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2024-11-03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通用15篇)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1

知法懂法是我们的义务

——读《普法教育读本》有感

沾化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

孔瑞雪

指导教师

王娜

上周阅读课,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普法教育读本》,书刚到手时,我还很不情愿,我一直认为普法教育读本枯燥无味。可翻开书一看,我立即被里面生动的事例吸引住了,它们是那样的生动有趣,符合社会实际,反映社会百态,又富有哲理,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津津有味的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里充满了震撼,我第一次知道,适龄儿童辍学是违法行为,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我国有《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我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而我们现行的教育方式有许多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我也明白了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也渴望小学生的减负不再是奢望,我们的家长不要再把分数作为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我也第一次懂得了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品德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这一代不应该只会学习,还应该学会爱,学会感恩。

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未成年”和“儿童”的准确含义,我们的“姓名权”,“版权”“爱与被爱”的权利等等。从这本书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多学习我国的有关法律,我要教会那些辍学的孩子一些法律的知识,让他们学会利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要帮助他们重返课堂,使他们成长为栋梁之才。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2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人到中年时, 为了了解学生, 还得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二十五岁成功人士覃彪喜的大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读罢我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作者结合自己在大学、求职及工作生涯的经历, 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经验。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 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上大学的目的, 不知道读大学读什么, 究竟怎么读。本书作者覃彪喜在中国体制下, 和我们所有的大学生一样, 努力学习书本知识, 并按自己的规划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一本全面描述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高等教育现实与对策的好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心得, 愿和各位同学一起分享。

一、关于专业

“学校无高低, 专业无冷热。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 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 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妄自菲薄。”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我们的学校和专业, 爱我们所选择的路, 并朝着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时, 你们会欣慰, 会感激那及时的领悟。

二、关于学习

首先, 在课堂上要尽量抓住机会跟老师交流。

其次, 听讲座也是一种与大师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聆听讲座并不可能学到系统的知识, 但是一场好的讲座或许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对于某一些具体的问题可能获得某些平常我们很难获得的真知灼见。

再次, 读大学, 除了读大师, 最重要的便是图书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大学, 是在图书馆里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地读过几本受益终身的书。要多读好书, 读大师的书, 看书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三、关于社团

踏进大学的校门, 各色社团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在眼前, 新生或呆萌或高冷, 老生或沉着或热情。各社团在招新的时候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新生们犹豫不决, 徘徊左右, 不知如何取舍。大学区别于校园之外的显著特点就是会有相当数量的社团。因为有才能的人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 所以大学时代至少应加入一个社团。依据自己特长加入一个社团, 承担一定的领导职务, 做一些组织策划工作以便展现、加强、提升自己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做普通成员, 以扩充自身视野, 体验一下做普通成员的感觉。

四、关于挣钱

不用急于大学挣钱, 因为世上有挣不完的钱, 在校生的劳动力很廉价;即便毕业以后也有很多机会去积累工作经验, 毕业以后很快也能学会读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好不容易才明白的东西。挣钱、社会实践与学习的关系要看哪种事物不复再来。

五、关于校园爱情

花开堪折方须折, 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期而至的, 我们可以期待爱情, 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 越要经得住考验, 更要时刻警惕爱情。爱情是需要境界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撑着伞。”

六、关于考证

不要成为证书的奴隶, 但毕业证学位证除外。各种证书可以证明自己很牢固地掌握了书本知识, 但各种技能必须在实践中磨炼, 所以说, 证书很重要, 能力更重要。

七、关于创业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我们一定要有创业的勇气和魄力。如果你一直满足于给别人打工, 那么, 即使你工资再高, 也永远只是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 你还可以通过兼职来积攒一些社会经验, 通过与人的交流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 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创业创新作计划。

八、关于职业规划

虽然提倡早规划、早打算, 但今后能够在哪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还是听从自身所拥有的最擅长最有能力的意志召唤。鲁讯与孙中山本来都想当个医生, 毛泽东的父亲给儿子职业规划的是帐房先生, 他自己本来是想当个教书先生, 可后来却成了“红太阳”从了政, 而鲁迅也从了文, 可见规划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九、关于读大学的意义

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 现实虽然残酷, 但读大学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 获得一生中唯一一次集中而大量学习知识、提升思想的机会。若遇暂不能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 只能选择妥协, 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妥协不等于软弱, 它在某些时候甚至就是勇敢, 所以放弃大学比读大学更难改变命运。我们必须明白社会差距不是读完一个大学就能够弥补得了的, 可能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读完大学, 我们必须有独立的思想, 有创新的胆识, 才能够取得个人的成功, 并用自己的成功一点一滴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诚然, 一本书不是灵丹妙药,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 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励志书, 或者只是一碗心灵鸡汤而已, 但是当我认真看完了这本书以后, 我觉得对我们高职生还是有不少启发的。所以, 不论我们学的是什么专业, 不论专业冷热与否, 好好地看看吧, 因为它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请热爱课堂, 热爱图书馆吧, 因为那里才是大学的精神地标!

