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影视

2024-10-20

阅读题影视(精选7篇)

阅读题影视 篇1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掘题材深层的生态内涵,要善于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反映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的《完美风暴》,反映未来生物变异的《哥斯拉》,反映克隆人悲剧的《逃出克隆岛》,反映新生疑难疾病与疫情的《永不妥协》,反映人与动物自私、无私等复杂关系的《南极大冒险》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最主要的还在于它们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以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段来思考我们的生存问题,这其中包括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警示。

生态影视,要具备相对明确的“生态”主题或意识,而这种必然的“限制”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影片的表达。如果编导急功近利,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一门心思要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就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图解主题、人物苍白、故事单一、情节乏味的泥淖。观众之所以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去接受思想教育,而是为了娱乐与审美。“寓教于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法宝,生态影视尤其需要重视寓教于乐。生态影视不同于生态论文,其生态的主题必须通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实,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不把《侏罗纪公园》《尼斯湖水怪》《失落的城市》《完美风暴》等影片视作“生态电影”,但影片中所蕴含的人类滥用生物技术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在生态灾害面前的无助与抗争等情节却震撼人心。而且,正因为它的含蓄性,观众一旦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悟”到这种生态哲思,也就极有可能萌生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印象自然也就会更加深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生态影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影视是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B.生态影视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比较狭窄,题材有明显的局限性。

C.生态影视要获取经济效益,更要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D.生态影视需要重视寓教于乐,过生动可视的镜头来表现其生态的主题。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生态电影达成其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B.生态影视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从新的视角来解读常见的题材。

C.生态影视不能为了让观众尽早熟知某个环保宣传的意图而违背影视艺术的基本规律。

D.与生态论文要求观点明确不同的是,生态影片的生态主题越隐蔽,就越能深入人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生态影视的宣传,生态保护的理念就难以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B.我国电影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比较狭窄,还没有涉及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带来灾难的深层次思考。

C.国外的生态影片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所以值得我们借鉴。

D.如果生态影视只是图解主题而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题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6. B【解析】 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比较狭窄的只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电影。

7. D【解析】该项绝对化,原文是“生态主题越是不显山露水,就越有可能深入人心”。

8. D【解析】 A.夸大了生态影视的宣传效果,生态影视只是宣传媒介之一。B.“还没有涉及”错,原文是“往往很少涉及”。C.以偏概全,原文是“国外有很多影片值得我们借鉴”。

阅读题影视 篇2

人类本身就有着避难趋易的特点, 科学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避难趋易的推动。接受传播技术的快捷化与简单化, 肯定不需要很复杂的解读, 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阅读就很快影响了普通民众, 并迅速影响到各级学校, 通俗文学书籍和流行影视片也随之热销于学校周围的书店与音像店。那些善于理性思辨、教学内容较为专业、言语较为抽象的老师如今并不能被学生们喜爱, 而知识面宽广、语言通俗易懂且幽默的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学者开讲座不敢涉及太专业、深奥难懂的专题, 而是要挖空心思寻找人们的兴奋点, 要不然讲座就不容易成功。现在, 若作家、学者不能和电子媒介结合, 就很难有高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也许暗示了影视传媒的力量。

尽管电影和电视都是以传播视觉形象为主, 不过电影作品中还有弱化情节、反叙事的先锋派电影 (如《等待戈多》) 、理性电影 (如《十月》) 和诗歌电影、散文电影等, 而电视就几乎没有这样的作品了。注重情节形成了电视不适合表现理性内容的特点, 受众对电视栏目的接受实质上也是一种“简单阅读”。简单阅读的特征是使受众在生动形象影响下轻松地接受传播, 这本来就是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形式, 本身没有对与错。文化层次不高的接受者就常常使用简单阅读。问题是, 现在注重简单阅读的人, 大多数是文化层次不低的人 (如大学生) , 也都在追随时尚的浅显读物。

当今大学生中的很多人少年儿童时期就和影视、游戏机做伴, 上学后学习压力较大, 课余只有把娱乐、轻松、休闲的阅读当做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 升入大学后, 他们自然而然就把这种阅读习惯带入了学校。侧重简单阅读的后果使大学生深陷信息冗余与信息缺乏的矛盾之中。很多学生依旧保持着原来的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信息接收方式, 对学校课堂教学有很高的期望值, 而不擅长主动学习。在很多学校教学质量网络评估与抽样调查中, 不管学校办学水平高低, 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教学效果的评价常常很低, 甚至个别学生是完全否定, 不上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有不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注重教师授课艺术的倾向, 从而影响到单位对教师的评价, 这十分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正常发展。

