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共4篇)
剪枝的学问 篇1
板块一:听写字词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现在一起来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专心听, 想想老师想让你们默写哪一个字。 (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鸡蛋, 鸭蛋, 脸蛋, 要默写哪一个字?
生: (齐答, 并纷纷默写) “蛋”!
师:哪一个蛋是不能吃的?
生:脸蛋。
师:还有哪些蛋也不能吃?
生:手榴弹。
师:这个“弹”和那个“蛋”不是同一个字。你这样说是要得零蛋的。 (众大笑)
生: (纷纷抢答) 零蛋不能吃;笨蛋不能吃;傻蛋不能吃;铁蛋不能吃;混蛋不能吃……
师:挥舞要用什么? (生齐答:手。) 那跳舞呢? (生齐答:脚。) 手舞足蹈呢? (生齐答:手脚都用。) 要默写哪一个字?
生: (齐答) “舞”!
师:依靠, 可靠, 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喽。
生: (齐答) “靠”!
师:这次默写一个词语, 听好了:桃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 一个个光鲜红润, 像胖娃娃的脸蛋。再听一句:这个小伙子做事一向丢三落四, 显得很不成熟。第三句: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生: (齐) “成熟”!
师:看第一个字, 和他写得一样的举手。 (生举手) 书写“蛋”字的时候要注意, 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点, 这个字就美观了。 (示范书写)
师:看第二个字, 跟他写得一样的举手。 (生纷纷举手) 这个“舞”字也有一个笔画要写得舒展才美观。
生: (指黑板上的字) 中间这个长横, 不能太短。 (师相机修正)
生:下面的部分写得太小了。
师:对!要把这一竖拉长一点, 腿修长就好看了, (相机修正) 这个字就美观了。
师:看第三个字“靠”, 怎样让这个字变得美观一点?
生:把“非”的两竖拉长。
师:“非”的两条腿已经够长的啦! (众大笑)
生“:告”的第二横写舒展些。
师: (相机修正) 这一横一拉长, 整个字就方方正正了;不然这个字很瘦长, 就不太美观了。看最后一个词———
生: (齐) 成熟!
师:你看“成熟”这两个字写得“成熟”吗? (两个字一大一小)
生:不成熟! (众笑)
师:这个“成”字一定要注意关键笔画———斜钩, 要写舒展, (修正) 否则腿没伸直, 不美观。 (众笑)
师:刚才老师说的三句话中都带有“成熟”。桃园里的桃子一个个都成熟了, 这里的“成熟”怎么理解?
生:它的生长期到了, 已经结果子了。
师:你这样说证明还没“成熟”。
生:桃子熟了, 可以吃了。
师:桃子“成熟”的时候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生:甜的。
师:那不熟的时候呢?
生:苦的、涩的。
师:对, 涩涩的。“这个小伙子做事一向丢三落四, 显得很不成熟。”是不是说这个小伙子还不可以吃? (众大笑)
生:说明他还没长大, 还没懂事。
师:这个“成熟”就是“长大、懂事”的意思。
师:“中国的高铁技术成熟了”, 是不是说中国的高铁技术长大了?懂事了? (众大笑)
生:就是它很熟练, 很老练。
师“:高铁技术”是人吗?
生: (纷纷回答) 技术发达了;技术一直在进步;中国的高铁技术在提高……
生:是说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接近完美了。 (赞叹声)
师:这个技术已经没有缺点了, 可以广泛运用了。“完美”, 这个解释太准确了!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 含义是不一样的。今后预习课文的时候, 发现那些新鲜的词语, 不仅要查词典, 而且要联系句子想一想意思。
(生齐读字词, 师依次擦去。)
师:课文的字词要会读、会写、会理解, 当然还得会运用, 会运用那就“成熟”了。
板块二:学习概括
师:课文会读吗? (生:会。) 读得懂吗? (生:读得懂。) “我”几次到王大伯家的桃园去, 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两次, 第一次是“我”去王大伯家看桃子……
(生纷纷议论)
师:想一想再说。
生: (修正) 是三次。第一次是“我”去王大伯家桃园, 王大伯正在剪树枝;第二次是“我”和小伙伴在那儿嬉戏;第三次是“我”在桃园看到桃子又大又多。
师:他一开始说两次, 后来说三次。到底是几次呢? (生:三次。) 你看“, 成熟”真的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 (众笑) 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
生:第一次是冬天, 还有一次是春天, 还有一次是夏天。
师:“还有一次……还有一次”, 还有吗? (众大笑) 按照顺序说。
生:第一次是去年冬天, 第二次是今年春天, 第三次是暑假里。
师: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文, 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画下来。
(生画词, 师板书三个词语。)
师:跟老师写得一样的举手。 (生举手) 一起读一读。
生: (齐) 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师“:我”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去了王大伯家的桃园, 每次去看到的景象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去年冬季的一天“, 我”去的时候看到什么?春天到了, “我”又看到什么?暑假里“, 我”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谁来说第一句?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 我”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师“:忙着剪枝”, 这是个关键词, 画下来。
生:春天到了“, 我”看见桃花开了, 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师: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生“:红云片片”。
师:是不是王大伯家桃园的上面飘着片片红云?