摘要:没读过大学的, 无限向往, 上过大学却又很迷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此读后心得就着力回答困扰着大学生们这个绕不开的话题。

读《乡土中国》后感 篇3

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评论感觉甚是恰当,特引用之作为开头:“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这本书写于193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信会有很多人说,近八十年前的理论,还符合现今中国农村的情况吗?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对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产生影响吧,我相信大家的疑问不止于此。然我却认为费老先生的理论着实没有落后,至少于我个人来说,读后,受教匪浅,感触良多。下面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然后我会就其中一个我个人特别有感触的点,写一点浅薄的感受。

费老先生这本书很精简,一共分为十四篇外加一个后记。费老先生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像我们描述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农民养成的以土地为根,视之为命的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一些习俗,例如远行的人,带一包家乡的土来防止自己在异地水土不服。私以为,这是全书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章。它为下面几章做了开场解释,因为有它,后面的章节才可以自自然然的剖析乡土社会下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为什么文字下乡那么难;为什么法律普及那么难……而且顺利地引出了有变化节奏太慢和流动性甚小特点的乡土社会所产生的特有情况,例如: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全书结构清晰,围绕第一章进行了完整和精致的剖析。这本书无疑是我们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地认识中国农村的不二之选。

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作者说:中国的家庭担负了太多的职责。以至于太过于沉重。”沉重到什么程度呢。

作者在文中提到:“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只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西方,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作者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然而在乡土社会中是什么样子呢?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不是横向的,因而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里里外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他笔下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晚上回家自然也是交流不多,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要忙的,他们唯独忘却了感情是需要交流的。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待和保留,不肯象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私以为中国的家庭,中国的夫妇并不算完全或者纯粹意义上的夫妻,他们的关系更像是分工合作的一对伙伴。这种分工合作,让彼此都过得更好,感情反而成了一个幌子,反而孩子成了他们之间最深刻的关系和一起走下去的一个最充分的理由。当然在这之前的相亲我们不得不提。相亲呢,顾名思义就是相和亲,相就是男女双方见面,亲就是结亲。但在此之前两个人如何能见面呢?或者说为什么是这两个人见面了呢?好吧,说来也很简单,但细细想来又甚是悲哀。以女方为例,女方到了适婚年龄,根据自己的条件开始在适婚的男子中找合适的结婚伴侣。怎么找呢?她们以男性的经济和外在条件为依据进行初次筛选,然后在优胜者中逐一见面,逐一比较各个条件,最后就像把数据输入计算机一样,然后输入一个指令,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在这个各路亲戚活动里,大家都是明码标价,待价而沽,就是要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或许这也可以多多少少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夫妻更像好的合作伙伴而不像亲密的爱人一样吧。与其说是耳鬓厮磨,不如说是相敬如宾。在社会压力如此巨大的时代,家不能是你的生活堡垒,不能在你遇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给予安慰,那么家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一份责任吗?一份由婚姻和血缘所带来的责任吗?如果说是这样,那么家就是负担,无论对于强势的一方还是对于弱势的一方,都是负担,如果你非要美化它,改为甜蜜的负担,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毕竟美丽的自我安慰多少能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

这样结构的家庭组合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最近一直听说一句话:“最好的家教莫过于,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我并没有写错字,不是“友爱”而是“有爱”。而一般来说,这正是普遍中国家庭所缺乏的,我们的家庭关系普遍很严肃,大家长制。一般而言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母亲和子女只有服从,反抗没有意义,交流也没有渠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仅仅是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试问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周六日的时候陪孩子玩,一起做作业,而不仅仅是督促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在他们青春期里,家长又为他们解答过多少迷茫呢?孩子的未来是由他们自己的爱好所决定的还是家长自我梦想的延续又或者仅仅是以找一份好的工作为目的呢?我想这些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然巨大的惯性,让这一切很难改变。大家都在埋怨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人才或者说时势下的英雄,最后大家都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然我更想说,这是中国家庭的巨大失败。

当然有人要说了,那总是要生活的吧,父母总是要工作的吧,当然会很忙了。这个问题我想,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有共识,那就是:需要工作。可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协调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爱人和孩子与你所面对的外面的世界的关系。又有多少人能够安然享受生活,而非做生活的奴隶呢。

作者简介:王盛蕾(199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法专业。

读《爱的教育》后感 篇4

广雅小学三年五班高子舒(女、八岁)

