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2024-09-16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共12篇)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篇1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2.课文扩读材料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使用建议: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致命的母爱》是一幕无言的悲剧,它也将伟大的母爱放在了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这温馨的人间至情,可以与课文比较阅读,探究二者在主题、构思、组材上的异同点。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深入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教师的所有提问都是预设性的, 当课堂教学展开时, 只有转化为生成性的提问, 才可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在课堂实践中, 教师应多研究学生, 多倾听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通过观察和倾听辨别出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 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 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 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 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知识。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 教师的参与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理解进一步深化。

我在教授《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深有感触。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概括全文的四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看题记, 在萨特的那段文字中讨论重点语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沉重”和“美丽”分别指什么记忆内容?接着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最后品味课文的语言。

在讲到“沉重记忆”的时候, 学生找到了第四部分写到的那些被残杀的人临死前留下的片纸只字。这时有一个同学突然问:“第一个孩子鲁比沙留下的那句话好像是不完整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备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 但是我立刻发现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 很能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于是, 我顺势问大家:“‘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这句话没有说完整, 你能帮这个孩子把话说完整么?”同学们立刻讨论起来, 说完整的句子应该是“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是我最后一次呼唤你们了”。我继续问:“仅仅是这么一句话, 鲁比沙为什么都没有能够写完整呢?”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之中。有的说:“因为他面对死亡万分惊恐, 所以无法将话语写得更完整。”我就提醒大家:“为什么作者一上来就选取这样一则不完整的留言给读者们看呢?换成一则完整的遗言不行么?”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不完整的更好。因为这样让我们更为真实地感受到孩子在面对死亡时恐惧的心理, 从而更能体现出纳粹的残忍, 战争的残酷。这样使文章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接下来, 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列举这么多当时被残杀的人们的临终遗言呢?这些片纸只字之间有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

首先是留下这些遗言的人们的身份。他们是学生、工作、木匠和牧师, 表面上看似乎年龄、身份都各不相同, 实际上是克拉库耶伐次最普通的老百性。正如前文所说:“他们杀孩子、老师, 也杀牧师、工作、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其次是遗言的内容, 主要都是表达了亲人的无限依恋和不舍之情。有的是孩子对父母, 有的是父亲对孩子, 还有丈夫对妻子, 以及对自己的所有亲人。还有的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 如:“给我们送饭来, 也要工装裤和毯子。”“我的儿子没有爸爸也要快乐。”有的直接表达了对残忍的刽子手的仇恨:“孩子们为父报仇。”

最后是遗言的语言表达。有的句子是很不连贯的有的则是不完整的, 还有的也许不通顺。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 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让学生们仔细读每一条遗言, 这些应该算是“惊心动魄的语言”, 从中一定能获得许多对战争的直接体验。

第二中学六年级的学生巴法尔留下的遗言最多, 但是写得最不连贯:“爸爸, 我和米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 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一家中有不少成员已经被纳粹关起来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也许还并不清楚自己即将面对被屠杀的命运。在遗言中甚至还能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明天的渴望, 而这样的孩子正是纳粹要灭种的对象。

其中一个生还的工人包季达, 写的内容和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鲁比沙的遗言一样, 也是不完整的:“亲爱的包瑞卡好好照顾美莎给她找个好丈夫问爸爸好请他也找爱你的包季达。”读来令人心酸, 临死之前, 对妻子、女儿和父亲的款款深情就在这片纸只字中显露无遗。他既是一位伤心的丈夫, 又是一位心碎的父亲, 更是一个无助的儿子, 而他就是纳粹要灭种的对象。

从这些选取的遗言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不仅是孩子们, 即便是成年人面对屠戮时,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杀戮的时刻, 有多少人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呢?有的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保卫自己的民族而慷慨赴死, 他们走上战场保卫家园, 认为自己即使牺牲也是死得其所。而那些被残杀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都是些手无寸铁的百性, 是被无缘无故卷入战争之中的。只是因为纳粹的荒谬“人种”藉由, 这些纯朴的普通市民就要在一天内被血腥屠戮。离开了平常的日子、幸福的生活、爱你的亲人, 这一切的一切谁能承受得了呢?所以作家选择了这几条句子甚至不通的遗言, 就是为了给我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震撼。纳粹的残忍、战争的惨绝人寰在这一刻尽显出来。这种面对死亡的真实令人动容。

