所(11.6%),后勤21所(30.4%),其他3所(4.3%)。所调查的高校医疗机构职工人数见表1。85.5%的医疗机构床位数>20张,其中床位数为20~60的所占比例最高,为52.7%,60~100和100以上的则分别占14.5%和18.2%。

2.2 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在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目前已被当地政府批准并挂牌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31所,占44.9%,其中名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7所;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1个机构进行执业登记挂2块牌子的有28所(其中有独立法人资格的4所),以2个机构同时进行执业登记、分别挂2块牌子的有3所。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尚有38所(55.1%)高校尚未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高校医疗机构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见表2。

注:有5份问卷数据缺失。

2.3 高校医疗机构服务人群覆盖情况

在69份问卷中,有63份明确回答了所在医疗机构校内覆盖人数。有44.4%的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了3万人,其中11.1%的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5万人,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在3万~5万的高校医疗机构占调查问卷的33.3%。在31所已经参加社区服务的高校医疗机构中,有28所回答了其校外社区服务人群覆盖情况,其中覆盖人数超过1万人的占64.3%,超过2万人的占42.9%,3万人及以上的占28.6%。高校医疗机构校内外服务人群覆盖总数超过3万人的占57.1%,超过5万人的占22.2%。

2.4 高校及地方政府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69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学校领导对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态度支持的有44所(63.8%),无所谓的占31.9%(22所),仅有1所(1.4%)持反对意见,另有29所(2.9%)未作答。但各高校均未因其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而额外增加或减少经费的投入。

在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31所高校医疗机构中,有15所(48.4%)得到地方政府给予的经费投入。 地方政府的投入从2.3万~232万元不等,大多以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部分维修与设备经费、小额社区卫生服务奖励等形式拨付;仅有5所高校的拨款中包含了对师生的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款项,分别为6元/人年,7元/人年,10元/人年,15元/人年,25元/人年;有10所高校因当地政府未将学生作为常住人口计算而未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其他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16所高校(51.6%)均未得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任何补贴与投入。在被调查的69所高校中,有64所高校大学生没有得到政府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仍存在着参与率不足50%、地方政府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医疗机构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对于如何推进和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议如下。

3.1 大学校园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急待建立和完善 高校是我国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汇集的场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根据本调查结果所示,69所高校中仅有44.9%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高校医疗机构校内服务人群覆盖数超过3万人的占44.4%,超过5万人的占11.1%。由于大学校园内人口众多、居住密集,这样的独特社区亟待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网络。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于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万~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本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医疗机构校内外服务人群覆盖总数超过3万人的占57.1%,超过5万人的占22.2%,符合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要求。因此,各地政府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医疗资源,发展和完善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高校医疗机构现有的条件与功能,将其统一纳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区域规划建设范畴,由其承担高校这一“特定社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具备条件的高校医疗机构允许其承担周边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不但有利于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也有利于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达到“少花钱,多办事”之功效,更有利于高校医疗机构运用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模式,促进高校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对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水平,减少校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大学校园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3.2 促进高校公共卫生工作均等化,加大对高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工作均等化,是我国卫生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而本次调查结果所示,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31所高校医疗机构中,得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的仅有15所(经费投入仅局限在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部分维修与设备经费和小额社区卫生服务奖励上),占48.4%;仅有5所高校的政府拨款中包含了对师生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有64所均未得到政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由此可见,国家推行的公共卫生均等化尚未在高校得到体现与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会在高校学生中出现“空白”,这将成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隐患,对学校的稳定和师生的健康极为不利。建议各级政府重视高校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高校学生纳入社区服务人口计算,对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或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校医疗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经费补偿并拨付大学生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促进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完善和推动高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3 创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高校医疗机构是高校的一个内设部门。长期以来,高校医疗机构承担着数万固定人群的日常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任务,部分高校医疗机构还承担了学校的公共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期间,大量的隔离场所、人员配备、消毒物品、防护设施、药品采购、生活保障、疫苗接种以及部分病人的隔离诊治大部分都是高校自身承担。在当时的情况下,地方卫生部门的力量很难承载校园内这样面广、量大的突击任务,如果没有高校医疗机构进行这些具体而快速的应急处置措施,会导致疫情在校园内的快速传播,不但会严重影响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此外,如果大量的工作任务推向社会,地方医疗机构也将不堪负重。由此可见,高校医疗机构是维护高校师生健康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和开展高校公共卫生服务的一支不可缺失和难以替代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由于卫生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的相关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2个或2个以上名称”,使得部分高校医疗机构如果承担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势必就要取消原高校医疗机构的名称。而本次调查的31所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校医疗机构中,仅有4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余的高校医疗机构法人都是高校校长,这样不但影响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也淡化了高校医疗机构与高校之间原有的内在联系,甚至影响到高校内部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鉴于高校卫生工作的特殊性,建议保留高校医疗机构的原名称,不仅有利于体现高校与高校医疗机构原有的隶属关系、保证高校对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设备、经费)的正常投入,也有利于随时调集校内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和各项防控工作。为此,教育行政、卫生行政、高校等部门要积极研究、共同探索建立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变通相关卫生行政政策与规定,允许高校医疗机构按照原名称作为第一名称进行执业登记,实行高校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模式;实行高校举办、卫生行业管理与业务指导的运行机制,积极促进高校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医疗机构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市卫生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推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提高高校师生员工健康素质的需要,是预防和控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需要,也是学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教育、卫生、高校等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探索,努力开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社区医疗现状 篇8