指导老师: 李艳梅,联系方式:

很想介绍一本好书《爱的教育》给大家,老早我就读过这本书了,被它深深地吸引,今年暑假我又重温了一遍。你们肯定想不到吧,这本书有一百二十七岁了,它的作者是意大利的阿米契斯。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四年级的小男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家人、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洋溢着爱,又生动又感人。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嫉妒心,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有关"嫉妒心"的故事。故事中德罗西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次次考试都得第一,而沃提尼却学习成绩一般,同学们都知道他非常嫉妒德罗西。每次老师在表扬德罗西时,他要么低头不语,假装没听见,要么一副微笑的样子,不过他是在那冷笑。有一次老师发现了他在冷笑,告诫他说:"沃提尼,可别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身体里。这条蛇会使人失去理智,腐蚀人的灵魂!"他很不服气,偷偷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并不羡慕那些因为老师的呵护和不公平而获得第一名的人!"几个同学刻了一枚纸奖章,上面画了一条黑蛇,一本正经地送给了沃提尼,沃提尼看到气得浑身直哆嗦,这时德罗西接过纸奖章并撕碎了它。看在眼里的沃提尼感到非常惭愧,悄悄地把自己写的字条扔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沃提尼的嫉妒心,同时也看到德罗西的宽容心。其实嫉妒心就像老师说的毒蛇一样,会让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很多错事。嫉妒别人一点好处都没有,不光影响自己的心情,也不能帮助自己进步,所以大家都应该对他人少嫉妒,多宽容。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谁都难免会犯错,如果你宽容地对待别人,相信你犯错的时候,别人也会宽容待你,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开心快乐。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呢?

好书不光有趣、生动、吸引人,在看书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道理,你有没有迫不及待地想要看这本书呀?

家长评:

孩子很痴迷这本书,总是爱不释手,让我很意外。问及为何喜欢这本书,她说,很好看,他们学校真好,我也很喜欢他们那里的老师,一点也不凶。但就故事背后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有家长的引导,帮助理解书中的正能量,而不光是让孩子记住有趣的章节。但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孩子识字量增多,很“嫌弃”家长的朗读速度,觉得太慢,亲子共读的时间减少了,也少了和孩子分享感受的机会。但这本好书,其实是个很好的工具,和孩子分享故事的同时,和她讨论下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她真得有一天碰到的时候,知道如何积极面对,处理。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5

本文《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幸福之属于勤奋的人。”这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先生说的。这句名言不仅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而且还教导我们要勤奋劳动。

当我翻开《爱的教育》第十六章--《小抄写员》,看着之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此时,我真不敢相信,这样几页纸就能让我惊心动魄,让我怦然心动。

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叙利奥的爸爸是一位铁路工人,工资不多,加上家里人又多,生活过得不怎么好。叙利奥的爸爸找到了一份抄写的工作,因为叙利奥看见爸爸那样辛苦,决定帮爸爸抄写。爸爸奇怪地问:“近来的油灯怎么比以往用得多了?”他并不知道,儿子为了他,已经没有睡觉了,直到有一天,父亲终于知道了,父亲深深地抱住了他。最后叙利奥的家庭比以前幸福多了。

看到这一段,使我又想起了名画家达·芬奇称颂:“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睡眠;勤奋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细致入微的描述了劳动的好处:“劳动是神奇的力量的民间教育学。只有通过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记得我一年级的时候,常常把衣服和袜子乱丢一旁,便开始做作业了,对我无微不至关心的妈妈,帮我把衣服和袜子放进桶里,认真地洗起来了。看到这一切,我不忍心再让妈妈劳累了。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把早餐煮好了,便去上班了。我马上跳起来,像妈妈平常一样,专心致志地洗衣服。洗完后,我心里甜滋滋的,想妈妈真辛苦啊!我以后要多劳动,其实劳动也是人生第一享受嘛!劳动最幸福!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6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感动我的故事,《在阁楼上》、《我的同学可莱谛》这两篇故事都是在讲恩里科的同学因家里贫穷没有钱去上学,但他们都很努力,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刻苦学习;边学习还得照顾家里的母亲;为妈妈分担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读这两篇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抱怨自己的父母?再想想两篇文章中的孩子,它们的学习环境那么艰苦,在光线暗暗的阁楼上刻苦读书,一边复习功课一边搬运木柴。然而他们没有任何的抱怨、指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学习?

