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读书笔记

2024-07-28

学习雷锋读书笔记(精选12篇)

学习雷锋读书笔记 篇1

在春日的下午和妈妈在公园长椅上一起读《雷锋叔叔的故事》,觉得雷锋叔叔不管做什么事,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他的热情就像燃烧的火焰。

雷锋叔叔小的时候受了很多苦,所以他做什么都不怕脏、不怕累,并且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把每件事做好。雷锋叔叔爱学习,他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发扬钉子钉木板的挤劲和钻劲,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勤于钻研。妈妈经常说我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拖拉作风,怕苦怕累,看了雷锋叔叔的事迹,我觉得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

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热心帮助他人,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好学生。

这几天,我读了《雷锋的故事》这本书。

它的内容主要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别人、助人为乐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雷锋叔叔就连休息的时候也在帮助别人,而且不收分文,连名字都不告诉别人。

雷锋叔叔有着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全心全意为班级、为学校服务。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许多。我们的生活比雷锋优越得多,我们必须专心、努力的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我们还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多做好事帮助别人。我们要时时刻刻用雷锋精神要求自己,争取不断进步!

今天我读了一本关于雷锋的书。

书里讲述了,雷锋很小的时候就成了一名孤儿,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雷锋经过不断努力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尽管雷锋的一生是这样的短暂,但是雷锋做了无数件好事,帮助过很多很多的人,却从不留下姓名。他曾在日记里写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切。

今天,我在电脑上读了《雷锋的故事》。使我知道了雷锋是一个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好战士。雷锋的家庭很穷,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我感觉他很可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雷锋长大后,当了一名解放军,人们都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火车上,他为人们做了成千上万的好事,例如:从抚顺上车,在车上帮列车员干活,帮老年人找座,帮助妇女抱孩子。雨天,雷锋帮妇女抱孩子,还给孩子穿上他的雨衣,自己却着凉了。

雷锋的故事使我念念不忘。

雷锋是一位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叔叔,他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有一次,雷锋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帮一位老人买了一张车票,自己没有钱,只好跑步回部队;还有一次,雷锋冒着大雨,把一位年过花甲的孤寡老人背到医院,经过医生的抢救,老人与死神擦肩而过。老人病好以后,雷锋又背着老人回到了家。他看见老人家里只有几个馒头,一盘青菜,马上出去买了几个肉包子,称了几斤肉,又用光了身上所有的钱。

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从小乐于助人。

学习雷锋读书笔记 篇2

一、养成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大凡人们读书, 只贪图一时的心领神会, 与作者一时的思想碰撞, 心灵交融的莫大快感, 从而忘记了读书的另一重要的目的意义, 即消化、吸收。学生尤其爱犯这类毛病。要想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明确作读书笔记的目的意义, 培养兴趣。

教学之中宜首先给学生讲明作读书笔记的目的及意义来激发他们的巨大热情。实践证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认识提高以后, 作读书笔记就不再是他们的任务和负担, 而是兴趣之一。其次用名人作读书笔记的事迹来激励他们。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 在大英图书馆一坐就是数十年, 作读书笔记手稿达40万余页;欧阳修平生手不释卷, 一有心得、灵感就付诸笔端, 哪怕身处“三上” (马上、厕上、枕上) , 亦不例外。最后还得让学生明白, 很多文章的写作均来自于引用或转借他人所作。如宋代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作诗就有点铁成金的作法, 就是大量借鉴前人, 再化腐朽为神奇, 成就自己的作品。近代甚至有人提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偏激观点, 抄虽不足取, 但适当引用确能使文章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大量名人的事迹必将激发学生的热情, 促进习惯的养成。

2、耐心指导, 养成习惯。

教学最初可以给学生布置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的任务, 以后逐渐培养只要读书就须作笔记的习惯。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关键的一环还在于对其运用上, 在作文检查上可以对学生运用读书笔记的地方写上鼓励的话语, 如“此处引用得当, 乃画龙点睛之笔”;“名人言行, 是大家永远的表率”;“名人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你以母亲的背影为题材仿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通过批语, 学生尝到写作的成功感, 得到意外的惊喜, 既激发了他写作的激情与兴趣, 又让他真正地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作用, 养成读书必作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作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关键一点要体现读者对作品理解、吸收的深度、广度, 原则上要做到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做到所选内容为自己喜欢、接受, 能为自己所运用。

1、原文摘录。

首先是摘录优美的词句。描写性的词句栩栩如生, 能让我们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议论性的词句使人感觉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成语言简意赅, 耳熟目详。俗语雅俗共赏, 简明易懂;名人名言, 如黄钟大吕, 谆谆告诫, 使人信服, 无可辩驳。一篇文章优美语句使用得当而且较多, 让人感觉作者才华横溢, 文采飞扬。摘录词语可以分别归类: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可归一类, 须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许多文章皆须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 来勾划意境。写人类词语可归为一类, 要想使人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果没有恰当的语句组合, 准确的词语表达那是很难奏效的;要想表达胸中喜怒哀乐得失懊悔, 若没有抒情语句的导引, 纵有万丈豪情在胸, 出口也将黯然失色。须知写作的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作品, 那是我们写作的范本。

