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2024-10-12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通用10篇)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篇1

鸣犊街道黎明小学

2011年西安世园会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西安世园会安全工作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端负责的态度,立足学校职能,结合学校实际,切实抓好安全保卫工作,为确保在西安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园会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校内的安全督查,落实学校的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促进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学校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努力营造世园期间学校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组织领导

成立西安世园会黎明小学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冯文虎

副组长:张小兵李稳存王成立

组员:各班主任

四、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收集资料(责任人:张小兵)

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全体教师要依据要求,明确各自分工,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使得学校安全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布置、有落实、有监督、有检查、有总结,将安全工作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每项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资料并分类归档

2、规范门卫管理,扎紧第一道防线(责任人:王成立)

学校要加强对门卫保安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严肃纪律,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师生进出校园一律下车推行,机动车进校园一律慢速行驶。严禁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棍棒和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带

入校园。

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对来校联系工作者一律登记;并要求其和被访人电话联系,家长进校必须和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得到被访人许可后方能进校。

3、加强安全检查,杜绝安全隐患(责任人:李稳存)严格执行用水、电等相关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老化或毁损设施设备。学校后勤要采用教师日常报修和不定时巡视相结合的办法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老化或毁损的设施设备。坚持每周一次的安全检查,重点检查用水、用电相关设施。

加强对学校技防物防设施运行检查,定期维护,保证正常运转。

按照规定配置消防器材,指定专人负责并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其能有效使用,保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3、深入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意识(责任人:冯文虎)

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教导处要扎实开展好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防人身伤害、防火、防电、防溺水等宣传教育活动。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制,促使广大师生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形成人人珍视生命、关心校园安全的良好氛围。

不断丰富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一是学校要利用班会课扎实上好安全专题教育课,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安全规则和自我防护技能;二是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标语、《告家长书》等各种宣传阵地进行安全教育,广泛宣传消防、交通、饮食卫生、防火、防电、防伤害等安全常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三是充分发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阵地的作用,切实加强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要认真组织好世园会期间的学生参观和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意识。

4、加强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值班教师各班主任)

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演讲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遵章守纪,防止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5、落实教师教学活动安全制度(责任人:冯文虎科任教师)

落实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安全管理制度,班主任、任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管理,维持好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教学安全。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剥夺学生上课权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育学生使用圆规、铅笔刀等利器要注意安全,课堂教学需开展演示实验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实验要求并注意演示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切实采取防范措施。室外教学时,教学内容必须严格按教材规定,不得增加有危险性内容,课前必须对器材进行检查,课前务必做好准备运动,课间操、课外活动时,要考虑不利于安全的隐患,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6、实施疏散演练,提高自护自救能力(责任人:张小兵王成立)

在世园会期间,学校将组织师生开展安全预案演练,把工作重心放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坚决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精心组织师生开展预防演练活动,及时总结改进,不断提高师生识险、避险、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7、进一步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人:冯文虎)

加强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充分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增强责任意识,扎实做好校园文明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按照世博安保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落实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联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的排查和整治工作,缓解校门口交通拥挤现象,及时消除治安隐患,确保学校及周边秩序良好。

8、加强校园信访维稳工作(责任人: 王龙)

学校建立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机制,学校党支部和工会要及时关注校内教职工的心理动向,及时调处、化解学校各类矛盾。要严密防范和依法处理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在校园内的渗透破坏活动,学校政教处要对学生组织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

每一位师生要充分认识西安世园会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学校安保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切实推进,切实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确保西安世园会期间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世园会期间学校安保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世园会期间学校安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落实工作责任

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层层落实,确保学校各项安保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四)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世博安保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开展对校内执行安保工作责任和措施落实工作的检查督导。对检查督导中发现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与表杨,对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人员予以批评教育,并追究相应责任。

鸣犊街道黎明小学

2011年4月20日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中学体育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 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体现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 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础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步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采用单向俱乐部制。各俱乐部又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造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課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有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孙耿镇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 篇4