这些都讲的是有关爱的故事。我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一位清洁工清扫垃圾时,经常经过一家餐馆,有一次那位餐馆的老板看到清洁工每天这么劳累,就端出了一杯开水给清洁工,哪位清洁工接了那杯开水,连忙说谢谢。每次当清洁工经过这的时候,那家餐馆的老板都会端出一杯开水。慢慢的那家餐馆的生意火了起来,大家都觉得这位老板是一个有爱的人。

关爱他人就会得到回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会让世界充满爱的力量。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胜过于一切,小的时候我不懂事,爱跟他们顶嘴,不听话,现在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在生病的时候是父母一直照顾着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爸爸给我耐心讲题;我们应该学会体谅他们,在家里做家务,学会帮他们分担一些。不该与父母争执,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

读西游悟教育 篇7

首先,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是激励着妖精们与孙悟空殊死搏斗的动力,也是在取经路上,一个个并不怎么出名的妖怪都会给孙悟空造成很大麻烦的原因,所以动力很重要。动力属于驱动系统,没有动力就没有积极性。

很多时候,我们只做传道授业解惑的事情,却忘记了对学生进行动力激发,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要学会激发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厌学,老师采取强制手段让学生学,不学习、不完成作业就罚站、打手心,这样做或许会迫使学生完成作业,但此时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负担,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依靠外部强制力量进行的学习效果不会好,只有激发出学生动力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其次,要给学生希望。

只有唐僧要从门口过,妖精们才有能长生不老的可能,这种希望是妖精们努力坚持的动力。人要有所期待才能奋力以赴,这个期待就是希望。

有的老师一看到学生捣乱就骂:“你看你懒的,又笨还不学,何时才能成才?”面对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有的老师会抱怨:“老师天天累成这样,你们才考这么个成绩,你看你们多笨吧。”如果老师总是这样说,就扑灭了学生希望的火花,以致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希望,要学会赞赏学生,要学会用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这样你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还真不少。有的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热爱集体,爱护公物;有的学生虽然爱打架,但喜欢帮助同学,富有正义感;有的同学虽然经常迟到,但热爱劳动。把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有机会就表扬他们,让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希望,学生才能获得持久拼搏的内驱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天上的神仙都是为玉帝“打工的”,而地上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谋生,因而责任意识更强,更能够全力以赴。同理,当学生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有担当时,他们就会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

读《论语》 悟教育 篇8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垃圾;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所谓“正己”即是修身之义,就是强调教师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实施成功的“形象教育”。

在教育中教育者自己是主体。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生病,他去探视;颜回病逝,他老泪纵横。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学生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孔子死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哭各复尽哀”,“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

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为了教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学好知识。“学而不厌”表现出教师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诲人不倦”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乐观。古今中外,凡是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受到学生敬仰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符合孔子这两句话的精神的。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应重视自身的学识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如同无穷的宝藏,学生会用一生去开采。

 孔子不仅教知识,也注重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强调老师既要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却不求和谐相处。自我修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漫长的阅历沉淀过程。主张“人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凭文章学问来交朋友,靠朋友交往来培养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予以帅正,孰敢不正?”,自己带头做好了,谁敢不做好呢?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做学问要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惟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每天学一些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切不可“中途而废”,要“发愤忘食”。

中学生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篇9

儿时弃置色彩鲜艳的糖果,和妈妈一字一字阅读它,感受爱;豆蔻年华伴随着一颗憧憬的心,与朋友玩闹解读爱的真谛:青葱岁月每夜盼之时,携孤星几颗洗涤心灵,看懂爱。这是一本页数不多,没有繁琐的内容和晦涩的名词的书,却让我从小看到大。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日记,记录着喜怒哀乐和点点生活小事,不怕显露自己的缺点,也不惜笔墨的赞扬他人的行为,它那么简单,那么真,那么纯净,那么让我沉醉了无数年华。

第一次阅读,和妈妈书桌前,时而翻阅字典,时而听妈妈讲解。眨着好奇的眼睛,认识了那几个性格迥异的小伙伴。维护正义、帮助弱小的卡罗纳,勇敢的站出来为科罗西“顶罪”时,高高的额头,宽阔的肩膀在阳光的照耀下,真如同一个大英雄。戴着金丝边眼镜,品学兼优的班长,总会在别人窘迫时,给予温暖的帮扶。还有有优点有缺点的安利柯,在父母和朋友的影响下慢慢完善性格。高高的椅子上,母女一同翻开《爱的教育》寻找爱,可就在共同品味书中爱时,跌入了爱。后来,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到书店看书,我依然选择了它。书中的一个一个故事仿佛都在身边重演过。“气嘟嘟”的安利柯和朋友吵架时,说再也不理对方,还在桌子上画三八线。可心里是百般不舍,又不肯低头认错。还好有父亲折掉隔阂的戒尺,才和朋友和好如初。就在昨天,自己不是也和同桌吵了一架,再也没有说过话。拿去给她看这篇故事,送去一个悔意和友善交杂的微笑,她会懂得。于是我们又是一起上学,一起在阳光下傻笑。朋友之中是否有这样的人,活灵活现的重现这书中的内容,有温情有调皮,有欢笑有争吵。丝丝爱的风吹动着同样的童年。时间慢慢流逝,青涩的面容上多了几分经历世界的苍老,清澈的双眸上也已蒙上浓重的雾水。扬起伪装的头颅,迈着自以为优雅的步伐穿行在人生森林,今日的我已然是这样。一颗惊惶的心在排名大战中,从未平静过。几滴泪挂在腮上,却不知真心沦为何物。

