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希望的转变留学日记(通用3篇)
从迷茫到希望的转变留学日记 篇1
从迷茫到看到希望的句子
1:有理想,就算失败,也不迷茫;有理想,即使劳累,心怀希望;有理想,哪怕辛苦,幸福飞扬。祝你:树立远大理想,扬帆驶向远方!
2:四只眼睛文人模样,迷茫了当年的伤,两只眼晴不懂呵护,错误着流年的过往,一只眼睛心中凄凉,抹不去当初的心伤,失去光明黑暗路旁,涌动着明亮的渴望。两只眼睛的朋友,爱眼日,珍惜一下你的双眼
3:世界无车日:愿你卸下豪车的伪装,避开烟熏排放的迷茫;披上快乐的休闲装,穿上开心的运动鞋,走上大自然的田园农庄,感受人生的轻爽;祝你美意高扬,健康无恙!
4:雾,灰白色的。浓浓的雾,在校园中流淌着……流过梧桐的时候,带走了最后的金黄;流过湖面的时候,遮掩了最后的荡漾;流过心窝的时候,掩盖了最后的清晰,带来了迷茫……
5:操心生活的你,奔波命运的他,迷茫生活的我,都因为将得到解脱,权利可以割舍,金钱失去诱惑,每一个人真情放开自我,享受快乐,末日也是一种快乐,平等又萧瑟。
6:微笑,那是支持;给失望者一个微笑,那是动力;给迷茫者一个微笑,那是向往;给你一个微笑,那是分享快乐,愿元旦快乐!
7:有压力,但不要被压垮;有迷茫,但永不要绝望。勇敢地去追求梦想,大胆地去创造奇迹。快乐与幸福只属于拼搏的你。愿成功与你如影相随!
8:雨滴迷茫着,不知所措地消失了。消失在泥土、河塘、树叶、衣裳里,也消失了原始的希望。梦想下凡后能得到的,似乎总是不如所愿。梦想轮回中的本真,似乎能抓住的太少。
9:当我无助时,是您赋予我无私的关爱;当我迷茫时,是您教会我把明灯打开;当我徘徊时,是您帮助我把心结解开。父亲节到来,借此道出我对您的祝福,多保重身体,每天开心幸福健康永在!
10:有时候,会感觉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走在沙漠中迷失方向一样迷茫,孤单无助。又觉得人生如棋局,一子错了而满盘皆输。但更多的还应该是自己于万千红尘中、不停的奔波,劳碌着,疲惫着,为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一种活着的生命质量。真是快乐而痛苦地活着。
[从迷茫到看到希望的句子]
从迷茫到希望的转变留学日记 篇2
一、文化身份的迷茫
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引发了华人移民潮,随着“淘金梦”的破碎,华裔面临着各种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个时期,具有华裔血统的水仙花利用手中之笔为华人的遭遇鸣不平。她笔下的华人不再是同时期白人作家笔下的异教徒,而是会说谎,但又友好、可爱,忠诚且善良的人。水仙花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华人的真实心理,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从而开启了华人文化身份诉求的尝试。
在二十世纪中期到七十年代期间,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华裔美国作家多数选择了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美国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态度。向何种文化认同,此段时期多数作家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作品中的华裔为了在美国立足,割舍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试图通过隐忍谦让的“臣服”姿态,来得到跻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机会。刘裔昌的《虎父虎子》及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是这阶段较为典型的此类作品。当时的华裔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处于困境与迷茫阶段,他们强烈认同美国文化,做出了与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决裂的尴尬抉择。
二、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泛亚运动”唤醒了华裔对自身权利的追求及对文化身份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思考,期间,文坛上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如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
置身于美国主流文化与华裔少数民族文化下的美国华裔,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尴尬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既迷茫又带有迫切的危机感。一些作家竭力反对为求得认可,而对白人文化奴颜婢膝的态度。他们恪守中国文化传统,弘扬中国民族精神,作品中蕴含着难以割舍的中国文化情结。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猛烈抨击了白人主流文化强加给美国少数华裔的偏见和歧视,他主张华裔作家应树立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男性英雄传统,改变美国东方主义文化中对华裔男性形象的扭曲。同时期被赵健秀诟病的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代表了其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定位:美国人,完全的否定“中国人”身份,但在创作中又不可避免地传承了中国文化,游离在“中国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双重边缘”心态。汤婷婷的方式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来构筑独特的美国身份,将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实融合在一起,以体现美国华裔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寻求和探索。与汤婷婷相似,另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也坚持自己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置身于特定的美国文化土壤中,即便成长在美国,依然保留了原有的中国文化根须。双重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困惑、焦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呈现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或人与社会冲突的每一处情节设计中。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所描述的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已经是彻彻底底地美国化的一代,与母亲的意见分歧、事业和爱情上所遭受的挫折、处于中美两国“边缘文化”之间的尴尬等均折射出中美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冲突和碰撞。
作为20世纪后期移民文学代表的华裔美国文学具有杂交性、混杂性,上述几位华裔美国作家有着几点共同之处:一方面,他们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另一方面,先祖的历史、难以割舍的中国文化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尴尬处境。为了在美国能够寻找生存之道,他们尝试不断挑战和颠覆主流文化,继续追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
三、文化身份的超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中有股力量主张淡化文化身份的界定,消解文化身份的对立,任碧莲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成名作《典型美国人》以一个美国华裔的全新角度反映了华人适应美国的艰难,而第二部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充分体现了淡化族裔性的策略:淡化不同于同化,相反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她在小说中彻底超越了华裔作家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文化认同”主题,打破了白人主流社会和华裔的二元对立,认为主动选择可以超越原先的血统和环境所限,从而重构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华裔身份。
历经百年的华裔美国文学,从水仙花和刘裔昌到赵健秀、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等,不同阶段的华裔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执著探寻体现了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非文学的重担。华裔作家不断思索并探究文化身份认同,构建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超越。在后现代多元文化共存,消解中心话语与边缘话语对立的大背景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地看待文化身份,促进各优秀文化间的平等交流,赋予文化认同新的价值内涵。
摘要:华裔美国文学是属于美国文学大范畴下的一种少数族裔文学,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和史,“文化认同”是华裔美国文学百年以来亘古不变的焦点问题,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文化身份、民族地位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华裔美国作家不断构建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超越。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认同,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中华书局,2007.