当今大学生有一种对阅读的厌恶心理。其常见的消极干扰可叫做“阅读前疲劳”, 就是人们在没有开始阅读时, 就已经对阅读对象产生了厌恶、抵触情绪。阅读前疲劳成为当前很多大学生阅读前存在的一种态度, 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面对如此多的信息, 当今学生面临着下面几种阅读选择:

第一, “精英式阅读”:走原来学人之路, 全面系统地阅读古今中外文、史、哲等专著。这乃是古今中外人文社科与自然学科大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 它尤其重视内功, 重视在原有文化的传承基础上能做出创新性发现。这种阅读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 积累过程漫长, 功效慢但效果长久。目前这种阅读方式还没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第二, “实用主义阅读”:就是围绕其所学专业, 较为牢固地掌握关联知识, 能很轻易地解决其专业领域中的多数问题, 使自己结束学业后可以顺利地就业、胜任相应的技术工作。由于这种方式实用性极强, 见效快, 因此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

第三, “无目的的简单阅读”:就是在没确立目标的非专业兴趣与当今时尚影响下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每个人都有, 但把它掌控在何种程度, 则由一个人的自控能力与追求目标所决定。它能决定一名学生、一位技术人员能在其专业技术领域作出多大的贡献。可是, 很多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此认识不深刻。很多大学生把繁杂阅读限制于课堂上与考试复习中, 把很多课余时间留给简单阅读,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经常阅读通俗时尚书籍。

当代是一个挑战阅读的年代, 是一个在众多媒介 (纸媒、网媒) 中塑造人类精神的过程。所有喧嚣的声音都能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遮挡着人们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让人们原来的阅读行为产生了重大转变, 而转变的时机就是那些阅读对象的文化艺术形态的可视性特点:遍地都是流光溢彩的图像, 全都是形象生动直观的图画, 光影交错涵盖了一切。当人们收看影视等视觉媒体时, 图像符号就成了正文, 相反语言文字被忽略为可有可无的只言片语被压缩到屏幕的小角落, 变成图像符号的附庸与注脚。于是, 语言文字在人们眼中逐渐消逝, 人们的阅读行为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变为对图像符号的关注, 古老的印刷文本渐渐被后来的视觉文本所替换。”娱乐性的商业文化的过度发展, 导致现今大学生慢慢丢弃了原来的复杂阅读方式, 大部分都被简单阅读所俘获。简单阅读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呢?如上文所述, “方便快捷”是人们天生的欲求, 人类对方便快捷的追求可能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传播技术演进到现在, 成果的繁杂性逐渐增加, 可是人们运用科学成果的难度却在逐渐降低, 其中影视传媒就是传播科技发明中“方便快捷型”成果的代表。

由于直接可视的影像对人类的想象力空间有很大限制, 不需要像阅读纸质文本那样启发思维的积极参与, 影视一直背负着“降低人类文化水平与评判意识”的骂名。影视是一种直接可视的广义性阅读, 多媒体教学就是影视阅读在教学方面的扩展。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影视化的传播在把众多内容转变为直接可视形象的同时, 也导致信息内涵的丢失并且直观形象的方式对人们的注意力与理解力也产生了一些阻碍。例如人们总是觉得影视中的林黛玉、杨贵妃没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 以致连容貌也没有小说中描绘的漂亮。这是由于直观可视的形象遏制了人们的想象。因此, 直观可视的教学方法和原来的教学方法应适当糅合, 相互补充, 才能相得益彰。同样, 直观可视的简单式阅读和复杂式阅读也应适当融合, 才能激起人们的创新思维。“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在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功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应全面对待它。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发挥重大作用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可能导致‘容器人’效应, 色情与暴力网站以及过度和不健康的娱乐、玩游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还可能会降低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在当今这个现代化传媒变化迅速, 直观可视的信息传播刺激着人们感官的年代, 过分找寻轻松和快乐会导致人们陷入肤浅庸俗的深渊。不管传播技术如何先进, 人们把外界众多信息转变为直观可视形象的水平有多高, 以复杂阅读为主的原来的阅读方式不能抛弃, 就像网络和缩微技术不会导致传统的图书馆消逝一样。况且, 人们越是直面形象化的外部世界, 就越要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与想象能力, 使自己接受外部信息的种种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摘要:当今世界影视、网络传媒逐渐普及, 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传播的主要方式, 重视直观表象的后阅读时代悄无声息地来临, 原来的纸质阅读在急剧减少。若这种看重简单阅读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 将会使大学生不适应复杂的阅读, 对其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准确理解复杂阅读和简单阅读的关系, 提升阅读质量、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关键词:影视传播,阅读心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 《财经时报》, 2006-12-15。

