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庭法制报告会

2024-12-08

行政庭法制报告会(精选8篇)

行政庭法制报告会 篇1

关于2021年行政审批局依法治县和法制政府建设的自查报告范文

今年以来,县行政审批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为推动富丽安康新XX建设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保障。现将20XX依法治县和法制政府建设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部署

(一)领导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县行政审批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依法治理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加强领导组织保障。一是调整单位推进全面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任组长,亲自研究部署重要工作,亲自解决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点环节,亲自督办重要任务;落实其他领导“一岗双责”,把中心工作和法治建设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评、同奖惩。二是设立推进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落实一名兼职工作人员。三是逗硬检查和工作考评,将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纳入个人目标考核,与年终评优评先挂钩。

(二)建立完善制度。根据县20XX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目标责任及工作任务,健全制度,强化责任,规范行为。一是制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县20XX年工作要点》《20XX年会前学法工作计划》《20XX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等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学法用法的紧迫感和推动法治建设责任感。二是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依托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公示栏、会议、微博等形式不断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对我办财务收支、重大决策、规范性制度文件等全面公示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二、强化学习,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一)认真学法。把党的政治理论、各级会议精神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七五普法等纳入全体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县学习内容。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坚持集中学法、会前学法、网络学法和个人自学。全年会前学法XX次、观看《蒙尘的初心》等专题片,增强了大家法治意识,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务服务管理能力。

(二)法治进基层。一是通过会议、宣传专栏、展板等形式加强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宣传。在帮扶村重点宣传了“七五”普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扶贫政策以及省、市、县推进依法治县相关会议精神和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等,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制意识。二是通过农民夜校、群众会、党员会等进行法治宣讲,发放扶贫政策宣传资料XX余份、政策明白卡XX多张,培养了一批法律明白人,化解矛盾纠纷10件次。

三、抓住重点,依法监管政务服务

(一)牵头推进“放管服”各项改革情况。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牵头制发《XX县推进“放管服”改革20XX年工作要点》《XX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及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要求,全面落实牵头工作职责任务,督促各相关部门扎实开展20XX年“放管服”改革对接工作,确保全县“放”的效果持续显现、“管”的制度不断健全、“服”的体系更加完善。

(二)牵头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创建情况。一是制定创建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扎实履行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牵头责任,印发《XX县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和《关于推动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落实的通知》,对创建一流营商环境XX条XX项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表,并对工作任务实行台账式管理,按期验收销号,确保创建顺利推动。二是全面清理中介服务事项,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经清理审核,XX县20XX年共保留政务服务相关中介服务事项XX项,涉及政务服务事项XX项(其中行政许可XX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检查3项、其他行政权力3项、行政征收1项)。三是持续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经清理,县级25个行权部门(单位)行政许可事项主项X项,办理小项XX项,纳入“最多跑一次”事项XX项、“全程网办”事项XX项、“马上办”事项XX项、“网上办”事项XX项、“一次办”事项XX项、“就近办”事项X项。带有审批性质非涉密的行政确认事项主项X项,办理小项XX项,纳入“最多跑一次”事项X项、“全程网办”事项XX项、“马上办”事项X项、“网上办”事项X项、“一次办”事项X项、“就近办”事项X项。带有审批性质非涉密的其他行政权力事项主项X项,办理小项X项,纳入“最多跑一次”事项X项、“全程网办”事项XX项、“马上办”事项X项、“网上办”事项X项、“一次办”事项X项、“就近办”事项X项。带有审批性质非涉密的公共服务事项主项X项,办理小项X项,纳入“最多跑一次”事项X项、“全程网办”事项X项、“马上办”事项X项、“网上办”事项X项、“一次办”事项X项、“就近办”事项X项。四是协调配合,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全面推行企业设立登记“012”提速计划,实施简易注销登记。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实行联合审查、一次性告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备案由原来的X个工作日缩减至X个工作日,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限由原来的X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开通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将不动产抵押登记、转移登记业务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抵押权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异议登记现场办结。强化要素保障和跟踪服务,坚持党政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坚持每季度举行“政银企”对接会,搭建融资对接平台。积极推广电子发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XX户,其中新增登记企业XX户。

