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通用10篇)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1
顽火辉石整理,绝对合理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1、知识产权的特征?
(1)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第一,独占性,即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第二,排他性,即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2)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
(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4)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指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识与作为有形财产对象的动产、不动产不同,它不占据空间、而且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身都是无形的。
(5)知识产权的法定性:观点认为:有形财产依据法律事实而发生,无需国家的认定、核准。而知识产权的发生必须依照专门的法律确认或授予才能产生。
(6)知识产权的双重性:
(7)约定高于法定:
1、我国目前有参加的关于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中国目前加入且生效的多边知识产权国际条约有:
(一)《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四)《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五)《世界版权公约》;
(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八)《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九)《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十)《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
(十一)《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
(十二)《专利合作条约》;
(十三)《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
(十四)《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
(十五)《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
(十六)《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
(十七)《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
(十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十九)《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
2、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区别?
我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排除上述情况下完成的发明创造,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3、商标侵权的表现形式?
1)即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2)销售侵权产品。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
(1)销售明知或应知是侵权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
(2)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商品装潢使用,并足以造成误认的。
(3)故意为侵犯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论述一下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现状与不足。(也可就单一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法进行论述,要求字数在1000字以上)
浅析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现状与不足
人类已经步入新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着空前巨大的变化。在各种法律领域中受其影响最深、冲击最大的首推知识产权法。党的“十八大” 报告提出要建立创新驱动型经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继续稳步推进。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借鉴国际公约、条约规定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国不断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专门法律主要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专门行政法规包括《商标法实施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专门部门规章包括《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等。此外,中国的民法、刑法、对外贸易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中也包括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规定。在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同时,中国也根据实际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政府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有-2-
关规定对国内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此外,中国还在不断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新法规。
总的来讲,中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能够完成的知识产权立法过程。尽管如此,但立法环节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
(1)法律框架相对完善但缺乏相应配套法律。以韩国以“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一案为例。虽然我国有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却无配套的保护传统节日立法,而相关法律日本和韩国早已相对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国际诉讼中处于劣势。
(2)法律体系不具完备性。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编织不够科学,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各单独法律的内容、手段等不够统一、协调,缺乏法典化的统一安排和规范。从结构上来说,结构优化原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我国缺乏处于基本法地位的知识产权法典,最基本的法典缺失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失去了其应有的完备性。
(3)分散立法导致责任制度不统一。目前,我国各知识产权单行法由不同的部门分别起草,这种分散立法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产生知识产权单行法之间在法律责任制度上的不协调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共性的内容重复规定以及在权利范围、保护标准、举证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中存在交叉和冲突等问题。
