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4-11-17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1

6.燕子专列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怀很浓的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瑞士境内,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人们爱护、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课文的叙述顺序较为独特,先将事情的结果呈现出来,人们给乘坐专列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1结合介绍瑞士等随文或集中认识“欧、洲、瑞”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欧洲、瑞士、启程、长途跋涉”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骤降、濒临、料峭、跋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叙述顺序。

3.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初步认知生字词。2.学生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如瑞士的气候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听歌曲<<小燕子>>.2,复习背诵<<燕子>>第二自然段.(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2,生领读生字.3,件出示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风雪不止、皑皑白雪、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春寒料峭),自由读,组内开小火车读,齐读。

4,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感悟爱心

1.燕子乘坐专列是因为它在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燕子遇到了哪些麻烦?请快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燕子遇到麻烦的句子。找到后,再好好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找找燕子遇到麻烦的语句。指名读,感受“麻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燕子的饥寒交迫,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感情朗读课文.3.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我们的燕子又是幸福的。瑞士政府和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政府:决定用火车送燕子;呼吁人们寻找燕子

出示文中泡泡“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谁了不起?怎么了不起?

呼吁什么?怎么呼吁的?(动笔写呼吁内容,推荐学生汇报作为瑞士政府工作人员向全体瑞士市民呼吁).4.下节课继续学习.《燕子专列》教学思路 《燕子专列》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增强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在课堂设计中,我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本册第一课学习了《燕子》,孩子们喜欢燕子,热爱大自然,对课文内容记忆犹新。我预设新课伊始,以孩子们喜欢的《小燕子》儿歌导入,引出故事的主角燕子,复习背诵课文《燕子》第二段,接着,以可爱的燕子遇到麻烦为切入点,学习新课,一定会唤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欲望,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本课生字新词比较多,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这样预设:把这些生字新词从课文中单独抽出来,指名学生认读,接着出示词语,巩固记忆,同时重点指导练习一。两个生字。

三、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本课是第一课时,着重借助对“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四、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

五、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2

(一) 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 “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

(三)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 “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 通过 《梅花魂 》与《钓鱼的启示 》入课, 理清文章内容。

1.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 》读题:预习了课文, 朱丹通过十分激烈的初试, 复试, 终于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取得二选一的资格, 朱丹第一次拿出木笛, 文章是这么写的: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读, 这个句子你重点关注那几个字, 为什么?

当朱丹因为没有按终试的要求吹奏欢快的典子, 被大师取消终试离开考场时, 文中又有一句“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些字? 为什么?

入夜, 当朱丹冒着大雪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看到那些孩子们, 看到那雪中的烛光, 朱丹又拿出了木笛, 读: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当那位大师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 决定录取朱丹时, 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读, 这一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为什么?

读这四个句子:

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小心地”说明了什么?

(二) 一般参加终试的选手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 文中的朱丹是怎么打扮的。 请你找一下画下来。

话音未落, 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 仿佛开在树枝上。

读孩子这一句你关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打扮? 我们学过《梅花魂》外祖父的一段话还记得吗?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朱丹把自己装束成一梅花? 这一株梅花又是从哪一排腊梅盆景中摘下来的?

我们学过《钓鱼的启示》, 作者说那个夜晚, 虽然四周无人, 但距离开放捕捞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在放与不放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作者还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木笛这一文中朱丹面临了人生中怎么样的抉择? 他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课本自由读一遍, 思考:他面临怎么样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三) 讨论 (对话) 。

你从课文哪些写了朱丹放弃了终试, 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这个日子这么重要?

出示对话: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师读引语, 大家读内容;男女生对读。

如果作者这样写, 你看有什么不同。读一下。

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谈不同的语感 (破折号;强调了原因;孩子有时把一句话的分开来, 用上标点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为什么这个日子朱丹不能吹奏欢快的曲子? 因为……因为……还因为 (作者赵恺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死的, 这里的朱丹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他看到在12月13日国难日里, 有很多人……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成长的人。 ) 你看:

师: (课件加音乐) 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一个生命在消逝……

(课件屏幕继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 (师引读) /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1个生命消逝……

短短的12秒钟, 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 这是什么?

