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与意译

2024-10-22

直译与意译(精选11篇)

直译与意译 篇1

直译和意译作为翻译的两种倾向,其争论由来已久,不同时期的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在古代可以追溯到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辨,到了近代“文”、“质”之辨被直译和意译取代。而随后中国译坛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可谓是直译和意译之争的延续和发展。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是翻译家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与研究者对研究视阈的不断拓展密不可分。翻译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不断完善、深化,进而翻译界呈现出现如今繁荣的景象。

一、直译和意译

中国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古“文”、“质”之辨。“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当推支谦的《法句经序》”,书中已涉及“文”、“质”的问题(陈福康:6-7)。东晋的道安虽不懂梵文,在主持佛经译场时,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直译。而西域大师鸠摩罗什一改以前各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翻译作品有“天然西域之语趣”。唐代是翻译佛经的鼎盛时期,玄奘提出“五不翻”,就是用音译,而且运用了各种翻译技巧,因此梁启超称他的译作“意译直译,圆满调和”,他的译文质量很高(周仪:5-10)。

到了近代,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初,翻译界兴起了“信”、“顺”之争。以赵景深为代表的“信”派主张意译,以鲁迅和瞿秋白为代表的“顺”派主张直译。周氏兄弟在清末民初就已比较明确地提出“直译”的观点,并作出示范。大概到20年代初,周氏兄弟鲜明地使用“直译”这个术语来概括他们的译学主张(陈福康:167-71)。鲁迅提倡的“直译”是针对“歪译”而说的。针对赵景深提出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鲁迅归纳),鲁迅进行了批评,并进一步阐释了他“直译”的理论(同上:289-95)。鲁迅“直译”的理论对翻译界影响很大,对当时的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瞿秋白坚决反对赵景深的“宁可错些,不要不顺”的观点,也不赞成鲁迅“宁信而不顺”的观点,他坚持“绝对用白话作本体来正确地翻译一切东西”。虽然他的标准过于简单,但他强调“信”与“顺”不应对立起来很有道理(同上:313)。茅盾也赞成“直译”的观点:“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可见矛盾还很强调原作的“神韵”(同上:239)。此外,艾思奇等人还从哲学角度就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界对翻译的认识提高了,并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翻译标准。傅雷认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在形似”,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最高标准是‘化境’”,这从翻译方法来看可以说是意译。

直译与意译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二者的界定问题,以及它们所允许的范围问题。直译与意译是相对而言的,反对直译的人认为直译派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结构,忽视译文的文字,他们反对的是那种诘屈聱牙的硬译或死译;而直译派则认为意译太随意、太自由化,他们反对的是胡译、乱译。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直译和意译交替使用的结果,直译和意译就像一个连续体,没有一个明确点可以将二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从整体来看,一部翻译作品可以看出总体上是直译或意译更多一些。所以到20世纪末,翻译界终于达成共识:直译不等于死译、呆译、硬译,意译不等于胡译、乱译。在保证原文语义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即能直译时直译,不能直译时意译。直译、意译相互补充,并行不悖。

二、归化和异化

随着学者们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及研究视阈的开拓,同时受到相邻学科的启发,学者们把目光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在对直译与意译达成基本共识之后,翻译界又兴起了归化异化的研究热。可以说,归化与异化是由于“文化转向”而备受学者们关注的。

1987年,刘英凯发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可谓归化与异化研究的开端。刘英凯批评归化的五种极端表现,即滥用四字格成语、古雅成语、“抽象法”、“替代法”和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或典故化,认为这是翻译的歧路,是意译的极端,并大力倡导“移植法”,翻译应该采取“最大限度的直译”,以尽量表现出原文的“异国情调”,尽量“输入新的表现手法”,尽量“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杨自检:269)。刘英凯在80年代就把目光转向微观的文化层面,很有远见。90年代以来中国翻译界关于归化与异化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起来。郭建中在《翻译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一文中,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牵涉文化因素的比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指出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读者对象,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郭建中:276)。他们探讨的是文化意味浓厚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属于文化的微观层面,但是已经把研究视阈伸向文化层面。

进入新世纪,翻译界对归化/异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化。孙致礼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一文中,对中国近100年的文学翻译整体情况进行了宏观描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文学翻译以归化为主,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间两种方法趋向平衡,并预测21世纪以异化为主(孙致礼:40)。蔡平则在《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一文中对孙致礼先生的“异化为主”予以反驳,并指出归化异化有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策略和方法只能就译文的语言形式而言;内容是归化/异化应以文化为判断标准(蔡平:39)。至此,中国翻译界对归化异化的认识焦点落在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文学审美、文化词语或文化意象、读者能力方面,依然是想要制定翻译的规范标准,如讨论某一文化词是归化还是异化,评价某一翻译家的翻译作品的方法是归化还是异化,等等。