1我国医疗卫生现状

进入20世纪后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 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及社会老龄化, 影响健康的因素也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而转变, 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已是以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 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比已上升至85%, 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当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 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 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若未及时有效控制, 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

面对慢性病高发趋势, 慢性病防控策略逐步实现由重治疗向防治结合方向的转变。同时国内外经验表明, 慢性病是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群众健康意识提高, 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医疗改革中, 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一直以来都被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 各部门采取了有力有效措施, 有效地遏制了慢性病高发态势。但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 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3]。

社区医疗机构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全科医学人才, 使能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准确诊断, 妥善处理, 对于在社区卫生站无法医治的患者, 给予其最恰当的转诊建议。以全科医学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综合性的连续服务。对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为特点的国家来说, 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4]。

结合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 社区医疗机构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 针对慢性病能做到覆盖面广的预防和宣传, 在慢性病的防治结合工作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防治措施

社区医疗可从预防宣传和医疗救治两方面推进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2.1 预防宣传方面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应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慢性病的发生除生物因素外, 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的生活方式, 体力活动减少使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超重、肥胖、慢性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 这些疾病是慢性病发生的极重要的危险因子;其次, 由于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是缓慢的, 常无明显的躯体不适, 加之, 人们对健康知识认识的有限性, 不能清楚的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慢性病的严重后果。加强居民对不健康饮食习惯的认识及管理, 加强体力活动, 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超体质量、肥胖等危险因素, 大多数的结局是可改变的。在世界范围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增强社会保健意识、提升服务公平性和效益方面, 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卫生区情, 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提升国民身心素质的总体战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全人群策略优于高位人群策略, 整合的危险因素管理优于单个危险因素的干预观念, 在健康宣传教育方面医疗机构应做到全人群策略和整合的危险因素管理, 而在这方面社区医疗机构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能够落实让受益人群最大化。

面对慢性疾病的严重威胁和发病特点, 社区医疗机构可结合自身的特殊优势, 大力推行健康教育, 促进防治结合, 落实综合防控策略。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 寓慢性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 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指导合理膳食, 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 宣传吸烟、过量饮酒危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营造科学的运动健身环境, 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开展以预防为主的社区保健, 加强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 组织编印了各重点慢性病的防治技术指南, 培训了大批基层卫生工作者, 让居民做到常见慢性疾病的自我预防与医疗。可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妇女保健行动、防治肺结核和艾滋病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综合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等各具特色的活动。