(四) 研究意象 “雪与笛声”。

不对,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们的大作家没有写啊? 但我们读了却感到这个日子无比的感痛, 凄凉, 是不该吹欢乐的曲子的? 作者在后面用了很多笔墨写“雪”, 你看:

“入夜, 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披着雪花, 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片幼松林。

顷刻之间, 雪大了, 一团一团, 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雪”。 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雪一般象征什么?

如“《江雪》中的“雪”;林冲雪夜的雪;忽如一夜东风来, 千朵万朵梨花开;

读句子, 思考:作者给我们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孩子不对啊? 坠落的雪花为什么纷纷扬起? 有风吗? 有什么力量使雪片纷纷扬起?雪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是什么力量? 没有风是什么力量? 笛声。 这时在纪念碑广场上只有笛声, 在天地间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声音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的人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笛声, 这就是朱丹的笛声。

出示:并放音乐。

笛声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同学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引读“笛声, 生:悲凉凄切。 师:犹如。 生:脉管滴血。 师:寒冷。 生:凝冻着这声音。 师:火焰、生:温暖着这声音。 师:孩子们。 生静静地听着。 师:他们似乎听懂了这。 生:如泣如诉的笛声。

(五) 研究比喻。

就是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让天地动容, 让雪片纷纷扬起,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那是什么力量让朱丹如此动情? 如此悲伤? 如此凄切? 读:出示:“临近石碑,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那是什么?

是烛光, 是孩子, 是一群自发的孩子?

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有没有预习A.有76 27.1那一片在雪中的烛光, 作者比做了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曙色?萌动后是什么?、蓓蕾?初绽后是什么?这难道仅仅一片烛光吗?是什么?力量, 是责任, 精神。朱丹的那笛声仅仅是笛声吗?是的, 就是心中的力量, 就是那种民族责任, 就是那种梅花般的精神, 让朱丹不肯在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吹奏欢快的曲子;因为这个日子对南京的人们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中国人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不能忘记,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终试。

实用文课程?B.没有 (六) 小结, 升华中心, 余意未尽。

人生的抉择是痛苦的, 悼念亡灵是悲伤的, 但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 文中是不A.是内还容有单一薄个也在抉择?7025

摇摇坐在在学主习考实席用正文中的B., 文是体一感位差声名远扬的7外0国音乐大25师。

时遇大到师的什问么题也是没什说, 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 那神色, 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 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 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大师说:“不, 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 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说完,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默读: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紧握的是谁的手? 他这觉得朱丹是一个 (德艺双馨的人才)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将在艺术道路上吹更多更好的曲子。

关于国耻日

韩国:把8月15日定为光复节, 首都汉城遍插国旗, 全国纪念, 放假一天。 而且那一天所有的餐馆都贴着:我们今天不欢迎日本人来就餐, 我们不为日本人服务。

法国:战后每年11月11日, 法国停战节, 纪念死难者, 如同国庆节一样隆重。

以色列:每年犹太历7月27日, 以色列“灾难和英雄”大屠杀纪念日, 广告和娱乐活动停止, 降半旗, 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波兰:波兰11月1日亡灵节, 全国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人们到墓前志哀, 连儿童都异常安静。 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沉痛的悼念活动。

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把德国入侵苏联的6月22日纪念日作为“缅怀和哀悼日”, 全国默哀一分钟, 降半旗, 文化单位和广播、电视停止娱乐活动和节目。

小结: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板书

木笛———————朱丹

梅花雪笛声烛光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思路

1、自读课文

2、读生字词

3、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段

1、[录像]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

2、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情况真是……[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过渡: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4、重点指导读:大堤,保住大堤。狂风为我呐喊……

5、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6、我们来看一看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7、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8、小结: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9、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令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

5、指导朗读。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七、课后作业。

1、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

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燕子第一课时 3 篇4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

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让学生发现“燕”的特点)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_燕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建湖县冈东镇冈东小学 唐正林

教材分析:

《燕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位、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3.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会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初学课文,了解大意;体会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丽。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燕子的资料;预习生字新词;读熟课文;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课件出示《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谁愿意来读读看。

2.请学生朗读。

3.同学们,美丽的春天来了,可爱的小燕子也飞来了,你喜欢春天和 小燕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文章《燕子》。(简介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原籍福建长乐县。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日报》。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留居上海,与许广平等刊行《鲁迅全集》。抗战胜利后创办《民立》周刊。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等,并有多种译著传世。

4.板书课题,齐读。

5.今天我们的学习形式和以往不同,采用比赛的方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A、B、C、D四组,看看哪组能够在比赛中胜出。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自学,教师导学

1.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回合的大比拼:“课外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大屏幕出现要求:(你对燕子了解多少?)请你来发表关于燕子的高论吧!

(每轮比拼结束,教师做相应简单的评价。)

过渡:作者郑振铎也非常喜欢春天和燕子,看看他是怎样写燕子的。(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新词)

2.第二回合大比拼:“推荐好词大比拼”

要求:通过预习,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好词语?它们是什么意思?赶快推荐给大家!

(学生推荐完以后,大屏幕出现本课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俊俏、活泼、机灵、微风、吹拂、鲜艳、聚拢、增添、掠过、稻田、翼尖、偶尔、圆晕、荡漾、电线杆、几痕 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出示生字“微、掠、稻、翼、沾、晕、杆、痕”认读、组词(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3.第三回合大比拼:“朗读课文大比拼”

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重点读一读,再和大家比一比。

这轮比赛分个人比和大组比,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作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4.第四回合大比拼:“归纳段意大比拼”

要求:本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来比一比。

学生归纳后,大屏幕出示每段段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5.第五回合大比拼:“提问质疑大比拼”

要求:读了全文,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讨论,看谁提问的水平高。

学生踊跃提问,教师对提问情况作评价,大屏幕出示大家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看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大智慧,大比拼都难不倒你们。最后简评五轮大比拼,总结胜负。

三、课堂总结

学到这里,你对春天和小燕子要有何感受呢?请你来谈一谈。

(学生畅谈他们对春天、燕子的喜爱之情。)

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深情,齐读课文,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1)其实这样的美景是很多作家爱写的,连古人都不例外,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就是描写这个景色的,能回忆起来吗?(出示杜甫的《绝句》)齐读

(2)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6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包括15个要求认识和8个要求会写生字。

2、会用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

3、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15个要求认识的生字。

三、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生:想。

师:出示一幅画(一只燕子,一只小燕子)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看到图中有两只燕子。看到一只大燕子,一只小燕子。)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你们喜欢燕子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讲的是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故事。课题是《燕子妈妈笑了》

二、新授课: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7

《燕子专列》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 再加上叙述平实, 语言浅显, 三年级的学生读完一遍后, 都能囫囵地说出一个大致的意思:瑞士人非常爱鸟, 我们要保护动物。如何让这“爱”鲜活起来, 让学生能触摸到这生动的感人的“爱”, 让这“爱”在学生的心间流淌?本人在执教《燕子专列》时, 抓住爱的表现形式———“快”, 让瑞士人们爱鸟的情感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抽象的“爱”, 可以真实地触摸, 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语言和精神上的双赢。

设计理念

“燕子能飞为什么要用专列送?”从此处设疑, 然后解疑, 重点研究快速救助燕子的多个层面, 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实践, 在与文本的多次接触中感悟政府、人们对燕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博大的爱, 让学生充分享受人与动物之间营造起来的这一种温馨、和谐、生态的生活空间。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 理解“骤降、呼吁、濒临”等词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3.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人们对燕子令人感动的救助行为, 激发学生爱护燕子的思想情愫。

教学实录

一、复习爱的事件

师:孩子们, 你知道有哪些牌子的衣服是适合我们穿的?