(三)改进公共服务,便利群众办事创业。纵深推进“三办”改革,将电子政务外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到乡镇。全面压缩行政审批事项,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公布《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为全市中介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公布《XX县县级部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20XX年版)》,县级XX个部门(单位)增加公共服务事项XX项、减少公共服务事项X项,共保留公共服务事项XX项;公布《XX县县级部门行政权力清单(20XX年修订本)》,县级X个行权部门(单位)共有行权事项XX项,其中行政许可X项、行政处罚X项、行政强制XX项、行政裁决X项、行政给付X项、行政征收X项、行政确认X项、行政检查X项、行政奖励X项、其他行政权力X项,确保实现“一切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四)强化政务服务行为监管。切实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监管。及时与上级衔接解决一体化平台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加强一体化政务平台事项录入。采取电子监察、现场查看和走访调查相结合,将一体化平台运行情况、政务服务大厅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班工作纪律情况作为监管重点,适时巡查,提醒通报。今年以来,对X个乡镇和县级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视频监控、上班纪律等方面发出工作提示函X次、整改通知X次;每季度对X个营商环境牵头单位推进情况发出工作提示函,督促按期完成。各行权部门根据本行业监管实际制定“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明确监管对象抽查比例和频次。1-X月,全县共开展双随机抽查X次,抽选执法人员X人次,抽选检查对象X个,处理违法违规行为X起。

(五)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切实理顺政务服务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对政务服务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和视频监督,提升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智慧型实体政务大厅建设,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大厅融合发展,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全程网办”率达80%以上。三是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推动证照、办事材料、数据资源共享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企业和群众到政务服务大厅办事所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四是加强办件管理。1-X月,县政务服务大厅受理行政许可XX件、办结XX件,受理公共服务XX件、办结XX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受理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XX件,办结XX件。

行政庭法制报告会 篇2

关键词:行政决策,依法行政,行政程序

1 行政决策的特征

(1) 行政决策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行政决策同其他决策、特别是经济决策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行政决策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以社会公共事务和人民的利益为决策的对象和出发点, 其目的是贯彻执行统治阶级意志。

(2) 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重大性、广泛性。

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的重大公共事务进行的决策, 只是在为实现较重要的行政目标时所进行的, 其直接面对的是公共利益, 而非具体的个人或组织权益, 作出的是影响到不确定对象利益的决定, 并非所有的行政决定, 因而不公正、不合理产生的危害性也非比寻常。

(3) 行政决策具有复杂性。

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行政决策的对象日益庞大、复杂、多变, 决策目标日益多样化。行政决策决定着价值分配, 因此, 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会对它施加影响, 所以行政决策过程必然是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 有交易、有妥协、有针锋相对的冲突, 甚至有战争,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行政决策一定要谨慎从事。

2 法律监控的必要性

(1) 从决策主题来看, 我国法律对决策主体和决策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 使之成为法律盲区, 从而导致决策主体的决策机构条块分割。现代行政决策理论认为, 行政决策系统包括信息、咨询、中枢、执行、反馈五个机构。我国的行政决策系统还不完善, 特别是信息系统和反馈系统, 以至于行政决策机构也不成熟。另外, 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也尚不合理。在知识结构方面, 有相当部分的政研人员掌握的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现代决策研究者所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缺乏现代公共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官僚主义工作作风也是阻碍行政决策科学化的一个因素。

(2) 我国行政决策程学缺乏法律保障, 使得程序成了走过程。

一是不重视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决策的目标应该是尊重客观规律, 合理运用政策, 使政策更好地为调整对象服务。然而,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行政决策行为很多都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使方案的产生缺乏充分的依据。二是行政决策程序不健全。在我国行政决策实践中, 一些重要环节往往没有受到重视, 甚至被忽视。行政决策程序尚未真正实行, 不经过长期调研、理论探讨和专家论证, 少数领导光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决策的现象仍不少。

(3) 行政决策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法可依是推进领导依法决策的前提, 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目前, 我国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 自上而下的监督由个人好恶左右, 随机性很大, 一旦决策失误, 没有或很少追究责任, 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 专门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 造成不少环节弱监或者虚监, 形成了决策失误和权利滥用的危险地带。

3 完善法律对行政决策的监控方式

(1) 塑造权力行使的合理结构。

①无论是何种体制的国家, 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方式大都呈现一种相互配合, 相互约束, 彼此控制的格局。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各自的权限范围的划分, 在当代多数宪政国家, 都体现出一种相互“节制”的状态, 即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相互尊重, 同时也相互监督。三权的谨慎行驶的格局, 最终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用制度从客观上控制人性的弱点, 使权力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私权的保护, 最终实现人权的最佳保障。

②立法从授权方面对行政权力的行驶进行有力监督。在我国,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合理控制, 是人民授权政府管理社会的体现, 从而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某项禁止和控制就显得合理与必要。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保护。对行政决策的有力监督, 是限制行政权力,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不可或缺的保障。

③立法机关通过预算等决策机制对行政决策进行有力监督。代表人民享有立法权的机关, 可以通过决议来监控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从而为政府决策预设一有效机制, 使其在决策时就要考虑是否可以被通过。预算在行政活动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一方面它能激发行政官员的工作动机, 另一方面它为行政机关完成既定任务提供了资金基础。这样可以使行政决策更加谨慎有序的进行, 以使其结果最优, 最大程度上避免失误的发生。

