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2024-06-11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精选14篇)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1

1.失业的常见概念

(1)失业:即主体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仍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失业主体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

(2)失业率:即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在法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之比,是测度失业最常见的指标。

(3)自然失业: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指既不会造成通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4)自然失业率:又称为正常失业率,即自然失业人口与总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5)充分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社会就业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经济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充分就业是自然失业率维持在5%左右。

2.失业的类型

按失业的原因划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3)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3.失业的影响

(1)失业对个人与家庭的影响

自愿失业给个人带来闲暇的享受;非自愿失业增加个人心理压力,减少家庭收入来源,个人与家庭的生活稳定性、安全感、幸福感下降。

(2)失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失业率过高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失业时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要素分离,过多劳动力追逐过少工作岗位,不仅劳动者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还浪费社会其他资源。

例题:失业类型包括哪些(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选择性失业

【答案】ABCD。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2

两岸是否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一事攸关台湾经济未来发展, 台湾各界也高度关注此事。本质上E C FA为经济议题, 不涉政治、更与统独、撤飞弹 (属两岸和平协议范畴) 无关, 实有必要从经济专业的角度, 告诉台湾人民什么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台湾为什么要与大陆洽签?

WTO会员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相关情况

要说明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就必须先由WTO谈起。WTO现有会员153个, 再加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30个观察员, 几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均全部加入WTO, 会员间相互提供当初入会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条件。然而这样的关税减让条件有限, 依旧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过去欧美各国曾尝试通过WTO来推动全球性的自由贸易, 但因各会员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全面推动更高程度的关税减让并不容易, 各会员因而转向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 签署区域贸易协议 (RTA) , 相互提供比当初加入WTO时承诺的更优惠的条件, 即“超WTO协定”。

WTO对于会员间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通称为RTA, 以有别于全球自由贸易协议。截至目前为止, 会员间一共签署了421个RTA向WTO及其前身“关税竖贸易总协定” (GATT) 报备, 目前有230个RTA正在有效实施中, 可见WTO会员间签署RTA已呈世界潮流。

什么是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通常WTO会员签署RTA不会一步到位, 会先搭起双方同意的经济合作架构, 接下来才一步一步充实其内涵。例如, 大陆在2002年12月9日与东南亚联盟 (ASEAN) 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 但到2005年7月20日双方才签订《货物贸易协定》, 也就是说《框架协定》签署三年后才正式开始货物贸易减税;2006年底双方签订《服务贸易架构协议》, 隔年7月1日才实施第一阶段服务贸易自由化, 至于双方的全面经济合作则从2010年才开始实施。

换句话说, 双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 即双方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及基本架构, 主要内容就是双方合作的序言、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 至于具体细节问题, 则由双方未来进一步签署货物或服务业贸易协议来达成。但是架构协议可先对急迫性工业产品提供优惠关税, 称为“早期收获”。而“早期收获”降税项目, 所需时程与降税幅度, 都需经协议双方谈判后才能决定。

经济合作协议的分类、内容及效果

至于WTO于会员报备RTA的分类, 不论其名称为何, 一律是依其协议实质内容来区分类型。

1.对于实施部分货物关税减让的RTA协议, WTO归类为“部分范围” (PS) 。

2.实施大多数货物关税减让则归类于“自由贸易协议” (FTA) 。

3.若是协议内容含有服务业合作, 则归类为“经济整合协议” (EIA) 。

4.WTO另有货物关税同盟 (CU) 报备的例子, 但截至目前为止, WTO尚无学理上“共同市场”与“经济同盟”报备的案例。详细做法可见WTO对会员签RTA的分类标准及案例表。

绝大多数WTO签署的RTA属FTA的范畴。至于签署名称问题, 各会员所签的协议名称五花八门, 例如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署的《澳新紧密经济关系贸易协议》, 印度与新加坡签署的《印新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另外, 印度与马来西亚、印尼、新西兰等也均拟签署CECA;日本及新加坡则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世纪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由此可见, 双边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名称不论是用“紧密经贸关系” (CER) 、“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或是“经济伙伴协议” (EPA) , 均无中央对地方, 或是有矮化主权的问题。只要双方同意即可, 实质内容对彼此有利最重要。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说明, 由于香港、澳门也是WTO会员, 所以大陆与港、澳签署的紧密经贸关系 (CEPA) 也向WTO报备。可见只要是WTO会员间签署的RTA, 一律须向WTO报备, 就连香港、澳门是大陆的特别行政区也不例外。