师:那么, 专门卖蓝猫品牌的商店, 我们把它叫做———

生:蓝猫专卖店。

师:在教室里, 你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你幽默地对大家说, 这是你的———

生:专座。

师:每天, 奶奶骑着三轮车, 接送你上下学, 奶奶的三轮车就是你的———

生:专车。

师:你对天文学的有关知识知道得很多, 对天文现象有些研究, 老师夸你是天文学方面的———

生:专家。

师:你是一个小记者, 对你们的班主任作了一次专门采访, 我们把这次采访叫做———

生:专访。

师:前几天, 在你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还知道了, 专门用于乘坐特别的人和运送重要物资的火车, 我们把它们叫做———

生:专列。

(师板书:专列)

【点评:问问学生的穿着, 谈谈学生上下学情况, 说说学生的爱好……在生活化的对话形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词语的积累训练, 专卖店、专座、专车等词语在拉家常中一个个被激活, “专列”课题的引出可谓自然流畅, 实现了从词语的形式到内涵的完全统一。】

2.师:你们瞧, 屏幕上有这么多专列 (出示下列词语) , 谁能帮老师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在没上课之前, 我们玩个游戏吧!请你注意听, 老师描述的是哪个专列?

(1) 特别为老年人提供的旅游列车———

(2) 特别为去外地上学的大学生开设的列车———

(3) 特别为民工外出打工提供方便的列车———

(4) 为支援灾区人民, 专门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的紧要物资的列车———

(5) 特别为把煤安全送到目的地的列车———

(6) 特别为台湾同胞回家探亲提供服务的列车———

(7) 特别为让来绍兴旅游的人们提供方便的列车———

(8) 国家领导人专门乘坐的列车———

【点评:这是个游戏, 也是个思维训练。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热情, 当那么多专列集合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不难发现“专列”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服务对象的情, 对服务对象的爱, 游戏暗示着“燕子专列”所蕴含着的瑞士人们对燕子博大的爱。】

3.师:前几节课, 我们还认识了一趟专列叫 (板书“燕子专列”) 什么叫燕子专列?谁能这样说:专门把燕子从送到的那趟列车, 叫燕子专列。

生: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寒冷的地方送到温暖的地方的火车。

师:老师给你提个醒, 从寒冷的什么地方?

生: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寒冷的欧洲瑞士送到温暖的地方的火车。

二、质疑爱的原因

师:围绕“燕子专列”你心里还有什么疑惑, 你最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解决问题需要读课文, 大家读课文, 看能不能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燕子专列, 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由题目质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三、探究爱的疑惑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 一边读, 一边画, 把能说明问题的相关句子用“———”画下来, 再读一读, 然后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好吗?

(生认真读课文)

师:告诉大家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生:这年春天, 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 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 风雪不止, 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 已经非常疲劳, 再加上找不到食物, 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师:大家都找到这一处了, 你们真会研究, 一下子找到了回答问题的关键句子。大家一齐读句子。

(生齐读)

师:这一处讲了多个原因, 大家读读句子找找, 找到一处不错, 找到两个是聪明, 三个更是了不起, 找到四个的, 老师拜你为师。

(生读句子)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当地气温骤降, 风雪不止, 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用一个字概括。

生:冷。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骤降, 说明气温是一下子降下来的。

师:降1度能叫骤降吗?降2度呢?那么, 你觉得大概降了多少度才称得上是“骤降”?

生:降了20多度吧。

师:20天时间降了20多度能叫骤降吗?那么, 多长时间内降了20多度才叫骤降呢?

生:很短的时间, 比如半天内降了20多度。

师:是的, 那才是骤降。这已经不是降温那么简单, 这已经成了一场未曾防备的自然灾害了。燕子偏偏遇上了, 此时你想说什么?

生:燕子真可怜。

生:温度一下子降下来, 人都受不了, 何况是燕子呢?

师:你在替燕子着急。能带着替燕子着急的口气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句子)

【点评:这是个关于词语理解的细节处理, 以师生对话为主要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思考, 不断完善对“骤降”的正确理解, 然后深刻地感受到天气情况的恶劣, 感受到燕子处境的艰难, 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寒冷着燕子的寒冷, 痛苦着燕子的痛苦。】

师:冷是原因一, 原因二, 发现了吗?

生:原因二是累。

师:你是怎么读出这个意思的?请告诉大家。

生:燕子经过长途跋涉, 已经非常疲劳。

师:想象一下, 燕子曾经飞过哪儿?

