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官的学问演讲稿

2024-06-26

论做官的学问演讲稿(精选4篇)

论做官的学问演讲稿 篇1

对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的思考

刘 连 志

摘要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是衡量“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标志。做人是做事、做官的前提,做事是做人、做官的关键,做官是做人、做事的体现,做学问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崇尚立身之本——堂堂正正做人,恪守立业之本——踏踏实实做事,践行立政之本——清清白白做官,坚定立智之本——认认真真做学问,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做好学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领导干部 做人 做事 做官 做学问

作者刘连志,中共庆阳市委党校教务处主任、副教授(庆阳745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关键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做学问,以保持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崇尚立身之本——堂堂正正做人

堂堂正正做人是领导干部永葆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的根本前提。好官首先是有高尚人格的好人,能用高尚情操影响人,用优良品德团结人,用人格魅力感召人。堂堂正正做人重在“三要”。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罗曼罗兰认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信念是人生的航标灯塔,方志敏深陷囹圄志不改,江竹筠面对拷打心不动,沈浩情系小岗苦不辞,王彦生忠诚奉献情不移„„,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舞台上,演出威武不屈的活剧、铸就大义凌然的节操、谱写火热盛世的华章,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执着地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信念。领导干部信念一旦出现偏差,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偏失、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坚定信念,首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树风,做到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珍惜名誉、坚守节操;始终坚持以德施政,心里装着百姓的利益,为了党的事业甘愿奉献;始终坚持以德治家,形成良好的家风。再次,坚定加快发展、造福人民的信念。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做官一时,为民一方,坚持事业至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无怨无愧。

二要锤炼高尚人格。人格是领导者的一种形象,能给人以无言的教育和启迪;它又是一 1

种力量,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鞭策;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奋进的示范和引导。当好领导干部,既要靠水平能力,更要靠人格魅力。周恩来以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备受世人爱戴,任长霞以妒恶爱民的人格魅力让万民下跪敬仰,孔繁森以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令人民尊敬怀念。凡此种种,人格使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表率,更应注重人格的修炼,发挥高尚人格的表率作用。靠人格力量凝聚民心、感召群众,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锤炼高尚人格,要做到诚信明礼,守正垂范,在单位做个好干部,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个好家长;要做到为人正直,处事公道,坦荡阳光;谦虚谨慎,谦和待人,推功揽过;关心群众,体恤民情,珍惜民力。

三要自觉维护团结。干事业、做工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己和。“人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谋发展可以有不同见解,但不能是杂音分心;性格可以有差异,但大局面前要统一和谐。只要讲团结、重友谊、求和谐,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讲团结和谐,要始终虚怀若谷,保持同理心态。对不同意见,正确对待,善于谅事容人;对自身利益,能够平衡心态,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对大局发展,一切以事业为重,一切以发展为先,求大同存小异,集中上上下下的智慧,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和衷共济谋发展、齐心协力创大业。

恪守立业之本——踏踏实实做事

踏踏实实做事是领导干部永葆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各级领导干部施展聪明才智、实现创业抱负提供了广阔舞台。当官就要用力做事,用脑做事,用心做事,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当官者的责任。踏实做事要努力践行“四个坚持”。

一要坚持拼创为上。抢抓机遇、借机发展、勇为人先是这个时代的强音。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构建和谐的希望与困难同在。能不能取胜,会不会掉队,关键是要处理好三度:一是“争抢”的气度,有雷厉风行和只争朝夕的干劲,有直面矛盾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有攻坚克难和一抓到底的决心,有说干就干和立说立行的作风。二是“果敢”的力度,要坚持能上则上、能快则快、能超则超,一天不耽误,一刻不放松,敢于与强的比,勇于向高的攀,始终保持境界高远、志气昂扬。三是“快上”的强度,决策了就动手,上马后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决不允许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快;决不允许表里不