爱的方向在黑暗中孤独迷失。翻来覆去,在夜里追寻路途的自己,总会拿起枕边一直都在的书。他们几个小朋友,永远都不会长大,永远践行着爱。捧起这本书,借微弱的光,驱逐内心的黑暗。用阵阵善良的浪潮,去除心灵的污垢。取一滴爱的蜂蜜抚平成长的苦涩。《爱的教育》遍及我的天空,多希望下一段路我们依然一起走过,多希望让爱伴随人生。

教育他,不如读懂他 篇10

追问侄子,他也一肚子委屈:每天妈妈只要跟我说话肯定是催促我学习,总提醒我她已经给我选了最好的初中,我现在就必须要拼,否则就被别人落下了,就没法考上好的高中,也没机会上好的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侄子觉得人生很沮丧,刚迈进初中的大门,自己还没看清中学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没机会自己想想未来,就已经被妈妈预言了一辈子了。侄子越来越听不进妈妈说话,而且听到妈妈唠叨就会心烦意乱,他心里想的是:别拿我的愿望做诱饵!为什么我总要听你的?于是他从漠视到反抗。

侄子的反常行为并不是源自妈妈所说的不尊敬,而是源自他自己还无法去体会新环境、新生活,就被妈妈期望填满,造成他的无空间感和压力。如果妈妈能给孩子一点自己体会的空间,或许他能自发地开启他的梦想模式,而那种学习的动力是无穷的。

其实,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行为的背后都会藏着另外一种语言。特别是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更藏着表象以外的深意。所以,与其教育孩子,还不如先读懂他。

比如,撒谎。或许是因为孩子在尝试语言的力量有多大,或许因为孩子正徜徉在幻想的世界中,他还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幻想的。

比如,咬人。对于一个小小孩来说,或许是在向你表示他爱你,想和你交朋友。而对于另外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或许是在表达“妈妈为什么不关注我!”

一个孩子有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他还太小,还分不清这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也或者是他想确定一下父母是不是爱自己。还或许是家里出现矛盾了,他主动成为“问题儿童”,牺牲自己保全家庭的完整。

一个孩子很缠人,或许是因为他真的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也或许是因为他发现家里的气氛不对,担心父母离婚、害怕被遗弃。

一个磨蹭的小孩,或许是因为他还真的做不到太快;或许是他觉得:“我什么都控制不了,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速度。”

读懂,是一种最大的尊重,而尊重会带来信任、成长的力量。这是我想和父母们分享的。

又一年的开学季,在这里也想跟妈妈爸爸们分享纪伯伦的诗句—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11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 总有一些调皮捣蛋、性格怪异的学生, 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 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

记得2013年春季接任的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这个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班, 学生学习风气差, 不遵守纪律, 打架斗殴现象时常发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 抄袭作业严重, 甚至部分学生不交作业等, 给我的班务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接手后, 我及时地了解班级的状况, 根据观察, 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 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 很快, 学生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 而是拿出书, 自觉朗读;卫生清洁及时, 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 也非常有序, 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 我轻松了不少。但是, 有个男生却让人头疼。他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管不住他, 他是个独生子, 他的语文作业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交的 (以前经常不交作业) 。他不仅做作业拖拉, 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 经常发愣, 下课贪玩, 喜欢欺负小同学, 与同学打架斗殴。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发现他爸爸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家长无法联系沟通, 放弃吧实在太可惜, 只能另想法子。孩子已经那么厌学, 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我想, 如果我一开始就严厉地逼迫他交作业, 只会让他更叛逆, 并加速对我的厌恶。于是, 我索性不跟他提作业, 只是在生活上关心他, 有事没事跟他讲讲笑话, 聊聊他课后的喜好。慢慢的, 他开始亲近我, 从原先爱理不理的冷漠, 到后来主动跟我聊天、给我打水、搞卫生, 让人惊喜的是, 那天他竟然红着脸, 手里紧拽着作文本, 扭捏地走到我面前, 憋了好久, 终于含糊地说道:“曹老师, 我的作业, 以后我也交。”我听了, 心里很高兴, 是啊, 他的内心被我触动了, 这是否可以说是他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我的课了?从此我时常和他聊天, 引导他多读书, 课堂上经常关注他, 在和我相处的这一学期里, 他从来没有拖欠过作业, 更可喜的是没有和其他同学打过架, 他的变化其他老师都看在眼中, 都说曹老师真有办法。