台湾必须与主要贸易伙伴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在WTO会员间彼此积极寻求签署RTA的情况下, 台湾虽然在2002年1月1日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称加入WIO, 并且于1991年即加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APEC) , 但若不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进一步的区域经济合作, 享有“超WTO协定”, 台湾在与这些会员进行贸易时, 将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台湾是以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 2008年出口额占全民生产毛额 (GNP) 的比例高达63.49%, 对其经济成长贡献卓著, 因此有必要确保出口畅旺, 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注入源头活水。未来只要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对经济发展有实质效益, 台湾应尽速与其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至于协议实质内容不论是属于P S、F TA、E I A或CU, 只要是有利于台湾对外贸易的协议均可。而名称只要台湾同意即可, 签CER、CECA、EPA或是其他的名称, 在WTO规范下均无矮化的问题。

目前台湾仅与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厄尔瓦多、洪都拉斯签署了FTA, 这些国家与台湾贸易仅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0.167%。面对全球230个RTA的冲击, 台湾应与其贸易金额较多的对象, 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等签署才更具意义。而与中国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政策的一环, 并不是唯一, 但是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原因无他, 即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经济成长的贯献极大。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必要性

自台湾当局正式开放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后, 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大陆目前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及第二大进口伙伴, 2007年两岸贸易为台湾方面赚取了462.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若依大陆统计则为775.6亿美元, 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良多。

另一方面, 累计至2008年10月, 依大陆统计, 台湾一共有77, 011个投资项目在大陆经营, 在台湾采购原料及零配件, 在大陆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至美国等主要消费市场。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促进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 让台湾从大陆赚取大量外汇。这种投资型态是大陆依赖台湾的技术、台湾依赖大陆的劳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 而两岸共同依赖美国的消费市场。这样的分工型态结果使三方均获利。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台湾经济实力向外的延伸, 当局有必要确保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权益, 持续为台湾经济贡献力量。

效果通常对双方有利

至于双边签署协议的效果, 通常WTO会员签署双边RTA一定是双方有共识, 且对彼此有利的先行, 所以用常识判断, 双边签署协议一定是增加彼此的效果。就实证分析而言, 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GTAP) 的富证模型分析指出, 两岸若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 可为台湾实质GDP增长0.16%, 贸易条件增长1.94%, 投资水准增长3.15%。而根据台湾政治大学董振源教授对台湾企业界的调查, 若台湾可以加入东盟,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3%~37%;若两岸签署“经济整合协议”, 台商及外资企业对台湾投资会增加29%至42%。

部分产业急需协调以利公平竞争

在两岸贸易及投资往来如此密切的状况下, 台湾当局要确保两岸经贸往来持续为台湾经济成长贡献力量, 所以必须与大陆签着经济合作协议, 主要目的即去除人为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加顺畅。尤其是2010年“东盟加一”成立后, 大多数东盟国家产品可免关税进口大陆, 而台湾出口大陆的石化、机械、汽车等产品要征6.5%~14.9%不等的关税, 厂商是处于不公平的贸易环境下经营。

民意及产业界支持两岸签署协议

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不论其名称是早先提出的CECA或是马英九定名的E C FA, 名称只要台湾方面同意即可, 而其目标就是要降低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 替产业营造良好的贸易投资经营环境, 这是救产业、救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台湾石化业、机械业, 以及六大工商团体均表示同样看法, 台湾“行政院研考会”发布的民调也显示, 约51%的民众支持两岸签署ECFA, 不支持的约为2.9%。《远见》杂志的民调也有相同结果, 52.4%的受访民众认为, 只要对台湾利大于弊, 当局就可与大陆签订ECFA。

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并便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洽签

过去台湾曾与新加坡等国洽谈签订FTA, 但最后均功败垂成, 其主要原因即为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也由于两岸关系紧张, 台湾无法加入W T O架构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自由贸易区, 甚至寻求与台湾自身经贸关系密切的美国、日本、欧盟等签署FTA也障碍重重, 其结果会导致台湾经济被国际社会边缘化, 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而根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估计, “东盟加一”成型后, 台湾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必然下降, 将有为数超过11.4万名员工失业, 台湾经济将被边缘化, 后果非常严重。

自马英九就任后, 两岸关系显着改善, 不但赢得美、日、欧盟等主要国家的高度欢迎与肯定, 也大幅拓展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两岸关系改善后, 欧洲商会已经清楚表态, 支持台湾与欧盟签“贸易提升措施” (TEM) , 如此欧盟国家每年GDP可因此增加20亿欧元, 台湾GDP每年增加38亿欧元, 双方都可以扩大产量,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东盟秘书长苏林也表示, 两岸必须达成某种相处方式, 东盟才会同时与两边交往与合作。故台湾与其他国家签署FTA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 而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的目的不但是要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同时也是台湾与其他国家能否签署FTA的重要手段, 是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的重要一步。

协议内容由双方决定, 且可不必涉及劳工问题

通常WTO会员签署FTA或EIA的内容为:商品贸易、关税及非关税贸易障碍、产品标准、投资保护、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防卫措施、经贸争端机制解决等。协议内容是由双边协商定的。台湾的政策现阶段不允许大陆劳工来台, 因此两岸就ECFA问题展开协商, 协议中当然不会有大陆劳工来台的内容。

