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工作

2024-08-31

考研还是工作(精选4篇)

考研还是工作 篇1

观察:

争论点一:为编制还是真选择?

——个体理性无可非议

大学生手高眼低、不能摆脱天之骄子的光环历来是被人口诛笔伐的诟病, 如今放下身价依然受人指点, 不禁令人生疑。通过对近期“硕士安保”“大学生掏粪工”两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此次招聘的“掏粪工”和“安保”皆为带有“事业编制”的“金饭碗”。招聘五名掏粪工人的城肥二处政务科长谢华坦承, 此次所招考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均系事业编制工人, 每月的工资在2300元左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校方称, “安保”招聘是《2010年浙江省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告》的一部分。说白了, “低”职位的背后, 是高收入和稳定的保证。而这, 也正是大家对两事件争论的焦点之一, 大学生是为编制选择职位还是出自真心?更有人干脆以此作为讨伐学生们的利器, “怎能为了‘饭碗’而舍弃了知识”“大学生当掏粪工是社会的退步”。

面对外界的质疑, 学生们的反应却淡然了很多。成功竞聘掏粪工上岗的张婷说, 先生存, 后发展。先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饭碗, 大学毕业了还当啃老族更丢人。王延峰坦言, “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有很好的心态”。

我们可以理解批驳者的初衷。大学四年, 个人的心智、能力有所提高, 尽管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 但是从全中国来看, 毕竟还是少数, 怎能放弃专业所学, 应聘一个基本没有技术含量且有悖于大学培养人才标准的职业中去, 这是严重的人才浪费, 令人惋惜也令人心痛。然而, 我们更能理解大学生们的选择。

求职, 首先是求生存。眼下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大学文凭比比皆是, 硕士生也多如牛毛,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一天比一天高。放眼招聘启事, 除了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可以看到企业对求职者经验要求不高, 少则两年多则五年的岗位入职门槛, 让上大学期间基本围绕学校转的大学生们很尴尬, 更别提其他附加专业条件。对刚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 不是他们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 而是这个工作他们是否能胜任, 直白点说, 即是否达到了入职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掏粪工”这个岗位对求职者一来没有学历要求, 二来技能上没有特殊要求, 三来没有专业限制, 四来没有经验要求。虽说听起来不光鲜, 但是最起码与其他职位相比, 入职条件不能不说很低了。“安保”虽有学历、专业限制, 但是对其他经验没有要求, 况且, 一旦应聘成功, 工资和福利与公司白领无差, 还可以获得事业编制。换句话说, “掏粪工”“安保”意味着中等收入+高福利+稳定+老有所依。虽然选择这两种工作在某种情感上愧对于自己所学或是父母、学校、国家的培养, 但如果求职无门又面临“毕业即失业”或啃老, 生存和面子比起来, 显然生存更重要。

至于那些指责他们没有考虑将来职业发展的人, 王延峰的回答或许能代表其中一些人的想法, “任何80后都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 那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选择当“掏粪工”“安保”是他们职场中若干次选择中的一次, 5年聘任期满后, 他们可能去经商、去教书、去当演员……未来有太多无限的可能, 而当下的选择, 只是因情况而定。未来, 还有很多变数。而这种选择的代价合不合算, 他们自身会做出判断。

争论点二:“安保”非大学生不可?

——企业用人制度有待完善

另一个引发人们热烈讨论的是对竞聘职位的要求, 难道安保非硕士生不可吗?这是时代进步还是企业的不理性?

“对于这3个岗位, 刚开始我们也只是想设置本科学历的门槛。”招聘方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提高条件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校园属于特殊单位, 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 职员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二是此次招聘是全省范围内招聘, 眼下每年毕业的高学历者越来越多, 只要大学一贴出事业编制的招聘, 前来应聘者大多都拥有高学历, 多是硕士以上。“一般的保安是校卫队队员来担任, 负责日常的巡逻。而这3个职位属于管理岗位, 管理保安、校卫队员, 要为当前的校园防盗、防骗等事件制订对策, 同时还要参与学生们的政治思想教育。”