最后, 我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思考:“为什么要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学生的回答令我欣喜。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是300个孩子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唤。”“如果让你将这声呼唤延伸下去, 设想一下孩子们想说些什么呢?”“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我不想和你们分开, 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让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原来主题就是隐含在题目之中的, 这最后一次撕心裂肺的呼喊, 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眷恋, 催人泪下, 震撼人心。

这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同学的精彩提问, 才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文本的深处, 与作者进行了一番心灵的交流。我在这节课中收获颇大, 上完课后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进行了二次备课, 将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补在了教案之中。

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只重视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 大多数学生没有时间提问题, 有的也不会提问题, 更不敢提问题。有时教师会特意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 但对学生的问题却不管不问, 又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去上课了。或者说:“同学们的问题都很好, 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再也没有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理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究, 提出问题, 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善待。

这也正符合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中提出的:“改变‘去问题’的教学思维方式, 树立新的‘留问题’的观念。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前提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因此教师的介入一定要及时、恰当、充分, 不能越俎代庖, 代为深究, 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材分析

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300个孩子。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灭绝人性的罪恶行经,震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法西斯匪徒的凶残,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

2.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一主题。

3. 尝试对战争问题有自己的正确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学习战争题材的作品,要注意把握文章主题,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二、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三、教学方法

方法1:情境朗读法。

方法2:矛盾分析法。

方法3:合作研讨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激情导入。

1. 导入:

上课之初,播放李俊男的歌曲《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同学们说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发出“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呼唤?学生畅所欲言后,用“是呀,在我们高兴的时候、悲伤的时候,心里想的、嘴里念的一定是我们的亲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纳粹实行了残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当这些孩子面临杀戮时,留下了这撕心裂肺的稚嫩声音”。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平时学生对战争生活了解不多,在教师指導下,了解有关战争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课堂发言提供有力的依据。

2. 作者简介:

聂华苓,1926年生人,湖北人。在台湾、美国发表过文章。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3. 检查预习:

以小组为单位,用白板展示预习成果,可以就字词、文学常识等问题向其他小组发难,教师强调补充归纳,并且拓展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发挥。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彰显自己的能力,同时又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快乐,并且水到渠成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工作。

(二)品析文本、理解疏通。

1. 梳理结构、速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两个问题。

(1)概括文章4个部分的内容。(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2 . 感悟主题、析读课文。

(1)用一句话表达读完这篇文章得感受。

(2)说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 品味语言、圈读课文。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设计意图:要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默读,并注意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因为默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们在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们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情境,容易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利于产生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三、 把握时事、拓展延伸

(1)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视频。

(2)请同学们结合当前我国的领土归属问题,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3)同学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被纳粹残害的孩子在临死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愿世界永远铸剑为犁,愿同学们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设计意图: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一定要立志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四、作业

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用安格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关键是区别侵略与被侵略。要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言论的实质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五、教学设计及说明

1. 不同形式的阅读环节,学生和文本对话。

阅读是灵动的,阅读是个性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有助于同学们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情景,容易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利于产生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2. 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世界向往和平,世界需要和平,铸剑为犁的雕像已经在联合国门前伫立了40多个春秋,然而和平依旧没有来到,让学生们了解战争的可怕以及和平的宝贵。

E-mail:sissijiangwen@163.com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

2、学习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4、联系现实,树立自强意识,防止悲剧重演。教学重点:

本文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情境描绘法、矛盾分析法、合作研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广告设计导入: 导入一: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

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

导入二:

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导入: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 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二、学生介绍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

1、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

(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四、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沉重——美丽

(德)忏悔——狡辩(日)

五、合作探究一:本文是如何选材的?

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

六、合作探究二:理解文中有深意的语句。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引文萨特的话:“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

2、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自选探讨。各组派代表品析句子含义。

七、拓展延伸

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他?