从高中到初中的转变 篇3
高中课改对我们中学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以往的教学方式多为“注入式”,我们的生源本来就很差,所以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去年9月,高中课改的到来,我们很兴奋,但课改后的课怎么上?又没有课改经验,大家都不知如何把握,但还是面对现实认真对待。高中课改进行一年多了,现回顾过去一学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感觉工作很忙,也学到了很多,但由于是课改第一年,总觉得困难很多,矛盾也很突出,下面谈一谈实施高中课改一年来的体会。
一、认真对待高中课改,教学绩效明显提升。
我们始终认为物理教师不应该只是只会教物理课本上知识的教书匠,我们的学生更不能是只会考试的不会做事的书生。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过去的高考模式给逼的,社会压力逼着我们与一级达标校看齐,学生基础差只得加班加点,同样的问题在我们学校就得讲上好几遍。那些无法到一级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学习基础差、表现差的双差生,要让他们能在学校“呆得住”“学得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课改后,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开设了风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虽然很多学生的物理卷面成绩是不理想的,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煅炼,综合实践能力是不错的。我认为晋江市全面推进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工作功不可没。
二、高中课改呼唤工作方法创新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时常把《高中新课程标准》带在身边,不断地学习钻研,使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较深的理解。高中课改呼唤工作方法创新,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钻研工作方法,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化解学习难点。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一年级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要求我们老师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另外就是加强直观教学,确保学生听懂、能学。因此我研究了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
2、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
为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经常钻研如何降低“台阶”,去年一年来都是这样过来的,这种做法很有效。对于文科班的学生,我对学生的考查也不再是以单一的物理试卷来考学生,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说实话有些学生实在是“不适合”学习物理学,但他的文学才能是不可忽视的,于是我对他们的考查又改为写物理小论文。
3、平时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建模”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课改后文理科的界线渐渐淡化,所以就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就是选择文科的学生也是很有意义的。
4、加强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习过程性评价管理,做好课堂上的优良表现记录和不良表现记录我在课堂上依据课堂参与情况直接以“加分奖赏”形式要求物理科代表在每堂物理课上及时记录同学的参与情况,过程性评价记录是期末物理科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每月定时统计并公布学生作业上交情况、出勤、课堂参与情况,学生心服中服。在上学期举办的“高一优秀物理作业展”深受学生喜爱,也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优秀作业进行评比展览,发给奖状,及时给予鼓励,不但对优秀作业的同学是一个促进,对其它学生作业规范化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能自主钻研教材中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另外,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过去的一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做法是从指导阅读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语句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点,良好的习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5、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探究氛围。
过去的一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实验的设计,并及时做一些随堂实验,也布置一些课外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回家做,有成果的交上来也给他们“学习过程学分奖励”。当然学科竞赛也是好办法,去年的高一年段共开设了物理知识竞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物理实验操作竞赛等三次学科竞赛,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我想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才是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6、加强校本教研,努力以合理的学习过程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课堂评价,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想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总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过去一年来的高中课改工作很累但也有价值。
三、教学中发现矛盾突出,怎么应对?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教学课时、教学条件、教学绩效、教学对象(学生)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又是我们往后新课程教学教研的重点了。
1、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①、教学内容多需要时间
②、高中课目多,造成科目排课量不足; ③、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等活动开展需要时间 ④、物理学科内容增多了,按以往教法教不完。⑤、各章节知识内容在衔接需要时间
⑥、另外,物理学科模块化也使得时间上缺乏灵活性
2、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①、许多知识实际上需发教师因材施教,课改呼唤小班化教学,辅优扶差的要求特别高,但目前我们的教学条件是无法做到的。
②、另外,物理科教学条件还表现在多媒体数字实验系统的使用,如:中国山东“朗威” 数字实验系统、美国PASCO数字实验系统等都是很好的物理科教与学的好助手,但一套要1万5---2万元左右,一个实验室就要六七十万元。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大部分学校都是很难做到。
3、教学绩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从迷茫到希望的转变留学日记】推荐阅读:
从迷茫到醒悟的作文06-09
大学生求职故事:从迷茫到成功11-10
新的希望从此刻开始作文08-02
父母的希望初三日记07-11
迷茫青春的散文08-30
情感迷茫的句子07-22
青春的迷茫与热血12-13
迷茫的我作文07-05
找工作的迷茫09-05
谁的大学不迷茫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