敏感性农产品可以排除

依WTO防卫机制规定, 部分商品进口对会员岛内产业可能伤害太大, 则可列为敏感性商品予以排除。例如, 日本一向保护农民, 坚决不开放农产品岛内市场, 此时该会员可经协商要求将该产品排除适用, 此即敏感性商品。以台湾而言, 农产品即可经协商以此排除, 绝对不会有大陆农产品长驱直入的问题。当然, 如果台湾不生长的农产品, 若经台湾方面同意, 可不适用敏感性条款。以农产品总共2246项而言, 其中2000年政党轮替前仅开放479项大陆农产品进口, 而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民进党执政的8年间, 增加开放937项, 合计共开放至1416项。可见民进党执政时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的项目, 几乎为国民党执政时的两倍, 而自2008年5月国民党再执政以来, 还没开放过任何一项农产品。

先签架构逐步推动并订退场机制

就协商程序而言, 两岸若要签署全面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CECA) 相当复杂, 且费时甚久。像大陆与东盟自2002年签框架性协议, 至2010年才正式实施。所以两岸可先就双方“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进行协商, 先就双方协议的宗旨、目标、精神及纲要进行协商, 确定双方经济合作的架构, 之后再逐步来落实具体项目。

至于具有急迫性的项目, 如石化、机械、汽车等产业出口大陆的关税问题, 可列入双方早期收获的项目。至于协商进程则是对台湾有利的先行, 双方有争议的先搁置, 同时亦可列入退场机制, 也就是产品开放后若发生问题, 可在一定时间前 (如一年) 通知对方终止开放, 一切在“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进行。

在W T O会员纷纷签署区域贸易协议的浪潮下, 台湾经济要永续发展, 势必要与台湾主要贸易对手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以享有“超W T O”优惠, 确保台湾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与大陆签署E C FA则是台湾整体对外贸易策略的重要一环, 但绝对不是唯一。

结语

两岸签署ECFA的主要内涵, 就是降低关税及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 让两岸经贸往来更顺畅, 让台商权益得到更多保障, 是纯经济议题。尤其是海峡两岸都是WTO会员, 两岸贸易协议依规定要报WTO核备, 会员协商是对等的, 台湾方面的权益绝对可以在WTO架构下确保。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3

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但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各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强。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在1978~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GDP增迷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看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正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视角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圣西哥、智利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国家”行列的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地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等的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到“熊彼特增长”的转换。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库兹尼茨增长”的效应逐步递减,以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更需要重视推进制度的变革来激发能量,相信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变革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间,例如资源价格的改革,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等,都是可以推进改革来激发增长潜力的领域。从韩国腾飞的历史来看,韩国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韩国也是靠模仿日本等国的技术;而日本人均收入超过5000美元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欧洲也在指责日本只能依赖模仿。因此,只要制度安排得当,形成一个激励创兴的财政与金融氛围,自主创新的进程也是可以激发和弥补的。

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综合国际国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经济发展必须从外需和投资主导转变为以内需主导,通过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刺激内需增长;同时加快产业升级,优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另外,及时解决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防止未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

一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资源状况推进城镇化。从1978年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07亿,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近0.93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中国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稳步推进城镇化,持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是扩大内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确定不同城市的定位,完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同时把加强大城市的集聚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以县城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则把有条件的中心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同时通过加快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城市群。

=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在“十=五”期间,虽然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和环境资源硬约束的增强,中国原有的制造业的既有优势开始逐步丧失,以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下一步的结构调整重点。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形成产业中高端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但在一个国家,只有部分产业可能具备这种能力。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性,重点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

营销渠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形成一批今后=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在全球范围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按照政府目标,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提高到15%,而目前这一比重不到2%。

三是推动区域结构转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东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城镇化率水平上,则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区域规划的功能不同,在“十=五”期间,必须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表现为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相关的投资需求引起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大众消费品迅速提高阶段;东部地区将会大力发展与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相关的产业,表现为服务业和消费升级引起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完善,会共同推动中国区域增长结构以及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四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中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特点是居民收入占比过低,而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预计未来的措施包括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放松服务业的管制,扎实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以及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度是什么单位 篇4

功的单位有焦耳和千瓦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焦=1瓦×秒

1千瓦时=1千瓦×1小时=1000瓦×1小时=1000瓦×3600秒=3600000焦

即:1千瓦时=3.6×10^6焦

1kW.h=1kW×h=1000W×h=1000W×3600s=3600000J

单位向量是什么意思? 篇5

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1、如果x2+y2+z2=1,则向量{x,y,z}称为单位向量。

2、只要模为1的向量,就称为单位向量,单位向量有无穷多个,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有一个单位向量。