2、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出演还珠格格的赵微,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影视名星之一,可她曾因穿着了一件用日本太阳旗做的服装拍照,结果引起了社会强烈的谴责,你知道这个事件吗?这个事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动呢?

3、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八、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美国华裔作家

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历史——现实

(残酷)沉重——美丽(英勇)(德)忏悔——狡辩(日)

初中八年级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 篇5

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荒谬、呵护、杀戮、反驳”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

2.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文章中疑难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精读,探究质疑,讲解,提问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都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面对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面对二战中德国纳粹的暴行,我们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请同学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疑难字词注音。

2. 请同学起来解释文中的部分生字词。

三、作者简介:

聂华苓,1926年生,湖北人。在过文章。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四、阅读课文,理解文章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明确:“沉重”是说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这对人民来说是“沉重”的。二“美丽”是说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

2.概况课文的内容,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一项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明确:的中心意思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941年10月21日,纳粹德国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的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借此来控诉纳粹的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的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

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这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

3.们认为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请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同学们可畅所欲言,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来谈就可以。)

五、探究文章中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个句子连用了4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是在仅仅描写天气吗?)

明确: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这里既是描写天气,写出天气的凄冷,昏暗,又渲染出人命悲痛、沉重的心情。

2.“他们杀孩子、老师、……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个词语表示范围广,交代了受害者全是无辜的人,表达作者对这些受害者的同情,对纳粹罪行的愤怒。

3.历史,……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明确:“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凄冷,历史是让人悲哀、痛心的,而现实中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的祝愿,对和平的渴望。

4.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确:因为他诚恳的态度,他面对历史和现实表达自己看内疚、愧意,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六、联系课文及本单元所学的课文,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七、课堂小结

控诉了法西斯匪徒大屠杀的暴行。中心意思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篇6

2、利用文中的小标题,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3、体会含蓄深邃的描写议论句子的含义。

4、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新颖的结构形式,弄清文章引文和正文的关系达到整体把握目的;体会含蓄深邃的描写议论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含义,掌握新颖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认识更深的思考。

2、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出示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8分钟(每分钟500字以上),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

1、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找出揭示文中主旨的句子。

⑵ 交流反馈,教师板书知识树。

⑶ 教师引导,总结概括事件及文章主旨的方法。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

⑴ 出示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用时5分钟,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引文和四部分内容。

2、在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3、你认为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说说理由。

⑵ 交流反馈,补充知识树。

⑶ 教师引导,总结此类报告文学按照人物活动的地点分层的一般方法。

3、学生质疑问难,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总结此类报告文学的通用工具:

1、根据文章引文和正文的关系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2、利用文中的小标题,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3、结合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并结合上下文,整体思考,体会含蓄深邃的描写议论句子的含义。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1、拓展阅读,验证工具:

⑴ 学生阅读《天职》,自己画知识树。

⑵ 交流反馈,补充知识树。

2、回归系统,畅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联系本单元课文,谈谈对战争的认识,说说对现代战争的看法。

亲爱的爸爸妈妈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要以战争为主题,以叙事作品为主。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发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设计思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作者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暴行。作者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引用诗句,再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抄录被残杀者留下的片言只字,再现被残杀着的心灵。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从而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也更为深切。作品通过情真意切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教学本文,我把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领会文章的主题以及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当作教学重点,并注重联系历史、立足现实,从而让本文的学习有了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课外拓展阅读的巧妙择取,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战争残酷的认识,最后对于主题的自然得出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同学们,虽没有亲身经历残酷战争的感受,可文中那些年幼的、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孩子们那一声声生命最后的呐喊依然会强烈地冲撞着学生们的心。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领学生在多角度的朗读中,去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另外,把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老师的适当点拨相结合,力求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以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再加之以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增加了课堂含量,也让原本情感特点鲜明的文本本身更具感染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②、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②、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③、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搜集整理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文字资料,选取与课文主题、情感相一致的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3.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迎着清晨初升的朝阳走向学校的时候,当我们在父母的叮嘱和关爱中享受生活幸福的时候,当我们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友人的真诚鼓励下感受生命快乐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是幸福的。可他们,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的孩子们,无论他们对亲人有多么热爱,无论他们对生命有多少眷恋,他们却只能把这份爱与不舍寄托在生命最后那声撕心裂肺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喊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由生活中诸多的幸福体验与战争中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对比,从而导出课题。)