(2011年12月)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信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孙耿镇信访办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本镇实际,扎实开展基层信访工作,努力把上访因素控制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共接待来信来访25起,办结率98%,办理上级交办信访案件12起,结服率100%,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未发生一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和越级集体上访,为全镇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现将2011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工作领导,严格公开接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将信访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调整充实了镇信访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大副主席、政府副镇长等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党委、人大、政府齐抓共管信访工作的格局。二是严格实行镇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包案工作制。安排每月10日、20日为党委书记接待日,15日、25日为镇长接待日,每天有一位党政副职领导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实行信访案件定领导、定案子、定解决日期的“三包”包案办法,及时处理和落实上访案件和群众问题,有效地避免了矛盾 1的激化,同时也密切了镇领导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今年以来,我镇召开信访专题工作会议10次,主要领导亲自处理信访案件3起,妥善解决了城镇建设行动、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搬迁问题,确保了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村级网络,坚持综合“治”访。针对农村基层信访的新特点、新情况,结合我镇实际,我们不断整合充实一线力量,形成了全镇综合治理抓信访的格局,有效的维护了基层稳定。一是在镇本级,进一步扩大处理信访网络面,把信访办纳入镇综治工作中心,在公安、土管、城建、农财、民政等职能部门设立了信访联络员,形成镇级部门机构信访协调体系。二是在全镇形成由镇信访办、管区信访工作室、村级工作站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从而实现了各级、各区块职能上的融合,力量上的整合,工作上的配合,信息上的汇合。三是对一些比较复杂,一时难以把握,或涉及其它部门的信访案件,镇信访办及时与县信访局、综治办、司法局等上级部门取得联系,并引导进行政策咨询,帮助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注重隐患排查,坚持源头“控”访。为切实做到各类信访案件在苗头出现时就加以控制,把事态消化在初始阶段。我们探索实行了“三查”、“三抓”、“三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方法上,我们把“三查”作为控访的切入点,即把“访前查”、“访中查”和“访后查”相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由“救火”向

“防火”转变。在排查中,我们坚持做到“三抓”。一是抓好对重点人员的排查。把历史遗留的老上访户,利益调整受损群体作为重点,对他们的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动态掌握;二是抓好对重点部位、单位的排查。如对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的村做到重点关注;三是抓好对重要时期的排查。比如政治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期间,农闲时节等群众信访活跃的时期,做好充足准备。为真正把排查出的信访隐患控制、消化在一定范围,对每一起通过认真梳理确定的重大信访隐患,严格落实“三个一”机制,即:落实一个责任领导,组成一支调处班子,制订一套解决方案。由于畅通了信访渠道,及时掌握了社情民意的动态信息,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重大事件能化解”。

(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服务“减”访。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是影响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的直接因素,一句话,一件事,可以影响信访人,影响信访结果。镇党委、政府把“服务”二字作为对干部处理信访的基本要求。一是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推行一站式服务。信访工作人员接访后,即为第一责任人,从接访登记、情况核实、跟踪查询、情况反馈几个环节全程落实,一包到底,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二是强调文明接待。接访中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句问候暖心,一席话语释惑,一项政策落实”的服务准则,通过文明接访赢得上访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创造

条件协助调解,防止事态激化,成功化解各类信访案件。三是分析信访现象,及时总结规律,服务群众,防止类似信访发生。例如,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我们根据信访信息,查找工作漏洞,分析原因,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减少了信访量,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五)加强案件办理,坚持责任“化”访。在信访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通过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加大督促办理力度来达到及时化访的目的。一是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制定了《孙耿镇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各管区、各村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责任,全镇把信访工作责任制作为领导干部和职工、各村、各部门年终全面考核评比内容之一,实行重大责任“一票否决”制,与办公经费直接挂钩,从而增强了全镇干部、职工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二是讲究效率。着力在改进工作方法上求实效,对群众反映合理的问题,当场答复、办结;对一时办不到或不合理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解释、说服工作,做到有回音,有着落,有效减少了重复访,控制了越级访,降低了信访总量。三是狠抓督查。对信访案件办理工作进行跟踪督办,从事项立案到调查处理、上报结果,每个环节做到严格规范,不出纰漏。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坚持回访督查,对已办结的信访事项,通过电话回访信访人、到实地核查的方式督查,促使信访事项确实处理

到位,对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弄虚作假、处理意见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严格责任追究。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信访局的指导帮助下,我镇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充分肯定我镇的信访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加之一些问题由于成因复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信访工作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在新形势下全镇信访干部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全镇信访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单位仍存在处理信访问题回避、推诿和扯皮现象;三是各种规章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加以解决。