3、单位向量是指模等于1的向量。

4、由于是非零向量,单位向量具有确定的方向。

5、一个非零向量除以它的模,可得所需单位向量。

6、设原来的向量是→,AB,则与它方向相同的的`单位向量是→ → ,e=AB/|AB|。

7、单位向量 一个单位向量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坐标表示可以是: (n,k) , 则有n2+k2=1。 其中k/n就是原向量在这个坐标系内的所在直线的斜率。

经济法是什么 篇6

关键词:经济法;哲学反思;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情况的不断发展,经济立法的发展也逐渐开始变的越来越完善,司法也逐渐开始广泛的展开,这些经济法的深入探讨和探究准备了实证材料。但是经济法理论研究过程中,经济多年的积累,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逐渐开始反思准备出了成熟的理论条件。

一、经济法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法

(一)经济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法律作为一种制度都是应对社会的问题所出现的产物,并且这也是社会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也正是社会问题的产生,能够良好的解决法律的发展情况并且确定了自身的赋税的主要任务,这样引发的法律目标或者是任务是有所不同的情况。所以法律部门不同于其解决问题的主要类型,这样也是最终引起目标或者任务的不同情况。

(二) 经济法保护的利益。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人们在利益结构中公共利益已经具有非常高的权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所能够过去的分享的权益,还需要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公共物品中所分享的公共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 经济法的问题、利益以及经济秩序。在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间经济的发展能表民,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起关键的内容就是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和稳定有效的发展,但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还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好的经济秩序。

二、经济法是规范经济公害的行为法

(一)主流观念和选择。 法律作为社会的规范,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主要是由人所具有的理性,以及其行为的主要意志支配的,也正因为如此,法律所规范的行为就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根本的性质也决定了人的所有行为,但这些情况主要的原因都是利益的行为。

(二)行为分类和法律部门。(1) 行为类型和特点。在行为损害利益的视角能把造成损害的行为分成私害行为及公害行为。其中私害行为指的是为损害个人利益产生人的私益。而公害行为指的是为损害的利益主要就是人的公益。这两种行为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其损害利益及受害的主体特性所决定的。(2)行为类型和法律规范的演化。在国家产生之后,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是其他人或公共机关两类主体之间的相互统一,因此,对人的损害也无非分成两种性质和主题,在现有的法律部门看民法、商法主要是私害行为的防范和控制,并且社会的主流观念也是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念,所以近些年来,在对于利益的法律保护过程中,民法和行政法长期处于部门的主导地位。

(三) 经济公害行为和经济法。(1)经济公害行为的法律规范路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有计划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利益结构和行为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其中公共的利益占有的权重逐渐增加,同时对于社会的主观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强,甚至公害行为所导致的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害后果也逐渐呈现出来,导致公益保护逐渐被法律所重视程度。(2)经济公害行为和经济法规构造。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很多行为不属于经济公害的行为,这一点不仅仅和行为者所处的经济系统以及其行为在系统中的角色以及经济实力有关系,这也和方式的社会主流以及经济学观念对于这一行为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经济法中一般情况下没有设置专门的执法机关,这一点也决定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是否合理,这个也是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公害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法是事前规制的主导法律

(一)决定规则选择的影响因素。在经济法的领域中,很多损害的行为是损害小但是分布却非常广泛的情况,例如:市场规制中各种损害消费者行为的,甚至很多行为有害性甚至展现出非常长的时间,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对于市场竞争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产业结构产生的主要影响等,甚至有些行为和损害结果的关系并不明确。

(二)决定规则运行的损害性特征。对于法律法规中的事后真让人规则,还需要有效发挥其主要的功能条件,并且需要在经济公害中被完全的颠覆,事前规则的设置主要还需要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调研,这也是在意义上来说以事前预防为主,防治经济公害的方式。

结论:根据以上内容能看出,经济法的发展和产生,碎玉社会的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保护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不是个人如何自由利用自身要素更好生活的问题,参与协商民事行政诉讼且加以改造,这样也能够建立起最新的诉讼形式,建立起最新的公益诉讼制度。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7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管理法规,执行局的各项方针目标和规章制度。作为局总经理的委托授权人,在局的领导下和局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根据合同对项目实施过程行使全面管理职权。

2、按照合同要求,统一领导和管理所辖工程项目各工区项目部的施工生产,搞好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3、组织编制合同段的指导性(实施性、施工组织、重要工程的施工组织计划,掌握施工的动态和工程进度;协调所属各施工单位间的关系,保证计划任务的完成。

4、做好经济合同管理,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力和义务,负责统一向建设单位办理验工计价及工程财务往来、工程价款结算,抓好工程成本控制。

5、组织制定项目工程的、季度施工生产和红线成本预算计划,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验工计价和统计监察。

6、组织工程竣工交验工作。

7、根据国家、行业、建设单位和本企业的管理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建立项目项目化管理体系,补充制定、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8、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负责,定期检查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效果,组织对分管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极配

合局三标管理体系的内、外部审核;对于检查、对审核发现的问题或不符合,认真组织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在限期内落实整改。