其次是摘录优美段落。作文中的开头俗称凤头, 凤凰的头部, 小巧玲珑, 美丽动人, 作文的开头亦然。俗话说好的开头即是成功的一半。读书遇到好的开头, 要特别留意, 有的段落增之一词难免蛇足之嫌, 减之一词则意犹未尽, 只有长久把玩, 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作品的过渡段落, 具有承上启下的功效, 寥寥数字能联结全文自成一体, 是我们写作极佳的临摹本。作品的结尾俗称豹尾。有的结尾言简意赅, 收束全文落落大方, 决不拖泥带水;有的结尾点明中心, 抒发感情, 热烈奔放;有的结尾点到为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 令人遐想不已。各自不同的优美段落, 自有其特色, 宜原文摘录, 做到时时回头翻阅, 既节约了时间, 又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知识。虽然我们有很多写作技巧、理论值得探寻, 但若抛开具体的句子、词语, 一切技巧、理论俱无从谈起, 若不是平时的厚积, 焉有关键时刻的薄发。

2、摘录大量事例。

有些特殊的文章不但要引用优美的词句, 还要使用大量的事例来证明。实践出真知, 事实胜于雄辩, 特别是议论文, 如果平时缺少积累, 缺少搜集, 那是很容易陷入理论空谈的泥潭。摘录中可以是原文摘取, 也可是概括性地简录;对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迹还可以分组归类收集, 如名人求学类:马克思、毛泽东等人发奋读书的故事;鲁迅少年时在书桌上刻下“早”字作为座右铭;如立志类:唐代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而发奋学习的故事;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事例搜集多了才会让我们写作时顺手拈来, 左右逢源。

3、勤写中心思想、段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及作品的主要内容。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不断分析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能力。一篇文章也只有思想正确, 立意高远方能称有价值、有意义。写读书笔记就是通过认真阅读文章, 掩卷精心总结, 书中自与古人会, 找出作品主旨, 对思想上与作者暗合之处、争议之处、值得借鉴之处尤其需要记录下来, 它不但是写作引用、借鉴的内容之一, 也将是自己记忆长河中的珍宝。文章的段落即文章的线索、脉落, 即作者的构思、作品的谋篇布局, 从中获取大量的写作技巧。

通过总结文章的中心、段意, 学生不但会积累、吸收他人大量的思想观点、写作技巧, 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次阅读训练, 收获必将不小。

4、勤写心得体会, 捕捉写作灵感。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 篇3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既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将语文学习真正引进了生活化之路,既易操作又成效显著。几年来,我采用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积极响应。我多次应邀为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介绍这种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均受到了广泛关注,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关于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的理性思考

教育以人为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又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研究学生、指导学法。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生活化”之理念,即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学得促进习得,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开发创新潜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名语文素养高、进取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复合型人才。

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会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语文教学必须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追求高效率,不断弘扬其主体性,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

语文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其从事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视学习活动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一种负担。变厌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并且事半功倍。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意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时,就必须遵循“规则+自由”的原则,让学生有体现个性的空间,有发展的空间,有创新的空间。语文教师还应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贵有疑。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能作深入思考。在指导学生从事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其学习成为真正有效的学习。语文教师要在任务完成后适时反馈,让学生看到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图表学习法具有开放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关键是做好初期的细致的工作,及时总结,展示成果,奖励优秀学生。让学生感到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对完成图表中的各项内容有足够的信心并有持久的动力。语文图表学习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健康的发展。

二.语文图表式读书笔记学习法中的“图表”使用说明

表一:语文学习质疑卡

这张笔记式质疑卡,一般是每节课都用的。课前要用,课上也要用。课前发此表,用于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提倡合作解决那些自己经过研读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存疑。教师在上课前或上课之初将表收上来,找出共性的问题、重要的问题用投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广泛参与,积极探讨问题的质量、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课中用此表意在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针对教学的盲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或对课文的某些方面作进一步探究。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不会提问的愚蠢的人。质疑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让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 相互信任,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交往过程。

表二:文言文阅读卡

文言文阅读要突出积累性和鉴赏性。这张表主要就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用,也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文言文时用。从表中可看出,“言”一定要落到实处,如“重难点句子翻译”、“成语典故”等,“文”则必须重在赏析和感悟。“名句赏析”既要求学生能从自身的理解视角来赏析,也鼓励学生参照或摘录名家的赏析。赏析要求显示个性,要言不烦。“阅读感悟”可多可少,可就整篇而言,也可就某一点生发。从实际效果看,只要学生按表上要求坚持不懈去做笔记,不仅能学好文言文,而且能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会有助于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表三:《语文读本》阅读卡