2.2 医疗救治方面

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职能同时, 也促进慢性病防治结合, 慢性病防控策略逐步实现由重治疗向防治结合方向的转变。国家级层面形成了以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慢性病防控格局。各地逐步形成了由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专业防治机构共同构筑的慢性病防控工作网络。提出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的慢性病防治目标, 面向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 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主要慢性病, 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和超重、肥胖等主要生物危险因素, 及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缺少体力活动和过量饮酒等主要行为危险因素, 实施有效干预[5]。

及时发现管理高风险人群。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 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 (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 的检出和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 及时了解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和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免费提供常见慢性病健康咨询指导。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单位医务室对健康体检与筛查中发现的高风险人群, 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 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 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开发并推广高风险人群发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适宜技术, 并进行督导和评价[6]。

结合健康宣传, 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居民, 而且是长期居住在社区周围的居民。能针对健康档案有效地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患病监测、死因监测、恶性肿瘤随访登记工作, 建立起慢性病的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和逐步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围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慢性病信息系统, 为国家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但与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和百姓的健康需求相比, 全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依然认识不足, 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仍缺乏, 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建立, 社会知识环境有待形成。中国城市卫生资源的 80%配置集中在城镇大中医院, 社区卫生资源只占 20%, 很不合理。由于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 有些地方虽出台了投入政策和办法, 但不落实, 力度也远远不够。

为有效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的工作合力, 共同应对慢性病的严峻挑战。目前, 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这是我国政府针对慢性病制定的第一个国家级的综合防治规划, 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慢性病防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 《规划》的出台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去年联大召开的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慢性病防治政治宣言》的承诺。

关键词:社区医疗,非传染疾病, 慢性,预防,救治

参考文献

[1]刘建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7:21.

[2]卫生部卫生经常研究所.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2009[M].北京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2009.

[3]卫生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S].2012-05-08.

[4]胡运红, 李奎生, 谢绝华.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 (2) :75-76.

[5]黄大庆.预防医学与健康教育问题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医药, 2008, 32 (9) :862.

探究社区医疗发展之路 篇9

一、目前中国社区医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居民的医疗管理问题

1. 关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而且是长期居住在社区周围的居民。对于社区中的中老年人来说, 易多发常见病和慢性病, 社区医疗是其首选的卫生服务形式。对于社区中其他的年轻居民来说, 虽然其患病比率相对比较低, 但是如果年轻人一旦患病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这不但缓解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而且同时也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的浪费。这样也难以发挥社区医疗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2.“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及与医院合作尚未真正实现

社区卫生中心与市级大医院之间由于现行体制和利益的影响, 各自分级管理、核算, 在这种利益机制格局下, “双向转诊”很难实现。由于公立医疗体系是由政府拨款, 所以政府有权决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转诊的上级医疗机构, 以及双向转诊的各项规定。

(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及其管理

1.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中国的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集中在城镇大中医院, 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 很不合理。由于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 有的地方虽出台了投入政策和办法, 但不落实, 力度也远远不够。其次, 社区街道卫生机构资金基础较弱。给社区卫生站配置业务用房, 增添设备及医疗服务人员都比较困难。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设施较为落后, 社区居民不把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就医首选的现状。

2. 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全科医学人才, 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懂各科医学知识, 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准确诊断, 妥善处理, 对于在社区卫生站无法医治的病人, 给予其最恰当的转诊建议。此外, 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中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配备不足, 工资待遇较低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六位一体”的工作难以落实, 很多是形同虚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有限, 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保健需求。

3. 社区医疗卫生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

社区卫生服务只有通过与基本医疗保险合作, 才有能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如果参保人员日常疾病都能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就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

二、国外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一) 美国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私人医疗保险和国家医疗保险组成。以纽约为例, 纽约市现有人口800万, 有五个行政区, 下设59个社区。“纽约医疗医院集团” (简称:HHC) 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将医疗服务送到社区也是HHC下属医院长期事业。通过电子病历, 使中心下属的医院和诊所的医生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档会诊, 并能够和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医生一起分析病例。那些享受“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低收入家庭患者和老年人能够和享受“私人医疗保险”的患者一样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从而消除由“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不同待遇”。