尽管当前多数学者对归化与异化这对术语的应用和讨论已经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但研究尚未触及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这一层面。王东风先生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通过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厘定与历史缘起进行叙述,指出归化与异化已上升到诗学、文化、政治层面,特别对西方的归化与异化概念的发展进行了描述(王东风:24)。这对国内译介在引进外国归化异化概念的一些错误理解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葛校琴在《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一文中对西方归化与异化的学术背景进行了考察,给国内归化与异化论者一个提醒,指出西方学者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是将其纳入后殖民视阈进行研究,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有明确的定位和所指,而国内论者认识基础仍停留在传统翻译研究的与言论范畴,归化与异化应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味地跟风(葛校琴:32)。罗选民区分了文化和语言层面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指出国内论者大多停留在语言研究层面,曲解了后殖民理论参照体系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罗解民认为必须把忠实原则下的归化和非忠实原则下的归化区别开来,前者是纯语言层面上的一种翻译方法,关注艺术效果;后者是文化层面上的一种翻译策略,关注的是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并警告人们不要滑向异化的极端(罗选民:102)。

三、结语

从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辩发展到今天的归化与异化之争,这是人类对翻译现象不断研究深化的过程,翻译研究在这样的争论中不断完善、深化,使翻译研究呈现出从单纯的语言转换技术走向文化研究,从注重经验走向注重科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景象。

不论直译与意译还是归化与异化,虽然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它们是翻译当中确实存在的现象,所以对于直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等问题的争论对翻译现象的认识、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都有重大意义。同时,在研究的时候,学者要注意这些概念术语提出的历史语境与背景,要把它们放回到当时提出时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不能不作任何分析拿来就用。例如,我国学者使用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就和有些外国学者对其使用的含义不是完全一样,不论是引进概念时的误读,还是他们自己下的定义,我们在研究时只能放回到当时他们使用该词的语境中去理解他们所使用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属于微观的语言层面,主要讨论译文与原文是否可以在内容与形式上统一。归化与异化从单纯的语言层面扩展到文化层面,不仅是微观的文化层面,而且已经和政治、社会、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同时也注意到它们的后殖民背景。在当前文化研究热的环境中,学者要注意,尽管翻译涉及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但本质上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语言研究是文化研究的基础,语言形式技术层面的传统议论仍是文化研究的基础,是“文化转向”不可能替代的。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并行不悖,并不相互排斥。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山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仪.翻译与批评.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杨自俭.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中国翻译, 2002, (1) .

[6]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中国翻译, 2002, (5) .

[7]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2002, (5) .

[8]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阈.中国翻译, 2002, (5) .

[9]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外语学刊, 2004, (1) .

直译与意译 篇2

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许崇信教授论直译与意译 篇3

福州师大许崇信教授在《从现代翻译实践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问题》文中说:意译的存在,是因为存在着不懂外语的读者,他们总是习惯于本族语的表达形式和方式。意译的特点和优点,象架设在两种文字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桥梁,特别平坦,走过去时有康庄大道之感,而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不过,对这种情况也应采取分析态度。一个中国读者读外国作品时竟如置身中国社会,这当然不会是很反映客观实际的东西。这说的不仅是内容,而且是形式。一种理论或原则,如果变得无法吸收新的东西,那当然是很糟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译的消极的一面,在于它的保守性,因为它容易排斥新的表达形式,总是把新的表达形式改造成自己的面貌。

在一般情况下,直译应成为翻译方法的基础,因为直译更能忠实于原文,更能反映异国的风光与情调,更能吸收我们心里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新的表达手段。但直译不是万能的方法,它有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会碰到困难。由于语言结构的原因,民族形式与民族形式之间不可克服的因素、某些带有强烈的历史背景情味的谚语或成语等等,直译甚至束手无策。在这种场合下,意译应成为一种辅助手段。

意译不宜滥用。应该把结合本族语的特点,或结合本族的历史、文艺背景等来翻译的做法,看成一种主观性的东西而尽量避免。

浅谈全译策略——直译与意译 篇4

直译:指偏重于照顾原文字句的翻译。

意译: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

当然, 这是一般性解释, 是大众性的解释, 并不是专业研究内的解释, 但因直译与意译使用面之广, 已为人们所接受, 即使专家与大众理解内涵有些许差别, 也不妨碍其约定俗成, 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一、直译

关于直译, 八十年代初, 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定义:“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形象, 比喻和颜色, 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一般说来, 采用直译所翻译的论文大部分都有翻译的痕迹, 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 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了, 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简单的材料基本都可直译, 不涉及任何公众效应或任何文学方面或者科学方面的用途, 在翻译中属于基本的翻译方法, 如下面这个例子:

(1) He ran his administration as a one-man show, and loved to exercise to authority…Arthur Krock reported he was“the boss, the dynamo, the works.”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3)

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角戏, 喜欢发号施令。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 是发电机, 是钟表的发条。

二、意译

在翻译中也要注意直译有时会因为文化的差异需要我们“意译”, 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和次弟, 此时我们不能逐字逐句顺序的翻译。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 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达出来时, 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例如:

(2) 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 Wall street did.