(4)法律本土化程度不足。这是造成当下知识产权立法“水土不服”的直接原因。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缺乏如西方长时间的文化积累,是“逼我所用”和“为我所用”的产物。在从国外法律向本土法律转化的过程中,法律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虽然中国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但如何将移植的法律本土化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5)法律文化缺失,知识产权信仰不足。这是造成当下知识产权法制问题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必然需要与其相配套的文化支撑,否则不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而在中国,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土壤。
(6)知识产权法律资源有限,执法、司法难度大。考虑到中国现实国情,当前中国的法律资源有限,很难做到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开展长时间、覆盖面广的管理活动。加之中国民众普遍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足,使其成为了侵权者而不自知。根据《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调查显示,在盗版消费群体中,有12%是因为不知道是盗版而误买,有41%是由于上当受骗而误买假冒侵权商品。
对于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是一个外来法律本土化和传统文化再改造的双向过程。应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同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本上不适应知识产权文化的精神内核。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2
继2007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目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后,2008年又新增农学为全国统考科目。从2008年起,农学门类的初试科目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和农学学科基础综合,除了外语之外的其他3门课程实行联合命题。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包括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各占50分。对于教育部进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学门类的初试改革,笔者认为,一方面初试科目的统一命题和联合命题改革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统一命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命题的基本原则,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试卷的质量,避免了同一学科专业试题难易度的重大偏差所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初试科目的命题改革也给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初试科目的命题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了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方法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考试大纲的出台使得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加有章可循。此外,考试大纲也对生化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仔细研读生物化学考试大纲,我们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改革以考查基础知识、核心教学内容为原则,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为考查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与一直以来生化教学的重点、难点基本一致。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点在以往的生化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肽的概念和理化性质、酶工程的概念和应用。但《动物生物化学》(第4版)对肽的概念和理化性质等方面知识没有系统和具体的论述,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生化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虽然本科阶段的生化教学目的并不是为考研服务,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考研已经成为许多本科生毕业时的选择。因此,生化教学在教学安排和管理要求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学生考研需求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生化教学没有一个在较大范围内可以共同遵循的考试大纲。教育部生化考试大纲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生化考试大纲的样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初试命题的特点大体可归结为3点:第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设计、命题,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加强考核基础知识的精神;第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均匀,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广度和深度;第三,注重考查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考试大纲给出的题型是生化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但是在考题的内容上,笔者认为其体现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换句话说,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死记硬背无法适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联合命题。此外,考试中实验题的出现也对生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且难理解是生化学科的特点,因此以往不少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例如对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点,可能学生记住了,但多数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样面对灵活多变的考题就感到很难作答。面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改革这一新形势,我们生化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试大纲样题中有10分的实验题,这一题型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对于涉及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总是从简、从略。笔者认为,其实关于实验技术的内容以及生化发展史中的经典实验,生化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广泛搜集资料,对经典实验的具体过程、当时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给予足够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增加生化课的趣味性,更能使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别人的失败或成功中得到启发,初步培养起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素质。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3
1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表面上任意一点。电场强度方向与该点处导体表面垂直。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导体,未被抵消的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3处于静电平衡的孤立导体,其表面上电荷密度的大小与表面的曲率有关。