HHC主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社区保健。发起“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妇女保健行动”、防治肺结核和艾滋病行动等等, 充分发挥社区的特色。

(二) 德国

德国卫生管理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基层 (社区) 三级。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有卫生立法权, 联邦卫生部对州卫生行政部门除管理和指导职能外, 在卫生服务的实施方面, 也是一种合作关系。联邦卫生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政策框架, 各州负责具体实施, 联邦卫生部不直接决定某个州的具体卫生事务。

德国95%以上的居民享受社会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制度规定居民就诊必须先找社区家庭医生, 但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患关系并非固定不变, 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

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传染病预防和管理, 以及一些公众卫生服务的协调工作;家庭医生诊所负责常见病的门诊服务;医院负责接纳社区卫生机构转诊病人;而计划生育服务、家庭保健、孕妇指导、新生儿检查和婴幼儿卫生等由私人医师、医院和独立的医师协会共同负责。

(三)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最早的国家, 现有人口6 100万, 社区卫生服务点共有4 500个, 每个卫生服务点又下设几个保健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点受社会基层医疗管理所 (PCT、303) 、4个医域卫生保健局、国家保健服务局 (下设病人安全管理局和医疗现代化管理局两个部门) 层层管理。

英国社区分布较为均匀, 凡在一个区域居住的居民, 必须到该社区医疗服务注册一个全科医生 (牙医) , 无论发生什么病, 只要预约注册的全科医师, 就能享受免费医疗。每一位全科医生注册最多不超过3 800人, 最少不低于1 800人。全科医生对注册的人员的服务是全天候的, 除了诊治常见病外, 本社区的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都是全科医生的职责 (六位一体) 。对于英国公民来说, 一般常见病都在社区诊治, 如果需要住院, 则上报PCT, 经同意后, 由全科医生给病人联系医院预约床位, 住院费用由PCT支付, 出院后回社区医疗服务站巩固疗效。

三、中国社区医疗未来发展思路

(一)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

以全科医学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综合性的连续服务。对我们这样一个以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为特点的国家来说, 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目前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多是有定点的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大多数不是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站面临着“好的医生不想干, 差的医生干不来”的局面, 本科以上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针对这种现象,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制约体系, 同时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力资助, 加以规范和治理, 从政策上吸引全科医生到社区医

此外, 出于对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提高的角度考虑, 加强社区医生和医院医生的互动, 允许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为社区群众提供兼职的服务。同时也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同时使这些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员对大医院的情况有所了解, 在处理病人转诊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 社区卫生服务应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

中国的卫生体系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执法三部分组成。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对社区医疗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尽管国家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指明了方向, 但由于多年问题的积累, 在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包括机构设立、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等等, 许多都是短期难以单纯依靠国家所能解决的。

目前, 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也正在逐步的扩大覆盖面, 基本医疗保险向居民医疗保险过渡是必然的。通过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结算杠杆, 可以引导病人向社区医疗机构流动, 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和社区医疗服务的单位成本, 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效益, 使医疗保险费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除此之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 这样“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 中国应从现行制度上支持“首诊制”、“双向转诊制”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制度和文化环境与国外的不同, 居民生病后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就医: (1) 患者→医院; (2) 患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就是使人们选择第二种方式就医, 但就目前来看, 其存在

(1) 医院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三甲医院、大医院处于供给不足状态, 虽然这类医院在各地所占比例比较小,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型医院处于未饱和状态。在这种现实条件下, 推行社区“双向转诊制”存在制度上的客观限制。 (2) 患者方面。社区医院在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和大医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一旦患病, 尤其是感觉病情比较严重时, 如果没有强制要求, 必然会首先选择到大医院就医。这时, 社区医院就成为其中一个多余的环节。“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如果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反而因为就医路径上多出了一个环节而更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社区医疗服务要推行“首诊制”、“双向转诊制”, 必须要从医疗卫生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 从制度上支持“首诊制”、“双向转诊制”的推行, 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琼.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3]陈佳贵,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韩永梅.社区医疗建设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社区居家医疗发展模式探讨 篇10