译文:这一点, 一般人不理解, 华尔街的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

如直译为:“如果主街不理解, 华尔街理解。”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一头雾水。而把“main street”译为一般人, “Wall street”译为“华尔街的大老板们”, 就很贴切的表达出了原意, 使译文简短清晰且明了。

三、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策略, 没有高下之分, 孰优孰劣不是绝对的。

关于全译, 有人认为科学偏重直译, 文学偏重意译, 其实不然, 除非有量化的统计结果可以证明。朱文振说得好:极简单的文字, 本来并不是‘容易’的文字, 是有异于粗浅的文字的:在创作上对翻译而言, ‘深入浅出’必须经过‘深入深出’乃可做到, 并不就是‘浅’入浅出;翻译虽无直接的‘入’, 却也间接的‘入’, 而间接的‘入’更不容易‘出’得好, 这是有经验的人所能体会而公认的, 而科学书籍决不是‘浅入浅出’的著作;实际上他们还不一定能得到‘深入浅出’的境地, 因为有许多是说理性的文章, 思想非常复杂深奥缜密, 简单的文字无法把他表达出来;实用科学的文章或许不致深奥, 但是周密总是科学文字的必备条件, 这就足够要求文字上的修养了。

所以直译在理论上也许的确是如大家所想, 与意译区别对待, 但在实际应用上, 直译与意译不过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事实上, 持直译论的翻译工作者或理论者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也大量地求诸意译, 而主张意译的人平时也少不了直译。即使是同一篇文章, 有时直译, 有时意译;有时既可以直译, 也可以意译;有时可部分直译, 部分意译。只是整体上有所倾向, 有所侧重而已, 并非泾渭分明。为了讨论方便, 我们有时也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暂且搁置, 隔离观察。但拿任何作品强求作答, 是直译还是意译, 都是不太明智的, 二者只能分出孰多孰少, 孰主孰次, 或者平分秋色。

四、直译与意译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的日益发展, 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发频繁, 特别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欧美国家, 因此翻译工作也随之更为经常。为了保证交流中翻译语言的贴切和语义的忠实, 我们务必很好的合理运用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在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中同样应用的非常广泛。我们在翻译材料时, 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更苛求于语言的优美, 因此明晰直译与意译是极其必要的。总而言之, 我们应当在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直译策略和意译策略, 擅长将两者恰当的应用到翻译中。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1) :101-112.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1) :51-72.

[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 :28-31.

直译与意译 篇5

关键词:英语词汇 意译 直译 音译

一.音译意译与直译的含义

1.音译。音译法(Transliteration)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过去通常将其看作直译的一种特殊形式,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能单独作为一种方法与直译。通俗来讲,就是将源语的发音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音译就是指用汉语的发音把外来语直译过来;音译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在某些特定场合下,音译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结果中国人从实用角度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一些词语逐渐渗入到汉民族的语言中来,特别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为外来语进入汉语言,在汉语言中生根发芽提供了外界土壤。目前汉语中自于西方语言的外来语一部分是直接音译,一部分是音译与汉字意译的结合。

2.意译。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3.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当然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二.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直译就是将文章或语句详细的翻译出来:意译则是按文章或语句大概的意思来翻译。两者比较,直译的效果更让人满意。

三.恰当处理英语翻译中的音译

有一种观点倾向于汉语引进外来词时应尽可能少地采用音译,而尽量用意译,对于目前大量涌现的音译词和原词(或称字母词:lettered word)持反对和排斥的态度,认为这会损害汉语的纯洁性,并会改变汉语的本来面目。采取音译要好些。诚然,随手打开手边的报刊杂志,或随意上网浏览一下,你就会发现大量诸如酷(cool)、秀(show)、克隆(clone)和伊妹儿(E-mail)等音译词和相对独立的情性世界,从而将诗歌划归于感情显现范畴。抒情诗所蕴含的浪漫因素和理想主义倾向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经验”和终极渴望,故而,情的因素是诗生命体得以存在的本质内容。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直译与意译 篇6

电影片名通过仅仅几个字传递给观众许多信息, 尽管只有几个字, 和商品的商标是同样重要的, 因此中文片名和英文片名同样重要。影片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一个好的翻译名能够世代相传, 然而失败的翻译忽略了电影的本真。随着中国引进大量的英文电影, 英文电影作为文化媒介, 能真实, 全面地反映出西方文明的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经济等, 是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部好的影片不仅要有好的剧本, 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精准的摄影技术, 更需要有恰当的电影片名。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电影片名的翻译绝非易事。

2 直译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实例

直译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指结合源语和目的语的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原文一对一的翻译。译文兼顾了原文的信息内容和表达方式, 尽可能地使源语和目的语在功能上达到一致。直译有很多优点, 能直接体现原文的结构, 表达原文的意思, 所以是译员经常采纳的翻译方法。

在影片名翻译中, 直译就是将原名的字面意思直接用译语翻译出来, 当片名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很明确, 能够给予观众一定遐想空间时, 直译是一种比较好的翻译方法。但是, 有些翻译使用直译会显得译不达意, 尤其是在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元素时, 不能总是直译, 应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不同, 灵活地翻译。

12 Years a Slave译为《为奴十二年》, 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最佳改编剧本奖, 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片名“为奴十二年”体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及奴隶生涯的年长, 让观众对影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纽约的黑人所罗门在华盛顿寻找工作时, 被诱拐绑架, 以此开始了为期十二年的奴隶生涯。