一、背后“梗阻”,把干事创业的正气树起

来。

二要坚持实干为先。发展靠实力,实力靠实干,实干出实绩。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领导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当前,基层群众对那些“职务不大、本事不行、架子不小”的干部十分不满;对那些重口号轻行动、重开头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官员反映强烈,其原因就是这类官员玩花拳绣腿,弄虚作假。领导干部只有实干,才能赢得机遇,才能振兴一方、兴业富民,才能服众树威。实干就要深入实际抓落实,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听真话、摸实情、出实招;实干就要突出重点抓落实,抓住经济工作重点,突破重点环节,推动全局科学发展;实干就要创新创优,争取有一个更大的跨越,让实绩说话,让人民评判,让历史检验。

三要坚持以民为本。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用发展凝聚人心,靠变化取信于民,这是领导工作的着力点。以民为本,就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站起来当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以民为本,就要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对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事事在心、件件在意,决不能以“请示”来推诿,以“调查”来敷衍,以“研究”来拖延,只要是对人民有益、对长远发展有利,都要义无反顾地坚决去干,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以民为本,就要始终依靠科学发展解难题,抓住科学发展求突破,又好又快发展促民富;以民为本,更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智慧作决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坚持淡定为荣。淡定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勇气,是一种为人的修养和风度,是一种人生的力量和境界。李源潮同志最近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功劳观、苦劳观、疲劳观。处理好这“三观”,需要有淡定的风格和境界,领导干部应以淡定为荣,通过自身的感悟、修炼,不断地追逐淡定,接近淡定。有“有功劳时候不伸手”的境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有“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的胸怀,既要通过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又要有大局意识,从长远着想;有“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的修养,不因疲劳影响情绪,通过有效交流和调适,释放疲劳,振奋精神。

践行立政之本——清清白白做官

清清白白做官是党员领导干部永葆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的关键所在。做官只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立党为公、用权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清白做官务求“三有”。

一有正确用权之举。权力就是责任,职务就是服务。职务越高,责任越重。权力越大,义务越重。岗位是组织赋予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理应成为为党尽责、为民办事的工具和舞台。只有把权力看作责任和义务,把职位看作信任和期望,才会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压力,才会有“励精图治、加压奋进”的动力,才会有“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魄力。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领导干部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权力的考验,要筑牢思想防线,站稳自己立场,保持清醒头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时刻牢记为民这一永恒的主题。

二有率先垂范之风。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它告诫我们各级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高标准,严要求,做求真务实的楷模,做模范守纪的楷模,做讲求效率的楷模,做开拓创新的楷模。领导干部只有成为人们的楷模,才有资格当人们的引路人,才能做到群起而学之、而仿之、而敬之,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同志共同前进。率先垂范,必须从小节开始,“嘴”不能歪。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说的不说;“眼”不能斜。要看准事,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基层的实际实情。要看准人,善于识才用人,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耳”不能聋。兼听善明,要保持宽广的胸怀,善于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既要经得起表扬,正确对待荣誉、鲜花和掌声,又要多听工作中的不足,多听批评和建议,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心”不能偏。要保持公平的心态,公正待人、坦荡交人,正直为人,厚爱育人。公道办事,对待同志、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不偏不向,不能凭个人感情、凭个人好恶厚此薄彼、优亲厚友;要保持心态平衡,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别人,少计较名利得失、少争你高我低,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放在抓工作、干事业、谋发展上来;“腿”不能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做出样子。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切忌对人高标准、对己低要求,切忌管别人头头是道、管自己马马虎虎。

三有廉洁自律之行。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廉则吏不敢欺”、“廉生威”。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期、转型期,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就必须有一种力排一切干扰的定力,有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廉洁自律,要抓好慎始,从手中有权的第一天开始,就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挡得住第一次诱惑,不给不正之风有可乘之机,不搞下不为例;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欲、慎独、慎权,不向组织要官要权,不向人民要名要利,真正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以廉树威,以公生明;要稳住心神、管住手脚、挡住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要警钟常鸣,活到老、改造到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定立智之本——认认真真做学问

认认真真做学问是党员领导干部永葆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看作生存的一部分,看作生活的一部分,看作生命的一部分,看作为民的一部分。认真做学问应抓好“五个字”。