9、接受建设单位、设计、监理单位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指导。其他回答 工作内容:协助项目经理进行工作。

具体负责:测量,放线,定位。

检查现场施工队伍施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范。

对比设计图纸检查与现场情况不符合的地方,对不符合的地方寻求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

传达项目经理指令给下面各个施工队伍。

监督施工现场的施工标化是否达到要求。

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

参加例会,协调施工现场。

协调与监理的关系。

奥运会经济的实质是什么? 篇8

这几天国内媒体及网站关注最多的应该是“奥运经济”。什么奥运经济的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后奥运经济的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奥运投资拉动效应,奥运后低谷效应等,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举办奥运会的商业化程度如何,举办这样的一场国际运动会能够从中获得多少收益。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的奥运商业运作模式创造了一个奇迹,改变了奥运会举办的运作模式,从而把整个奥运会带向完全商业化的方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否也能步其后尘呢?

正因为把主办奥运会完全商业化了,每一个国家都会把举办奥运会看作是大展国力的机会,近几十年来,奥运会主办权的竞争也成了各国国力的竞争。事实上,无论是哪个国家,主办奥运会不仅使他们风风光光大扬国威,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为他们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开了方便之门。怪不得,这几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争取奥运会的主办权,大力公关、大力宣传,甚至于有好事者不惜行贿受贿。然而这样一来,奥运会运作完全商业化使得种种与奥运会相悖的精神随之而来。

一个国家一旦申办奥运会成功,大力投资,大兴土木已经成了常事。即使一些面积小、财政实力不足的国家,也是以增加财政赤字来迎接奥运会。比如今年的奥运会主办国希腊,整个奥运会的投入估计达70亿欧元之巨(占该国当年GDP的5%),看来希腊人在未来不短的日子里都会背上奥运会财政赤字的负担了。而北京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投入也是惊人,直至一些工程院院士要求修改众多工程中那些铺张浪费的项目。看起来,各国官员之所以这样做,不仅在于利之所驱,而且在于可以借此机会慨民众之财!支撑巨大财政赤字的资源从哪里来?又由谁来承担?体育本来是民众健身强体的好事情,现在却是哪国主办奥运会,哪国的民众就要承受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对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来说,获得奖牌,可以为国争光,也可以名利双收。巨额奖金可以让运动员获得一般人无法享受到的现代物质生活。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去很远,但这几年来,对运动员获得奖牌所开出的奖金一提再提。正是这种巨大的名与利的诱惑,使得运动员或相关组织中,种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层出不穷。选拔时的争夺与冲突,比赛时的私服药物、滥用兴奋剂使得奥运会医药委员会查不胜查。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失整个奥运会体育竞赛的公平法则,也让整个体育比赛的检测成本与比赛成本大为提高。

还有,奥运会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不仅使得申请主办权时,申办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也使得申办国与国际奥运会组织本身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国际奥运会组织内部成了利益相争的地方。许多成本就在这种争夺利益中耗散。

传说中的奥运会是众神之王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雷斯与其弟兄们发生争执,为了了断争端而在奥林匹斯山比武较量,这是古代奥运会的开始。后来英雄克库洛希打败伊利斯王奥格亚斯后,为了庆祝胜利而举行了盛大的体育大会,由此而演变成一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无论奥运会的真正渊源是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平与友谊,祈求神灵的保佑。在希腊人看来,参加奥运会能够使人们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达到完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也是整个社会获得繁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参加奥运会的每一个运动员必须是体格健康与和谐发展的人。只有这种体格和谐发展、精神完美的人,才是整个社会的楷模。因此,希腊有法律规定,只有在五项全能获得胜利的运动员,才有资格被雕刻成塑像。

可见,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寻找社会的楷模,塑造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并通过这种人格来重建社会精神、重造我们社会的财富。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体育商业化并不是坏事情,但这必须与奥运会的精神实质相吻合,即运用这种商业化来帮助现代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促进全民体育活动的普及,以便进一步增强国人体格,提高整个国人的劳动力素质。反之,如果奥运会完全以商业化为目的,肯定会使整个活动走上歪门邪道,看看近20年来我国一些体育运动队所走的路,金钱挥霍掉了,但却没有获得什么成绩,有的只是弄虚作假欺骗国人的做法。试想这样的体育活动与体育比赛对整个社会来说,增进了什么,又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

什么是经济转型为什么要经济转型 篇9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主要是中国GDP目前主要由出口拉动,要转变为主要由消费拉动,这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增强自身抵抗其他国家经济冲击的能力,如果别过发生经济危机,进口需求降低,我国经济如果内需较强,则对我国影响就较小。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出口附加值较低,转型迫使出口企业提高自身附加值,使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本国居民消费还可以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以上是我之见解,希望能帮到你!!赞同0| 评论2011-6-25 22:20唯地心声不是卿 | 一级

什么是经济补偿金 篇10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

什么是经济补偿金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经济补偿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一是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为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 篇11