Rain Man译为《雨人》, 上映于1988 年, 由巴里·莱文森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 在1999 年获第61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个奖项。本片讲述了查理·巴比特发现父亲将遗产留给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巴比特, 计划骗取这笔金钱, 并且计划利用哥哥超强的记忆力去赌博赚钱, 摆脱贫困生活。在此期间查理慢慢获得了亲情, 这种手足情胜过了他图谋的财产。影片最后面临即将到来的离别, 弟弟坦白不舍, 憨憨傻傻的雨人竟将两人的额头相贴。也让观众眼前闪过二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Pearl Harbor译为《珍珠港》, 上映于2002年, 影片讲述了雷夫和丹尼尔两个飞行员与战地护士伊夫林的爱情故事。“珍珠港”一词表明了故事发展的地点, 也同时让人们回忆起当时战争的残酷, 让观众对整个影片也一目了然。

3 意译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实例

意译是直译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翻译方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限制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思,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意译的译文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内容。意译的表达效果如何, 关键看译得是否传神, 这就要求译者对影片本身的主题及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汉语语言驾驭能力。

这里的意译是指根据原影片内容进行翻译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时直译会让人难以理解, 为了体现原文的内容和主题, 所以影片名称的翻译可采用意译。意译把原本平淡无奇的片名, 用目的语中人们可理解, 可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英文电影片名意译是一个概括。综合的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再创造, 沟通观众的感情。

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 上映于1940 年, 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bridge”可以直译为“桥”, 在影片中体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也是女主人公最终自杀的地点, 在题目中起到一定重要作用。考虑到文化内涵, 译者应借助于中国的民间传说“蓝桥相会”, 这个名词暗示着一种悲伤的情绪, 引起读者共鸣。基于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 两个字“魂断”符合电影的悲伤氛围, 能够激起读者对于感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此外, 汉字四字结构也符合中国观众的品味,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来起名字, 会更加吸引观众注意力。而译为《滑铁卢桥》, 显得没有生气, 观众会认为是一个与历史相关的电影。

One Flew the Cuckoo’s Nest译为《飞越疯人院》, 曾经被译为《飞越杜鹃窝》,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个名字听起来奇怪而且不礼貌。事实上, “cuckoo’s nest”是一个英语习语, 是精神病院的意思。很显然如果作者不了解语言文化或者没有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在翻译时就会出现错误, 有时甚至会成为笑柄。

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 上映于年, 讲述了一个关于意大利杀手Leon和12岁小女孩Mathildal的故事, Leon身怀绝技,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Mathildal成为好朋友, 并相依为命。最终为了挽救女孩的生命, Leon牺牲了自己。除了原始电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 汉语译法《这个杀手不太冷》把电影本身作为信息提供者。首先, 这个翻译对电影的主要情节给出了清晰简明的介绍。“杀手”解释了电影中主人公的身份, 观众们能得到一个提示, 这是个关于杀手的特殊生活的电影。其次, 通过“不太冷”这个修饰词的使用, 翻译创造了一种非传统的, 浪漫气氛。因为在人们的思想中, 杀手这个词总能与粗暴, 冷酷无情相关。在整个电影中可以感受到Leon内心仍然存在一些纯洁高尚的品质。总而言之, 翻译能够摆脱传统翻译原则的争论, 让中国观众感受到更多的信息和情感交流。

4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影片的引进, 观看影片成了国内观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通过这些影片, 观众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中的异域风情和历史文化。而作为译者, 是先于观众接触影片的观赏者, 有责任对影片的文化和需要使用的翻译策略有一定了解, 避免错译, 误译, 对观众造成误导。

在影片片名的翻译中, 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例子。比如在中国非常受观众欢迎的, 由知名影星希尔斯威特·史泰龙主演的动作片《第一滴血》, 上映于1982年, 英文名为“First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 但其实“first blood”在英语习语中是“首战告捷”的意思, 这是由于译员没有充分了解文化信息导致的直译发生错误。另外印度著名影片Three Idiots, 片名有好几种译法:《三个白痴》, 《三个傻瓜》, 也有根据电影内容意译为《寻找兰彻》, 更有翻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的, 许多观众因为这个片名, 误以为是荒诞搞笑的娱乐影片, 但其实这个影片虽然有幽默和娱乐元素存在, 更是一部有深度, 发人深省的励志影片。

5结语

综上所述,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都应该忠实于电影内容和主题, 选择合适恰当的翻译方法, 既要符合语言规范, 又要凸显语言特色, 力求确切地把握源语和目的语的表层意思和联想意思, 来实现译文的形式与原文内容的辩证性统一。一个优秀的译名能使影片顺利推广,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在翻译英文影片名时, 不要一味地纠结使用直译还是意译, 应根据英文影片的内容及原片名, 根据“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合理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 (1) .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篇7

一、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然而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

直译不仅有利于保持原话的文化特征, 利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而且还可以促进语言的多样性发展。例如:angel“天使”, dark horse“黑马”, software“软件”, cold war“冷战”等这样的英语词汇事实上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中了。同样, 许多汉语词汇也被翻译成英语。例如:铁饭碗“the iron rice-bowl”, 丢脸“to lose one’s face”, 大锅饭“big pot system”等。又如你在说某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陈词滥调的味道?但如果换成“荷马有时也打盹” (Homer sometimes nods的直译) , 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新鲜感吧。