《语文读本》是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语文课外读物,选文新而美,不仅能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地进行阅读迁移,提高阅读能力。但因选文面广量大,有100余篇,且有不少文章很长,如果语文老师不能把对《语文读本》的阅读指导落到实处,就难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外阅读的明确要求。坚持用好该阅读卡就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能真读进去,又出得来。每天完成一份这张笔记式阅读卡,能有效地保障学生按时完成《语文读本》的阅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意识。表中的“相关链接”和“质疑、释疑”是至关重要的,是实行阅读迁移和培养问题意识及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表四:名著导读卡

学生每学期必须阅读几部名著、经典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怎样让学生读得有效,又能外显,往往成了教师头疼的问题。名著导读卡就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在读过名著、经典后留下深刻的记忆。名著导读卡要求每月完成一份,可以改为报纸式,把表中的六项内容列为六个重要栏目。名著导读卡中的“精段赏读”、“金句选录”、“名家点评”尤其重要,能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是真阅读,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积累习惯、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及阅读方法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成效。

除上述所列图表式读书笔记要让学生坚持做好外,学生课余还会涉猎许多读物,且有的读物的获得还会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可制做课外阅读卡,既能及时记载下学生阅读前后的整个过程,又能让学生有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其中“阅读机缘”栏的内容应该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习惯,“阅读评价”、“阅读感悟”对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乍一看,上述表太多,学生很本无法做好。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只要形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视语文学习为一种生活方式,就会很乐意完成好上面的图表。况且,除上述表一、表二每日都要完成外,其他的几个表并非每日必须完成,且表中的主项都带有很大的自由度,是典型的“自由+规则”下的自我学习,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养成习惯,增强成就感,会做得愈来愈好。

雷锋故事读书笔记 篇4

这本书让我感悟很大,更觉得雷锋是一名英雄,在他入伍之后写了一句话,特别令我受益,那就是“革命需要我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这句话赞颂了雷锋对党的热爱,更赞颂了雷锋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入队后,雷锋经常默默地为解放军们修补衣服裤子,这完全是在一个无人的情况下。他还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生为人民声,死为人民死。”更让我觉得他是一为真正的英雄。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 篇5

当你在大街道上跌倒,有人在一旁嘲笑你,却没有扶你的时候;

当你的钱包被小偷偷走,旁人看见却不敢吱声的时候;

当你一个人需要人帮助,却没有人愿意帮助你的时候。

在座的各位,您,会是什么心情呢?想必会酸、苦、涩。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扶你,去帮助你,你是喝令他走,并说这种精神过时了,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雷锋曾经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更要继承雷锋精神,遇到危险的事情要见义智为,毕竟我们还是未成年人,但是雷锋的精神不可磨灭。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虽然我们不会做的那么轰动,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垃圾就要捡起,看到爷爷奶奶需要帮助就要去帮助,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但是我们可以去尽自己跌微薄之力,有时候我觉得雷锋离我们好远,有时候又好近啊,大家对这样的情景一定不会陌生。两手一摊“拿钱来”。如果没有钱想让他帮忙,门都没有。可是,有时候雷锋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去年月29日晚上,在广州市某路口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事故,两位行人拿倒在血泊之中,司机拦了几辆车都不停。遇难者处于生命危急关头。就在这时,一位部队的司机刘某同志经过这里,他毫不犹豫地将两位遇难者扶到自己车上,立即送往某市医院,遇难者得救了,他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单位,就悄悄地走了。

我们应该明白,今天,当改革、开放、治理整顿,需要我们过紧日子时,这就更需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把雷锋精神融化在十几亿人民的行为中,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已成为人民永远的呼声,正义的呼声,道德的呼声。雷锋的精神有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

每当学雷锋月的时候,学校的广播里总是回放这样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时候,身边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活雷锋”,回想着那时候,我又拿起那本看过了无数遍的雷锋日记。雷锋,9年2月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从此,他就把一生的青春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共产主义而斗争。”

雷锋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雷锋的一生是光彩的,短促的一生,却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着高贵的品质。他把“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看做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他处处体现英雄本色,从不喊苦,从不喊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耀眼的人生。

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汽车兵,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可是,他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人们真善美的永远的楷模!雷锋的一生既短暂又精彩,只要祖国有困难,他便会毫不犹豫的冲锋陷阵。因为他坚信,只有忠诚祖国,才会热爱祖国!