(2) 完善权力行使的程序构建。

①完善以听证程序为核心的行政程序监督。

结构上的安排强调在授权之时对行政机关的实体权利进行控制, 而行政程序则强调对行政决策过程的控制。行政机关在作出一个重要的决策时, 往往需要根据法律的授权范围, 遵循一定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结果, 从而发挥行政程序的强大作用。在构建我国法治国家的当代, 许多学者和法律事务人员对法律程序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行政决策中, 完善和严格实施行政听证程序, 扩大行政决策的参与人的范围, 给予利害关系人参与的机会, 听取他们的申辩和建议, 可以使行政决策更趋近于合理性与科学性。

②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中相关制度的法律化。

行政决策程序的立法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制度实现的,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决策的实践, 在一般行政决策程序中应当包括咨询制度、论证制度、听证制度 (上已论述) 、公示制度等。咨询制度主要用于解决行政决策中某些专业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利用咨询机构的智力支持进行行政决策的做法已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美国行政程序法的要求, 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经过咨询程序。公示则是指行政决策方案拟定之后, 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或互联网等方式向社会发布, 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公示制度是行政公开的重要方式, 在行政决策中坚持公开原则, 有利于人民群众发表意见, 进行监督, 帮助政府作出正确的决策。

(3) 加强权力行使的法律审查。

我国所有行政机关都由权力机关选举产生, 既然如此, 就要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在我国走向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 权力机关授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还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忠实地执行法律, 在这里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反映到行政决策问题上, 决策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 不得与之相抵触。法律禁止的事项, 政府不能做出许可的决策, 法律鼓励的事项, 政府不能做出禁止的决策。决策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定的步骤和方式, 超越法定权限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做出的行政决策应归于无效, 同时行政决策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违法决策的行政决策主体, 按照“谁决策, 谁负责”的原则, 责令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 必须首先做到真确的决策。在我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其他机关由其产生, 受其监督。我国的法律是由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 所以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使其有效的实施, 从而对其他机关进行有力的监控。完善政府监督方面的法律制定, 使行政决策的授权范围, 决策过程, 决策实施都有严密的法律规定, 确定起自由裁量的空间, 全面实现对行政决策的有效法律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 篇3

【摘要】 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离不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只有不断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行政法制监督的力度,积极推行行政法制建设,才能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法制监督;问题;途径

一、中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至今,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相继得到了建立,政法委员会、人大法工委、法制办、审计署、监察部、党的纪检部门相继成立。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都相继作了立法,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

二、中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1.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滞后。行政法制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法制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目前行政法制监督的有关法律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立法的滞后给行政法制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并加强我国行政监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立法方面的问题,规定与实际情况的不符,导致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没有法律规定或规定不清,在监督过程中易引起混乱,这大大影响着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

2.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不规范。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做了原则规定,对行使监督的程序和法律责任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整个过程看,行政法制监督方式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长期以来,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的追惩性的事后监督上,在具体的监督实施中,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权力行使过程少;事后审查多,日常渗透少;具体的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的宏观控制少,只能使监督机构陷入一种被动监督的狭窄

路子上去。

三、完善中国行政法制监督的途径

1.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一是要有一套系统、完备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及其公务员行为的行政法典;二是各种法律规范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是社会监督保障制度要完备。不仅使行为主体有了行为的准则,也为监督主体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标准。

行政诉讼制度和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行政行为要有法可依,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都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除大量的行政管理法规急需制定外,还要抓紧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监督工作条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法》等法规,使监督者有法可依,被监督者有法可守。要制定和实施一批新的行政法规以完善现有的行政法制监督体制。

2.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行政法制监督体制。司法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行政法制监督体制,实现司法监督的独立。一方面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不应再由同级人民政府掌握,应直接交给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负责行政法制监督的机构去掌握;另一方面建立真正独立的审判制度,使宪法赋予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落到实处,司法机关在审判活动中只服从法律,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干预。

为切实保证司法机关在行政法制监督中的独立性,可以根据当前国情,引入国外设立行政法院的先进做法,即设立仅受最高人民法院控制的行政法院,将原先由各级人民法院负责的行政案件全部交由各级行政法院管辖。各级行政法院在经费、人员配备上完全独立于当地的人大,政府和人民法院。建立行政法院必然会带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方面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司法系统来看,建立行政法院对于加强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司法独立是有很大帮助,只有当司法机关的行政法制监督真正独立,才能保证其监督的公正性。