但是, 直译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局限性。所以,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 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 一味追求直译, 就必然造成误译。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语言的形式与内容,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 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 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如果直译为:所有答案都不对, 就完全错误了。又如How much easier, how much more satisfying it is for you who can see to grasp quickly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nother person by watching the subtleties of expression, the quiver of a muscle, the flutter of a hand.就必须考虑到汉语的思维习惯而往往使用倒译的方法。

二、意译

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其主要从意义出发, 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 不需过分注重细节, 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和再现原作的效果。例如我们要译“此地无银三百两”, 如果直译, 要靠长长的脚注去帮助理解, 那就得把整个故事讲一遍了, 不如用意译来得省事。不妨意译成“The more is concealed, the more is revealed.”又如:汉语:她怕碰一鼻子灰, 话到了嘴边, 她又把它吞了下去。译为:She was afraid of beingsnubbed.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tips.如果我们用直译翻译“碰一鼻子灰”, 外国人肯定不能理解它的意思了。

三、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例子:

1、李白的《静夜思》

直译: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in front of my be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l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意译:

A splash of whil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 frost?

A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n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意译:Revolution emancipates productive forces, so dose reform.

直译:Revolution means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 dose reform.

比较上面两个译例,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例的意译完全不顾原文的形式, 把诗译成了散文, 其忠诚程度上远不及直译。第二例的直译是形似而神不似, 而意译是形不似而神似, 而且是地道的英语, 是优先于直译的译文。所以说, 直译和意译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在翻译中要注意一定的“度” (要根据一定的语境和被译文的体裁和形式) 。

四、小结

直译与意译是相互协调、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任何一方。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排斥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不能把直译与意译完美地结合, 那么将不会有完美的译品产生。因此,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寻找出一些规律, 把直译和意译自由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从而深深体会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增定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黄天源.直译和意译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直译与意译 篇8

一、直译在翻译中的运用

直译就是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在两种语言的结构体系较接近的条件下尽可能使译文的词语、语句结构及语言色彩保持原文的形式,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原汁,原味”的翻译效果。它是翻译的首选方式,可以比较好地解决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达到形与义的最佳统一。因此,直译强调的是“形似”。如:“All road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即形象,意思也清楚,没有必要译成“目标一致”。同样“Rome was built in a day”译成“罗马城非一日所建成”,无须译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如:Coldwar冷战Blackmarket黑市Money politics金钱政治。

以上例子通过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表现手法,从而使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大致接近。当然,直译并不局限于翻译上述短语、习语,只要使用得当,对于翻译其他类型的语句也同样奏效。如:

1.Partly as a result of the recently increasing demand, whole sale tea prices have almost doubled.部分地由于最近日益增长的需求, 批发茶价已几乎翻了一番

2.The field of mechanical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areas:Thermal and design.

机械工程的范围可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热学与设计。

我们还须注意:“直译”不等于“死译”,若直译原文与汉语一致,照译即可,但若原文与汉语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的方法,就成“死译”了。如: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

锰有同样的影响在强度的钢上像硅。(死译)

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的强度。(直译)

二、意译在翻译中的运用

意译是为了表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须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对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上渊源、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其语言不仅在词语结构上,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必然存在许多差异。譬如,英国人表达“进退两难”常用“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而中国人则用“进退维谷”;英国人表达“多此一举”时常用“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而中国人说“画蛇添足”。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就决定了英汉翻译中不可能始终采用直译。否则,导致硬译、乱译,使译文佶屈聱牙、生硬别扭,或者含糊不清,甚至背离原义,在这种情况下,就须借助于意译,摆脱原文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束缚,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因此,意译强调的是“神似”。如:Cash crops经济作物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正如前文所指,“意译”绝不等于“胡译;乱译”,译者不应为了追求译文的华丽隽永而凭主观臆想来任意添枝加叶或对原文词语妄加删减。当然,采用意译必然要借助于翻译中常用的各种变通手段。譬如进行词类、句式、语态等的转化,对语序加以必要的调整或对词语做出适度的增删,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忠实且通顺自然地再现原文意义。如:JeffersonbelievedthattheBaghdadPacthadalready been reduced to less than a shadow.杰斐逊认为巴格达条约已名存实亡。

通过上述例子看到,翻译时不一定拘泥于原句的语言形式,而需要根据意思来组织话句。值得注意的是,意译的主要形式是引申。如:Career possibilities“将来的职业”,Brain drain“人才外流”这类都需要引申,而常用的引申方法是利用隐喻或换喻对原文进行形象表达,译出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又如:He is very green他很幼稚As black as night漆黑。

三、二者关系

对于直译与意译这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不能脱离具体实际盲目地判断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大量的翻译实践已证明,这两种方法虽然有时在形式上似乎形成对立,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如:

1.“Really you carry your age astonishingly well, Nancy.”Said the doctor, for he saw no change whatever in her.

“南希,你可是一点儿也不见老啊。”医生说,因为他看不出她有啥变化。

2.New alloys have been made to satisfy new demands and new uses have been found for old metal in the meantime.