雷锋曾立下誓言:“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投降······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者你生活的岗位位上?……”他在日记中写到的一切,他都不折不扣、一丝不苟的做到了。他不求功名利益,只求保卫祖国,他不像别人那样只说不做。“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雷锋一直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他的工作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平凡的岗位,不等于就没有作为,平凡的岗位,也有用武之地。他真才实干,一直脚踏实地。连毛主席都曾经评价:“此人懂得哲学。”的确,雷锋在践行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目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他人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

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他人服务中去。

————雷锋

他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年轻有为的他已离开人世,但他的名字却家喻户晓,他的事迹却人人皆知。家里贫困的他,十几岁就开始出家打工。面对一个新的世界他显得如此渺小,但他没有畏惧,挺直腰板儿,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一颗宽大的心征服了所有的人。

正如《雷锋日记》中所说:他用自己辛苦攒下来的钱给同事看病却不求偿还。想到这儿,我哽咽了一下。就拿我们为例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而我们却变得如此自私,无理。不愿为他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却希望别人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现在我们都已进入初三,不再是小孩子了,应该懂事而不是再像六七岁时的我们叛逆,做事时不经大脑思考了。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住宿生,两周回家一次,家长可以在周六来探望。但是大家想想,我们的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谁不忙啊?谁不累啊?家长不来就打电话大哭大闹,家长一听不得了,就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提着大包小包零食来学校。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父母临时有事没来,我等了一个多小时。于是下午就给他们打电话问为什么没来。当时我很气愤,但事后想想,难道他们不想见我吗?不是,他们当然也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呀。他们就只是为我奉献的吗?当然不是。回想起雷锋,他的付出却不求回报。有的同学就会不解的问:“他不是傻子吗?属于自己的干嘛给别人呢?”但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给予别人,哪怕是微小的力量,你也会得到心灵的安慰。”相比雷锋那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的自私是多么令人所憎恨。每当我想从别人那获取一点小便宜时,就会想到我的榜样“雷锋”,于是我便会打消这种念头,将自己的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雷锋读书笔记 篇6

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使他家破人亡,六岁就被伦为孤儿。解放后,是党把他从虎口拯救出来送他读书、当兵,并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一次意外中,他不幸因公殉职,终年二十二岁,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他却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了数不尽的好事,真不愧是人们的优秀勤务兵。“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也就是由此而来。

每当读到雷锋叔叔的所作所为时,我情不自禁感到非常的惭愧,我们和雷锋比起来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幸福、太美满了,可心灵却差多了。公共汽车上让坐的人少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助人为乐的人少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人少了,马路上扶盲人过马路的人少了,处处为自己着想的人多了……难道这个社会真的在不断的后退吗?

创新读书笔记的形式 篇7

一、记录读书过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此,读书笔记应成为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史的载体。透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要能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概括能力等情况。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同时要简单记下每天的读书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间、主要情节等内容,也可以适当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材料。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某一天的读书记录是这样的:“2014年9月2日,星期二,《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约3000字,读了半个小时。第一章主要写了可怜的玛利欧周六晚上替爸爸照顾报摊,整整一个晚上,只卖掉了十五份报纸和四份杂志。”记录读书过程,学生需要回顾故事内容,内化和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真实记录是基础,坚持每天记录是关键。

二、写下点滴感受

对于一本书而言,能触发读者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读书时产生的思维火花、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注,聚焦精彩句段,圈圈点点,把有感受的地方画出来;联系自身和生活想一想,把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感而发。如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玛利欧拉出了一张面巾纸,把蟋蟀放在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用来掸掉它身上的尘土。他轻柔地拍弹着蟋蟀坚硬的黑色外壳,还有触须、六条腿和翅膀”,有学生圈点了“放在上面”“掸掉”“轻柔地”“拍弹”等词语,同时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玛利欧的善良和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三、迁移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两个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班一个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写下了“凝视的时候,日子从目光中溜走;谈话的时候,时间从语言中溜走;嬉笑的时候,时间从笑声中溜走”。学生从文本局部细节入手,不仅学会了排比句的写法,更感受到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再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之内读完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同时完成一个创意读书笔记———模仿小说写一个章节。学生是善于模仿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才情,他们写下了 《强盗感动了》《皆大欢喜》《蓝天下的小鸟》《自信的小乌龟》《挺立的玉米》等创意作品,从整体结构入手,迁移写作方法,文笔生动流畅,丝毫不逊色于作家。

怎样写读书笔记 篇8

嘿,这本书真不错!图文并茂,还加了注解。我大体上可以读懂,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写读书笔记。于是,我和表哥便相约去向爷爷请教。

爷爷说:“笔记,笔记,就是拿笔记下来而已。至于记什么,怎么记,全取决于你读书的目的。学校让你们诵读《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这还用说?当然是要让我们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行为规范。”小羽说。

“更主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我补充说。

“由此看来,你们的读书笔记应该以写读后感为主。写读后感也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摘抄《弟子规》上的有关语句,然后就此发表看法。也可以像记日记那样,按日期来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我要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说着爷爷便翻箱倒柜地找出两本很漂亮的小本子,“不过礼物不是白送的,得先在上面写一篇读书笔记给我看。”

我俩就像从首长那里接过枪一样,毕恭毕敬地向爷爷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接过小本子:“坚决完成任务!”