区域经济的形成有其内在要素与规律,长三角、珠三角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

经济区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界限,与行政区域是不同的概念。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不是对福建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变更,而是一种延伸、拓展与创新。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部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

区域战略必须通过中长期规划来体现,实施战略规划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 本刊记者 周裕惠 黄常棋

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成为今年全省、全国“两会”的突出“亮点”,及省内各方人士、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港澳台也引起热烈的回响。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一现实、科学的区域定位,彰显了区域特色,它将成为福建运筹谋略发展的根本,为铺就经济腾飞之路起引领作用。越来越多人在表示认同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急待释疑解惑的问题,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

4月9日,就当前在学习、宣传、研究“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若干焦点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政府经济顾问、福建社科院院长严正教授。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地区差距拉大了,福建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边缘化的挑战。在实施中央的“统筹区域发展”方针时,福建为什么不融入长三角、珠三角,而要选择并确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

严正:因为这两个经济区与福建的距离比较远,两个经济区的经济渗透、辐射到福建的能量比较小。比如说珠三角要辐射到福建,还要过好几个地方,广东的海陆丰就在珠三角边上,现在还没有完全辐射到,经济还不太发达。珠三角的辐射要经过海陆丰、汕头,再到福建,辐射力有限。现在珠三角到福建投资的大企业不上十家。长三角虽然已辐射到杭州、宁波,但中间还隔着金华、丽水、衢州等浙江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区。现在长三角对福建的辐射相对多些,但来福建投资的主要是浙江企业,也很难对福建有太强的辐射。相反,长三角、珠三角对福建还有着很大的“虹吸”作用,福建很多企业都被“吸”走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福建经济想完全靠长三角或珠三角是行不通的。经济区的形成有其经济关联与内在规律,不能凭主观意愿。

现在福建的经济总量约为台湾的五分之一,福建加上台湾,其经济总量约为3500亿美元,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区经济总量差不多。福建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福建应当在分工协作、互利互补中奋发自强,成为镶嵌在长三角、珠三角中的一个独具活力的全面繁荣的经济区。

记者:当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覆盖范围说法不一,对其与行政区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您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涵盖哪些地区?

严正:“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现在有很多人以为是福建独立成为一个经济区,我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图之中是要把东岸考虑进去。经济区是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它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特征的,与行政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将来建设包括海峡东岸的“环海峡经济区”的观点,我想中央会重视和赞成的。显然,现在的两岸政治局势还很不明朗,但祖国统一是迟早的事。如果早日统一,那经济区的形成就更有保障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

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是必然的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是没有东岸,撇开台湾,光讲福建,要成为一个独立经济区意义不大。

记者: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对促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以来,福建提出过“闽南金三角发展战略”、“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福建发展的三条战略通道”等战略。这些战略与今年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什么关系?更多的是战略调整,还是战略创新?

严正:在全国统筹区域发展中,福建急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寻找适合自身条件、优势的战略定位,在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研究提出在全国能摆得上位置的区域发展战略。在闽东南开放开发已具规模、三条战略通道构建取得重大进展时,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总结前期发展战略基础上,福建应及时创新、拓展地区发展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思路不完全是新的东西,它有继承,有拓展,更有创新。它突出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是对福建省情认识的深化,是近几年福建发展战略思路的延续,它使福建发展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具体。它的实施,将使福建更好地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在政策优势已经淡化的情况下,为什么建议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否着眼于中央赋予“特殊政策”,还是有其他考虑?

严正:目前福建的总体经济实力与两个三角洲相比有一定差距,与海峡东岸经济水平差异也较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东部沿海连片繁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理论界人士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众多的区域经济,其中一个经济区就是福建与台湾,有人称海峡经济区、台海经济区。闽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两岸建立新型的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两岸双赢,并使福建成为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在完成祖国统一中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的功能性区域。

福建如果没有这样提,那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就摆不上位置,很多大规划大项目在福建就上不了。福建能上的大项目,都跟对台有关系。如果没有对台,360万千瓦的后石电厂就不一定会落在福建,因为对台,拉台湾的经济过来,所以这个电厂项目就批了。如果没有对台,当时东南汽车的项目也未必会批,因为全国的汽车厂已经太多了,再在福建搞个汽车厂,就福建自身来说,实力是不够的,很难搞得起来,因为对台,台湾中华汽车过来了,和福建汽车公司合资办成了东南汽车。所以福建与台湾的这种亲戚关系,应该说在福建的经济发展中有相当大的作用。福建还有一批大企业,比如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灿坤、翔鹭、厦门汽车等,都跟台资有相当大的关系,或者是台资独资企业,这样,福建经济就把几个大的东西撑起来了。所以福建还是要立足于对台,建立起海峡西岸经济区。

请求中央及国家相关部门,①将福建港口群建设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出省交通通道建设,建立能源保障体系;②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批准对设在福建的国家鼓励类外资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③扩大福建对台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积极推动台湾资本进入福建金融业,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使用与结算;④扩大开放对金、马、澎货运直航口岸和航空口岸,早日开放福建对金、马、澎旅游。

记者:当前全省上下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思路、谋发展、出举措、办实事,热情很高,福建省委、省政府已组织专门人员,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着手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您认为要落实这个区域战略,当前与今后几年福建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有哪些?在实施这个战略中,各地要注意什么问题?