新的合金已被也练出来,以满足新的需要,而与此同时老的金属有了新用途。

以上两例中,例1引语采用了意译,后半句采用了直译;而例2前半句直译,后半句意译。翻译类似的句子需要两种方法并用。译者可通过比较,选择较合适的一种。但是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有些语言只能意译而不能直译。这主要体现在成语和谚语上面。如:

1.It means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直译:这意味着一石两鸟。意译:这意味着一举两得。

2.To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at.

直译:教猪吹笛。意译:对牛弹琴。

直译与意译 篇9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wo phases: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Generally speaking, comprehension is of foremost importance, and expression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thorough comprehension.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e may find that now and then some words in their usual senses and structur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ecaus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two useful approaches in dealing with such awkward situations.In fact both are necessary.Sometimes, you may use the approach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sometimes that of free translation, and still sometimes both of them must be employed together.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rhetorical device and ungrammatical structur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employed.However, when there exist dissimilarities or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artistic devices, free translation is employed.To put it plainly, free translation is most frequently adopted when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for the translator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

Case 1:I was talking to an old friend about movies, and I said something like this:Movie people think platforming works only with quality-word-of-mouth and slow-building three-fourmillion-a-week pictures in which buzz rolls into multiple viewings like The English Patient or Shakespeare in Love…

When the writer talked to his old friend, he used a lot of personalized language.That’s what made the author become aware that he was jabbering.So he wrote down this sentence to show the reader how“jabber”he was.This sentence is illogical, jumping over verbal fences, mashing participial, dropping qualifiers…When translating, I chos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to keep the author’s features.

我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电影, 我说了这样一段话:电影人以为文浪平行的工作就是弄出适合嘴说的词, 每周慢慢做出三四百万图片, 好像《英国病人》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那样一片嗡嗡声和复杂影像混在一起…

Case 2:At breakfast, I plowed through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at night I watched the news (the stentorian Tom Brokaw, holding aloft the national virtue) and political chat shows (Chris Matthews interrupting God as He explained His policies on the third day of creation) .

There are many allusions in the book, such as“interrupting God as He explained His policies on the third day of creation”.Here has an allusion as follows:

【Then God said, "Let the waters under the heavens be gathered together into one place, and let the dry land appear";and it was so.And God called the dry land Earth, and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the waters He called Seas.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Then God said, "Let the earth bring forth grass, the herb that yields seed, and the fruit tree that yields fruit according to its kind, whose seed is in itself, on the earth";and it was so.And the earth brought forth grass, the herb that yields seed according to its kind, and the tree that yields fruit, whose seed is in itself according to its kind.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So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third day.】

The allusion vividly describes the politician’s harangue and the classic scene of the political chat show.Many English words in general, and phrases and idioms in particular, cannot be translated verbatim.Some articles are said to be poorly translated because certain English terms, idioms, slang, expressions, metaphors or similes are misunderstood or misinterpreted.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m in translation, for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easily become a mechanical translation if each word is turned into English verbatim.Here I choose to use the free translation.And in order to make the Chines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I use footnotes at the end of the page.

早餐时我费力地阅读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 晚上我会看新闻 (听汤姆声音洪亮地赞扬美利坚民族的美德) 和政治访谈节目 (看克里斯马修打断政客们创造新世界的高谈阔论) 。

Case 3:But that’s as far as I worked it out, for the market was galloping and I thought there was no need to worry if the harness was a little loose or the bit didn’t quite fit the horse’s mouth.In such an over stimulated climate, there was a measure of relief in just buying something.Right or wrong, at least it’s an act, a move.

The metaphor, as a thinking model, ha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tia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However, as the human beings have the sam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nd similar natural experiences, the metaphor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as lots of likeness even same poin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beings have the common character of in thinking model.

About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the metaphor, Nida and Taber had pointed that the translators are always trying their best to translate the metaphor from original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changing its form, in order to keep the expressiveness if the original text;however, whe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the free translation will be a better choice.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keeping the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is not easy, so the translator need some translational skills to deal with that.

In this case, the translator chos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the metaphor.In Chinese, there are the similar metaphor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English original.“The harness”indicates the“self-control”and“the bit”and“the horse’s mouth”respectively indicate the“the choice of stock”and“the condition of the original author”.Literal translation keeps the original forms and spirit and easy for the target readers’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然而, 这就是我的看法, 市场正如同骏马奔驰, 没有必要担心马具是否松弛或者马嚼子是否适合马嘴。在这样一个过分受激的环境中, 购物便可得到解脱。对错并不要紧, 至少要有动作, 要行动起来。

Conclusion

Dur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merican Sucker, the translator go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Both of them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s.Too much liberty, however, may beget a translation trimmed to half the original’s length which would be an unjustifiable compression.On the contrary, too literal a translation may result in rigid and monotony.It deprives the original text of its true value, and may even distort the author’s images and metaphors to an absurd degree.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any translation, be it free or literal, must possess accuracy, clarity and liveliness.Sometimes we need to employ both literal and free approach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maximum effect.