3.建立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依法行政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政府应当通过信息公开(报纸、网络等),听证制度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使公众直接参与到行政立法和执法中去,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切实可行的公开制度,保护普通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检举权,使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公民个人了解行政行为的依据、过程及结果是实行行政法制社会监督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崔自力.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浅谈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制监督问题 篇4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权利配置在整体安排上不合理;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监督范围上过窄、监督对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监督程序上,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在监督机制上缺乏双向性和全面性。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设我国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行政法行政法制问题解决方法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现代行政所普遍遵守的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的内涵包括着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及比例原则。当然,静态的依法行政是一种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而为的行政,但行政中广泛存在的自由裁量权及随着行政权利的日益扩张,静态的依法行政将被突破,出现大量的动态行政,对行政的监督和制约变得越来越困难,单靠行政主体自身约束自己来实现依法行政,已无法实现法制模式下的依法行政。目前,我国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理顺行政法制监督中的各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健全、高效的监督体系,对行政行为真正做到有力监督和制约,早日实现行政权的依法行使,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实现。

一、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现状评价

虽然从纵向看,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在近年来已有所发展和完善,但不可否认,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变现为政府责任监督不力,阻滞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假设的进程。要解决政府责任监督不力的现状,首先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体现出一种制度堕距,主要有一下几个问题:

(一)监督主体问题

我国现行政府责任监督主体存在着多元性的特点。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对我国政府责任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包括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

从政府(行政机关)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为外部监督主体,而行政机关的监督为内部监督主体。这些主体由于存在着职权或地位上的问题,而无法顺利地发挥其作为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作用。

(二)监督对象问题

政府责任的监督对象的存在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存在的必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确定既是政府责任发生现实的需求,也是实践选择的结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正处于一个高发期,而对政府责任的监督实践中对于监督对象选择却并未能完全反映当前的实际,使得我国的政府责任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监督程序问题

西谚有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这句谚语充分说明了程序的重要性。而我国法律实践中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对政府责任监督也存在程序未被重视的问题,首先就反映在立法上的不成熟,对监督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但就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实际工作来看,现有立法的监督程序规定还是能够满足工作开展的需求的,而更主要的问题反映在实践中政府责任监督程序的不被遵守甚至随意创制上。监督缺乏程序,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无法常规化的重要原因。

(四)监督效力问题

我国监督效力的问题与监督主体的地位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往往无法完全排除相关利益单位的干扰,依法独立工作,导致责任监督无法顺利进行,监督效力权威不足;同时,政府责任监督主体与党纪监督主体的过分紧密的联系,使得政府责任监督难以避开政治的影响。在这种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双重影响下,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效力存在与预期不相符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建议

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机制问题存在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立法和制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完善政府责任监督机制需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运行两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着重解决具体的现实主要问

题,从具体的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途径:法律规范和运行制度的整合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在我国现行的责任监督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新形势,不断强化和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的立法工作。通过法律规范间的整合,使各主体的职权及相互监督制约关系得以合理设置,明确职权行使及监督的方式、程序及确定的后果,使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从立法层面上得到确立,为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实践提供指导依据和规范保障。

监督制度数量的繁多并不能代表监督制度的完善。事实上,由于这些监督制度将监督对象分得过细,监督资源和力量被分散,各种监督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没有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由于各种制度在具体的构架和实施方式上存在着许多重合的方面,难免导致监督的冲突。因此,由于各制度未经过合理的优化组合,所起到的监督效果,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或大于二。

综上,要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使对政府责任的监督达到最优的效果,在实践层面上,应对现有监督制度做一个清理和整合,纳入到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监督机制中来。

(二)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和完善

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要从法律规范和制度实施两个途径进行。在这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已发现的主要问题,从具体内容上做出改进和完善。针对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主要问题,需要进行如下完善:

1、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

加强监督主体的地位和职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首先是明确监督主体身份,赋予其作为监督主体应有的地位和职权,体现作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果监督主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而依附于被监督者,控制权力的基本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是加强监督主体地位和职权,使其监督对监督对象具有足够的约束力。

2、廓清监督对象范围

政府责任监督对象的范围决定了政府责任监督主体所需的职权配置和能力发挥,监督对象范围的确定,是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结构设置的重要依据,因此,完善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必须廓清监督对象的范围。廓清监督对象范围,有

利于政府责任监督力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行使,既能避免因介入非行政法律责任的监督而分散原本就不强大的监督力量,也能使预设的监督对象都能真正得到监督,维护监督机制的完整和公正。

3、监督程序的完善和遵守

“法律监督程序必须符合正当法律程序或者程序正义的要求,才能实现其价值”。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权行使需要有合理的政府责任监督程序作为约束和保障。当前,我国政府责任监督法律规范和实践中,程序随意的现象较为严重,是政府责任监督主体的职权未能得到充分行使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政府责任监督非常规化的集中体现。

因此,要提高政府责任监督机制的权威,关键还是在于从法律规范上对权力结构进行重新配置,加强监督主体的权力配置,使之获得有力的法律指称,同时在实践中排除来自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首长的权力的干扰,从而维护政府责任监督的权威。

总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监督工作极为重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已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正在制定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监督法以及行政监督法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洁的政府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第15章 税务行政法制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过罚相当原则是税务行政处罚的原则之一。过罚相当是指在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方面,都要根据税务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而定,防止畸轻畸重或者“一刀切”的行政处罚现象。