2.简述楞次定律:
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自身所产生的磁通量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3.自感:
导体回路中由于自身感应电流的变化,而在自身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4.互感:
由于某一个导体回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在邻近导体回路内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5.电偶极子:
两个大小相等的异号点电荷+q和-q。相距为l,如果要计算电场强度的各场点相对这一对电荷的距离r比l大很多(r>>l)这样一对点电荷称为电偶极子。6.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
1在所有惯性系中,一切物理学定律都相同,即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相对性原理)
2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个方向传播速率都等于同一个常量C,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光速不变原理)7磁介质的分类:
1顺介质:μr>1,即以磁介质为磁芯时。测得的磁感应强度B大于无磁芯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B。顺磁质产生的附加磁场中的B’与原来磁场的B0同方向。
2抗磁质:μr<1,即以磁介质为磁芯时测得的磁感应强度B小于无磁芯时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B0,抗磁质产生的附加磁场中的B’与原来磁场的B0方向相反。
3铁磁质:μr>>1,即B>>B0,铁磁质产生的附加磁感应强度B0方向也相同。8.简述霍尔效应:
将一块通有电流I的金属导体或半导体,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使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则在垂直于磁场和电流方向上的a和b两个面之间将会出现电势差Uab,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9.两束光相干的条件
频率相同,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相位差恒定的光波相遇。10.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从同一波前各点出发的次波是相干波,经过传播在空间某点相遇时的叠加是相干叠加。11.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尔衍射的区别
12.马吕斯定律
如果入射光线偏振光的光强I0透过偏振器后,透过光的光强为I,则I=I0cosα 13.布儒斯特定律‘
2当入射角i与折射角γ之和等于90°,即反射光与折射光互相垂直时,反射光即成为光矢量振动方向与入射面垂直的完全偏振光,叫做布儒斯特定律。14.麦克斯韦方程组:
(1)电场的高斯定理
D*dSsiqi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磁场的高斯定理
E*dl-LdB*dS sdtB*dS0
S
(4)全电流的安培环路定律
H*dl(ILDI)
15.瑞利判据
当一个圆斑像中心刚好落在另一圆斑像的第一级暗环上时,就算两个像刚刚能分辨,这时两像斑中心的角距离为δR=1.2
2λ D16.简述晶体双折射现象:
当一束自然光射向各向异性介质时,在界面折入晶体内部的折射光分为传播方向不同的两束光线,这种现象称为晶体的双折射现象。
二.填空题
1电容串并联的表达式(1)串联
1111 CC1C2C(2)并联
C=C1+C2+C3 2.静电场的能量密度及磁场的能量密度
电场 w=ε120E2
磁场wm1BH 23.分辨本领公式
R=1Dλ
艾利斑半角宽度
θ0sinθ0=1.22
1.22λD4.光的五种偏振态:线偏振,圆偏振,椭圆偏振,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
5.质能方程:E=mc²
6.什么条件会产生半波损失:光疏到光密介质。
7.单缝衍射中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
θ0sinθ0=1.22
8.光栅方程:(a+b)sinψ=±kλ,k=0,1,2,… 9.静电场的环路定理:E*dl0
10.洛伦兹公式
/F/=qv*Bsinθ
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定则,F始终垂直于v.三.计算题
1.求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与电势
2(书练习11.9)电缆由导体圆柱和一同轴的导体圆筒构成,使用时电流I从导体流出,从另一导体流回,电流均匀分布在横截面上,如图所示,设圆柱的半径为r1,圆筒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2和r3,若场点到轴线的距离为r,求r从0→∞范围内各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解:在导体横截面内,一导体轴线为圆心作半径为r的圆为积分环路,如图所示,则根据安
λ D培环路定理有
B*dl=2πrB=μ0I
πr2I 当r B*dl=2πrB=μ02πrB=当r1 μ0Ir 22πr1B*dl=2πrB=μ0I μ0I 2πr B= π(r2r22)I] 当r2 B*dl=2πrB=μ0[I-22π(r3r2)μ0I(r32r2) B= 2π(r32r22)r当r>r3时 B*dlII0 一 B=0(例11.7)有一螺绕环,总匝数为N,导线内通有电流I,环的平均半径为r,求环内轴线上一点P的磁感应强度。 解:当环上的线圈绕的很密时,则其磁场几乎全部集中在环内,环内的磁力是以环心O为圆心的同心圆,如图所示。在同一条磁力线上各点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都相等,方向沿着圆的切线方向,且与电流I的方向间满足右螺旋法则,为求环内离环心O距离为r一点P的磁感应强度,可取过P点的磁力线为积分路径L,根据安培环路定理,有 B*dlBdlB2πrμLL0NI 由此得: B=μ0NI 如果螺绕环的截面很小,这时式中的r可认为是环的平均半径,2πrNn为单位长度的匝数,故环内任意一点的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B=μ0nI 2πr环内各点的磁感应强度可近似的认为是相等的,磁场是均匀的。 求环外一点的磁感应强度B时,同样可过该点取以环心为圆心的圆为积分路径L’,这时L’所包围的电流的代数和 I0,故得B=0.(ppt 51例2)当双缝干涉装置的一条狭缝后面盖上折射率为n=1.58的云母片时,观察到屏幕上干涉条纹移动了9个条纹间距,已知波长λ=5500A0,求云母片的厚度b。 解:没有盖云母片时,零级明条纹在O点;当S1缝后盖上云母片 后,光线1的光程增大。由于零级明条纹所对应的光程差为零,所以这时零级明条纹只有上移才能使光程差为零。依题意,S1 缝盖上云母片后,零级明条纹由O点移动原来的第九级明条纹位 置P点,当x< (n-1)b=kλ 所以 b=kλ/(n-1)=9×5500×10-10/(1.58-1) =8.53×10-6m (ppt 77牛顿环)用氦氖激光器发出的波长为633 nm的单色光做牛顿环实验,测得第 k 个暗环的半径为5.63 mm , 第 k+5 暗环的半径为7.96 mm,求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R.rkkR解: rk5(k5)R 225Rrk5rk rk25rk2 R10.0m 5(书习题12.4) 如图所示,一电阻为R的金属宽假置于匀强磁场B中,长为l,质量为m的导体杆可在金属框架上无摩擦的滑动。现给导体杆一个初速度v0,求: 1.导体的初速度v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2.回路中感应电流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3.在时间t→∞时,回路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解:(1)设导体杆的速度为v,所受安培力为 BlvB2l2vF=IBl= BlRR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B2l2vdv=-m Rdtt0vdvB2l2 dtv0mRvV=v0eB2LtmR B2LtBlvBlv0emR(2)i==RRB2LtmR(3)W=εidt(Blv0 e00)(Blv0eRB2LtmR)dt=mv02 (ppt 141例2) 例 2、一束波长为 =5000Å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在一个单缝上。(1)已知单缝衍射的第一暗纹的衍射角1=300,求该单缝的宽度a=? asink(k1,2,3) 第一级暗纹 k=1,1=300 a0.521.0m sin1 (2)如果所用的单缝的宽度a=0.5mm,缝后紧挨着的薄透 镜焦距f=1m,求:(a)中央明条纹的角宽度;(b)中央亮 纹的线宽度;(c)第一级与第二级暗纹的距离; (a)sinaa 20.5m302210rad3 a0.510m(b)x0f02103m2mm(c)233xf()1(210110)m1mm21 aa(ppt181)例 1、波长为6000Å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一光栅上,第二级明纹出现在sin2=0.2处,第4级为第一个缺级。