(二)背景设计

幻灯片展现死难者遗言,让学生们在凄婉的背景音乐声中朗读并感知故事内容,从而引出课文背景。

(三)解读文本

1、请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内容(从而达到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把握文意的效果)。

2、(从本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中的不同,提出本课引文)请同学们朗读文前引文,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萨特 “沉重”而“美丽”的记忆的理解(讨论点拨中使学生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

(四)赏析文句

课文之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你定有不少收获。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生互答中、老师点拨中解决问题,体现教学重点)

(五)体味情感

从作者聂华苓、中国作家杨旭、德国作家明赫白、以及日本人对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那段沉痛的历史持有的观点和态度对比中,尤其是德国作家明赫白与那位日本人的态度对比中,来体味作者情感。

(六)走进历史

在克拉库耶伐次所上演的这一幕惨剧,在我们中国也发生过,就像杨旭所说的那样“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在那场屠杀中,受害者有30万中国人!” (展现真实的历史图片,更让曾经真切再现)

(七)拓展阅读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学生在畅谈阅读感受中,加深对战争残酷的认识,进一步领悟文章主题)

(八)直面现实

在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之后,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已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那些战争中的死难者,来祈祷和平。

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与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对比中,指出现实之中依然还潜伏着战争的危机。

展示战争中哭泣的母亲、孩子们惊恐的哭叫画面,展示战争废墟上人们痛苦而渴望的眼睛以及放飞的白鸽,再次来体现现实中那些家园依然还弥漫着硝烟的人们的痛苦,再与一张孩子灿烂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道出愿望“多么盼望,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如鲜花般灿烂,多么盼望孩子们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之后,永远是亲人的笑脸,永远是温暖的怀抱,多么盼望……”

(九)展示主题“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随之响起。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爸、妈、好、我、爱”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时安排:3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初读文。

2、学习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

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

2、揭示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文”。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文。

1、教师范读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文,学习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2 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妈妈好。”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

教学生字“好”。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认识句子。“爸爸好。”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同样道理,“妈妈好。”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读句子时要词儿连读,词与词之间要稍做停顿。

爸爸/好。妈妈/好。

五、指导书写。

爸:“父”字头略为扁宽些。

妈:“女”的一横改做提,比“马”写的窄些。

好:“子”比“女”写得略低一些。

第二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的第三、四句话,学习2个生字及新的笔画。

2、朗读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爸、妈、好”(边板书边说笔画和笔顺)

3、指名朗读第一、二句话。

二、看图说话,学习文的三、四句话。

1、看图说话。爸爸妈妈白天要工作,回家要做家务,还给我们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辛苦啊!看图说说,图上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2、学习生字。出示句子领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认读生字“我”、“爱”。

“我”:教学新笔画“”—斜钩。然后,让学生看书上“我”的笔顺,边书空边说笔画。(教师放大范写。)

“爱”:教学新笔画“”—横钩。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3、指导读句。这是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出句子中的停顿和重音: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4、练习说话:平常你还用什么方式爱你的父母?

提出行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自己能做的事,请爸爸妈妈在作业本上写上意见,并准备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

三、朗读文。

齐读,注意句与句之间停顿应略长一些。

四、指导书写。

我:“斜钩”要略为伸长一些,最后一点别忘。

爱:“冖”要写得宽一些,“友”的一横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

第三时

教学目标:

总结,巩固练习,进行爱爸爸、妈妈的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与笔画。

2、听写:我、爱、爸爸、妈妈、好。

二、朗读与背诵文。

1、文有几句话?谁来读1、2句?