生:辽阔的大海。

生:飞过宽阔的草原。

生:飞过城市。

生:飞过农村。

生:飞过高山……

师:对, 这就是长途跋涉, 它想在春天里飞回自己的老家, 飞得真累呀。谁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点评:“长途跋涉”是个浓缩型的词汇, 四个字背后隐藏着燕子长途飞行的艰难险阻。当学生能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燕子努力振翅高飞的姿势, 仿佛听到燕子互相鼓励的唧唧喳喳声, 那就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那就是最语文味的东西。教师巧妙地通过想象, 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具体触摸燕子。】

师:原因三呢?

生:饿。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天气寒冷, 昆虫已经全都冻死了, 燕子找不到食物吃。

师:是的。还有第四个原因吗?

生:遇到了死的麻烦。

师:是死了吗?

生:是濒临死亡。

师:濒临死亡就是说———

生:快要死了。

师:为什么不说快要死了, 而说濒临死亡呢?

师:燕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着, 成千上万只燕子濒临死亡, 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师:燕子遇到了濒临死亡的麻烦, 我们应该马上采取救助行动。“救”字前面还得加个条件。

生:急、快。

师:是啊, 要不我们的燕子可等不及了啊!

【点评: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多向互动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 和文本对话, 和饥寒交迫的小燕子对话, 让小燕子的遭遇打动学生善良、纯洁的心灵, 让学生在和小燕子的对话中同情燕子渺小的生命, 关心燕子脆弱的生命。】

四、触摸爱的内涵

师: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 一边读, 一边把人们救燕子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想一想人们的行动快吗?

(生自读课文, 研究文本。)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我找的句子是: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严寒, 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生:“纷纷”说明很多人在救。

师:读读句子, 快一点, 急一点。

(生读句子)

生:我从“四处”读懂了救得快。

师:是的, “四处”指分头寻找, 行动更快。我们也分头去寻找快要冻僵的燕子。

(生读)

师:满天飞舞的大雪, 我们的燕子可要冻僵了, 你们寻找的脚步可要快一点, 能急促一点吗?

(生再读)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 听到广播后, 和爸爸妈妈一起, 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 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谁还找到了一句, 而且也感觉到快了?

生: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决定”这个词说明政府很关心。

师:哦, 下令快。

生:老师, 政府不是下令, 而是呼吁人们立即行动。

师:“呼吁”什么意思?

生:号召。

师: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么呼吁?

生:大家快来救燕子, 救一只燕子奖励十元钱。

师:你为什么想到要采取奖励的方法?

生:让人们能更多地救燕子。

师:你想的很有创意, 但是不一定有用。还能怎么呼吁?

生:燕子在我国遇到了麻烦, 快冻死了, 我们快来救燕子。

师:你把燕子遇到了什么, 要求人们怎么做说清楚了, 但漏了什么?

生:把燕子救到哪儿。

师:燕子是人类的朋友, 爱护燕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来为燕子呼吁一下。怎么呼吁呢?先来练习练习。像小燕子一样唧唧喳喳说一说。

师:瑞士政府正在播送一则紧急消息。瑞士电视一台正在播送, 谁来担任播音员?

生: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我国境内遭到了麻烦, 它们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 寻找这些冻僵了的燕子, 把它们送到瑞士火车站温暖的空调列车上。

师:瑞士电视二台也在播音, 瑞士电视三台还在播音……

【点评:学当一回播音员, 该怎么播, 这是个情感的问题。联系课文情境学生能体会播音员播音时应该着急、沉重、大声等, 其实这情感不是虚拟播音员的, 是学生自己的感情。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验着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有了这个具体的交际情境, 让人类对燕子的爱变得真实起来。播什么, 那是个内容问题, 是个语言文字的组织问题, 是对前半节课所学的反馈, 也是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此情境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和谐统一。】

师:这个消息你听到了吗?你怎么想?