参考文献

[1]Jin Di, Eugene A.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4

[2]John Biguenet&Rainer Schulte,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3]顾延龄.熊希龄合著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英文版) [M].湖南:湖南省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社, 1989, 6

[4]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5] (美) 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5 (2007.1重印)

直译与意译 篇10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直译 意译 广告词翻译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市场争夺战也趋于激烈。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国际广告已成为强有力的武器,它是企业促进产品销售、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因而广告翻译产业也随之兴起,但传统的翻译理论并不够完善,它强调的是译文的“忠实”与形式的“对等”,不能很好指导以促销为目的的广告文本翻译。作为对以“忠实”和“对等”为核心理念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功能的再现,以实现译文在译入语文化背景下对文本所达到的预期功能,这无疑为具有某种特殊交际目的的应用文本如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广告的功能一般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英美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作用在于提供信息、争取客户、保持需求、扩大市场和确保质量。为了实现广告的这些功能,广告语言一般都使用大众化口语体,言简意赅,简洁易懂;广告语通常使用辞藻和警策句,以发人思考,从而让人注意到广告中的商品。因此,广告语的翻译应该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具有匿名性、劝导性、功利性等特点。从审美价值上讲,广告的翻译偏重使用性和交际目的,遵循的是广告接受者喜闻乐见而又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对广告翻译进行过研究,但大多只局限于以广告语的语言特点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广告翻译的一些实际翻译方法,没有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翻译指导理论。从广告翻译的特点来看,功能翻译理论正好可以很好地为其提供现实指导。

二、理论框架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的是研究者不能单纯地关注译作与原作的对等关系,而是转向关注翻译行为本身所涉及到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与翻译行为理论。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达到的意图。(2)翻译的基本规则是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连贯规则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规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中,语际连贯次要于语内连贯。(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原语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际意图。(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合适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等值形式。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行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1)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为此,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两个概念。(2)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翻译要求和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决定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翻译要求,才能认为实现了功能翻译。(3)翻译是一种人际间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有翻译发起者、译者、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接收者等。这些当事人都会不同程度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4)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涉及原语文本、译者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因为交际必须通过承载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符号的使用来实现。

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对待应用翻译有一系列的翻译策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直译与意译。直译法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作用下,当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语境效果时,在消除语言差异的同时,保留言语上的差异,采取直译法。有时,目标语言没有而表达功能必须,即使生搬硬套原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确方法。意译法在功能等值前提下,在消除语言差异的同时,不保留言语特色,例如不保留原文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词有增减、重复,词性和句型有转换,语序有颠倒,句子有拆有合,正说和反说互换等译法,应该视为意译。

三、案列分析

在功能翻译理论下,有三大翻译规则: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目的规则要求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Reiss&Vermeer 1984:101)。连贯规则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这两条规则为直译在广告词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忠实规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这为意译在广告词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样,在广告翻译中译者须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意译或直译的方法,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下面将以实例进行解说。

例1:Connecting people! Nokia. 译文: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若将原文直译,可译为“诺基亚,将人们联系起来!”很显然,这种译文缺乏力度和亲切感。“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放弃了原文的意思,采用意译法在译入语中创造了一个新口号。从传统的忠实标准来看,这样的译文可能根本不是好的译文,但从功能派的翻译目的和连贯规则来看,这一译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译者不但突出强调了诺基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高科技含量,还借用汉语中的四字格,唤醒中国人对文字对称美的追求,译文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中国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使诺基亚产品的形象深入人心,进而达到促使中国消费者购买诺基亚的产品的目的。

nlc202309012134

例2:Ask for more.(百事流行鞋的广告)

如果采用直译法,应为“想要更多”,但该广告语太过于平凡,效果不佳;如果稍加意译,翻译成“渴望无限”,较好地体现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应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再进一步意译,翻译成“追求无限”,意境则大不一样,年轻人的锐气和豪气一览无余,无疑达到了增强广告的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符合中国消费者语言欣赏习惯。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 f duty.(UPS-快递)

译文1: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责任感的服务。( UPS - 快递)

译文2:殷勤有加,风雨不改。( UPS - 快递)。

显而易见,译文1,死守原文,在语义、词义和句式上体现了对原文的忠实,但没能很好地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在意义上与原文存在一定距离。众所周知,广告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外宣传企事业单位的形象,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自己。译文2 就较好地实现了广告翻译的目的,认真吸取了原文的内容,对原文形式进行了大胆意译,运用汉语四字短语结构,符合目标语的使用标准,实现了其强大的诱导目的。

例4:BUICK:In search of excellence. 别克轿车:志在千里。

该译文字数上虽与原文对应,但却在词义上对原文进行了大胆的意译,并借用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里的句子,使中国消费者很快理解其意思,并联想到该汽车经久不坏的高质量。达到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目的,并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5:Honda:For the Road Ahead. 本田:康庄大道。

变了原文的语言形式,采用了对偶句,突出了该广告的对象“钻石”所拥有的永恒价值。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现广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激起购买欲、加强记忆、付诸购买行动的目的。以上是意译在广告翻译中的成功运用,下面是直译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例1:Toyota: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 丰田:动态的诗,向我舞近。

该译文基本上是直译的。首先,句式上对等,都是两个小句。其次,词义上都一一对应。该翻译以四字句为主既通俗易懂,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激起购买欲、加强记忆、付诸购买行动的目的。新颖独特,又能惜墨如金,言简意赅。符合目标语规范。体现整篇广告的创意,并且要极具鼓动性、诱导性,激发购买欲。