严正:有几件事情是比较重要的:

一是搞好产业及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没把产业搞起来,特别是没把工业搞起来,福建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分工体系中还能做什么?输出劳动力?当副食品的供应基地?所以要先把产业搞起来,才能与别人分工协作,自己没有产业,拿什么跟人分工协作?

二是城市要扩大,要形成福州、厦门、泉州城市带。现在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福州摆在什么位置?大概和南昌、合肥、南宁、贵阳等城市一个档次,跟其他几个稍微大的城市如南京、杭州、长沙、武汉、济南、成都、西安等都没法比。第二位城市厦门,我们把它叫龙头,但跟其他省的第二位城市也没法比,跟深圳、宁波的距离差太远了。

三是要发展港口和港口工业区。福建有许多深水港岸线,但福建缺深水大码头。深水大港口搞哪一个,建多大,怎么建,都要落实到规划、落实到实处,光讲是没有用的。

四是要发展县域经济,而且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最好一个县都能有一两个突出的特色产业,要把县城做大,把县里的农业带动起来。

五要解决“三农”问题。福建的三农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相当大,农村基层财政相当困难。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12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13

1.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并对监测方案进行风险评估,

2.评估监测点布置不当、监测点或监测设备损坏风险。

3.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风险分析,

4.应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监测数据分析,及时提交施工风险预警、预报信息。

5.工程保险单位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及职责:

6.保险单位可协商决定承保政策,并提供保单信息。

7.进入施工现场,检查评估施工风险控制情况。

8.可要求被保险单位及时提供工程施工进度及风险信息。

9.如发现存在违反保险条款的施工风险,必须通知被保险人。

经济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篇14

首先,回顾2014年以后的货币宽松,“水”是放了很多,却始终不能坐“实”:金融猛加杠杆,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不断走低的信用债溢价以及当下一线城市的楼价,银行资产越来越大。之前都说银行资产配置“荒”,即“荒”在了利差上。所以银行的逆向选择就要把资产搞大(2016年1月份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速为16.8%),一是想把利润补回来,二是迫于不良的压力需要做会计腾挪。而银行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委投”(把资产委托给资管、信托、券商)做,所以银行业的资产对非银同业的资产增速在1月份高达76.3%。 长时间累积又将转化为资本外流和贬值压力。

其次,再看“债务紧缩需求”。2013年开始,债务就把库存周期搞乱了,例如CPI和PPI的裂口,2012年可能就已经乱了。不知债务(产能)周期没调完,库存正常时候的生理周期是不是还能找回来。

那么,解决思路是什么?有人可能想用临时加杠杆(比如说刺激地产链投资)去补补总需求的缺,这个想法有点冒险。6000亿美元的衰退性顺差的福利,这是资源国痛苦地给出的,中国为什么不要?如果中国经常帐盈余变坏了,“米德”大叔(米德冲突,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很快就会来敲门,外部约束真就变成内部约束。

中国曾经想过在汇率上闯一闯,摆脱困境。但的确可能已经失去了平稳过渡的时机。常识上讲,一国要想平稳取消盯住汇率,唯有在人们对其经济还有正面信心时着手,让人们相信根据弹性的汇率既可以贬值,也可以升值。这样汇率是经济冲击的吸收器而不是放大器。闯关过程并不顺利,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愿或不自愿地进入了外汇储备快速消耗和贬值预期自我强化的路径,因此只能回过头维稳。如此一来,维稳过程又一度陷入了宏观“不可能三角”的困境:三角的重心摆不平,甚至不得不以汇率为重心,某种程度牺牲掉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和汇率(至少在市场预期层面)构成越来越强的逻辑冲突,金融市场非常强地认为,不能有效释放压力的人民币汇率所导致的资本外流会显著制约央行货币宽松的空间,以至于无法支撑当下人民币资产的估值水平。

风险偏好崩坏后,有条件的资本管制事实上已经执行,不可能三角的重心近期也明显开始回拨国内,强调流动性宽松预期,安抚市场的恐慌情绪。

个人感觉,决策层面在利率抛补的理解上可能有些认识误区。汇率定价的决定应该不仅仅是两个经济体央行利率的息差,其背后实际上是资产回报率,更准确地讲是经过风险调整以后的(金融)资产回报率的差额。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新兴经济体(比如巴西、俄罗斯、印度等)的无风险利率显著高于美国国债,甚至是双位数的差距,但它们的货币依然会大跌,只有一个原因,主权风险溢价非常高,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决定了它们对美元是“软”的,简单讲,就是看你hold不hold住全局风险。从这个角度看,时下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风险溢价和风险偏好是核心,即中国经济的主权风险溢价快速上升,对应的是经济基本面和资产价格。