生:赶快换身衣服, 出去寻找这些燕子, 救救它们。

师:是呀, 抢救燕子时间紧迫。

生:衣服也不穿了, 只穿内衣就去救燕子了。

师:呵呵, 救燕子要紧, 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护好。

师:还有谁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生: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怀孕的妇女, 工作中的叔叔阿姨, 贝蒂……

师: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救助燕子的行动。

(指名读句子)

师:我们的燕子有救了, 有希望了。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心里很急?

生:人们冒着春寒, 顶着大雪, 踏着山路, 可能遇到种种困难。

师:可能遇到种种困难, 但阻挡不了人们的救助行动。

五、拓展爱的内涵

师:那么多家庭, 那么多人参加了救助燕子的行动, 燕子得救了, 救助行动圆满结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把燕子的车厢布置成像森林一样的环境。

师:瑞士人们想得很周到。

师:你对刚才的奖励方法有什么看法?

生:啊!我的财产分完了。

师:究竟有没有必要, 有没有价值, 从老师刚才送你们的礼物中就能找到。老师在你们的抽屉里放了一封信, 信里有一份资料, 读完了, 再回过头去看看课文, 也许你刚才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你又会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读资料, 屏幕出示资料)

瑞士人爱鸟

在瑞士, 随处可见人与麻雀、鸽子同食, 相处融融, 互不侵犯。人们早晚就餐时, 都是和麻雀、鸽子一同进行的。麻雀、鸽子少则一两只, 多则五六只。这些飞禽根本不怕人, 你在吃饭, 它们就在你的脚下, 甚至踩在你的鞋上, 或懒悠悠地在桌上、扶手上走动。你给它们扔些面包渣, 它们跳过来噙住或就地吃掉, 或飞出一米半米远慢慢品嚼。在伯尔尼、卢塞恩和苏黎世, 在许多乡村小店, 处处都能看到这种现象。在伯尔尼大街, 成群的鸽子在地面上、草坪上自由自在地驻足, 没人吆喝, 更无人驱赶。鸽子也不怕人。汽车、自行车过来, 它们也只是像人一样稍稍错开让路, 然后依然觅食寻欢。瑞士人们爱鸟, 长期保护这些生灵,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去干涉它们的自由。这样, 久而久之, 飞鸟们也就视人类为朋友了。

在瑞士, 鸟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寒冬天鹅觅食困难, 市民给它们送来面包、牛奶、饼干、鸡蛋, 并帮助它们修建窝巢, 还把病天鹅送到专设的医院里治疗。

师:读完了, 你想说什么?

生:瑞士人真爱鸟。

师:如果中国人能像瑞士人一样爱护动物, 大熊猫就可能随处可见。

生:瑞士人爱鸟像爱自己的朋友。

师:瑞士人爱鸟像爱自己的朋友、亲人, 对亲人, 对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需要讲价钱吗?

生:不用。

师:瑞士人们用行动救助了濒临死亡的燕子, 我们可以用一个“爱”字归纳。

【点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但中国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有时会让他们怀疑:真有这样的事吗?通过资料的拓展, 让学生能感受到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处, 那是人类生活最亮丽的风景。在交流中有位学生由衷地感叹:假如我们都能像瑞士人们那样, 大熊猫就不会越来越少。所以借助适当的资料适时地拓展, 对学生语言、精神的影响都是很有效的。】

六、奏响爱的旋律

师:所有的问题, 因为有一个“爱”字就全部找到了答案, 燕子被送上了列车, 列车开动了。

(出示句子齐读: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 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 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师:这趟燕子专列不仅载送着燕子, 他还装载着———

生:友情、爱心、祝福。

师:这是一趟燕子专列, 更是一趟———

生:友情专列、爱心专列、关爱专列。

师:此时, 你就在送行的队列中, 你想对这些可爱的燕子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等燕子再来的时候, 告诉它们。

生:燕子祝你平安。

生:燕子祝你幸福。

……

师:伸出你的双手, 你愿意让它在你的手心里啄食吗?

生:愿意。

师:伸出你的双臂, 你愿意让它在你的手臂上自由跳跃吗?

生:愿意。

师:抖动你的双肩, 你愿意让它在你的双肩唱歌、跳舞吗?