3、4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

指导背诵。先自由准备,然后指名试背,同桌互背,最后齐背。

三、句式训练。

书上写“爸爸好。”“妈妈好。”你还可以说说谁好?(句式:××好。)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你还爱什么?(句式:我爱××。)

四、行为指导。

1、指导看堂作业本上的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2、你怎样爱爸爸、妈妈,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请你用一句话(句式:我帮。)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可选几位爸爸妈妈的话读一读,使孩子感到我做的虽然是小事,可也体现了我爱父母,父母会很高兴的。)

五、抄写句子。

注意:

句子一定要有标点符号,抄写时别忘了加句号。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能力较强的可看一句写一句。)

《爸爸妈妈》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爸、妈、好、我、爱”5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

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课文”。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课文,学习课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妈妈好。”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

教学生字“好”。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认识句子。“爸爸好。”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同样道理,“妈妈好。”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读句子时要词儿连读,词与词之间要稍做停顿。

爸爸/好。妈妈/好。

五、指导书写。

爸:“父”字头略为扁宽些。

妈:“女”的一横改做提,比“马”写的窄些。

好:“子”比“女”写得略低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三、四句话,学习2个生字及新的笔画。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爸、妈、好”(边板书边说笔画和笔顺)

3、指名朗读第一、二句话。

二、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的三、四句话。

1、看图说话。爸爸妈妈白天要工作,回家要做家务,还给我们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辛苦啊!看图说说,图上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2、学习生字。出示句子领读“我爱爸爸。”“我爱妈妈。”认读生字“我”、“爱”。

“我”:教学新笔画“”—斜钩。然后,让学生看书上“我”的笔顺,边书空边说笔画。(教师放大范写。)

“爱”:教学新笔画“”—横钩。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3、指导读句。这是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出句子中的停顿和重音: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4、练习说话:平常你还用什么方式爱你的父母?

提出行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请爸爸妈妈在作业本上写上意见,并准备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

三、朗读课文。

齐读,注意句与句之间停顿应略长一些。

四、指导书写。

我:“斜钩”要略为伸长一些,最后一点别忘。

爱:“冖”要写得宽一些,“友”的一横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总结,巩固练习,进行爱爸爸、妈妈的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与笔画。

2、听写:我、爱、爸爸、妈妈、好。

二、朗读与背诵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谁来读1、2句?3、4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

指导背诵。先自由准备,然后指名试背,同桌互背,最后齐背。

三、句式训练。

书上写“爸爸好。”“妈妈好。”你还可以说说谁好?(句式:××好。)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你还爱什么?(句式:我爱××。)

四、行为指导。

1、指导看课堂作业本上的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2、你怎样爱爸爸、妈妈,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了件什么事?请你用一句

话(句式:我帮。)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可选几位爸爸妈妈的话读一读,使孩子感到我做的虽然是小事,可也体现了我爱父母,父母会很高兴的。)

五、抄写句子。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篇10

本单元第三课《蜡烛》和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字里行间是对法西斯纳粹分子的批判和憎恶,对被侵略者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就拿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来说,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深深明白,要想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文本,深刻感悟“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心 ,字词可以粗讲,语句赏析可以少说,但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讲二战。有了这个想法,我开始搜集大量有关二战的资料、图片及二战期间法西斯的野蛮残暴行为,比如德国法西斯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彻底灭种计划,日本在中国令人发指的“三光”政策,法西斯德国及日本利用所谓“囚犯”进行的毒气细菌实验等等。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配上简单深刻的文字解说,图文并茂 ,这样既让孩子们有了感官视觉,又可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可想而知,孩子们带着这种被感染起来的愤怒情绪去学习文本,身心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课会是何等精彩。课后反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经常为了赶教学任务,怕影响进度,便“缄默其口”,在课文背景介绍上“吐字如金”。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在没吃透作者写作意图的条件下,非生拉硬拽着孩子往主题上牵扯,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一个失败了得?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篇11

肥城市汶阳中学郭峰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法西斯的残酷暴行。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构思精巧、富于情感的写法。

(3)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口语表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培养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的主题。

【学法指导】

课前充分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专题进行探究。

文本学习过程重视对立比较法的使用。整个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

【教与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设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文章记叙了女作家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一场悼念集会(二战时,德国纳粹在此屠杀了300多名孩子,每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人民都会自发赶到当年的屠杀地举行集会,悼念那段悲惨的历史。)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由引文和四小节正文组成,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文章脉络不甚明显,此外许多含义丰富的语句散见于文中,需要细细揣摩,而这些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层层引导。

