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

2024-06-09

《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精选2篇)

《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 篇1

我的课是所有新教师中的最后一堂课公开课,也是自己作为新教师的最后一堂公开课,说实话倍感压力,《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在讲课之前,我常常会问自己:作为新教师,我将呈现给领导是怎样的工作效果?我能传递给学生的是怎样的阅读体验?我会带给自己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收获?上完课之后,我把这些问题写在纸上,一样一样,进行反思。

一、教学技能仍需打磨

很荣幸能够从这学期初承担阅读教学工作任务,我很感谢领导给我的机会,也感激领导对我的信任。所以每一次去上阅读课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怎么做才能对得起领导的托付,真正使阅读课不是一个乌托邦,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对于这次的转正课,我更是将之视为自己这半年来阅读教学工作的一个“汇报”。成果汇报那肯定是相去甚远,不敢担当,但我却希望这堂课,能够让大家看见我们在阅读课上的努力,看见我们在阅读课上的探索。我希望领导和同事在听了这次课后的感觉是这堂课没有白开,而不是失望;能够希望将阅读课坚持下去,而不是动摇。周校长在评课时说,“听了课觉得韩鹏老师的教材选择得太好了”。所以,反思我的这堂课,效果应该是还差强人意吧。

听了周校长的话,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技能配得上这本教材!

我们不是一个教书匠,我们也不是在教教材,是在用教材传递给学生阅读的理念,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种生活方式,让书籍成为日用品而不是奢侈品。

二、“生本课堂”仍需坚持

检验一堂课的好坏不是教师教育技巧的高超与否而是学生真正收获的是什么。“生本课堂”不是一句空谈,我真正认识到一堂课如果不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教育岂不成了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教学反思《《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这次课堂上,我尽量在课堂上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阅读课上出现的就应该是书生琅琅,阅读课上就应该是生机勃勃,即使是默读,空气中弥漫着的也应该是阅读的热浪。另外,这次课堂上,我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这是一堂富有哲思的阅读课,尽管对于他们来讲有些难度,但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剥夺的,即使他们失败了,这也是有意义的。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孩子是有强烈的表达欲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去表达阅读的感受,去发表思考的结论。

当然,生本课堂是一条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路,教师怎样去导,学生怎样去学,并不简单地存在于一问一答中。我始终认为:老师的手里应该有一根松紧带儿,让学生有相当的弹力空间,但是终究有一根绳子去引导学生的发展的。

三、教学探索有待斟酌

其实,这堂课上得挺没底的。总觉得,每一次公开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长机会,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但是,公开课若成了自己的一种表演展示就失去了意义,它应该是我一种教学探索的尝试。受今年“亲近母语”论坛的影响,我也想不自量力地探索下“儿童与哲学”这个阅读主题。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大好还是小好”富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并力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哲学思维。但道路毕竟是曲折的,不得不承认,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分析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生情况分析不足。这是一个需要辩证思维去思考的论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一个哲学命题确实有一定难度。第二,对阅读课实质认识不深。阅读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终身阅读习惯的读书人,而这堂课过于偏重哲理思考,冲淡了阅读味儿,反而使课堂更像一节思品课。

当然,这次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我探索的信念没有丧失,我也许只是无数人民教师中一只微不足道的小爬虫吧,虽然爬得慢,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为学校,为教育,献点绵薄之力吧。

我没有套话版的“万能反思”,我没有情感版的“激情反思”,我的反思,只是从职业信仰发问,从师者仁心发问,从心灵深处发问。问世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我要对得起优秀的教材,对得起学生的期待,对得起对教育的一捧情怀。

《大好还是小好》教学反思 篇2

学生看着动画, 先是一阵惊奇和赞叹, 很快就传来了这样的声音:

“老师, 孟浩然的船走得太快了!”

“是啊, 船走得太快了, 我们看得不太清, 再放一遍吧, 老师。”又有不少学生跟着说道。

其实, 我也感觉动画做得不够好, 船儿远去的速度看上去真有些“迅雷不及掩耳”。于是, 我又重放了一遍, 希望孩子们能看得更清楚些, 可是看了这一遍之后, 又有学生说话了:

“老师, 不太可能吧, 船儿不会走得这么快吧?”

“是啊是啊, 怎么可能呢!”这个学生的回答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原本想利用这个动画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学生们怀疑的焦点。怎么办?正在我犹豫间, 班里又传出了另一种声音:

“老师播放的课件没问题, 船就应该走得快些!”

“不对不对!怎么可能这么快!”反对的声音立刻出来了。

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渐去渐远。正常的教学已经难以继续进行。看着孩子们各执一词, 争论得热火朝天, 我突然想起, 与其让他们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个面红耳赤, 倒不如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于是, 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

“对于船儿远去的这个画面, 有的同学认为该快, 有的同学认为该慢, 到底该怎么样呢?咱们再到课文中去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想一想, 记住, 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哟!”

听了我的问题, 学生们变得理性了些。是啊, 得寻找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有的到书里寻找答案;有的则凝神静思, 不一会儿, 教室里小手林立。

“老师, 课文中‘依依惜别’这个词告诉我们, 李白和孟浩然是舍不得分开的, 就算离别, 也会恋恋不舍的, 不会走得那么快的。”

“我们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分别的场景, 分别时人们总是难舍难分, 总想着时间能过得慢一些, 再慢一些!”

“是啊, 他们的情谊这么深, 孟浩然就算上了船, 也会边走边回头看看岸边的老朋友。谁也不知道这一去要等到何时才能再见面, 怎么舍得走得那么快呢?”

这些孩子说得很有道理。

“刚才认为应该快一些的同学不想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吗?”我进一步引导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长江的水流是很快的。孟浩然既然是顺流而下, 那船行进的速度一定很快。”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开始发言了。

“我认为小船应该走得快一些, 因为孟浩然说, 他们只是暂时分别。我想, 他一定是想快去快回, 这样他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老师, 我也认为船应该走得快一些。他们的感情很深, 彼此难舍难分。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终究还是要分开的。既然一定要走, 那就当机立断, 走得干脆些, 犹犹豫豫的, 反而会生出更多的伤感!”

……

上一篇:初二数学下册期末试题的总结下一篇:2024年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