生 (齐声) :愿意。

师: (出示文字) 请爱护鸟, 爱护所有的生灵, 尊重所有的生命, 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 (板书:一颗爱心)

《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 篇8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材简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本文结构可简化为: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 →奉献(永留世人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五年级学生对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战胜自我的故事,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所以,力求营造将心比心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切身体悟海伦的生活观及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反复通读,为下节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发情感

1.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师板书海伦·凯勒,生齐读课题。)

2.师:想认识海伦·凯勒吗?(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师作简介)请怀着敬意轻轻地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不同时期的照片入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海伦·凯勒,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读好课题,又巧妙地渗透海伦的品质,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伦,走进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

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②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①师:(课件出示生字)会读哪个读哪个。不会读的怎么办?

(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如“吮、程”是翘舌音,“挠”的声母是“n”而不是“l”。齐读生字。)

②师: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暴躁”的“躁”、“干燥”的“燥”等字形,教师相机范写,学生书写或描红。)

3.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谁读得好。师生共评轮读情况。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教学虽不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但读准音、写好字不容忽视,尤其是第一课时更应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提醒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帮助学生明白别人朗读课文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朗读经验作对比,做一名倾听者、欣赏者,在互评互议中共同提高。】

三、熟读全文,感知内涵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海伦的?

(学生默读后交流,教师适时板书:生病、奋斗、奉献。)

2.师:其实,阅读就是与海伦进行心灵对话。同学们要注意从海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体会海伦的内心,感受海伦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画出打动你的语句。(学生自主阅读。)

师:从同学们的神态来看,大家已被海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谁来说说,哪些语句最触动你的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凯勒,你想到了哪个词?老师注意到了这个词——(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的评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3.齐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后,引导学生分别从理清文本顺序、感知文本内涵这两方面阅读全文,帮助学生沿着文本的脉络,触摸海伦的内心世界。找课文中的中心词,既可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长文短学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构篇方法。】

四、细读全文,走近海伦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词(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学生默读。)

预设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预设2: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她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师:海伦真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小姑娘。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第8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师指板书“不屈不挠”)让我们再次怀着敬意念一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中心词“不屈不挠”,帮助学生感悟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里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以读为本,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味、感悟文本语句,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怀着敬意再次念“海伦·凯勒”这个名字,与开头呼应,使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效果。】

五、延伸阅读,丰富形象

1.师:刚才大家交流了感人的语句。跟自己的生活相比,你觉得这些语句中哪些词、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透过它们你又想到了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细读文本,下节课咱们共同探讨。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准备下节课交流。

总评:读是阅读教学的根。为防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浅层次的熟读,本堂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读通读顺到按自然段轮读,从默读理清文本顺序到通过体会海伦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文本,从默读课文画出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语句到课后搜集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这样,反复通读,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学生从读得不熟到读得流利有感情,从感受语言文字到感悟文本内涵,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注意将教师智能化引导与学生个性化感悟有机结合,

将学生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适时渗透,为下节课通过抓关键词语品味、想象,移情体验文本,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人生、精神相融,升华学生情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奋斗→奉献

《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聚拢、增添、掠过、稻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词句,感悟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通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会外形描写的一种方法。【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词句,感悟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会外形描写的一种方法。【课前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谜语导题,激发兴趣。

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猜谜高手,今天单老师也带来了一则谜语:“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谁知道这是什么?

生:燕子

你们太聪明了!对,是燕子,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一篇大作家郑振铎的《燕子》,看老师板书课题,请你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块板书。

板书课题(提示“燕”上面是燕子的头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别放到口字的两旁部件就像是燕子的翅膀,底下的四点就是燕子的尾巴。)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并且多读几遍。3.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检查预习。1.词语大闯关。

大屏幕出示字词:燕子、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沾水、一圈、荡漾、飞倦、音符、演奏、赞歌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不会的可以问问你的同桌。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一、看图导入,形象感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课的第二自然段,一边看图一边把这一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

这么美的春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背下来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背一下,一会我们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展示。

同学们太厉害了,这么短时间就背诵的这么好,送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那课文中是如何描写小燕子的呢?看到课文的第1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迅速地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中写了燕子外形的哪些方面?