生:不是, 是把桃花比作了红云。
生:说明桃花开得非常茂盛, 一团团、一簇簇的。
师:桃花盛开了, 开得一片一片的, 那叫“旺盛”!“红云片片”, 画下来。
生:暑假里“, 我”看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挂满了桃子”, 关键词, 画下来。现在谁有本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 我”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春天到了, “我”看见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桃花都开了;暑假里, “我”看见桃园里都挂满了光鲜红润的桃子。
师: (赞叹地) 多完整, 多流畅!会这样说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都想说吗? (生齐答:想!) 那就都不说了。 (众笑, 一生仍举着手) 你还举着手干吗?
生:我想问一下, 第5自然段的“暑假里”为什么不能说“夏天里”呢?
生“:暑假”也就是“夏天”, “暑假”就是在“夏天”过的。 (众笑)
生:因为暑假里有时间去王大伯的桃园。 (众笑)
生 (提问的学生) :我觉得“暑假里”更通顺点“, 夏天里”感觉不通顺。如果要表达夏天的意思, 应该说“夏天的时候”。
师: (夸赞) 你对语言的感觉真的与众不同!“暑假里”和“夏天”都表示时间, 但是说法不同, 含义也略有差异, 暑假是夏天的一段时间, 还表示主人公是个学生。对吧? (生纷纷点头) 这三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完一篇课文要学会“概括”, (板书:概括) 请写下来。
(生批注)
师: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点, 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概括。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春夏秋冬, 是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早上,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这是一天的时间顺序;小时候, 长大后, 老了的时候, 这是什么时间顺序?
生:一生的时间顺序。
师:时间有短有长,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是不一样的, 按照顺序来说就显得有条理。第二点, 要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我们刚才画了3个关键词, 概括得就比较准确, 比较简要。会概括吗?
生:题目就能概括这篇文章了。 (众惊奇)
师:这篇课文讲什么?
生:剪枝的学问!
师:太了不起了!有的时候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甚至一个词也可以概括, 而题目往往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小朋友真是善于思考, 与众不同!
板块三:体会心理
师:“我”三次去王大伯家的桃园, 看到的景象不一样, 心里的想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心里的想法, 我们称之为“心理活动”。 (板书:心理活动) 比如, “我”在走进桃园之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生“:满怀好奇”! (师板书)
师:画下来, 读———
生:满怀好奇!
师:“好”就是特别喜欢的意思。下面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 哪些词语也表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画下来。
(生默读, 画词。)
生: (交流) 我画的词语有: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师板书)
生: (纷纷补充) 盼望;着急;充满信心;恍然大悟……
师:课文中没有这个词, 但结尾那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恍然大悟”。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把这个词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生批注)
生:我有个补充, 有一个蜜蜂的心理活动:欢天喜地。
师:你看到蜜蜂飞的时候是欢天喜地的还是痛苦不堪的? (众笑) 你怎么知道它欢天喜地?
生:如果它想着伤心的事, 它会掉下来的。 (众大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 (读)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 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师:蜜蜂在花间是欢天喜地的, 那我们在花间怎么样呢?
