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工作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共3篇)
领导干部工作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篇1
人文是为人之本,它体现着人性。重视人、重视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强调要重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权利等,但不是无限制的宽让、无原则的满足,处于党内核心职能系统的干部工作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除了体现在对个体,包括领导干部、普通群众等个体,同时,还体现在整个组织、群体上,它讲求的是培育民主的精神,从而推进政治民主化。
干部工作强调人文精神,表现着民主的关怀这个基本特征。对提拔为一级领导岗位的干部,赋予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有责任有权利,有自由也有约束,在享受自由、运用自由的先决条件是“作为自律(自主)的自由”要先有“自律”的能力与过程,才能有自由的行为,而不是随心所欲。而在干部工作中强调走群众路线,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等原则,就很大程度地区别于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的文官选拔体制,如世袭制、任子制、恩荫制等带有严重贵族垄断性质和皇权统治色彩。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扩大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在选用人的范围、程序、过程和结果上都扩大了民主,如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讨论干部的票决制等,充分体现出执政党对所服务的人民大众的尊重、重视和关怀,以及对干部应有的爱护和约束。班子建设中,尊重班子成员存在的意义与尊严,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其内在的“学习”的潜力,通过“自律”来达到完美的地步,所以,对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进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而不同于西方国家一些偏重于他律,处处靠外力约束的思想和做法,这当然与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区别和历史的差异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共产党长期干部工作实践得来了很多经验,在干部队伍中,充分尊重干部人性自由和人格锻炼,一旦出现不良的苗头性问题,不是采取武断的措施,而是首先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作法,注重个人反省和自查,涤清心灵、改造思想、纠正错误,如要求对领导干部的家庭收入进行个人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时进行工作总结、思想汇报;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任前谈话,进行廉政提醒,有利于从源头预防腐败;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免,等等,既尊重干部独立的人格,又关心干部个体政治上的成长,把外在的规范与约束作为退而求其次的事后防范措施,鼓励班子整体和领导干部发挥内在潜力、修善自己、超越自己,提升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戒律的能力。
党的执政理念和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干部工作特点和方式方法等较过去都有一定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气息。在经历艰难、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吸纳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对这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进行了诠解和创新。毛泽东是我党较早对人文精神进行探讨和实践的政治领袖,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运用集中体现在独创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表达了人民领袖的人文情怀和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如“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等。邓小平理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他的人学理念基础上,充满着深厚的人学底蕴,内含对人们存在和发展的深沉眷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允不答允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并提高到改革开放的基本历史经验之一的高度,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提出“着眼于人民群众”提高到社会发展本质的高度,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等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新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新飞跃。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精神实质和意义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运用,在干部工作中更加注重爱护和尊重、关心和帮助,在更大程度上关心干部,激发干部的创造力。对干部进行深入细致、常抓不懈的教育;工作中推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个人生活待遇方面,运用多种激励措施,如体现在工资政策上的“同一档次就高不就低”等,并实行多种工资奖励政策。对待老干部、有问题干部的升降去留方面能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妥善的安置等。人文精神从个体上体现了对干部和群众人格的认可、尊重,对领导行为体现了中肯评价、公正的处理,体现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普遍要求,在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形势下,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部既是普通群众,也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群体,干部工作的主体和客体表面上看都是各级干部,但它最终指向的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营造民主、健康的环境,激发干部及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1、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素质教育,培养自尊自重的处世态度。人文精神更尊重人的精神性品格。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时,首先要注重处于基础层次的人格教育,同时进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性
领导干部工作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篇2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 组织部门干部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 同时也决定着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 组织部门学习实践杨善洲精神, 首先要在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上下功夫。学习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学以致用三个方面, 只有三方面统筹加强、协调推进, 才是科学的“学习”,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素质。
在勤学理论中提升素质
读书是人成才的不二法则。勤学理论, 就要勤读书、善读书、读好书。读书, 可以治愚、增知、获慧、致雅、润心。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干事, 不学理论不行。不学, 思想不明确, 行动就不自觉, 好事也会干砸。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 知识日新月异, 必须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组工干部价值观念的确立、道德品质的培养、能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完善、思维方式的改进、工作业绩的创造, 都离不开读书。因此, 重视读书、勤奋读书, 既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 更是一种使命职责和硬性任务。谁掌握了读书的先机和主动权, 谁就抢占了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