[2].童宁:《电视传播形态论》,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谭旭东:《呵护童心 捍卫童年》, 《人民日报》, 2005-6-2。

阅读题影视 篇3

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影视创作繁荣发展。提高质量、实现影视科学发展,是增强影视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是我国影视繁荣兴旺的必由之路。要把更多注意力和资源聚焦到创作上,打一场质量攻坚战,用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实现影视剧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持续健康、良性循环的影视科学发展新格局。

二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以提高原创能力为根本,打造更多现实主义影视精品。影视作品要想叫得响、立得住,必须在创作中熔铸思想内涵、丰富艺术表现、提升品格境界、引领价值追求。熔铸思想内涵,就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丰富艺术表现,就要生动地唱响主旋律。提升品格境界,就要加强影视剧作的原创能力。引领价值追求,就要把现实题材作为影视创作的主攻方向。

三要以真实可信为生命,以导向正确为灵魂,发挥历史题材影视剧以史为鉴、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要准确地把握历史题材,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在基本史实上力求准确、力求全面、力求客观。

四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为推动力,履行影视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影视评价体系,推动影视作品更好地面向市场,为人民服务。

五要以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加强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为影视剧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蔡赴朝在总结讲话中概括了会议形成的共识,强调繁荣影视创作,提高质量是关键,坚守立场是前提,深入生活是根本,促进发展是目的,良好环境是保障。

(摘自2012年2月16日中国新闻网)

怎么做高考语文题阅读题 篇4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小说技巧类题型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例题:(小说阅读《吃饭》[王琼华])小说第2自然段写了“我”以前与陈宝山交往的情况,这属于什么叙述方式?就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插叙。(2)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让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答“与结尾形成反差”或“与结尾形成对比”也可)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例题:( 浙江卷《第9车厢》)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效果: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三)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中纺线场面的描写,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感情” 这一重大主题。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中有小成渝的妈妈指挥交通的一段场面描写:“已经变成了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这个场面描写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苦、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

5、细节描写: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基本作用: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例题1:(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例题2:(小说阅读《母亲的<锁麟囊>》)请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参考答案:(1)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2)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3)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二、表现手法

1、象征: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情感或社会意义。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2)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3)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

3、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突出对比物的鲜明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彰显主题。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4、悬念: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5、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7、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情节发展合理,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注意:有伏必有应。

8、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9、抑扬: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作用:两相对照,形成反差,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人入胜。

10、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作用:蓄积气势,突出人物或事物,突出文章主旨。

11、渲染: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1)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2)烘托,指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3)环境描写。(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12、烘托: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作用: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13、其他手法:巧合、联想、想像、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例题:(小说阅读《傻牛然》)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先通过具体事件写牛然的傻,同学们对他的捉弄,老师的责怪,最后再写大家对他的认可和拥戴。②这样写使人物前后境遇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印象;情节上,造成跌宕,更引人人胜,发人深思。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夸张、排比、反复。

四、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五、语言技巧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传神等。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典雅、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修辞手法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

考研英语阅读题做题规律 篇5

掌握了一些阅读做题的规律和技巧,做题能省不少时间。下面分享15个错误选项排除法:

1.原句重复出现,100%错,正确的都是有改动的,即同义词替换。

2.选项中意思完全相反的选项,其中有一个是对的。

3.用文章举例的句子来作为选项,直接排除。

4.文章里某某人说的话,或者是带引号的句子,一定要高度重视。很有可能就是某个问题的同义替换。

5.一篇文章中一般会有5、6个长难句,而且一般总会在这里设问题,所以,长难句必须要掌握!