2.【答案】A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设定各种税务行政处罚。3.【答案】A

【解析】税务行政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4.【答案】D

【解析】税务所可以实施罚款额在2000元以下的税务行政处罚,这是《征管法》对税务所的特别授权。

5.【答案】A

【解析】凡属听证范围的案件,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首先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给予的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6.【答案】C

【解析】税务机关对当事人做出罚款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罚款,到期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7.【答案】B

【解析】税务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合法罚款收据,并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将罚款交至税务机关。

8.【答案】D

【解析】税务机关对当事人做出罚款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缴纳罚款,到期不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该企业缴纳罚款时的总金额=10000×[(29-15+10)×3%+1]=17200(元)。9.【答案】C

【解析】选项A:对各级国家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国家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选项B:对各级地方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其上一级地方税务局或该税务局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选项D:对国家税务总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

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10.【答案】C

【解析】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11.【答案】D

【解析】选项D:申请人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答案】A

【解析】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以后,应当在5日内审查,决定是否受理。13.【答案】B

【解析】对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受理以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4.【答案】B

【解析】调查取证时,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

15.【答案】D

【解析】行政复议机关审查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在30日内依法处理。

16.【答案】C

【解析】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搜集证据。17.【答案】C

【解析】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期,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期不得超过30日。

18.【答案】C

【解析】税务行政诉讼的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19.【答案】B

【解析】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接到诉状,经过审查,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者做出裁定不予受理。

20.【答案】B

【解析】当事人对税务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2.【答案】BCD

【解析】根据税法的规定,现行执行的税务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有:(1)罚款;(2)没收非法所得;(3)停止出口退税权;(4)收缴发票和暂停供应发票。

3.【答案】ABCD

【解析】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一是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违法后果比较轻微且有法定依据应当给予处罚的违法行为;二是给予的处罚较轻,仅适用于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的违法案件。

4.【答案】AC

【解析】税务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仅适用于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和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的违法案件。

5.【答案】ABCD

【解析】税务机关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前都要经过立案、调查取证(有的案件还要举行听证)、审查、决定、执行程序。

6.【答案】BC

【解析】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的范围是对公民做出2000元以上,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出1万元以上罚款的案件。

7.【答案】ABD

【解析】选项C:税务行政处罚听证主持人应由税务机关内设的非本案调查机构的人员(如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担任。

8.【答案】ABCD

【解析】上述均属于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9.【答案】ABC

【解析】选项A:对被撤销的税务机关在撤销以前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继续行使其职权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选项BC:对税务机关做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向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的,一并向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10.【答案】AD

【解析】选项B: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2名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选项C:被申请人不得委托本机关以外人员参加行政复议。

11.【答案】AB

【解析】申请人对“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答案】BC

【解析】申请人对“征税行为”以外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3.【答案】BCD

【解析】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1)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3)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4)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14.【答案】ABCD

【解析】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2)适用依据错误的;(3)违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15.【答案】BC

【解析】选项AD,属于行政复议中止的情形。

16.【答案】ABD

【解析】调解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尊重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意愿;(2)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进行;(3)遵循客观、公正和合理原则;(4)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17.【答案】BCD

【解析】选项A:税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

18.【答案】BCD

【解析】选项A:在税务行政诉讼等行政诉讼中,起诉权是单向性的权利,税务机关不享有起诉权,只有应诉权,即税务机关只能作为被告。

19.【答案】ABCD

法制办基层依法行政意义探讨 篇6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因为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通过领导干部对整个社会生活的规范的、文明的依法管理,不仅使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落实和普遍遵守,有助于树起法律的权威,同时也在全社会起到很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只有首先实现行政法制化,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严格依照表现为法律形式的人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才能促进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的切实遵守,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都须行政机关执行。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实践看,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行使的特点之一是首长负责制,是命令和服从。同时,行政事务的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办事速度,强调行政效率,并给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方式上的这些特殊性,使人们习惯于按个人的意志行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方面,自然会增加些不利因素。因此,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力图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提供基本的行为规则,使行政机关与法院一样,都受程序约束,以保障依法行政。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也很少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要求;而是把“依法”看成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我们一直把公、检、法称为执法机关,只有执行刑事法律才是执法,才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并不把行政机关也看成是执法机关。至今仍有人只把部分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而将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排除在外。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此以前就不存在行政执法,而是说,人们尚未将实际存在的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机关,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要求,恢复其执法机关的地位。认识上的这种偏颇,自然也将增加依法行政的难度。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权力机关的意志主要通过其所制定的法律表达出来,因此,执行机关也就是执法机关,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诉讼法把法院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称为“合法性审查”,也就是把行政机关看成是执法机关,要求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合法。合法的条件是:证据确凿,即以事实为根据;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即以法律为准绳;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这就与司法机关在性质上并无二致。由此提出依法行政,反映了人们对行政机关法律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化。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实践问题的完全解决。这有赖于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强有力的法制教育。最近颁布的行政处罚法,较好地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思想,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应当深入进行宣传。