生:在奔跑, 在嬉戏。
生:也是欢天喜地的。
师:这个词写的是蜜蜂欢天喜地……
生: (插话) 其实是写“我”和伙伴们也欢天喜地, 也是写人的心理活动的。
师:因为我们心里是欢天喜地的, 所以看到的蜜蜂也是欢天喜地的, 看到的桃花也是欢天喜地的。这个写法很高级, 我们到了高年级才会学到, 今天被你们发现了, 真好!
生: (齐读板书)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师:既然是心理活动, “我”心里一定是有想法的。比如满怀好奇, 联系上文看一看“, 我”对什么很好奇?心里想什么?把这句话说给大家听。
生:为什么王大伯种的桃子这么大这么甜?
生: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冬天会做些什么呢?
生:王大伯为什么会把粗大的枝条剪掉呢?
师:这是“满怀好奇”的时候想的。还有吗?
生:王大伯现在在桃园里做些什么呢?是在施肥吗?
生:王大伯往桃子里放了什么东西, 让桃子变得又大又甜呢?
师:给桃子里放东西是危险的, 给桃树浇灌些什么才是可能的。
生:王大伯结的桃子那么好, 他是怎么做的?
师:王大伯再怎么能干, 也结不出桃子来的。 (众大笑) 那一脸疑惑的时候“, 我”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王大伯为什么要把桃树上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生:他肯定是在想,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为什么会做出对桃子不利的事?
生:这么大, 这么长, 这么好的枝条, 将来说不定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 但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为什么要把它们剪掉呢?
师:一般人都认为粗壮的枝条才能结出又大又多的桃子, 王大伯的做法太奇怪了!“我”一脸疑惑。那“我”又惊又喜的时候, 会想些什么?
生:原来王大伯种桃的秘诀就是把那些只吸收营养而不长桃子的枝条剪掉啊!
生:“我”想:啊, 怪不得王大伯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呢!
生:“我”又惊又喜, 心想:啊, 这么大这么甜的桃子, 可真好吃啊! (众笑) 王大伯剪枝真是一个绝招啊!
师:桃子有多大? (生用手比画) 你见过胖娃娃的脸蛋吗? (生相互看脸) 像他的脸一样圆一样大! (众惊奇)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这些词就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样才能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师: (引读词语) 听说王大伯家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的时候, 我——— (生:满怀好奇) ;看到王大伯和几位叔叔在咔嚓咔嚓地剪粗壮的枝条, 我——— (生:一脸疑惑) ;听了王大伯的一番解释, 我仍然——— (生:将信将疑) ;暑假里, 看到满树挂满了像胖娃娃脸蛋一样大的桃子时, 我才——— (生:又惊又喜) 。你看, 作者的心理活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发生了变化。
师:所以我们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比如, 昨天你们听说今天有一个特级教师要给你们上课, 你们——— (生:满怀好奇) ;上课的时候, 看到站着这么一个小老头, (众大笑) 你们——— (生:一脸疑惑) 。
(众大笑)
师:是啊, 他能上好课吗?上课上到现在呢?
生:将信将疑。 (众大笑)
师:好的, 那下了课, 我一定会让你们———
生:又惊又喜。 (众大笑)
师:读书的时候要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写文章的时候也要把自己的心理变化写出来。
板块四:练习朗读
师: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心理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请你们练习朗读第2、3自然段。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
(一生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
生: (纷纷评价) 很好;有感情;把心理活动读出来了;把满怀好奇的心理和着急的语气读出来了……
师:读得最有感情的是这个着急问的句子, 请你再读一读———
生: (有感情地) “王大伯, 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师:把着急、疑惑的心理活动读出来了!这句是人物说的语言, 我们称为“对话语”。 (板书:对话语) 这句话是一个孩子对王大伯说的, 所以要有“角色意识”, 像孩子一样读, 语气语调就有了变化。 (板书:角色变化)
(生练习朗读对话语, 进步明显。)
师:这段话中, 前面一段不是人物说的话, 我们称为“叙述语”。 (板书:叙述语) 叙述的话要读得自然、流利, 语气语调不要起伏太大。如果起伏太大, 太有感情, 读出来就很恐怖。 (师夸张地感情朗读) 去年冬季的一天…… (众大笑不止) 这样的感情朗读, 这个冬季的一天你还敢去桃园吗?恐怖吧? (众大笑) 所以, 叙述语要读得平一点。现在谁来读第2自然段?
(一生朗读, 非常出色。)
师:老师奖励你继续往下读!