还有一个学生, 家庭贫困, 自小丧母, 父亲一边打工, 一边照顾孩子。初次看到这个孩子, 给人的感觉是脏兮兮的, 他的学习特别不好, 语文34.5分, 数学10分, 英语24分, 全班第49名 (共49人) , 我的心里很不平静, 于是就找他谈话, 谈了学习和生活, 那天他哭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也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第二天早自习背课文时, 他是全班第一个到我这儿背朱自清的《匆匆》的, 背得很流利, 课文那么长, 对他来说肯定不简单。我心里暗暗高兴, 上课时, 我在全班表扬了他, 我说:“薛××同学今天居然把朱自清的《匆匆》背过了, 老师很感动, 这也是老师到这个学校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们要向他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 “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相信薛××同学。”我说。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 有背诵的内容, 他都是第一个背过的, 而且字也写工整了, 也喜欢阅读课外书了。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12

英语(3)班

李海萍

10106013054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第一重要的事情,幼儿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3至6岁的幼儿正处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人的全面发展体素质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期。《自由地学习》这书中的内容是建立在不断尝试和被实践检验的教育体系基础之上的,它提供了一些解决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儿童问题的最新方法,对华德福早期教育原则和方法做了独特的介绍,通过各种故事、真知灼见、鲜活的观察和描绘,凝聚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幼儿园的经验。作者琳·欧德菲尔德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华德福幼儿园教师,并做了十几年的伦敦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她还是一位育儿和早期教育讲师,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文章。其在书中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幼儿园怎样使孩子健康发展?什么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7孩子怎样通过模仿和节律学习?为何创造性游戏如此重要?为什么滋养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该在什么时候上学?等等。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幼儿园怎样使孩子健康发展?孩子怎样通过模仿和节律学习。这两个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见解谈谈我的想法。

一、幼儿园怎样使孩子健康发展? 1.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幼儿天生好动,在游戏中会产生积极情绪,而积极的情绪是学习的推动力,使其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要在游戏活动中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动手的机会与条件,如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活动。在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我觉得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如在活动区域中要根据小班幼儿对活动过程感兴趣的特点,提供足够数量的同种材料,让幼儿学会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到中大班,幼儿逐渐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就要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搭建,激发丰富的建构主题和情节,既培养幼儿的建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2、在游戏活动中挖掘幼儿创造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潜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结合不同年龄班的实际状况,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班到大班每个孩子所处环境不同,结果导致了创造想象程度的差异。我建议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小班幼儿想象力发展水平很低,我们应从记忆表象的积累入手,启发幼儿多看、多摸、多动,积累感性经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创造的潜能也在提高,为此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变式,启发幼儿发散思维,促进其创造想象的发展。中班阶段是创造潜能发展的最佳阶段,思维最活跃,没有思想负担。如在游戏中发现一幼儿玩积木的专注场面,三角形积木做水龙头,长方形积木做香皂,给布娃娃洗澡、洗头,十分认真,还有将圆形积木当苹果、饼干等食物喂布娃娃吃,这种想象以物代物的做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萌芽,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保护。大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将游戏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新异性均有明显发展,教师应不断给予引导。

3、重视情绪智力的发展,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活动氛围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但在游戏中能长时间注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另外,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它是幼儿自主自愿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活动,因此在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模仿和学到的行为习惯、经验通过游戏表现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纠正错误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他们可以通过角色游戏与伙伴交往,从而提高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原有的角色,变成孩子们游戏的伙伴,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促进幼儿自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等完美人格的发展。

二、孩子怎样通过模仿和节律学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好模仿的特点,常常与好奇心有关,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开始模仿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成人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应当支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之强化;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成人应当制止,因为这种模仿只能导致孩子正确模仿作用的丧失,不良模仿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进而产生不良的心理。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幼儿的不良模仿呢?我认为:

1、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模仿的正确榜样。

2、要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孩子的辨别能力差,成人一定要让孩子有选择地模仿。

3、成人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研究电影、电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正确引导孩子分析人物。分析时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要教育孩子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模仿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促进正确道德观的逐渐形成。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13

偶然的一次经历让我心里有种莫名的痛恨现在这个社会!为什么?!法与情不可以并从呢,难道这个社会真那么惨无人道?