1 发展居家医疗的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点。通过全科医学服务建立居家医疗服务, 有利于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制度, 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 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不仅可为基层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生,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居家医疗服务以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 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 既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又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现实意义。

2 国外居家医疗发展模式简介

在欧美, 居家医疗服务是国家事务, 但其组织实施分散, 且各类服务的政策和管理各不相同。对于居家医疗服务分配, 各国推出了整套的资格标准, 以及形式多样的个人需求评估程序, 同时考虑财政状况和非正式护理的可行性。有些国家采取以居家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政策。另一些国家, 居家医疗服务则引入了竞争机制, 并通过政府管理、立法等方式进行监管。

居家医疗服务资金筹集方式各国有所相同。通常, 资金筹集包括全民税收、地方预算、社会保险和私人支付等。多数情况下, 资金筹集方式按照服务类型进行分配。芬兰、法国等对一些服务项目采用共同支付方式[1,2]。资金筹集也可通过预算分配, 这些预算或每天固定份额, 或对每个服务包进行支付。支付现金或代金券购买护理服务, 也是居家医疗服务集资的重要部分, 这种集资方式给予了顾客更多灵活性, 提高了效率, 增加了私营服务部门之间的竞争, 但存在缺乏管理, 价格覆盖面窄, 难以制定预算等问题。

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机构包括某一领域提供综合服务的垄断机构, 提供特殊居家医疗服务的机构, 竞争性的商业和非商业私营服务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居家医疗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整合是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居家医疗服务的接受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及薪水等有关。居住状态或是否有配偶对居家医疗服务的接受有重要意义。各国政策鼓励提供专业救助性护理服务的非正式护理人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可通过混合的正式和非正式护理服务满足, 在某种程度上非正式护理服务可作为正式居家医疗服务的替代形式。大部分老年人偏向于接受正式的居家医疗服务, 而非正式护理人员更乐于被接受以提供家庭援助。对非正式护理人员的财政补偿各国不同[3], 包括收费性护理服务项目获得收入和通过适度津贴获得收入。

3 我国居家医疗服务现状

3.1 居家医疗服务相关制度

2011年7月7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4]。全科医生培养将采用“5+3”模式, 即先接受五年的临床医学 (含中医学) 本科教育, 再接受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 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 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管理。为解决当前对居家医疗服务的急切需求, 《指导意见》指出将通过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相关保障措施, 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培养使用等。

3.2 国内居家医疗的发展

目前, 国内居家医疗服务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2006年, 河北衡水市路北街道启动居家养老医疗卫生进家庭活动, 由医疗服务员上门服务, 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建立老年疾病预防、老年医疗和老年康复网络, 为住户建立家庭医疗档案。2010年7月, 北京海淀区率先推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实施方案并逐步构建服务体系[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了涉及健康管理、急救助救、看医住院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2010年10月, 北京市朝阳区正式成立东部医疗联盟并启动信息化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工程[6]。该服务工程搭建了区域信息化医疗服务平台, 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群体提供了集慢病管理、医疗救治、康复保健等一体化的连续性服务, 解决了“空巢”老人实时监护的难题, 极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

除了居家养老医疗服务, 居家医疗服务的对象还包括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 特别是慢性病人和残疾人尤为重要。但此类居家医疗服务在国内却鲜有开展。有研究表明[7], 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高血压患者依从性, 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另有研究发现[8], 居家医疗服务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有积极作用, 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改善这些患者的机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4 国内居家医疗发展模式探讨

4.1 智能与网络化居家医疗服务

居家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居家医疗系统, 利用具有标识传感功能的数字医疗设备, 在信息感知层获取用户身体状况数据, 通过网络传输层传输到应用服务层, 实现智能的疾病诊断、卫生保健方案制订和意外检测等功能, 再调动协调社会后勤资源, 自动给用户提供送医上门的医疗服务。该系统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了综合的、智能的以及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使用户能够继续健康地在家生活, 减少了去医院的花费。