(生朗读第3自然段)
师:掌声!读得越来越好了!他读王大伯说的话, 比王大伯还王大伯。 (众笑) 其实他读得最好的是最后一句话, 我们再听一听———
生: (压低声音, 轻声读)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 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生:他把“将信将疑”的感觉读得很好;这一句读得比较轻, 像自言自语。
师:对啦!这一句是人物的“心里话”, (板书:心里话) 只能放在心里, 不能说出来。如果大声读会怎么样呢? (一生大声地朗读“我”的心里话) 王大伯一听, 非常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 (众大笑) 所以心里话要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轻柔一点;声音压低一些。
师:轻声细语, (板书:轻声细语) 不要用“实声”读, 要用“虚声”读。现在, 请你们练习朗读这两个段落, 要读得有声有色。
(生自由练读)
板块五:理解寓意
师: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生:这个“学问”就是把这些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剪掉, 来年就会长出更多、更大、更甜的桃子。
师:听明白了没有?
生: (纷纷回答) 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 (众笑)
生: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 (掌声)
师:听明白没有?
生: (纷纷回答) 明白了!
师:明白什么了? (众大笑)
生:把那些粗壮的不结果实的枝条剪掉, 桃树的营养就会留给那些结果实的枝条, 桃子就长得又多又大又甜。
师:明白了没有“?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 说得很抽象, 像哲学家一样;他一翻译, 意思就清楚了:不结果实的枝条减少了, 结出的桃子就增加了。
生:适量减少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就是为了后面更大、更多的收获。 (掌声)
师:听明白了没有?
生:减少了只吸收养分不结桃子的枝条, 就可以增加又大又甜的桃子。
师:纠正一下“, 就可以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剪去无用的枝条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 这就是剪枝的学问。但是这位同学说:减少就是为了增加。太深刻了!桃树是这样,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学问?
生:减少坏习惯, 增加好习惯!
师:要把坏习惯“咔嚓”掉, 养成好习惯。
生:我要说出一个定理, 能量守恒定理。 (众无语)
师:他说能量守恒, 对的。一棵桃树, 它的营养是有限的, 被那些无用的枝条吸收去了, 那剩下的营养就少了;人也是这样,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被那些不良的习惯和爱好占用了, 那么你剩下的时间就少了, 你的成长就慢了。
生:如果你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了时间, 那你有用的事情就做得少了,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取舍的定理。 (掌声)
师:太精辟了!剪枝就是要取也要舍, 有舍才有得!这个学问就在生活当中, 你只要留心观察、独立思考, 比比皆是。今天回去做一个作业, 把《剪枝的学问》用一段话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讲完了之后问你的爸爸妈妈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听听他们对这个学问是如何解释的, 如果有新鲜的解释, 请你记下来, 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看谁的爸爸妈妈最有学问。 (众笑) 课结束了, 我们现在的心理活动是———
生:又惊又喜!
【教后感】
真理都是朴素的, 好课都是简单的。真正的好课, 在于“剪枝的学问”, 在于一个朴素的道理:舍得, 有舍才有得。你教得越多, 学生忘得也越多。阅读教学亟须“剪枝”, 把那些看似有用, 实则无用, 或无大用的内容, 毫不迟疑地“咔嚓”掉, 留下那些有用的“核心内容”,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得充分一点, 透彻一点。
《剪枝的学问》尽管是一篇简单的叙事性作品, 但可以教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我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确定了五个教学内容, 设计成相应的五个教学板块活动:
“听写字词”板块, 旨在识记生字词, 重在教学生把握汉字的“关键笔画”, 写得舒展一些, 写得美观一些。低年级书写求准确, 中年级书写应该求美观;低年级识字学词求准确认读, 而中年级则要求联系语境理解词义。
“学习概括”板块, 旨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在教学生概括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方法“按顺序、抓关键词”。低年级的阅读理解在“了解大意”, 中年级的阅读理解则在“概括内容”。不同的作品, 概括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有了恰当的方法, 才会在练习中形成能力。
“体会心理”板块, 是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 在课后的习题中已有所“暗示”。这个板块的教学须充分展开:先教学生认识什么是“心理活动”;再找出类似的“词语”;进而联系文本语境, 体验“心里的想法”;最后巧妙地运用于生活现场, 体会心理活动的真实变化。由此, 学生明了了“心理活动”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意义和价值。其中“欢天喜地”一词的教学, 看似“啰嗦”, 实质上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所做的恰如其分的点拨、指引。教学, 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原有水平的重复。
“练习朗读”板块, 旨在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即心情变化。重在指导学生区分不同的语言形式, 应该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叙述语, 自然平稳;对话语, 角色变化;心里话, 轻声细语。这样的归纳和点拨, 简单清晰, 学生可学可用, 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教学, 就是要看得到学生的进步和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和不教, 学和不学, 真的要不一样!