什么样的棋能扳住当下中国风险溢价显著上升的势头?即“急所”(围棋术语,指无论对于攻方还是守方都至关重要的点)在哪里?我们必须找到货币不进实体的逻辑。流动性“脱虚向实”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借贷等式的需求端——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以及私人部门所遭遇到的结构性抑制。

逻辑上讲,旨在修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杠杆挪移),同时财政减税费、降低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并购成本以及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创新型、知识服务型行业,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实体经济资产供给的主体,这样的政策供给才可能持续改善目前遭受重挫的人民币资产的风险偏好。

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万事都会有个破竹而入的点。现在看来,切除“肿瘤”的手术就是抓住这个点,要尽快做。“癌症”虽不一定会好,但“癌细泡”暂不会扩散(让新的风险点冒出来的概率降下来),为进一步治疗续上时间和空间。当下破竹而入的“急所”是要进行杠杠部门的大挪移(做手术)。中国要着手用果断的手段把已经僵尸化的债务从信用融资市场剥离出来,停息挂账,进入债务重组清算程序。中国如果能给出有效的降低其尾部风险的信息(僵尸债务重组+银行资本重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外流的隐患短线都能稳住,并形成正向的预期。 这次两会比较有含金量的信息有这么几条:第一条是财政部长楼继伟讲政府可以适度加杠杆,来帮助企业去杠杆;第二条是央行行长周小川讲去产能和去杠杆可以协同推进;第三条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债转股(虽然我并不看好这个方法)。

这些信息透露出,中国可能已经发现问题的“急所”,但决策层仍在小心翼翼地权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复杂利益纠葛,讨价还价的博弈仍在进行。现在扔有些意見想打家庭部门的主意,让居民加杠杆,则反映了政府担当的共识还在模糊之中。

中国的技术条件和政策经验都是不缺的,缺的是决断。“去产能”的核心其实是金融坏帐处理机制。从生产角度去产能相对不难——高炉关掉、生产线停了、人员下岗用财政供养,最难的是金融处理——如何将已经僵尸化的债务从信用融资市场剥离出来、停息挂帐、进入债务重组清算的程序,债务链不能出危机(谁接盘?)。不引起系统性收缩的方法仍然是设立类似特设目的公司(SPV),比如说由资产管理公司分批赎买,资产公司发债需要央行的特殊机制支持,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财政货币化的过程,央行可以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发行10万亿元特别债,闯“去产能”的关基本上够了。

这是有数据依据的。目前四大产能过剩行业(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未偿有息债务的存量为5.4万亿元,另外国有企业的负债余额约8.5万亿元。若资产管理公司发行10万亿元的特别债券,央行承诺可以将其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合格抵押品,为持有人(主要是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在现实操作中,央行实际扩表的规模应该是可控的。比如说央行为银行提供3万亿元的流动性支持,央行扩表实际也就10%。央行杠杆上升(央行资产比GDP)也就4个百分点。

无论技术细节上怎么构思设计,一定要能达到两大目的:一是要有利于推进借贷等式的需求端(国有经济部门)的改革,不仅要将它们的杠杆率降到可持续的水平,提升它们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更关键的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切断风险源,有序打破刚兑,形成健康的信用文化;二是要帮助借贷等式的供给端(银行)实现资本的重组,建立其正常健康的风险偏好。

中国目前比较有利的条件是:自2009年以后,中央银行的杠杆(央行资产占GDP比例)降下来了,从66%高位回落了近19个百分点,至2015年该比例已经降至47%,这为去杠杆准备了技术性条件。

未来如果能进入真正的去杠杆路径,我们应该看到,其他存款性公司(商业金融系统)杠杆应该开始下降,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应该反向运动(扩张)。如此这般一些有利的变化将会发生:M2减速、同业资产扩张速度(金融加杠杆)会显著降下来、货币利率下降不再靠央行推动、长端利率会进一步下行。

银行资本重组等于降低了经济中最大的尾部风险,由此风险溢价下降,人民币资产估值得以支撑,中国经济转型所迫切需要的资本市场战略才有条件实施。从全局看,真正能够化解货币金融堰塞湖的,只有依靠资本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即将储蓄通过资本市场创造的各种风险收益结构高效率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资产形成(中国经济最大的基本面还是高储蓄)。

对于决策者来讲,这是一盘行至中后盘的围棋,后面的变化和选择正显著地变少,失误的机会成本也显著地放大,此时精确到位的落子尤显珍贵。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

上一篇:送吉州陈守解任,送吉州陈守解任文天祥,送吉州陈守解任的意思,送吉州陈守解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外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