求:(1)光栅上相邻两缝的距离是多少?(2)狭缝可能的最小宽度是多少?(3)按上述选定的a、b值,实际上能观察到的全部明纹数是多少? (2)由光栅方程 sin1,kkmax ab6mk10 max0.6m 在-900 (ppt 209)例1.有三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第一块与第三块的偏振片化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块和第一块的偏振化方向相互平行,然后第二块偏振片以恒定的角速度 绕光传播的方向旋转,设入射自然光的光强为I0 证明:此自然光通过这一系统后,出射光的光强为: II0(1cos4t)/16 证明:由图所示,在t时刻, 2II2cost2I2I1cos2t I0cos2tsin2t2(1cos4t)I016 t=00,900,1800,2700时,输出光强为零。 t=450,1350,2250,3150时,输出光强为。 第十四章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 1.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也称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 2.社会认同过程 (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 (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 (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 角色与身份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但是,“角色”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角色理论来揭示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的担当角色。对身份的认同,更侧重于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将焦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1.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也是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发现了“我”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 2.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即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 3.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在二者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自我认同,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自我认同不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是相互关联的。 4.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相关研究 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被分为八类:先赋性特征、社会角色特征、兴趣与爱好特征、自我定向特征、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内在信仰特征、存在性特征。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 (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2.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 3.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使个体形成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 4.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来自自我和他人盼价值评价建构了生活意义。 二、社会认同的条件 (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 1.群体名称或标志 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历史遗迹、自然景观、重大科技创造、重大事件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等。 2.外群体成员的出现 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 3.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 麦圭尔等(McGuire,McGuire&Winton,1979)对一些男孩和女孩的研究发现,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 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的群体。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早期谢里夫的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泰菲尔(Tajfel,1982)等人的“最简组间情境”实验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 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 (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 1.类别化 类别化是指把相似的因素归为一类,这可以使人们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已经分开的两组因素。 类别化的过程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易取性或易得性(accessibility)易取性是指在一般情境下提取类别的便利性。一些社会身份具有明确的性质,类别边界清晰,因而具有较高的易取性。具有知觉易取性的类别,即心理现实与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现实的相互关联紧密的类别,可以用心理群体的实体性程度来表达。高实体性的群体会被感知为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勾画的群体边界会更为牢固,群体的认同感也会更为强烈。 (2)对比的切合度(comparative fit)在进行类别化时,群体或类别间的对比切合度高,被个体选择使用的机会就会比较大。一个类别可以对应所有这一类别之外的所有事物,也可以对应某一相近但又有差异的事物。 (3)规范切合度(normative fit)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如果每一类人的行为非常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预期,那么这类人被归为一类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类别化上的文化差异。东亚人在进行类别化时,会较多考虑分类对象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北美人则更偏重考虑事物之间的类属和逻辑。 2.自我类别化 自我类别化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个体成为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一员,与其他相同类属的成员便形成了心理群体的关系。 (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对群体类别进行划分的同时,个体也把自己的信息与这一划分相联系,因此形成自己社会类别的所属定位。这一过程就是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即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隐退,而群体的身份凸显。然而,这种去个性化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个体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三)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此处的社会比较是将各种群体或类别信息进行比较。