“理解寓意”板块,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重在对“剪枝的学问”作由浅而深的递进式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学生准确概括王大伯剪枝的做法及道理, 然而学生的理解水平是有差异的, 有些学生已经从课文读到了课外, 一下子提出了“减少一样东西是为了增加一样东西”这样极为抽象的思想, 更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舍得”等鲜活的思想。而教师既要看到学生的思考力的发展, 也要看到更多的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 我屡次用“你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逼迫”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语。当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话语, 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时候, 才是他真正理解的时候。找到属于孩子自己的语言, 就是文本寓意理解教学的目标定位。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体会, 应该是比较深入的, 是在他们已有认识水平上的提升。
五个教学板块, 每一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都聚焦在一个“点”上, 没有枝枝蔓蔓, 并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相一致。这样的教学, 教师胸有成竹, 学生学有所得, 可以说是简单至极。当然, 也有老师质疑, 五个板块之间缺少内在的关联, 似乎与学生阅读文本的自然姿态不相合。此话亦有道理, 如果板块与板块之间, 有一条线索可以紧密地串联起来, 无论是教还是学, 或许都会更流畅一些。但是,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不能兼得的情况下, 我选择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因为, 这是事关学生能否获得实实在在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学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的要素, 才能教得简单一些, 学得充分一些。
阅读教学的学问, 不外乎“舍得”二字。
剪枝的学问 篇2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学情分析:
学生对剪枝及剪枝的学问不甚了解。课文又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深入进去,反复朗读体会,把自己的体会交流出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4.明白剪枝的学问,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板:剪枝。(指读)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呀?(生自由说)
师介绍:为保证果树正常开花、结果或为了保持树形,对花木的枝条定期进行修剪。它一般在秋冬或冬春交接时进行。
2.其实,剪枝还有好多学问呢?板:的学问。指读,齐读课题。
3.引导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呀?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相机在课题上打问号。)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序号。
2.检查初读。
(1)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指名读,跟读。师相机点拨。
(2)检查课文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3.师: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些问题了?(生自由答,相机去掉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的小问号)
三、自主交流,走近王大伯。
1.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我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了王大伯剪枝,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呢?(板:种桃能手)理解能手。(只有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才能得到丰富的经验和理想的结果。)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就让我们走近王大伯,去好好了解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能够表现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句子。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五个句子)
(1)出示第一自然段
A.指读。说说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圈点:远近闻名。理解,换词。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读出对王大伯的敬佩之情。指读) 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第二自然段。划出:去年冬季的一天……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A.说说你的理解。点:挥舞。(指名做动作)
B.对呀,王大伯剪枝动作非常熟练。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谁来读好这句话。(指读1.2)
(3)出示:第三自然段。直线划出: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A.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点:别看 其实
(他能一眼就区分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真是慧眼识枝,经验丰富,真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自己读了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C.剪掉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看…其实…”这些都是王大伯的经验。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指读。齐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直线划出:春天到了,桃花开了……花间飞舞。
A.这里是写的桃花开得灿烂,怎么就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呢?(指答)
B.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桃花开得更灿烂了。(看图、欣赏桃园美景)。
C.这么绚丽,这么芬芳,把小蜜蜂和小朋友都吸引来了,谁来读一读?(配乐指读)从桃园的美丽景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D.看着满树的桃花好象已经看到又大又甜的桃子了,心里多高兴啊,引读:我和小伙伴们……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配乐读好第四自然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5)出示第五自然段。直线划出: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A.说感受。随机点出“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胖娃娃的脸蛋”:桃子好。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 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四、研读文本,体会心理变化
1.刚才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王大伯身上,现在我们转移一下目光,看一看文中的“我”,他一直对王大伯充满信心的吗?读一读课文,用曲线划出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句。
2.指名说,相机出示:
去年冬天……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1)自由读读这些话,说说我在怎样的情况下有这些心理变化的?(板: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指答,回忆课文内容。)
(2)指导读出心理变化。指读,齐读。
3.你能将“我”心理变化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吗?指名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了解,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五、合作探究,总结延伸。
1.(结合板书)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明白了王大伯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书中的小朋友由“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明白了王大伯说的那番话的道理,现在你们知道剪枝的学问了吗?