6.若文章首段以why为开头,这里如果设置问题的话,选项里如果有because的,往往就是正确选项,(这种题型很少),

资料

7.注意问题的主语是谁,它和原文题眼的主语原则上是一致的。主语不一致,一般来说,都是错的。

8.如果某个问题是特别长的一个句子。一定要看清问的是什么,别打马虎眼,这是做题需要留意的地方。

9.中国人出的题,多是总-分结构,或者是总-分-总的结构。所以每段的开头和结尾要特别注意,(如果中间出现转折,另当别论。

10.However后面的句子一定要重视。一般会是题眼,看到这个词一定要敏感一些。

11.选型中出现only的一般都是错误的。

12.凡是举例子的,都是为了说明观点的,那么这个观点,一般来说,会在举例子之前就表达了,但有时候也在举例子之后。

13.文章一般都是按顺序出题的,如果你做题的时候觉得顺序不对你就要注意了,这个时候多半是你做错了。

14.一般时候some people表达的是作者不认同的观点,few people表示的是作者观点。

本月阅读题 篇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9分)

茹瑺,衡山人。洪武中,由监生除承敕郎,历通政使。勤于职,太祖贤之。二十三年拜右副都御史,又试兵部尚书,寻实授,加太子少保。及惠帝即位,改吏部,与黄子澄不相能,刑部尚书暴昭发其赃罪,出掌河南布政司事。寻复召为兵部尚书。燕兵至龙潭,帝遣瑺及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诣燕军议和。瑺等见成祖,伏地流汗,不能发一言。成祖曰:“公等言即言耳,何惧至是。”久之,乃言奉诏割地讲和。成祖笑曰:“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藩。”瑺等唯唯顿首还。

成祖入京师,召瑺。瑺首劝进。成祖既即位,下诏言景隆、瑺、佐及陈瑄事太祖忠,功甚重。封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身。仍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选其子鉴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即命瑺出营郡主府第。

还朝,坐不送赵王,遣归里。既而为家人所讼,逮至京。释还。过长沙不谒谷王,王以为言。时方重藩王礼,谷王又开金川门有功,帝意向之。陈瑛遂劾瑺违祖制,逮下锦衣狱。瑺知不免,命子铨市毒药,服之死。时永乐七年二月也。法司劾铨毒其父,请以谋杀父母论。后以铨实承父命,减死,与兄弟家属二十七人谪戍广西河池。仁宗立,释还。宣宗与所没田庐。

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死也,人颇惜之。

(选自《明史·茹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勤于职,太祖之 贤:贤良。

B.帝遣瑺及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燕军议和 诣:去、到。

C.瑺等唯唯还 顿首:叩头。

D.还朝,不送赵王,遣归里 坐:因为。

2.以下句子中,全都体现茹瑺为官忠心的一项是 ( ) (3分)

1勤于职,太祖贤之2与黄子澄不相能3瑺首劝进4下诏言景隆、瑺、佐及陈瑄事太祖忠,功甚重5封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身6其死也,人颇惜之

A.1 2 4 B.2 3 5 C.1 4 5 D.2 3 6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茹瑺为官勤于职守,很得太祖赏识,一路升迁。但因刑部尚书暴昭告发,出任主管河南布政司事务。

B.燕王的军队到达龙潭,皇上派茹瑺等人割地议和,茹瑺等人见成祖,伏地流汗,不发一言,非常恐惧。

C.成祖即位后,因茹瑺为官忠诚,继续重用茹瑺。

D.茹瑺为官不重视藩王礼节,因不送赵王而被拘捕入京;因不拜谒谷王而遭陈瑛弹劾,最后服毒自杀,终其一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

___________

(2) 法司劾铨毒其父,请以谋杀父母论。后以铨实承父命,减死,与兄弟家属二十七人谪戍广西河池。

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谒金门·示知命弟/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注]:这首词是黄庭坚于哲宗绍圣三年 (1096) 谪居黔州 (四川彭水) 所作,是年五十二岁。知命是黄庭坚之弟,名叔达。

1.“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传达出什么情感? (5分)

___________

2.“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一句充满了人生的感慨,试做分析。 (6分)