一是坚持一个“勤”字。据统计,近50年来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创造的总和还要多。那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纸文凭管终身”的时代已经终结。领导干部只有注重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力和创造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为此,要强化求知意识,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要深化勤学意识,牢固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习惯,做到挤出时间多学习、减少应酬多读书、持之以恒多钻研;要优化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周围的同志学习。总之,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功底、更精湛的业务知识、更深厚的文化素养、更高超的领导艺术。

二是体现一个“悟”字。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品、悟是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知识深化、升华的关键,是催生思想,启迪思维的酵母。学习要有所思,有所悟,最终是有所用。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把握实质性的观点,发现普遍性的方法,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博采众长、撷取精华、吸取营养,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本领。

三是明确一个“用”字。邓小平曾经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挤时间学,目的就在于用,在用中提高,在用中深化。要创新思维,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办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要改造思想,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常新、理想长存、党性永葆;要指导实践,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四是彰显一个“恒”字。学贵有恒,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它告诫我们要发扬持之以恒的专攻精神。领导干部工作忙,应酬多,要取得学习成效,必须要有决心、有韧性,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嘈杂,耐得住指责,排除干扰读书,聚精会神思考,轻松愉快品读,海阔天空遨游,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职责、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唯有如此,“恒”字才能体现,效果才能达到,目标才能实现。

五是力求一个“博”字。学习力决定领导力。面对多变的形势和瞬息万变的信息,领导干部要做到领导有方,管理有术,需要无界的知识、跨界的知识、融合的知识。如果把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用“T”字型来表示,“T”型中的竖就是支柱,代表的是专业知识;而横代表的是广博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管理、领导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等。领导干部应加强“T”型拓展,以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以敏锐的思维把握时代,以睿智的悟性分析问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总之,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人是做事、做官的前提,做事是做人、做官的关键,做官是做人、做事的体现,做学问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做好学问,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论做官的学问演讲稿 篇2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作为音乐课堂的领导者,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把握,对教学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水平。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教学本质的游离。

随音乐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小学音乐课堂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把整个课堂塑造得应接不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教学活动可以参与,有很多教学亮点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点。在练唱时,学生情绪高昂;在识音时,学生莫名的兴奋。可以说,每一个新奇教学方法的引入都能为音乐课堂带来一个高潮点。但音乐并不是一个表演性教学,归根到底需要学生沉下心来细品每一个音和细究每一个发声部分,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到音乐教学的精髓。正因如此,当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不足就在于过于新奇的教学活动设计让教学的本质产生的游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闹一阵,叫一阵,但真正学到的音乐知识并不多。

2.喧宾夺主的教学过程。

由于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对学生天性的解放上,音乐课堂的教学主体也顺其自然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身上。过去,音乐课堂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领唱,学生跟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发音方法进行演唱。而现在,由于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侧重,音乐课堂上教师担心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于是便把教学主导地位过渡给了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参与性上涨,课堂气氛活跃。但另一方面,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来唱,甚至还认为这样才叫唱出了个性,唱出了感觉。实际上,课堂秩序的失控无法让教师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再个性的音乐也需要扎实的音乐素养作底子。没有这些底子,学生的音乐水平与素养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而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角色扮演时,借此机会聊天的学生非常多。从根本上来说,当学生还不具备自主讨论音乐问题的能力时,过于散漫自由的教学氛围无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有待提高的教学意识。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也直接影响到了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认为小学音乐很容易教,只需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就可以了。再加上有些教师自身的声乐基础知识与器乐演奏方面的水平并不高,在教学时依赖于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甚至是直接拿视频或者音频作配乐让学生进行练声与演唱。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意义,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发声错误,更遑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了。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专业性知识理解度不足,如果教师一味以专业性强的枯燥讲解来教学,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生动而准确的教学语言、细致而到位的练唱练耳都需要教师良好的音乐素养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水平。