构建具有医疗监测服务功能的智能家居系统, 医疗场所由医疗中心转移到家庭, 使普通大众享受贴身、专业和舒适的居家医疗服务。其原理是利用Zig 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以家庭网络的医疗监测系统, 实现人体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的连续、实时、动态检测, 研究智能家居的综合健康管理模式, 与智能家居的安防报警、智能监控、家居控制相结合, 为用户提供独立、健康、安全、方便、持续的人性化健康保健服务。

4.2 社区卫生服务与居家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 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新形势下, 社区卫生服务应定位为以健康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 以社区为范围, 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卫生综合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被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 同“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制度相匹配, 拥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广泛性表现为服务对象广泛;综合性, 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 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 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公益性, 即不以营利为目的,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特点使其服务于居家医疗具有诸多优势: (1) 规模不大, 运作灵活; (2) 采用适宜技术, 成本较低, 收费合理; (3) 立足社区, 与社区居民感情融洽; (4) 服务流程简便。在发展中国家, 经济水平低, 卫生资源有限,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展居家医疗, 推行简便技术, 可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Timonen V, Doyle M.From the Workhouse to the Home AMD Evolution of Care Policy for Older People in Ireland[J].Int J Sociol Soc Policy, 2008, 28:76.

[2]Larsson K.Care needs and home-help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in Sweden AND Does improved functioning account for the reduction in public care[J].Ageing and Society, 2006, 26:413.

[3]Wielink G, Huijsman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s care and care preferences of elderly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he Netherlands[J].Can J Aging, 1999, 18:49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第23号, 2011-07-01.

[5]王海燕.北京海淀区率先推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N].北京日报, 2010-10-22.

[6]左颖.朝阳成立东部医疗联盟启动信息化养老医疗服务工程[N].北京晚报, 2010-10-16.

[7]郑翠红, 曾丽华, 李华萍, 等.城镇高血压患者程序式居家护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906.

社区医疗强基层建设样本调查 篇11

转变思路

“别看医院级别大小,有好医生才最重要!”家住沈阳和平区66岁的于文斌,看到脑血栓的老伴在社区卫生院治疗2个月后,身体状况趋于平稳、有所好转,感动地竖起大拇指:“社区小衙门,也能解决百姓大问题!”

和平区是沈阳市中心城区之一,常住居民近70万,设有20个社区卫生院和服务中心。2014年以来,和平区通过组建医联体、专家巡诊、加强培训教育等方式,回流医疗资源,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

“过去关注‘人得的病’,现在更关注‘得病的人’。”沈阳市和平区卫生计生局范俪娟表示,转变思路、加强自身建设后,居民对社区医疗的认可度也逐年提高。

曾经“门可罗雀”的社區卫生院,如今门诊量明显增加。和平区卫生院2015年门诊人次超过68万,同比增长达30%,住院病人增加17.8%,平均住院天数减少1.47天。全区成立了6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签约服务,力争让医改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1名医生管5000名居民

31岁的赫曙光,在沈阳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全科医生,每周出5天门诊,平均每天看20多例患者,为30多位居民预约体检,跟踪监测社区1000多名高血压患者、 200多名糖尿病患者,还要定期准备健康讲座内容。高强度、快节奏下,赫曙光常一天喝不上一口水,深夜接到急救电话也时有发生。

和平区约70万居民,全区仅188名在编医生、197名护士,“赫曙光们”需陀螺般不停转,方能维持服务质量。医改“强基层”建设中,社区医疗不断“加码”,人手紧缺已成“突出矛盾”:辽宁全省近3000万城镇人口,城市社区卫生院2051个,在编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仅5400人,平均一名社区医生管近5000名居民,相当于一个大中型社区只能分到一名医生。

“缺血”之下,“造血”却不及时。因政策所限,除了2015年全市统一安排招考了40名在编全科医生,和平区2006年以来就没招录过在编人员。为解燃眉之急,区里招录外聘和派遣制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核,以求快速提高能力。“但他们没有编制,流动性大,这两年招聘179人,其中29人辞职。”范俪娟说。