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头牌/ 王宝国

银铃是黄河口剧团的头牌,也是“绕梁腔”的唯一传人,能像磁石一样吸来爆棚的观众。每当听到“白娘子我上舟船更换衣衫”,观众便立时屏住气息,竖起两耳,将头后仰,仿佛看到一根锃亮的银丝从云端直贯而下。

团里的台柱子谁不尊着、宠着?剧团驻地向南有一片银杏林是银铃吊嗓的地方。早晨不论多忙,伙房的老周都会准备好两个鸡蛋候着,看到银铃吊完嗓回来,便把鸡蛋打在一只白地青花的瓷碗里,再用刚烧开的水一沏,明白亮黄的一大碗。银铃接过咕咚咕咚喝完,用手抿一下嘴,朝老周一笑。

别人看着眼馋,可也白搭。直到小甜瓜进了团。小甜瓜是戏校毕业的,坐念唱打倒也不差,只是“绕梁腔”,自己偷偷练了一年仍不得要领,到了高音区,嗓子便裂了似的败下阵来。

小甜瓜不敢再练了,发誓要拜银铃为师。每天天不亮早早候在银铃宿舍门口,等银铃起床,便抢着倒溺盆,打洗脸水,晚上又抢着给银铃倒好洗脚水。有一次,小甜瓜倒好洗脚水就顺势将银铃的两只白莲藕样的小脚捉住洗了起来。

真想学?银铃问。

小甜瓜说,想。

想学的话,你得答应一件事。

行,只要师傅肯教“绕梁腔”,就是十件八件也成。

你要起誓。行,我起誓。

第二天,小甜瓜被带进了银杏林,每天周而复始练习吸气屏气,一练就是一年。等小甜瓜能屏气五分钟时,银铃这才正式教她“绕梁腔”。原来学习“绕梁腔”的决窍全在一口丹田气。那四绕八弯的声音盘旋上升,到了顶峰又盘旋而下。唱完,屏住的那口气仍游刃有余。小甜瓜悟性好,又有基础,学得很快,不到三个月便唱得娴熟自如。

不过,小甜瓜从没在人前唱过“绕梁腔”。演出前,总是仔细为师傅准备好戏装,沏好润嗓的菊花茶。

人们第一次听小甜瓜唱“绕梁腔”,是在全区的汇报表演上。本来,还是银铃唱的《水漫金山》,可是,临上场,银铃的嗓子突然哑了。眼看戏就要开演,团长急得直跺脚。剧务说,小甜瓜跟银铃学过,要不,让小甜瓜试试。那天晚上,小甜瓜虽是临时上阵,却将“绕梁腔”发挥到了极致,还将原来的“两个八度”改成了“三个八度”,那声音像一串金铃直冲云端,立时博得了满堂彩。

观众赞道:真是个金铃铛。自此,金铃成了小甜瓜新的艺名。渐渐的,金铃上台的机会多了起来,也无暇侍候师傅了,剧团的头牌慢慢转成了金铃。

银铃自然带了一口气:天下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在剧团那幢二层小楼上,人们常听到金铃银铃比赛似的扯起嗓子唱“绕梁腔”。那声音尖利刻薄,像一把把挫刀挫得耳鼓难受。一次,叫阵刚罢,银铃嗓子急剧肿胀,到医院一查,竟然是甲状腺瘤,已经压迫到声带,若再延迟后果不堪设想。经此变故,银铃再也不能登台了,改做剧务工作,每天默默地准备戏装道具,直到退休。

金铃一直没有带徒的意思,团长委婉地提过几次,金铃都说,还早呢。

这年冬天,金铃外出演出,路上翻了车,送到医院已经奄奄一息。金铃急切地要见师傅一面。当银铃匆匆赶到医院,金铃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用手遗憾地指着天花板。

后来,有人说,当年银铃和金铃是有过约定的,让银铃再唱五年,便把头牌的位子让给金铃。只是金铃不该那样着急抢了师傅的头牌。还有人说,那晚银铃突然哑嗓,是因为金铃在茶里做了手脚。

银铃明白金铃的意思。她一个人悄悄去了银杏林,试着唱了一下,可嗓子像一面破锣,除了呜咽的嘶鸣再也留不住声音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银铃早已是耄耋之年,而且搬离了县城。闲了便跟几个老太太在门洞里摸纸牌。摸着牌,几个老太太说起了当年黄河口极富盛名的绕粱腔,说起了剧团的头牌。