悲催的音乐把我拉回那个场景——苏爷爷沧桑的面容,那双深深凹陷的眼眶,古铜色的皮肤,鬓边已经花白了的头发?——他的一生只为了那个捡来的孩子,苏花儿。那个女孩天真的笑容,稚嫩的脸庞,也深深在我的脑海,我的心。

偶尔的不注意酿成了一场悲催的命运——花儿出车祸了......苏爷爷原本沧桑的脸显得更加衰老不堪,那个肇事者是个腰缠万贯的老总答应给苏爷爷六万元补偿。但苏爷爷的心默默不语。

这是孩子的父母出现了——她们?他们的出现让这场情理的纠纷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呵!只是为了那六万块钱?逼到苏爷爷家门口?值得破口大骂?值得在花儿的葬礼上大闹一场?他们若是还有一丝一毫父母的情谊就不会这样。在花儿出车祸时?他们人呢!人呢!

看到的只有在医院焦急等待的爷爷,听到那句话“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手里的玩具撒了一地,包里的零钱也撒了一地.....那大大小小的硬币,沾染了多少心血,沾染了多少世俗的纠纷......

但法律却不能维护正义,只为了那一份所谓的亲子鉴定?所谓的依据?没人能帮到爷爷......我好想帮他却无能为力,只有撕心裂肺的痛,只有恨!

读普法教育读后感 篇14

洛克研究过医学, 当过医生和家庭教师, 所以, 他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从体育锻炼、衣着、睡眠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 拟订了一套适合于身体“本来是健康的, 至少没有疾病的”儿童, “在不借助于医药的范围内, 应该怎样维护它、改进它”的儿童体育保健计划。洛克在他的健康计划中, 始终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 健康的身体需要儿童从小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来完成。他认为, 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 他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例如我们的面孔常年裸露在外, 无论寒冬还是炎夏都如此, 因此较之身体的其他部位, 我们的面孔能经受住酷暑严寒的考验, 因此, 孩子耐冻的品格也是可以通过习惯来培养的, 只要习惯了什么都可以培养出来的。

一、衣着

洛克首先谈到儿童的衣着, 他主张应让儿童的身体循自然发展, 不要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控制儿童的身体发育, 应该让自然按照它所认为的最好的方式去形成体态, 因为自然自己所作为的比我们指导它所作为的不但要好得多, 而且精确得多。洛克特别强调不要给儿童穿紧身的衣服, 因为从儿童的体态来说, 穿着紧紧的衣服, 身体受到束缚, 身材和体态是不会优美的。对于儿童来说, “胸部狭窄、呼吸短促、肺弱和佝偻, 是紧身和狭小的衣服的必然的、而且是常见的结果。”这一点在现在也是适用的。洛克还强调无论冬天夏天, 儿童的衣服都不可过暖, 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抵御严寒的品质, 而且衣服过暖也容易引发一些疾病, 只要习惯了之后, 就能忍受严寒了。这里, 洛克强调习惯的重要性, 只要养成习惯, 身体对于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这一点启示广大父母,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可给孩子穿很紧的衣服, 尤其是女孩子, 我国传统上曾有给女孩子裹脚的习惯, 这样对孩子的发育是很不利的, 因此应按照孩子自然的体态给孩子穿衣。我国北方冬天比较寒冷, 父母怕孩子冻着, 就给穿很厚的衣服, 这样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也不利于孩子的发育。因此, 在冬天不宜给孩子穿得太暖, 应该培养孩子耐寒的品质, 这样, 孩子的身体也会长得比较强壮。

二、体育锻炼

洛克主张积极地锻炼身体, 并且认为应从幼年起就进行, “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 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他反对父母溺爱儿童, 指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 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 至少也受了损害”。在洛克看来, 通过组织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体质是十分重要的。他主张让儿童多过露天生活, 呼吸新鲜空气, 忍受冬天的酷寒, 赤足走路, 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具有“忍耐劳苦”的精神。

按照洛克的观点, 应让儿童用冷水洗脚, 并让他们洗冷水浴, “现在人人都知道冷水浴对于帮助身体衰弱的人恢复健康是很灵验的”。对那些身体比较健康的人来说, 用冷水浴的办法可以增强和锻炼他们的体格。洗脚到底用冷水好还是用热水好?这一点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论证, 而我国中医一般提倡用热水洗脚。至于冷水浴, 还是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晚年时也曾在冬天冰冷的大海中游泳来增强体质, 当然冷水浴也要因人因时而异。