除了缺医,还有少药。不少卫生院院长表示,社区卫生院没有高压氧舱等高级康复设备,在基础药物平台采购时,也时常买不到常见药,不少廉价药更是一药难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陆还记得,一位糖尿病患者满头大汗地跑来,血糖值20多,情况紧急,“患者想马上住院,药房居然连一支胰岛素都没有”。

和平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付文丽说,社区医保报销不按病种,是按人头结算,额度只有2160元,扣除床位费、护理费等,分到治疗项目的就1000多元,10多天就花没了。“像脑卒中、外伤导致的肢体障碍这类患者,康复至少要两到三个月,相当于在社区住院越久,花钱越多,挡住了不少患者。”

盘活下沉闲置医疗资源

2013年以来,和平区建成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远程视频培训、会诊中心和远程心电监测中心,聘请三级定点医院专家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减少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

远程就诊、多点执业等方式,重组资源,使临床医生使用率更大化。太原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莹介绍,中心近年聘请了4名市级医院影像科医生多点执业,肺炎透视检查等过去不能开展的项目,如今也成为常态科目,拓展了社区卫生院业务范围,还降低了人员培养成本。

基于医联体模式的联合诊疗,也让基层医疗尝到了“甜头”。目前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等三甲医院组成区域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配备一名来自大型三甲医院的指导专家,签约居民可以预约“三甲”专家,享受“社区”收费。“去年我们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推出贴敷,有上千人来贴,卫生院比一些二级医院还热闹。”范俪娟说。

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的开发 篇12

发展和完善社区医疗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方向,是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主要途径[1,2,3]。建立社区医疗信息服务体系,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心医院和社区医院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的有效方法[4,5]。建立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一条新的关于疾病咨询、交流的途径,增强中心医院与社区医疗部门的沟通,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并采用一种全新的Web开发技术ASP.NET,开发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社区医疗远程系统。该系统为社区医院的医生和中心医院的专家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交流环境。其目的是利用中心医院的专家资源给社区医院的医生提供参考意见,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诊断或治疗,从而提高社区医疗的技术水平,促进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

2 系统分析

根据系统的设计目的和使用对象,将该系统的使用者划分为社区医院医生、中心医院专家及管理员等3个角色。社区医院医生和中心医院专家可通过该系统进行医院资料管理和医疗信息的传输,而管理员只进行创建用户角色和进行用户权限设置等管理工作,不干涉任何有关医疗诊断的操作。

在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各社区医院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中心医院专家上传不能确诊的患者图像及附加信息,该图像信息以图片(如心电图等)作为信息的核心,患者的附加信息作为图片的副属性。中心医院专家可根据该图像信息对社区医院患者进行辅助诊断,诊断的结果写入患者的附加信息。另外,每个社区医院的医生可以选择将录入和提交的图像信息上传给指定的中心医院专家。例如,可以将社区医院患者的心电图上传给中心医院心内科的专家进行辅助诊断,中心医院其他科室专家则无法参加会诊。

社区医疗远程信息系统可以实施对社区人员信息、医生信息、医疗设备信息及中心医院专家信息等方面的管理。社区医院医生只能对本社区内的医疗信息资料进行管理操作,而中心医院专家既可以对医院专家信息及医疗设备信息的基本资料进行管理操作,同时又可以查询各社区医院的信息资料,从而可实现信息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的共享。

3 系统功能

系统的用户主要为社区医院医生、中心医院专家及管理员,针对不同的用户,系统应该提供不同的功能,见图1。

3.1 社区资料管理

收集社区人群的基本情况及病史资料,社区医生的基本情况及主治方向,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基本信息[9]等,建立社区资料信息库,实现对社区人群资料、社区医生资料及医疗设备资料的添加、修改、查询及删除等操作。各社区医院医生角色只能管理本社区的资料信息,中心医院专家角色可查询任一社区的详细资料信息。

3.2 专家资料管理

收集中心医院专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称、主治方向、学历、照片及简介等,建立专家资料信息库,实现对专家资料的添加、修改、查询及删除等操作。各社区医院医生均可查询任一专家的详细资料信息。