一是在重视学习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强镇”的奋斗目标,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抓住重点,改进方法,开创性地开展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工作“为民作主,为党分忧,为经济服务”作用。

二是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继续深化信访工作“一把手工

程”,真正把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条块联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三是在抓重点上下功夫。把减少群众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排查信息工作,对集体上访和异常信访苗头,落实责任及时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遏制上访越访势头,并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及有关部门反映,形成上下贯通、精干高效的信访信息队伍和网络体系。

四是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民排忧解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信访无小事”思想,摒弃“上访无好人,好人不上访”的错误观点,做到有一件,处理一件,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杜绝不作为,乱作为,久拖不决的工作态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篇5

一、目前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

(一) 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没有清晰的定位和深层次的学习, 尽管他们也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过研究与分析, 并且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 但是并未应用到中学教学的实践当中, 创新教育的氛围并未在实际的教学中营造出来, 创新教育的实施条件并不是完全具备, 甚至有一部分化学老师竟然没有听说过创新教育这一概念。当然我们也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我们国家对创新教育还不是很重视、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以及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的抵触情绪等, 造成目前中学化学创新式教育理念的缺乏, 从而使目前中学创新式教育理念步履维艰。

(二) 中学化学教学的授课方式。中学的化学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仅仅依靠教学大纲要求, 对学生进行教学, 其采用“多灌输, 少沟通”的教学方法。其实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若将知识教授和学生能力培养二者区分开来而不单单局限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上, 更加要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 思考能力等, 则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大不一样。我国目前实际的化学教学中, 许多年长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认识来对学生进行单一方面的教育, 却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其他各种能力。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而非引导者,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使得教育教学中‘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并未体现出来, 虽然学校改造旧的教学模式的想法与行动, 但学校考虑到升学率和教学目标的因素, 也使得这一创新方式在很短的时间里无法实现。

(三) 化学教育开展忽略实验教学。随着国家逐渐加大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学校化学教育的改革, 学校实验条件的完善, 但是在实际中学化学教学中, 学生实验教学却受到忽视, 也就是说实验课程大多以考试内容作为实验科开设的目的, 而探索性实验却少之又少, 从而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部就班, 缺少对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的思考和提问, 从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 以及学习热情的减退。

二、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 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新化学教学理念。由于传统化学教学是以代课老师为中心, 以化学课本为基础, 向学生灌输式教学, 虽然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 老师也完成化学教学目标;然而这种方式教育的人才并不能有效面对瞬息万变知识经济。因为它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正确的化学教育应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新化学教学理念, 在对学生知识教授的同时, 更要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 思考能力, 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塑造。培养能力的载体是知识, 离开化学知识, 所谓创新能力培养将无法正常的开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这一载体, 结合教师丰富的教学手段,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 创新型高素质化学教师是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关键。由于传统化学教育模式中, 教师是主导者, 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而新时代化学教学中, 化学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 教师素质高低将直接对化学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加强对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创新化学教育的关键, 是新型创新式化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基础;其次, 为了更好的开展中学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教师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化学学科科研能力;最后, 化学教师要有崇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化学教育热爱和追求, 这是中学化学教育创新基石。

(三) 优化化学创新教育结构, 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创新中学化学教育是建立在传统化学教育基础上, 对传统化学教学结构进行优化, 使得传统化学教育好的方面予以保留, 欠缺的地方进行改进并加以创新, 同时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不断摸索适合中学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 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 倡导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开展形象生动的教学, 对学生的好奇心、想法进行有效保护, 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讨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演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等立足于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动思维, 使其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三、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优点

(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课堂负担变轻松。学生通过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在课堂学到书本知识, 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待科学, 对待知识的态度, 即既要有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足够的创新思维, 又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通过现象看本质, 这就是提倡创新式教学的初衷。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创新式教学更能从学生的自身能力出发, 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 有自身的发展。

(二) 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相当重要的, 想象是一个学生的本能和思维能力, 想象力能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便利, 在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抽象化的问题, 这时丰富的想象力能在一定程度给其灵感, 帮助他们进行思考。

总结

中学化学的创新式教学, 不仅让学生在教学中, 学到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 而且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本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实践以及创新的欲望, 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坦然应对。

摘要:化学创新式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 其重点及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文章介绍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以及采用创新教育的优点。

关键词: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孔凡元.中学化学创新教学的实施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 2002年.