例2:Tide's in,dirt's out. 汰渍到,污垢逃。(汰渍洗衣粉)

该译文以三字结构为主,与原文字数对应,结构相当。在词义上上也基本属于直译。从整体上看很好的保存了原文的形式与语义。说明了汰渍洗衣粉清洁的强效功能。同时也达到了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激起购买欲、加强记忆、付诸购买行动的目的。

例3:A Kodak Moment. (Kodak) 就在柯达一刻。(柯达相纸/胶卷)

该译文无论从字数还是词义上看,都与原文一一对应。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文字简练,易记。同时体现了柯达胶卷留住人生美好一刻的纪念意义。达到了广告的宣传作用。

例4: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电子)

例5: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 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例4、5的译文基本上沿用了原文的句型,词性,词义。用词简单,但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句式紧凑,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东芝电子产品的广告“拥有东芝,拥有世界”,说明顾客拥有了东芝该产品就能了解世界,拥有世界。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优点。再看例5,“新一代的选择”既体现了该产品的活力,又映射了消费群体为年青人。

四、结束语

功能翻译学派从译入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转换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而原文文本仅仅只是“提供信息”。广告词的翻译是一个有着特定接收者,及明确的广告翻译目标。而且上文中介绍的有关广告语言的特点与功能,这些奠定了功能翻译理论可以作为指导广告翻译的基础。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直译与意译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翻译功能三大规则即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为直译与意译在广告翻译中的综合运用提拱了理论基础。这说明在广告翻译中译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意译或直译翻译策略,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1.

[2]陈小慰. 翻译功能论的启示. 中国翻译. 2000.

[3]戴小汇. 美国广告的特色. 英语知识. 2000.

[4]方梦之. 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 中国翻译. 2003.

[5]顾维勇. 实用文体翻译.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浅析汉译英中的直译和意译 篇11

所谓直译, 就是在疑问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所谓意译, 就是在翻译时不拘于原文的形式, 重在保持原文的思想内容。

二、词语

1.可以直译的词语。草 (n.) :grass ;太阳 n.) :sun; 唱歌 (n.) : sing;直升机 (n.) : helicopter ;微型汽车 (n.) :minibus。

2.不能直译的词语。白菜white cabbage (错误) Chinesecabbage (正确) ;青春痘youth spot (错误) acne (正确) ;方便面convenience noodles (错误) instant noodles (正确) ;绿豆green bean (错误) mung bean (正确) ;酸奶sour milk (错误) yogurt (正确) ;假花false flower (错误) artificial flower (正确) 。

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单词方面对等率最高, 所以在没有特定环境下, 一般都可以再英语中找到词义相符的词语。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直译, 生搬硬套字面意义, 疏忽指称意义, 造成望文生义导致误译。

三、成语

1.可以直译的成语。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在意义上跟英语中的许多成语一直, 所以采取直译法能够使读者理解。如:

竭泽而渔:to drain the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如鱼得水:to be like a fish getting into water;

骨瘦如柴:to be as thin as sticks。

2.只能意译的成语。由于一些汉语成语含有比喻, 典故等修辞手法, 所以并非每一条都能按字面直译, 这样是不能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如:

粗枝大叶:

to be crude and careless (正确)

with big branches and large leaves (错误) ;

开门见山:

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正确)

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错误) ;

无孔不入:

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 (正确)

to get into every hole (错误) 。

四、惯用语

1.可以质疑的惯用语。在汉语的惯用语中, 有一些比喻

2.由于惯用语有着较强的口语性和简洁性, 因此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反而会使有些惯用语失去原有的特点, 甚至歪曲意义, 读者看了会不知所云。如:门外汉a man outside the gate (错误) a layman (正确) ;风凉话cold words (错误) irresponsible and sarcastic remarks (正确) ;扣帽子put a cap on sb (错误) put a label on sb (正确) 。

五、歇后语

1.可以直译的歇后语。歇后语一般是通过比喻修辞来说明问题, 大部分歇后语在比喻上都是生动形象, 前后半截比喻是一致的, 对于这样的歇后语, 一般可以采用直译, 既保持原文内容, 也保持原文形式。如:

“咱们俩的事, 一条绳拴着两蚂蚱, 谁也跑不了! ” ( 《骆驼祥子》 )

译: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can get away!

他也不对任何人提起。“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 《上海的早晨》 )

译: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2.只能意译的歇后语。有一些歇后语带有鲜明的中国民族色彩, 包含中国古代人名、地名、典故、风俗等, 对于这样的歇后语, 若采取直译的方法, 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如:

他必审问我, 我给他个“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 ( 《骆驼祥子》)

译:He is sure to ask questions, but I will hold my tongueto begin with.

穷棒子闹翻身,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 《暴风骤雨》 )

译:When we go through the old society to the new, eachof us shows his worth.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译者的根本任务是真实地再现并传达作者的思想和内容。既不能把“直译”的概念绝对化, 又不能把意译理解为乱译。而是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传达作者的想法和内容, 避免误译漏译, 这才是直译和意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学习动力缺失下一篇:初中语文复习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