可惜,早失传了。一个老太太惋惜地说。

银铃听了满眼泪水。她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粱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

(摘自《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主题深刻、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黑色幽默之趣。但掩卷沉思,振聋发聩,警醒社会。

B.小说写了一种民间戏种“绕梁腔”的失传过程。失传不是因为后继乏人,而是因为“头牌”间的明争暗斗,自私保守。

C.小说写小甜瓜抢着为银铃倒溺盆,打洗脸水、洗脚水,甚至洗脚,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甜瓜对师傅的敬重和孝顺。

D.小说写银铃是为了衬托金铃的才气,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历史潮流,大势所趋。

E.这个故事算得上是一个悲剧。银铃是悲剧的受害者,但对悲剧的根源也难辞其咎。所幸的是她最后终于明白了做人的人生真谛。

2、小说中的金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

3、对比是文章一大技巧,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银铃又记起了师傅玉白菜教她绕粱腔时说过的话:心要净,气要清,不争名,不冒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读后有何启示。 (8分)

__________

本月阅读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A(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良。)

2.C

3.D(不送赵王只是被遣回乡,是因为仆人告发,才被逮捕入京;陈瑛弹劾也不仅仅只因不拜谒谷王。)

4.(1) 我没有罪而被削为平民,如今是免去一死,要土地有什么用?(被动1分,庶人1分,救死1分,何以......为1分,语意通顺1分。) (2)刑部弹劾茹铨毒死自己的父亲,请求以谋杀父母而定罪。后来因为茹铨实际是子承父命,免除死刑,与兄弟家属二十七人一起流放到广西河池。(劾1分,第二个以1分,谪戍1分,语意通顺2分。)

古诗词阅读答案:

1. 这两句用细节描写,(1分)写知命万里远来,青灯缭绕,兄弟相见,相看不厌。(2分)传神的细节描写,道出兄弟患难中相聚的惊喜之情。(2分)

2.(1) 生活困顿的慨叹;(2)远谪的慨叹;(3)人生迟暮的慨叹;现代文阅读答案:

1、B.E。A项“极富黑色幽默之趣”说法不当;C项“刻画了小甜瓜对师傅的敬重和孝顺”不对,因为小甜瓜这样做不是出于内心,而是出于功心。D项写银铃是为了引出金铃,更好地和金铃形成“明争暗斗”的格局,从而揭示传统文化遗产衰落的原因。

2、金铃是一个不择手段,争强好胜,争名逐利而又忘恩负义的艺人。(2分)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艺人明争暗斗、自私保守是传统文化遗产衰落根源之一。(2分) 分析。(2 分)

3、对比:1金铃拜师前后对师傅的态度对比;2银铃收徒前后的技艺对比;3银铃收徒和金铃不收徒形成鲜明对比。(每点2分)

论影视资源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影响 篇7

摘要: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客观上适应了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影视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审美能力。本文试通过对学生成长社会大背景的分析,促进影视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关键词:影视欣赏;语文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20—02

一、影视资源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触发点

在诸多的教育资源中,电影、电视(以下简称影视)可算一种优质资源,它凭借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获取信息的方式上来看,观赏影视节目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人们通过对动态影像的视觉感受和对声音的听觉处理获所得信息。

从动画片《葫芦娃》、《阿凡提的故事》、《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启蒙孩子幼小的心灵,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替代了孩子对几十万字原著的阅读,再到电视访谈、新闻娱乐节目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丰富阅历最便捷的途径,影视资源以其有声有色、永远鲜活的独特魅力牢牢锁定学生的视线。笔者曾对某普通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做过一项调查,随机抽取100份有效问卷发现,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10本以上的占20%,还有10%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上一本书。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阅读要求相距甚远。从阅读类型上看,选择读文学名著的占18%,科技知识占12%,卡通、漫画、武侠小说占到24%,报纸杂志20%,教材辅导读物12%,还有14%的学生选择有什么看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报纸杂志等)的人数大大超过喜欢看文学名著的人数。而文学名著中童话的比重又最大,像《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童年》,看过的人寥寥无几。学生对书面文本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阅读面狭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1]。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舞蹈、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声情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视资源以审美为核心具有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与新课程标准注重审美教育“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的目标是一致的。再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影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正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力培养。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仅仅放映影视作品或者剪辑制作的影视片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不仅要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对比鉴赏能够自如的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影视资源是有效整合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