到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和表哥又来到爷爷家,向爷爷交了上次布置的作业。

2012年10月6日 多云转晴

今天,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这么一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杖艰难地爬上了车,站在一个坐着的年轻人的旁边。车上的乘客都把目光射向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这才很不情愿地把座位让给了老爷爷。

年轻人边让座边嘟嘟囔囔地说:“这是啥道理?花钱的站着,不花钱的反而坐着。”(按照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乘车是免费的。)

我听了这话,就感到很不舒服。《弟子规》上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良好的社会风尚。你现在年轻,随着时光的流逝,你也有年老的一天呀。所以我建议大人们也应该读读《弟子规》。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读到这几句,我不禁会心地笑了。这几句话太有针对性了,好像是对我说的,因为我叫门的时候就是这么回答主人的。

这样回答显然是不合适的。“是谁在叫门?”“我!”十分熟悉的人或许能听得出来,否则,主人便不知道你究竟是谁。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养成“人问谁,对以名”的良好习惯。

爷爷很感兴趣地看了我们俩的小本子。我的读书笔记是用日记的形式写的:

表哥的读书笔记则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

《雷锋的故事》的读书笔记 篇9

我们都有一个名字,但雷锋这平凡的名字却做出了平凡的事,那就是他的勤俭节约。他从不为自己着想,心里想的全是怎样去贡献国家。他自己的衣物都是一件补了又补的,试问一下,现在谁还会穿着这种补丁的衣物呢?为了给国家节俭,他把一些旧木板钉的“节约箱”装了一些破碎的铜烂铁。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连看都不看一眼了。但是我们不能小看这些破铜烂铁,虽然这些东西不起眼,但是没有它,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雷锋学习,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让机器永运转下去。

我作为一位中学生,虽然获得的知识比雷锋多得多,但却没有他这种勤俭节约精神。我们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在物质日益丰富后,今天,我们大家都不用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了。以前,我一看到打补丁的裤子,就逃远远的,现在和雷锋比起来,还真是惭愧呀!

雷锋的勤俭节约,让我看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勤俭节约”。在我们的校园里时常可以发现每天饭后,桶里增加了不少的剩菜剩饭,有时水龙头的水开着,像小溪般的流着。雷锋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勤俭节约,我忘不了那些打满补丁的袜子。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穿打补丁的衣裤了。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勤俭节约。雷锋每月只有六元钱的津贴费,而他一点一点地积攒,竟积攒了三百元钱。这三百元钱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不算什么,但对雷锋来说,这是国家建设的命根子。

现在的青年人,花钱比工作多年的家长还要大方。他们觉得现在的时代不同以往了。每天我们来学校,家长都会给零花钱,如果我们积攒起来,一定比雷锋的多吧。勤俭节约在什么时候都有是有意义的!超标准的浪费却是极不应该的。特别是我们这一代,未来的主人,更应该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继续浪费,做“伸手”派,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成为祖国的建设者,都不知道艰苦奋斗了。不懂勤俭和任意浪费,我们的国家将来会怎样呢?

中学生雷锋日记读书笔记 篇10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1

我很庆幸自己读完了《雷锋日记》全集,庆幸自己能以一种比较彻底的方式走进雷锋同志,而不是仅仅把他当成被神化、拔高后的宣传人物。从1959年到1962年,雷锋写了121篇日记,记录着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认知,这是一段生命的痕迹。固然,他的日记里有很多“永远听的话”、“打到美帝国主义”这种带有时代印记和特定环境的语句,但除去文本自身承担的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雷锋日记》基本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雷锋。作为解放军战士,他友善地跟群众相处,帮老乡犁地,在列车上帮乘客服务;作为班长,他关心新同事,帮战友拆洗被子;作为模范代表,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每天自学,并积极接受别人的批评……生活中的他,热衷于社交活动、爱好照相,是个时尚青年。在他的日记中,有对生活的感恩,有对自己的鞭策,有对人、对事的总结,甚至还有一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读后感。日记是一段旅程,一种释放,承载着他的小小世界,成为其喜怒哀乐的一部分,为自己的精彩代言。它让我看到,雷锋同志拥有丰实的内心,对生命充满热忱,掩盖在其普通的躯壳下的,是华丽的灵魂。

时代造就了雷锋精神,但它超越了时代。雷锋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自觉自愿追求的行为准则。以雷锋为镜,反观自己,做事还不够积极努力,执行力有待提高,对待困难挫折的心态远不够健康。我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和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心中充满希望,少一丝抱怨,让生活成为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要尽力帮助别人,把助人当成常态,相信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都是值得珍藏的人生注脚。