诚然, 招聘者有自己的考量, 但是在现有的就业状况下, 招聘硕士生当安保耐人深思。一来, 只凭高学历者越来越多和事业编制这两点, 苛刻要求安保岗位的学历, 为进入这个岗位设定过高门槛, 提高了对安保岗位的任用标准, 难免有用工歧视之嫌。二来, 此举可能会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寒窗苦读多年, 有多少人会愿意从事安保?笔者无意贬低安保工作的重要性, 也不是看不起安保人员, 同时也了解安保行业整体队伍素质需要提高, 但无论怎么重要, 我相信,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 谁都不希望毕业后即成为一名安保人员, 就算它有事业编制。三来, 高校招安保底气十足恐怕还是来自“事业编制”这张王牌, 套用当下一句流行的话, “你聘的不是安保, 而是编制。”但是, 如果这种风气被竞相效仿, 社会上诸多企业对其他职位的要求也都大幅提高, 即便不以编制, 以月薪、福利、住房等其他条件为“要挟”漫天喊要求, 逼人才改“嫁”, 博士当保洁员恐怕也是迟早的事。

就业, 固然是一种市场行为,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 各取所需。职业不分高低, 劳动不分贵贱, 但是, 在制定招聘标准前, 买方是否应该根据人尽其才、量才而用的基本用人原则量力而行?更何况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人才还没有到如此浪费的地步。

分析:

高学历低就业并不成立

——维护就业的公平性比评断价值观更重要

学历可以较为直观的反映一个人的学识和受教育程度, 但是谁能说高学历出来就不能从事某些工作,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套用丘吉尔的那句名言就是:没有永恒的文凭, 也没有永恒的地位, 只有永恒的价值。

一句话, “高学历低就业”不是高学历能否得到好职位, 高学历低嫁了职场, 而是我们更应尊重市场的选择, 更应尊重个人的选择。就像市场经济初期, 我们也曾对下岗和跳槽感到不解, 而现在早已习以为常, 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人才市场买卖双方相互调节的正常结果。那么, 也许现在大学生洗菜、大学生掏粪还有些惊世骇俗的味道, 可等我们习惯于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社会选择中的种种问题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毕业生掏粪和毕业生当CEO是一样正常的事情。

而且, 从整体来看,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 其他就业群体也存在和大学生同样的问题, 无论是与他人竞争还是自己选择, 这才是真正的优胜劣汰。

相反, 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到维护就业公平上。

在市场经济中, 最害怕的就是交易的壁垒, 尤其是利用一些制度上的稀缺资源, 人为抬高交易成本。在就业市场上, 一些职位上的学历要求或者能力要求人为拔高, 会导致这种就业成本加大。现在, 一些被高学历化的岗位层出不穷, 一方面就是由于企业不能人尽其才, 将学历作为片面追求的唯一标准, 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上有严重缺失。

另一方面, 在于有人知道“编制”“福利”等稀缺资源的魅力:学历与社会地位的相当匹配, 收入高, 各种资源相当丰富。最重要的是, 这些资源是能够上位的绝佳机会。换句话说, 是部分领域产生了利益分割。首先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 对其他人进入这个行业、地域进行限制, 而市场资源的垄断就是利用行业的资源优势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部门在政策、编制上) 而加剧就业竞争, 尤其是学历竞争。

现实的情况是, 由于社会公平在某些领域很难保障, 无权无钱的普通大众很难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一旦放弃这种选择, 以后要再想进入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眼下, 正是这种制度性弊病的存在, 导致企业敢“漫天要价”。

所以, 如何解决人才流动中的公平问题, 建立人才合理的流通渠道, 是当务之急。

考研还是工作 篇2

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对大学生来说向来是个两难的选择。这里有个直接的案例可以拿来做分析:学生T,本科期间是学习食品技术,升入大四之后有考研计划,最终落选,于是毕业后选择了就业,在一家公司里做销售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仍不愿意放弃考研打算,这一次,考研的方向除了食品工程之外,还多了一个产业经济学。他在两个方向中举棋不定,所以找到了我咨询。

以前,我总不看好考研,觉得那是逃避就业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之后,考研更被本科生疯狂地追逐着,但即便是用来逃避就业的一种方法,就业仍然会在两年后不期而遇,我们依旧要面对市场的考验。不得不说,无数的学子在做出考研决定的那一刻,并没有想清楚很多事,比如研究生毕业后的出路,比如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学术科研型、教学型、企业职场型等等,便贸贸然报名研究生入学考试,幸运地被录取,然后如同本科4年一样,碌碌无为、茫然失措地开始再一个2.5年的研究生生活,或许再加上为“老板”打打杂,毕业的那一刻面临的可能是比之以前更为严峻的就业态势。研究生的身份非但没有让自己添加多少实质性的竞争力,相反的,前后6.5年和社会脱轨,已不清楚如今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了。

问题1.是选食品工程还是选产业经济学?