本次教学预备由课文引文中“沉重”与“美丽”这一对矛盾字眼入手,解读正文的四小章节,有效串联起相对散漫、跳跃的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四小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沉重”与“美丽”指导学生进行感性品读,进而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思想内涵,层层深入,理性地把握本文主题,即牢记历史、直面现实、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度有效的思考与表达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从文题入手通过二战残暴画面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感悟文章寄寓的强烈感情。

乍看到这个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温馨的字眼,仿佛听到了依偎在父母身旁撒娇的孩子幸福的呢喃;可接着读下去,这种幸福却被酸楚、苦涩甚至愤怒绝望代替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原来这是无辜的孩子在被纳粹屠杀前的最后一声呼喊,这一声多么绝望、多么无助,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啊!

文章将我们带入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残酷岁月。请同学们看两个短片,通过

下面几组镜头你会更真切地了解文章所提到的德国与日本法西斯对其他民族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屠杀。

(2—3分钟)

1941年,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1988年10月21日,聂华苓来到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参加了每年一次的悼念活动,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发人深思的文章。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4、识记重点字词

杀戮(lù)悼念(dào)屹立(yì)肃穆(sù mù)

荒谬(miù)憧憬(chōng jǐng)恍惚(huǎng hū)

二、速读,析一析内容与主题。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学生默读,概括归纳。)

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3、请同学们概括归纳文章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三、寻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提示:萨特的话。)

2、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为什么?

(痛苦、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

表小组发言。)

提示: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不论是“沉重”的记忆,还是 “美丽”的记忆,作家聂华苓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提示: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四、圈读,析一析“西德”与“日本”。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学生概括归纳。)

2、具体说说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3、在座谈会上,人们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赫白握手呢?

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所以,人闷对他表示理解,尊重,谅解。

4、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

五、拓展阅读,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学生活动:通过课前查阅整理资料,结合课堂学习的感悟,自由选题表达见解,抒谈交流阅读感受。师作指导评价。

六、延伸作业:

(一)个人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登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网址(),浏览后打开留言板,输入你想说的话。

2、如果要你对文中提到的那个“日本人”写一封信,你会写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任务:

将本小组收集的资料作一番整理,拟定主题,制作成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记:

学后记:

《亲爱的爸爸妈妈》创意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篇12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2.理解诗中“我”与祖国合二为一的无法割舍的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一代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关心国家的命运相联系。朦胧派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她的心声。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

祖国,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唤起人们心底真挚而深切的情感。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经过十年浩劫,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一个普通的女工在唱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在诗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她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这首诗歌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

舒婷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面对凝集这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的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写作于这种情况下。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蜗行(wō)勒进(lēi)簇新(cù)胚芽(pēi))干瘪(biě)伤痕累累(lěi)迷惘(wǎng)喷薄(bò2.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3.追溯背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试着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2.第1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祖国怎样的面貌? 3.诗人选取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4.如何理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5.第3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祖国怎样的面貌?

6.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句?(学生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2.(1)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2)表现了祖国的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面貌。

3.老水车:象征着贫穷落后的农业。矿灯: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沉重。稻穗、路基:象征祖国的贫瘠和破败。驳船:灾难深重、停滞不前的祖国。

4.运用比喻,把希望比作花朵,飞天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未泯灭希望。

5.(1)意象:簇新的理想、蛛网、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黎明。(2)表现了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员,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上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再读诗歌,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情。】 再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2.怎样理解诗句中的“我”?

(学生再读诗歌,讨论问题,交流答案。)明确:

1.这个句式在向祖国深情的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感情。

2.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和“你”(祖国)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是和祖国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我”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和祖国熔铸到了一起,看到祖国饱经风霜的过去,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更证实了祖国蒸蒸日上的现状。诗人作出了她自己的宣言: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我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课后习题

1.背诵诗歌。

2.以“我爱你,中国”为题,写一首小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上一篇: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调查问卷下一篇:机械设计教学大纲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