3.3 网上实时会诊

网上实时会诊是全系统的核心,实现社区医院医生和中心医院专家对疑难病症的协同诊断。社区医生通过本模块将医学图像及附加信息上传到中心医院的数据库服务器,并可指定任一科室的专家来辅助诊断。被指定的中心医院专家可及时查看患者的图像资料,并直接对附加信息进行修改和评注,快速完成对社区患者的辅助诊断。

3.4 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患者图像信息及诊断内容的管理。社区医院医生可对图像信息和诊断内容进行查询及删除等操作,中心医院专家可对该图像的诊断内容进行修改等操作。

3.5 系统管理

管理员可创建用户及设置用户的权限等进行一般的系统维护和管理,不干涉任何有关医疗诊断的操作。在进入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主界面前,用户必须先进入登录界面,待服务器端数据库查核相应的密码权限后,才能进入本系统,确保该系统的安全。

4 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数据库采用的是Microsoft Access 2003。Microsoft Access 2003是Microsoft office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用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office系列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直观方便的优点,基本可以满足系统存储的要求[6]。根据本系统的需求可以确定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5 系统实现

系统的软件运行于Internet环境之上,主要采用B/S模式[7],B/S架构的网络平台突出优点是客户端不需要安装特殊软件,只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浏览器即可,用户几乎不需任何培训,同时系统的后期升级和维护对用户也没有影响,是面向普通用户使用的最佳模式之一。在B/S模式下利用Internet通过Web服务器访问数据库,总体上是一个如图2所示的3层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8],包括:表示层、控制层、数据层。其中,表示层是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是实现用户与应用逻辑处理结果的交互界面,也是用户与Inter-net之间交互信息的窗口,如用户输入数据、显示诊断信息等,是由各种浏览器构成;控制层完成与用户操作有关的所有事物逻辑,主要通过中心医院的Web服务器实现其功能,它根据客户端的请求启动相应的程序来完成有关的事务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HTML代码的形式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数据层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构成,它主要提供数据管理,对数据库数据进行读写,能够执行大量的数据更新和检索,完成数据存储。

整个系统开发平台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C#2005集成开发环境,利用ASP.net+JavaScript开发网页部分,利用A-DO.net强大的数据操作功能开发数据交互部分,使整个B/S系统有较高的网络性能和高度的安全性[9,10]。

用户进入社区医疗远程诊断系统时,首先进入登录界面,然后可进入其子系统。当角色为社区医院医生时,可进入社区资料管理系统、网上远程诊断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角色为中心医院医生时,可进入专家资料管理系统、网上远程诊断系统。角色为管理员时,只能进入用户管理系统[11]。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6 结语

根据社区医疗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完成了基于B/S的社区远程医疗系统的开发。该系统界面简单直观,便于医生操作,实现了中心医院专家与社区医院医生针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交互式讨论和辅助诊断,既为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疾病节约了时间,又使专家的技术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了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促进了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Adams O B,Hirschfeld M.Human resource for health-challenge for the21century[J].World Health Stat Q,1998,51(1):28-32.

[2]李战胜,宫雪莲,袁长海.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1):31-32.

[3]Gravel R,Beland Y.The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50(10):573-579.

[4]Finkelstein S M,Speedie S M,Potthoff S.Home Telehealth Im-proves Clinical Outcomes at Lower Cost for Home Healthcare[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2006,12(2):128-136.

[5]Scherr D,Zweiker R,Kollmann A,et al.Mobile phone-based surveillance of cardiac patients at home[J].Journal of Telemedicine and Telecare,2006,12(5):255-261.

[6]卢湘鸿.数据库Access2003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杨官平.B/S结构的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1:5238-5240.

[8]胡迎松,彭利文,池楚兵.基于.NET的Web应用三层结构设计技术[J].上海:计算机工程,2003,29(8):173-175.

[9]刘瑞新,马骏,何欣.C#网络编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黎卫东.ASP.NET网络开发入门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2-76.

上一篇:学习领导下一篇:百叶与建筑立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