与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讨论的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是比较个人与他人,即人际比较,比较的是“我”与“他”,因此,实质是比较“我”与“我们”;而前者是比较社会群体,即“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比较。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形成了本群体或本类别的心理独特性。 综上所述,臼我类别化、认同定位和比较的结果是个人获得“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由内群体概念,个体形成群体自尊、归属感和内群体偏私,即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感到自豪,在行为和态度上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由外群体概念,个体形成对外群体成员的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 四、社会认同的效应 (一)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 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和积极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 (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 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即“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自我刻板印象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强化社会身份认同;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即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 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身负重任。 (三)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是因为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个性特征时,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不是实验室中的),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最强烈。 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 五、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理论意义 (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 社会认同研究可以应用在组织凝聚力、国际关系、族群或族裔冲突、职业流动、社会影响、社会运动、宗教行为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 1.国家认同 现代民族国家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或民族概念,它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越来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况。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周围的人打交道,而且要以某一国家国民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打交道。 香港的心理学家(林瑞芳等人,1998)研究发现:广州青少年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较香港青少年强烈,香港青少年则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强烈。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对国家的责任感是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由于国家认同过程包含有提高认同者自尊与自豪的动机,因而与对国家的正面评价非常有关。 2.文化认同 人们对于自己祖国形成的认同,也伴随着对本国语言、习俗、民间信仰、历史等文化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即:文化范畴认知、文化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文化的卷入。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方言认同、习俗认同等相独立的性质,表现出文化认同强大的动力性,为移民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保持自身特征提供了心理资源。 3.性别认同 性别身份认同始于人的婴儿期。到了青春期,个体获得了性别同一性,获得性别“内群体”的概念。性别认同有本身的特殊性: (1)比较的单一性 当性别认同发生时,个体总是将异性作为外群体进行比较,比较对象是单一的,比较的后果是增强了两性差异的二元对立。这种认知图式易导致刻板印象和对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角度以及社会教化的归因,而使社会类别的先赋性、固定性被特别凸显出来。身份认同本身具有的社会心理联系被生物联系和心理联系替换了,能动的选择性也被顺应和服从社会安排和角色要求取代了。 (2)社会性别的影响 性别是一个社会化了的概念。社会对性别社会意义的规定,使社会生活被性别社会意义性别化了。性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性别化,使性别成为定义社会成员的指标之一,它不仅根据社会期望规范了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后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内群体认同的普遍效应——自尊的提高和对外群体的排斥和贬低——在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并不典型。女性在女性群体中会表现出较高的领导才能、成就动机和自信,不与异性进行社会比较可能是其原因。在女性内部,性别因素不再凸显,个人的成就要依赖个人的努力和优秀的个人特质。对于非传统的女性,性别更带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传统女性来讲,性别更带有负面的意义。 (二)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者以群际关系为思考背景,对主流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形成的理论、社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会影响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人际吸引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1.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 关于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社会认同理论提出了“社会身份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 (1)理论要点 社会群体是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对于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定。个体意识到他们是相同的一个社会类别中的成员,对他们的社会类别有一个“群体意识”或“群体知觉”,这是群体行为的心理基础。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心理群体,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拥有一种“我们感”、“归属感”。群体中的成员由于对群体的认同会重新来理解自己周围的成员。 (2)与社会凝聚力模型的差别 ①在小群体的形成问题上,社会凝聚力模型可能更加有效,而对于大的社会类别或大群体形成的问题上,社会身份认同模型对群体凝聚的解释可能更有效。②社会身份认同模型更加强调认知因素,而社会凝聚力模型更强调情感的因素。社会身份认同模式更加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联系,而不是将他人作为一个外在的因素和对象。 2.从众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固体物理理论基础并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考试对象为参加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内容包括:晶体结构、倒易点阵与晶体衍射;晶体结合;晶格振动及热学性质;自由电子费米气体;电子能带论。 