围绕政治素质过硬学理论。政治可靠、党性最强, 是组工干部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政治上成熟, 首先是理论上的成熟。要养成这种素质, 一是学习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 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辩证地思考问题、看清大势、抓住关键、妥善应对。二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严守政治纪律, 提高政治敏锐性, 增强政治鉴别力和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 在工作中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步子稳, 成为让党放心、群众信赖的优秀群体。
围绕业务素质过硬学理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 是组工干部素质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品格。要养成这种素质, 一要树牢干什么、学什么的理念, 学习党建知识、组工业务和干部人事政策, 争当学习型表率, 这样才能掌握组织工作的内容、原则、程序和方法, 熟练运用有关的政策法规, 成为掌握党务的“政策通”、熟悉人头的“活字典”、做好工作的“多面手”, 成为能说、会写、实干的综合型人才。二是树牢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 学习跨领域知识。组织人事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对组工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组工干部要自觉适应这种变化, 结合中心工作, 加强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提前进行知识储备, 不断更新知识库存、完善知识结构。
本文作者 (前排右一) 在基层调研
围绕变他有为己有学理论。学理论, 既要克服“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吃不消”等等的“厌学”, 又要纠正学而不思、学而不化的“空学”“盲学”。理论是死的, 人是活的, 要使死的东西变活, 就必须提高思考力, 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统一。一要带着问题学、结合实际学, 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在潜心思考中实现学为我所有。二要运用科学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披沙拣金、取精用宏, 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孤立的知识联系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 在分析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 在继承前人中形成新认识、新理念, 实现由分析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的嬗变。
在实践锻炼中提升素质
实践锻炼是人成才的必修课程。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才, 既靠理论式的读书增知, 也靠体验式的实践锻炼。经验来自实践, 才干来自历练;宰相起于州郡, 猛将发于卒伍。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凡成大事者, 无不经过基层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中外如此, 古今皆然。
实践锻炼要把握三个要点。有些经验教训, 单凭个人闭门修养是学不到的, 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一是向别人学习。孔子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向别人学习, 既要向学识渊博、才干出众者学习, 细心观察体悟,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又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挫折和教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是人生际遇的孪生兄弟。只有成功, 没有挫折和失败的人, 是没有的。挫折和教训, 对人的成长是无法避免、必不可少的。二是向社会学习。要利用出差、下乡等机会, 从社会的不同空间、不同层面增加见闻, 在多见中练就沙里淘金的本事, 在平凡中观察出闪光的东西, 为破解难题寻找借鉴和启示。三是向日常生活学习。“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大千世界, 各色景观, 处处都有知识学问, 时时皆可虚心向学:看电影电视, 可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欣赏朝霞余晖、春雨秋月, 可培养审美情趣, 保持良好心态;观察成功人士的待人接物, 可领悟与人交往的分寸技巧。
年轻干部必须加强实践锻炼。经验是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既可直接来自于亲身经历, 也可通过读书间接来自于别人,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是否具备丰富的经验, 是组工干部能否履好职的重要条件。积累经验的过程, 就是不断提高能力的过程, 因此, 经验也是能力。经验来源于实践, 又要回到实践接受检验, 才能不断得到修正、丰富和发展, 才能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教条化, 才能使理性思考更加符合实践需要、利于实践运用。在实践中培养干部, 是党一贯坚持的干部制度。去年7月, 市委组织部选派年轻干部上挂下派, 目的就在于把干部放到基层交任务、压担子, 经风雨、见世面, 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把所掌握的理论政策与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既能获得厚重经验、升华人生境界、夯实成长基础, 又能克服只有唱功、没有做功, 嘴行千里、屁股在屋里的现象。组工干部加强实践锻炼, 还能提高辨人识人和知人善任的能力。今后, 组织部门将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把实践锻炼作为生动课堂, 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素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只是手段, 运用才是目的。衡量组工干部理论水平高低, 不仅要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更要看能否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有效解决问题。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所说的使用就是实践。学习和使用是相互包容渗透的一体, 是相互促进、循环往复的关系。使用本身就是学习。要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 坚持学、用结合, 在干中学、学中干, 活学躬行、知行并进, 善于把读过的有字之书和悟出的无字之书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真知灼见和能力本领, 切实做到真学、会用。
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否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工作能力、创造一流业绩, 是检验组工干部学习成效、校正学习方向的标尺。组工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系到党的组织人事政策能否正确贯彻落实。一要带头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 学习理论与指导单位实践、解决岗位问题相结合, 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办法, 转化为破解难题的能力本领。理论武装工作, 肩负着析事明理、解惑释疑的使命, 承担着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任务。二要建立符合组工干部实际, 有利于促进学风转变、促进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通过学习, 要自觉践行市委、省委提出的“六个带头”和“三个一”要求, 把思想从种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领导干部工作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篇3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领导干部工作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推荐阅读:
领导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11-07
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求真务实精神10-10
领导干部要善于负责09-30
领导论文: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做07-15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论文09-20
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07-21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10-23
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八荣八耻”07-18
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党员表率作用09-27
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