[2]李存良.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2.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 主体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教育。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学生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殊不知,如此紧张沉闷的气氛既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扼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位教师,就会对其任教的学科有兴趣,就肯下功夫去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去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认认真真地倾听其发言。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也会适时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给予评价。此外,我还会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打消其畏惧心理,以便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乐于并勇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我要学”。

(二)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在《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在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之后,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次提问: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学生自然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思维,有效地在交流思考中掌握了虎门销烟的概况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根据课堂的生成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以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再如讲到《辛丑条约》时可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有一个思考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找到了。若在设问时能够环环相扣,就更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层层深入地剖析,从而启迪其思维,开阔其视野,最终使其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

二、运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培养创造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课程角度讲,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及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网络化教学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记忆,也可以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其被囚禁的情愫”。

传统教学学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下,教师是“主角”,居高临下,独占课堂,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网络化教学则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适当改变师生的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師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和引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富有好奇心与想象力,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与权威挑战等。具有此种意识的人不满足现状,敢于并乐于探索未知,以达到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在历史课上,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物及事例极为丰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改良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郭守敬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上富有创新意识的事迹,可以深深地打动学生,促使其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

标新是一种创新,立异也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科书、置疑教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想法,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任何学者与权威都不可能独占真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现新知,因此,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其次,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如此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是由于年龄与现有条件的种种限制,学生的标新立异可能会出现错误。对于这些,教师不能简单否定,否则不但会削减学生探求新知的乐趣,也会使其变得小心翼翼,害怕思考。事实上,只有出现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进行保护和容忍。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工作者唯有顺应时代,结合其任教学科,根据教学实际,寻求种种方法与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篇7

【关键词】情感教育;兴趣;和谐;数学美

这一系列现象,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从中不难发现,这与我们教学中不注意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是分不开的,特别表现在教学中缺乏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教育。结合平时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我曾担任过七年级数学课并兼任该班的班主任,新学生一进校,许多学习习惯都不能跟上老师的要求,而且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对相关科目的抵触情绪。怎么办呢?我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情感投资”:在教学中教态端庄大方,语言亲切感人;对有进步的学生赞许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和他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从感情上与我沟通,从而喜欢我的数学课。良好的师生情感为数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仅半个学期,成绩由开学的年级第四上升到年级第一。随后,我又让其他科任老师也加入到学生的活动行列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充分发挥,使得该班的总体成绩也很快上升至年级第一。这不能不说是情感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培养数学兴趣,增强数学趣味,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目前已有不少学校装备了电脑教室,有大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可以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如各种函数图象的画法、柱锥台体的割补和旋转变换、圆锥曲线的定义等),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鸡兔同笼”……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引导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励。

三、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 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

数学中也有美。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培养,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含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拔展现,才能让学生感知,内化到知识的结构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态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探索知识的奥秘,体会知识力量。

参考文献:

[1]许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1-2.

浅谈中学化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8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 强调化学“双基”教学, 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 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 ,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 “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 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 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 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 “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 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 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 是“不定向”教育, 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 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 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 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 化学教学的任务是, 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 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 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

过程,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 在课堂教学中, 只重视教的过程, 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 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 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 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 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 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 (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 ,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 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 相互启发, 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 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

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 只有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 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 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 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 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 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 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 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篇9

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纳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但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 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中。近年来, 我校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主题课程来看待, 开设了许多专题性的讲座。但仅有讲座是不能真正达成有效的课程实施的, 致使这类主题课程还呈现一种弥散状态。针对影响中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诸多因素, 我校在该主题课程实施中, 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嵌入学科、融入活动以及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来创新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效。

一、嵌入式的课程实施:立足于学科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 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 在一些相关学科教材中虽然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 但总体而言, 还不能对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日常教学, 使之成为学科三维目标达成的常态要求;在学科教学中, 渗透对学生进行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 提高中学生对传媒中的各种信息的判断能力, 自觉远离不良信息。