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 三、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固体物理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答题时间:180分钟。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 150 分 晶体结构、倒易点阵与晶体衍射约20%; 晶体结合约20%; 晶格振动及热学性质约20%; 自由电子费米气体约20%; 固体电子能带论约20%题型比例 简答题(包括概念、模型及物理现象的解释、判断题、简单计算题)40%; 证明题20%;计算题 4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晶体结构、倒易点阵与晶体衍射 晶格结构的周期性与对称性:初基晶胞、惯用晶胞,晶向与晶面指数;典型的晶体结构;倒易点阵,布里渊区;布喇格方程与劳厄条件,结构因子与原子形状因子。 2晶体的结合晶体的结合类型及基本特点;离子晶体内能,马德隆能与马德隆常数、离子半径;分子晶体内能,Lenard-Jeans势;内聚能与平衡点阵常数。3晶格振动及热学性质 一维单原子链与双原子链的振动方程、简正模式,光学支与声学支色散关系、长波近似;点阵振动的量子化,声子,模式密度;固体热容的德拜模型与爱因斯坦模型;非简谐效应与晶格振动的热导率。 4自由电子费米气体 金属电子气的能量状态,费米能与费米波矢,态密度;电子气的内能与热容;欧姆定理与霍尔效应、电子气的热导率。固体电子能带论 布洛赫定理;近自由电子模型,能隙的起因;能带计算的紧束缚模型;布洛赫电子的速度、加速度与有效质量;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基本特点。 考试系统是目前教育行业应用较多的软件。但在通常情况下,均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发,导致软件的维护困难,且其中的通用功能模块难以重用在其他系统中。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程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使用人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对象出发来构造软件系统,并在系统构造中尽可能地运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开发软件,可以克服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维护和重用困难的缺点。 2 考试系统概述 考试系统主要实现题库管理、试题编辑、试卷设置(组卷规则设置)、试卷生成与印制、在线考试、试卷质量分析、成绩分析等功能。用户分学生、组卷教师、审卷教师、阅卷教师、考试管理员、试题编辑员、题库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等角色登录,只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操作。 考试的过程为:组卷教师设定的试卷的题型分布要求、各章节题目分布要求、试题的总体难易程度等参数,系统生成试卷;审卷教师审阅组卷教师的试卷设置及系统生成的试卷;考试管理员印制试卷并组织学生参加考试,或直接组织学生参加在线考试;阅卷教师控制系统自动批阅要求自动阅卷的试题,并手工批阅要求人工阅卷的试题;考试管理员控制系统自动进行成绩分析;学生可以查询个人成绩,考试管理员可以查询所有考试信息、成绩信息和成绩分析结果。 题库管理的过程为:题库管理员设置题库的结构;导入/导出试题和子库;试题编辑员编辑题库中的题目;题库管理员维护题库的结构和题库中的试题。 3 需求获取与系统实现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软件的开发需要经过需求捕获、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编码实现、测试等步骤。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使用面向对象技术时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对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所有步骤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UML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用于描述软件系统,帮助构建精确、无歧义和完整的模型;以预先统一定义的符号可视化地表示软件系统,无歧义地解释由另一个开发者写的模型;构造可与种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直接通信的软件系统模型,并且直接生成框架代码:在开发和部署阶段,通过表达系统的需求使软件系统的模型文档化。在各个步骤中,主要得到用例模型、分析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设计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面向对象的代码及面向对象的测试用例等成果。 所有系统均可表示为2个方面: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在面向对象技术中,建立的模型主要分为用例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3类。用例模型:使用用例分析捕获需求,得到描述捕获的需求的用例模型。静态模型: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成类图等模型,用于表示系统的静态结构(说明系统包含什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但它并不解释系统中的各个对象是如何协作来实现系统的功能)。动态建模:使用交互时序图、协作图和活动图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系统的动态行为指对象是如何进行通信以及通信的结果如何)。 本系统使用用例驱动的开发过程,主要使用用例分析(Use Case Analysis)获取用户需求。用例驱动指以用例为驱动力驱动软件开发,即从用例出发,首先将用户需求转换为用例,使用用例描述用户需求,并根据用例的描述和分析,使用静态图描述系统核心类,然后进一步描述系统动态行为,得到分析模型,并进一步驱动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的工作。 3.1 用例模型 要建立用例模型,首先要找到用例的执行者Actor。在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发现Actor:分析使用系统主要功能的人,分析维护、管理和维持系统的日常运行的人,分析系统需要控制的硬件设备,分析系统需要交互的其他系统和对系统的结果感兴趣的人。分析系统,得出了学生、出题教师、试题库管理员、考试管理员、组卷教师、监考教师、阅卷教师、授课教师等Actor,并得到各个Actor的相关用例。 主要的用例如图1所示。 3.2 分析与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Object Oriented Design,OO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一种工程化规范。具体地说,OOD就是根据需求决定所需的类、类的操作以及类之问关联的过程。OOD的目标是管理程序内部各部分的相互依赖。 面向对象分析和面向对象的设计之间有密切的衔接关系。从分析到设计是一个逐渐扩充的过程,是在同一个对象模型基础上调整改进和扩充的过程。OOA以问题为中心,OOD则解决如何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它遵循抽象、求精和模块独立性的原则。 抽象是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它关注于事物的一般特性,不考虑底层细节。求精是一个和抽象相反的过程,它将某个宏观功能不断分解、逐步细化。模块独立性指模块之间的接口惟一,高内聚低耦合,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式的软件容易开发,容易维护。 通过分析与设计的各种方法,得到系统的分析模型和设计模型。主要的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题库管理与编辑相关类:题库管理类、试题编辑类等; 试卷相关类:设定组卷规则类、试卷类、审卷类等; 考试相关类:,考试设置类、考试类、教师批卷类; 统计和分析类:考试情况统计类,考试成绩分析类; 辅助类:用户管理类、用户类、学生类、数据库连接类等。 核心的类如图2所示。 4 S-P,S-T分析 本系统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试卷质量分析和成绩分析。成绩分析以自定义统计分数段的方式统计某一个分数段的人数和百分比并且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出来,可以根据自定义分数段统计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等;计算平均分、标准差等;S-P分析和S-T分析。