回到案例本身,如果是想要在毕业后的第一年中,继续选择考研,我的建议是考食品工程更胜过考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生。该生本科读的即为理工科,有着不错的理工底子和专业知识。研究生期间会开始细分专业或研究方向,本科学习就会成为一块基石;而一旦工作是销售而非研发,工作之后的心态和疲态会渐渐消耗本科期间的理工基础和专业基础。换而言之,继续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会更适合在这个时间段中的选择。

相对而言,产业经济学更偏向经济管理,而管理这类的东西,并非仅仅通过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案例分析就能够完成掌握的,同时由于时间和信息差的存在,往往课本上的所学基本都已经是过往的管理理论,在如今的实际运用和扩展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很多人轻视商科的学习,觉得那是只要看看书实践实践就可以搞定的东西,实际上商科的学习,就像是学习日语一样,入门容易,出师难。轻视的后果,只会让自己成为半不着调的打工仔,而无法成为优秀甚至卓越的管理者。

可以看到,如果要学好产业经济学,至少要对行业发展、产业规划、城市建设有深刻认识,甚至要追溯城市历史和渊源等等,才能真正理解相关专业课学习的书面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累一定的工作经历、眼界和学识。否则,贸贸然地去申报了产业经济学,也会如同一个乳臭未干的高中毕业生还未接触过社会、企业就用本科4年的时间去学习企业管理这类的管理学专业,到头来是百搭也是百不搭,样样都粗略地学一点皮毛,却没有一样精专,没有一样是拿得出手的。

问题2.如果选择了食品工程,毕业后的我可去哪里?而这2.5年的时间,要如何去规划?

在选择专业的那一刻,我们往往忽略就业选择,从而混沌大学的时光,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开始琢磨就业的事情,却发现了缺了这个证书来不及弄,缺了那个经历没有时间再来积攒,用“临时抱佛脚”来形容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是很恰当的。

假设选择了食品工程,我们可以假设有这样的几种出路:

1、毕业后考公务员―――主要是食品质监部门或食品监控相关部门―――研究生考公务员的优势,还在于职称的起点高过本科生,外加不要丢了英文。

2、毕业后就业―――主要是进入相关企业的R&D部门,从事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是国企?还是外资?研发的内容最好还能细分到行业和产品的明细分类,比如保健食品―中老年保健食品―补钙产品―――想的越细,才能知道自己还缺少哪些知识和经历。

3、毕业后继续深造―――是留校深造?本国跨校深造?海外留学深造?―――这就关系到研究生期间的GPA、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载体、科研项目的参与经历,甚至还包括了是否参加交换生、短期互访等国际合作类项目。

4、毕业后留校―――是走科研体系?还是教研体系?还是行政体系?―――科研的编制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研的编制是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的体系一般各校都有各自的体制和晋升制度。

计划考研的时候,就要想好自己未来要走上述的.哪条路。之后接着想想,如果要走好那条路,或者说,如果要有机会有资格走上那条路,在研究生期间要如何学习?如何积累社会实践经历?如何丰富海外经历?如何建设并维护好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网和朋友圈?

问题3.何时才是学习产业经济学的准入时机?

在回答“何时”这个问题之前,想先说说热情这回事儿。很多人在毕业后工作的第一年里都想着,工作3至5年后,等存够了钱,就出国留学,去美国拿个MBA;等存够了资本,就自己跳出去,创业做老板;要不然就是工作3年之后,报名在职读研,让学历“本本”更好看点,也为成为中层管理者后的晋级之路,准备好研究生学历的基石。但真的过了3年或者5年,再去看这些当年雄心勃勃的人,再去看这些当年热情昂扬的人,多数都已经被几年的工作经历或是压的喘不过气来、总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或是早就被磨光了自己的斗志和梦想,觉得还是安于现状的好,更多人则为自己的放弃,选择了“年少不经事,不知道状况就夸下海口”等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坚定和已经燃烧殆尽的热情。

所以,计划“何时”之前,先问问自己,能持久多久?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周遭舆论的考验?社会压力的考验?如果不行,那还是趁早放弃的好。