2、基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基层行政机关处在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前沿,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经常。其是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进而关系到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实现,关系到市场秩序管理、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近十多年,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行依法行政,基层行政管理逐步朝法治化方向迈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有所增强;二是行政管理决策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开始注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注重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三是在行政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依靠政策,而且开始依靠法制,依法办事;四是行政补救渠道开通,一些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结果得到补救,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五是行政管理队伍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连续几次的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已初步建立,人事管理很多制度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体制不顺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依然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阻碍着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将影响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凭主观臆断下命令,不愿按法律规定办事,定指标、下任务、做决策不注重科学性、合法性,而以“摘官帽”、“一票否决”等手段强制推行“长官”意志,下级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忽视法律,采取一些非法的行政手段,进而造成工作失误。二是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执行,对自己不利时抛到一边,我行我素。有些执法人员对一些法规的处罚条款记得很清楚,其他条款模糊不清。三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只要求享受权利,不自觉履行义务,有利的事就想方设法地“占”,不利的事就不顾大局地“闹”,在税费征收、征地、拆迁及补偿等工作中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2、法制体系不完善。一是一些法规部门利益色彩浓厚。我国目前的一些行政法规,大多由中央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草拟,草拟中考虑本部门利益的多,考虑全局利益的少,致使相当部分法规规章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甚至经常出现法规规章打架的现象。二是立法滞后,立法进程与形势发展和行政管理需要仍有差距。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法规上的盲区。三是法规粗放。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规定过大,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虑地行使行政权,导致行政权的滥用。

3、体制不顺畅,执法缺乏严肃性。一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造成工作难协调。由于有的法律、法规不够严密,加上机构设置过多,致使很多行政机关管理职能交叉。二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部门的管理难到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却把省级以下政府的管理职能支解,乡镇政府更是没有任何行政管理职能。这样造成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其上级部门鞭长莫及管不到,当地政府对其又奈何不得管不了,他们不服从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在行政管理中我行我素,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三是强制执法难,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措施告知管理相对人后,管理相对人超过法定期限不主动履行的,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行政执法强制执行案件小而散,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少,往往顾不过来,即使一些案件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但由于没有达到强制执行的应有效果,反而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使依法行政陷入尴尬境地。

4、执法机构混乱,队伍素质不高。由于执法机构的混乱和经费来源的不同,造成进人渠道多,把关不严,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素质。目前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低,有的工作员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不加强政治学习,宗旨观念淡薄。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业务素质低,有不少的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自身又不注重学习,造成不能胜任行政执法工作。三是执法水平低。行政执法,既要严格依法办事,更要讲究工作方法,而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野蛮执法,僵化了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降低了行政效率,使行政执法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部门领导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给执法机构和人员下达罚没款指标,致使执法人员为完成指标,而把罚没款作为行政执法的主要目的,这无形当中也影响了行政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5、监督制约不力,行政违法难以追究。一是监督法律不健全。没有专门针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违法追究的法律法规,虽然《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部分条款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不够系统,可操作性差。二是监督责任不明确。对行政管理人员监督的渠道很多,有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的内部监督、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还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无力,各级人大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挥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以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仍不够。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违法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又没有责任权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致使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无法严肃处理,造成行政违法人员有恃无恐,乱检查,滥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三、促进和完善基层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

3、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是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推进依法行政的前提。因此,立法工作要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新情况的调查研究,及时修订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使各项法律法规既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又有较强的前瞻性。在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既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又多渠道,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尤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权力机关还应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对备案的法规规章进行审查,加大行政立法的协调力度,防止法规规章“打架”和部门“扯皮”现象的发生。对行政管理中急需的法律法规,权力机关应及时研究制定,以消除管理中的“盲区”,使基层管理人员有法可依,监督主体有章可循。对于新法律的出台,国务院和地方人大、政府要迅速制定配套的、具体的操作办法,并尽量避免法律条文界定模糊,操作性不强,自由裁量幅度过大等问题,给依法行政以准确、权威的依据。

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

行政庭法制报告会 篇7

一、当前行政监督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 监督机构的工作缺乏有效性

在我国, 人大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 政府的工作需要接受人大的监督, 但是在实际中二者的地位却不仅如此, 有的时候政府的地位远远超过了人大。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对于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 这样就会导致司法监督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当前行政监督体系下, 具有监督权的机关都在行政机关内部工作, 人员也属于行政部门的人员。这样就会使监督部门难以行使有效的监督权。同时加强媒体和公民的监督力量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所以最终只能影响到监督权的顺利实施。