试卷质量分析包括分项质量和总体质量分析,其中,分项质量分析包括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参数的分析,既根据难度与区分度得出试题质量的结论:总体质量分析包括试卷的信度、效度及难易度等参数的分析,可得出试卷质量的评价结果,并可打印评价结果。 S-P表是一种将测试、练习的得分数据排成一览表,并对学生和问题的特性以视觉化的图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S-P表是以学生(Students)数据作为纵轴,问题(Problems)数据作为横轴做成一览表,该表去学生和问题的第一个字母,故称之为S-P表。 注意系数是用于S-P分析的重要参数。是指实际的反应模式与完全反应模式的差异程度。 即:注意系数: 当学生的注意指数大时,说明该学生做错了对于学生整体而言较容易的题目,而做对了对于学生整体而言是较难的题目。当问题注意指数过大时,表示该题被成绩较好的学生作错,而被较差的学生做对了,说明该题的区分能力低,从分等的意义上讲它的使用价值降低。 注意指数本质上是个体与整体量化的比较。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S-T分析是对每个学生对每道问题做出反应的时间给予记录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应用S-T分析可以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当然它不像项目反应理论对问题刻画那么精细。它用时间反应矩阵来表示(水平方向是Time ,垂直方向是Student)。 集体反应曲线就是对某一个测验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人数随时间变化的积累曲线。包括正答曲线和响应曲线。利用集体反应曲线,可以对问题的类型、难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时间做出分析。根据正答曲线的形状。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 如果曲线起始部分较陡,说明大部分学生做出正确的反应,表明问题过于简单; (2) 如果曲线起始部分较缓慢,那说明许多学生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做出正确反应,表明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存在程度差别; (3) 如果曲线分为2段,表明问题难度不大,但学生中存在程度不同的集团。 5 结 语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设计实现了考试与试题库管理系统。系统克服了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维护和重用困难的缺点,容易维护,很多的类可以在相似和相关的系统中重用。另外,系统融合了现代教育测量学原理和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试卷的多种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试卷的信度、效度等指标可以做定量定性的分析,从而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考试效果,对教师教学、学生个性培养、提高命题质量、使考试工作趋向科学性、规范化,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摘要: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UML来实现考试系统的开发,克服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维护和重用困难的缺点,融合现代教育测量学原理S-P,S-T分析和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使考试系统和形成性教学效果评价有机结合,创新地扩展了考试系统功能,并用C#实现在线考试和形成性教学评价的集成系统,对监控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面向对象,UML,考试系统,S-P,S-T分析 参考文献 [1]方贵宾,李侃.UML和统一过程实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金平.考试质量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03-107. [3]郑日昌,漆书清.考试的教育测量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朱鸿,金凌紫.软件质量保障与测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7]李世亮.在线成绩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8]方贵宾,李侃,张罡.UML和统一过程实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Sierhuis M.An Object-oriented Design Method for Know-ledge-based Systems[C].USA:1991 IEEE/ACM Con-ference on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Expert System Pro-grams,1991. [10]Alto P.The Iris Database System[J].ACM SIGMOD Re-cord,Proceedings of the 1990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1990. 经济制裁.企业.公积金.抵消权.会计结算.比例税率.产品缺陷.回扣.划拨土地使用权.商标标识印制管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商业银行.它有哪些特征 2.证券违法行为包括那些种类.法律正对这一行为所规定的处罚措施有哪些 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对“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的范围,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程序与该企业的形势是如何规定的4.为<保险法>中的最大诚信原则所要求的投保人与保险人承担的义务各有哪几项.这部法律关于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规定同<经济合同法>关于同一权利的规定有何种区别 三.论述题 1.<仲裁法>中的自愿原则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由这部法律中的那些相应规定来体现的.2.试述公司的能力及其与自然人能力的区别 《流行病学》(代码827)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本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I.考试性质 流行病学考试是我校生物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流行病学考试要求考生: 1.2.3.4.准确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熟悉其研究范围与应用。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常用指标。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各分类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 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5.6.7.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30% 基本原理 40% 方法应用 3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0分(1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 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分析计算题 20分(1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 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 3.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第五节 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1.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2.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3.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 1.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2.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4.