人是有风格的,通过日记我看到了雷锋的风格。他是个好人,更是个真实的人;他身上的人文之光,由内而外散发着光彩。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怀着感恩的心态,努力每一天,充实每一天,快乐每一天。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2

《雷锋日记》是一个真实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了,从中受到了许多教育。

雷锋小时候日子十分艰苦,他们都被地主和资本家欺负着。雷锋的家人相继死去,6岁的他只能去六叔奶奶家生活。小雷锋十分懂事,经常帮六叔奶奶分担家务。雷锋每次出差,都会帮乘务员擦地、擦窗、收拾垃圾,帮着妇女拎行李、抱孩子,帮着老人找座位。“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名言用来形容雷锋是再合适不过了。出差回到部队后,这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句就传开了。

我看后,心中十分惭愧,想起了一件不应该的事:一天,我和好朋友樊玲骑自行车出去玩。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摔倒了,围观的人很多,但都没去扶他。我走过去想去扶他,但樊玲拉住我,说:“我们不能去扶他,你没看见报纸上登的新闻吗?有位老奶奶翻绿化带时,差点儿就被一位司机叔叔撞了,还好叔叔急刹车了。老奶奶自己摔倒了,叔叔把她扶了起来,但她不但没说谢谢,还向大家说是叔叔把她的腿撞骨折的,把叔叔告上了法庭呢!”我听了,就没敢去扶。

现在想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如果马路上有人摔倒了,大家都不敢去扶他,那么,我们的道德和爱心就都没有了。看了《雷锋的日记》,我的感触很深:做好事是应该的,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但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后,我如果再遇到摔倒在地的老人时,一定后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3

“一颗小小螺丝钉,在一般人眼里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是,雷锋同志却从螺丝钉身上受到深刻的启迪,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决心做社会主义大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还是雷锋在湖南省望城县给县委张书记当公务员的时候。一次,雷锋跟张书记去下乡,一边走一边聊天。走着走着,忽然,雷锋觉得脚下被一个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生了锈的螺丝钉,便一脚踢到了路边。张书记问:“你踢的是什么?”雷锋说:“是一颗破螺丝钉。”张书记听了,一声不响,从草丛里捡起那颗螺丝钉,用手帕把螺丝钉擦干净,装进了上衣口袋。雷锋觉得挺奇怪,一个县委书记还拣一颗螺丝钉干什么?

过了几天,雷锋跟着张书记到县机械厂开现场会。在机械厂,张书记指着轰鸣作响的机床问雷锋:“小雷,你说,这机器为什么会转动?”“接了电。”张书记又问厂长:“如果这机床上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床还会转动吗?”厂长说:“那就要出毛病了!”聪明的雷锋这时已经明白县委书记为什么要捡那颗小小的螺丝钉了。只见张书记从口袋里掏出那颗螺丝钉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厂长。

在回来的路上,张书记说:“雷锋,你瞧,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机器上少了它可不行!革命也是这样,我们这些人就是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缺了谁都不行。就象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我们的工作缺了你也不行。所以,党把我们放在哪里,就要在哪里起作用。同时,我们国家的底子还薄,处处要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也不能浪费,积少成多啊!”

听了张书记的话,雷锋很受教育。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雷锋的心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他在92年3月写的一篇日记中说:“生活中一切大的和好的东西全是由小的、不显眼的东西累积起来的。”

雷锋在92年月7日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雷锋叔叔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残酷无情。”是啊,可是如今我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害自己的朋友,其实我们静静地想一想这样值得吗?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4

他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年轻有为的他已离开人世,但他的名字却家喻户晓,他的事迹却人人皆知。家里贫困的他,十几岁就开始出家打工。面对一个新的世界他显得如此渺小,但他没有畏惧,挺直腰板儿,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一颗宽大的心征服了所有的人。

正如《雷锋日记》中所说:他用自己辛苦攒下来的钱给同事看病却不求偿还。想到这儿,我哽咽了一下。就拿我们为例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而我们却变得如此自私,无理。不愿为他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却希望别人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现在我们都已进入初三,不再是小孩子了,应该懂事而不是再像六七岁时的我们叛逆,做事时不经大脑思考了。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住宿生,两周回家一次,家长可以在周六来探望。但是大家想想,我们的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谁不忙啊?谁不累啊?家长不来就打电话大哭大闹,家长一听不得了,就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提着大包小包零食来学校。有一次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父母临时有事没来,我等了一个多小时。于是下午就给他们打电话问为什么没来。当时我很气愤,但事后想想,难道他们不想见我吗?不是,他们当然也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呀。他们就只是为我奉献的吗?当然不是。回想起雷锋,他的付出却不求回报。有的同学就会不解的问:“他不是傻子吗?属于自己的干嘛给别人呢?”但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给予别人,哪怕是微小的力量,你也会得到心灵的安慰。”相比雷锋那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的自私是多么令人所憎恨。每当我想从别人那获取一点小便宜时,就会想到我的榜样“雷锋”,于是我便会打消这种念头,将自己的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雷锋虽悄然离开人世,但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永远不后悔。”这短短的六个字,折射出了他无比宽大的内心世界。他的离开,使爱他的人,敬他的人都感到了深深的惋惜,使曾经刁难他的人感到了深深的自责。这样年轻有为,乐于奉献的人让谁谁不心疼呢?有很多的人惧怕死亡,在死亡面前显得很胆怯,但是“人的一生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像雷锋一样,他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他的事迹,他的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雷锋日记》读书笔记5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这种说法的流传,源于雷锋精神的表面化。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着到底什么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弘扬雷锋精神,但却迟迟没有答案,直到我看了《雷锋日记》……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书柜里无意中找到了一本《雷锋日记》。当看到这本书时,我的顿时喜出望外,或许我一直在疑惑思考的问题可以在这之中寻找到答案。我迫不及待读起了这本书……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长长的吁了口气,我的灵魂似乎得到了净化……我决定出去走走,或许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更加深刻地理解《雷锋日记》的含义……