譬如:在中学语文和思想政治 (品德) 学科教学中, 自然地嵌入媒介素养教育。在情境选择和问题设置上, 从当前的社会热点、娱乐动态、网络媒介时尚等方面选择素材, 在媒介传播热点的视觉上, 组织情景模拟或者热点在线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境、热点中蕴含的问题, 辩证、客观地分析判断, 通过讨论、辩论、实践体验、道德观察等方式进行反思。这样, 才能让学生自然生成相关观点, 体验和感悟并践行我们倡导、宣扬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关怀能力的现代公民。

当然, 无论是情境选择还是问题设置, 我们都坚持从中学生现有的媒介信息生活实践中选取。通过观点碰撞、思维互动, 引导学生在碎片式的各类信息中寻找出背后的信息实质, 不被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不盲从、不轻信、不妄动。

二、融入式的课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整合在学校全方 位的教育活动中

对中学生进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提高中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当前的信息媒介环境和选择、利用传媒信息资源的能力, 从而学会与媒介信息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活动践行, 培养青少年用正确的媒介视觉, 在多元信息文化环境中欣赏和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媒介讯息, 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运用媒介信息, 以提高中学生的眼力, 拒绝信息污染。

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 我们有意识地充分发挥班会课、晨会、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的教育功能, 将对中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有机地嵌入其中。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以小品、话剧等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讨论和辩论, 设置相关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专门训练;如“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韩剧热播与韩星的受追捧?”“如何看待各种媒体中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片?”“我的微博我做主吗?”在这个过程中, 找出教育点, 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解析。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平台, 通过开展DV制作大赛等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 进行新闻采写、编排工作、节目制作等, 让学生深入了解媒介产业运作流程。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信息呈现的方式及原因, 从中体会媒介从业者在媒介产业链中的权利与责任。在学生切实体验的基础上, 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文化市场自发性及传媒的商业性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认识到对媒介内容的盲目崇拜和模仿是不切实际的。

三、全景式的课程实施: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方联动的 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1.建立与媒介产业合作的课程基地。和传媒建立广泛的合作, 通过学校的宣传, 让传媒在节目的选择与录制、专题专栏的开设、相关图书的出版等方面, 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形式, 渗透媒介信息素养教育, 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我们通过多方努力, 与相关报社、电台建立了基于媒介产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媒体的工作现场, 让部分学生亲身参与到一些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让他们对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有所了解。

2.设计以“媒介健康环境支持性策略”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与优化需要各级政府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职能, 加强相关的宏观调控与行政监管。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围绕“媒介健康环境支持性策略”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系列调研活动:调研各级政府部门在媒介环境监管方面的公共资金投入、人力人才支持和政策法规支持。在调研中, 学生通过到政府部门的座谈走访、到媒介产业部门实地考察, 了解了广电部出台的电视剧限播令、打击网络谣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浏览超5000次可判刑等规定出台的社会背景, 深刻地认识到政府部门在净化、优化传媒信息环境方面都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调研报告中形成了以下的共识:针对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对涉及刊载传播低俗标题、低俗广告、失实报道、虚假新闻等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 引导了大众传媒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政府通过管理和规范媒介信息发布行为的相关措施, 积极引导大众传媒从业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媒介产业通过优秀健康的文化信息传播不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发挥了媒介信息传播在公民素质养成方面的正能量作用;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职能, 积极推进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使媒介素养教育走向大众、走进家庭、走入校园。

3.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媒介素养的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接触媒介信息最多和最频繁的场所。通过家长学校, 广泛对家长进行媒介素养宣传, 建立家校联动的模式实现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全天候运作;开展针对提高家长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 提升家长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成员在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学会在家庭中通过对不断呈现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与有意识地引导, 厘清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解读的误区, 引导学生形成对媒介的理性认识, 对信息的价值、真伪、益害的科学判断,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报纸网络新闻、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时的判断力, 不做媒介信息的被动的全盘接受者;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家长们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们共处———一起游戏, 一起阅读, 一起看电视……通过交流、讨论, 让父母成为孩子们的解读者、解疑者, 通过家庭成员日常引导, 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使媒体素养教育成为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 在学校内, 可能会以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出现, 有课程实施的标准, 而实施的方式则是多学科嵌入的、多种教育活动渗透的, 社会家庭多方面联动的。但无论如何, 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 都应高度重视媒介信息传播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并且充分利用好课堂阵地, 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抓住各种教育活动的契机,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相关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社会力量, 挖掘课程资源, 生成丰富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指导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媒体呈现的信息, 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中学生解读、传播、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树立和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和责任观, 提升中学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宫淑红, 张洁著.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袁军著.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耿镇中学国防教育实施方案 篇10