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1.善于利用音乐教材。

自课程标准发布以后,小学音乐教材就迎来了改变。一方面是音乐专业类知识的内容调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专业的音乐知识,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设计符合学生审美趣味的音乐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空间增大,也就从侧面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教材专业性音乐知识的减少并不意味着音乐教学难度的降低。只有在全面理解与掌握教材内涵后,才能从音乐中挖掘时代意义,进而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六课的“劳动”主题里,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而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情感动员。如引入《大家来劳动》与《洗手绢》两首歌来让学生感受劳动中的气氛。让学生讲一讲这些歌曲里表达出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自己洗东西时的感受来贴合这些歌曲。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这两首歌的音乐特点,用相关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一起来试着表现这首歌。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与歌曲的距离就越近,也就能最快地体会到“劳动”的情感与音乐表达方式。当然,要结合教材,更要结合现实。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学校参加大扫除活动时的感受、劳动后的心理情绪等等,还可以引申到谈一谈五一劳动节,讲一点过去劳动的故事与音乐,如绣花、拉纤、锄地等。播放此类音乐片段给学生听,打开学生的耳朵,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同一主题下不同劳动的音乐表达,进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

2.提升音乐教学水平。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越强的专业素质越能塑造出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一方面要从自身的声乐理论知识方面入手进行加强,并提高自身的器乐演奏技能。另一方面,在音乐的文化性上,作为教师应兼收并汇,提升自身的音乐境界与视野。小学音乐教学,主要集中在声乐理论教学与声乐技能教学两方面。在教学时,不仅要应用到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涉及到了教学水平、职业操守等方面。一个拥有良好音乐素养的音乐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因为小学音乐教师在于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去主动接触音乐。但一个没有一定专业能力的音乐教师是教不好小学音乐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辨别能力,教师所讲的就是金科玉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一生对于音乐的认同度。所以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作为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的正确感知,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善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感受为重的原则。教学语言应浅显易懂,比喻生动有趣,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专业词汇。而在声乐训练时,多示范、多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渐找到音乐的感觉。正确认识学生的音乐水平,更要正确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在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纪律与课堂发言规定,以保证学生能在安静的环境下听清音与音间的区别,沉下心来品味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带来的不同情绪与感受。如在教学中,当教师使用木鱼或者三角铁等很少看见的乐器进行演奏示范时,学生们会非常好奇,甚至课堂纪律都会涣散。这就体现出了音乐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力,也就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来说,当课堂气氛比较严肃时,教师才会取出这类乐器进行演奏示范,并且在拿出乐器后不会直接进行演奏,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演奏,然后才通过示范与指点让学生逐渐掌握不同器乐的演奏要点。这样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只做讲解或教学语言似说明书一般枯燥,也避免了乐器只拿在教师手里,学生只能干看着却不能尝试的现象。因此,当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也能保持,进而达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目标。

3.优化音乐多媒体教学。

目前的小学音乐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主要是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听力练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音乐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清,造成了音乐课教学的重点偏离。例如,教师一节课完全依靠多媒体进行音乐播放,让学生跟着音乐一遍遍练歌。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音乐教学的实质,因为多媒体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电子设备播放出来的音乐其音质远远达不到演奏乐器所出来的音质。学生长期在这样的音乐教学下,只能是逐渐丧失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音乐多媒体教学时,应侧重使用其资料搜索功能,而非其音乐播放功能。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的学问 篇3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一位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180本书,六(1)班和六(2)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1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1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1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1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初步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四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某小学有一块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才能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问:“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比8米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在关键处点问

冯道的做官之道 篇4

冯道所生活的时代,形势极不安定。唐朝灭亡后,中国北部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汉只存在五年。这中间,后晋被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所灭,辽国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在这种动荡混乱的局面下,冯道却凭着老谋深算、圆滑多变的政治权术,稳稳地做了五朝元老。冯道最大的本事是见风转舵。他非常善于分析形势,观察风向。对于他来说,给谁做臣子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保住官位,他肯为任何人效劳。官,这就是他的灵魂。因此,在他身上表现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永远紧跟当权者。