我在步行街上漫步着。突然,一道银白色的液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我前面飞来,我被吓了一跳,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人的唾液。当时我就被深深的震惊了。要知道,这里人来人往,他这一吐很有可能就吐到别人身上。如果吐到了别人身上,别人或许会不依不挠,要求吐唾液的人的人赔钱,吐唾液的人当然不会愿意赔钱,这样子两个人就很有可能会厮杀起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没吐到人有什么危害的。我想说,吐到地上,万一别人踩到,想想看,一个人的唾液在自己身上,这是什么感觉?这又怎么可能没有危害?或许,没人踩到,但如果道路清洁员看到,她们岂不是会恶心,或许还会呕吐,即使不恶心,那一口痰也增加了她们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结果,都绝对是和雷锋精神的本义是违背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奉献,而这种行为完完全全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当我回过神来,正好看到一个清洁员在打扫路面,他到我跟前,将那一口痰也打扫的干干净净,我看他的神情没有丝毫不甘的感觉。我顿时感到那个清洁员是多么的伟大!他努力地尽着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放松。在职业上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充分展现了他自己的价值!

随后,我进了一家书店,看到有很多学生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一些学科类方面的书。霎那间,我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去安静的看书。我想这就是他们对理想追求的表现吧,为了好好的报效祖国,所有人都在努力着!

我看了一会书就准备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我想,经过那天的经历,我更深切地明白了新时期的雷锋精神的内涵就是奉献,敬业以及理想。只有先明白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是什么才能更好的去弘扬这种精神,建设好美丽的心灵家园。

那么又要怎样弘扬与建设呢?我想了想,个人认为要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心灵家园首先要用实际行动,不能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其次还要建立奖赏制度,表彰那些先进人物以及先进单位,这样人们才会有积极性。学校也应该从实际上去帮助学生弘扬雷锋精神,而不是口头号召装装样子。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篇11

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二、安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

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的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的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当她与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的向伏伦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俩人很快坠入情网。安娜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而走,依伏伦斯基而生。

这也许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个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与伏伦斯基在一起,她体验了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了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了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了与爱人相伴出国旅行的幸福舒畅......她对伏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伏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伏伦斯基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伏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这无疑是安娜走上极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临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与索多金娜幽会。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极端,觉得她“从来没有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低三下四的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很多错觉,一会儿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象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惧,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她盲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离开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着”......安娜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混乱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车轮下......

三、结语

这样的爱情从一开头就是一场灾难,它从伤口出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伤口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渐渐她便陷入恨意与悔意的深渊中。在这过程中,她折磨了那些无辜的人。安娜就这样由一个思想单纯的贵族妇女而演变成一个思想复杂,充满怨恨的可怜妇女,就如渥伦斯基回忆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模样。当时也是在火车站上,她是那样神秘,迷人,充满爱心,自己在寻找幸福,同时也给别人幸福,而不是他记忆中最后一刻那种冷酷,复仇的形象。安娜虽有反抗社会的勇气,然而却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惯性生活,即使她最后选择以死来控诉社会,她的思想也太狭隘,她的死也是犹豫不决,矛盾的,以至于在死前那一刻,她被自己的做法吓呆了。“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她想站起来,想往后闪开,可是一个庞然大物无情地撞在她的头上,拉住她的背部。

因此很明显,她的自杀并非是想与社会彻底决裂而是以死来实行报复,假如在自杀前一刻,渥伦斯伦在他身边,我想无论如何她也舍不得这样做。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不用说在当时社会,即使当代,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种因赌气而选择以死来惩罚“敌人”,解脱自己的人。

在安娜的身上,我很自然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某些家庭潜在的危机。生活并非太多矛盾在为难我们,而是我们将太多的时间用在缠住这些无中生有的矛盾以致于栽倒在这些矛盾的旋涡中。

学习雷锋读书笔记 篇12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 伯尔曼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仿佛法律本身一样, 被无数人信仰。然而, 法律为何被信仰?到底是因其正义性, 还是因其有用性?换言之, 到底是该持有“对神法或为神圣信念所唤起的自然法之信仰”, 还是该相信“法律的世俗主义”?