(1)指名说。
(2)出示第三自然段。指说。
A.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B.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C.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D.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2.说得真好!其实这个道理不仅用于植物生长,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谁能联系生活说一说?(指说)
3.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有道理即可)
(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勤学好问;看一样事物不能只看外表等)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六、联系实际,拓展作业: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你也能和小作者一样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并能去实践,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你也肯定能获得更多的学问。
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现象隐含着学问,以“ 的学问”为题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减少为了增加
王大伯 种桃能手
满怀好奇
“我”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剪枝的学问 篇3
1. 朗读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盼望、又惊又喜
2. 课件映示两幅图:一幅是王大伯剪枝图,一幅是桃园丰收图。如果选用刚才的词语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词语?如果选用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表达对两幅画面的感受,你会选择什么标点?(问号和感叹号)
3. 扣住“标点”,寻找线索。
(1)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小作者疑问和感叹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4.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号和感叹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用两幅画面引出两个标点,巧妙激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牛鼻子”。接着,引导学生画出关于作者心理变化的三句话,为有序对话、高效对话铺设了一条道路。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变化”这条“暗线”,既利于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又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叙述方法,为实现“言意兼得”提供保障。
二、 智读精思,品文明理
1. 品读第一个问句。
(1) 怎样的情景让我如此着急地问?
(2) 你从“剪刀挥舞”“一根根”中感受到什么?(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是种桃能手;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3) 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不解?(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啦”“干吗”“呢”以及两个问号)
(4) 按自己体会到的着急、不解、纳闷、好奇等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2. 品读第二个问句。
(1) “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信的是什么?“疑”的又是什么?
(2) 默读王大伯所说的话,静心思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说一说王大伯和叔叔们剪枝的原因。
(3) 课件呈现:从“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不仅……还……”中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说说剪枝的原因。
()这些枝条长得很粗壮,()它们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4) 虽然王大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剪枝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我”还是——(引读)“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怎样写出自己的疑惑”这一疑问引导學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借助文本语言自主表达剪枝的原因等,引导学生将精思与活用有机融合,避免得“意”而忘“言”。
3. 冬去春来,将信将疑的小作者第二次走进桃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作者怎样写出桃园的美?(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除了“美”,你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什么?(愉快、盼望)
5. 比赛分组朗读课文,看看哪一大组能够读出桃园的美丽、小伙伴的愉快和我的期盼之情。
【设计意图】第4自然段写得很美,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涵泳玩味,感受桃园的美丽景色,再现“我”和小伙伴嬉戏的欢乐场景,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6. 春去夏来,“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是又惊又喜。
(1)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2) 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丰收的喜悦:
“啊,只见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光鲜红润,仿佛娃娃的脸蛋。”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自由朗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3) 看着这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7. “剪枝的学问”就在王大伯的“那番话”中,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减少”无用的枝条,是为了果实的“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8. 再读这个感叹句,我们一定会有新感受!从这个感叹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 整个第二板块,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从“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学生的阅读、思维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一次“爬坡”的过程,有效突破课文的难点。
三、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剪枝的确是有学问的,那就是“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仅仅是数量的减少吗?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觉得这一自然段能不能去掉?(抓住“盼望”,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开花是植物生长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2. 小结:由此可见,“减少”是要减掉没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盲目地减少。
3. 总结提升:很多时候,“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心,离不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离不开勤于思考的大脑。让我们做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减少是为了增加”的理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盲目减少是一种错误。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篇4
虽然班里的孩子是生活在农村,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个个十指不沾泥,课前问了几个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剪枝,对于他们来说剪枝这门学问非常的陌生,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决定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从而得出剪枝的学问所在。
在精读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体会作者心情变化。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