后唐时,冯道开始发迹。唐明宗时他当了宰相。明宗以后的唐闵帝,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推翻。李从珂推翻了冯道的主子,他当然是冯道的敌人。但是冯道一点也不计较这些,他及时劝进,也就是拥戴李从珂作皇帝。他又在新主子下面做了司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败李从珂,建立后晋,做了儿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一个皇帝,居然把契丹叫爸爸,自称儿子。冯道就在这个儿皇帝手下做了首相。契丹灭后晋,冯道主动入朝,做了太傅。契丹退回北方,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前去投奔,又做了太师。刘知远的儿子继位不久,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推翻,冯道帮郭威诱杀了后汉宗室,又在郭威建立的后周朝内做了太师。前后三十年的官场生涯,冯道历事五个政权、十一个君主,始终没离宰相、三公、三师的高位,做官真是做绝了。

冯道会保官、保身,靠的是遇事不表态、依违两可的圆滑处世之道。他深知在形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任何不慎都会遭致杀身大祸,从而使自己成为政权变换的殉葬品。因此,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从不参与任何担干系的事情,“人莫测其喜愠”。遇事慢开口,不出头,不担责任,这是他做官的秘诀。

后晋石敬瑭临死前,嘱托冯道辅立他的幼子石重睿。冯道接受了。但石敬瑭死后,天平节度使景延广主张立长子,冯道也不反对,因为他不愿冒风险充当石重睿的保护人。结果石重贵做了皇帝,冯道照样做首相。景延广拥立有功,掌握了大权,主张反对契丹,引起争论。冯道不表态,“依违其间”。石重贵听从了景延广的主张,于是同契丹的关系破裂,并被契丹消灭了。契丹灭晋后,捉住景延广问罪,有人揭发冯道也参与反契丹之谋,辽主却很明白,立即驳斥道:“此叟非多事者,勿妄引之!”结果他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在契丹那里继续做官。

冯道总是以“忠”来标榜自己。他确实是够“忠”的,任何人掌了权他都可以效忠,实际上连一点封建的气节都没有。晋高祖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接到辽主的封号后,感恩不尽,为表示对父皇帝的崇敬,派冯道出使辽国。对于这个极其可耻的使命,他当时觉得只有冯道能够承担,而冯道确实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他对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无耻到这种程度,可以说登峰造极了。

冯道的品行当然十分可憎,就是在封建社会里也为人所不齿。司马光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欧阳修也认为,冯道这个人“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出现,正适合了五代时期腐朽政治的需要。当时的武夫们凶残地杀来杀去,谁夺得政权,也需要这样一些官僚来维持局面,安抚人心。冯道的存在,正可以承担这种使命。他所代表的那一群庸碌官僚,有如皇帝宝座上的扶手和靠背,谁来坐都没关系,都有用。当时那些腐朽的君主,对冯道之流的需要,也仅此而已。因此,冯道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司马光也多少看到了这点,指出:“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统治者的需要,是冯道得志的前提。

冯道的做官之道,实际上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客作风的结晶。这种看风转舵的本领,固然不合于封建的正统道德准则,却十分适合封建官场的需要。这就使它成为封建正统道德的必要补充,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封建道德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官僚政客,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封建政治的特点是个人专制,任何一级官吏都只对上司负责,因此他们不怕百姓,只怕上司。上司一发怒,他就可能丢官丢头,甚至株连九族。因此要当得好官,就必须阿谀奉承,奴颜婢膝。每一级对每一级都得如此。遇到较为精明的皇帝,局面还可能好一些,赶上那些腐朽者当政,这种习气在官场中弥漫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流毒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且会严重地腐蚀我们党的党风。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决不能容许随风转舵,投机取巧。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决不提倡忠于个人,忠于上司,更是极卑视阿谀奉承的无耻作风。共产党人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明哲保身,“依违两可”。然而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污毒,其中包括“冯道之道”,不是轻易就能退走的。今天,我们要胜利地实现四化,官僚政客的腐朽作风必须从我们的队伍中彻底铲除。这种作风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回顾一下历史,可以增加一点知识。冯道的卑污灵魂,就是构成这种作风的一种成分。