基于影视与语文教学的因缘,在整合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选取适当的影视作品和恰当的引入方式,充分利用影视声情并茂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审美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喜爱语文学习。

在教学说明文时放映课文所说明事物的具体影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加深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认识,这种影视与教学的准确定位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教学效果也是突出的。例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一文,对厅、堂、楼、阁、亭、榭、轩分别作了介绍。如果没有具体影像的演示,学生很难真切地理解,阅读文本后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影像得不到验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觉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觉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3],他认为 “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来到的”,“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有赖于感官证明”,“感官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促进知识的巩固”。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音像的呈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配合录像讲解时,学生就会对各种建筑的特征通过观看实物影像有了清晰具体的印象,先前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明确的验证。此时再讲解建筑的形式取决于功用这种内在联系自然是水到渠成,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厅的典雅端庄,堂的严整瑰丽,楼的体形不一,阁的造型各异,亭的形式多样,榭的傍水而立,轩的轻盈疏朗。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和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培养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

但是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整合影视资源的做法却引来了不少的争议。持质疑态度的人认为,散文、小说、戏剧这些文体注重的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应当用固化的影视形象加以呈现。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千差万别的。从多元解读的角度来看,强调个性化阅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文化素养尚待加强的中学生来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时是误读,多元解读应有界。再多的哈姆雷特终究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正如现象学学者英伽登反复强调“作品的图示化结构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4]影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影视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对文学作品再创作的影视作品已经融入了编导人员思维与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的编导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改编不尽相同,这就好比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组织学生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相关影视作品片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想象与影视作品的形象加以比较,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版本影视作品的比较鉴赏,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文本,在比较中辨别优劣,在对比中学会审美。如此,对多种版本影视作品的观赏既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又是对自身个性化阅读的归类或排斥。而这一切活动均是围绕着对文本的阅读展开的。例如,学习《阿Q正传》节选可以给学生放映故事片《阿Q正传》,并且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阿Q正传》进行比较赏析;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放映电影《红楼梦》片段和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引入影视资源的目的是借助影视资源“美”的优势为阅读教学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欣赏而欣赏,甚至是喧宾夺主。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中欣赏了一个长达34 分钟的影视片段,而之后只要求学生思考“晁盖为何能取得胜利”这样的一个大问题,这就以影片观看代替了文本阅读,使阅读脱离了文本。美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更使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成为新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观看影视作品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最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回到作品中来,突出语言教学这一环节。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教师应及时有效的组织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让学生通过领略语言艺术,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情感的美直至作品形式的美。并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话剧演出等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赏析和讨论,切勿仅仅放映影视作品了事。要让学生通过影视鉴赏养成自觉地阅读习惯,进而提高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影视资源是有效拓展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

由于完整的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尤其是一些改编的优秀电视剧,课堂有限的45分钟不可能完整的播放,只播放影视片断又对整体理解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时间上的矛盾是否又把影视作品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了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倡导“大语文”教育观的张孝纯曾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的得到发展。”[5]其实整合影视与语文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而应充分利用广阔的课外学习时间。利用优秀影视剧来促进课外阅读, 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学校可以开设影视观赏课,选择性播放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影视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因势利导,共同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推荐观看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影视节目,有效的衔接语文课内与课外学习,使语文学习得以延伸与拓展。

影视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与阅读教学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例如,高中第四册语文教材主要“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前线文言文的能力。”[6]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如学习《茶馆》,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戏剧表演的常识性知识,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介绍观看戏剧时应注意的要点,然后让学生带着“有意注意”去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比较鉴赏故事片《茶馆》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茶馆》录像,在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上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纵向上也可以就老舍先生的所有作品进行综合性专题研究,如“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元素探究”。

总之,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处理好教材资源和影视资源、看与思的关系,找准阅读教学与影视资源的结合点,抓住动情点,落实知识点,充分发挥影视资源最富有魅力的综合性,以适应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徐云之.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向[J].语文学习,2003,(1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52-153.

[4]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J].语文学习,2004,(9).

[5]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性——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6).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血吸虫病基本知识下一篇: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