生交流:羽毛、翅膀、尾巴。

作者在描写羽毛、翅膀、尾巴时还用上了恰当的形容词,“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用上这些形容词有什么好处呢?

生交流。

对啊,这样写让燕子的外形更加形象的映到了我们的大脑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燕子?怎么读就能读出燕子的机灵了呢?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在读这一段时,你要语速稍快,语调上扬,这样就能读出这种感觉了,你们可以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名展示。

我们同学仔细观察一下,这一段在描写燕子外形时,作者除了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外,还使用了“一(量词)……一(量词)……加上……凑成了……”这样的句式,把燕子的活泼、机灵的外形描写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们这一课学到的一种外形描写的方法。

课文除了写了燕子的外形,还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燕子飞行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快。

除了写了燕子的飞行还写了哪些特点?休息。

是啊,课文既写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也写到了燕子休息时的静态,动静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不动状态下的燕子。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下这2个自然段,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熟读成诵,有没有这个信心。

生背诵。

三、师小结《燕子》。

本课描写了燕子的外形、飞行以及休息时的特点,而且在描写燕子外形时,我们还学到了一种描写外形的方法,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四、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中的《蚕》。

《燕子》一文中在描写燕子外形时,除了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外,还使用了“一(量词)……一(量词)……加上……凑成了……”的句式,把燕子的活泼、机灵的外形描写的淋漓尽致。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主题学习》书第4页《蚕》一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1、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阶段?

2、蚕在不同阶段的外形描写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交流。【板书设计】 外形

燕子 飞行 活泼、机灵

《穷人》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舒适

搁板

魁梧

蜷缩

黧黑等。

2、初读课文,初步感受穷人的“穷”,运用“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并学习描写环境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苦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关心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穷人,去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穷人》。板书: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对他有所了解吗?齐读课后学习连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

(师: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搁板

魁梧

黧黑

蜷缩

包裹

抱怨

倒霉

挨揍

保佑

勉强

寡妇

撕破

忐忑不安

寒风呼啸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1)注意字音:

搁板

蜷缩

勉强

(2)注意字形:

(3

理解“忐忑不安”

(师: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棒,好,下面我们走近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穷人又具有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讲了他们一件什么事?

四、交流展示: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寡妇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学生自由说,相机引导(师:概况课文内容既要求全面又语言简练)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来说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做好批注,把你的感受,体会写在相应句子的边上,一会我们来交流。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句式:从哪里感受到,感受到上什么,连起来说,说一段话

(二)第一自然段预设

1、句子1:屋外寒风呼啸——一阵阵的浪花。

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可怕。

2、还从哪里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最后一句话)

3、第一自然段你还能读出什么,(桑娜的勤劳,能干)

(三)第二自然段预设

(师:课题是穷人,但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你从那里感受到了穷?)

句子1:孩子们没有鞋子——菜只有鱼,(吃、穿)

2:渔夫、桑娜的忙绿

3:屋内的摆设

句子二:丈夫不顾惜身体——

(1)理解勉强,(将就、凑合)从勉强你感受到了什么?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但是,在她的心中也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孩子都还健康。)

(2)平静的读一读:桑那沉思:——

(3)当她听到风暴的声音,他再也

不能平静了,他开始:

读:他现在在哪——(读出急切,读出焦虑)

a)

读好这句话(读出害怕,读出担心)

b)

这样恶劣的天气,丈夫还没有回来,他只有来祷告上帝

c)

读:他现在在哪——

d)

从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那(深爱自己的丈夫)

读:他现在在哪——

四、小结写法

1、作者环境刻画的越恶劣,越可怕,就越能表达啊出桑那家的贫穷,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怕的环境下,他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雨,说明他家的食物不多了,可能面临着蛾肚子的危机了,从侧面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桑那家的贫穷。

2、环境刻画的恶劣,也表达出了他们的勤劳,能干,生活的艰辛,反映了渔夫的生活的艰难。

五、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上一篇: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下一篇:刘欢大爱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