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封建专制的官僚政治。皇帝高高在上,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官僚。做官是有利可图的,但也十分危险,弄不好就要杀头。即使做到宰相的高位,有时也难免满门抄斩的下场。这种例子在历史上真是举不胜举。虽然如此,却也有极会做官的,不管政治风云如何神奇莫测,他都可以稳坐钓鱼船。读《五代史》等书,可以看到五代时期的冯道,就是这种人物当中最有名的代表。

冯道所生活的时代,形势极不安定。唐朝灭亡后,中国北部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汉只存在五年。这中间,后晋被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所灭,辽国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在这种动荡混乱的局面下,冯道却凭着老谋深算、圆滑多变的政治权术,稳稳地做了五朝元老。冯道最大的本事是见风转舵。他非常善于分析形势,观察风向。对于他来说,给谁做臣子都是一样的。只要能保住官位,他肯为任何人效劳。官,这就是他的灵魂。因此,在他身上表现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永远紧跟当权者。

后唐时,冯道开始发迹。唐明宗时他当了宰相。明宗以后的唐闵帝,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推翻。李从珂推翻了冯道的主子,他当然是冯道的敌人。但是冯道一点也不计较这些,他及时劝进,也就是拥戴李从珂作皇帝。他又在新主子下面做了司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败李从珂,建立后晋,做了儿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一个皇帝,居然把契丹叫爸爸,自称儿子。冯道就在这个儿皇帝手下做了首相。契丹灭后晋,冯道主动入朝,做了太傅。契丹退回北方,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前去投奔,又做了太师。刘知远的儿子继位不久,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推翻,冯道帮郭威诱杀了后汉宗室,又在郭威建立的后周朝内做了太师。前后三十年的官场生涯,冯道历事五个政权、十一个君主,始终没离宰相、三公、三师的高位,做官真是做绝了。

冯道会保官、保身,靠的是遇事不表态、依违两可的圆滑处世之道。他深知在形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任何不慎都会遭致杀身大祸,从而使自己成为政权变换的殉葬品。因此,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从不参与任何担干系的事情,“人莫测其喜愠”。遇事慢开口,不出头,不担责任,这是他做官的秘诀。

后晋石敬瑭临死前,嘱托冯道辅立他的幼子石重睿。冯道接受了。但石敬瑭死后,天平节度使景延广主张立长子,冯道也不反对,因为他不愿冒风险充当石重睿的保护人。结果石重贵做了皇帝,冯道照样做首相。景延广拥立有功,掌握了大权,主张反对契丹,引起争论。冯道不表态,“依违其间”。石重贵听从了景延广的主张,于是同契丹的关系破裂,并被契丹消灭了。契丹灭晋后,捉住景延广问罪,有人揭发冯道也参与反契丹之谋,辽主却很明白,立即驳斥道:“此叟非多事者,勿妄引之!”结果他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在契丹那里继续做官。

冯道总是以“忠”来标榜自己。他确实是够“忠”的,任何人掌了权他都可以效忠,实际上连一点封建的气节都没有。晋高祖石敬瑭这个儿皇帝,接到辽主的封号后,感恩不尽,为表示对父皇帝的崇敬,派冯道出使辽国。对于这个极其可耻的使命,他当时觉得只有冯道能够承担,而冯道确实毫不犹豫地欣然同意。他对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无耻到这种程度,可以说登峰造极了。

冯道的品行当然十分可憎,就是在封建社会里也为人所不齿。司马光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欧阳修也认为,冯道这个人“可谓无廉耻者矣”。

冯道的出现,正适合了五代时期腐朽政治的需要。当时的武夫们凶残地杀来杀去,谁夺得政权,也需要这样一些官僚来维持局面,安抚人心。冯道的存在,正可以承担这种使命。他所代表的那一群庸碌官僚,有如皇帝宝座上的扶手和靠背,谁来坐都没关系,都有用。当时那些腐朽的君主,对冯道之流的需要,也仅此而已。因此,冯道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司马光也多少看到了这点,指出:“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时君亦有责焉”。统治者的需要,是冯道得志的前提。

上一篇: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文艺部工作计划下一篇:护理差错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