(二) 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健全

想要有效提高行政监督工作的效率, 首先就应该重视行政监督立法, 在法律层面上给与监督工作更多的保障。在我国, 有专门的行政监督法来监督行政机关行使权力。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方面立法起步比较晚, 在某一些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 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行政监督的时效性。例如, 存在着对于个别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规定的不够明确, 这样就会使在进行行政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混乱情况。

(三) 缺少对于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

首先, 监督程度不够完善大大影响了监督的时效性。当前, 我国的法律对于行使监督权的程序以及法律责任都没有过于明确的规定。例如, 在进行行政诉讼的时候, 有的行政机关会不行法院的判决, 并且人民法院有没有有效的程序进行保障。同时在公民进行监督的过程中, 只有基本的行政救济, 缺少法律程序层面的保障, 更加缺少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对行政监督济宁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方法

(一) 优化改革行政体制

完善行政法治监督制度, 首先就需要优化改革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 从而使监督机构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所以, 应该从行政机关中, 把监督检查部门独立出来, 取消其对于行政部门的领导, 并且能够保证其与行政部门在职级上与地为上都能够保持平等。同时还要保证检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制, 保证每一层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接受上一级领导的监督, 从而有效减少政府部门对于监督工作的约束性。同时, 还需要在经济上使监察部门独立出来, 从而有效避免受制于当地政府在财务上的影响。这样, 在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下, 能够使检察人员更加有信心地行使监督工作, 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 司法机关也应该独立于行政机关, 优化现行的工作机制和财物管理体系, 从而有效使审判与检查分开, 使其都能够自主开展工作, 在实现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有效保证行政法治受到有效监督。

(二) 提高行政监督立法的效率

想要不断完善我国行政法治监督制度, 还需要在立法层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 关于行政监督的立法工作, 需要制定基本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些关于各个级别行政监督机关组织的法律。要通过法律, 对于监督的程序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定。当前, 应该针对我国行政监督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其中要明确监督的主体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机关, 同时要显示出人们的监督权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还需要把监督的具体内容和重要的监督方式明确标示出来, 为监督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 还需要包含关于具体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从而有效保证行政法治监督的有效性。

(三) 加强监督模式创新

有效的监督模式是指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尽最大努力来避免出现问题, 这就需要全面监控行政权力使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进行监督模式创新的时候, 可以充分采纳我国在具体的监督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同时还可以参考一下国外成功的监督模式, 从而采用丰富多样的监督模式来进行有效的监督。既保证在事前能力开展有效监督, 预防和控制问题的出现。同时在事发时, 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态势, 从而使问题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最后就是需要在事后做好监督处理, 针对事情发展的实际态势, 通过有效解决方式, 来使影响达到最小化, 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同时, 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对于提高监督实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加强我国行政执法科学性来说, 完善行政法治监督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综合决策的基础上, 有效丰富一系列措施, 在创新原有监督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使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行政庭法制报告会 篇8

关键词:雾霾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联动机制 环境保护

1 我国雾霾现状

雾霾,雾和霾是一个组合词。雾在城市是常见的。中国许多地区将被雾并入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之中,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密度高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微粒,如果排放量超过容量和大气环流的能力,细颗粒的浓度将继续累积,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容易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

在2013年,“雾霾”成为一年一度的关键词。在本年1月,4次雾霾覆盖了30省(区、市),在北京,只有5天没有阴霾的日子。报告显示,在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小于1%的城市的空气质量符合标准,在同一时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许多城市与地区只要遇上不利气象条件,近地面风力小,大气层结构稳定,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就会产生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公众健康和国家形象,同时充分说明环境是有容量的,我们的污染排放已到环境容量的极限。雾霾已成为当今政府与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雾霾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1]

2 雾霾的危害

灰霾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雾霾时,气压低,湿度大,人体不能出汗,引发心脏病可能性也会越来越高。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态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轻则引起鼻炎鼻部疾病,严重可能导致的肺硬化,甚至可能导致肺癌。

灰霾天气导致阳光严重不足,紫外线明显减弱,使空气中的细菌杀死非常困难,传染病概率大大增加。

阴霾的天气,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发生车辆追尾,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导致在日常驾驶出行不便。

灰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影响巨大,影响电力供应系统及作物的生长。雾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雾霾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性,雾霾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法治社会的治理根本原则出发,运用法律、依靠规则、建立制度才应当是中国治理空气环境最优化、最治本的选择。

3 现行法律制度与问题

3.1 雾霾防治相关的法律现状

当前,在与大气污染和雾霾相关领域的预防控制,形成了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指导,《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项治理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辅助实施的框架结构。除此之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中也包含有防控大气污染的规定。