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 1.概念 2.现况研究的目的 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 2.确定研究的对象 3.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4.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 5.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6.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7.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3.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4.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2.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3.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4.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5.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1.基本整理表 2.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 3.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4.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3.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第三节 实例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一般步骤 2.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整理 2.数据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 3.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2.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3.混杂偏倚 第七节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2.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明确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3. 确定实验现场 4.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5.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6.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7.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2.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 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第六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第七章 筛检 第一节 概述 1.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2.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3.筛检实施原则 4.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1.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第三节 筛检效果评价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第四节 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 研究的真实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偏倚 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病因的定义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第三节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第四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第五节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二、诚信应考承诺书: 诚信应考公平竞争(致考生的一封信)2011.doc 三、考场安排: 考场安排2011.xls 四、考场示意图(文理学部 工学部 信息学部) 五、考试时间 2011年元月15日 上午8:30-11:30 考试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 下午2:00-5:00 外语 2011年元月16日 上午8:30-11:30 考试科目: 业务课1 下午2:00-5:00 业务课2 六、考试地点:见准考证(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试地点查看所在考场及座位号,了解考场有关注意事项)。 七、有关注意事项 1、今年“准考证”由考生使用A4复印纸上网自行打印。 2、经研究,今年对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及工程管理硕士”的考生试行刷“二代身份证”入场,请考生携带二代身份证并提前30分入场,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3、少数非标考场详细情况(考场:2、4、5、10、11、12、13) 祝广大考生硕士入学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招生就业工作处 2011年元月4日 下一页 科目:中外舞蹈史2002年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 相和大曲 希腊--克里特岛的舞蹈 3 印度的古典舞 4 芭蕾舞艺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欧美舞蹈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二 简答题(任选2题,每题15分)简述西周雅乐包括哪些舞蹈?舞蹈表现了哪些内容? 2 简述中国汉代舞蹈兴盛的原因 3 简述古埃及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三 论述题(50分)什么是现代舞及现代舞发展的历程。科目:中外舞蹈史2003年 一 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希腊--克里特岛的舞蹈有哪些种类? 2 印度的古典舞何时形成? 浪漫主义时期有哪三部著名芭蕾舞剧? 4 新秧歌运动怎样兴起? 5 宋代舞队 二 简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 汉代艺术成就 2 学堂舞蹈怎样产生?它在我国近代舞蹈史上有何意义? 3 德国早期现代舞蹈艺术家代表,其艺术贡献 4 比较古希腊与古埃及舞蹈艺术特征 三 论述题(任选一题回答,共40分)1 中国舞蹈美学传统 2 21世纪现代舞发展趋势 科目:中外舞蹈史2004年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推荐阅读: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08-14 长安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09-11 202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真题09-27 福州大学2015考试大纲05-18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4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5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6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7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8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9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期末考试(2014.1.14)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