伯尔曼无疑支持前者的观点, 认为“法律不只是世俗政策的工具, 它也是终极目的和生活意义的一部分。”他指出, “法律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这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存在于所有法律体系, 一如它们存在于所有宗教里面。它们提供了一种语境, 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规则都是在这一语境中被宣示, 并且从中获得其合法性。”因此, 尽管即使从尽可能宽泛的含义上来看, 宗教和法律仍然分别被视为人类对神圣的意识和对公正的观念不可能合一, 然而, 伯尔曼仍然相信, 法律与宗教的综合, 以及对法律的信仰, 将构架理想中的新世界。换言之,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可以说伯尔曼把法律等同于宗教, 至少是把二者看成一个整体, 甚至可以说他希望创建一种“法律宗教”, 同时具备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正义性, 类似于中古的西方社会, 对社会有着强大控制力的教会“试图使道德法律化, 同时使法律道德化”, 法律因道德而被套上了神圣光环, 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正义性。在伯尔曼看来, 法律本身因其正义而神圣, 因其神圣而被信仰。

然而, 谈及所谓法律应该像宗教一样被信仰, 在现在,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因为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上, 中国是缺少宗教这一基本的规则体系的。虽然有西方学者称儒学为“儒教”, 儒学本身仍然不能被称之为宗教。总之, 在中国不信仰宗教的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对于这一点, 也许可以用古朴的实用倾向来解释。可以肯定的是, 中华文明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大不同, 中国的宗教因素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宗教在我们的社会规则体系之下, 影响依旧甚微。一个对宗教缺乏信仰的国家, 谈何“如信仰宗教一般信仰法律”呢?

由此, 基于法律有用性的法律信仰认为, 西方人相信法律不只是因为法律有信仰基础, 而是法律能给人世间带来秩序, 能够恢复社会的平稳运作。西方宗教改革后, 教会失去了法律效能, 新教的怀疑主义使法律实证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19世纪七十年代后, 随着实用主义的盛行, 法律与宗教的二元对立被人们普遍接受。也就是说, 如果强求一个法律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的地方的人民去信仰法律, 无非是愚人或愚己。指望人民相信没用的东西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可笑。只有让人民看到法律的作用, 法律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个稳定的秩序、可预期的未来时, 人们才会去相信法律。

然而, 我个人认为, 这种基于功能派的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把法律视为一个纯粹的工具, 而工具的价值就在于有用。换言之, 如果出现一个比法律更有用的工具, 法律将被抛弃。事实上, 如果有好的集权者, 专政的有用性并不逊于法律, 例如中国中央集权专政的“人治”历史源远流长。这是否意味着, 只要选择好的集权者进行专政, 就可以抛弃法律了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法律的稳定性因素以外, 对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本身的信仰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对法律完全没有敬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就如同信仰基督教一样, 一个人要想形成对于基督教的信仰, 必须信仰上帝, 必须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那些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对一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存在的上帝信之仰之?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基督教教义中本身存在的正当性源泉。即基督教教义是符合基本的人性要求, 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 也是符合基本的人基本的道德观念。基督教教义中存在着诸多“爱你的敌人”“宽容”“十诫”之类的教令。这无论在哪个社会都是为人所尊崇的善品。而我们今天的法律同样如此, 法律必须有正当性基础。法律中所弘扬的必须是善的, 抑制的内容必然是恶的。而且必须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一般的善恶标准。所谓的对法律的信仰也是指对正义的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体系和法制过程的信仰。

“只有当我们承认法律不仅是社会功利问题, 而且也是、且主要是生活目的和终极意义的一部分, 承认法律关系到人的全部生命, 即不仅关系到他的理想和一只。而且还关系到他的情感和他的信念, 我们正在经历的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信任危机才可能得到应对和解决。”确实, 法律的作用有规范作用, 法律的价值有工具性价值, 但它位于法律价值位阶的最下面, 人们正是通过法律的秩工具性价值:秩序, 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最终价值, 这才是目的性价值。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法条, 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 那么法律的施行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法律施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但前提是, 制定的法律是正义的法律。即, 法律本身所代表的是正义。

波尔曼理想的新世界是对同时具备“神圣性”和“正义性”的法律完全信仰的世界, 我们现如今的世界显然相去甚远。然而, 该如何创建, 或者说改造成理想中的新世界呢?个人认为, 对于正义性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 对于神圣性的崇拜与信仰亦然。正因如此, 法律必将因其正义性而被信仰。

上一篇:第五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下一篇:《太阳能》参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