一、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的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

1.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如“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2.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材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人教版、华东师大版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

3.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代理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须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的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已经出版的几套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它们都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窠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5.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心理教育原则

1.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史教学必须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历史教学应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突破长期单一追求历史知识去“应试”的陈规,注重那些难以用考分量化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强身健心,形成学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二是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协同,使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群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心理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多学科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突出那些与心理素质发展有关的联系点,做到有机、有度、有序、有效。三是历史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同,如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和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历史课内学习与历史课外学习相互配合的关系等。

2.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心理自组织的过程,即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目标、计划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建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师须自我反省,把正确的学生观贯穿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心理教育是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教师的“他助”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基于此,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自定目标与计划,自我反思与评价,改进策略与方法,从而改变不良历史学习习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第三,建立交往——生成性课堂模式。“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生成性实践,即以师生相互承认,尊重对方的存在为基础,通过师生间的话语交往、精神交往、思想交往等活动,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丰富学生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历史心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置身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3.成功性原则

成功性原则是指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一个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衡量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逐步确立终身受用的历史思维方法、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贯彻成功性原则,首先要求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理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指导学生确立适宜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应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

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上述原则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不可偏废。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方法

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原则、目标、内容等,创造性地探索其具体教学模式和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情境或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这是一种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两者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并得到发展的全新教学观念。

历史情境教学具有三大特征。其一,它以知、情、意的统一为目标。一方面强调历史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一致,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情感的作用,把情感激发和历史意识的培养看作是最主要的目的。其二,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中心,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其三,以创设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不论什么形式,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或实物的替代品复现历史情境,可以通过幻灯、录音、录像和电影片断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复现有关历史情境。历史活动课中,可以将学生带到有关历史遗址或革命纪念地等处上课。创设历史情景要因地制宜,因课堂内容而制宜。

第二,在“历史情境”中开展多样活动。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使学生“神入情境”,和历史人物一道思维、说话和心灵互动,产生内心体验。这样,鲜活的历史人物活跃在学生的身边,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第三,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凭借情境理念,感悟和加深有关历史意识、历史情感和历史个性等,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体验教学法

体验教学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交流、扮演一定角色,通过实践、自我感悟、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情、意和谐统一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是体验学习,它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有区别,它重视学习个性,看重价值选择。历史体验学习的基本步骤如下:

(1)调查,获取和运用史料。学生调查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历史中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观考察的内容。教师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策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所欲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养成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做”的体验实现了。

(2)立说,用自己的立场说话。搜集和处理史料只是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历史认识的提炼还需要对“体验”做进一步“内化”的处理,将大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根据不同思路处理的史料集中起来,“资源共享”,会有不同凡响的效果。

(3)批判,多角度看问题。体验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理性经历阶段。其表现是能够完整而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体验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体验的目的。从历史教学理解的角度看,被理解的历史一定是能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说明的历史。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应有的批判精神。

3.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以时间为序、按不同属性划分的历史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体验历史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实际上是时下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一个分支。

专题研究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题研究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第二,专题研究呈开放学习的态势,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呼吸;第三,专题研究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第四,专题研究中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明显,具有学以致用的特色。

组织实施专题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环节:

(1)研究准备。首先是研究讨论专题的选定。专题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创造性、现实性和综合性。其次教师引导,设计目标,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步骤,提出研究的基本要求。最后,学生研究,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这个阶段学生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初步认识历史,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充满趣味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在自主探索求知的状态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研究探讨。专题研究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采用辩论式、讨论式等。主要以班为单位,通过对各小组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交流与探讨,完成对研讨对象的建构和价值认同。首先是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即学生研究阶段成果的阐释与交流;其次是对研究成果探讨,这是对专题研究的深化与提高;最后教师小结,进一步整合和深化历史认知,概括历史发展规律,归纳自主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认识历史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上一篇:石排镇中心小学电脑绘画比赛方案下一篇: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真题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