-

如何选择退休还是继续工作? 篇3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包括二战后婴儿潮以及婴儿潮之前出生的人,我也自问过这个问题。

比起50 年前,现在人们工作的年限更长。一部分原因是,我认为现在人们做的工作与50 年前相比消耗的体力较少。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寿命更长,至少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如在美国,过去几十年美国没有严格执行退休法。现在,10 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到了75 岁还在工作。

我假设你想继续工作并不是因为经济需要,而是身体状况允许你继续工作。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体能随着年纪增长而下降。如果工作强度很大,需要长时间工作,最终会导致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你是否已到了这个程度?如果你想继续,则要放慢速度,你的工作是否允许放慢速度?

而最重要的问题是:继续工作是否让你更快乐?没有事情比让你快乐更重要。接下来,我会谈谈慢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我来说,幸福可归结为四件事。第一件是完成我认为对他人有益的事情的工作,这些是可以计数和需要负责的事情。其他三项是:学习更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获得乐趣,多花时间与爱人相处。

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时间。因此它们互相抢时间。我想我的情况是,“工作”占据我人生大部分时间。然而,最近我决定在其他三方面多花时间。我很幸运自己可以继续职业工作,但也可以减慢速度。

有个建议适合不同人:“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会在临终的时候说,‘我要是多花点时间来处理公务就好了’”,但我也的确听过,因为工作,他们觉得快乐。

在我所认识的很多人中,有一个临终后悔很普遍:没有花足够的时间让自己和家人快乐。

考研还是工作 篇4

五月,是各高校学生的毕业季,每每到这个时间,毕业生都会遇到一个大难题——我的毕业之路该何去何从?怎么选择就业呢?这是每个大学生宿舍聚在一起都会讨论的话题。是啊,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是选择读研、学金融、国企、IT,还是考公务员呢?

近日,根据820万人是现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年新高,毕业生们都面临一个严峻复杂的问题,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渠道窄,身边朋友介绍、学校推荐、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是现在主流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那现在公考的招录人数也在逐年增长,让很多感觉迷茫的大三大四学生仍在选择报考公务员。那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考公务员是有多大的诱惑力呐?

考研、出国——需要太多时间和金钱

“考研热”持续了几年,有部分学生确实是想在提升自己,纯粹为了追求学术问题,然后更多的学生或许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在学历提升之后出来工作或许竞争不会很大。然而,我们看看目前研究生毕业的就业率和薪资待遇,硕士毕业之后的薪资待遇也并不理想。因此,很多考研的学生也在感叹读研究生的这两三年不如去工作,积累自身的工作经验。目前,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的家庭都会将自己的儿女送出国去深造、镀金,国外的教育资源是要比国内好点,大部分人也当拓展眼界丰富文化生活,但这是建立在生活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经过一段时间的西方文化洗礼,回到国内后让即使是“海归”也还是不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或父母满意的工作,让“海龟”也忍不住游入公考的海洋中。

公考的“门槛”没那么高

近几年,虽然招考的人数在上升,公考制度在不断被完善。就今年的省考联考中,很多省市也进行一些改变,比如申论出现A、B卷,以此来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看的更是考生更综合的能力。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为四千左右。不管数据是怎么统计的,一般毕业生都在吐槽自己拖后腿,很多的薪资仅为起薪的一半,说明现在的工作起薪并不想报告中的那么理想,不过也确实存在高出起薪的也有,虽然现在都说不是985/211毕业的高校生也能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很多大型企业对于学历和毕业的院校还是很看重的。很多知名大公司也会优先选择在985/211学校弄招聘会,或者在招聘网站中也会特标“只招985、211毕业生,让很多非985/211学生望而却步。再来看我们的公考中,很多岗位对于专本的要求并不明确,只要是专科以上的你都可以选择报考,没有受限只招名校毕业生,很多还是“三不限”的岗位。

公务员本身的众多“诱惑”

就目前来看,起薪并不高的公务员但是仍有很多前仆后继要去考公务员,原因其实很简单:稳定,是公务员的一大特点,长辈们口中也都会说“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不错”譬如养老,有完善的晋升机制和社会资源,被大众广泛调侃是“铁饭碗”的公务员,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升。现在你出去相个亲,如果是“公务员”也感觉比别人多个“vip”光环。

上一篇:丙烯专用生产新技术下一篇: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