洛克还强调儿童应多做户外运动, 呼吸新鲜空气, 他认为, 户外活动对于儿童的身体并没有损害, 相反越是多参加户外活动, 他们便越强壮健康。洛克还主张儿童稍大要学习击剑、骑马, 以锻炼身体;学习园艺、手工, 以解除精神疲劳, 增进身体健康。让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 这是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做的, 因为这不仅能锻炼儿童身体, 也能开阔儿童的视野, 增长其见识, 还可以锻炼儿童与人相处的能力,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鼓励、组织儿童参加户外活动, 但要注意儿童的安全。

三、饮食

在饮食方面, 洛克主张儿童的饮食要清淡, “不必多加作料”、简单而有益, 少吃油腻、肉类食物, 不要吃太饱。如果儿童要吃肉食, 最好是吃清淡的牛肉、羊肉、犊肉等。早餐晚餐以牛乳、乳羹、稀粥、粥冻等食物对儿童是合适的;禁用酒类或烈性饮料;一切要有节制, 洛克认为“这种节制的精神无论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 都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儿童经常去肯德基、麦当劳, 也经常吃膨化食品, 吃的甜食也很多, 渴了也多是喝一些碳酸饮料等, 这些导致了很多的肥胖儿童, 更有损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 在儿童饮食方面, 我们应该借鉴洛克的观点, 多食清淡, 少喝碳酸饮料。

此外, 洛克还强调要吃与时令相应的、完全成熟的水果, 且最好在早餐、餐前或两餐之间吃;要避免吃糖果。洛克特别强调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他主张儿童的用餐时间不要固定, 要每日都有变化, 这一点与现在有所不同。

儿童还要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便秘不仅危害很大, 而且医治起来比较困难。洛克认为“大便通畅比其他任何事情对于健康的利益都大”。他认为, 有些非纯粹随意的动作, 通过应用与经常的锻炼, 到了一定时候就要有恒心的竭力去做, 毫不间断, 久而久之, 也是可以成为习惯的。由此, 他提出了培养按时大便习惯的方法, 即用过早餐之后就立刻求助于“自然”, 勉强大便, 几个月之后, 就形成习惯了。这样一切疾病一定可以大大避免, 而健康与强壮的身体基础也一定可以更确切地奠定下来。现在的儿童存在很多便秘现象, 究其原因, 不外乎饮食不科学、不规律, 在治疗儿童的便秘问题上, 广大父母可以借鉴洛克的方法, 培养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

四、睡眠

在儿童睡眠方面, 洛克强调要让儿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这对于将来儿童成年后因不惯长夜不眠而少参加夜生活有很大的好处。对于睡眠时间, 洛克主张儿童在小时候可以不限制睡眠时间, 他们愿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般是七、八岁之后, 应该稍加限制他们的睡眠时间了, 可以着手去把他们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到每天八小时左右。还有, 早上如果儿童赖床, 那么在唤醒儿童时千万不可大声或锐声叫唤, 那样会使儿童受到惊吓, 对儿童的损害很大, 要低声呼唤, 轻轻抚弄, 使他们渐渐醒来, 对他们只能用温和的言词, 直到他们完全清醒。此外, 洛克反对让儿童“每晚睡在羽绒被里”, 认为这是“虚弱的原因, 短命的先兆”。他主张儿童应睡在硬板床上, 因为硬板床既可以锻炼身体, 又能使其适应外出旅行中不舒适、不软和的卧床。

对于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 是我国广大家长认可和提倡的, 也是努力在做的;但是如何对待赖床的儿童, 是很多父母比较头疼的事情。有的家长强硬把孩子叫起来, 有的家长是轻声细语但无济于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洛克所提的方法:轻轻抚摸、低声呼唤。

五、药物使用

洛克认为, 为了保持儿童的健康, 不要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让儿童吃药, 使他们在“胃里塞满药品”, 不要试图给儿童任何药物去为他预防疾病, “儿童的娇嫩的身体应该尽量少加摆布, 除非到了万不得已”, 如果儿童真的患病, 要去请一位头脑清醒的医生来诊治, 才能用药。这对于现在的家长随便为孩子选择一些补药会起到一些警醒作用。

读《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有感 篇15

文章提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身上的人文血肉。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授与学生的东西,也是教师自己人文思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除了要广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信念。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河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正如培训中我们学到的读书使人明智。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教育素养。

其次,教师的教育素养还包括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第三,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是艺术化的,是表意准确而且形象鲜明的,是善于运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架好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的。艺术化的语言将形成一种教学的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为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正因为教师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课文的艺术世界,一个是学生的心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丰富如浩瀚的宇宙。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去探索。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们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学习我们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在繼续教育培训中,尽管强调要求老师读书,读书,再读书。但我们自己只是从表面了解到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却没想到多读书会给自己、学生带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拿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上一篇:课外古诗赏析题下一篇:公司启动大会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