3.2 雾霾相关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雾霾之重、雾霾之害,在我国前所未见,雾霾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雾霾治理需要“系统思维”,重在转变发展理念,同时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我们要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考虑现有的法律制度。从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行的宏观层面在法律环境的问题。首先是立法环境落后。目前,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体例已经很难适应愈演愈烈的环境破坏问题,许多对于环境的破坏被视为实现各种发展所必须付出的合理代价,故长期被忽视。即便是环境犯罪,由于多数情况下没有直接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从而被公众包容;有的环境破坏问题也常常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有关机关部门所轻视。建立环境利益优先的立法体系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世界环境立法的主流趋势[2]。因此,治理雾霾,立法先行。

第二,政府缺乏对环境的责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思路的问题,作为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雾霾的形成也是这三方面造成的,因此要想彻底根除雾霾,必须搞清楚离开经济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这一道理,从而改变思路,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方面寻找解决问题之策。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和发展(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专项规划、审批、监管执法和项目的其他专业领域,受到地方利益、个人政治前途等因素制约,有限的认知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政府失去的阴霾直接责任形成的执政理念不能承受之重。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了“政府环境责任”的有关规定。但缺乏的规定问责机制的“规则”,造成“政府负责环境质量”成为是一纸空文。

第三,公众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在我国生态环境资源往往被认为是免费的,公众和企业都有这样的观念:认为生态环境资源可以随意无偿占用,结果形成了“生态环境资源不花钱、原料和产品卖高价”的不正常现象。公众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低估环境资源价值是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目前,空气污染控制的情况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四,工业燃煤仍然是雾霾天气重要成因。1782年,人类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入工业文明,由手工小作坊进入规模化生产。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燃煤成为最重要的能源来源。随后,人类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直到现在,全世界40%的电还是火电,中国达到80%,仍以燃煤变电为主,而燃煤到现在也是产生雾霾的第一主因。

4 雾霾防治的具体对策

从阴霾的机制的角度来看,雾霾治理工程浩大,并且与各种充分的合作方式是分不开的。预防,监测,以及问责机制各个方面,法律和相应的配套系统一定要严谨、实际。国务院在2013年9月12日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宏观规划和减排目标,未来五年,空气污染控制。结合新引入的空气污染控制计划,配合现行的雾霾治理机制,从防、治、问责三个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4.1 环境立法的概念需要改变

我国雾霾最严重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只有8%,但是消耗的煤炭高达我国煤炭总量的42%。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提出钢铁产量“赶英超美”,而现在世界钢铁生产,就产量而言,中国第一,河北省第二,光一个唐山市就可超过美国。这说明了目前我们这种完全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雾霾治理必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来评定政绩的偏向,切实改变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力促各级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必须终结单纯以GDP来评定政绩的偏向,不搞GDP排名,应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变成“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三可”政绩指标,从严考核各级政府绩效,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3]

4.2 法律规定的PM2.5的控制措施

PM2.5标准是在2012年出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提出的,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配套法规,单靠环保标准是很难作为指导。同时,中国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未明确提出治理PM2.5的技术措施。为弥补这一缺陷,继而通过《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具体阐明了PM2.5的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流程,以保证法律的实施被写入修订。此外,还应该加强道路建设,建筑施工,拆除施工,泥沙输移,环境美化和建设管道等扬尘污染控制标准和规范,努力减少PM2.5的引发源头。

5 雾霾治理的行政手段

区域联动治理机制缺失。阴霾具有区域发生的特点,然而,现有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没有建立治理的联合区域管理模式。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大气排放较高,而且在地理位置上又是相连接,如果没有预警机制和合作治理区域联动,难以治愈雾霾问题。在2013年初,笼罩了整个华北、黄淮、江南地区的雾霾天气已充分显示了雾霾防治策略离不开区域联动机制。

所以在运用行政手段的时候,要完善雾霾防治的规划制度,将雾霾治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除机动车和燃煤电厂等排放法规外,应进一步制订与实施更为严厉的船舶排放法规、非道路内燃机排放法规、中小燃煤锅炉排放法规、工程施工扬土防护条例、秸秆露天焚烧管理条例等等。做到雾霾源治理全覆盖,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必须把对环境的污染计入成本,将污染引起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由污染者承担与赔偿。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应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火电等征收环境税,开征PM2.5排污费,以此来缓解或减少雾霾污染,同时聚集资金加强大气环境修复与保护。以此加强个人和企业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最终达到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

6 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基础,在法制统筹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所以治理雾霾,更要紧紧依靠法律。“以治理雾霾为切入点,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应该把法放在第一位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治理好环境,才能站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控制PM2.5要压减燃煤、严格控车.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赵丽.立法全面为何难阻严重雾霾[Nl.法制日报,2013-01-15(4).

[4]张婵娟,程晓军.强化机动车辆管理,推进大气雾霾治理[J].科技信息,2013(19):440-441.

基金项目:

上一篇:农药残留检测仪标准下一篇:毕业生分配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